【唐朝·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浪漫诗仙

【唐朝·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浪漫诗仙,第1张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白的诗歌今存100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生于盛唐时期,诗歌以浪漫为主,豪气大放,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宣州谢_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一人。对李白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他入京求官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二、对侠客倾慕时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三、自感怀才不遇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四、看到古老渡河时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五、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看庐山瀑布雄伟壮丽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八、雄心壮志对未来充满期待时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九、离开长安两年,梦游仙府名山时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十、流放途中遇赦免时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一、想念长安时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十二、游秋浦时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十三、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十四、秋日夜晚思乡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十五、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十六、登金陵凤凰台时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十七、游历时辞别好友时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十八、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九、途经长江中下游天门山日出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十、为好友王昌龄贬官抱不平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词鉴赏# 导语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下面 就给大家介绍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欢迎阅读!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篇一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篇二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鉴赏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经典古诗词篇三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

 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

 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00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