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是什么意思?

浪漫主义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不可以。

浪漫主义,我们一看就是浪漫的,不会相信你的白发真的长成三千丈。

但是唯心主义释放幻象的时候,却是要极力告诉人们,他们是真实可信的。换言之,必须自神其教:上帝是存在的,会奖励和惩罚人类,佛祖是存在的,会有六道轮回,天道是存在的,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信仰,这些道德教化作用,和求善与恐惧的心理,从何而来?基督教说,信望爱,首先是信。

当然,也可以脱开道德教化看唯心主义,这个时候他仍然要求你要信。因为,他起码还是一副要讲真理的面孔,不希望人们认为都是胡说八道——无论何种哲学,总是希望人们把他当学问,而不是夸张和梦呓,不是吗?即使他只是来自假想基础上的思考,也会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人该信的。

相信唯心主义的,是真的相信!

个人认为这些不同的流派,只能说是文艺体系中的划分,与历史的关联有,但是绝对不是也不能使历史的分期!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古典主义具有三个特征:

(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

(2)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唯理主义以笛卡尔(1596-1650)为代表,他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主张抛弃传统偏见,反对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反对盲目信仰宗教权威和经院哲学,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唯理主义认为感性材料会欺骗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世界。这种唯理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它在古典主义中起了指导作用。因此,古典主义也可称为艺术上的唯理主义。

(3)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借古喻今。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romantique是其形容词,意为浪漫的,“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与现代主义相对的 必须提到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浪漫主义者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浪漫主义者的近义词是理想主义者,反义词是现实主义者,浪漫主义者是一种以浪漫主义性格划分的人的类型。浪漫主义最初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不是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面貌,而是要求按照作者自己希望的样子去反映生活,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奇特的想象、大胆而突出的夸张去描写特异的人物、事件和环境。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一词意为浪漫的,“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到了战国时代,屈原吸取前代文学和文化的成就,在现实斗争中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诗篇,以宏富博大的内容,奇情壮采的形式,“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为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和他同时的庄子在哲理散文中创造了许多幻想奇丽的寓言,也对浪漫主义传统有重要贡献。从两汉到唐初,浪漫主义传统在民间和进步文人创作中不断发展着,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木兰词》等等作品,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的某些诗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对浪漫主义传统有所丰富。到盛唐时代更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高潮。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李阳冰在他死后为他编的诗集《草堂集》序中说:“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这是对他革新诗歌功绩的正确评价。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诗人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1、浪漫主义是什么意思?指的是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浪漫主义”一词原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当浪漫主义”用于指人时,常指一类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信仰浪漫、充满幻想、富有诗意的人。

3、什么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通常与现实主义放在一起讲。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要理解两者的区别其实不算困难,影视作品《流浪地球》是浪漫主义,《唐顿庄园》、《傲慢与偏见》是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是浪漫主义,《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则偏向现实;李白、庄子、屈原这些属于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属于现实主义。

就随手编个故事吧:

朝九晚五的普通员工阿伟某一天下班回家,他错过了地铁,一个人郁闷地走在路边,路边上恰好开了一家大排档,他点了份晚餐一个人默默地吃着。这就是现实主义。

朝九晚五的普通员工阿伟某一天下班回家,他错过了地铁,一个人郁闷地走在路边,路边上恰好开了一家大排档,他从背包里拿出了口琴吹了起来。这就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源于与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上强调唯心主义,抒发个人的情感;在文学传统上则常常带有夸张的想象,忧郁的情感。

其实,浪漫主义的兴起与欧洲特有的环境地理、文化传统也有很大的关系。法兰西尖塔高耸的哥特式建筑、庄严肃穆的教堂;不列颠岛日复一日盛行西风带来的风和雨、凯尔特人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德意志的宗教;斯拉夫人关于狼人、吸血鬼的传说;古希腊与古罗马数不清的神、古老又雄伟的大建筑等等,这些都给浪漫主义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和广泛的素材。

另外我总结了一下,浪漫主义的作品通常带有以下特点:

1宏大的背景

《流浪地球》中的太阳系,《冰与火之歌》里广袤而充满未知的维斯特洛大陆,《逍遥游》中庄子创造的无限大海北冥”,《悲惨世界》里前后数十年的漫长时间线等等。与这些宏大的背景比起来,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物,都会显得何其渺小。浪漫主义的背景,就是无限的大”,只有足够大,才能填补了一切未知与可能性。

2不可或缺的英雄人物

浪漫主义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他们可能未必都会以人作为个体而存在。他们是雪莱笔下摧枯拉朽的西风,也可能是**《忠犬八公物语》中那只忠诚地等待的狗。他们也是大仲马故事中惩恶扬善的伯爵、身怀绝技的三位火枪手,是心怀仁义的冉阿让,是面恶心善的钟楼怪人。

他们身上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品质,他们像古罗马、古希腊神话中性情各异的神。而也只有拥有巨人一般内心,才足够支撑起宏大的故事背景吧。

3一个美好的结局

与现实主义往往乐于揭示人生的惨淡、社会的黑暗不同。浪漫主义的作品往往以一个美好的结局作为收尾。就像大仲马书中基督山伯爵客服重重困难终于能成功复仇;雨果笔下追捕冉阿让的警察能良心发现以死谢罪;雪莱诗中的西风呼啸过后,春天已经不再遥远;德拉克洛瓦画中的女神高举红色的旗帜带领人民走向胜利。

每一个浪漫主义者心中,都怀着对至真至美的渴望。

浪漫主义者的爱情观点:

1、好的爱情应该是完美无瑕的。

2、每个人有且仅有一个“真爱”。

3、“真爱”可以克服一切障碍。

这种观念利处和弊端同样明显,根据斯普雷彻教授于1999年的研究,浪漫主义这种泛着桃红色泡泡的爱情观,可以让恋人在爱情中享受到更多的幸福感,以及获取更多满足和忠诚。

但弊端也是明显的,因为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很少能满足这么高的期望,所以会延伸一系列错误的观念,让人们疲于应对感情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怀疑另一半对自己的感情浓度。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浪漫主义,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浪漫主义就包涵着一些浮夸的成分,在一些具有现实主义的人们看来,就有华而不实的东西,这一点,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表现比较突出,但从另一方面看,物质生活匮乏,更需要一些精神层面的浪漫主义来苦中作乐,但这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统一,所以,有人不喜欢浪漫主义。

  卢梭以“一个孤独者散步的遐想”拉开了浪漫主义帷幕,成为浪漫主义先驱。当浪漫主义的洪流引向德国时,在荡起一泓惆怅情怀之余,直奔非理性主义而去。  德国浪漫主义首先以文学性著称,它在造就歌德、海涅等文豪的同时,兼具强烈的社会思潮。以赛亚·伯林就曾表示,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力与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将浪漫主义与整个德意志历史联系起来,会对此有更深切的感受。

浪漫主义思潮代表了一种文学态度和生活态度,它重主观而轻客观,贵想象而贱理智,诉诸心而不诉诸脑,强调神秘而不强调常识,既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也反对现实主义的直白。

通过对情感的强调和渲染,浪漫主义将自由意志高度升华,自我高于一切。决定行动的不再是思想的深思熟虑,而是个人的天才、灵性和主观性的生动发挥,如此,它就不得不走上反理性主义和反启蒙主义的道路。

浪漫主义的反理性色彩首先在于对宗教理性的破除。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与上帝的沟通不再是神圣教会的任务,而是来自个体的心灵。每个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宗教理性是否存在,就完全在于自我心灵的感受了。

哲学家约翰·乔治·哈曼认为,凡能提高并加强人在神面前地位的一切,都被理性压制和破坏了。他将理性比作“风向鸡”。所谓“风向鸡”,是古人用于测量风向和风速的装置,它既不能移动,更不能飞翔,只能随风打转。哈曼决意给心灵插上自由意志的翅膀,任其在天空翱翔。直到1950年,海德格尔依然没有忘记对理性进行讥讽,他坚持“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若干世纪以来被尊崇的理性,其实是思想最冥顽的敌人,这时我们的思维才能开始”。

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德国的思想家们尚能用理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尽管内容往往是非理性主义的,到了尼采,连语言的理性也被抛弃,他用一种诗化的语言来宣扬其“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这种思潮落实在社会实践中,就变成了轻理性、重自我的绝对主义。

哈曼不仅把理性称为“风向鸡”,他还继续向启蒙主义发难。他反对法国那种用“科学一般性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在他看来,唯有特殊性才有意味——这是浪漫主义的出发点,也是种族主义的出发点。

种族主义彻底否认人类的普世价值,否认人性在基本尺度上的一致性。哈曼观点的核心是“一种神秘的生机论,从大自然和历史里感知上帝的声音”,他的思想引起了赫尔德、歌德热烈欣赏,其中赫尔德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的真正父执”。他认为每一个民族有其根源,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重心,族群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土壤,就会失去文化根基——引申下去,德意志只能是日耳曼人的土地,也只能培育出特殊的德意志文化。那些外来民族就该待在自己应该待着的地方。

费希特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赫尔德的观念,他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事物之所以是这样,不是因为它外在于我而独立存在,而是因为我让它们变成那样;事物的存在形式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我需要它们做什么。这样,浪漫主义被调理成一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可谓“万物皆备于我”。

尽管费希特对自由充满感情,他甚至说,只要提到自由“我的心马上敞开,开出花来”,但自由在他那里却意味着“充分发挥创造力时免受任何事物阻碍”。这使得“自由”脱离了自由主义的范畴,变成对他人自由随心所欲的公然冒犯。由此,费希特变成一个狂热的德意志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背离了他所追求的德意志民族独立与自由。

这种对理性信念的丧失和对客观世界的漠视,使德意志的心灵狂热、自大起来,他们只关心价值的创造,陶醉于创造的过程,以“自由意志”激发自己天才的创造力,但创造的结果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用,他们无动于衷。

浪漫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被法西斯主义所借鉴:“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不可预测的意志以无法组织、无法预知、无法理性化的方式前进。”德国人就这样任凭希特勒把自己和自己的祖国推进了灾难的深渊。浪漫主义不幸走上一条迷惘之路,它柔情不再,温情失尽,再不似想象中那样罗曼蒂克了。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37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