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奇女子木兰有两愿,一愿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二愿是什么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 《木兰诗》中“从此替爷征”的上半句是什么
愿为市鞍马
3 花木兰是哪里人
《黄陂县志》中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唐武宗会昌三年游木兰山,祭拜木兰庙,并且还写了《题木兰庙》一诗,即“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由此可见,早在唐代的时候,黄陂就有木兰山和木兰庙,很显然是纪念花木兰的,后来又设立了木兰县。
另外,在木兰山的北坡还有将军坟,上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除此之外,还有专家经过考证,说“唧唧复唧唧”中的“唧唧”,其实是黄坡当地的方言,如此也就能说明木兰故里在武汉黄坡。
4 从此替爷征
从此替爷征 打一古文 出师表
谜解:谜面出自《木兰诗》,表述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谜底“出”释为“出征”,“师”就是部队、军队;表,说,表述。因此谜底是“出师表”。
灯谜扣合中如果运用典故成谜,须有一个规矩,就是不能犯“当头典”。通俗地说,谜面采用某一个典故扣合谜底,谜底不能再回到谜面运用的典故或该典故相关的语句中,否则便没有任何“谜味”,不成为灯谜,当视为病谜。因此“从此替爷征”打一古文,不能扣“木兰诗”。
有关“当头典”的更多解释请参见网络“当头用典”词条——
//ke/view/28933
5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怎么翻译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翻译是: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此文出自北宋·郭茂倩所著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的《木兰诗》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翻译: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
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5)木兰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什么的故事安排了替爷征五个情节扩展阅读写作背景:
“梁鼓角横吹曲”实为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地方乐歌。“横吹曲”,原来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作者简介: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6 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什么意思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意为此买马具及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为:为此市:名词用作动词,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7 从此替爷征 征是什么意思
当兵,出征。
整句意思: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当兵。
本句出自《木兰诗》
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8 木兰诗安排了替爷征什么赴戎机和什么什么
》又叫《
》,选自宋朝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以《
》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
,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则是
的代表作。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
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
,
大点兵。军书
,卷卷有爷名,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
,北市买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问所欲,木兰不用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
。小弟闻姊来,
向猪羊。开我
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
。
一般认为,《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战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一首以歌颂女性为主题的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我们先说花木兰的形象,再谈《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的忠义形象自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正统思想的位置。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围绕这个核心对个体又扩展为“仁智礼义信忠孝”等德目,花木兰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主流社会价值观,即“忠”与“孝”,忠基于家国情怀层面,孝基于道德层面。
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表现家国情怀,而她们的“孝”也基本被捆绑在后宅,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等,也就是说,女性身上的“孝”基本被约束在“三从”之中。
但是当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走上战场之后,以男性的身份演绎了一场英勇杀敌的剧目之后,她的社会价值就被体现出来了,使“忠”与“孝”从一般意义上升华到家国层面,完美阐释了忠君和孝君思想。这不仅是统治者所希望的带有正面的积极的男儿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战绩更为她的人生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这也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宣传广告。
所以,花木兰的忠义形象是以男儿的身份建立的,这多少有点可悲。
花木兰的高洁品格作为女性是没有必要去服兵役的,但是花木兰去了,不仅去了,而且还立了功。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决定,本应由男性承担的责任落到了她的头上,这一去,前方即是无数个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女性如何克服与一群男性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以及在战场上面临的种种不测,这其中实际饱含了女性包容和牺牲精神,这也是一种被隐藏了的的高贵品格。
相比之下,文中所提到的,她在功成名就,保住性命返回家园时,能够再见到父母乡亲,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旅程,那些高官厚禄根本算不了什么,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回到她原来生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爱的起点,也是爱的终点,这是最令人感伤的部分。
花木兰现实的悲观境遇,造就了她的乐观主义精神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去做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她的乐观是她冲破女性局限,走上危险旅程的重要动因,也是她战胜自己的法宝。
那时去从军没一点好处,各项装备要自己置办,参军不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补偿,还要先倒贴。这样的事儿自然没人愿意干,于是官府就按兵籍去抓,“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跑啊,于是很多男性就这么跑了,留下众多孤儿寡母。
花木兰之所以去从军,弟弟幼小,没有长兄,而自己的父亲又进入老年,她的从军之路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
在男权社会,女性扮演男性,去承担本该由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将妇女与男人置于同一社会角色,在赋予其社会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忽视了女性差异化的精神性别。
这当中并没有多少女权的快意,而是深藏了多少委屈无奈和痛楚。花木兰的出征是拜男性的软弱退缩逃避所赐,从而更加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不平衡性,造成了花木兰悲观的人生境遇。
但是,她的勇敢、强悍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精神主义成为应对悲观社会境遇的最佳良药,富有治愈性。
《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木兰辞》传世的最大特点:角色反串个人认为,这首民歌能够穿透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这首民歌的角色反串的故事设计上。
女性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辅助角色,一般都是在家庭后宅活动,而在这个民间故事中,女性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而且还成了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这对于男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战。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肯定女性在战争中所取得的优秀战绩,这不仅是作者民主思想的体现,而且打破了传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女儿当自强,花木兰女扮男装,角色反串,上战场杀敌,更何况是代父从军,家和国的情怀一样都不少,而这两种感情在现实中是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最具传播性的,民间影响力很深,直到现在,人们谈论起花木兰也是一个大赞。
角色的反串,使故事有了传奇性,故事的角色来自于底层大众,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既有利于民间传唱,又容易被改编,在不同时代,赋予主角时代的意义。
简洁明了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现存的北朝北方乐府民歌,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北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者除了汉人以外,也有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族人。乐府民歌涉猎的题材广泛,有反映人民疾苦的,有描写北国风光的,有痛斥统治者混战的,有描写爱情的,还有表现各族人民勇健面貌的,可以说,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往往是文学创作最宽松的时代,《木兰辞》就产生于那个时代。
全诗三百余字,说诗有点长,说民歌就是短小精悍。全篇以五言诗叙述,开篇采用民歌常用的一问一答式,诗中一共换了七个韵,每个小段为一韵。一般来说每个韵的字数是相同的,但是《木兰辞》别具匠心,每个韵的字数并不对等,而是错落有致,更易被乐人演唱。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和排比在诗中比较容易识别,如对偶句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排比句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外,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文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通俗的理解为从多种角度,多个句子或段落分述,最终说明一个问题。比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都是说一件事,即木兰在准备参军的行头,既运用到了排比又运用到了互文,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这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正常理解应该是对镜理妆,当窗贴花,这里的互文手法是为刻画人物象服务的,犹如**的蒙太奇手法,十年前那个姑娘又回来了,一切还是依旧吗?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的前半部分,木兰从军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描写,到了后半部分,木兰入伍,征战和归来则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
从当时现实条件看,如果人们乐于从军,根本不用十二卷兵书催。古代的从军打仗,冷兵器时代几乎都是靠肉搏,大多数兵卒都是有去无回的,恶劣的地理环境,战争的残酷,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女性的木兰居然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关键 还能得到官方的褒奖,这更是浪漫主义浓墨重彩的一面。
不管时代如何的演变,都不能掩盖花木兰的勇敢与担当精神,她都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精神。下面是我整理的文言文《木兰诗》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全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课文解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权势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重点导析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7.“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9.“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七夕情人节是很多人期待的。不管是情侣还是单身狗还是单身贵族,情侣都可以去过节。单身可以和其他单身朋友一起去玩。也许他们可以在相亲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那么,本小编就来告诉你今年武汉七夕有哪些活动,去哪些地方玩。
2018七夕情人节武汉有什么活动武汉七夕去哪玩
武汉情人节,目前有两个地方可以去,一个是木兰天池,另一个是尹稚。
这两个景点平时都很受欢迎。你在情人节做活动,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肯定会很热闹。情人节就是要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
先说木兰天池的活动。
木兰天池浪漫七夕之夜
活动时间为8月17日至8月19日。
活动期间,门票价格仅为77元。
活动内容:那天晚上萤火虫很多,很浪漫,因为市区没有萤火虫,市区长大的孩子很多。他们根本没见过萤火虫是什么样子,总是在视频和里看到。所以不要错过和我亲爱的在一起的时间。你真的可以看到萤火虫。据说总共有一万只萤火虫,像星光一样,超级浪漫。
双人票价:77元
活动地址:武汉市黄陂区石门镇木兰天池
交通策略
公共交通
乘坐292路公交车到汉口火车站到黄陂旅游中心,再换乘公交车到木兰天池。
地铁
坐轻轨一号线到汉口北,b出口有公交车。
自驾
用手机定位木兰天池,跟着导航走。
第二个活动是知音。
知音号定制惊喜
活动时间:8月17日,七夕
地点:武汉之友
活动内容
七夕当天,尹稚可以买两个人的优惠套餐,而且那时候还会给尹稚建议情侣环保袋,很有纪念意义。买菜的时候也可以用。
晚上总有精彩的表演,还有七夕定制的惊喜。
有套房,有婚礼,有婚纱拍摄,意味着你可以在这里“结婚”。
事实上,这种定制的惊喜将于5月20日上市。你可以向亲戚、爱人、朋友等表达你的愿望。在网上。然后,尹稚团队会为游客量身定制惊喜,会有求婚、感谢、为你想给的人道歉等惊喜活动。
有人通过这个活动居然求婚成功了,很有意义。
但是,对知音没有要求。除了这个活动,大家也要关注一下。最好弄清楚在知音上玩有什么要求。例如,边肖知道票不能退。比如很小的孩子就不能去。有一些非常具体的要求,你需要详细了解。这里不多说了。
总之,知音,无论是否在这个节日,都值得一去。这是一个美妙的景点。如果你去参加活动,那将会更加精彩和有意义。相信去玩的人都会觉得很棒。
七夕还有其他活动,边肖发现了,会继续更新。
安能辨我是雄雌。最后一句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
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