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汉语汉字,读音为wù和wū,本义指人的头。
读作wù时,作形容词,指高耸突出的样子,也有独立的、光秃之意。作动词,有静止、摇动、摇晃之意。作副词,有仍然之意。
读作wū时,指水不凉也不热。
兀(wù)字组词:(注:以下兀字未标读音的,都读作wù)
突兀:意为猝然;突然;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突然发生,出乎意料。
兀傲:意为倔强孤傲。
兀座:意为肚子端坐。
兀(wū)秃:意为不冷不热。
儿ér小孩子:儿戏。
年轻的人:男儿。
儿女情。
男孩子:儿子。
生儿育女。
雄性的马:儿马。
女儿作助词:小孩儿。
女笔画数:2;部首:儿;笔顺编号:35笔画顺序:撇折
详解
_zhú动用砍刀、斧等工具砍削〖chop〗_,斫也。
从斤,_声。
《说文》。
按,似斤,其首如_。
所谓以狐父之戈_牛矢也。
《荀子·荣辱》。
注:“刺也”莲可折,木可_,痴骨千年同一束。
谭嗣同《三鸳鸯篇》又如:_玉如泥掘;挖〖dig〗明年_地令熟,还于槐下种麻。
《齐民要术》又如:_田_zhú名锄一类的农具〖hoe〗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_,试诸壤土。
《国语》
出处
[①][rén][《集_》而_切,平真,日。
]“人1”的古字。
见《说文·儿部》。
[②][ér]“_1”的简化字。
子集下儿字部儿;康熙笔画:2;页码:页123第01集___而_切,音仁。
_文人也。
玉篇仁人也。
孔子曰:人在下,故_屈。
戴侗·六_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_其_。
合於左者,若伯若仲。
合於下者,若_若_。
_樵·六_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又集_居拜切,音戒。
仁人也。
〔古文〕唐_汝移切集___正_如支切,_平_。
_文孺子也。
象形。
小__囟未合。
又__男曰_,女曰_。
又___,倪也。
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又__篇_,_也。
_____然,幼弱之形也。
又__姓也。
_有__。
又唐_五稽切集___研奚切正_五黎切,音霓。
姓也。
前_·_文志_良一篇。
__古曰:六__人也。
_____,千乘人也。
又__弱小也。
通作倪。
孟子反其旄倪。
考_:〔_文孩子也。
象形。
小___未合。
〕_照原文孩子改孺子。
__改_囟。
〔孟子反其耄倪。
〕_照原文耄倪改旄倪。
卷八儿部编号:5428儿,[如_切],仁人也。
古文奇字人也。
象形。
孔子曰:“在人下,故_屈。
”凡儿之_皆从儿。
兀,wu,从一在人上。高而上平也。下面是用“兀”字组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含有“兀”字的词语有哪些
兀首
兀赤
兀坐
兀臲
兀立
兀日
兀斜
兀兀淘淘
兀突突
兀突
兀地奴
兀底律
兀良
兀的
冥然兀坐
尚兀自
可兀的
乞留兀良
软兀剌
犹兀自
壹留兀渌
支兀另
崒兀
珑珑兀兀
醉兀兀
傲兀
仄兀
屹兀
突兀
睡兀
醉兀
臬兀
腾腾兀兀
陶兀
飘兀
捽兀
鹘兀
兀尔
兀卒
兀得
兀硉
兀底
兀臬
兀剌
兀自
兀兀
兀兀腾腾
兀者
兀子
兀颜
兀秃
兀傲
兀剌赤
兀兀穷年
兀岸
兀鹫
兀然
兀奡
兀兀陶陶
兀谁
兀楞楞
兀那
静兀兀
尚兀
扫兀
荡兀
奡兀
陶陶兀兀
硉兀
特兀
峍兀
“兀”姓究竟来源何处
1936年版《陕州志》卷五《族姓》里有这样的记载:“原店村兀氏为北魏安乐王元鉴之后。”
元鉴何许人也他与陕县之“兀”姓到底有没有关系其后人为何会姓“兀”呢
要揭开这一谜底,还得从北魏说起。北魏又称拓跋魏、元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央王朝,其创立者是鲜卑拓跋部的拓跋 。鲜卑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鲜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东北部大兴安岭北段的嘎仙洞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公元4世纪初,拓跋 的先人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 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称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 即道武帝。公元398年,拓跋 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经过拓跋 的“艰苦创业、进兵中原”,明元帝拓跋嗣的“隆基固本、内和外辑”和太武帝拓跋焘的“雄才大略、连年征战”,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
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长子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孝文帝是北魏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向着进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孝文帝在位29年,他建设平城,倡明礼乐,督课农桑,修治大道,整治政风,广开言路。公元493年,为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6年,孝文帝提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遂下诏北魏皇族改姓元氏,其余所有鲜卑人也都改了姓氏。“迁都”、“改姓”两项重要改革措施不仅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加快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
元鉴,字长文。其祖父拓跋长乐为文成帝次子,孝文帝时被封为安乐王,孝明帝时元鉴袭安乐王爵位,初为秘书监(掌图书经籍,从二品)。元鉴文韬武略,骁勇善战,曾为北魏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对当政者心存不满,最终成为朝廷的叛臣。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记载,公元526年9月,北魏宗室广阴王元深、章武王元融被河北起义军葛荣俘斩。公元527年7月,孝明帝元诩诏令元鉴任相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刺史、北讨大都督,兼尚书左仆射和北道行台尚书令,与北道都督裴衍共赴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讨葛荣。元鉴“幸魏多故,阴有异志”,“潜图叛逆”,裴衍“觉其有异”,遂密表上奏朝廷。8月,元鉴部下别将嵇宗“驰驿告变”,元鉴“据邺反”。孝明帝即诏令裴衍与都督源子邕、李神轨等合围邺城。8月17日邺城破,元鉴被斩,首级被传送至洛阳。
元鉴死后7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统治中国北方达一个半世纪的北魏王朝彻底走出了历史舞台。
浪漫的生僻字如下:
霡霂(mài mù):小雨。
滂霈(pāng pèi):雨盛之貌。
泬寥(xuè liáo):空旷而清朗的样子。
璀错(cuǐ cuò):繁盛,盛美的样子。
蓁莽(zhēn mǎng):指杂乱丛生的草木,跟葳蕤的意思很像。
浪漫造句:
1、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2、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金灿烂的稻田,散溢着秋思的|浪湿,飒飒秋风洗涤胸中的积郁,让人神清气爽,粮食进仓瓜果飘香,理想的储仓正悄悄丰满。那红透的果实,成熟饱满得让人心动。
3、桃花虽美,但片片桃林更是浪漫迷人。走进一片桃林,桃花似海,一阵风拂来,会有片片桃花瓣吹落在地。那情形,简直是无法用文字形容出来的。
4、忘记冬天的寒冷,记住飞雪的浪湿;忘记夜晚的黑暗,记住星星的闪烁;忘记失败的幸酸,记住经验的宝贵。虎不团结也有力量,猪再团结也是苦命。
5、那些无法复制的浪湿,只能在回忆里慢慢变淡。
6、人间最珍贵是友情;最浪漫的是爱情;最动人的是恋情;最想要的是真情;我最想见到的是你有好心情!祝你快乐。
兀:拼音:[wù] [wū]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兀”最初与“元”是同一个字,都是突出头部的人形,本义指人的头。后来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横,成为“元”字,分化成了两个字。头是人体最高之处,所以“兀”有高耸突出的意思。
文字源流:
容庚《金文编》元字条收有图1(兀作父戊卣)一形,并引高景成云:“乃元字初文,与兀为一字。”从《金文编》知道,最早的元与兀是一个字。林义光《文源》亦说:“兀,盖与元同字。”图1实际上就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而突出强调其头部。它与甲骨文和金文的“人”字构形区别就在于突出代表头部的填实的圆点。
甲骨文表示人的头部的圆实点虚化为一横(图2、3)。至于后来,再在上加一横,特指其头部之所在(图4)。再加一横之后的字形4便成了“元”的基本结构,而没有多出一横的字形隶变后就成“兀”,于是与“元”分立为二字。元、兀二字本义相同,都指人头,属指事字。许慎不知“兀”“元”古本一字而将“兀”另立,且归属儿部,显然是不妥当的。
西周金文不见兀字,因为兀元为一字,不必使用兀字。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侯马盟书、春秋吴王剑铭文已经出现兀字,可以认为是元字之省,仍然用为元字,古文字在东方六国文字里多用简省之形,兀元仍然不能区分为两个字。
《说文》对兀字的解释,大概是两汉时人根据“兀”字的形体特点赋予的新的词义,汉代以后文献中元字的一些用法,都是根据这一新词义引申而来的,在用法上与元字完全不同了。因此,兀元二字到了汉代才从音义形上开始有所分工,成了两个字,两个词,但字形、字音上仍有联系。
1,这是个多音字,可读作“wū ”,或“wù ”。
2,兀:
1)wū :
释义:
"兀秃"wūtu:同"乌涂"wūtu。
2)wù
释义: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
高高地突起。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
3,组词:
兀立、兀自、兀傲、兀鹫、兀得、兀者、兀尔、禄兀、兀剌、兀底、马兀、睡兀、兀赤、峍兀、兀谁、兀那、兀的、兀良、兀颜、荡兀、鹘兀、扫兀、兀兀、兀卒、兀首、兀地、傲兀、兀子、兀日、陶兀、摇兀、兀突、特兀、尚兀、仄兀、醉兀兀
4,造句:
与百鸟之王的兀鹰相比,南美的蜂鸟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单单那么一只兀鹰,便把天空旋成另一种样子。
远处,奇山兀立,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遮雾绕。
龙首岩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磷峋,一块巨崖直立,另一块横断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
我自己也不懂得何以这变迁来得这样的兀突我在其它门户网站冲浪,没有人说过我是菜鸟。
其地本身山势兀突刚硬,固毋论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