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迹和他的真实名子

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迹和他的真实名子,第1张

大蒙古国可汗大元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在位→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

加冕→1206年今蒙古国肯特省举行库里尔台

全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出生→1162年今蒙古国肯特省

去世→1227年8月25日(享年65岁)

葬于→《元史》记载在起辇谷,但不知其位于今日何地。

在内蒙古伊金霍洛建有其衣冠冢——成吉思汗陵。

前任→无(蒙古帝国建立)

继任→窝阔台汗

配偶→孛儿帖皇后

忽兰皇后

也遂皇后

察合皇后

公主皇后

等等

子女→术赤

察合台

窝阔台

拖雷

等等

王室→孛儿只斤王朝

父亲→也速该

母亲→诃额仑

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语:,ČinggisQaγan,1162年-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称成吉思可汗,蒙古族,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孛儿只斤氏,奇渥温姓,乞颜(起延)部人。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在他众子中,最为著名的四位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成吉思汗分封了术赤和察合台为国主,钦定窝阔台为继承人。成吉思汗死后,拖雷自动退出继承人的选拔、拥护自己的三哥。征服金朝后,拖雷去世。

生平

早年

成吉思汗父亲为其乞颜部酋长也速该。其名字「铁木真」之由来,乃是因为在他出生时,乞颜部正好俘虏到一位属于敌对部族,名为铁木真·兀格的勇士。按当时蒙古人信仰,在抓到敌对部落勇士时,如正好有婴儿出生,该勇士的勇气会转移到该婴儿身上。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名遂因此而来。传说成吉思汗出生时,手中正拿着一血块,寓意天降将掌生杀大权。

铁木真小时曾与札木合结拜为兄弟。后来其父遭塔塔儿族杀害(怀疑被毒死),身为长子的铁木真,要携母和弟妹们走到不峏罕山区,逃避塔塔儿族追捕长达数年,自此形成他刚毅忍辱性格。成年后,铁木真之妻被抢,而他也落荒而逃至札木合处借兵报仇。自此两人的部落共同生活。其间铁木真提拔一些非贵族的人为将领,引发札木合不满,最终导致决裂,札木合还伏击偷袭铁木真的部队。

讨伐生涯

在铁木真努力下,其部族再次强大。塔塔儿部首领蔑兀真笑里徒反抗金朝,金朝大将军完颜襄约克烈部王罕和铁木真联合出兵进攻塔塔儿,塔塔儿部大败,蔑兀真笑里徒被杀。铁木真遂被金朝封为「札兀忽里」,即部落官。1201年,铁木真联合王罕,击败札木合部。并于次年全歼残余的塔塔儿人,忆起少年时几遭塔塔儿所害,遂将多名塔塔儿士兵下锅油炸,手法残忍震惊蒙古诸部族。

1203年,王罕将铁木真收为长子,导致桑昆跟铁木真仇恨,札木合鼓动桑昆联合王罕夹击铁木真。这是铁木真经历的最为惨烈的一仗,他的军队只剩下4千6百余人。他逃到贝尔湖以东才避过一劫。并在当年秋天突袭王罕驻地,三天后完全消灭克烈部。王罕逃到鄂尔浑河畔之后被乃蛮人杀死。而其子桑昆则逃到库车,被当地人杀死。1206年,札木合被叛变的将领送到铁木真之手,札木合请死,铁木真杀了他。尔后,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的众部族。

1206年春天蒙古贵族们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铁木真得到了「成吉思汗」(蒙古语意为宇宙的大汗)的封号,这是蒙古帝国的开始。成吉思汗遂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

此后,蒙古人开始扩张版图,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然后进攻金国,在1211年的野狐岭会战大破四十万金军,1214年金迁都汴京,蒙古军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国在黄河以北之地陆续失守。正当金国危在旦夕时,中亚的花剌子模与蒙古结怨,成吉思汗急于报仇,在1219年亲率蒙古主力西征,金得以苟安一时。成吉思汗在西征时,先后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及许多国家,又派速不台率领蒙古军向钦察草原扩张。

内容太多放不下了

成吉思汗回师后,再攻西夏。1227年七月,在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一说灵州),终年66岁,死后葬在不尔罕山(今肯特山)接近斡难河源头(OnonRiver)的地方,其死因至今众说纷纭,《元史》记载:「(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坠马跌伤」[2]。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称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

《中国奴隶制揭密》一书中指出:1227年8月,成吉思汗发泄 时,被西夏妇女咬掉生殖器于8月18日去世。其后继者实现了对西夏的征服。并对西夏人展开报复性大屠杀,仅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就有超过80万的居民被屠杀,党项民族也从此灭绝。

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有一座巍巍然屹立着的蒙古包式建筑宫殿,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为一年的四次大祭。

麾下大将

四兄弟:合撒儿、合赤温、别勒古台、铁木格

四狗(四犬):哲别、速不台、者勒蔑、忽必来

四杰(四骏):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

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四养子:阔阔出、失吉·忽图忽、博尔忽、帖木格

博尔济、耶律楚材

二勇将:术忽台,乎术勒答儿

父母

也速该,铁木真父亲,从塔塔儿族手中夺走诃额仑,最后被其毒害。也速该死后,族人离散,令铁木真一家被逼过着流离生活。

诃额仑,铁木真母亲

兄弟姐妹

成吉思汗陵

合撒儿,诃额仑所生,名字意思是「哈巴狗」。曾因为通天巫阔阔出与之不和,挑起他与铁木真发生争执,最后在诃额仑责备下,铁木真才肯罢休,后人称此事为「掏乳救子」。

合赤温,诃额仑所生

铁木格,诃额仑所生

铁木仑,女,诃额仑所生

别克帖儿,速赤吉勒(名字不确定,佩里奥特认为叫「速赤吉勒」)所生,被铁木真所杀。

别勒古台,速赤吉勒所生

妻妾

成吉思汗一共有后妃40多人,分居在四个斡儿朵(原意为毡帐,后来指宫室)中,以其正妻孛儿帖地位最高。

第一斡儿朵:

孛儿帖皇后

忽鲁伦皇后

阔里桀担皇后

脱忽思皇后

帖木伦皇后

亦怜真八剌皇后

不颜忽秃皇后

忽胜海妃子

成吉思汗陵前的牌坊第二斡儿朵:

忽兰皇后

古儿别速皇后

亦乞列真皇后

脱忽思皇后(与第一斡儿朵第四人同名)

也真妃子

也里忽秃妃子

察真妃子

哈剌真妃子

第三斡儿朵:

也遂皇后

也速干皇后

忽鲁哈剌皇后

阿失仑皇后

秃儿哈剌皇后

察合皇后(西夏公主,李安全之女)

阿昔迷失皇后

完者忽都皇后

成吉思汗陵前的雕像第四斡儿朵:

公主皇后(金岐国公主,卫绍王四女)

合答安皇后

斡者忽思皇后

燕里皇后

有秃该妃子

完者妃子

金莲妃子

完者台妃子

奴伦妃子

卯真妃子

其他:

亦巴合别乞(克烈氏,札合敢不长女)

八不别乞妃子

子女

据《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成吉思汗有六个儿子,按出生顺序为

术赤,孛儿帖所生,

察合台,孛儿帖所生,

窝阔台,孛儿帖所生,

拖雷,孛儿帖所生,

兀鲁赤,无后嗣,

阔列坚,忽兰所生。他虽然是庶子却很受父亲宠爱。后来他随拔都征俄罗斯的时候因箭伤而死。

有史载的成吉思汗女儿:

昌国大长公主,名火臣别吉(豁真别乞;火阿真伯姬,伯姬:音译,本作别乞。),孛儿帖所生,嫁给昌忠武王孛秃。笔者倾向于作火阿真伯姬解释:伯,长也,伯姬即长女,这样兼顾音义。《元史·本纪第一·太祖》:帝欲为长子术赤求婚于汪罕女抄儿伯姬,汪罕之孙秃撒合亦欲尚帝女火阿真伯姬,俱不谐,自是颇有违言。《圣武亲征录》也作「汪可汗之孙秃撒合亦求上公主火阿真伯姬」。

延安公主,名扯扯亦坚,孛儿帖所生。

赵国大长公主,名阿剌海别吉,孛儿帖所生,嫁给赵武毅王孛要合,无子。成吉思汗1206-1211年西征期间以及逝世以后,她以监国公主的身份代理朝政

《元史》列传第五称载她「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郓国公主,名秃满伦,孛儿帖所生,

阿儿答鲁黑,又译作阿勒塔伦,按塔伦,又名阿勒塔鲁罕,孛儿帖所生 。嫁给斡勒忽讷兀惕部的泰出(又译作塔出)驸马。有子术真伯(又称扎兀儿薛禅),术真伯先后娶元宪宗蒙哥之女失邻公主和必赤合公主。

高昌公主,名也立可敦,嫁给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生平简介

在位=1206年春天-1227年8月25日

加冕=1206年今蒙古国肯特省举行库里尔台

全名=孛儿只斤铁木真

出生=1162年今蒙古国肯特省

去世=1227年8月25日享年65岁

葬于=《元史》记载在起辇谷,但不知其位于今日何地。

在内蒙古伊金霍洛建有其衣冠冢—成吉思汗陵。

沈阳求婚表白地点:五里河公园

景色柔和迷人,爱情甜蜜香醇,心跳ing,两人感觉萌萌哒!晚时宽阔明亮的富民桥上灯光璀璨,站在桥两侧的行人通道上都可以俯视桥下美丽的浑河,美景下,两人的脸瞬间升温,暧昧&温馨,一边对着天空许愿,一边感受情人节的浪漫气息。

沈阳求婚表白地点:沈阳中街玫瑰大酒店不错

首先是它的名字“玫瑰”,代表爱情,很符合求婚,结婚。二是一个,中街,历史文化最古老而又繁华的地方。历史悠久,历来是达官贵人休闲消费所在之地。在这300多年的历史的地方象征百年好合,白头到老的寓意。在酒店求婚,毫无疑问很是合适。因为它更加开阔,更适合布置。结合你对亲爱的她的了解,在大酒店的房间里可以设计一个大型的心形玫瑰,然后顶上布置好各色气球,合适的时候就跪地求婚,我相信任何一个女孩都会感动的。这样的酒店求婚,浪漫之中满是暖意。

沈阳求婚表白地点:万泉公园摩天轮

在摩天轮里求婚也是很烂漫的,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很适宜。沈阳市万泉公园内的摩天轮正式亮灯。闪烁的彩灯点缀着转动的摩天轮,在夜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每对相恋的爱人都听过这样一个传说,当你在摩天轮升到最顶端的时候,相拥热吻,你们就能永远相爱。

当你带着她在摩天轮上看着底下浪漫的夜景,看着城市中的星光点点和浮光掠影出现在雀跃的她眼前。你在最顶端,拉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等着心爱的她反应过来,然后温柔地跟她说:嫁给我吧,然后你的公主肯定感动的泪流满面。最后会拜倒在你的西装裤下的。

柔然

一、柔然的族源、称号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认为公元5世纪中叶,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叫阿哇尔的民族,因大洋雾气过重和龙蛇侵扰,向中亚迁徙,迫使Savirs等族向西奔逃。阿哇尔即是柔然。而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或认为柔然与悦般同族。

实际上,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托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北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为鲜卑社或河西鲜卑社。说明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二、柔然兴起及与北魏等关系

公元3世纪中叶,柔然的最高统治集团郁文闾氏之始祖木骨闾,是力微时被拓跋鲜卑掠获的奴隶,后免为骑卒。3世纪末,猗卢总摄拓跋三部时,木骨闾恰因“坐后期当斩”罪,“亡匿广漠溪谷间”,并集合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木骨闾,一说为“首秃”(或指髡头)之意,由于“木骨闾与郁文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木骨闾卒,子车鹿会雄健,不断兼并其它部落,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以柔然自称。役属于拓跋鲜卑,“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正如崔浩所云:“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车鹿会死后,经吐奴傀、跋地,至地粟袁卒,其部分为二:地粟袁长子匹候跋继父居今内蒙自治区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原柔然游牧地。缊纥提所统的西部,从河套向西扩展到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代国被苻坚灭后,柔然曾一度依附于朔方塞外的铁弗匈奴刘卫辰部。

拓跋珪恢复代国称魏后,于391年(北魏登国六年)向柔然发动进攻,匹候跋和缊纥提率部降魏。后缊纥提子社杀匹候跋,尽并其部,掠五原以西诸郡,远遁漠北。此时,正值北魏建国初期,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政权互争雄长,无暇北顾,因而给柔然的发展以可乘之机。社攻破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振。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柔然统一漠北后势力所及:“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亦即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相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界,北至今贝加尔湖,“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柔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即在今鄂尔浑河东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自称丘豆伐可汗,为了适应军事征伐的需要,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后人亦称之为柔然汗国。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形成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

从402年(天兴五年)社称汗至487年(太和十一年,豆太平三年年),敕勒副伏罗部脱离柔然为止,为柔然的兴盛时期。柔然统治者一方面继续采取近攻远交,联合后秦、北燕、北凉,共同对付北魏的策略;另一方面,不断对北魏北境进行骚扰和掠夺。北魏则对柔然采取“讨伐”方针,以解除北边威胁,统一大漠南北及掠夺财富。因此,在80来年中,柔然南扰和北魏北袭均达20余次。

社称汗前后,正是北魏迁都平城不久,柔然的崛起成为北魏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而北魏的强盛又是柔然南进的阻碍。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魏,案然和后秦、北燕等结成抗魏联盟。例如407年(北魏天赐四年),社弟斛律献马3000匹于北燕冯跋,聘冯女乐浪公主为妻。大檀为可汗期间(414—429),曾遣使北燕,献马3000匹、羊万只,并向南朝刘宋政权朝献。

从社、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魏边。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亲征或巡边,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429年(北魏神�二年),拓跋焘率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柔然大败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焘率军追至兔园水(即推河,今蒙古国吐沁河),然后“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今甘肃省弱水),北度燕然山(杭爱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时高车诸部也乘机摆脱柔然的羁绊,“抄掠柔然”,高车、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30余万。

从此,柔然大伤元气,大檀愤悒发疾死,子吴提继立,号敕连可汗。431年(北魏神�四年),遣使贡马通好。在此期间,北魏南御宋兵,东灭北燕;西灭夏国和北凉,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为取得北边安宁,也采取和亲政策。

北魏神鹿加二年(429),北魏军远程奔袭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大破柔然汗国的战争。

自十六国后期起,北魏王朝为扩充势力范围以统一北方,柔然可汗为掠夺魏境的粮资和雄据大漠南北,连年互相攻战。北魏为防御柔然,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修筑长城,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并设军镇、置戍卒。柔然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也建立了一整套军法。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故都盛乐,据盛乐宫,重重包围赶来抵御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后因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方引军退去。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魏廷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太常卿崔浩认为:宋闻克统万,内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魏帝对其见解极为赞赏,遂决定留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镇守京都;命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魏帝领军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每一骑兼有副马)奔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无备,临战震怖,民畜惊骇奔散;大檀忙焚穹庐,绝迹西遁。大檀弟匹黎先在东部闻魏军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骑兵截击而败,其渠帅数百人被杀。六月,魏帝领军沿栗水西进至菟园水(今图音河),分兵搜讨,声势浩大,范围广阔,俘斩甚众。原附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乘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柔然诸部前后降魏者计30余万落,魏军缴获戎马百余万匹,魏帝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约今阿尔泰山脉东南部),于七月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大檀因遭惨败,愤悒病死。子吴提立,号敕连可汗。八月,魏帝又遣万骑袭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东南),东部高车降魏者数十万落。十月,魏帝还平城,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于漠南,东至濡源(今河北丰宁西北),西达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山脉),使之耕牧,收其贡赋。命长孙翰、尚书令刘絜、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共同镇抚。

434年(北魏延和三年),吴提娶西海公主为妻,而拓跋焘亦立吴提妹为夫人,后进至左昭仪。吴提命兄秃鹿傀等数百人送妹至北魏,并献马2000匹。煮亦厚礼相答。但和亲并未能维持多久,双方围绕争夺西域问题,又发生武装冲突。

460年(北魏和平元年),柔然吞并高昌,470年(北魏皇兴元年)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援,北魏以路远未发兵。

472—473年(北魏延兴二年至三年),柔然又进攻敦煌,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于是北魏先后连续9次出兵漠北,袭击柔然。仅470年(皇兴四年)一次就“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柔然势力再度削弱,予成可汗屡遣使“求通婚娉”。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在对待柔然的问题上,稍改太武帝拓跋焘武力进攻的策略。元宏曾说:“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先帝屡出征伐者,以有未宾之虏故也。今朕承太平之业,奈何无故动兵革乎!”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互遣使者,“岁贡不绝”。

三、柔然的衰亡

公元5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的被奴役部落连续反抗和逃亡,大大削弱柔然的力量。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至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自立为王。柔然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彼此间展开了30来年的争战,柔然由盛转衰了。

公元6世纪初,柔然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汗位,发生内讧。520年(北魏正光元年),可汗丑奴为其母及大臣所杀。其弟阿那瓌刚继位10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投归北魏,受隆重迎接,位藩王下,安置于燕然馆,封之为朔方郡公、蠕蠕王。杂曲歌辞“阿那瓌”描写其在洛阳出行盛况云:“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后阿那瓌从兄婆罗门又率数万人击溃示发,自号称偶可社句可汗,旋为敕勒驱逐,率10万骑归降北魏。

面对当时形势,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分其势力,以牵制和抵御日益强盛的高车国的策略。将阿那瓌安置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南)北的吐若奚泉,婆罗门置于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522年(北魏正光三年),婆罗门叛离北魏,抢掠凉州,欲投奔嚈哒(嚈哒汗三妻,皆为婆罗门姐妹),被北魏追擒归于洛阳,越二年死于燕然馆。次年,阿那瓌也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兵30万,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退还漠北。是年,北魏爆发了六镇大起义。为了维护自己统治,525年(北魏孝昌元年),召阿那瓌率10万大军,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之义军。瓌乘机抢掠,扩充实力,占据长城以北漠南地区,“部落既和,士马稍盛”,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击败了因内乱而日益衰弱的高车国。

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柔然复兴。高欢、宇文泰,为了减轻北患、竞相与阿那瓌结好。瓌周旋其间,先后与东、西魏通婚,接受双方的馈赠。如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元翌女为化政公主嫁瓌弟塔寒。元宝炬又娶瓌长女郁久闾氏为皇后(魏悼后),而废原皇后乙弗氏为尼,不久,并逼乙弗氏自杀。

540年,东魏高欢以常山王高骘妹乐安公主(改封兰陵郡长公主)嫁瓌子庵罗辰。瓌以孙女邻和公主妻高欢第九子高湛,欢亦娶瓌爱女为正室,称蠕蠕公主。“及齐受东魏禅,亦岁时往来不绝”。彼此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当军事冲突有所缓和后,柔然逐渐注意整顿内政,多方吸取汉族文化,改官制,立年号。阿那瓌复立后,重用汉人淳于覃,“以覃为秘书监、黄门郎,掌其文墨”。柔然还注意吸收中原汉区的生产技术。其逐水草而居,原无城廓。“天监中(510年前后),始破丁零,复其旧土始筑城郭,名曰木未城”,作为冬季或夏季居住的聚集点以防御高车。木末城大概在张掖、敦煌之北汗庭的西南面。同时,柔然曾遣使至建康(今南京市),要求南齐派医生及织锦、造指南车和漏刻的工匠到漠北。遭拒绝,说明柔然需要中原地区的医师和工匠。柔然受汉族影响,在其后期,逐渐有了农业。如522年(北魏正光三年),阿那瓌被安置在怀朔镇北后,曾“上表乞粟,以为田种,诏给万石”。柔然不仅在政治上与北魏等有广泛联系,而且中原的经济、文化对它有很大吸引力。

柔然除了与北朝有交往,还屡次遣使南朝。早在5世纪30年代,柔然即不断与刘宋联络,以建立针对北魏的联盟。当时刘宋虽扬言“北伐”,但实无力攻北魏,因而对柔然所遣使臣亦“每羁縻之”。直至478年(刘宋升明二年),刘宋为了借助外力摆脱内外困境,派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柔然,次年,到达漠北,“克期共伐魏虏”。柔然可汗即在是年,率30万骑进攻北魏,至塞上。南齐政权建立后,柔然又接连遣使贡献貂皮、狮子皮裤褶及马、金等物,企图联齐伐魏,并请派医师、工匠。但由于萧道成初即位,不敢贸然出师。

485年(南齐永明三年),南齐使者至柔然,因不拜可汗被杀,致使双方交恶。

515年(南梁天监十四年),柔然始又遣使向南梁献马、貂裘等物。柔然使者往返江南与漠北的路线,由于北魏的阻挡,只能经西域、吐谷浑而抵益州,从益州迂回至建康。此外,柔然与西域的嚈哒、乌孙、悦般以及东北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契丹等均有一定联系。

柔然在阿那瓌可汗时,曾一度复兴。然不久,爆发了被奴役的部落和奴隶的反抗斗争。至6世纪中叶,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的原柔然锻工——突厥部日益强大。522年(北齐天保三年),突厥首领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瓌被拒绝,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瓌兵败自杀。柔然王室庵罗辰等逃至北齐,而留在漠北的亦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次年,庵罗辰等叛北齐返回漠北。经北齐追击,东部柔然基本上为之瓦解,庵罗辰下落不明。555年(北齐天保六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击溃西部柔然,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虽优遇邓叔子,“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将邓叔子以下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惨杀之于长安青门外,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有的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阿哇尔)人,即是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南北朝时,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数十万。北魏为了充实北方边防,先后将内附和俘获的柔然、敕勒以及内地汉人迁于六镇及平城等地,与拓跋鲜卑军民杂居共处,并使之充作隶户和营户,以供驱役。为了防止逃亡还将其中一部分迁入内地。柔然部众往往以逃回漠北的方式,反抗北魏的压迫,并掀起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如509年(北魏永平二年),迁到济州的柔然人曾乘北魏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起兵时,发动起义,渡过黄河,北上攻取郡县。六镇起义后,留在北边的柔然也曾起兵响应,进攻马邑。

北魏对俘虏或降附的一般柔然部众驱役压迫,而对柔然上层贵族却封官晋爵,男婚女嫁,和亲不绝,使之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这固然是由于北魏统治者认为与之同源,血统高贵,故愿意与柔然王族通婚;另一方面亦是为了削弱、分化柔然政权本身,以减少来自北边的威胁,因此极尽拉拢之能事。崔浩曾云:“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满朝列。”反映了北魏对柔然贵族的优遇。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各种途径,大多先融合于鲜卑,最终被同化于中原汉族之中。从河南洛阳、山西雁门、代郡等地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证实其先祖确系柔然人。

(二)政治制度

公元4世纪初,当木骨闾从拓跋鲜卑的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时,柔然前身仅是一个氏族部落。车鹿会自号柔然后,它成为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一个“部帅”。凭借强悍的骑兵,不断征服和兼并邻近氏族和部落,柔然部落联盟首领和首长积聚了大量奴隶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王位的继承基本上是父子相袭。从车鹿会至社的约五代内,柔然的氏族、部落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掠夺战争中,许多新的氏族、部落并入柔然部落联盟之中,而原有的氏族、部落在拓跋鲜卑的进攻下逐渐瓦解或重新组合,原有的血缘关系遭到一定破坏,氏族成为建立在地域和经济关系上的军事行政单位。

在柔然内部、阶级分化和贫富悬殊也越来越大,世袭的可汗、酋长、大人等及一部分平民通过掠夺战争获得了大量财物和奴隶。而有的平民却日益贫困,被迫依附于贵族,甚至沦为奴隶。因而逐渐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5世纪初,社统一漠北后,立军法,建官制,初步具有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特点。

柔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相当于匈奴的单于。其下设大臣,辅佐可汗管理内外事务。每一可汗按其行均有号,如社为柔然开国之主,故号“丘豆伐”,即“驾驭开张”之意。大臣亦有号,如莫弗(莫何,勇健者、酋长之意)、莫缘(圣人之意)等。大官的官职有国相、国师、俟力发、吐豆发、俟利、吐豆登、俟斤等。国相,如《南齐书·芮芮虏传》记有国相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主要掌管行政、外交,为文官之首,相当于中原的丞相。国师,由僧人担任,主要掌管宗教事务,如据《大藏经·高僧传》第八《释法瑗传》载,法瑗二兄法爱“亦为沙门,解经论兼教术,为芮芮国师,俸以三千户”。俟利发,也作俟匿伐,职位很高,为可汗族系担任,掌一方之军权。此官号后为突厥所继承。吐豆发,亦作吐头发、吐屯发,仅次于俟力发之官职,为柔然王族担任。如《北史·蠕蠕传》提及546年,“阿那瓌遣其吐豆发郁久闾汗拔、姻姬等送女于晋阳”,与高欢成婚。《北齐书》和《魏书》还载有“吐头发郁久闾状延等”、“阿那瓌遣其从祖吐豆发率精骑一万南出”等。俟利,《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其官者俟利,犹中国方伯也。”位于俟利发、吐豆发之下。如《北史·蠕蠕传》提及的俟利阿夷普掘等。吐豆登,一说为吐豆发之讹,或与吐屯同,其位在俟利发、吐豆发、俟利之下。俟斤即奇斤,先为官号,旋转为氏,位于吐屯之下。《资治通鉴》卷八四,梁武帝萧衍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条曾记有遣俟斤尉比建朝贡之事,胡三省注云:“俟斤,柔然大臣之号。俟,渠希翻。”

综上所述,柔然大官号及等级比较简略,除了国相、国师主要是掌行政、宗教事务外,其余官职皆主管军事兼民政。而所有成年壮丁皆编为骑兵,平时放牧牲畜,战时拿起武器上马作战。行军时,骑马携带自己的牲畜、财物和妻孥,即所谓“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从可汗、大臣至基层均是按军事编制,是一个军事与民事合一的游牧政权。在各部大人下,柔然又仿照北魏之制,设置了统千人之军将和统百人之幢帅。《魏书·蠕蠕传》称社呛“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先登者赐以虏获,退懦者以石击首杀之,或临时捶挞。无文记,将帅以羊屎粗计兵数,后颇知刻木为记”。柔然各部首领经常于敦煌、张掖之北汗庭集会议事,如当可汗继承发生问题时,有权罢免或另立新汗。

柔然中后期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北魏的典章制度对其影响颇深。从464年(北魏和平五年),予成即可汗位后,仿中原王朝之制,建立年号“永康”,后其它可汗分别用过“太平”、“太安”、“始平”、“建昌”

这个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

长话短说:

突厥, 自两汉对匈奴发动决定性打击后,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渐迁至内地并逐步汉化。北匈奴逐渐西迁,给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带来剧烈变化。还有一些别支在广阔的北方草原生息繁衍。有人认为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他们迁居到金山(阿尔泰山)之南,游牧为生,又工于铁作。当时正值柔然汗国强盛,突厥人受其奴役,为他们充当“铁工”,但势力渐盛。公元546年铁勒部将伐柔然,突厥首领土门率众击败铁勒,实力大增,土门乃向柔然求婚,柔然主大怒,辱之曰:“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乃于552年发兵击柔然,灭柔然汗国,自号伊利可汗,自此建立突厥政权。

突厥建国后,牙帐设在于都斤山(又称郁督军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脉)。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帐前大旗称“狼头大纛”,在漠北逞一时之盛。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据中国史籍记载,他们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公元前3世纪匈奴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的大部分。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后来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成吉思汗是如何统一蒙古诸多部落的

孛儿只斤·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部人,蒙古帝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成吉思汗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取名铁木真。从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开始,一步步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元世祖时,追尊为太祖,追谥圣武皇帝。

统一诸部。

铁木真出逃后,知道要抵抗泰赤乌的压迫,必须寻求更强大势力的庇护,于是投靠也速该的“安答”(anda,意为契交,义兄弟)、克烈部首领脱里(即后来的王汗),尊之为父,表示臣属。从此他开始积聚力量,收集旧部众,移帐到克鲁伦河上游的“不儿吉之地”。

后来,铁木真的仇敌、蔑儿乞惕部的脱黑脱阿等来袭(脱黑脱阿是诃额仑第一任丈夫也客赤列都的兄长),铁木真与其弟别里古台,“那可儿”(意为门户奴隶)博尔术,兀良哈人者勒蔑奉诃额伦避入不儿罕山。孛儿帖及其他家人躲避不及,均被掳去。

铁木真请求王汗和蒙古札答阑部贵族札木合帮助,在不兀剌川流域袭击蔑儿乞人,大获全胜,不仅夺回家人,还掳掠了大批财物和奴隶。这次战争大约发生在宋淳熙七年(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至宋淳熙十一年(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之间。

战后,铁木真和札木合返豁儿豁纳黑主不儿之地,二人重新约为安达,“连营逾年”。随着铁木真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他逐渐脱离札木合,回到了桑沽儿河旁独立建营。

原来的部属和一些尼鲁温蒙古部落纷纷来归,各家乞颜贵族也都向铁木真靠拢,如巴鲁剌思人忽必来,忙忽人哲台,兀良哈人速不台,从父答里台斡惕赤斤,从弟阿勒坛、忽察儿等。这些人重新结合成乞颜贵族联盟,于宋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青海子共同推举铁木真为首领(此据《蒙古源流》所载)。

铁木真被推举为汗后,立即建立了自己的护卫组织,命博尔术及胞弟拙赤合撒儿、异母弟别里古台等为长,分设了带弓箭的、带刀的、掌驭马的、掌饮膳的、管放牧羊群、马群的、掌修造车辆的守卫宫帐的等十种职务,都命其亲信那可儿担任,组成了一支隶属于自己的精悍队伍。

当时蒙古诸部中,泰赤乌部贵族“地广民众,号为最强”,他们自然不能容忍乞颜部重兴。宋绍熙元年(金明昌元年,1190年),札木合与泰赤乌部等起兵三万进攻铁木真,铁木真方面组成十三翼军队抵抗。两军大战于桑沽儿河附近的答兰版朱思(Dalanbaljus)之野,铁木真难以抵敌,率部退到斡难河的一个狭地中。

泰赤乌部虽胜,但“内无统纪”,那颜们互争权力,对部众十分残暴,而铁木真则极力笼络人心,厚待部民,因此照烈、兀鲁、忙兀等尼鲁温蒙古部落都脱离泰赤乌,归附铁木真。

宋庆元二年(金明昌七年,1196年),塔塔儿部叛金,被金丞相完颜襄统兵击溃,向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逃奔。

铁木真闻讯,即向脱里汗报告,于是脱里率领克烈军,铁木真以“为父祖复仇”的名义征集蒙古部军相从,进至斡里札河,攻破塔塔儿堡寨,获其首领,“尽掳其车马粮饷”。完颜襄以助征叛部有功,授脱里王号,脱里自此称王汗;

铁木真则被授予“札兀惕忽里”(ja’ut-quri,诸乣统领)官号。斡里札之战和金朝的封赏,大大提高了铁木真的威望和权力。从此他可以用金朝任命的部族长官身份统辖部众,号令诸家贵族。

回军后,铁木真以违背盟誓,不肯出兵为父祖复仇,还乘机偷袭他的老营等理由,击灭乞颜部长支贵族主儿乞部,夺取其部民,从而消除了联盟内最有资格与他争夺权位的一家势力。

宋庆元六年(金承安五年,1200年),铁木真会同王汗进攻泰赤乌部,在斡难河北得胜,杀塔儿忽台。接着又随从王汗进兵呼伦贝尔草原,攻打合答斤、散只兀、朵儿边、塔塔儿、弘吉剌等部,大掠其部民、牲畜。

草原各部贵族害怕铁木真的崛起,推举札木合为“古儿汗”(即众汗之汗),誓与铁木真为敌。宋嘉泰元年(金泰和元年,1202年),札木合纠集泰赤乌氏残部及各部,组建十二部联军,谋攻铁木真。铁木真与王汗起兵迎敌,在海刺儿河(海拉尔河)支流的帖尼火鲁罕之地大破札木合的联盟,札木合投降王汗。

同年秋,铁木真进攻塔塔儿部,进兵消灭答兰涅木儿格思之地(在今贝尔湖南)的塔塔儿部,他与王汗又共同击败了乃蛮不欲鲁罕的进攻。在攻打塔塔儿之前,铁木真发布了两条札撒(即法令),一是战胜时不许贪财,事定后均分所得财物;

二是战斗中兵马退动至原排阵处要返回力战(防止冲乱本军阵脚),违者斩。这是铁木真就任联盟首领后的第一次立法,其意义在于提高汗权,限制各家贵族。而在之后不遵命令的乞颜贵族,也被他派那可儿责罚。

铁木真追击泰赤兀部,在指挥作战中被泰赤兀部将射中脖颈,生命垂危。者勒蔑为他吸吮淤血,并盗来酸奶救活了铁木真。 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众向铁木真投降。泰赤兀部的覆灭,铲除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碍,而其部将如神箭手哲别、纳牙阿等也成为铁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

长期以来,铁木真一直臣事王汗,追随他东征西讨,巧妙地利用克烈的势力壮大力量,清除了蒙古内部的敌对贵族,消灭了东部地区各强大部落。铁木真的势力日益壮大,引起王汗及其子亦剌合鲜昆的疑忌,札木合、按弹等蒙古部贵族也力劝王汗除掉他。

以前铁木真曾为长子术赤向亦刺合之女求婚遭到拒绝,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3年)春,王汗父子计议伪许婚约,邀铁木真来饮“布浑察儿”(定婚宴),乘机谋害,铁木真得到密报,慌忙整军备战。

王汗谋泄,发兵来攻,双方战于合兰真沙陀(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北境),铁木真因兵寡失利,部众溃散。他退到哈拉哈河旁的建忒该山整顿溃卒,仅得四千六百骑,然后转移到班朱尼河(又作巴勒渚纳河,今呼伦湖西南附近)休整。

当时铁木真处境极为艰难,至射野马为食,汲浑水以饮,于是“举手仰天”,与追随他的那可儿们宣誓:“使我克定大业,当与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 “同饮班朱泥河水”成为铁木真艰苦创业的佳话,载入史册。

王汗获胜后,愈加骄傲轻敌。而铁木真在元气渐复后,探知王汗正在折折运都山(今克鲁伦河上游)宴饮欢娱,毫无防备,于是率军偷袭,围攻王汗营帐,经过三天三夜激战,击溃其主力。王汗狼狈西逃入乃蛮部境,被乃蛮边将所杀。

亦剌合逃到西夏,被逐,又辗转至曲先(今新疆库车),也被当地人所杀。克烈部众尽被铁木真所并。至此,他完全征服了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杭爱山的所有部落,“帝业”基本上奠定了。

克烈的灭亡震惊了乃蛮部统治者,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年),自恃强大的乃蛮部首领太阳汗决定出兵攻打蒙古,并遣使连结漠南的汪古部,但未能成功,汪古部反将乃蛮使者及情报送知铁木真。

铁木真得报后,决议将军马集中在哈拉哈河旁,按千户、百户、十户统一编组,委派各级那颜,并建立了一支护卫军。然后率军逆克鲁伦河西进,布阵于萨里川(今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两河上游之间)。

太阳汗除率乃蛮本部军外,又收罗了札木合等一批蒙古、克烈败散的贵族,蔑儿乞,斡亦刺部亦领兵来助,兵力甚多,但军纪涣散,内部矛盾重重,太阳汗又懦弱无能。当乃蛮军进至鄂尔浑河之东的纳忽昆山时,蒙古军亦至,札木合等见铁木真军容甚盛,难以取胜,即离太阳汗散去。

乃蛮军大败,太阳汗受伤被擒,不久死去;其子屈出律率残部西逃,投奔其叔不欲鲁罕。铁木真乘胜进兵至阿勒台山,征服了乃蛮部。札木合逃亡到倘鲁山(今唐努山),被跟随他的五个那可儿捕送铁木真处死。

灭太阳汗后,铁木真立即发兵北攻三姓蔑儿乞,其首领脱脱逃奔乃蛮不欲鲁罕,蔑儿乞部亦被征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17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