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柔然民族

请介绍一下柔然民族,第1张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认为公元5世纪中叶,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叫阿哇尔的民族,因大洋雾气过重和龙蛇侵扰,向中亚迁徙,迫使Savirs等族向西奔逃。阿哇尔即是柔然。而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或认为柔然与悦般同族。

实际上,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托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北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为鲜卑社或河西鲜卑社。说明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5世纪至6世纪中游牧于蒙古高原。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以刻木记事。最盛时期,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族源与族称 柔然系东胡苗裔,与鲜卑同源。但也有记载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传说柔然始祖名木骨闾(3世纪后半叶),是鲜卑拓跋部的奴隶。子孙采用与始祖之名声音相近的郁久闾为氏。木骨闾之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 4世纪中叶起自称柔然。其族称,北魏太武帝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修《晋书·载记》称为□蠕;南朝称为芮芮;齐、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可能是后来柔然族自己采用的汉字名称。柔然等字的原义,东西方学者有种种推测,以为来源于古蒙古语的“贤明”或“法则”,阿尔泰语的 “异国人”或“艾草”等等,尚无定论。18世纪中叶以来,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拜占廷历史上的阿瓦尔人是否即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族问题,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肯定这个说法。

称□与制度 车鹿会的后裔社仑开始建立军法,以千人为军,置将一人;以百人为幢,置帅一人。作战先登有赏,懦弱退却者以石击首杀之。柔然自此强大起来,吞并高车和匈奴余种。北魏天兴五年 (402)社仑自称可 □。可□原是鲜卑族对贵人的尊称,社仑首先把它用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以后突厥、回纥、蒙古等族都沿用下来。柔然立□国以来的制度,除立军法,学习中原立法,初具规模以外,总的说来,与中原比较,其“国政 □简”。魏和平五年(464),可□予成开始用汉字建年号。 6世纪20年代,可□阿那□又仿北魏制度,建立一些官号。柔然族原信萨满教,以后曾传入佛教,北魏僧人法爱作过柔然的国师。

同北魏的关系 柔然与东方的北燕和西方的后秦和亲,赠送马匹,还经过吐谷浑和益州,与南朝的宋、齐、梁通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牵制北魏,以便向南进攻。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畜肥壮,就背寒向暖,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大檀原统别部镇守西界,能得众心,被推戴为可□,多次进攻北魏。北魏始光元年(424),大檀率6万骑深入云中,攻陷盛乐宫(什翼犍建都之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魏太武帝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五十余重。柔然成为北魏北面的严重威胁。从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24~449),太武帝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同时与柔然斗争,七次率军分道进攻柔然。神□二年五月,太武帝主动出击柔然,取得重大胜利。魏军舍弃辎重,轻骑前进,到达栗水(克鲁伦河)。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牲畜布野。太武帝沿栗水西进,过汉将窦宪故垒,驻军兔园水(土拉河),分兵追击,北过燕然山(杭爱山)。原服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也背叛柔然,柔然三十余万投降,被俘获戎马百余万匹。高车部落的背叛,以后常常成为柔然内在的威胁。太武帝以后,文成帝和文献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双方互有胜负。文献帝皇兴四年(470),北魏又一次大败柔然,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北魏在出击之外,还致力于防御。自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修筑长城,东起赤城(河北赤城),西至五原(内蒙古包头西北),到5世纪30年代初,已先后在河套以北自西而东设置了沃野、 怀朔、武川、 抚冥、柔玄、怀荒6镇,派兵戍守,以拱卫京都平城。北魏与柔然并非始终处于敌对状态,在战争间歇时,曾友好相处。文成帝的母亲景穆帝妃,就是柔然人郁久闾氏。柔然人在北魏朝廷中居文武高位,以及与鲜卑贵族结为姻亲的人不少。

魏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对待柔然,多少改变了太武帝以来的武力进攻为主的政策。孝文帝本人也曾表示:“兵者凶器,圣王不得已而用之”,主张停止对柔然用兵。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如魏承明元年(476)二、五、八、十一月4次遣使,魏太和元年(477)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势力开始向西扩张,魏和平元年(460)吞灭高昌;魏皇兴四年(470)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救,说西方诸国都已服属于柔然。北魏以路途遥远,没有派兵。延兴二至三年(472~473),柔然又连连进攻敦煌,谋求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魏孝明帝熙平中(516~517),柔然可□丑奴遣使于魏,态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张不予复书,未被采纳。北魏对柔然的态度软弱下来。

6世纪初,柔然内讧。可□阿那□逃亡于魏。魏正光二年(521),北魏派兵送阿那□北归。一度柔然两可□并立,阿那□在怀朔镇北(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婆罗门居西海郡(今甘肃居延)。后来婆罗门投向□哒,被北魏俘虏,阿那□势力逐渐强大。正光四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北魏借阿那□的十万兵力镇压。北魏朝廷在“六镇起义”的打击和尔朱荣入洛的纷乱中日趋衰弱,而阿那□兵马日益强盛。

突厥崛起与柔然□国灭亡 魏分东西后,双方都争取柔然的联盟,以打击对方。柔然也利用东西魏的分裂,更为骄横,不断南攻,东边深入到易水,西边到达原州(今宁夏固原)。然而,至6世纪初中叶,突厥日益强大。 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伊利可□)因求婚于阿那□被拒绝,发兵击柔然,阿那□大败自杀。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打败,西魏恭帝二年(齐天保六年,555)率千余家奔西魏。柔然□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

柔然

一、柔然的族源、称号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认为公元5世纪中叶,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叫阿哇尔的民族,因大洋雾气过重和龙蛇侵扰,向中亚迁徙,迫使Savirs等族向西奔逃。阿哇尔即是柔然。而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或认为柔然与悦般同族。

实际上,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它民族成分。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托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北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为鲜卑社或河西鲜卑社。说明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二、柔然兴起及与北魏等关系

公元3世纪中叶,柔然的最高统治集团郁文闾氏之始祖木骨闾,是力微时被拓跋鲜卑掠获的奴隶,后免为骑卒。3世纪末,猗卢总摄拓跋三部时,木骨闾恰因“坐后期当斩”罪,“亡匿广漠溪谷间”,并集合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纥突邻部。木骨闾,一说为“首秃”(或指髡头)之意,由于“木骨闾与郁文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木骨闾卒,子车鹿会雄健,不断兼并其它部落,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以柔然自称。役属于拓跋鲜卑,“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正如崔浩所云:“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车鹿会死后,经吐奴傀、跋地,至地粟袁卒,其部分为二:地粟袁长子匹候跋继父居今内蒙自治区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原柔然游牧地。缊纥提所统的西部,从河套向西扩展到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代国被苻坚灭后,柔然曾一度依附于朔方塞外的铁弗匈奴刘卫辰部。

拓跋珪恢复代国称魏后,于391年(北魏登国六年)向柔然发动进攻,匹候跋和缊纥提率部降魏。后缊纥提子社杀匹候跋,尽并其部,掠五原以西诸郡,远遁漠北。此时,正值北魏建国初期,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政权互争雄长,无暇北顾,因而给柔然的发展以可乘之机。社攻破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振。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整个蒙古高原和周围诸民族纷纷降附。柔然统一漠北后势力所及:“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亦即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相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接界,北至今贝加尔湖,“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柔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即在今鄂尔浑河东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402年(北魏天兴五年),社自称丘豆伐可汗,为了适应军事征伐的需要,仿效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军队,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后人亦称之为柔然汗国。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形成一支威震漠北的强大力量。

从402年(天兴五年)社称汗至487年(太和十一年,豆太平三年年),敕勒副伏罗部脱离柔然为止,为柔然的兴盛时期。柔然统治者一方面继续采取近攻远交,联合后秦、北燕、北凉,共同对付北魏的策略;另一方面,不断对北魏北境进行骚扰和掠夺。北魏则对柔然采取“讨伐”方针,以解除北边威胁,统一大漠南北及掠夺财富。因此,在80来年中,柔然南扰和北魏北袭均达20余次。

社称汗前后,正是北魏迁都平城不久,柔然的崛起成为北魏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而北魏的强盛又是柔然南进的阻碍。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魏,案然和后秦、北燕等结成抗魏联盟。例如407年(北魏天赐四年),社弟斛律献马3000匹于北燕冯跋,聘冯女乐浪公主为妻。大檀为可汗期间(414—429),曾遣使北燕,献马3000匹、羊万只,并向南朝刘宋政权朝献。

从社、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魏边。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亲征或巡边,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429年(北魏神�二年),拓跋焘率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柔然大败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焘率军追至兔园水(即推河,今蒙古国吐沁河),然后“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今甘肃省弱水),北度燕然山(杭爱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时高车诸部也乘机摆脱柔然的羁绊,“抄掠柔然”,高车、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30余万。

从此,柔然大伤元气,大檀愤悒发疾死,子吴提继立,号敕连可汗。431年(北魏神�四年),遣使贡马通好。在此期间,北魏南御宋兵,东灭北燕;西灭夏国和北凉,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为取得北边安宁,也采取和亲政策。

北魏神鹿加二年(429),北魏军远程奔袭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大破柔然汗国的战争。

自十六国后期起,北魏王朝为扩充势力范围以统一北方,柔然可汗为掠夺魏境的粮资和雄据大漠南北,连年互相攻战。北魏为防御柔然,拱卫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修筑长城,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延袤2000余里,并设军镇、置戍卒。柔然为适应军事上的需要,也建立了一整套军法。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故都盛乐,据盛乐宫,重重包围赶来抵御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后因大将于陟斤被北魏军射杀,方引军退去。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

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神鹿加二年四月,魏廷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太常卿崔浩认为:宋闻克统万,内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魏帝对其见解极为赞赏,遂决定留太尉长孙嵩、卫尉楼伏连镇守京都;命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魏帝领军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每一骑兼有副马)奔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无备,临战震怖,民畜惊骇奔散;大檀忙焚穹庐,绝迹西遁。大檀弟匹黎先在东部闻魏军至,率兵欲救其兄,途中遭长孙翰骑兵截击而败,其渠帅数百人被杀。六月,魏帝领军沿栗水西进至菟园水(今图音河),分兵搜讨,声势浩大,范围广阔,俘斩甚众。原附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乘机倒戈,抄掠柔然,归附北魏。柔然诸部前后降魏者计30余万落,魏军缴获戎马百余万匹,魏帝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约今阿尔泰山脉东南部),于七月引兵东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大檀因遭惨败,愤悒病死。子吴提立,号敕连可汗。八月,魏帝又遣万骑袭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东南),东部高车降魏者数十万落。十月,魏帝还平城,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于漠南,东至濡源(今河北丰宁西北),西达阴山(今内蒙古阴山山脉),使之耕牧,收其贡赋。命长孙翰、尚书令刘絜、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共同镇抚。

434年(北魏延和三年),吴提娶西海公主为妻,而拓跋焘亦立吴提妹为夫人,后进至左昭仪。吴提命兄秃鹿傀等数百人送妹至北魏,并献马2000匹。煮亦厚礼相答。但和亲并未能维持多久,双方围绕争夺西域问题,又发生武装冲突。

460年(北魏和平元年),柔然吞并高昌,470年(北魏皇兴元年)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援,北魏以路远未发兵。

472—473年(北魏延兴二年至三年),柔然又进攻敦煌,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于是北魏先后连续9次出兵漠北,袭击柔然。仅470年(皇兴四年)一次就“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柔然势力再度削弱,予成可汗屡遣使“求通婚娉”。北魏孝文帝元宏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在对待柔然的问题上,稍改太武帝拓跋焘武力进攻的策略。元宏曾说:“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先帝屡出征伐者,以有未宾之虏故也。今朕承太平之业,奈何无故动兵革乎!”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互遣使者,“岁贡不绝”。

三、柔然的衰亡

公元5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的被奴役部落连续反抗和逃亡,大大削弱柔然的力量。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至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自立为王。柔然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彼此间展开了30来年的争战,柔然由盛转衰了。

公元6世纪初,柔然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汗位,发生内讧。520年(北魏正光元年),可汗丑奴为其母及大臣所杀。其弟阿那瓌刚继位10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投归北魏,受隆重迎接,位藩王下,安置于燕然馆,封之为朔方郡公、蠕蠕王。杂曲歌辞“阿那瓌”描写其在洛阳出行盛况云:“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后阿那瓌从兄婆罗门又率数万人击溃示发,自号称偶可社句可汗,旋为敕勒驱逐,率10万骑归降北魏。

面对当时形势,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分其势力,以牵制和抵御日益强盛的高车国的策略。将阿那瓌安置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南)北的吐若奚泉,婆罗门置于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522年(北魏正光三年),婆罗门叛离北魏,抢掠凉州,欲投奔嚈哒(嚈哒汗三妻,皆为婆罗门姐妹),被北魏追擒归于洛阳,越二年死于燕然馆。次年,阿那瓌也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兵30万,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退还漠北。是年,北魏爆发了六镇大起义。为了维护自己统治,525年(北魏孝昌元年),召阿那瓌率10万大军,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之义军。瓌乘机抢掠,扩充实力,占据长城以北漠南地区,“部落既和,士马稍盛”,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击败了因内乱而日益衰弱的高车国。

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柔然复兴。高欢、宇文泰,为了减轻北患、竞相与阿那瓌结好。瓌周旋其间,先后与东、西魏通婚,接受双方的馈赠。如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元翌女为化政公主嫁瓌弟塔寒。元宝炬又娶瓌长女郁久闾氏为皇后(魏悼后),而废原皇后乙弗氏为尼,不久,并逼乙弗氏自杀。

540年,东魏高欢以常山王高骘妹乐安公主(改封兰陵郡长公主)嫁瓌子庵罗辰。瓌以孙女邻和公主妻高欢第九子高湛,欢亦娶瓌爱女为正室,称蠕蠕公主。“及齐受东魏禅,亦岁时往来不绝”。彼此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当军事冲突有所缓和后,柔然逐渐注意整顿内政,多方吸取汉族文化,改官制,立年号。阿那瓌复立后,重用汉人淳于覃,“以覃为秘书监、黄门郎,掌其文墨”。柔然还注意吸收中原汉区的生产技术。其逐水草而居,原无城廓。“天监中(510年前后),始破丁零,复其旧土始筑城郭,名曰木未城”,作为冬季或夏季居住的聚集点以防御高车。木末城大概在张掖、敦煌之北汗庭的西南面。同时,柔然曾遣使至建康(今南京市),要求南齐派医生及织锦、造指南车和漏刻的工匠到漠北。遭拒绝,说明柔然需要中原地区的医师和工匠。柔然受汉族影响,在其后期,逐渐有了农业。如522年(北魏正光三年),阿那瓌被安置在怀朔镇北后,曾“上表乞粟,以为田种,诏给万石”。柔然不仅在政治上与北魏等有广泛联系,而且中原的经济、文化对它有很大吸引力。

柔然除了与北朝有交往,还屡次遣使南朝。早在5世纪30年代,柔然即不断与刘宋联络,以建立针对北魏的联盟。当时刘宋虽扬言“北伐”,但实无力攻北魏,因而对柔然所遣使臣亦“每羁縻之”。直至478年(刘宋升明二年),刘宋为了借助外力摆脱内外困境,派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柔然,次年,到达漠北,“克期共伐魏虏”。柔然可汗即在是年,率30万骑进攻北魏,至塞上。南齐政权建立后,柔然又接连遣使贡献貂皮、狮子皮裤褶及马、金等物,企图联齐伐魏,并请派医师、工匠。但由于萧道成初即位,不敢贸然出师。

485年(南齐永明三年),南齐使者至柔然,因不拜可汗被杀,致使双方交恶。

515年(南梁天监十四年),柔然始又遣使向南梁献马、貂裘等物。柔然使者往返江南与漠北的路线,由于北魏的阻挡,只能经西域、吐谷浑而抵益州,从益州迂回至建康。此外,柔然与西域的嚈哒、乌孙、悦般以及东北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契丹等均有一定联系。

柔然在阿那瓌可汗时,曾一度复兴。然不久,爆发了被奴役的部落和奴隶的反抗斗争。至6世纪中叶,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的原柔然锻工——突厥部日益强大。522年(北齐天保三年),突厥首领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瓌被拒绝,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瓌兵败自杀。柔然王室庵罗辰等逃至北齐,而留在漠北的亦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次年,庵罗辰等叛北齐返回漠北。经北齐追击,东部柔然基本上为之瓦解,庵罗辰下落不明。555年(北齐天保六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击溃西部柔然,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虽优遇邓叔子,“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将邓叔子以下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惨杀之于长安青门外,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有的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阿哇尔)人,即是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南北朝时,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数十万。北魏为了充实北方边防,先后将内附和俘获的柔然、敕勒以及内地汉人迁于六镇及平城等地,与拓跋鲜卑军民杂居共处,并使之充作隶户和营户,以供驱役。为了防止逃亡还将其中一部分迁入内地。柔然部众往往以逃回漠北的方式,反抗北魏的压迫,并掀起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如509年(北魏永平二年),迁到济州的柔然人曾乘北魏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起兵时,发动起义,渡过黄河,北上攻取郡县。六镇起义后,留在北边的柔然也曾起兵响应,进攻马邑。

北魏对俘虏或降附的一般柔然部众驱役压迫,而对柔然上层贵族却封官晋爵,男婚女嫁,和亲不绝,使之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这固然是由于北魏统治者认为与之同源,血统高贵,故愿意与柔然王族通婚;另一方面亦是为了削弱、分化柔然政权本身,以减少来自北边的威胁,因此极尽拉拢之能事。崔浩曾云:“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满朝列。”反映了北魏对柔然贵族的优遇。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各种途径,大多先融合于鲜卑,最终被同化于中原汉族之中。从河南洛阳、山西雁门、代郡等地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证实其先祖确系柔然人。

(二)政治制度

公元4世纪初,当木骨闾从拓跋鲜卑的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时,柔然前身仅是一个氏族部落。车鹿会自号柔然后,它成为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一个“部帅”。凭借强悍的骑兵,不断征服和兼并邻近氏族和部落,柔然部落联盟首领和首长积聚了大量奴隶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王位的继承基本上是父子相袭。从车鹿会至社的约五代内,柔然的氏族、部落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掠夺战争中,许多新的氏族、部落并入柔然部落联盟之中,而原有的氏族、部落在拓跋鲜卑的进攻下逐渐瓦解或重新组合,原有的血缘关系遭到一定破坏,氏族成为建立在地域和经济关系上的军事行政单位。

在柔然内部、阶级分化和贫富悬殊也越来越大,世袭的可汗、酋长、大人等及一部分平民通过掠夺战争获得了大量财物和奴隶。而有的平民却日益贫困,被迫依附于贵族,甚至沦为奴隶。因而逐渐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5世纪初,社统一漠北后,立军法,建官制,初步具有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特点。

柔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相当于匈奴的单于。其下设大臣,辅佐可汗管理内外事务。每一可汗按其行均有号,如社为柔然开国之主,故号“丘豆伐”,即“驾驭开张”之意。大臣亦有号,如莫弗(莫何,勇健者、酋长之意)、莫缘(圣人之意)等。大官的官职有国相、国师、俟力发、吐豆发、俟利、吐豆登、俟斤等。国相,如《南齐书·芮芮虏传》记有国相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主要掌管行政、外交,为文官之首,相当于中原的丞相。国师,由僧人担任,主要掌管宗教事务,如据《大藏经·高僧传》第八《释法瑗传》载,法瑗二兄法爱“亦为沙门,解经论兼教术,为芮芮国师,俸以三千户”。俟利发,也作俟匿伐,职位很高,为可汗族系担任,掌一方之军权。此官号后为突厥所继承。吐豆发,亦作吐头发、吐屯发,仅次于俟力发之官职,为柔然王族担任。如《北史·蠕蠕传》提及546年,“阿那瓌遣其吐豆发郁久闾汗拔、姻姬等送女于晋阳”,与高欢成婚。《北齐书》和《魏书》还载有“吐头发郁久闾状延等”、“阿那瓌遣其从祖吐豆发率精骑一万南出”等。俟利,《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其官者俟利,犹中国方伯也。”位于俟利发、吐豆发之下。如《北史·蠕蠕传》提及的俟利阿夷普掘等。吐豆登,一说为吐豆发之讹,或与吐屯同,其位在俟利发、吐豆发、俟利之下。俟斤即奇斤,先为官号,旋转为氏,位于吐屯之下。《资治通鉴》卷八四,梁武帝萧衍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条曾记有遣俟斤尉比建朝贡之事,胡三省注云:“俟斤,柔然大臣之号。俟,渠希翻。”

综上所述,柔然大官号及等级比较简略,除了国相、国师主要是掌行政、宗教事务外,其余官职皆主管军事兼民政。而所有成年壮丁皆编为骑兵,平时放牧牲畜,战时拿起武器上马作战。行军时,骑马携带自己的牲畜、财物和妻孥,即所谓“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从可汗、大臣至基层均是按军事编制,是一个军事与民事合一的游牧政权。在各部大人下,柔然又仿照北魏之制,设置了统千人之军将和统百人之幢帅。《魏书·蠕蠕传》称社呛“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先登者赐以虏获,退懦者以石击首杀之,或临时捶挞。无文记,将帅以羊屎粗计兵数,后颇知刻木为记”。柔然各部首领经常于敦煌、张掖之北汗庭集会议事,如当可汗继承发生问题时,有权罢免或另立新汗。

柔然中后期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北魏的典章制度对其影响颇深。从464年(北魏和平五年),予成即可汗位后,仿中原王朝之制,建立年号“永康”,后其它可汗分别用过“太平”、“太安”、“始平”、“建昌”

 侯景

  侯景,字万景,朔方人,或云雁门人。少而不羁,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以选为北镇戍兵,稍立功效。魏孝昌元年,有怀朔镇兵鲜于修礼,于定州作乱,攻没郡县;又有柔玄镇兵吐斤洛周,率其党与,复寇幽、冀,与修礼相合,众十余万。后修礼见杀,部下溃散,怀朔镇将葛荣因收集之,攻杀吐斤洛周,尽有其众,谓之“葛贼”。四年,魏明帝殂,其后胡氏临朝,天柱将军尔朱荣自晋阳入杀胡氏,并诛其亲属。景始以私众见荣,荣甚奇景,即委以军事。会葛贼南逼,荣自讨,命景先驱,至河内,击,大破之,生擒葛荣,以功擢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封濮阳郡公。景自是威名遂著。

  后来侯景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不久起兵反叛,于三年(549)攻破建康(南京),梁武帝萧衍被困饿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皇帝,侯景自封为大都督。台城在久围之下,粮食断绝,疫疾大起,死者十之八九。侯景进入建康后,「悉驱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人」,又「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南史‧侯景传》)。西元548年,侯景拥立萧正德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侯景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简文帝大宝二年(552年),被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侯景企图逃亡,被部下所杀。

  侯景初降梁朝,备受宠遇。在寿阳(安徽寿县)时,侯景曾求婚于王、谢家,萧衍无法答应,萧衍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侯景回答说:“会将吴儿女以配奴!”(《南史·侯景传》)。侯景进入建康后,王、谢二家被屠杀最惨,几乎灭绝。“侯景之乱”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社会造成极大破坏,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王禹锡有〈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侯景之乱

  南朝萧梁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的一场叛乱。侯景,原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戍兵,渐升为镇功曹史。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时,侯景率部众投靠契胡族酋长尔朱荣,参加镇压起义,因大破义军、活捉葛荣之功被擢升为定州刺史。高欢灭尔朱荣,侯景又叛归高欢。景狡诈多变,残忍酷虐,但掠得财宝皆赏赐将士,故能得将士死力,所向多捷。历任东魏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即河南道最高军政长官),拥兵10万,专制河南,权力仅亚于高欢。东魏武定五年(547),高欢死,子高澄执政。侯景平素甚轻高澄,而澄则忌惮景叛乱,乃征调景入京,以剥夺其兵权。侯景惟恐被杀,于是投降西魏,但西魏亦调景入京,故景转而求降于萧梁。梁朝臣多表示反对,而梁武帝竟说夜梦太平,侯景求降,正符所梦,于是封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梁武帝又遣将率军救援侯景,结果被东魏大败于寒山堰,主帅萧渊明被俘,全军几乎覆没。东魏又进击侯景,景众4万余只剩下800人南逃,骗取梁寿阳城(今安徽寿县)。东魏继而实施离间计,佯称与梁议和,挑拨侯景反梁。梁武帝覆信东魏说:“贞阳(指贞阳侯萧渊明)旦至,侯景夕返。”侯景本有作乱之心,遂暗中勾结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萧正德作内应。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即宫城)。侯景纵兵抢掠,又命北人被没为奴者,皆令放免,加以任用。“造诸攻具及飞楼、幢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并用焉”(《梁书·侯景传》)。侯景过江时兵不过8千,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建康者30余万。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略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 ·侯景传》)。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忧死,景立萧纲为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天正元年(551),侯景终于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

柔然这个名字我们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在历史上多次出现,那它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柔然国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柔然国是哪个朝代的

处在奴隶制初创时期的柔然国就已经建立了一个东起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南至大戈壁,北达贝加尔湖的强盛的游牧汗国。

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柔然人与所谓阿瓦尔人的关系目前中外历史学界尚无定论,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拓展阅读

柔然的起源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打仗只靠武力,不用计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并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关于柔然人的来源,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诸说。如《魏书·蠕蠕传》提及蠕蠕为“东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宋书·索虏传》、《梁书·芮芮传》均认为柔然是“匈奴别种”。而《南齐书·芮芮虏传》则以为是“塞外杂胡”。此外,欧洲历史著作中有称柔然为“阿哇尔人”(Avars) ,其实为公元八世纪中叶由亚洲迁到欧洲的柔然人,并在今巴伐利亚东部建立阿瓦尔汗国。阿瓦尔汗国终在与法兰克国王查理进行8年战争后覆灭。

柔然最鼎盛时期在约公元410年—425年,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服属。在柔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其它民族成分。

根据《魏书》、《北史》及其它南北朝至隋唐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60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包姓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约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胏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拓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格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库褥官氏、温盆氏、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布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侯医垔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知,柔然主要是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所组成。因此,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亦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而言,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柔然一个归附北魏的首领阿那瓌曾对魏孝明帝元诩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表示认可。故有的史书直称柔然可汗社仑为鲜卑社仑或河西鲜卑社仑。说明柔然、拓跋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和匈奴融合而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分道扬镳,出现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柔然国的衰亡

公元5世纪后半叶,柔然内部的被奴役部落连续反抗和逃亡,大大削弱柔然的力量。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10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至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自立为王。柔然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彼此间展开了30来年的争战,柔然由盛转衰了。

公元6世纪初,柔然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汗位,发生内讧。520年(北魏正光元年),可汗丑奴为其母及大臣所杀。其弟阿那瓌刚继位10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投归北魏,受隆重迎接,位藩王下,安置于燕然馆,封之为朔方郡公、蠕蠕王。杂曲歌辞“阿那瓌”描写其在洛阳出行盛况云:“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后阿那瓌从兄婆罗门又率数万人击溃示发,自号称偶可社句可汗,旋为敕勒驱逐,率10万骑归降北魏。

面对当时形势,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分其势力,以牵制和抵御日益强盛的高车国的策略。将阿那瓌安置于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西南)北的吐若奚泉,婆罗门置于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522年(北魏正光三年),婆罗门叛离北魏,抢掠凉州,欲投奔嚈哒(嚈哒汗三妻,皆为婆罗门姐妹),被北魏追擒归于洛阳,越二年死于燕然馆。次年,阿那瓌也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兵30万,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退还漠北。是年,北魏爆发了六镇大起义。为了维护自己统治,525年(北魏孝昌元年),召阿那瓌率10万大军,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之义军。瓌乘机抢掠,扩充实力,占据长城以北漠南地区,“部落既和,士马稍盛”,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击败了因内乱而日益衰弱的高车国。

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柔然复兴。高欢、宇文泰,为了减轻北患、竞相与阿那瓌结好。瓌周旋其间,先后与东、西魏通婚,接受双方的馈赠。如西魏文帝元宝炬以元翌女为化政公主嫁瓌弟塔寒。元宝炬又娶瓌长女郁久闾氏为皇后(魏悼后),而废原皇后乙弗氏为尼,不久,并逼乙弗氏自杀。

540年,东魏高欢以常山王高骘妹乐安公主(改封兰陵郡长公主)嫁瓌子庵罗辰。瓌以孙女邻和公主妻高欢第九子高湛,欢亦娶瓌爱女为正室,称蠕蠕公主。“及齐受东魏禅,亦岁时往来不绝”。彼此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当军事冲突有所缓和后,柔然逐渐注意整顿内政,多方吸取汉族文化,改官制,立年号。阿那瓌复立后,重用汉人淳于覃,“以覃为秘书监、黄门郎,掌其文墨”。柔然还注意吸收中原汉区的生产技术。其逐水草而居,原无城廓。“天监中(510年前后),始破丁零,复其旧土始筑城郭,名曰木未城”,作为冬季或夏季居住的聚集点以防御高车。木末城大概在张掖、敦煌之北汗庭的西南面。同时,柔然曾遣使至建康(今南京市),要求南齐派医生及织锦、造指南车和漏刻的工匠到漠北。遭拒绝,说明柔然需要中原地区的医师和工匠。柔然受汉族影响,在其后期,逐渐有了农业。如522年(北魏正光三年),阿那瓌被安置在怀朔镇北后,曾“上表乞粟,以为田种,诏给万石”。柔然不仅在政治上与北魏等有广泛联系,而且中原的经济、文化对它有很大吸引力。

柔然除了与北朝有交往,还屡次遣使南朝。早在5世纪30年代,柔然即不断与刘宋联络,以建立针对北魏的联盟。当时刘宋虽扬言“北伐”,但实无力攻北魏,因而对柔然所遣使臣亦“每羁縻之”。直至478年(刘宋升明二年),刘宋为了借助外力摆脱内外困境,派骁骑将军王洪范出使柔然,次年,到达漠北,“克期共伐魏虏”。柔然可汗即在是年,率30万骑进攻北魏,至塞上。南齐政权建立后,柔然又接连遣使贡献貂皮、狮子皮裤褶及马、金等物,企图联齐伐魏,并请派医师、工匠。但由于萧道成初即位,不敢贸然出师。

485年(南齐永明三年),南齐使者至柔然,因不拜可汗被杀,致使双方交恶。

515年(南梁天监十四年),柔然始又遣使向南梁献马、貂裘等物。柔然使者往返江南与漠北的路线,由于北魏的阻挡,只能经西域、吐谷浑而抵益州,从益州迂回至建康。此外,柔然与西域的嚈哒、乌孙、悦般以及东北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契丹等均有一定联系。

柔然在阿那瓌可汗时,曾一度复兴。然不久,爆发了被奴役的部落和奴隶的反抗斗争。至6世纪中叶,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麓的`原柔然锻工——突厥部日益强大。522年(北齐天保三年),突厥首领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瓌被拒绝,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瓌兵败自杀。柔然王室庵罗辰等逃至北齐,而留在漠北的亦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一带。次年,庵罗辰等叛北齐返回漠北。经北齐追击,东部柔然基本上为之瓦解,庵罗辰下落不明。555年(北齐天保六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击溃西部柔然,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虽优遇邓叔子,“给前后部羽葆鼓吹,赐杂彩六千段”,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将邓叔子以下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惨杀之于长安青门外,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有的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阿哇尔)人,即是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于突厥、契丹部落之中。

南北朝时,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中原的柔然人有数十万。北魏为了充实北方边防,先后将内附和俘获的柔然、敕勒以及内地汉人迁于六镇及平城等地,与拓跋鲜卑军民杂居共处,并使之充作隶户和营户,以供驱役。为了防止逃亡还将其中一部分迁入内地。柔然部众往往以逃回漠北的方式,反抗北魏的压迫,并掀起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如509年(北魏永平二年),迁到济州的柔然人曾乘北魏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起兵时,发动起义,渡过黄河,北上攻取郡县。六镇起义后,留在北边的柔然也曾起兵响应,进攻马邑。

北魏对俘虏或降附的一般柔然部众驱役压迫,而对柔然上层贵族却封官晋爵,男婚女嫁,和亲不绝,使之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这固然是由于北魏统治者认为与之同源,血统高贵,故愿意与柔然王族通婚;另一方面亦是为了削弱、分化柔然政权本身,以减少来自北边的威胁,因此极尽拉拢之能事。崔浩曾云:“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满朝列。”反映了北魏对柔然贵族的优遇。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各种途径,大多先融合于鲜卑,最终被同化于中原汉族之中。从河南洛阳、山西雁门、代郡等地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证实其先祖确系柔然人。

柔然国的政治制度

公元4世纪初,当木骨闾从拓跋鲜卑的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时,柔然前身仅是一个氏族部落。车鹿会自号柔然后,它成为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一个“部帅”。凭借强悍的骑兵,不断征服和兼并邻近氏族和部落,柔然部落联盟首领和首长积聚了大量奴隶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王位的继承基本上是父子相袭。从车鹿会至社的约五代内,柔然的氏族、部落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掠夺战争中,许多新的氏族、部落并入柔然部落联盟之中,而原有的氏族、部落在拓跋鲜卑的进攻下逐渐瓦解或重新组合,原有的血缘关系遭到一定破坏,氏族成为建立在地域和经济关系上的军事行政单位。

在柔然内部、阶级分化和贫富悬殊也越来越大,世袭的可汗、酋长、大人等及一部分平民通过掠夺战争获得了大量财物和奴隶。而有的平民却日益贫困,被迫依附于贵族,甚至沦为奴隶。因而逐渐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5世纪初,社统一漠北后,立军法,建官制,初步具有早期奴隶制国家的特点。

柔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相当于匈奴的单于。其下设大臣,辅佐可汗管理内外事务。每一可汗按其行均有号,如社为柔然开国之主,故号“丘豆伐”,即“驾驭开张”之意。大臣亦有号,如莫弗(莫何,勇健者、酋长之意)、莫缘(圣人之意)等。大官的官职有国相、国师、俟力发、吐豆发、俟利、吐豆登、俟斤等。国相,如《南齐书·芮芮虏传》记有国相希利垔、邢基祗罗回。主要掌管行政、外交,为文官之首,相当于中原的丞相。国师,由僧人担任,主要掌管宗教事务,如据《大藏经·高僧传》第八《释法瑗传》载,法瑗二兄法爱“亦为沙门,解经论兼教术,为芮芮国师,俸以三千户”。俟利发,也作俟匿伐,职位很高,为可汗族系担任,掌一方之军权。此官号后为突厥所继承。吐豆发,亦作吐头发、吐屯发,仅次于俟力发之官职,为柔然王族担任。如《北史·蠕蠕传》提及546年,“阿那瓌遣其吐豆发郁久闾汗拔、姻姬等送女于晋阳”,与高欢成婚。《北齐书》和《魏书》还载有“吐头发郁久闾状延等”、“阿那瓌遣其从祖吐豆发率精骑一万南出”等。俟利,《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其官者俟利,犹中国方伯也。”位于俟利发、吐豆发之下。如《北史·蠕蠕传》提及的俟利阿夷普掘等。吐豆登,一说为吐豆发之讹,或与吐屯同,其位在俟利发、吐豆发、俟利之下。俟斤即奇斤,先为官号,旋转为氏,位于吐屯之下。《资治通鉴》卷八四,梁武帝萧衍天监十六年十二月条曾记有遣俟斤尉比建朝贡之事,胡三省注云:“俟斤,柔然大臣之号。俟,渠希翻。”

综上所述,柔然大官号及等级比较简略,除了国相、国师主要是掌行政、宗教事务外,其余官职皆主管军事兼民政。而所有成年壮丁皆编为骑兵,平时放牧牲畜,战时拿起武器上马作战。行军时,骑马携带自己的牲畜、财物和妻孥,即所谓“战则与家产并至,奔则与畜牧俱逃”。从可汗、大臣至基层均是按军事编制,是一个军事与民事合一的游牧政权。在各部大人下,柔然又仿照北魏之制,设置了统千人之军将和统百人之幢帅。《魏书·蠕蠕传》称社呛“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先登者赐以虏获,退懦者以石击首杀之,或临时捶挞。无文记,将帅以羊屎粗计兵数,后颇知刻木为记”。柔然各部首领经常于敦煌、张掖之北汗庭集会议事,如当可汗继承发生问题时,有权罢免或另立新汗。

柔然中后期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北魏的典章制度对其影响颇深。从464年(北魏和平五年),予成即可汗位后,仿中原王朝之制,建立年号“永康”,后其它可汗分别用过“太平”、“太安”、“始平”、“建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31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