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敖眼里的王菲是什么样的?

作家李敖眼里的王菲是什么样的?,第1张

李敖写作坚持三大原则:说大话,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说大话

所谓说大话,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在自信的基础上给自己施行高标准、高强度、高频率的催眠,直到自己信以为真开始按大话承诺的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比如,李敖包办白话文前三名的论调,别人可以视之为玩笑,但李敖自己决不会当作玩笑说说而已,而是以之作为标尺,强迫自己写文章达到篇篇皆精品,进而相信事实就是如此。

说真话

所谓说真话,就是说老实话,做到这一点,文章即便没有所谓的文采,也堪称有价值。也就是李敖所谓的“我觉得做一个真的我,比有一些假成绩重要得多”。

说自己的话

说自己的话,就是说自己知道的话,琢磨过的话,相信的话,以及跟自己相关的话。李敖说——

短文章虽然短,实际上并不好写,通常我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及准备,然后才长话短说。很多人写不了长文章,因为他们的文章一长就显得松懈,让人看不下去。我写长文章的独到之处是资料扣得紧,主题不会因为文章长而被淹没,要做到这些相当不容易。每篇文章我在动笔前都有过冷静的思考以及广泛的搜集资料,动笔时我可能用很情绪化、很粗俗、很惹眼的字句,这就好像炒东西的时候,把肉、菜、葱等东西准备好了以后,我把它炒得很火爆。任何人只要把我的文章中的一些sensational的字句过滤后,都会发现其中理智思考以及有资料处理的层面。

文章动笔前“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及准备”,进行“冷静的思考以及广泛的搜集资料”,这就是为写文章时执行“说自己的话”写作原则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

“说自己的话”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作者无论谈天说地、品东品西,总不忘一个“我”在,总不忘在文章中见缝插针、现身说法。个别人可能不理解,总觉得这种做法难逃“傍名人”、想出名的嫌疑,其实这些人的这种看法犯了“从来如此”的毛病。先不说“傍名人”、想出名对不对,我们明确一下:检验文章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作者在文章里是否说了实话。如果没说实话,那么无论他摆出多么淡泊名利的脸孔,他的文章也不具正面价值(反面教育意义除外),反之,如果作者说的是实话,而这些实话又没偏离文章主题,仍然属于文章价值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此外,作者于文章中见缝插针、现身说法,同时也属于信守写作原则“说真话”的必然结果。就好比你跟几个人就某一主题聊天,你要说真话,必然会围绕聊天主题谈自己的遭遇、感悟,如果你没有跟聊天主题相关联的遭遇和感悟,你肯定三缄其口,免得说外行话,惹人讥笑。写文章其实跟聊天的性质一样,只要坚持“说真话”原则,你就会发现你说的话大部分都是个人的遭遇和感悟,你不会张口闭口某某说、某某书上说,你这么做难保不会被人用诧异的眼光审视:“别某某说,你是怎么看的?”

问:在你一些谈传奇人物、一流人才、大人格等的文章中,是不是有意无意地都谈到了自己?(李敖)答:让我自己在文章中进场、现身说法,这点好重要喔!因为我找不到更好的例子。大文豪萧伯纳曾说:“别人夸奖我的时候,我总觉得很不安,因为他们夸奖得不够。”因此,萧伯纳常常夸奖自己。在文章中我谈到自己,其实都只是描述事实而已,别人或许会觉得我在吹牛,其实我不是在吹牛。我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别人大概都会觉得我是在吹牛,其实我并不觉得我是在吹牛,我真的觉得如此。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被誉为“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怪才”“歪才”。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1991年,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10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1997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当年引起轰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曾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沉默的大多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其他贡献:小波曾和妻子李银河研究中国同性恋人群,为中国第一人,遭受大量非议。

一、周国平:在中国文坛上,一个声音突然响起,令人耳目一新,仅仅3年,又猝然终止了。不管人们是否喜欢这个声音,都不难听出它的独特,以至于会觉得它好像并不属于中国文坛。事实上王小波之于中国文坛,也恰似一位游侠,独往独来,无派无门,尽管身手不凡,却难寻期师承渊源。……在读者中,王小波有“怪才”“歪才”之称。我倒觉得,他的“怪”正是因为他太健康,他的“歪”正是因为他太诚实。因为健康他对生活有一种正常的感觉;因为诚实,他又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在他心目中,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具有自足的价值,那就是智慧。他所说的智慧,实际上是指一种从事自由思考并且享受其乐趣的能力,这就透露了他的理性立场背后蕴涵着的人文关切,他真正捍卫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王小波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常常是旗帜鲜明的,有时似乎是相当极端。我不能说他没有偏见,他自己大约也不会这样认为,他的基本主张不是反对一切偏见,而是反对任何一种哪怕是真理的意见自命唯一的真理,企图一统天下。我在王小波的文章中未尝发现过狂妄自大,而这正是一般好走极端的人最易犯的毛病,这证实了我的一个直觉:他实际上不是一个走极端的人,相反是一个对人对事都懂得把握分寸的人。他不乏激情,但一种平常心的智慧和一种罗素式的文明教养在有效地调节着他的激情。

刘心武:……很快便回电了,声音颇粗,懒懒地问:“谁呼我呢?”我报了家门,那边只“啊”了一声,淡淡的;我便把在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感受告诉了他,问他手头还有没有这本书,说想得到一本细细品味,他说:“书没有了……”我便说书没有没关系,我再去找,问他有没有兴趣见见、聊聊?他似乎也没马上答应,但给我留下了两个直拔电话的号码,一个是他和妻子李银河自己住处的,一个是他妈妈住处的。后来我们约定见面。他先来我家。他一出现在我眼前,便让我吃了一惊。我觉得是《水浒》中的一汉子凸现在了眼前。他不仅个子很高,而且粗黑茁壮。把他比成一百单八将中的哪一将恰宜呢?至今亦难判定。他手里提了个简陋的透明塑料袋,里面是一本书。我眼尖,认出那是本《黄金时代》。可是他落座后,并没主动把那书给我。我便主动问:“是给我带的吗?”他这才拿给我。我一翻,没签名。

二、李克林:“小波、银河刚谈恋爱时,我觉得这孩子傻大黑粗的,看去挺怪,心里有点嘀咕,虽然我并不喜欢“小白脸”,可总怕这人靠不住。我老头子却说:“是你女儿找对象,还是你找?她爱就行,你管得着?”几次侧面问银河,她总说:“这人有个很睿智的头脑,别人不能比。”这就是他们的结合点。这种爱对我这个一片纯真不大懂人世的女儿来说,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抵御了一切世俗偏见。当时小波家还未平反,全家挤住在教委大院角落的几间平房里,小波住的小屋其脏乱程度完全像个“猪窝”,两个孩子就在这小窝里相会,其乐融融。有个朋友称赞,李银河真够勇敢的!”

钟洁玲:“我这人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还是好人。”第一次见到王小波是在北京西单的一个公共汽车站。在广州的《岭南文化时报》上,我见过他的照片,并牢牢记住在照片旁附上的一句自白:“我这人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还是好人。”出租车抵达西单时,我坚信我没有看到照片上的王小波。折回头的时候,我迟到了,没发现王小波,觉得是他迟到了。旁边站着几个闲闲散散的人,我只看远处,后来其中一个闲闲散散的人迟疑地走过来,大高个头,一头蓬发,身上的夹克衫和牛仔裤带有纵横交错的皱折,夹杂着一种风尘,仿佛从附近某个工地走出来。我们愣了两秒钟,互相确认了,然后我随着他拐进一条灰砖胡同。进入他寓所的大院,他熟门熟路地折进门房小卖部买汽水,他说:“我屋里没水。”岂止没水!我走进一间纯粹的写作室:一台电脑,一把靠背椅,一张床;电脑桌上搁一瓶饮料,看不见打印机,他说他素来是交软盘给编辑的。这就是自由撰稿人了。他告诉我第一部书出版的极度艰难,为找销路他走破了几双鞋,独自去闯二渠道,白的黑的都见过了,练得巧舌如簧。……

三、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正如他的遗孀李银河所说,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毋庸置疑,有人对自由怀有偏见,居心叵测地进行了曲解。而这些曲解,经过反复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当多的人认可、接受并传播。从个体心智上说,人们被暗示,自由可能导致放任和堕落;从社会组织上说,人们总是听说,自由与失序、混乱甚至动乱联系在一起。王小波以他的作品,并以他的为人和他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思考着什么,在感受着什么,在渴望着什么,在给予着什么。在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自由的状态之后,他既没有吸毒,也没有上街,而是沉迷于思想的芬芳,驰骋于想象的旷野,并通过他的文字,将他收获到的美好与我们分享。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过美好的生活。

四、先制定好法律再给予自由,还是先开放自由再制定法律,这并不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因为,当人们没有自由的思想和权利参与制定法律时,就不会产生出公平的法律来。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只有专制者才会渴望绝对的自由,这句话应该去说给他们听,而不必烦扰王小波及他的追随者。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五、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小波的小说不但有幽默还有智慧,看过他的《寻找无双》,和杂文自选集的人,一定会被他的智慧所征服。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他,喜欢智慧。就像小波说的,当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些,就很高兴。喜欢小波的人一定要感谢李银河,因为当时李银河在国外读书,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用,而且给与小波大量的支持,甚至在那样的环境下都没让小波作过家务。

六、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来没有人像王小波那样获得过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被无数青年自愿充当“门下走狗”。他甚至成为很多人的文学导师和精神领袖,他的反对“愚昧”和“无趣”的主张已经成为了无数青年的生活信条,并进而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广为传诵和信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原则。他的小说为人们贡献了迄今为止现代汉语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让人们明白了:哦,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他的随笔中无趣不在的幽默和闪光的智慧向人们揭示了另一种人生境界,他让人们真正看到了通向智慧生活的路途。在他离世八周年之际,李银河主编的《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画传》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北京鲁迅博物馆还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小波生平展,这对当代中国作家来说将是史无前例的。《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画传》收有刘心武、周国平、张元、李银河等的回忆文章,王小波家人的文章,及小波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全面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生活。与书同时出版的还有一张名为《寻访黄金时代》的纪录片,收录了小波生前仅有的影像和录音,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小波。

七、李银河:小波的文学眼光极高,他很少夸别人的东西。我听他夸过的人有马克·吐温和萧伯纳。这两位都以幽默睿智著称。他喜欢的作家还有法国的新小说派,杜拉斯,图尼埃尔,尤瑟纳尔,卡尔维诺和伯尔。他不喜欢托尔斯泰,大概觉得他的古典现实主义太乏味,尤其是受不了他的宗教说教。小波是个完全彻底的异教徒,他喜欢所有有趣的、飞扬的东西,他的文学就是想超越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他特别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真即是美”的文学理论,并且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真实的不可能是美的,只是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想象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他有很多文论都精辟之至,平常聊天时说出来,我一听老要接一句:不行,我得把你这个文论记下来。可是由于懒惰从来没真记下来过,这将是我终身的遗憾。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台湾李敖说过,他是中国白话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这么说,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我对他的思路老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就是因为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这是一个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我分析这和儿时他的家庭受过挫折有关。这一遭遇使他从很小就学着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找寻真理,他就找到了自由人文主义,并终身保持着对自由和理性的信念。

八、刘晓阳:小波在《思维的乐趣》里提到他们下乡时,没有书读的痛苦。我们在下乡时也有极度缺书读的饥渴感,竟把《赤脚医生手册》都翻烂了。……上大学以后,国家百废待兴,“天下作家一浩然”的出版局面渐次打破。我们就像杰克·伦敦《热爱生命》里那个刚被营救起来,饿疯了的生还者不顾一切地寻找和藏匿食物一样,也如饥似渴地到各处搜寻可读的书。235号房间放了几个书架,摆得全是书,其中我买的最多。小波文章中提到的奥威尔的《1984年》和小赫胥离的《奇妙的新世界》就是我从外文出版社买来的过期处理的旧翻译参考资料。小波看完了《1984年》后告诉我说,他见过一份统计资料,说此书预言的一百多件事情,到那时绝大部分已经实现。换句话说,至少到1980年,这本书就已经不再是预言,而是历史了。我和小波的共同爱好是读野路子书和读书路子野。我发现商务出版社有一套著名外国科学家写的非专业杂谈。比如马克基斯·波恩的《我这一代的物理学》,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尼尔斯·波尔的《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文集》,冯·诺伊曼的《计算机和人脑》,赖欣巴哈的《科学哲学的兴起》等要么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要么是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获得者或者各科大师。这套书从50年代开始,断断续续地一直出到现在,才仅出了几十本,而且印数非常有限。我把那时出过的这套书从新旧书摊上差不多都找全了。小波看见了以后跟我说,读这种成功大科学家回过头来写的人文哲学书才最可信和最有教益。找书、借书、买书、读书、聊书,成了我们大学生活的一大部分内容。记得一次物理化学考试的前一天,小波拿着一本傅献彩著的《物理化学》上册要回家去读。我惊奇地问他,还来得及吗?他说,没事。第二天他回到235,从书包里掏出来的那本《物理化学》的封面和封底已经像海带也似地卷作两个油黑的卷。我问小波,看完了吗。他说,看完了。小波发表了小说和文章以后,一天在235聊天,说起有报刊邀请他写稿子,鼓励读书和歌颂“学科学,攀高峰”。他不肯写命题作文,……过了不久,小波又说有刊物约稿,他没的可写,问我能不能来一篇。我问他写什么。他说写什么都行。……小波在《思维的乐趣》里说:“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不作幸福来传授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他所指的,就是我们的业师朱光贵先生。……数学课结束后,我们班每有聚会或者郊游,总不忘邀请朱老师参加。朱老师感我们的好意,特地给我们额外讲了一堂狭义相对论。他在课堂上说:“狭义相对论的主要公式是洛仑兹变换。现在一般书上的洛仑兹变换都是用数学分析推导的。今天我给你们换一种方法,用线性代数来推导。”于是一笑秀丽的粉笔字平展在黑板上,把个震惊当世的相对论讲得简单明了,一直推导出E=mc2的爱因斯坦方程。……

九、宋华:1988年他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后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3年

他自动放弃大学教师的铁饭碗,当个自由撰稿人——写小说,当时我就觉得他太傻,为他担心。我曾问他:“你做出这一选择,今后靠那靠不住的微薄稿费,能生活吗?没有公费医疗,生病怎么办?”我又说:“我最担心写小说担风险,历史上多少文人作家,因文字狱,受苦丧命!”而他的回答是:“一个人怕这、怕那,就什么事也不要做了,还算个人吗!”又说:“你不用担心,我有原则。”他为他这一生选择了这条道路,就一心扑在写作上。生活不规律,不分白天夜晚,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就出了门。我看他那个样子,都为他难为情。去年我病了,他要请保姆,我说我过几天就好了,不让他请。他急了说:“别人有上班下班,我哪有下班的时间照顾你。”我当时还有点生气。其实,他很孝顺。如我有点病,他很焦急,姐姐常说,小波最孝顺。去年他本来要和李银河同去英国,后来,他却忍着年轻夫妻长期分离的苦衷,送走了爱妻银河。我问他为什么不同去?他说“去那儿没意思”。我知道他是为了我。因为哥哥、姐姐、弟弟都走了,他不忍丢下老母亲再走。他很辛苦,晚上写作,白天还有许多事情要应酬。他太累了,这必然影响他的健康。小波确有写作的基础,他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他不仅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理工科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都用心钻研过。他有许多方面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如家庭不幸对他的影响、文化革命中的一切……他到过祖国的南方云南、到过北方农村。在美国读书时,打过工,访问过美国农民,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他与在美国犯禁卖马列书籍的小贩交谈过,他和银河开车几乎逛遍了美国,也到欧洲许多国家旅游过。他学过社会学,很注意深入基层,观察社会,看到了一些很深的层面。这一切都是他写作的源泉,也是他的作品与一般不同的原因。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没有错,他做了他愿意做的事情。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些作品,而且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赞赏和爱戴。

十、王征:……他从小嗜书,读书极快极多,记忆力极好。上小学时,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西单商场的旧书摊。他在那里读了多少书,天知道。从小他的记忆力就让家人们惊异。有一次,好像是他小学一二年级时,姐姐弟弟们一起闲聊,他大段大段地背诵起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他还说,那是读着玩的,其实并不太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他读完了《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全家的顾问。家中有什么日常问题,常去问小波。那时,他也才是小学二年级。……但是他最热爱的还是文学。从小他对文学就有执著的爱,他用文学、用大量的文学书籍,完成了自我教育。小学五年级时,他写了一篇关于刺猬的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的广播里播送。文革后,他去了云南农场,休假回京,他写了不少杂文、随笔,记述云南的生活和见闻。我当时在山西插队,每次回京,首先要读的就是小波写的文章。那些文章是那么生动、幽默,引人入胜,让人忍俊不禁。从那时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写作。他的文章写在一些纸头上,写完了,也满不在乎地乱扔。可他的文章很快就成为全家人最爱读的东西,也在一些朋友中间流传。……1971年他到了我自己的家,看了我的藏书后,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你可要好好保存着你的这些书。那些书当时都是禁书,是一些文学名著。那时他在青虎山连肚子都吃不饱,可每次跑到烟台首先是看书,再填他的肚子。我和秀东常常感叹,他是个书痴。……回国后,他几易工作。最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仍是文学,是写小说、编故事。他执著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投身于这个熬人心血的事业。一个负责任、真诚的作家对自己的作品付出的是全部心血。小波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小说几十易其稿,以他的心智,还写得如此艰苦,这样磨练才使作品达到他满意的程度。

附录:王小波语录

1、我想要从梦里醒来,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

2、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3、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作,好色贪*,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作好色贪*更可恶。

4、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

5、会唱歌的人一定要唱自己的歌,不会唱歌的人,全世界的歌对他都没有用。

6、假如我要写什么,我根本就不管他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开始谈起。

7、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8、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

因骂人而出名的,非李敖莫属,标榜自己多么博学,多么优秀,可是太狂,太傲,唯我独尊,心理扭曲,做人不厚道,再博学有P用!

骂人,只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不人身攻击,不人格攻击,倒也无妨,他在《真实的林云大师》里损林云,说他像个杀猎的屠夫,人家的容貌是父母的基因给的,这个也拿来损,太不厚道了吧!显得很low。又损林云的字画,说他写的字像鬼画符,我看了李敖的手迹,他写的“中国队大胜日本队,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这几个字也不过尔尔!

李敖骂林云是骗子,在《真实的林云》和《中国文字咸鱼翻身》中,两次拿林云用橘子皮祈福说事,说林云在电视做节目,拿个橘子,把橘子剥开,橘子皮东丢一片,西丢一片,南丢一片,北丢一片,说他用橘子皮祈福是胡扯——每个人信仰不同,政见不同,无可厚非,你不信,你可以不理会,用得着诋毁吗?

李敖的不厚道,还表现在一直消费着前妻胡因梦,跟胡因梦离婚几十年了还在消费她,你那么有名气,为何动辄用“胡因梦”三个字来粉饰自己?但凡提到胡因梦,他都会加一句“我的前妻,就是**明星胡因梦”,这句话在《“过桥”会死人》里提到过,在《真实的林云大师》里提到过,在《自欺欺人的大不要脸家》里提到过,在《台湾换马甲也没戏》也提到过。

李敖内心特别猥琐,跟胡因梦结婚的原因之一当然是胡因梦长得漂亮,但还有一个原因,他在《前妻是最可怕的动物》一文承认“她吸引我跟她结婚的一个理由就是她向我做了某种程度的保证,保证说将来我如果再被抓的时候,她会站出来替我讲话,把国民党党证公开烧掉”。就连结个婚,都这么功利,内心还不猥琐?

李敖的不厚道也表现在,胡因梦跟她离婚那么多年了,还在攻击她,在《前妻是最可怕的动物》一文,李敖说胡因梦是国民党员,可是胡因梦在《鲁豫有约》死活不承认,他骂胡因梦虚伪。在《自欺欺人的大不要脸家》一文,李敖说胡因梦是“假爱猫家”,只会在人前抱着猫秀爱猫,但不会照顾猫,不会打理猫的日常生活,骂她虚荣。

李敖的不厚道到了什么程度?攻击胡因梦本人还不算,还要扯上她父母一起攻击,李敖在《前妻是最可怕的动物》和《优秀的女人有自我毁灭的因子》两篇文章里,都提到胡因梦父母的事:第一件事是说胡因梦父母去台湾是其父抛妻、其母弃夫私奔去台湾的;第二件事是说胡因梦母亲泼辣厉害,其母在其父60岁生日时送了个礼物给丈夫,是一瓶盐酸,意思是其母要毁其父的容,把其父吓走了,但吓走其父后,其母与胡因梦又领着其父立法委员的全部薪水;第三件事是说胡因梦父亲作为立法委员在立法院40年,拿了40年干薪,却从来不发言,讽刺她父亲是国民党的贼,不负责任,没有良心,不作为;

李敖还有更不厚道的一面,私自卖掉胡因梦送的礼物,在《优秀的女人有自我毁灭的因子》一文,李敖亲自承认他把胡因梦送他的一枚古玉卖掉了,卖了100万,说是义卖救助慰安妇,你要博眼球,你倒是用自己的钱啊,这人品真个不咋的!

初识李敖是2018年3月18日,朋友圈李敖的逝世,这是我的悲哀,也是我的荣幸。

之所以把摘抄放到文首,是因为我认为李敖的这些话比我的只言片语重要的多,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教育好像是一架“冷冻机”,接近它的时间愈久,人就变的愈冷淡。

钱穆说:“并没有具体方法,只要多读书,多求解就行。书要看第一流的,一遍一遍地读。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不要怕读大部头的书,养成读大部头书的习惯,则普通书就不怕了。读书时要庄重,静心凝神,任何喧闹的场合都可读书,否则,走马观花,等于百读。读书最好选已经有俩三百年以上历史的书,这种书经俩三百年犹未被淘汰,必有价值,新书有否价值,犹待考验也。

夜色朦胧,路灯昏黄,交错的楼影似乎随时都要坍塌,让人郁闷的透不过气来。

梦幻毕竟是飞雾与轻烟,它把你从理想中带出来,又把你向现实推进去。现实展示给我的是:需求与获得是一种数学式的反比,我并未要求她给我很多,但是她却给我更少。

文人不怕议论,怕的是无人理睬。

李敖的我行我素,不为世俗标准所累,让王尚勤很佩服。

所有的快乐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要以为手头的东西不会失落,你追逐你永远得不到的;得到的却永远不曾使你满足,而最糟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你是要的是什么!

我不期盼永恒,我只要刹那,只要刹那的实在。

实际和幻想之间很难找出界线。

人无端的人,无端的活,无端的死——生死之间无端地做一些事(相关关系的遭遇)。空时都是变数。对了,我忘了,我们是不能脱离所在的坐标系。所讲的话也能算是话。

他们永远不是自己的主宰,风霜与苦难打倒了他们,他们不能不抱佛脚。

李敖知道,任何语言的劝告都是多余的,太理性的人无法用理性来宽慰。

李敖说:“小妹,你知道我对婚姻的看法。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早该打到,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王尚勤说:“可是我们生活在虚伪的世界上呀!”

你知道如何去争取青春与享受人生,当然你有时也会失败,甚至有受委屈或受欺骗的感受,但你应该知道这是人生中许多不可避免的过程和不快意之一,就如同亲人会死,留学考试会不中一样。可是对我来说,几乎全是这些,我表面上好像一拳把老妖怪们打到,其实真正倒下的,可能是双方,我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

生命那么短,短得整天寻欢作乐都来不及,秉烛夜游都不够用,为什么还浪费生命来勾心斗角?

我们要有现代化的爱情,我相信男女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唯美的关系,恋爱应该如此,结婚应该如此,离婚更应该如此,男女之间除了美以外,没有别的,也不该有别的。

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装老糊涂(我还看不到一个真正糊涂的老年人),他们的人生观是“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他们永远不会退化,因为根本就没有进化,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那一日就是早睡早起一日三餐《老人和棒子》

所以,当我们想到八十一岁的柏拉图死时还拿着笔、八十六岁的胡佛每周还工作八十四小时、九十四岁的伊梭格拉底斯(Isocrates)还绝食殉道,再回头看看我们这种一面通宵打牌、一面“我老了,看你们的了”的传统、一面庸德之行庸言之谨、一面舞着棒子“杖于朝”的传统,我们能本笑洋鬼子傻瓜吗?《老人和棒子》

这就是生命,一个大部分没被我体会过的经验《老人和棒子》

公自平生怀直气。谁能晚节负初心?《老人和棒子》

“文化商人”受格局所限,因而他们虽万事俱备,总是无法突破水准。

有些人是可以被收买的,但是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被收买的。

走了二十多年,其实没有终点。没有终点不一定就是不成功。人生每一段路仿佛都有终点,但在终点尽处,却是另一条路的起点。这就是人生,永远走不完的路,而终点就是起点。

我曾经很坦白的表示过我重视金钱的力量,因为金钱可以保护我的自由,可以使我有抗衡的力量,可以使我能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低手对不如意的事,是唉声叹气;高手对不如意的事,却能化成对自己有利。

只要有下层阶级,我就同流;只要有犯罪成分,我就同俦;只要狱底有游魂,我就不自由。

情随情迁,情随事迁

人性中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建设性的宝贵性质——不满现状,因为这阵再起的逆流而得到共鸣与抒发。

第一,我不认为爱情是无条件的,它绝对有条件。其次,爱情也不是不须努力的,要将俩个不同个性、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合在一起,是十分困难的事。

因此在同居者眼中没有伟人,也没有美人。

印度诗人说感谢光明,但别忘了在黑暗中执灯的朋友——我久历人间冷暖,我从黑暗中来,也将回归黑暗而去,我不奢求别人的感谢,但我不希望与我同行过的老朋友在光明中目为之眩。

你有德于我,我会刻苦;你失德于我,我会铭心,这就是李敖。

就像清朝彭玉麟所说,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

一时两用:来回带物法,念念有词法,大便看书法,谈话做工法。

新朋不交,旧友不补,乃是参悟人生后一乐。

你孤不孤独跟你的工作连在一起,那就很惨了。你要靠着别人才能快乐的话,那你就更惨了。

君子知进退,自己明白什么时候该急流勇退。

李敖笑言:不利的话都听不见

谈到爱情,有一个前提,就是爱情不是很长久的。真的爱情只要分开的。同时,爱情本身要有很多的情调,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讲情调。连情书都不太会写了。

在我们这个鬼岛,女人是纯洁的,我就比女人更纯洁;政治是流氓搞的,我就比流氓更流氓。

伏尔泰说过一句话:最好是好的敌人。正因为我要写得“最好”,结果连好都踌躇下笔了。

很少有人知道,在有比赛的情形下,比赛下来,胜利者往往只有两个,就是胜利者和躺在地上吹口哨的失败者。在没有比赛的情形下,一个快乐的失败者,本人就是另一个胜利者。

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有个人了,你的个人越来越渺小了。我总觉得在这种乱哄哄的世界里面,在你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哪怕是抽出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是属于你真正自己的时间,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能是最好的。

饮食八戒:一烟;二酒;三茶;四咖啡;五可可;六花生;七可乐;八糖

你的人生里可能会遇到难题,这个难题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你必须要忍耐,必须要突破,必须要警觉,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健康第一,品行第二,学业第三。

没人愿意战争,但打起来我要赢。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政治是暂时的,文化是长久的

问首谈到,活了二十多年我并不认识李敖,初识李敖是朋友圈李敖逝世文章的简介,很遗憾在这个境遇知晓您,很庆幸我没有错过您,只读简介便喜欢上的人。

无论是思想还行为,还是做人的准则,都是我所敬佩的老师,都是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您对一件事情的执拗,您专心做事的样子,是我们年轻人所应该学习的。

之前我以为每天学学就是学习,是您告诉我,如果真的喜欢做一件事,是舍不得浪费一分钟的,而我们年轻人因为手机浪费的时间太多太多了。是您的坦荡告诉我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是您的特立独行告诉我年轻人应该有个年轻人的样子,而不是活成大多数人的样子。是您的不羁让我看到了我想活成的样子。

君子敢承认自己想要的,不避讳,光明正大的争取。

傅宁军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李敖的:“与其说是李敖的人生境遇,造成了李敖的人生态度,不如说是李敖的人生境遇,反过来营造了李敖的人生境遇。李敖的魅力在于他的自我完善”,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窥探未来,知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所以享受行走的过程就好。

寸言

2019年1月19日

婚后,李敖的书房中仍然像以前一样,到处挂着他精心挑出来的裸女艺术照。王小屯进入李敖家后,初看虽然有些不舒服,但她重李敖的意愿。有一次,一位女客人问她:“你怎么不把这些裸女照取下来?”她笑了笑说:“这都是我来之前挂的,也不碍什么事。李敖说这些照片的艺术价值很高,就让它挂着吧。”

1992年底,王小屯生下一个男孩,李敖给儿子取名“戡戡”,意即戡掉国民党。儿子的出生仿佛给他带来了好运,戡戡快满周岁时,他在台中市打了5年7个月的那件民告官官司竟然胜诉了。1995年,他的小女儿出生,李敖又给她取名“谌谌”。

李敖与王小屯结婚后,特别爱护她。他一生与台湾当局打官司、写文著书,“骂人”无数,仇人太多,为了防止仇人报复妻子和小孩,他从不要妻子、小孩公开露面,也不准媒体报道他们。对李敖的特殊保护,王小屯十分感激。直到1995年4月25日,李敖的60岁寿庆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王小屯这才左手抱着女儿,右手拉着儿子,第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

嫁给李敖之后,王小屯没有在外面上班,除了在家里带孩子,就是在李敖的出版社帮他校对每一本即将上市的新书。惟独《李敖快意恩仇录》和最后出版的《上山·上山·爱》,专门写他交往过的女人这一类书,她从头至尾就不屑看。久而久之,李敖也很知趣地会在她拒看之前,把所有的书和相关杂志统统收藏起来。在李敖眼中,小屯是个“一百分的妈妈”,她把所有的时间、心思,完全放在两个小孩的身上。以前,孩子还小的时候,所有副食品她都亲手做,令李敖欣赏得不得了。后来,她每天接送李戡上、下学,陪他读书、弹钢琴、找资料、做功课和办壁报。而在王小屯的心目中,李敖一点都不像他书中或荧屏上给人的印象:特立独行、荒诞怪异或是风流花心。她反倒认为,李敖生活单调、枯燥无味,甚至有点儿不懂情调。她说:“李敖生活很规律,除了吃饭、读书、写书、做学问,就是偶尔跟朋友吃吃饭,电视不看,应酬也不喜欢。但他是一个相当强悍的人,遇到任何困难、打击,或是争执、官司的事,他的情绪都不会受影响。”

对他俩的婚恋,台湾一些报刊登了不少消息,但有许多是记者们笔下生花有意杜撰的。对外面相传李敖好交女朋友这类花边新闻,王小屯懒得理睬。有一次,她对李敖说:“如果你有了别人,我会二话不说,马上走人。”她知道李敖在单身时,虽然曾经交往过一二十个女朋友,但都是一个个地来,从不脚踏两只船,而且每一个都很专情,这也正是他为什么对每一段感情至今都还念念不忘、还见诸笔端的原因。她理解、看重李敖这“用情专一”的优点,觉得李敖的确具有别人身上没有的吸引力,两个人的感情因此愈久弥坚。

相反,李敖倒担心起王小屯对他的感情的持续力了。他数次对她说:“我呀,担心你以后不照顾我,一切要我自己来。”小屯却斩钉截铁地说:“现在孩子还小,你身体状况还好,每次体检报告都很正常,我才可以不怎么管你。以后孩子大了,你也老了,我就只专心你了。你放心吧,我绝对会跟你到老,绝不会嫌弃你的!”

王小屯与李敖相濡以沫,燕侣相随,平时很少闹矛盾,成为左邻右舍夸奖的“恩爱夫妻”。但2000年初,台湾新党拉李敖去代表该党参加台湾“总统”大选,李敖觉得自己不是新党党员,应该借此机会宣传祖国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以使国家早日统一,并自掏了1500万元新台币经费。王小屯却认为台湾的政治肮脏不堪,丈夫是个文人,不应去趟浑水。她阻拦多次不起作用,心里有气,家里的事情虽然在做,但不与李敖说话了。李敖很理解她的心情,主动找她说话;小屯不搭理,他就像小孩一样,跟在她后面喊“小屯,小屯”,直到她应答。

2002年5月,李敖在台湾真相新闻网播了《李登辉面面观》,将李登辉搞黑金政治、贪污受贿、收买外国政客、婚外情及从事台独的丑恶嘴脸,一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回到家后,王小屯担心地对他说:“李敖,你的做法是英雄行为,但你锋芒太露了。你想一想,李登辉及其同伙在位时,为了在购买法国军舰中捞钱,弄死了那么多人,你不怕他们报复你吗?不怕他暗害你吗?你还只60多岁,一双儿女还这么小,出了事怎么办啊!”李敖听了,感到特别温暖,但为了正义,他仍继续在“笑傲江湖中”抨击民进党及不法奸商、政客、台独分子的种种卑劣行径。

王小屯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十分周到,让李敖完全不用操心;家有这样贤惠、漂亮又如此爱自己的年轻妻子,李敖从此对任何其他女子再也心无旁骛,对王小屯特别忠贞,也对她及一双儿女非常注意保护。电视台要来家采访,他要妻子、小孩回避,也不要他们抛头露面,尽量减少外出;孩子们上学、放学,他均安排人接送。由于他的精心呵护,王小屯及孩子们安然无恙。2002年7月,他在新出版的《我这放荡的67年——李敖自传》一书中,由衷地写道:“结婚后,小屯给了我一个稳固的后方,使我的心备感温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7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