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 《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所谓神魔小说,就是以各种神仙道佛、妖魔鬼怪为描写对象的白话章回小说。先秦时期的上古神话是神魔小说的雏形。历经多年的发展,神魔小说在进入明朝以后,发展迅速,极为兴盛。
从文学的角度看,神魔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原始宗教的种种观念与形态深深地渗入神话之中,成为神话创作的心理基础。另外,原始宗教的幻想作为人类幻想的一部分,大大丰富了神话的幻想和想象。
秦汉时期,在道教思想上产生的神仙故事传说,给神魔小说的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以充分的启示,并且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有些神魔小说还部分地继承了宋元志怪小说的传统,具有一定的历史烙印。神魔小说的题材类型,则是继承宋元“说话”的传统,特别是受“说经”、“小说”中灵怪类以及“讲史”的影响。
神魔小说虽然题材类型方面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充满了浪漫主义。先秦时期的上古神话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之后《庄子》、《离骚》都继承了浪漫主义传统。
明清两代的神魔小说也是沿着这条道路,从现实出发向古代人物、向神话世界、向幻想世界开拓,从而在小说中展现出广阔的描写空间,具有非凡的形象体系,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味。
在众多的神魔小说中,《西游记》是最杰出的代表,是集大成者。这部神魔小说描写了唐代高僧唐僧率领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及沙和尚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成书于明中期,故事是有其历史原型的,它取材于玄奘游学取经的故事。玄奘游学取经的经历记录在《大唐西域记》,大体意思是:612年,玄奘13岁,破格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居净土寺。隋朝末期,玄奘跟着哥哥来到长安,随后又来到蜀都。
622年,23岁的玄奘与商人结伴,经三峡来到荆州,后又北转相州和赵州,足迹及于半个中国。沿途讲经求学,探索不止,最后来到唐都城长安。
629年,30岁的玄奘出长安西去游学,在高昌王和突厥叶护可汗的大力赞助下,玄奘艰难地通过了中亚地区,进入北印度境,渡印度河,经呾叉始罗,至迦湿弥罗,在这里参学两年。随后来到磔迦国、那仆底国……
633年,来到达王舍城,入那烂陀寺讲经求学。638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继续游学东印、南印和西印诸国。642年,43岁,再回那烂陀寺。
645年,已经46岁的玄奘回到了唐都城长安。这段游学历时17年,游历了多个国家,带回几百本有价值的经书,后辑录成《大唐西域记》12卷。
玄奘逝世后,他的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这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
此后玄奘取经故事在社会不断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越来越神化的玄奘游学取经的故事在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笔下变成了神魔小说《西游记》。
这部神魔巨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西游记》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孙悟空活动的世界,有光怪陆离的天上神国,有幽雅宁静的佛祖圣境,有阴森可怕、鬼哭狼嚎的阴司冥府,有碧波银浪翻滚,瑶草奇花不谢的洞天福地,也有富丽辉煌水晶般龙宫……总之,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
作品富有浪漫主义,其丰富浪漫的幻想,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源于现实生活,并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如,《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这样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除了奇异的想象,《西游记》还具有巨大的趣味性。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师徒四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紧张感是有的,但没有沉重感。这就得益于作品营造的趣味性。
作品的语言也十分有特色,作者通过夸张、幻想、变形、象征等手法,开拓出一个变幻奇诡、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
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幽默诙谐,趣味横生,十分符合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孙悟空的语言总是那么简洁、明朗、痛快,充满豪爽而又快乐的情绪,而猪八戒的语言总是趣味横生,处处都表现出他那呆头呆脑却又自作聪明的性格特征。
《西游记》开拓了神魔小说的新领域,它以完美的艺术表现,使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种趋于成熟,进而确立了神魔小说在长篇小说中的独立地位。《西游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它的启迪下,明清两代涌现出了一大批神魔小说,而且,其故事还被搬上了戏曲舞台,久演不衰。
是浪漫主义作品向来也都是说悟空是浪漫主义英雄《西游记》的浪漫主义特色
《西游记》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一)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作者创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奇特人物。比如:孙悟空,他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作者把他的出生设计在东胜神洲敖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通过“天地真秀,日月精华”的孕育,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不是一般的十八般武艺,而是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是变化无穷。他那“上天下地,翻江搅海,担山赶月,换斗移星”的壮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奇人就有奇宝,那特别武器——“定海神针”真是奇妙至极,那么重的定海神铁,在孙悟空手里却能够变化自如: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孙悟空靠这块神物变化而成的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向西天取经的路上,击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许多的妖魔鬼怪都败在这条能大能小、变化自如的金箍棒下。作者吴承恩借用这条金箍棒,运用在孙悟空身上,通过孙悟空来表现“杀尽天下不平人,砍尽天下不平事”的壮举,从而表达出作者自己的匡世救民的思想内涵,引人入胜。作者赋予孙悟空不仅有一条神奇的金箍棒,还赋予了很多神奇的特征。看他身上的是根根毫毛,却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辨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是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同时,作者又赋予他人类的弱点又极像猴子的特性:秉性骄傲,争强好胜,好出风头,急躁冲动等。作者始终把他作为一个机智勇敢、不怕生死的人来描写,只是不同于一般的人,而是具有动物的外形和超人的本领的奇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神奇的东西,孙悟空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独放异彩的英雄人物,也正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才使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故事中,像孙悟空这样的奇人还有很多。不但孙悟空是个“奇人”,而且那位性格懒惰、蠢笨的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大家知道,猪八戒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触犯天条,被贬下凡间,却错投到了猪胎,长成了一个长嘴大耳、身粗肚大的黑猪。而且他的毛病也很多,比如:贪恋女色,好占小便宜,对孙悟空心怀嫉妒,遇到困难常常动摇……当然,作者插入这个猪八戒的形象,目的应该是用来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同时也增加一些喜气的气氛,使故事情节更为真实。他虽然傻气十足,还经常说愚蠢话,甚至办愚蠢的事。可是他的本领还是不错的,比如他那风里来雨里去的能力,手握九齿钉钯,打起仗来也很勇敢,又很搞笑,当然他也就成了孙悟空的好助手。
《西游记》中的众多妖精,作者在他们身上溶入了社会生活中人的欲望和思想感情。作者写他们作恶害人正是反映现实社会中一切邪恶势力。作者写他们除了具有人的欲望和情感外,还写了具有动物、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理习性,如白耗子精,居住在深洞;杏树精手拿杏花,长着胭脂般的面容;蜘蛛精,肚脐里可以放出无数丝缕等。但他们又不是自然界生物的原型,而是某种物类所变化而成的精灵,他们的所作所为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给读者强烈的想象。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还塑造了很多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妖非妖的艺术典型,作者奇妙的把人、妖、兽结合起来。在这些典型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社会中人的思想性和秉性之类的社会属性,也能看到兽的外形与习性之类的自然属性,并且可以了解到妖怪的神通、超人本领等传奇性。人、妖、兽奇妙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以人的社会属性为主导的艺术典型,使人读了回味无穷,久久难忘。作者巧妙地把猴的特点、妖的本领、人的个性和谐地巧妙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地、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总之,《西游记》中的奇人真是太多了,除孙悟空、猪八戒外,还有沙和尚,二郎神、哪咤,妖精中的牛魔王、铁扇公主等,举不胜举。他们都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也花了不少的心思,作者对他们的描写的手法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奇特的环境
作者设置的环境很奇特,经常跨越时空的想象,极度夸张。当我看着书时,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经常看着看着,自己仿佛来到了奇丽多姿的幻想世界中。作者把孙悟空放在“鸟语花香,无忧无虑”的花果山。孙悟空在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受人间王位所约束的自由王国里,过着“山中无甲子,岁寒不知年”的逍遥自在生活。在那里,猴子们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看他们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模的摸,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松树林下任他玩,绿水池边随洗濯。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是作者理想的“快乐之土”。同时,作者还注意以现实为基础,幻化出天宫、地府、龙宫,以及西天路上种种险山恶水。作者让孙悟空去闯龙宫,搅地府,闹天宫。不仅阎王爷,就连东海龙王也被孙悟空闹得战战兢兢,惊恐万状,甚至那位掌管“三界”、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几乎也被赶下宝座,被迫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天宫曾被欺骗管过“御马”,作过“未入流”的“弼马温”,住过“齐天大圣府”,权管过蟠桃园,上至三十三天的兜率宫、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下至掌管人类命远的幽冥地府,都是孙悟空随意往来的幻想环境。不过,孙悟空战斗的环境主要还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西天取经历经十四年的漫长岁月,长途跋涉十万八千里。虽然孙悟空有腾云驾雾、翻筋斗云的本领,但为了保护法师唐僧,还是要艰苦步行,在地面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东土大唐走到西天的。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不知有多少自然险阻挡住去路;不知有多少妖魔作怪想吃唐僧肉而带来痛苦。但一个个灾难都被孙悟空的不屈不挠所斩尽荡清。作者创设这些这些奇特的环境,目的在于把英雄人物放置在险恶的环境里,与一切邪恶势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作者吴承恩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任意在天际翱翔。不仅在时间上不受限制,而且在空间上也没有制约。比如:太上老君在八卦炉前炼丹,天兵天将在南天门站岗守卫,玉皇大帝坐在灵霄宝殿上,掌管着天上人间,阴森恐怖的森罗殿上,阎王、判官掌管着人世的生死,东海底的水晶宫里,老龙王在发号施令,那些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在波浪中滚翻。这些天宫、地府、龙宫等都是现实社会的一个个缩影,都是为理想英雄人物所设置的典型环境。
(三)奇特的故事
孙悟空所做的事也是神奇莫测的。比如:他为了保住花果山这块神圣的“乐土”,竟然冒着很大的危险飘洋过海,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了超人的本领;为了找件称心如意的兵器,他竟敢闯进龙宫索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千辛万苦,他终于获得了如意金箍棒;为了保持永久长生,不受地府阎王的主宰,他还敢闯进地府索取生死簿,勾消猴类的名号;为了蔑视权位,他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为了战胜西天路上的恶魔鬼怪,他还变化各种古怪的物类;至于他身上的那许许多多的毫毛,更是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真是神乎其神,变化莫测,栩栩如生。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作者设置的奇事也很多。比如有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的地方;有“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灰”的火焰山;有“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的“流沙河”;有搧一搧就可以把人搧出八万四千里的“芭蕉扇”;有四肢俱备、五官俱全、形状如三岁孩童,吃一个可活四万七千岁的“人参果”;有饮了水就可以怀胎的“子母河”……这些事例,真是光怪陆离,美不胜收的,给我们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久久扣住了我们的心弦。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正如《西游记》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就其本质来说,又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西游记》这本小说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划,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的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西游记》中的人物虽然是奇特的,夸张的,但并不使人感到荒诞和不可理喻。比如孙悟空虽然有奇妙的变化,但他所变的东西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熟悉的东西。变化后所做的事也使人们感到亲切有趣,容易理解的。为了战胜妖精,他可以变化战术钻到妖精肚子里进行挖心战术。这当然是夸张的、虚幻的,甚至是荒唐的,但他在妖精肚里那种头顶脚踢的奇特战术,又容易使人们理解。为了惩治凶恶狡猾的老魔鬼,他从妖精肚里出来,还怕妖精不老实,便从头上拔根毫毛变作绳子,系在妖精的心肝上。当妖精出尔及尔时,他便在空中牵着绳子往上一提,往下一放,像放风筝一样,弄得妖精痛苦难当,只得求饶。这种情形,乍看上去是非常荒唐的情节处理,但仔细回味却又感到非常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小说中,作者注意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小说中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
总之,这种真与幻的结合,就像春天放风筝一样,虽然是五彩缤纷的风筝,任意在天空中飞舞,但它飞得再高再远,还是会让读者感到有一条线拉在作者手里。也就是说,《西游记》虽然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它却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此,它能使读者明知虚幻而不觉其幻,情知非真而信以为真,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一)《西游记》的情节内容
《西游记》全书的故事情节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1.第一回至七回为第一部分,写孙悟空出世、学艺和大闹三界的故事,反映了被压迫者反抗的愿望,也是劳动人民渴望砸碎枷锁,争取自由的理想体现。
2.第八回至十二回为第二部分,交代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起,组建取经队伍,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
3.第十三回至一百回为第三部分,写取经过程,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继续表现孙悟空敢于斗争,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寄托劳动人民除暴安良的理想。
(二)《西游记》的思想意义
《西游记》塑造了理想的英雄人物孙悟空,这一形象所具有的嫉恶如仇、反抗强权、坚韧不拔、顽强乐观的特点,都是普通百姓对理想中的英雄的想象和期待。孙悟空对高层统治阶级的叛逆、对下层恶势力的铲除,都代表了庶民百姓的理想和愿望。
《西游记》不仅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而且显露出批判的锋芒。小说借助于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的天庭正是人间最高统治集团在天上的投影,昏庸残暴的玉帝恰似明代中期的某些皇帝,作恶多端的妖魔酷似当时的宦官、权臣、外藩、胥吏和地主豪绅,神佛与妖魔的关系犹如上下勾结、官官相护的封建统治集团。至于地府判官私改生死簿、西天“尊者”勒索传经小费,分明是明代社会贪赃索贿、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的艺术剪影。车迟国国王尊道灭僧、迫害和尚的情况,又曲折揭露了明代嘉靖年间道士、特务横行肆虐的现实。小说中虚构的九个人间国度都是为了实现对现实的批判、对统治者的揭露。小说因此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
《西游记》以现实为基础,以取经故事为基本线索,又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比如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妖魔鬼怪、神仙佛祖生活的洞府、天庭、地狱、龙宫等,处处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2.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手法非常高明,其塑造人物形象是常用的手法包括:
(1)塑造人物形象时,注意人物性格与动物属性的巧妙结合,两者和谐统一,汇成一个有机整体。孙悟空本是一只石猴,既有猴子的机灵、好动、淘气、急躁,又具有勇于反抗、善于斗争、不受拘束、热爱自由等性格特征,两者水乳交融。猪八戒原是天上天蓬元帅,错投在母猪胎里,所以猪头人身。他既有猪的好吃、贪睡,笨拙、懒惰的特征,又具有自私、好色、憨直等人类的特点。
(2)通过复杂尖锐的矛盾与连锁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西游记》中的人物性格都比较单一,不复杂,故事中重复表现的也正是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比如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好斗的性格就在“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智斗二郎神”等情节中反复渲染,最终被塑造成为其性格的主流。
3.语言诙谐风趣
《西游记》的语言诙谐幽默,通俗简练。小说吸收了方言口语又加以提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因为人物性格中的乐观、滑稽等因素的存在,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显得诙谐风趣,猪八戒、孙悟空的语言可为代表。
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神话人物的塑造突出的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
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扩展资料: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