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把音乐从浪漫主义引向古典主义还是从古典引向浪漫主义?

贝多芬是把音乐从浪漫主义引向古典主义还是从古典引向浪漫主义?,第1张

贝多芬是把音乐从古典引向浪漫主义

贝多芬生活在18世纪70年代和19世纪30年代之间,他是古典音乐的忠实实践者,又是浪漫主义的强力开拓者。

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的不谐和因素与调性的不稳定范围的逐渐扩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视发挥铜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构成了贝多芬音乐那种强烈的感染力和宏篇巨著的气魄。他音乐中的那种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发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

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

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音乐家灿若群星,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德意志的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有“乐圣”之称。

其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如《悲怆》《月光》《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被列入世界名曲。奥地利的舒伯特不到20岁就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

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小夜曲》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此外还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音乐等作品。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不到7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他创作的《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圆舞曲闻名于世,有“圆舞曲之王”之称。

法国的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这是一部有文学标题的、浪漫主义的和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它的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五个乐章的情节线索通过比较详细的文字标题提供给听众。

《幻想交响曲》受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的很大影响,表现出更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他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了。

-浪漫主义音乐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Lvan贝多芬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享盛名。父亲Jvan贝多芬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无多大才能,且喜酗酒滋事,后被解雇,给半俸以维持一家生活。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括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因长兄夭亡,贝多芬实际上成了长子。由于父亲对家庭不尽责,贝多芬不得不从小就参加工作赚钱养家。

贝多芬的音乐教育从4岁开始,第一个教师是他的父亲。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实现,在他幼年的几位教师中,宫廷管风琴师CG内费对他帮助较大。

14岁以前,贝多芬受过普通学校教育,19岁时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在那里攻读了I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也接融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以后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边求学边工作,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从1788年起又兼任宫廷乐队的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4月,贝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所敬仰的WA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但不久因母病赶回波恩,他的慈母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同年的冬季,贝多芬通过挚友FG韦格勒的推荐,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布罗伊宁家的客厅里,贝多芬接融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洲博的教授、文艺家,以及政府中一些较开明的人物。他们谈论GE莱辛、JCF席勒和Jwvon歌德,也谈论政治、哲学和艺术。年青的贝多芬在这里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树立了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他与布罗伊宁一家的真诚关系一直保持到最后。

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有意帮助他上进。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送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瓦尔德施泰因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

1792年,22岁的贝多芬第2次到达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不很相投。1793年冬海顿赴英国,便把这个学生交给著名的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贝多芬向他学习对位法,受到严格的训练,也跟意大利歌剧作家A萨列里学歌曲写作。由于有波恩方面的大力举荐,又有出色的演奏才华,贝多芬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他受到显赫人物利希诺夫斯基亲王和夫人的宠爱,曾一度住在亲王府中。此外,金斯基亲王,洛布科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都是他的支持者和保护人。

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5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贝多芬虽然有点怪癖,急躁易怒,但为人正直,待人以诚,结交了不少忠实的朋友,如小提琴家L波尔、I舒潘齐格,大提琴家N兹迈什考尔等。他的学生为数不多,如F里斯、K霍尔茨,AF申德勒、C车尔尼等。

贝多芬终身未婚,婚姻和恋爱问题经常使他烦恼。他追求的对象较多,但都未能结合。贝多芬死后,人们在他的衣柜内一个秘密抽屉中发现3封热情洋溢的情书,是写给他的“不朽的恋人”的,但没有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年份也无从稽考。经多年争论,现认为收信人是一维也纳妇人安托妮·勃伦塔诺。贝多芬的少数作品是题赠给他的女弟子的,如脍炙人口的奏鸣曲《热情》和《月光》便是。前者作于1804年,是为他的学生特蕾泽写的,出版时题赠予她的兄弟弗朗兹。后者作于1801年,则直接赠予他的表妹朱丽叶塔。

贝多芬作曲很认真,先写在大型草稿本上,后逐句逐段地修改。有的作品要写数年。他还往往同时着手写几首作品。从他留下的大量草稿中,可看到他的作曲方法,一个动机一个主题,都经过不断琢磨不断发展,千锤百炼才最后成章。他常带着草稿本和铅笔在郊外写作,全神贯注,连下雨也不觉察。他在家中写作时废寝忘食是常事。这些草稿本现已部分出版,是研究贝多芬作品的珍贵资料。

贝多芬虽然进入上流社会,与王公贵族相往来,但他完全不象海顿和莫扎特那样,置自身于臣仆的地位。1809年贝多芬住在利希诺夫斯基亲王的庄园里,亲王要求他为法国侵略者将领演奏钢琴,贝多芬断然拒绝,冒雨回到自己的家,取下亲王的胸像摔得粉碎。

1812年夏,贝多芬在捷克疗养地泰普利茨会见了歌德。一日他们正挽臂散步,迎面来了皇后和一群贵族,歌德急忙松开贝多芬的臂膀,站在路旁向贵族们脱帽鞠躬,贝多芬则直冲而过,贵族们反而为他让路。贝多芬等歌德赶上来时对他说:“我按照您的功绩尊敬您,但您过份抬举他们了。”

贝多芬第二时期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对古典风格的突破表现得尤为明显。作品59《拉苏莫夫斯基》的3首弦乐四重奏(1806)是题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苏莫夫斯基的。有人认为作曲家是在跟他们开玩笑,有的甚至问贝多芬:“你肯定不认为这是音乐吧?”贝多芬却回答说:“噢,它不是为你的,而是为往后另一个时代的。”这些四重奏与《第三交响曲》在形式上相似,它们有众多的主题不断扩展,展开部抻长而复杂,尾声也很庞大。随着这些扩展,贝多芬使古典奏鸣曲式的段落界线模糊了,再现部被伪装和变化,新的主题不知不觉地从原有材料中滋生出来,而乐思的力度和动力性的展开,与古典作曲家优雅、对称的风格已经决然不同。由此体现了他对另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浪漫风格的开拓。

一曲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演奏了近两个世纪,从欧洲中部的维也纳城到太平洋的海岛响彻了五大洲。一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时时在人们耳际回荡。他,欧洲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将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铭刻在人民心中。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出身于波恩的音乐家庭,祖父为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团长,父亲为合唱团的男高音歌唱演员。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却梦想把贝多芬训练成神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4岁的小贝多芬便在醉醺醺的父亲的严厉叱责下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直到11岁,贝多芬才有幸从师于当时宫廷著名音乐家尼夫学习,音乐天赋才真正得以发挥。在尼夫精心培养下,贝多芬进步很快。但贫困的家境,迫使他十几岁便离开学校,给剧院担任伴奏乐师。在尼夫帮助下,1787年春,贝多芬获得了去维也纳学习的机会,他满腔热情地奔赴音乐之都,并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他的演奏博得了大师的赞赏:“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同年7月,母亲不幸病逝,贝多芬返回波恩。以后,父亲酗酒更加无度,18岁的贝多芬被迫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792年秋,法国大革命波及莱茵省,贝多芬离开波恩定居维也纳,从此开始了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新的历程。贝多芬的学习条件极其艰苦,但他置物质生活的贫乏于不顾,孜孜不倦地向当时著名的音乐大师求教,他先向海顿学习作曲,后又向阿布雷茨贝格学习对位法,向萨利埃里学习声乐作曲法。贝多芬的艰苦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很快他便以著名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音乐之都的艺术舞台上。

1795年3月30日,在维也纳举行的首场钢琴演奏会上,贝多芬初露头角,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三协奏曲》和莫扎特的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1800年,贝多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演奏自己的钢琴《七重奏》和《第一交响曲》以及海顿、莫扎特的作品,这次音乐会的成功使贝多芬饮誉海内外。此时是贝多芬作曲生涯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他的演奏与作曲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辉煌的背后已潜伏了不幸的阴影。1795年,贝多芬便发现了自己的耳聋症状,经过多方医治无效,病情越来越重。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耳聋无疑是最致命的打击,他感到悲观愁苦,这一情绪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例如作品的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但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例如《七重奏》(1800年)和《第一交响曲》(1800年)都非常轻快,如淙淙流水。到1802年,他的病情已十分严重,贝多芬痛苦万分,独自来到维也纳郊外的小镇根施塔特,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是,贝多芬是那么深情地热爱着人生,热爱着恢弘的艺术世界,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战胜了命运。这一近乎悲剧性的情节把贝多芬伟大的人生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贝多芬开始了他新的音乐生命。他以崭新的姿态和满怀激情投入了创作。一般把这一阶段看作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含意深邃,意境深远,充满了热情和力量。1804年他创作出雄伟壮丽的降E大调《英雄交响曲》、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鸣曲》,翌年又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创作出抒情优美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充满激情的《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法奥战争前后,他又完成《告别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等作品,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他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人生的真谛,“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整部乐章雄浑有力,充满激荡人生的力量,这是贝多芬以心血浇灌的一株艺术奇葩。他热爱自然,经常漫步于林间小路和湖光山色之间,大自然赐予的灵感的火花经常在他天才的头脑中闪烁。他创作了以反映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田园交响曲》和B大调《田园奏鸣曲》,两部乐曲宁静、柔和,充满诗情画意般祥和的气氛。1814年维也纳会议召开时,贝多芬的声望达到顶峰,但是精神却极端苦闷。他想领养侄子卡尔,却遭到卡尔母亲的反对。他听不见自己的琴声,也无法与别人交流,生活十分孤独。这时人们开始对严肃深刻的音乐感到腻烦,转而喜欢轻快活泼的轻歌剧,贝多芬一度受到了冷落。

就在这种心境之下,贝多芬开始了他第三个时期的创作。也许是与惊涛骇浪搏击之后略感疲惫,也许是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而大彻大悟,贝多芬晚年的作品比较平和宁静,但思想内容却更加深刻。贝多芬一度想离开维也纳到伦敦去发展他的严肃音乐,却被几个朋友挽留住了,他们要求贝多芬用严肃的音乐击败轻佻的世俗气息。贝多芬终于以自己的乐曲答复了朋友们的期望,当他的《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第一次演奏时,受到听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当时贵族出场时观众习惯性鼓掌也只有三次。但是,当震耳欲聋的掌声响起时,贝多芬什么也没有听见,仍背对观众呆呆站立,一名歌手拉着他转向观众,他才看见沸腾的人群和人们鼓掌的热烈场面。事实上,1819年贝多芬已完全失聪,《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整部乐曲由狂风疾雨、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到恬静柔和地对世界的沉思,最后达到理想境界的无限欢娱。而欢乐恰恰是贝多芬毕生追求与颂扬的主题。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当最后一部四重奏曲完成时,他带领侄子出外游玩,不幸染感冒而引起肺炎和水肿,终于不治,于1827年3月16日离开人世。

在音乐领域,贝多芬堪称一代奇才,他在奏鸣曲、交响曲与协奏曲各方面都有创新。他突破了前人的创作方法,把声乐和乐器结合起来。贝多芬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器乐曲的地位,在他的器乐作品中强烈的感情与巧妙的构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音乐结构方面,他是系统地运用调性的典型。钢琴音乐的繁荣和发展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他借助奏鸣曲大胆表现了内心世界。

在个人生活方面,贝多芬总是超然于世俗之外。在衣着上,年轻的贝多芬也曾把自己打扮得风度翩翩,当他发现自己失聪以后,粗犷的性格便暴露无遗,他中晚年经常不修边幅,穿着破烂的衣衫进进出出。他的脾气又极为暴躁,如果一道菜不合口味,便会把桌上的碗碟全部扫到地上。在爱情方面,虽曾为心爱的姑娘作《月光曲》,但爱情之舟始终没有找到停泊的港湾。在政治思想上,他热爱共和,崇尚法国大革命思想,不畏权贵,热切关注个人自由和尊严。当他听说拿破仑称帝后,气愤地把准备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献词撕掉了。他曾与歌德同游,路遇奥地利皇室,歌德脱掉帽子,毕恭毕敬地站在路边,而贝多芬傲然立于人群中让皇室成员向他行礼。他的高风亮节赢得世人钦佩。

贝多芬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17部管弦乐四重奏和歌剧《菲德里奥》和《D大调弥撒曲》等,我们从中感受到快乐,汲取到力量。这些壮美的乐章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1、 早期:贝多芬、凯鲁比尼、韦伯、帕格尼尼、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舒伯特、彻尔尼。

2、 前期: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白辽士、梅耶贝尔。

3、 中期:威尔第、瓦格纳、奥芬巴赫、布拉姆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布鲁克纳、弗兰克、古诺、比才、圣-桑。

4、 民族乐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贝流士、阿尔贝尼兹。

5、 后浪漫主义:福莱、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埃尔加、格拉祖诺夫。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则可以从1813年ETA霍夫曼论述贝多芬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始,到1914年勋伯格提出“不协和音的解放”为止。

浪漫派时期的音乐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时期以及古典时期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浪漫时期的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时期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瓦格纳,钢琴音乐的代表是李斯特。

浪漫主义音乐对曲式结构进行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充,出现了诸多小型曲式结构,例如小品曲、幽默曲、叙事曲、阿拉伯风格曲、音乐的瞬间、随想曲、浪漫曲、间奏曲或即兴曲等。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马勒和勃拉姆斯时代式微。

浪漫时期的音乐在晚期出现了更多不同的乐派,包括法国的印象乐派(德彪西、拉威尔)和欧洲各地的民族乐派(西贝柳斯、斯美塔纳、强力集团等)等。

韦伯、舒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肖邦、R舒曼、柏辽兹、帕格尼尼、李斯特、勃拉姆斯、WR瓦格纳、布鲁克纳、小约翰·施特劳斯、奥芬巴赫、圣桑、弗兰克、柴可夫斯基。

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当、安东·鲁宾斯坦、布鲁赫、理查德·施特劳斯、马勒、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雅纳切克、埃尔加、塔涅耶夫、格拉祖诺夫。

1、韦伯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MariavonWeber,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德国作曲家。

韦伯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

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

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2、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3、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4、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Brahms,德语:[joˈhanəs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

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5、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

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

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

——浪漫主义乐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705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