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上了古典音乐,想较为系统地购买一批CD收藏及欣赏,如何入手才是捷径呢?如今是商品空前丰富、供大于求的时代,跑进唱片行,只见各种牌号、各种价格的古典音乐CD琳琅满目,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如果瞎买一气,很可能将来后悔。笔者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向刚开始收集古典音乐的朋友们做如下建议:
第一步,着手建立基础曲目CD库
不要单凭杂志书刊的零碎推荐无系统地乱买一气。所谓基础曲目,也就是历来最受欢迎、音乐厅演出次数最多、灌录CD次数也最多的那些经典曲目,如贝多芬、勃拉姆斯、老柴的交响曲、4大小提琴协奏曲、10大钢琴协奏曲、歌剧“茶花女”、“卡门”,等等等等。这些最经典的曲目还是喜欢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必备的,即使你现在觉得不喜欢某位作曲家,但他最伟大的作品还是应该收藏的。即使您觉得没必要收藏,很有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心智的成熟,你终究还是会爱上他!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不要盲目的轻易购买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作品,尤其是在你并不熟悉这个作品的作者,指挥及演奏的情况下,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你买来就会发现其实它根本就不适合你,而且更惨的是它丝毫没有收藏的价值。
建立基础曲目库时,我的建议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买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或者拿索斯的CD,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覆盖面。曲目最好全面地覆盖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过渡时期、晚期浪漫派时期、民族乐派,经典歌剧等等古典音乐的各个发展时期的各种风格。
所谓“廉价双片系列”,是指大牌唱片公司推出的廉价系列CD,如德国唱片(DG)的双子星系列、荷兰菲利浦公司的DUO系列、小天使系列等。这些系列的CD都是一套两张,只卖一张正版CD的价钱,它们之所以便宜,一是因为里面的录音都是已出版过的老版本,版权费相对较低,所以厂商的利润比较容易满足;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家知道,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同,往往老是录音反而比新近的更精彩。特别是一些经过时间考验被证明是优秀的经典版本,出现在“廉价双片系列”中时,尤其值得购买收藏,比化大钱买新近的录音合算得多。
前面提到的各个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大致来说水准都是很高的,指挥家、演奏家和乐队也大多为名家,保险系数很高,说得再详细一些的话,DG的特色是德、奥作曲家的曲目,而且它的演绎几乎都是德、奥学派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乐队,但总的来说DG的录音素质不算超群。荷兰菲利浦的DUO系列录音水准超卓,音色精美、气氛亲密,最精彩的要算小编制的室内乐,几乎张张都够得上精品。室内乐爱好者应该多关注DUO系列。DECCA的特长是大场面的音乐以及歌剧,其60年代的录音有音效杰出而闻名,喜欢大型交响乐和歌剧的朋友可以把注意力多放在Double Decca上。EMI的录音效果比较中庸,多半是温暖厚实的风格,Forte系列里宝贝很多,演绎、曲目都比较经典,虽然价格比其他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贵一些,但还是物有所值。
最廉价的拿索斯CD要专门说说
许多乐迷、特别是部分资深乐迷对拿索斯CD一向存在某种偏见,认为演奏家和乐团都没有什么名气,录音也参差不齐,还不如买大牌公司的廉价双片。我也同意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总的来说,拿索斯近年来的录音地素质是越来越好了,凡是1992年后制作的较新的录音,水准许基本可以放心,很少败数,尤其是小编制的作品,精品不少,大编制的大型交响音乐相对来说稍差一些,但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可以参考英国权威性的《企鹅唱片指南》里的评价,凡被评为三星级的,一般都不会失望。
至于演奏家,大家要知道,拿索斯CD之所以便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依靠尚未出名,但水准优良的演奏家和乐团。他们的要价比大牌明星低得多,但很多时候艺术水准并不在大腕之下。很多崇拜大腕明星的乐迷只听大腕的表演,还没有听,明星效应已经先入为主地对他做了“大师的演奏一定精彩”的心理暗示,结果即使大师发挥得不好,他也会肓目叫好。如果撇开心理暗示,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听一些拿索斯CD的精彩演绎,我们应当承认,拿索斯里确实有不少好东西!
买拿索斯CD系列前一定要搞一本拿索斯的CD目录,因为里面很详细地注明了每张CD获得的评价和奖项。这些信息是选择购片的重要指南和参考。毕竟在精品为主的群体范围之内也会存在着一些不为人所爽之处。
建立基本曲目库时,还要特别当心那些包装很花哨历数万千精品于一身的所谓“精选集” (Best of XXXX)。不是说这种“精选集”不能买,而是要注意鉴别。很多精选集CD里的曲子确实很经典,但它是把每部作品里抽取一小段,如一个乐章,有的甚至一个乐章也不全,拼揍成一张曲目似乎很多、似乎内容很丰富的大杂烩。这种断章取义式的“精选集”我不建议买,因为几乎可以肯定你将来会后悔、会把它丢在一边。即使有自己很喜欢的曲子,为了那一俩首曲子来花一大笔资金也是投资过大,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得不偿失。
古典音乐的欣赏是讲究完整性的,把每部作品里抽出一段(往往是最好听的一段)拼凑在一起,初看好像很浓缩,很适合“初听者”,但初听者肯定是要成长的,肯定是要成熟起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对古典音乐不求甚解的初级阶段上。一旦初听者成熟起来,他就必然要知道作品的完整全貌,必然要听整部作品。那时,这些七拼八凑的“精选集”就失去了价值,只能被打入冷宫了,岂不浪费很得?倒不如一开始就买比较完整的“精选集”,这样,这张CD将来还是有价值,还是有欣赏的机会。
所以我推荐大家购买的,是那些收集完整曲目的“精选集”。菲利浦DUO系列这点做得很好,里面有很多Best of XXXX的CD收的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选曲非常精密,反映出唱片制作人的水准,值得称许。
第二步,也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缩小范围。
在古典音乐的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大家知道,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接触到古典音乐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很多作曲家的东西,同时也会对很多一流的乐队、指挥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有所了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听的同时作些心得记录,并参考一些介绍音乐家和音乐史的辅助书籍读物,不必是很艰深的专业读物,只要浅显的入门书籍即可,就会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各位作曲家作品的特色,以及表演艺术家们的演奏特色,以便从中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及演绎,避免你所不喜爱的。一本笔者十分推荐的经典读物是已故的杨民望编著的《世界名曲欣赏》 (上海音乐出牌社)。
慢慢地,你就会把古典音乐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线条串起来:从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复调风格占主导地位的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到淳朴典雅的早期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到开辟出一个新天地的乐圣贝多芬,再到优美清新的早期浪漫派全盛时期(舒曼、李斯特),发展到19世纪末的铺张绚丽的晚期浪漫派(瓦格纳、布鲁克纳和马勒)与回复古典风格的勃拉姆斯之间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你不可能喜欢所有这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从中找到最合乎自己性格的那一部分。这样,以后的购片和欣赏就可以大大缩小范围。
慢慢地,你还会知道,乐团的风格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德国乐团的风格是厚重、沉稳、大气,善于表现德、奥经典曲目,法国乐团和意大利乐团风格比较散漫自由一些,或者说“浪漫”一些,美国乐团豪放粗犷,偏向热烈外向,不如欧洲顶尖乐团细腻、讲究音色(但也有例外如波士顿交响乐团)。慢慢地,你还会分辨海菲茨、斯特恩、格鲁米欧等小提琴大师音色和演绎差别,鱼宾斯担、里赫特、塞尔金、肯普夫、布伦德尔们的钢琴艺术的不同……。
虽说欣赏古典音乐是欣赏作品本身,从道理上讲演奏家应该是次要的,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演奏家的魅力历来一直是吸引乐迷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乐迷们、特别是有经验的资深乐迷们,不仅要听作品,还对演奏家特别地讲究。近年来,一些世界知名的演奏家纷纷来国内演出,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音乐厅,已留下了帕尔曼、朱克曼、斯特恩、穆特、郑京和、夏利、迪图瓦等指挥名家的足迹。当这些大牌演奏明星来访举办音乐会时,你说是冲着演奏曲目而去听的乐迷多,还是冲着演奏家而去的乐迷多呢?
随着对音乐演奏家熟悉程度的渐渐提高,你还会懂得一个道理;没有一乐团、一个指挥家、一个小提琴家是全能的,能完善地表现所有的古典音乐。每个音乐家、每支乐团都有自己的特长——鲁宾斯担弹奏的肖邦远比他的贝多芬有魅力、海菲茨拉浪漫派时期的作品好于他拉古典乐派、欣赏傅聪的钢琴艺术基本上只能听莫扎特和肖邦、美国作曲家的作品最好还是听美国乐队演奏……等等。知道了这些,你在挑选同一曲目的不同演绎版本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找出演绎较好的版本。当然,诸如《企鹅CD指南》之类的读物在这个方面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第三步,也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有目的性地选购“由你所喜爱的演奏家表演的你所喜爱的作曲家的作品”。
到了这时,购买CD应该已经成为一种方向性很明确的行为,不再像第一步“建立基本曲目库”时那么盲目。因为你对古典音乐作品、古典音乐演奏家都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合乎自己口味、什么不合自己胃口,也知道谁适合演奏谁的作品。就以我自己为例,小提琴家中,我特别喜欢海菲茨、米尔斯坦、格鲁米欧等几位早已作古的前辈大师,所以就有选择性地买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曲目——如海菲茨演绎的勃拉姆斯、维尼亚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格鲁米欧拉的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米尔斯担表演的古典乐派作品等等。
注意一点,我不推荐买某位演奏家的“海菲茨全集”、菲利浦出品的“格鲁米欧全集”等,除非你钱多得用不掉,或者对某位演奏家的已达到狂热的程度。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位演奏家是全能的,全集录音中必然只有一部分精彩的演绎,必然包括一些“鸡肋”。
最后希望初入古典音乐殿堂大门的朋友们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购买唱片的时候能够少走弯路,祝大家永浴在古典音乐的长河中!
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得名。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的中心。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 范做了大量工作 。 诗人梅莱在悲剧《 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法国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艺》是一部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性质的重要论著,概括和总结了几十年法国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要求文艺“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宫廷”,“认识城市”;把体裁(史诗、悲剧、喜剧等)分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级,并对每种体裁进行严格规范;依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学原则。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 、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他们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塑造了为崇高社会理想而服务的人物典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为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18世纪20年代起,古典主义思潮几乎遍及全欧。英国的代表者是复辟王朝的诗人约翰·德莱顿和深受布瓦洛影响的诗人蒲柏。德国的代表者是约翰·戈特舍德,曾据贺拉斯 、布瓦洛等的观点写成论著《为德国人写的批评中诗学试论》。俄国古典主义占有特殊地位,讽刺性突出,倾向减弱,其文学代表者是苏马罗科夫、罗蒙诺索夫和康捷米尔等,建筑的代表者是卡扎科夫、沃罗尼辛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德拉克洛瓦《米索伦基废墟上的希腊》(油画)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现实主义
Realism
19世纪30年代 后欧洲文艺 中占主导地位的 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发展史 德国诗人席勒在1789年4月27日致歌德的信中第一次从美学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词 。1850年9月21日,法国作家尚弗勒里在《秩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文章《艺术中的现实主义》。1855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画遭到主办者贬抑而未能入选 。库尔贝便在博览会旁边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之后,尚弗勒里同小说家兼批 评家杜朗蒂一起 ,创办了一个名为《 现实主义》的刊物(共出6期) 。1857年尚弗勒里在论文集《现实主义》的序言里,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方法的创始者之一;并同时列举了狄更斯、萨克雷、 C勃朗特 、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批英国和俄国作家的名字,企图给现实主义提出某种纲领性的东西。欧洲一个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文艺流派和文艺思潮,即由此而来。
现实主义在19世纪 30~40 年代形成 并取代浪漫主义 ,具有社会历史发展和文艺本身发展的深刻原因。面对现实 ,进步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此外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都促使进步作家用客观的、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他们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艺的主观理想和个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而把目光投向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代面向现实的传统和古典主义文学的讽刺倾向。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德国的霍夫曼、俄国的普希金等一批原来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都转向现实主义,并成了各国现实主义道路的开拓者。
特征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原则 ,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 。在这里 ,关键在于典型”。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成就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也各具特色。法国是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早期代表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候法国从外省到首都、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社会矛盾的种种复杂的现实关系,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创造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各阶层两千几百个人物形象,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此后,法国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福楼拜、莫泊桑等一批优秀作家。福楼拜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中,尖锐地揭露了教会、贵族、地主、资产者的恶行,生动地描写了第二帝国时代的社会风貌。莫泊桑的创作有力地鞭挞了法国社会的腐朽、黑暗,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精神探索。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狄更斯的小说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产阶级的伪善。萨克雷的《名利场》等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 、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登 》 、C勃朗特的《简·爱》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名作。70、80年代后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作家,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戏剧的形式,对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现实主义文学另有特色。以海涅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的锋芒主要指向封建割据和君主专制。后期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等作家的创作,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讽刺了大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贪婪无耻。在法、英、德之后,19世纪中期北欧各国的现实主义开始形成。挪威易卜生 的社会问题剧和丹麦的安徒生的作品,在世界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描写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黑暗现实,而且始终与俄国的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谢德林、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风格各异的作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和平民知识分子中的“新人”。到70、80年代西欧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已经削弱的时候,在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柯等的创作中,现实主义继续得到发展和深化。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80、90年代,比欧洲晚半个世纪。最早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是豪威尔斯。在他之后,加兰、诺里斯开始转向现实主义。而主要代表人物则是马克·吐温。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也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 R罗兰和法朗士 、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Impressionism
19世纪后半期~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 、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 义作为绘画流 派出现于 法国 。1874年3月25日 ,C莫奈 、P-A雷诺阿、C毕沙罗、A西 斯莱、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 ,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 ,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主义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
印象主义文学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 ,但文 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 ,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 ,却众说不一 。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 欧一些文学 家的确 有类似印象派 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 之间有类通之处 ,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 ,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某些小说中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
英国19世纪末的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1912~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
野兽主义
Faurism
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美术流派。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以H马蒂斯为首的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其狂放随意、无拘无束的形式为保守者们所震惊,评论家L沃塞列斯在这些粗野的作品中发现一件具有佛罗伦萨风格的小雕像,称其是“野兽群中的多纳太罗”,遂有“野兽”之绰号。作为一种绘画潮流,野兽主义认真追随V凡高、P高更等人所开创的艺术道路,竭力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 ,突出强调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味,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境界。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蒂斯、A德兰、杜飞、Mde弗拉曼克等。野兽主义没有任何宣言和纲领,且存在仅有二、三年时间,但在西方20世纪早期的美术运动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是对西方传统艺术的观念和法则的重大叛逆,并为后来许多勇于探索的现代主义美术家打开一个突破口,因此被称为20世纪首次艺术革命 。
立体主义
Cubism
1907年出现于法国的现代美术流派。发起人为P毕加索和G布拉克。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端。1908年,布拉克画出油画《埃斯塔克的房子》,评论家L沃塞列斯曾这样描述道:“布拉克将一切都简缩在几何图形和立体之中……。”立体主义一词从此确立下来。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即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不同侧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四度空间 )。可见,立体主义画家接受了P塞尚关于创造视觉立体形象的观念,进而转向一种对心理的立体形象的追求。其他代表人物还有J格里斯、F莱热、R德洛内等。立体主义美术运动的鼎盛期虽仅有7年 ,但却造成极其广泛的影响 ,尤其鲜明地反应在本世纪的建筑、装饰和实用工艺美术之中。
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td>
马克西姆maksim个人档案
马克西姆
又名: Maksim Mrvica
职业: 演奏
所属地区: 克罗地亚
出生地: 克罗地亚
生日: 1975年5月3日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他出生于 1975年,家
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他9岁开始
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仅仅三年后,
他就 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的
“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
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 手榴弹爆炸,但是他和他的
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
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
姆的就是他的钢琴。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 是在
萨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城市)获得了生涯中
第一个比赛大奖,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
项,而且“那是我演奏 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随后
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意大利
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的教导下在萨格勒
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
特音 乐学院学习。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
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
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
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
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然后他录制了开头我们提 到的那张专辑《gestures》。
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
(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
舞台布景包括镭射灯,干冰和巨大的电视墙,而观众人数
中有一半都低于30岁。马克西姆 说:“我总是想尝试些
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这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让人
激动的气氛,等我开始弹钢琴时,镭射灯就得停下来,
我不 想有任何东西干扰我的演奏,以及听我演奏的观
众。”演奏会后半段,他关掉了所有的镭射灯,电视墙
等花哨的东西,换上正装,然后演 奏俄罗斯鬼才拉赫
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我可不想给那些评论
家们逮着把柄来数落我!”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罗地亚音乐才子tonci huljic(为古典
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
/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结果
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并由 emi古
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专辑介绍:
《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
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他先后在 台湾,香
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
加了 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
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现在我好好
审视一下这 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
界专辑。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古
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
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
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
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闪亮的风
采》(shine) 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
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不爱听或者
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 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
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
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 蜂
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
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
曲目中还混合了 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
蜂飞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
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
(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
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
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远,是葛 利格早期最
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
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
的 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
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
典舞曲的氛围,这里伴 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
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
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 “出埃及记”
(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
了,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
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
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
本就是演奏曲,加了 词就做了**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
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
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
是 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
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
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
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听上去好象跟理
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既然是“钢琴家”,
那 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
迷估计会很对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不过听起来好象
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
(handel'ssarabande),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
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同
时saraban de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
,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
风格。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 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
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
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主题
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
家尼科洛帕格尼 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其中也有莫扎特
《安魂曲》的一些旋律。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
传奇,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 ,比如他在教
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音乐时而优美,时而
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
辑中没有 做什么大的改编,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
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
于本曲目的
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
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
也许以后会作为 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在淡淡的悲哀中,
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萧邦创作的一
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
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 命,远在他乡
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
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
同时又 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
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
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 逼人,由于作品的风格非
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
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这也是古典
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
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
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
情,原创曲目就 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
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
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 现过头重脚轻的情
况。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
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tonci huljic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则是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
勒布音乐学院带课。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
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
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
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 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
倒地一样,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
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
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
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
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以上评论牵涉
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
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带着这些有趣的背景来重新欣赏
马 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触。
传播古典音乐
专辑很快就要在欧洲地区上市,随后也肯定会往美国发
展。整张专辑中其实包容了很多流行风格,目的就是能达到
“跨界”的效果。当问到马克西姆对这张专辑的期望时,我
们以他的回答作为本文的结束:“首先这没有关于钱的问
题,我开古典演奏会以及巡演挣到的钱已经足够多了。这张
专辑所力图表现的就是关于突破与实验的问题。我总 是想
尝试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
乐传播给所以年龄段的,
更多的听众。这是我的梦想。”
<变奏曲>
在EMI Classics旗下发行了个人第二张作品,专辑名称为
‘变奏曲’,其中包括了古典与流行旋律的选曲,于英国
和克罗埃西亚两地、 与多位国际知名制作人与创作者共同
录制,其中包括:Youth、Tonji Huljic以及Tolga Kashif
等,且包含了这位年轻的克罗埃西亚钢琴家自己的创作,
他所创作的这首曲子,主要是以帕格尼尼的主题旋律作依
据,与其 他共同收录在这张专辑中的热门古典曲目相伴,
包括:李斯特的‘死之舞’、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
以及史克里亚宾的‘升D 小调钢琴练习曲’等。
马克西姆
又名: Maksim Mrvica
职业: 演奏
所属地区: 克罗地亚
出生地: 克罗地亚
生日: 1975年5月3日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他出生于 1975年,家
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他9岁开始
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仅仅三年后,
他就 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的
“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
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 手榴弹爆炸,但是他和他的
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
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
姆的就是他的钢琴。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 是在
萨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城市)获得了生涯中
第一个比赛大奖,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
项,而且“那是我演奏 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随后
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意大利
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的教导下在萨格勒
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
特音 乐学院学习。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
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
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
大赛首奖。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
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
然后他录制了开头我们提 到的那张专辑《gestures》。
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
(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
舞台布景包括镭射灯,干冰和巨大的电视墙,而观众人数
中有一半都低于30岁。马克西姆 说:“我总是想尝试些
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这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让人
激动的气氛,等我开始弹钢琴时,镭射灯就得停下来,
我不 想有任何东西干扰我的演奏,以及听我演奏的观
众。”演奏会后半段,他关掉了所有的镭射灯,电视墙
等花哨的东西,换上正装,然后演 奏俄罗斯鬼才拉赫
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我可不想给那些评论
家们逮着把柄来数落我!”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罗地亚音乐才子tonci huljic(为古典
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
/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也是陈美的经纪人),
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结果
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并由 emi古
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专辑介绍:
《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
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他先后在 台湾,香
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
加了 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
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现在我好好
审视一下这 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
界专辑。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古
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
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
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
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闪亮的风
采》(shine) 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
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不爱听或者
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 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
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
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 蜂
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
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
曲目中还混合了 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
蜂飞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
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
(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
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
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远,是葛 利格早期最
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
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
的 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
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
典舞曲的氛围,这里伴 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
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
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 “出埃及记”
(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配乐
了,不过**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
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
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原
本就是演奏曲,加了 词就做了**主题歌 。该曲目气势宏
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
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
是 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
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
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第四首“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是tonci huljic
创作的曲目,是一首典型的浪漫钢琴作品,听上去好象跟理
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东西相差无几,既然是“钢琴家”,
那 么除了古典,也来点甜密的情歌不算什么坏事,流行乐
迷估计会很对胃口。第五首“wonderland”(新乐园)也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风格变的大气了点,不过听起来好象
还是克莱德曼在演奏。
第五首,“亨德尔的萨拉班德”
(handel'ssarabande),这是出生于德国的英籍音乐家乔
治弗雷德里西亨德尔的一出歌剧《萨拉班德》的主题,同
时saraban de也是古典曲种之一,是一种交际场合的舞曲
,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末传入法国后演变为节奏缓慢庄重的
风格。本曲听起来一般,并没 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过
段落的安排倒是不错,节奏依然为舞曲。
第六首是俄罗斯传奇音乐家拉赫曼尼诺夫的“帕格尼尼
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曲目,钢琴部分的难度比较大。主题
采用了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
家尼科洛帕格尼 尼常采用的一些习惯,其中也有莫扎特
《安魂曲》的一些旋律。这个曲子讲述了许多帕格尼尼的
传奇,比如与恶魔交易,比如他爱的女人 ,比如他在教
堂碰到的麻烦,最后全被他克服掉。音乐时而优美,时而
热情,整体的效果非常吸引人。面对如此著名的曲目,专
辑中没有 做什么大的改编,基本沿袭原曲的变化,顶多就
是配了些流行节奏,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正好让听众专注
于本曲目的
精彩。
接下来的“汉娜的眼睛”(hana's eyes)又是tonci
huljic的作品,制作的非常动听,曲调带点幽幽的哀怨,
女声的和声烘托出了悠远的气氛,非常适合小女生来听,
也许以后会作为 浪漫经典被时常演奏。在淡淡的悲哀中,
下面紧跟着就是萧邦著名的“c大调革命练习曲”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萧邦创作的一
系列练习曲都非常出色,而这首“革命”更是个中翘楚。
1830年11月,波兰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革 命,远在他乡
的萧邦因为不能回国一起与祖国人民战斗而感到激愤,十
个月后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更使萧邦感到义愤填膺,
同时又 对自己不能出力而感到悔恨万分,于是他把全部的
感情都溶入了这首练习曲中。整个曲目都始终贯穿着愤怒
激越与悲痛欲绝的气氛,气势 逼人,由于作品的风格非
常强烈,所以改编也不大,除了鸡肋般的加上了舞曲节奏
的鼓点,主要的风格体现还都是在钢琴上面。这也是古典
作品的一大特色,尽管有时候很好与流行元素配合,但是
独特的个性依然无法被流行元素所掩盖。 下面两首又是
tonci huljic的作品。先是“古巴”(cubana),前一首
曲目的激情依然继续了下来,不过风格换成了拉丁派的热
情,原创曲目就 能更多的考虑和其他元素的配合,就不会
显得多余或者不合拍,幸好整张专辑除了“野蜂飞舞”我
认为编排的有点失败以外,其他都没出 现过头重脚轻的情
况。然后是“克罗地亚狂想曲”(croatian rhapsody),
是一首很有点气势的作品,tonci huljic做这种流行味道浓厚的曲目很拿手。
接下来的“男爵夫人之舞”(dance of the baroness)
则是出自另一位克罗地亚钢琴家弗拉诺帕拉奇(frano
parac)之手,生于1948年,拿过很多奖项,78年起在萨格
勒布音乐学院带课。本人非常喜欢这首曲子,这也是专辑
中唯一一首纯钢琴演奏曲目,完全没有其他配器在里面,
可以彻底的享受一下钢琴的魅力。这首曲子贯穿着华丽与
莫明的悲哀,快结尾时的一段音 调听上去好象舞者轰然
倒地一样,整个曲子不长但是结构严谨,虽然变化不多,
但是营造出的氛围非常好。作为压轴曲目,本作大概纯粹
是为了展现马克西姆的演奏技巧罢了,不过这没有影响
到曲目的优秀。
最后的“古巴,古巴”(cubana,cubana)是作为附加曲
目出现的,是专辑中“古巴”的重新混音版。以上评论牵涉
到古典曲目做了比较大量的介绍,是为了给不熟悉古典的乐
迷增加更多欣赏的乐趣,带着这些有趣的背景来重新欣赏
马 克西姆的演奏,一定能有更多的感触。
传播古典音乐
专辑很快就要在欧洲地区上市,随后也肯定会往美国发
展。整张专辑中其实包容了很多流行风格,目的就是能达到
“跨界”的效果。当问到马克西姆对这张专辑的期望时,我
们以他的回答作为本文的结束:“首先这没有关于钱的问
题,我开古典演奏会以及巡演挣到的钱已经足够多了。这张
专辑所力图表现的就是关于突破与实验的问题。我总 是想
尝试些新的,不同的东西。我所衷心希望的就是能把古典音
乐传播给所以年龄段的,
更多的听众。这是我的梦想。”
<变奏曲>
在EMI Classics旗下发行了个人第二张作品,专辑名称为
‘变奏曲’,其中包括了古典与流行旋律的选曲,于英国
和克罗埃西亚两地、 与多位国际知名制作人与创作者共同
录制,其中包括:Youth、Tonji Huljic以及Tolga Kashif
等,且包含了这位年轻的克罗埃西亚钢琴家自己的创作,
他所创作的这首曲子,主要是以帕格尼尼的主题旋律作依
据,与其 他共同收录在这张专辑中的热门古典曲目相伴,
包括:李斯特的‘死之舞’、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
以及史克里亚宾的‘升D 小调钢琴练习曲’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