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象中的惊艳。 我对圆环式结构的期盼是看到情节上也能首尾轮回,于是在无始无终的运行中出现命运的影踪。然而《轮舞》只是“AB→BC→CD→DE”这样的结构,导读中所说“五对人物在交换性爱伙伴”也不是那么准确。这样的推进不是交换,交换是“AB+CD→AC+BD”这样的样式,而在这里,是以人物作为各单元间的节点,用10个人物串起10场戏,每个人有两个伙伴,每个人既生活在前后两场戏中,也生活在两场戏的转换中。两场对子戏,分别是人物局部的缩影;这种转换则填充了空白区域——虽然人物在前后两场间只是延续了名字与身份这样的外部特征,甚至如果换一个演员都不会有问题——让人物使剧本中有了人物整体的缩影。这个缩影的内容不是爱情,是与爱情平行而列的情欲、肉欲,当然你也可以说它们是爱情的一部分。但当它们像现在这样被独立展示在舞台上的时候,你一定不认为那是爱情。 对情欲的承认、嘲讽,并剖析原理,这是作者在作品中做到的。如果没有“转换”这个内容,这部作品便纯粹是男女交欢的十场展览,虽然情境不同,但只有两种的形态——男人勾引与女人勾引男人,也只有一个灵魂——肉欲将两人连接而与精神无关。话说回来,即使没有“轮舞”中的“轮”这个字,凭十场展示、哪怕一场,也足够说清作者对情欲的态度了。而因为这种分别用两场戏来展示一个人物的方式,给了人物生命以延续,让你看到一个士兵和妓女在一起时的状态,接下来便看到他和使女在一起时的状态。而使女被士兵勾引后,又投入到少爷的怀抱,少爷离开使女,继续在**面前施展魅力……对其内容更准确的概括是:男人勾引女人,女人等待勾引;女人勾引男人,男人迅速接招。在赤裸裸的对白中我们看到了虚情假意,看到了对白中的动作,看到其实语言什么的都是为了让时间流逝时位于表层的掩饰,就仿佛是水流上的一层油膜,其下真正在涌动的力量是欲望,人物的行动和动作在欲望中,而不在对白的内容中。在对白中看到动作而不是文字内容,用动作写对白,而不是用文字写对白,这是一个感性的作者承认欲望、敞开心胸的好结果。 而通过作品中的十个男女,作者充分承认了理智精神、伦理道德在身体欲望前的溃败,它们的微不足道。欲望在这里不可抑制,生得蓬勃,却因为语言的修饰、道德的掩饰而丑恶委琐。因为在试图去美化欲望的同时,就已经选择了它的丑恶一面。这种平日看似仅仅是不那么“柏拉图”的男女调情在《轮舞》中被循环反复的时候放大,原来它的面目是那么令人作呕。如果没有这种嘲讽与恶评,《轮舞》该是怎样一令人恶心的作品。
林徽因。
当时,她的弟弟是飞行员,很多飞行员,都去她家玩,就在昆明。
后来,这些飞行员上战场,将地址,都留的是林徽因家。
结果,之后的一两年,林徽因不断的接到阵亡通知书,最后一封,是她的弟弟。每接到一封,就大哭一场,最后,那些年轻人,全部死在了战场上,一个也没有剩下。
抗战空军,的确是极为悲壮的一幕,因为拍摄不太容易,所以,关于抗战空军的**、电视剧不多。
但如果真正了解,就知道那一批当时最杰出的年轻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抗战到底。
独孤信,北周云中人,五伦花镇有名的帅哥。他出生在鲜卑一个小部落的酋长家里,原名独孤如祥。他的父亲孤独、勇敢、慷慨,当地人都很钦佩他。他的母亲费也是贵族出身,大概是因为出身好,教养好。他们的儿子也很英俊优雅。他被誉为“美仪,善骑射。”关于他最著名的传说是这样的:一天,独孤信骑马出城打猎。回到家,他在晚风中打猎,吹掉帽子,牵着一匹黄绿色的马,骑着新衣服。这个场景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爽。第二天,城里所有的男人都歪戴着帽子。从此就有了这样的说法:边帽浪漫又孤独。大多数在草原上长大的男人,尤其是在乱世,都会出现在战场上,杜也不例外。他有丰功伟绩。当他第一次加入荣格时,他还很年轻。年轻人爱美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部队里,人们总能看到独孤信穿着奇装异服,这也为他赢得了一个好名字:“独孤郎”。
魏分裂国家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家庭,选择了西魏。此后,他与宇文TEDA共事数十年,为他呕心沥血,立下汗马功劳,全心全意奉献自己。在英雄豪杰的帮助下,宇文泰的势力越来越大,羽翼越来越丰满,导致了西魏政权的瓦解,宇文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因此,杜从西魏后期成为北周的开国元勋。历任员外三旗侍郎别将、新野县知县、荆州方城县知县、武威将军、富阳县知县、魏将军、三靖军政尚书右仆、荆州刺史、车旗将军、河内县知县、陇右十州刺史,授太子太保、傅。
只是“飞鸟尽,弓好;一只狡猾的兔子死了,一只走狗在做饭。同历史上许多开国元勋一样,杜一生辛勤劳动,贡献卓著。魏末,起初遭人恨。虽然官员和王子积累,他的权力是空的。北周建立时,他被迫饮酒自杀。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顾城的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顾城的简介50字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顾城的简介啊
2007-08-1612:15最经典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感动千万人!!!出自一代人,整首诗就这么2句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1956年生于北京。10岁左右开始写诗。1969年随父亲下放到山东省潍河岸边的荒滩上。辍学放猪。1973年开始学画。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79年组诗《无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报上发表,随即引起诗坛的注意,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1980年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诗歌欣赏:一、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三、土地是弯曲的土地是弯曲的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蓝吗?真蓝那蓝色就是语言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微笑却凝固在嘴边还是给我一朵云吧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眼睛需要泪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诗人顾城的简介
概述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基本信息栏中文名:顾城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6年9月逝世日期:1993年10月8日代表作品:《黑眼睛》《英子》《白昼的月亮》目录生平简介顾城简介顾城简介(2)关于顾城顾城的帽子诗句经典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顾城童话诗人顾城的遗书生平简介顾城简介顾城简介(2)关于顾城顾城的帽子诗句经典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顾城童话诗人顾城的遗书
顾城的简介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1956年生于北京。
10岁左右开始写诗。
1969年随父亲下放到山东省潍河岸边的荒滩上。辍学放猪。
1973年开始学画。
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1979年组诗《无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报上发表,随即引起诗坛的注意,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1980年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诗人顾城的介绍
诗人顾城有以下介绍: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的“朦胧诗作”。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他是他自己的“王”。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引用“谌赫”的话: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代表作为:
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顾城《顾城哲思录》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面有海,远看像池水。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顾城《墓床》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顾城《早发的种子》
在醒来时世界都远了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世界和我·第八个早晨》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叶,只有一簇花丛,还偷偷掩藏着儿时的深情。——顾城《我是一座小城》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顾城《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诗人顾城的的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顾城的的简介,欢迎参考学习!
诗人顾城的的简介
顾城,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养猪。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人物生平
顾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加入新西兰国籍并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死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死后蒙冤。(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烨合著)、《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人物自杀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但后来很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力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对英儿说:“大家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
刘湛秋也知道英儿此去投奔的是顾城,但他并没想过英儿会成为顾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觉得顾城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顾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抛开知识分子,罗曼蒂克,这三个人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凡人没什么两样,只是更走极端了吧。顾城也许“浪漫”地想象世外桃源,但是英儿和谢烨却都是很现实的。
曾经有人问英儿为什么离开了,谢烨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他在岛上等着英儿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英儿采取了主动。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呗。英儿的意思,在这里可想而知。后来她居然说她的初次是顾城,实在是刘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弥天大谎。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至于被吸引原因,可以参看《英儿》。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同时可以证明顾城英儿不可能)。顾城和谢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面给了他惊喜。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顾城很感激他们。
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顾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本来计划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破坏了。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芹圃,号芹溪,梦阮,清代著名小说家,祖籍辽阳。曹雪芹是内务府汉军旗人,出身“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六十多年。织造专为宫廷采办丝织品和各种日用品,官阶虽不高,但却是肥缺,一般而言非皇帝亲信万不能充任。但“忽喇喇似大厦倾”,在先后几次宦海风波中(其中最后一次甚至查不出原因),曹家衰落,曹雪芹饱尝人世间的辛酸。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人物生平
根据胡适与周汝昌的考察,曹雪芹的家族和清朝皇室渊源很深。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是康熙帝的奶妈,因此受到康熙的特殊照顾与宠信。康熙二年(1663年),曹玺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主管采办皇室江南地区的丝绸,并监视南方各级官吏。康熙对曹玺极为重视,曾赏蟒袍,并亲手写“敬慎”的匾额赐给他,曹玺死后追赠工部尚书,并在约半年后南巡时,亲自慰问曹氏家属。
康熙雍正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即位,受政治斗争牵连,曹家逐渐失宠没落,几次由金陵贡入的织物不合格,受到雍正训斥。后来监察御史汇报朝廷,曹頫任由管家监工,自己不理政事,并且亏空银两。最终因其解送织物上京师,勒索财物,被山东巡抚弹劾,雍正批示“本来就不是个东西!”雍正六年(1728年)元宵节前遭到抄家,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催交亏欠,所有家产奴仆都赏给新任江宁织造隋赫德,新织造将京师顺天府房产17间和三对家仆赠与曹寅之妻以供生活,即今崇文门外蒜市口曹雪芹故居。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京师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帝即位后宽免其欠银,但曹家已然没落。
在被抄家以后,曹雪芹随家一起迁居北京,曹雪芹曾在“虎门数晨夕”,“虎门”即北京西单牌楼北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结识了张宜泉、敦敏、敦诚兄弟等人。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于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张宜泉的《伤芹溪居士》云:“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曹雪芹的诗,有创新独特之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赞道:“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橡笔。写出胸中块磊时。”
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潦倒,常“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据一些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创作。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曹雪芹因贫病无医而“泪尽而逝”(亦有红学家考证认为《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应该是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的那段时间,无论是生活条件和思想交流的条件都无出其右,并且根据脂砚斋等批语显示《红楼梦》应该是全部完成,但只是后半部大约三十回“被借阅者迷失”)。留下新婚不久的遗孀,终年还不到四十岁。
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是犹太人。茨威格是奥地利非常著名的作家。他非常擅长写小说和传记,他也涉足诗歌和散文,甚至翻译文章。事实上,他是奥地利作家中的传奇。他一生有很多名著,非常擅长描写人物心理。然而,令我们震惊的是,他最终自杀了。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都很好奇茨威格为什么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在左边,他的兄弟在右边。
事实上,根据记载,茨威格的一生非常顺利。然而,1933年茨威格上台后,第二年,茨威格移民到了英国。1938年,他的国籍正式成为英格兰。之后,他去了美国,和第二任妻子住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1942年2月22日双双自杀。关于茨威格为什么自杀的问题,茨威格在遗书里写得很清楚。他说他是自愿自杀的,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他很感谢巴西给了他美好的生活,让他有了美好的回忆。事实上,他想回到过去,但他已经60岁了,他已经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了。而且他所有的热情都在多年的漂泊中逐渐消失,不如现在。就这样,一代大作家去世了。
透过茨威格的遗书,我们可以看到他自杀的根本原因。这个原因是茨威格在漫长的流浪生活中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能做些什么。这也是那个时代带给他的悲剧命运。
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
茨威格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传记作家。他来自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他年轻时在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后来他热衷于环游世界。因此,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茨威格的作品大多非常细致地描写人的内心感受,具有非常强大的煽情能力。那么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呢?
茨威格和他的情人
茨威格的作品有《人生转折点》,《象棋的故事》等。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有一部小说名叫《异端的权利》,主要讲述了欧洲这一地区在经历了一个明媚的黎明后,又进入了黑夜。当时新教徒为了赢得应有的地位做了一些事情,却被教廷残忍的伤害了。加尔文得到一个城市后,非常果断的处理这些受害者,就有了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主角卡斯特里奥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有自己的信仰。前进的路上他什么都不怕。
茨威格的作品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特殊的意义。茨威格在文章中还解释了一些斗争的问题。在他看来,历史斗争最终会超越这场斗争发生的时间和时空的先知。这不是一些神学观点上的斗争,也不是一些教义之间的争论。在这场斗争中,总有一些非常重要甚至生死攸关的问题。
高尔基叫茨威格
茨威格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他去过很多地方,然后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很多素材。自从他开始写作以来,他已经写了许多经典作品。虽然经历了黑暗的低潮,但人们最终还是正确认识了茨威格应有的地位。甚至一度称赞过他,那么高尔基为什么要称呼茨威格呢?
高尔基
高尔基称茨威格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很多人认为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作家。确实有人这样称赞茨威格,但这不是高尔基说的,因为这是研究过茨威格的专家张说的。那么高尔基怎么称呼茨威格呢?事实上,高尔基曾经说过茨威格是全世界最好的作家。高尔基的说法完全正确。虽然一度被人们不以为然,但很快扭转了局面,人们终于理解了他的作品。他很擅长描写一个人的内心,从而表现出各种复杂的感情和心理。
高尔基认为茨威格是全世界一流的作家,除了他的作品之外,与他本人的性格和精神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茨威格非常热爱学习,他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总是吸收新的知识和材料。他的许多作品都与他的生活时代和教育密切相关,他的目标和信念最终造就了他杰出的才能,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拽zhuài:拉
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战栗lì:颤抖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徒劳tú:无益的耗费劳力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夺眶而出kuàng:因为情感的触动眼泪一下子涌出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履行lǚ: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姗姗来迟shān: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语无伦次lún: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羸弱léi:瘦弱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伟大的悲剧复述:
冰
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
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阅读后想想:胜利和失败,在这里该怎样定义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
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
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阅读后想想:胜利和失败,在这里该怎样定义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
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
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
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
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
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
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
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
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
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
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
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
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
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
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
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
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
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
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
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
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他们往往一连几天畏缩不前,走错路,每当他们到达一个贮藏点时,就稍稍高兴一阵,日记的字里行间重
新闪现出信心的火焰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
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
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
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
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
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
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
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
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
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
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
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
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
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
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
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
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
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
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
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
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
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
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
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
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
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
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
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
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
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
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21 伟大的悲剧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
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
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
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
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
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
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
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
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
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
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
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
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
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
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
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
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
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
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
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二、问题研究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
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
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
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
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
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他
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
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
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
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
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
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
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三、天上有星光(赵延)
斯
蒂芬·茨威格因小说而名扬四海,我却热爱他写的传记我们的心灵正日复一日地被沙尘包裹起来,变得坚硬结实,变得世俗功利,反省自心的空闲与心境是越来越
少了我怀着崇敬的目光看着茨威格,看他如何把人心最本原的东西捧出来托到高处,令它璀璨放光原来人竟可以坚强如斯、无畏如斯、慷慨如斯、高贵如斯中
国的南禅有“明心见性,直指人心”之说,茨威格的传记也可称是直指人心了,当然,南禅是讲求不立文字的
一向以来,我们的记忆中便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便是为他们而写的,纵然偶尔有几个特例,如项羽、李自成,也是因为他们曾经威风八面风光无限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