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把女儿养育成人,朝夕相处二十多载,那种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是难以割舍的。在父母心中,女儿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就是他们的贴心小棉袄。
可是有一天,女儿就要嫁人,就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婚礼现场父母只能强装笑脸,忍着心酸,其实心中有着千般无奈万般不舍。

在女儿出嫁的那一刻,父母象突然老了十岁,心酸、不舍、无奈挂在脸上。
在女儿出嫁的当晚,宾朋散尽,夜深人静的时候,父母坐在女儿空荡荡的房间,看着女儿的照片,忍了一天的眼泪终于喷涌而出。
其实,父母对女儿最重要的还是内心的不舍和不放心,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从此不能再跟自己一起生活,没法再跟女儿共度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放心女儿托付终身的人对她好不好,女儿到了别人家会不会适应,会不会受委屈,总之,有着太多太多的担心。

但是,纵有千般不舍,总有分别时刻。这是女儿一生中一个重要时刻,女儿告别父母,自立自强从此开始,唯有女儿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女儿哭着闹着要我写写她,于是我就提起了笔。
我的女儿是2002年2月6日晚2点40分出生的,阴历是正月初六。听母亲说女子生日占三六九好,每每听了我只是笑笑,因为我不相信那一套。可是轮到自己的女儿,我又巴不得相信起来:女儿生在好的日子,一定会有好的命运。
已经是后半夜了,我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踱着,想吸一支香烟,又怕医生或护士看见说我的不是。心里急急的,也很不安。妻子曾问我是喜欢女孩还是男孩?我呢,也每每都会在亲老婆一口的同时告诉她:“大脑发达,四肢健全,五官端正,总之会哭,会笑,会闹,能颠颠的给我打酒买烟,我就欢喜。”说真的,我骨子里向来没有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相比较而言,我心里更青睐女娃子,因为女孩子心细,更能深层次地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我的两个姐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一声啼哭划破夜空-----真的是一个女孩。我因此欢喜的不得了。女作家唐敏在她的散文女孩子的花里说:相传水仙花是一对夫妻变化而来的。丈夫名叫金盏,妻子名叫百叶。她因此开始养育水仙花,希望开单瓣的金盏的花----那将预示她会生儿子。但事与愿违。想来我是幸运的,上天给了一个我盼望的百叶----漂亮的女儿。
起什么名字呢?我和妻轮流着说出一个个两个字的,三个字的,什么花啊,草啊,丽啊,霞啊,我们都不说,因为太普遍,也太俗,太司空见惯。最后还是延续老一辈的家谱:中间一个艳字,后边一个哲字,小名呢就叫童童。
自此,童童便成了我和妻天天都不离嘴边的字眼:童童不哭,童童会笑了,童童会爬了,童童会坐了,童童可以走几步了,童童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了。。。。女儿一天天的长大。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我和妻子又都上班,女儿四岁就进了幼儿园。
第一天,我们把她放进教师就远远的躲了出来,在窗外偷偷的静静的用眼睛瞄着她:她发现爸爸妈妈没了,哭了----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女儿怎么能适应呢?妻子要进去被我拉住了,心想也许一会就会好的。果然女儿哭了几声就安静下来---她在想什么呢?或许她认为父母不在哭也没有用吧。
接着我和妻便有了新的工作日程,那就是每早每晚接送女儿。女儿渐渐的也习惯了:早早的起来,早早的穿好衣服,早早的`吃饭,及时的背上她的小小书包,等我把她放在自行车后座上悠悠地送走。
进了幼儿班,女儿一天天的活泼起来,小嘴也开始巴巴的不停了:一会背诵几句儿歌,什么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老太太。。。什么门前大桥下跑过一群鸭等等等等;一会又断断续续念着刚刚学的几个拼音,数字。。。。那当儿,我和妻就静静的笑着满足地看着女儿。我们总会适时地夸几句---女儿真厉害,童童真聪明,女儿呢就会更认真更仔细地又说又唱。
女儿上了两年幼儿班,六岁正式入学,上了一年,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少先队员了。
女儿大了点也懂事多了,间或我们忙她也会自己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自己回来,按部就班地学习,完成作业。
我对女儿管的不严。尽管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我呢,对女儿一向宽松,作业写一会玩一会,总之完成并且记住了就可以。每每周五放学回家,我都带着她去广场溜溜,或是滑滑旱冰,或是放放风筝,跑跑颠颠,让她尽情玩乐。因为我总觉得:孩子在学知识的同时,任谁也不能剥夺她童年特有的开心和快乐。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循循善诱,正面教导侧面辅导,是我之于女儿教育的原则。
冰心老人曾说:“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我愿我的女儿既有五彩缤纷的童年,又有美好快乐的回忆
昨天下午,女儿早早地写完作业,还没到我下班时间,她就自己拿起《中国民间故事》读起来,一读就是一个小时。
回家的路上,我问她:“第二次读这本书,今天下午读到的最让你感兴趣的故事是哪一个啊?”
她想了想,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我一听,怎么是这个故事?
说起这个故事,我特别想讲讲我跟这个故事的渊源,这样大家也能感受到我思想的前后变化。
大约在我10岁左右的夏天,刚收割完麦子,一群孩子在麦场上追逐嬉戏。
小时候几大爱好,扫把抓蜻蜓,渔网捕蝴蝶和笊篱捞鱼。
那天中午吃过饭,几个小伙伴相约出去玩,蝴蝶真的太多了,我觉得如果速度够快,眼力劲儿够准,绝对伸手就能抓到。
看着蝴蝶们翩翩起舞,我真是羡慕地不得了。幻想着她们住在哪里,她们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甚至当时都在考虑如果能像孙悟空一样72变就好了,可以变成蝴蝶一窥究竟。
后来,碰到了邻居,她告诉我们,如果看到有两只蝴蝶,那可是两个人变的。还处在各种童话幻想中的我立马被吸引,也就是那一天我第一次知道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虽然很懵懵懂懂。
慢慢长大,当年有点多愁善感的我,经常会被一些爱情故事感动地一塌糊涂,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因素。直到我当了妈妈,我开始考虑到教育的问题,才逐渐学着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陈年旧事。
所以,在我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产生了很多思想的碰撞和火花。
而这个梁祝的故事,去年她在漫画书上也看到过,当时我们针对这个故事就探讨过一次。现在,她居然还是喜欢这个故事,我认为还有必要继续对她进行启发和引导。
于是,我问她:“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
她说告诉我,书上的插图画得很漂亮,并且觉得古代的男的长的真美!
我听见这个解释的时候,真是哭笑不得。不过对于孩子来说,这本来也是一种很正常的观点,无所谓好坏。我不能纠结这一点,我应该启发她有别的思考。
我就说:“不是古代的男的长都得美,而是因为那个插画画得太美了。再说了,现在也有很多人长得很美啊,比如说你爸爸,你爷爷,你外公,他们不都是很帅吗?”
她听了,做了一副很不屑的表情。
我又问她:“你喜不喜欢梁山伯?如果喜欢,理由是什么?如果不喜欢,又是因为什么呢?”
她不回答我的问题,倒是问我:“妈妈,如果你那样和梁山伯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你会不会喜欢他?”
我想了想,既然孩子不说,那我就直接告诉她我的观点,对她肯定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我就说道:“如果是我,我不喜欢梁山伯。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那么容易就被困难打倒的人。我喜欢不怕困难,敢于接受挑战的人。你想啊,他去祝家提亲,祝英台的爸爸不同意,这么一个困难,就让他吃不下,睡不着,害的父母担心,最终还送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人,内心该有多脆弱啊。他如果真的喜欢祝英台,他应该努力想办法,或者是努力学习考取功名,让祝英台的爸爸同意,而不是自己去找死,死了啥都没了,最后还让祝英台跟着一起死了。”
女儿说:“嗯,我也不喜欢。他家那么穷,他病了,家里都没钱给他治病,如果祝英台跟他结婚了,有了宝宝,估计将来买奶粉的钱都没有。(这个源头来自于去年她说梁祝的时候,我给她的分享)”
我接着说:“你说的很对,我们再来接着探讨。梁山伯是真的喜欢祝英台吗?他们俩的喜欢来自于哪里?”
女儿说:“他们是在祝英台男扮女装,一起学习,一起读书的时候互相喜欢的。”
我说:“这就对了,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学习那种愉悦的基础之上,并不是建立在一起奋斗、一起努力来达成目标的基础上,所以, 一旦没有了共同学习这个基础,他们的感情就完蛋了。要想让一种关系稳固持久,不能只看开心的时候什么样,更要看面对挫折时候的样子,只有那些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放弃的人,才是值得信任,值得喜欢的人。就像中午咱俩一起看的**《纳尼亚传奇》,那个女巫初次见到爱德蒙的时候,给他好吃的,好玩的,还许诺让他当国王,这种美事可能吗?看到最后我们知道,那个女巫就是为了利用爱德蒙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标。所以如果没有共同经历过一些事情,任何美丽的幻想都是泡影,都是不可靠的。”
女儿又问我:“那如果你是祝英台,你会选择马文才吗?”
我说:“我们先来对比一下梁山伯和马文才。从家庭环境来说,马文才家里要比梁山伯家富有,所以,如果祝英台选择了马文才,她能得到什么呢?首先,她应该有非常大的可能性继续读她喜欢的书。其次,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弹琴、画画等等,也不用担心洗衣做饭的问题。最后,如果马文才真的是个风度翩翩美少年,又对祝英台情有独钟,那祝英台岂不是赚大了?再来看看梁山伯,家里穷不是他的错,但是家里穷不上进就是他的问题了,人一辈子谁还能不遇到点困难?他喜欢的恐怕不是祝英台,他在意的估计只有他自己,因为他只想着自己难受,而不考虑父母,不去想着怎么做才能被祝英台的爸爸满意,所以他真的不值得同情。”
说到这里,我差不多把这个故事重新解读了一遍。现在总结的时候,发现少了一点,那就是应该和女儿再一起探讨一下祝英台。因为当时正好到家了,被小儿子抱住了大腿,所以就没有继续说下去,而关于祝英台的讨论应该是很重要的,看清了她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更能让女儿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和判断。
浪漫的爱情故事通常凄美,让人扼腕叹息,那与封建社会里女性地位低下有很大关系;新时代的爱情故事以女性的独立、慧眼为主旋律,勇于突破俗念,活成标杆岂不更值得称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