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第1张

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忧郁是浪漫主义者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既有贵族的怀旧式的忧郁,也有资产阶级不满现实的忧郁,“世纪病”即是忧郁病,勒内乃其典型。

具体作品: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

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起源的社会背景:

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历史大背景之下,西方文学也发生了一次转型。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得到倡导鼓吹,以至于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在这个时期形成。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有其鲜明的特征,主要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是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二是对比象征夸张的艺术手法,三是原始天真质朴的自然观。

一、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

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社会,很多时候文学创作的艺术世界是客观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但浪漫主义却并不注重对现实社会的描绘和客观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现实的镜子而是作者心灵的镜子,反照出的是作者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通常是理想主义的,想象奇特的,由情生物的。因此,主观性是这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的本质。

这种主观性首先体现在浪漫主义竭力表现作者的主观愿望,用主观的理想代替客观的现实,展现一个“完美的主观世界”。在这个完美的主观世界里,理想主义是一层挥之不去的浓雾,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创造出符合作者主观意愿的理想化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比如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剧中,把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塑造成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伟大战士,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信心,忍受了暴君的残酷迫害,终于消灭了宙斯,解放了人类世界。这就是浪漫主义典型的理想英雄形象。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完美”是指作者“主观表达的完美”,指符合作者主观愿望所想表现的一切,即作者为了表现自身的主观世界里的情感不计较客观合理性,不计较人物真实性,不计较场景现实性;而不是指没有缺陷的“喜剧式的完美”。所以,浪漫主义文学里的“理想英雄”总不像是现实中的人,却绝不是指十全十美的人,比如“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这显然与拜伦由于生来微跛而敏感自尊,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不无关系,浪漫主义使拜伦作品完美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的主观世界。

其次,在主观性的支配下,浪漫主义作家即使是描绘现实社会也往往不会去描绘逼真的客观存在,而是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发,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因此浪漫主义文学常常显得神秘怪诞。比如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虽然真实地反映了北美殖民时期的黑暗现实,但作者笔下的现实社会呈现的是一个被心理学家改变了的世界,是服从主要人物心理活动的场所。作品没有详细介绍男女主人公的身世,没有具体描绘具体描绘海斯特生活的整个城市的建筑街道,而是侧重于描写非凡的、怪诞的场景和具有浓郁浪漫色彩的梦境,人物活动的场所也非日常生活的场所,大多是监狱、邢台、坟地、孤独的海边小屋、阴森恐怖的森林,如邢台示众、密室惩罚、牧师夜游、林中相会等情节。生活场景的描绘强调的是环境引发的人物心灵的剧烈震动。可以说现实主义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而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

二、对比象征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前面分析了浪漫主义文学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必然使浪漫主义作家采用一系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对比、象征、夸张是最常用的几种艺术手法。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感情的倾向性。雨果就是对比手法运用的大师,他在《巴黎圣母院》中以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情感。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认为大自然中美丑并存;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拜伦在《恰尔德·哈洛而德》中大量运用对比,希腊人民的爱国壮举与皇亲国戚卖国求荣的对比,希腊光荣的过去与屈辱的现状的对比,被压迫者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反动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对比,壮美的自然景色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对比,从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情感。

浪漫主义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因此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夸张手法也是为超现实文学精神服务的,所有表现为超现实的非写实性的都是夸张的表现。比如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人物形象,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的揉合等等。通过夸张成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比如拜伦的《唐璜》中就描绘了许多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还有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比如雨果《悲惨世界》中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由于浪漫主义不注重描绘现实社会,而注重以内心构想的人与物来表现自身对现实的主观感受,象征隐喻就成为又一大特征。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就广泛地运用了各种象征手法。白鲸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感到恐惧不安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但是,白鲸同时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是正义的化身,或者说,它就是大自然本身。这样,小说的象征意义又在于表明:人类如果一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最终必然被大自然所埋葬。济慈《夜莺颂》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

三、原始朴实天真的自然观

首先要指出的是,“自然观”是指一种世界观,而不是指自然界,其涵义要广泛的多,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在这种自然观之下,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强调对大自然保持神秘与敬畏,强调自由、个性、个体。

这种自然观首先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极力歌颂。比如华兹华斯的《水仙》,雪莱的《致云雀》,济慈的《夜莺颂》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均选择了大自然作为歌颂的对象。

另外,这种自然观还表现在对“人之本性的自然”的向往,呼吁自由与个性。惠特曼在《给某位女歌唱家》中歌颂了人类的自由与任何个体的伟大。

这种自然观也使得浪漫主义呈现出重视民间文学的特点。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和感情。海涅的诗歌就富有浪漫主义民歌风格。《罗累莱》一诗中傍晚的莱茵河风光,不幸的爱情主题,姑娘的美丽歌声,以及全诗朴实无华、直拨心弦的民歌音调,就是这种自然观很好的体现。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体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民间生动朴素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 在代表作《水仙》中,华兹华斯所使用的语言质朴而简单,晓畅易懂,纯情而生动,真实感受直抵心间。

正是这种原始朴实天真的自然观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上由从宫上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在语言上使用民歌式的民众的语言,在抒情上诗歌成为一种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影响上浪漫主义文学促进了人类个性自由解放。

一、特征

(1)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2、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二、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

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3、在思想内容上:

浪漫主义文学抨击封建专制,鞭挞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对欧洲社会弊端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它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歌颂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歌颂民主自由,尽情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热情洋溢地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抗争。

现实主义文学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对现存的社会弊端和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同时塑造出诸多的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真爱和正义最终必定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充满了战斗力,激励着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和争取自由幸福而进行不屈的斗争。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简析

1、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2、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3、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4、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5、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91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