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和区别 1个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和区别 1个,第1张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小说家的分化

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

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

二,小说体裁的状况

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1,题材的分类

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

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

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

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

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1,内容的单一化

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C揭露,批判性质,或幽默,嘲讽的小说,其价值地位受到怀疑

2,表现形式的单一化

A写英雄典型,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的主张,取得绝对统治地位,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

B受到怀疑,拒绝的小说形态,包括

a"诗化","散文化"小说,即使有这样的作品出现,难以获得较高的评价

b侧重表现心理活动,尤其是复杂心理矛盾的那种作品

c冷静的,"观照式"的"写实"风格作品

革命历史小说

一,革命历史小说概述

1,革命历史小说的内涵: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到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2,繁荣原因:

1)亲历革命斗争这一历史进程的作家的情感需要

2)新生的政权理所当然地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

3)东西方冷战,中苏意识形态的论战,以及当时流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3,代表作品:(两极分化)

A长篇

《铜墙铁壁》《风云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小城春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

B短篇

《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三月雪》(萧平),《万妞》(菡子)等

4,长篇创作高潮期的成就与特色(教材317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期

时代局限性

5,叙述方式:

1)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对于历史的"史诗性"把握

2)另一些作家,则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

3)个别作家更愿凸显他的现实处境下的情绪,以之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如《百合花》

6,战争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

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视角去描写战争

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

其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

1,作家和作品概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最先引起广泛影响的战争小说,但艺术上比较粗糙,远逊于之后吴强《红日》这部长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2,艺术创作的独特之处:

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与《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小说不同,由写游击战转写阵地战,从微观到宏观)

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如没有把解放军官兵刻画成完人,也没有对敌人一味地丑化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面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如过于热衷战争本身,本身就会体现出一种战争狂人心态张爱玲: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与注重人生安稳的一面,后者是前者的底子)

3,缺陷:缺乏对战争本体的深层思考――共性问题

中西战争小说区别:(《三大战役》与《拯救大兵瑞恩》)

西方战争小说,重在通过战争表现对人类的命运,通过对个体命运遭遇的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中国战争小说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的制约的结果

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虚构契约"与"事实契约")

1,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

作家曲波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团指挥员,指挥过解放军的一个小分队在东北牡丹江地区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战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这段生活经历,即描写一支由36位侦察兵组成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长白山林区和绥芬草原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故事

2,创作特点:

1)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间传统小说的"五虎将"模式这一隐形结构的支配(《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杨子荣:"智取威虎山" 在官匪,红黑,"正反"之间辗转腾挪的一个角色与座山雕第一次交谈:(黑话/红话)

座山雕: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取来气你祖宗)

假胡标(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座山雕:脸红什么

假胡标:精神焕发

座山雕:怎么又黄啦 !

假胡标:防冷涂的腊

八大金刚:么哈 么哈

假胡标: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无法将英雄人物完全纯净化

2)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带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的模式杨子荣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这种模式的矛盾性所在

3)《林海雪原》虽然也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但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

3,缺陷和不足:

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

四,战争史诗性的追求:《红旗谱》

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

梁斌著《红旗谱》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故事背景

三代农民:

朱老忠的形象意义:承上启下,是当代文学中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豪爽仗义,不断提高的革命觉悟

成就:

首先是史诗气度

小说写北方农村各阶级的人物,波澜壮阔的画面,从大革命一直写到"九·一八",指出了自发斗争的失败的必然性,得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有革命的成功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时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再次民族风格的探索

1,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自然风光→地方色彩,民族风格

2,继承古典小说及国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①故事性强②人物性格特征用行动和语言来刻画③章法,结构继承我国古典小说,

5,不足:作者梁斌想把它写成史诗,却写成了一部革命传奇

五,家族与历史的命运结合:《三家巷》

作家情况以及主要内容:

1959年出版,欧阳山著以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与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

取材的典型化与生活化还原

《三家巷》的叙事是从《子夜》模式发展而来,书中每个人物都是某种阶级的典型但其间的多元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不同阶级出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多元复杂关系的描写,打破了一般现代历史小说把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简单化庸俗化的思维定式作家选取三家巷中周,陈,何三个家庭来着笔,生活化地显示出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生成(陈),官僚地主阶级的发迹(何)和世袭工人的觉醒(周)

周炳性格的复杂性

打铁出身(阶级基础)的知识分子(思想包袱)

憨直,软弱,幼稚,温情而不切实际,富于幻想等性格弱点

与周炳性格构成直接有关的是两个女性:区桃(用心最深)和陈文婷(着墨最多)

4,艺术特色

选择了对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侧面描述的角度

人物创造上,有着性格复杂性的人物

5,争议:

侧重日常生活情景和亲友,恋人之间纠葛的描述,重视社会风俗的细致描写,以及周炳,陈文婷等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状态

六,革命历史中知识分子的成长——《青春之歌》

作家与作品内容:

杨沫(1914—1995),其《青春之歌》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为写作素材的明显根据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之间的社会政治风云和事变与《芳菲之歌》(1986)《英华之歌》(1990)共同构成"青春三部曲"(有三部曲的通病)

2,主要情节与林道静形象:

不断追求,三次决裂:

与封建家庭决裂,与余永泽决裂,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在终于找到最终的追求目标之前,林道静告别了没有亲情的亲人(亲情),告别了不可爱的爱人(爱情),告别了旧的小我,最终回归大我,忘掉自我,成为一张典型的革命面孔

究竟是一个找到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 找到了共性,失去了个性甘心做革命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

3,小说特殊的因素

首先,它同时是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道路的故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能否被许可或承认则是另外一回事,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其次,还多少牵涉到女性命运的主题:女性对男性的脱离(余永泽)与依附(卢嘉川,江华),即使是革命女神,也不能脱离革命男神的召唤和指引

第三,血统论问题血统意识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血缘,二是社会地位当血缘观念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相结合,并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来确定血缘的优劣和尊卑贵贱,且试图以血脉的自然延续性来说明社会地位"世袭"的合理性时,血缘观念就演变为血统意识林道静的血统是双重的:"我是佃户的女儿,又是地主的女儿""我身上有黑骨头,也有白骨头"生父是地地道道的官僚地主,生母是却是真正的受压迫受侮辱的农民之女,这是她走向蜕变的合法性前提

3,艺术上的得失:

小说结构前半部较为完整,后面则略嫌松散

对林道静的情感,心理的刻画细致真切许多场景的描述,能表现出特定时代,地域的气氛和特征

但作品的语言缺乏个性,也缺乏变化;在长篇写作上,运用多种叙事手段的意识不很自觉

七,革命英雄群像的刻画:《红岩》

1,组织生产的成功实践

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罗广斌,杨益言著1958年,罗,杨两人因一段共同的革命经历携手合作,撰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后在此基础上写成的长篇小说《红岩》,《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时代性的成功,不到两年发行量达400万册,80年代达800多万册,创当代长篇小说发行之最

2,主要内容

小说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现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地下斗争,集中营的狱中斗争,以及川北农村的武装斗争

3,英雄群像的塑造

在这部小说中,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与敌人(徐鹏飞等)的关系,被安放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的格局中

4,艺术特色:多线索网状式的结构特点

5,不足:人物语言缺乏个性化

八,短篇小说创作

峻青

《黎明的河边》

2,王愿坚

《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3,代表作分析:茹志鹃《百合花》

⑴"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人性美的展示

情节:送女文工团员(我)――向新媳妇借被子――小战士牺牲后新媳妇为其缝衣服

主题: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敬爱子弟兵来表现一种回顾与眷恋,暗中包含着对现实人情的一种隐忧(可同忧却不可同乐,人际关系远不如战时简单纯净)

人物形象:小通讯员,新媳妇

⑵艺术特色

1,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

2,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 百合花被子的作用

3,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十七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

一,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作基本情况

三种类型:农村,工厂,知识分子

1,反映农村生活

1)艺术形态的两个发展趋势

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

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

2)题材类型

1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2写农业合作化运动反映农村生活,展示农民精神风貌

3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3)代表作家

当时有两个艺术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响的两大创作群体:

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

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

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2,反映工厂,城市生活

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3,反映知识分子,当代青年生活突破"禁区"的小说

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陆文夫《小巷深处》

二,赵树理的小说及"赵树理方向"

1,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不做文坛作家,而要做文摊作家(不同于五四作家的启蒙主义的立场)民间立场,政治取向

2,《三里湾》

1)创作背景:建国后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2)主要内容

3)人物形象

落后典型:A,村长范登高

B,富裕中农"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一家

C,袁天成一家

先进典型:A,党支部书记王金生的一家

B,普通社员王满喜

4)艺术特点:

吸取和继承了民族文艺的传统手法

描写人物,传神的"白描"手法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开门见山及故事的连贯性

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语言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5)不足之处:

作品中描写的矛盾冲突收缩得过于匆忙有些地方叙述过于冗长

三,孙犁的《铁木前传》

1,孙犁与荷花淀派

小说语言朴素,柔美,清丽,不事粉饰雕琢,但极富表现力被誉为"小说的诗,诗的小说"为核心代表作家

2,《铁木前传》

1)创作动因和作品主题:从大处讲是表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而实际上却又一个只可同忧,不可同乐的故事(嫌贫爱富)

2)主要内容: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的多年友谊在财富(贫富差距)面前破灭的故事

3)人物形象:小满儿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塑造得是非常出色的

4)艺术特色

着重于写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的变化,显示出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塑造人物时注意选择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生动细节;

相当的笔墨来抒发感情,追求诗和散文的意境,创造出特定的抒情氛围

四,柳青的《创业史》

1,作者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

2,《创业史》

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分析:

A,梁生宝: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一个平凡而又高尚,踏实而又有理想的农业合作化带头人

B,梁三老汉: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要数梁三老汉这一形象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

C,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3)艺术特点:

(1)艺术构图深广宏阔

(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能让读者深受启发

4)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够

五,周立波《山乡巨变》

1,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

2,《山乡巨变》

1)主题内容

2)人物形象

A,刘雨生是一个描绘得成功的新一代农民的生动形象

B,在老一代农民中,亭面糊和陈先晋的形象是写得很出色的

C,王菊生,张桂秋这两个富裕中农也写得很有个性特色

D,邓秀梅作为运动中党的领导者形象,也是刻画得较为生动的

3)艺术特点

首先,作者善于把火热的斗争生活融化在娓娓动听的日常故事中,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力量

其次小说往往把对时代的新生活,新人物的描写与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风景画,风俗画的描绘结合起来,使它不仅表现出深刻的思想,而且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了高尚的情怀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不但生动,朴素,而且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4)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农村阶级斗争理论模式的影响,造成了形象的矛盾性

六,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周而复,原名周祖式,一九一四年生于南京,祖籍是安徽旌德县

2,《上海的早晨》

1)题材内容的新开拓

描写了建国后党领导工人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2)人物塑造特色

朱延年 徐义德

3)结构特色:

作品的结构比较严谨,顺叙,倒叙安排得体

七,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1,杜鹏程,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

2,《在和平的日子里》

主要内容

人物形象:

梁建,阎兴,张如水

艺术风格:哲理与诗情结合,充满激情和哲理的探索

八,短篇小说创作

(一)李准与《李双双小传》

1,李准(1928— )

2,《李双双小传》改编的**剧本《李双双》

A,人物形象

李双双是个勤劳正直,大胆泼辣,精力旺盛的农村妇女

孙喜旺善良,憨厚,热爱劳动,有着纯朴的阶级感情,但旧社会的复杂经历,却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B,《李双双》中的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

隐形结构: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当时许多作品的显形结构都宣扬了国家意志,但艺术作品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宣传读物,由于作家们沟通了民间的文化形态,在表达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民间形式,这时候的民间形式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它把作品的艺术表现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这种艺术结构上的民间性,称做艺术的隐形结构

《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是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二人"对戏的模式,这在民间地方艺术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如东北二人传)即一个心直口快,泼辣大胆,纯洁乐观的旦角(妻:李双双)和一个自私胆小,好心善良,趣味横生的丑角(夫:喜旺)展开性格冲突的轻喜剧

《李双双》的人物性格的喜剧性也来自民间李双双的性格里有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快嘴李翠莲的性格遗传,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敢笑敢哭

有没有注入民间的艺术精神往往成了那个时期艺术创作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马烽与《我的第一个上级》

1,马烽(1922— ),山西孝义县人

2,《我的第一个上级》

老田的形象:

先抑后扬的对比手法及作用:

山西作家群的艺术风格特点

1,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创作流派

2,内容贴近生活,具较浓厚的"土气"

3,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言语中略带幽默

(三)王汶石

1,主要创作

2,创作特征

1)王汶石曾被称为带着微笑看生活的作家,他常以轻快,喜悦的笔墨,描绘我们丰富多采的农村生活

2)王汶石以对新生活的敏感,捕捉和描绘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内容,新气象,为社会主义农村的生活画面不断增添新色彩

3)王汶石很善于为他的新人形象创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点的环境,

3,王汶石的创作弱点

落后的,被批判的,可以作反面教材的人物被忽视

九,突破禁区小说

(一)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二)邓友梅《在悬崖上》

(三)宗璞《红豆》

(四)陆文夫《小巷深处》

代表作分析《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成长小说,批判小说)

1,王蒙

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勇敢地,敏锐地触及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矛盾,对生活进行了大胆的干预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

2)刘世吾形象及意义

3)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作家简介:

  徐訏(1908-1980),一位曾被称为“鬼才”的教授作家, 以写作传奇小说且高产而著称。1937年以中篇小说《鬼恋》成名。浙江慈溪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继续就读研究生,1936年赴法国留学,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孤岛时期”滞留上海办报及创作,其间完成《吉布赛的诱惑》、《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病口才的悲歌》及《一家》四部长篇小说,成为上海最多产的畅销作家。1943年他的作品居大后方畅销书榜首,这一年被出版界誉为“徐訏年。徐是一位主观想象型的作家,其早期作品往往以爱情为经,心理分析为纬,将浪漫传奇的幻境与哲学理念结合起来,构成了先锋与通俗的怪异组合。

  建国后,作家定居香港,六十年代先后在新加坡、香港任教,这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彼岸》与《江湖行》等作品。后由台湾正中书局将其种类体裁作品计六十余种统编为《徐訏全集》十七卷。1999年,其长篇小说《风萧萧》入选《亚洲周刊》广邀文化界名人推举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名列第67位。(宇慧撰写)

  徐訏简介(1908—198010.5)

  浙江慈溪人。1933年北大哲学系毕业,转该校心理学系读研究生。北大读书时发表短篇小说《烟圈》。1934年在上海任《人间世》月刊编辑。193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郭庆记》。193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修哲学,获博十学位。

  抗战爆发后回国,居上海。先后任《天地人》、《作风》等刊物主编。193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鬼恋》,是作者的成名作。1942年赴重庆执教于中央大学。1944 年出版长篇小说《风萧萧》。1948年出版《进香集》等5部诗集,总称《四十诗综》,收1932年以来的诗作。

  1950年赴香港,以写作为生,曾与曹聚仁等创办创垦出版社,合办《热风》半月刊。1960年出版描写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百态的长篇《江湖行》。1966年起先后任中文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学院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著作书目:

  《鬼恋》(短篇小说)1938,夜窗书屋

  《海外的鳞爪》(散文集)、1939,西风杖

  《春韭集》(散文集),1939,夜窗书屋

  《吉布赛的诱惑》(中篇小说)1940,夜窗书屋

  《一家》(中篇小说)1940,夜窗书屋

  《生与死》(话剧)1940,夜窗书屋

  《西流集》(散文集)194O,夜窗书屋

  《成人的童话》(短篇小说集)1940,夜窗书屋

  《月亮》(话剧)1940,珠林书店

  《契约》(话剧)1940,成都东方书店

  《海外的情调》(短篇小说集)1940.夜窗书屋

  《孤岛的狂笑》(话剧)1941,夜窗书屋

  《荒诞的英法海峡》(中篇小说)194l,夜窗书屋

  《月光曲》(话剧)1941,夜窗书屋

  《野花》(话剧)1942,成都东方书店

  《鬼戏》(话剧)1942,成都东方书店

  《兄弟》(话剧)1942,夜窗书屋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长篇小说) l943,光明书店

  《母亲的肖象》(话剧)1944,成都东方书店

  《风萧萧》(长篇小说)1944,成都东方书店

  《盲恋》(中篇小说集)1945(出版单位不详)

  《鸟语》(中篇小说集)1945,怀正

  《阿拉伯海的女种》(短篇小说集) 1946,怀正

  《旧神》(中篇小说)1946,夜窗书屋

  《烟圈》(短篇小说集)l946,夜窗书屋

  《蛇衣集》(散文集)1947,夜窗书屋

  《灯屋集》(话剧)1947,怀正

  《潮来的时候》(话剧)1948,夜窗书屋

  《黄浦江头的夜月》(话剧)1948,怀正

  《进香集》(诗歌集)1948,怀正

  《待绿集》(诗歌集)1948,怀正

  《借火集》(诗歌集)1948,怀正

  《灯笼集》(诗歌集)1948,怀正

  《鞭痕集》(诗歌集)1948,怀正

  《幻觉》(短篇小说集)1948,怀正

  《炉火》(中篇小说)1952,香港大公书局

  《期待曲》(中篇小说)1952,香港大公书局

  《轮回》(诗集)1952,香港大公书局

  《彼岸》(中篇小说)1953,香港大公书局

  《杀机》(短篇小说集)1953,香港大公书局

  《痴心井》(中、短篇小说集)1953、香港大公书局

  《有后》(短篇小说集)1954,香港大公书局

  《百灵树》(短篇小说集)1954,亚洲

  《结局》(短篇小说集)1954,亚洲

  《传统》(短篇小说集)1955,亚洲

  《婚事》(长篇小说) 1955,亚洲

  《父仇》(短篇小说集)1955,亚洲

  《花束》(短篇小说集)1956,亚洲

  《私奔》(短篇小说集)1957,亚洲

  《太太与丈夫》(短篇小说集),1958,亚洲

  《时间的去处》(诗集)1958,亚洲

  《灯》(短篇小说集)1959,亚洲

  《女人与事》(短篇小说集)1959,亚洲

  《神偷与大盗》(短篇小说集)1959,亚洲

  《江湖行》(长篇小说)1960,香港大公书局

  《徐于全集》( l—15卷)1966—1970,台正中(未出齐)

  《三边文学》(散文集)1973,香港上海印书馆

  《大陆文坛十年及其他》 1973,香港大公书局

  《花神》(短篇小说集)1977,黎明

  《悲掺的世纪》(长篇小说)1977,黎明

  《巫兰的恶梦》(长篇小说)1977,黎明

  《原野的呼声》(诗集)1977,黎明

  《传薪集》(散文集)1978,台正中

  《传怀集》(散文集)与丽明筹合集,1978,台正中

  《时与光》(长篇小说)1979,黎明

  《小说汇要》(理论)编选,1974,台北集成图书公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9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