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汉剑,谁才是国人眼中的冷兵器巅峰
在中国历史上,冷兵器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虽然很少能用到冷兵器,但这依然抵挡不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其中,唐刀、汉剑,一直是人们心中比较喜欢的冷兵器。影视剧小说中,时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风云中:绝世好剑、血饮狂刀。倚天屠龙记中:屠龙刀、倚天剑。谁才是国人眼中的冷兵器巅峰?
一、汉剑
汉剑,顾名思义就是兴盛于汉代的钢铁剑。由于汉代冶铁业的发展突破了青铜剑的长度限制,汉剑剑体日益轻薄窄长且剑锋更尖锐。在中国兵器史上,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据记载,汉剑最开始用于战场,作为步兵配备的武器,由于钢铁的特性,逐步取代了青铜武器,大大提升了国家的战斗能力。剑配合盾牌使用,组成剑盾兵,直至西汉末环首刀逐渐取代汉剑成为战场主流。东汉后期,汉剑彻底退出战场成为纯粹的权贵象征。
中国剑历来讲究平直端正,自古便是道家和仙家的必备武器。各种修仙小说中的“剑仙”,“一柄仙剑来,飘飘云雾间”,这样的景象,怕是每个男孩子的梦想。
汉剑身挺直,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则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汉剑可以说非常准确地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温良谦恭的风格。
所蕴涵的“藏”与“显”都是这种精髓所在。正如中国人,行止端正,内敛沉稳。
剑,被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也被中国人喜爱,创造出了各路剑法,也成为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神兵。
二、唐刀
唐刀主要是唐朝铸造的刀,这种刀,隋朝的时候就开始使用,在唐朝的时候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用途也更多,种类也更加的复杂,因此,被大家称之为唐刀,唐刀对日本刀的发展影响极大。
唐刀之所以能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跟它在战争中所受到的洗礼脱不开干系。唐朝的军队战术基本就是弓弩手先发制人,然后再持陌刀与敌军厮杀,最后再让马军亦或是骑兵加入战斗。
当时,唐刀相较而言,更加地适合劈砍,且一面有刃的设计,让其更具有防守的功效。就此,唐刀大大提高了唐朝的军事实力水平,也有过不凡的战绩。
例如:吐鲁番大战,一次唐朝的“神通大将”李嗣业在出军征讨吐蕃的时候,便使用了唐刀与之对阵。陌刀一出,谁敢争锋,整整5千吐蕃士兵惨死于唐刀下,成为亡魂。吐蕃提唐刀色变,多年不敢再犯。而这也让唐刀在吐蕃的名声,一战打响。
公元663年唐朝和倭国的白村江之战:大战中欧冠倭军军力32万,唐朝军力2万名,两国在白村江海域进行作战。这一次不管是兵力还是船只,倭军都远远多于唐军,不过,战争只持续的短短的一天,数千名倭军惨死在唐刀之下,叫苦不迭。也就是因为这次战役,才让倭国见识到了唐刀的厉害,后派人至中国学习唐刀的铸造工艺,而后才演变出了日本的钢刀。
唐刀多为横刀,其刀身狭直,小镡,保持着长柄的形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耐用和破甲,大大增强了其战场统治力。
刀排在十八般兵器之首,究其原因,入门门槛较低,主要以劈砍为主。杀伤力强,用起来也顺手。在沙场对阵,群体性战斗(西瓜刀),刀是最实用的兵器。
三、刀剑比拼
剑,两面开刃,头部尖锐,造型秀丽,姿态挺拔。剑的形状很漂亮,做工精美。成为社会名流追捧的对象。剑如同君子,技法讲究轻灵潇洒,动作优美,敏捷多变,刚柔相济。相对而言,剑法比较繁复。
《孙武子十三剑》,讲了十三个字,乃挂、划、裹、拨、捅、圈、劈、砍、挑、撩、扎、刺、剪。每个字是一个动作,要单练。
劈、砍、捅、挑、撩、扎、刺、剪为击法,挂、划、裹、拨、圈为顾法,称之为“八击五顾”。
伴随着这些技巧,各门派也衍生出了各自的剑法,各有各的走势。
刀,单面刀刃,最初柄短刃长,后来也发展出长柄大刀,主要用于步兵作战。刀的用法主要是劈砍,切、刺、割、剁为辅,俗称百刃之胆。刀如同猛士。技法讲究刚猛沉重,势大力重,不搞花招,一击致命。
虽然,后期也诞生了许多的刀法,但由于刀的局限性,其发展空间不大。
四、金庸笔下的刀剑对比
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是无数人难以忘却的武侠江湖。其中,最有名的必定是屠龙刀和倚天剑了。
倚天剑和屠龙刀两把武器本身而言,两把武器价值相当,二方神器本就是上等的利器,屠龙刀号称无坚不破,而倚天剑则有削铁如泥的能力。
根据其特性,两把武器又稍有不同。倚天剑内是九阴真经,代表着个人的绝世武力,屠龙刀内是武穆遗书,代表着绝世兵法。由此,可以看出,在金庸老先生心里,对剑还是给予了最佳的战力。
刀与剑,冷兵器时代的王者,他们共同谱写了那个年代的华章。
中国的冷兵器发展的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在古代,有非常多很厉害的冷兵器。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选择长枪作为我国的冷兵器代表。之所以选择长枪,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长枪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士兵和将领装备的最多的一种武器,而且实战中表现非常出色。其次就是之所以不选择剑的原因就是剑其实在古代的军队中实战用处不大,真正的用处还是礼仪使用。最后就是方天画戟这种武器,对使用者的力量和技巧都是要求非常高的。不适合大规模的装备和使用。
首先就是长枪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士兵和将领装备的最多的一种武器,而且实战中表现非常出色。其实长枪之所以能够装备那么广泛,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当时的士兵在训练的时候,长枪的技巧非常简单,训练也非常简单。而且制造也非常容易,可以进行大量的装备。
其次就是之所以不选择剑的原因就是剑其实在古代的军队中实战用处不大,真正的用处还是礼仪使用。毕竟剑是双面开刃,在砍击对方的时候很容易不小心弄伤自己。虽然剑可以刺击,也可以砍击,但是对技巧性要求还是非常高的。使用不注意的情况下很容易弄伤自己。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士兵都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的。而且刀在砍的时候,不容易损坏。
最后就是方天画戟这种武器,对使用者的力量和技巧都是要求非常高的。不适合大规模的装备和使用。我们经常在演义中看到许多猛将都是使用方天画戟,但是实际上在古代使用方天画戟的武将真的不多,可以说非常少,而且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更多的武将还是使用枪或者刀作为武器。
首推方天画戟,能刺,能劈,能砍,能勾,能挂,能锁等等,三国的吕布即是用此兵器,十八路诸侯,无人能敌。
方天戟上以画、镂等作为装饰,又称方天画戟。方天画戟属于重兵器,和矛,枪等轻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复杂,功能多,需要极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轻兵器和重兵器功能于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画戟者必须力大,戟法精湛,才能发挥该兵器的优势,在熟练以后,可以和重兵器对抗,如骨朵,锤,镗等比拼力气。也可以和轻兵器,矛、枪、刀比拼招式技巧。故该兵器的使用者在战场上身体素质很高,很拉风。戟用"援"之法,有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横砍,截割等;用"内"之法有反别,平钩,钉 壁,翻刺等;用"搪"之法,则有通击,挑击,直劈等。
冷兵器战斗,锤子和刀剑谁更好用?
古代钝器在民间比较活跃,因为一是钝器便宜,不用太多费心养护,其次钝器的伤害相对来说更好控制,如果不想打死对方,只要不往要害上招呼就好了,不容易惹上人命官司。
但是,利器却是很难控制伤害程度的,而且古代也有兵器管制。尤其是剑,在很多朝代,剑是身份象征,普通平民在很多朝代是不允许佩剑的,什么身份佩什么档次的剑在一些朝代都有专门的规定。但你拎根棍子,在任何朝代都不能说违法,因为太好获得,不可能把棍子都禁了,同时锤子也没法禁,木匠砸钉子也得用啊。
战场上也不提长杆武器,都是拿刀剑来对标——刀盾手、剑盾手、刀骑兵、甚至双刀手等等兵种,说明都是把刀剑作为主武器的。除了没钱发武器,拿根木棍就上的奴隶兵,基本没有把钝器作为主武器的兵种。可以说,在战场上,钝器一直是作为副武器存在。如果钝器真的是远比利器更厉害,战场上应该大家都用钝器互砸才对,为什么战场上主流武器都是利器呢?
首先要说一下钝器的重量。很多对冷兵器不懂的人总觉得锤子之类的钝器都会很大很重,实际上并不是,因为钝器作为副武器显然不适合做得太大太重,携带起来很累。真做个800斤的大锤,一匹战马怕是驮不动。常规的锤类武器,很少超过三斤,战场上的制式重钝器最重的大概是鞭、锏了。但实际上实战鞭锏三斤左右也是常见的,福建博物馆所收藏的宋代李纲锏连鞘重3600克,去掉鞘应该有六斤,这已经是非常重的了。那种几十斤的大锤之类的东西都是虚构的。
而刀剑一般也在2-3斤这个重量区间内,所以,刀剑和锤子的重量大致是相当的。既然重量差不多,为什么战士们更喜欢刀剑而非锤子呢?明明锤子更便宜,更好养护,也不需要特别多的技巧。
这主要是因为利器更省力,毕竟一场仗打数个小时甚至打一天都是正常情况。如果用锤子之类的钝器,每一下你都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打出有效伤害,这就导致根本无法长时间挥舞。
同时,同样重量的钝器和利器,显然利器尺寸更长,这就导致钝器面对利器在长度上也是吃亏的。
同等重量的武器,钝器够不着对手的距离,对手持利器是可以攻击到持钝器者的。行军打仗,负重一样的情况下,显然携带利器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个冷门的小知识是,大家普遍认为锤子的重心更靠前,实际上,虽然战锤的重心从战锤的长度而言确实更靠前,但战锤和刀剑的重心距离手的位置其实是差不多的,基本都在同一个区间内。重心距离手的这个区间是正常人类可以单手较为轻松挥舞使用的,超过这个区间使用起来就缺乏灵活性了,对手会很容易躲闪掉攻击。
大家普遍认为在面对穿着盔甲的对手的时候钝器往往比利器更强,这种说法不能算错,但实际上钝器对盔甲的克制也并没有一般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因为钝器的重量也没有非常重,之前我们了解了战锤的重量和刀剑相差不大,甚至重心和手的距离相差也不大,所以战锤想要一锤打死一个全身盔甲的战士显然并不现实。鞭、锏更重一些,但是想打骨折不难,想直接一下打死也是真的不容易,毕竟对手不会跟个靶子一样站那不动给慢慢准备,抡圆了用全力挥出去打。
在全甲格斗比赛中,是允许使用战锤的,虽然对重量有限制,但也是属于史实战锤的重量,只是避免有人故意做超重锤子来打人。但是全甲格斗的比赛规则是禁止刺击的,因为相对于钝器打击,利器捅刺则更为致命。实际上在古代战争中,面对重甲对手,捅甲缝是远比掏出一把钝器更常见的战术。比如日本武士大多还装备被称为铠通的短刀,但是几乎不装备钝器。
另一个无法辩驳的证据就是:欧洲的战锤随着盔甲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增加重量去对抗盔甲,反而越变越小。中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往往穿着锁子甲,当时的战锤个头反而偏大,但是等到文艺复兴时期,板甲的流行,当时流行的战锤就变得更小了。因为靠蛮力其实并不容易砸破盔甲伤到穿盔甲的人,还得是攻击盔甲防御力弱的部分才更有效,更小的锤头更容易砸甲缝之类的弱点部位。所以历史上的钝器其实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厉害。
中国十大冷兵器之锏
所谓的冷兵器就是完全不应用热能进行攻击的武器。
远古代,大小各种战役;近当今,厨师手中的菜刀、剪刀。
接下来看看中国十大冷兵器之一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步战。
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
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
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
练习方法
双锏练习教材锏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锏者居多。
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24法。
着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挑、戳、架、挂等。
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双锏进枪”等。
双锏技法从身形、步法、兵器、技击、艺术技巧多方面综合为一体系,整个套路演变丰富多彩。
其身形变化:俯、仰、开、合,上下起伏。
步法灵活迅疾,技法多变,应用有:劈、挑、滚、压、搂、旋、撩、刺、崩、扫、滑、粘、脱等,技法势势相通串变。
“陈氏太极双锏套路”是陈氏太极套路中的双器械之一,双锏多圳打、压、砸、挡、戳等锏法为主,同时结合陈氏太极拳,编出来的甄锏套路。
此套路对练太极拳的功架,周身协调一致有很好的帮助。
同时可以加强攻防意识。
由于对身法的要求较高,所以要想练好此套路,须有较好的拳术功架方可习练。
古代常见的两种冷兵器
长矛和长枪是古代的两种常见的冷兵器,在有关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可以在荧幕中看见这两件武器的踪影。然而人们常常却将这两件武器弄混淆,原因是在外观上有时候长枪和长矛的确是很相近,对于这两件兵器不熟悉的朋友往往一眼很难分辨出它们。那么长矛和长枪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古代战场上长枪和长矛又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长矛是比长枪出现较早的冷兵器,长矛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原始人用一根长木棍将打磨成尖的石头捆绑在上面,这样就制造出了一个简单的长矛。
可以说长矛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武器之一,当时的主要用途是用来狩猎大型动物而用,到了的春秋战国时期长矛成为了军队主要装备的武器之一。
在《诗经·秦风·无衣》中就有关于长矛的描述,其文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见当时军队主要装备的武器就是长矛和长戈。
相对于长矛来说长枪的出现稍微晚一些,大概到了汉朝三国时期长枪才出现,但是当时军队装备的武器依然以长矛为主。长矛和长枪的主要区别在于杆的软硬,长矛的杆般是以精钢或者硬木制作而成,所以长矛是没有韧性的。
比如《三国演义》里张飞所使用的丈八蛇矛是一件实打实的重武器,一般力气小的人是耍不动的,这是因为在战场上使用长矛不仅仅是用来刺杀敌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用长矛挥打或者砸击敌人也可以给敌人造成重创。而枪的主要用途就是刺杀敌人,这是因为长枪的杆比较软韧性好,其重量相对于长矛来说轻。
由于长枪韧性好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更加灵活,但这也要求使用者更加具备完善的技巧,相对于长矛来说长枪是比较难操练的武器。因为长矛在战场上使用只需要掌握刺杀、砸击等几个基本动作就行,使用长矛不需要什么技巧性,说白了只要又足够大的力气就可以操作长矛上战场杀敌。
然而如果要想掌握使用长枪的技巧那就要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操练,而对于一些士兵来说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一定就能掌握使用长枪的技巧,因此一般熟练长枪的人可以说都是武功较为高的战将。
然而如果要想掌握使用长枪的技巧那就要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操练,而对于一些士兵来说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也不一定就能掌握使用长枪的技巧,因此一般熟练长枪的人可以说都是武功较为高的战将。大约到了宋明时期,长枪逐渐成为了军队中常见的装备武器。直到后来抗战时期长枪依然活跃在敌后战场上,我们熟悉的红缨枪在当时被大量的抗战民兵所装备。
在与日本军队进行白刃战的时候,使用长枪相对来说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到了现代长枪只是武术表演的道具了,不过在欣赏武术家耍长枪的时候也可以再次领略这件冷兵器过去的辉煌。
假如穿越回唐朝,你会带什么冷兵器?
有个话题:假如您的身份是一个将军,穿越到唐朝,不带枪炮,你会带什么冷兵器?按照一般的逻辑,现代科技远胜过古代,带点用现代科技打造的冷兵器回到古代,分分钟可以秒杀古代人。
然而,无论怎么挖空心思,可能根本就不可能想到什么能够克制唐朝军队的冷兵器!那是一个冷兵器的巅峰时代,不只空前,而且绝后。在冷兵器的运用方面,唐朝人领先我们十万八千里!
人类对冷兵器的运用,主要涉及冶炼锻造、装备技巧、阵法和兵法。经历了漫长的青铜器时代,从汉代普及铁器,人们逐渐学会了打造高硬度的兵器用钢。南北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亚和欧洲的钢铁技术与中国不断取长补短,更有所加强。
在这期间,与冷兵器相关的盔甲护具,攻城器械,兵法阵法,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上唐朝国力强盛,军费充足,把士兵装备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甚至其后的宋元明清,从冷兵器装备水平来讲,可能都不及唐朝。
明代以后,火器在世界范围内登场,冷兵器逐渐淡出战争舞台,成为副武器。在长达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人类穷尽智慧和财力发展起来的冷兵器制造业、装备技术、兵法阵法,都定格在那一段历史,以唐朝为顶点,再也没有前进过。
从《太白阴经》所得到的资料,唐军的编成装备是这样的: 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5000—6000,辎重兵1000—2000,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
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
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娄,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唐军弓弩配备率得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这与秦汉军队相比,火力强出了3—5倍,冲击力也大有提高!
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藩镇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作战!唐军骑兵与此前南北朝时有所区别。
南北朝时,成熟的马蹬的大量使用使骑兵由秦汉时的轻骑向重甲骑兵发展,也就是人马皆以重甲防护,在战场上发起冲击作战。但唐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游牧轻骑兵,且是长途出击为主,所以唐军虽然也有重骑兵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唐军的骑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时的重装化,其士兵的保护很好,但战马却甲片很少,只是护住前胸和脸部!唐骑兵人是有完善的战甲保护的,其战甲与步兵甲型制类似。
早期的玄甲也被逐渐淘汰,代之明光甲。但骑兵甲的裙甲,膀甲明显比步兵的断,这是为了方便在马上的运动。为了弥补,唐骑兵使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
唐骑兵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唐样刀(横刀)各一把。战备相当完善! 唐军远程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了很大突破:实战中,唐军骑兵与坐车的步兵共同达到战场!
如果敌军首先发动进攻,唐军拥有与宋军同样高的弓弩配备量,先以箭镞攻击对手,随后刀阵迎击,当两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刻,骑兵迅速从侧翼扰到敌军后方,两线夹击对手!如果我军主动进攻,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扰到敌军后方,迁制对手主力,同时步兵开始以刀阵推进!最终实现围歼!
史书上有“如墙而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来描述唐刀阵推进时的强大威力! 唐军的战术有些类似亚力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
但与当时马其顿的仪式化战争已经西方的简单军阵相比,唐军则具有级高的战斗优势!
唐军步骑的配合与后来的“两翼铁骑”是完全不同的!唐军骑兵虽与步兵合为一体,但在战斗中其使用是完全独立于步兵的!是由唐军创造了步骑合战的最优秀典范!唐军的战术级富力图全歼,所向披靡的霸气。
这与其他军队在骑兵面前将步兵作为列阵死守的工具的作风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唐军拥有级高的主动进攻精神!
可见,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畜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
话说 挺多的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实际上,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我们在这里只介绍一些常见的长短兵器,而于暗器介绍稍多一些,以供读者了解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侧面。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中有一**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军。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 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 室,举刀便砍,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剑术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极少有人练习。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锏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锏,每根长约06-0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花枪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 冷兵器 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较著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5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冷兵器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镋属于罕见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锋,长约05米。正锋靠后处横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着一排利刃。镋柄长达25米,尾端装有棱状铁钻,称为 “钅尊”。镋可用于击刺架格。由于这种兵器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暗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所谓暗器,是指那些乘敌不备暗中施发的武器,特点是短小灵活、隐蔽性好。暗器起源于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原始人猎杀野兽所用的武器许多就是暗器的祖师爷,如澳大利亚土人所用的“飞去来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抛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种。华夏民族先秦时期在娱乐时的“投壶”所用的短箭也是抛掷武器的变种。专诸刺杀吴王所用的“鱼肠剑”及荆轲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国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后,暗器的使用有所扩展。三国时代手戟也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掷布”,幸亏吕布躲闪迅速,差一点被击中。这种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侧有一个横出的斜枝,手柄缠绕细绳,单手掷击,“严锋劲枝,擒锷耀芒”,威力确实很大。东吴名将孙策就精于用手戟击敌。 暗器的广泛发展,是在宋元以后。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对宋战争中,骑兵相逐,长兵使用不便,因此发明了很多马上使用的暗器,如飞抓、背弩、犁花枪种种。蒙古人的到来更将暗器进行了充分发挥,如短标枪、套索、飞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战争中,这些暗器得到了广泛运用,效果明显,穆斯林和欧洲骑士的长枪弯刀对付这些灵活的武器特别力不从心,在其历史记录中大多对此心有余悸。 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军队作战进入民间的开始。特别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农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清代暗器大约可分四个类别:手掷、机射、索系、药喷。 手掷暗器,如标枪、飞镖、掷箭、飞刀及乾坤圈等。标枪,也叫投枪。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中国的标枪来源一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梭枪,也称梭标,大多为竹制。另一种是蒙古人在马上使用一种短标枪,一米多长,数杆插于马侧囊袋中,在近战搏斗中较弓箭更加灵活。这种兵器后来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一般侠客所用大多重不过一斤半,长不过一米。枪杆用木制成,尖端用铁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纯铁打制的,但也不会重过三斤,一般人可身带四枝,技艺高超者可在50步内击中目标,威力很大。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技巧。镖一般系在腰间,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另外,除脱手镖外,金钱镖也是常见的,它是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编辑本段另类冷兵器铜铍 铍(皮),金属元素,符号Be,灰白色,质硬而轻,用于原子能工业中,铍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火箭等;铍,做长针、长矛讲,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 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吴钩 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钩镶 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戚 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钺戟 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 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铩 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啄 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鋋 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镰: 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戣 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