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翻译

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翻译,第1张

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翻译

《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原文: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专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_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注释从侄:堂侄。专:即李专[zhun][dun],李白的堂侄。《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香炉:庐山香炉峰。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孤负:辜负。

译文: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禁又破涕为笑。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羡慕你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秋于敬亭送从侄_游庐山序注释

翻译

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在安陆贪图喝酒,蹉跎地过了十年。

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禁又破涕为笑。

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

羡慕你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为抒发送你远行的心情,怎么能缺少诗呢?

原文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途拜见,预饮林下。专乃稚子,嬉游在傍。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导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_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代·李白的《李太白全集》。文章通过描绘自己游庐山时所见的壮美景象,叙写所不能见到的胜景,希望李专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历,像诗人年轻时一样向往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李太白全集》最早由唐代李阳冰编成《草堂集》10卷,现已散佚了。现在通行的本子有: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李太白文集》30卷,巴蜀书社1986年据此影印。主要注本有宋人杨齐贤集注的《李翰林集》,清代王琦《李太白诗集注》。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秋于敬亭送从侄_游庐山序阅读答案

1如此暴殄文言文翻译余小时见家人请客

是不是下面这篇啊: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

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

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

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译文:我小时看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罢了现在平常的宴会,而且水陆食品都摆出了,或寻觅远方珍品来胜过别人。有一位士大夫请赵循斋,杀了30多头鹅,于是就被写在奏章中。

近来有一士夫请袁泽门,听说有数百余道菜,鸽子斑鸠之类的都有。曾经做过地方官,口袋里钱多虽不费吹灰之力,但这是百姓的血汗。

把它们拿过来这样的浪费,难道不怕天地来惩罚你吗!注释:1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

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2[文言知识]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5343461为一常。

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的宴会。

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2如此暴殄文言文翻译余小时见家人请客

是不是下面这篇啊: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译文:

我小时看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罢了现在平常的宴会,而且水陆食品都摆出了,或寻觅远方珍品来胜过别人。有一位士大夫请赵循斋,杀了30多头鹅,于是就被写在奏章中。近来有一士夫请袁泽门,听说有数百余道菜,鸽子斑鸠之类的都有。曾经做过地方官,口袋里钱多虽不费吹灰之力,但这是百姓的血汗。把它们拿过来这样的浪费,难道不怕天地来惩罚你吗!

注释:

1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2[文言知识]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文言文翻译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余小时,大

秋天在敬亭送叔伯侄子李游庐山的序文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

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在安陆贪图喝酒,蹉跎地过了十年。

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

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仅又破涕为笑。

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

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

羡慕泥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

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为抒发送你远行的心情,怎么能缺少诗呢?。

4文言文中余翻译为你的句子

即便在古文中,余也没有翻译成“你”的,只有翻译成“我”的。

下面列举余字在古文中的用法,供参考我:自己“~将老”剩下来的,多出来的:粮兴悸孽生荫勇可贾余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人后:“劳动之~,欢歌笑语”农历四月的别称姓"词类活用——古汉语中,虚词实词的使用,结合文句意义,往往实词虚用,虚词实用,一彼一此,没有固定,其词类活用现象较为突出本来劳动人民造字,都是根据具体事物,都为实词元周伯琦《六书正伪》说:“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后之修辞者,每借实字为虚字,用以达其意”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所谓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意即由单个字面上去理解其义,难以解通,查字典,也难以查出,必须结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所以古书中,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往往变化无穷,不易把握其规律性比如“余”同为第一人称代词“我”解,但古书也作虚词用古音余读蛇,〈动〉12饱足足食得饱[haveeatenone'sfill;befull]余,饶也——《说文》3剩下;剩余[remain;leaveorer]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形〉1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亦无使有余——《吕氏春秋·辩士》注:“犹多也”父有余财——《吴仲山碑》今也每食无余——《诗·秦风·权舆》2又如:余夫;余润;余资;余师3残留的;遗留的[remaining]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唐·杜甫《客至》4又如:余蔌;余庆;余水;余芳;余杯;余珍5次要的[second]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辛弃疾《鹧鸪天》6又如:余光;余春7不尽,无穷[infinite;endless]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古诗十九首》8又如:余哀;余思;余音袅袅;余霞成绮9其余,其他,以外[other]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祢衡传》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0又如:余子;余事;余业;余论11多,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odd;over;morethan]一车炭重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唐·杜甫《杜鹃》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12又如:六百余米;五十余岁〈名〉1闲暇[leisurely]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庄子·天道》2又如:余功;余闲1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I,my,me]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左传·僖公九年》余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余于仆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此地适与余近——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黄发在廷,余敢忘古人求旧之义——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2又余之游将自此始余亟叹其技——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3又余闻法人好胜余既为此志——明·归有光《项脊轩志》4又如:余一人;余小子〈名〉1农历四月的别称[thefourthmonthofthelunaryear]四月为余——《尔雅》2姓3“余”的简化字“余”4另见yú。

5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

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孔宙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上门造访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和皇亲国戚,才能进见。孔融到了家门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回答说:“过去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好友。”

李元礼和宾客无不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

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非常尴尬。

6文言文《宴客摆阔》的翻译及注释

宴客摆阔

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①、肴五品②而已。今寻常宴会,动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

[注释]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

7《“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

作者: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

余①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②。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端③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

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_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

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

孤④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注①作者当时年已五十有余,正在江南一带漫游。

②十年:指作者25岁出蜀,至安陆,“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③端:作者的堂侄。

④孤:同“辜”。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端乃稚子恨丹液未就孤负夙愿18下列文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大人B私心C蹉跎D后来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情以送远,诗宁阙乎!20由作者对庐山大江的描写,可知他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请说明理由。2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作者深蕴的情感。

参考答案:五17贬官,降职是,本来是完成,准备好过去的,早有的18C19我见到你感到安慰,诉说着别后之悲慨和当时之旧事,最后停止哭泣,蹈出笑容。表达上述感情来送你远行,怎么能缺少诗歌呢!20豪放飘逸由作者以磅礴的气势、雄奇的想象写庐山大江,尤其是瀑布,加上注释的提示,可推知作者就是李白21在追昔抚今、话旧送别之际,作者有不胜孤负夙愿之悲,向往山水之情。

8文言文在线翻译

出自《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原文: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途拜见,预饮林下。乃稚子,嬉游在傍。

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导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

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

孤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译文:我年幼的时候,长辈让我诵读《子虚赋》,我暗自向往其中的描述。

等到长大后,就游历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那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在安陆这里贪恋喝酒,虚度了十年。

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

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仅又破涕为笑。

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

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

羡慕泥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

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为抒发送你远行的心情,怎么能缺少诗呢?。

9《三余》文言文翻译

一个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质朴,木讷而又好学。。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必须把书读够百遍”说是:“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做到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平时的空余时间。”从此,诸多儒生渐渐跟从董遇学习了

1遇:即董遇,三国时有名的学者。2性质讷:性情朴实,说话迟钝。性:性情。质:朴实。讷;迟钝。3好:爱好。4从:跟随。5学者:这里指学习的人。6而:连词,反而。7见:显现,出现。8苦渴无日:意即“若无日”,苦于没有时间。“苦渴”是同义复词,即苦于。9苦渴无日:极为渴望,但没有时间。苦:极为,极其。10或:有的,有的人。11岁:年。12时:时常。13诸生,众多儒生。诸,多。14稍:逐渐,慢慢的。

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

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

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予拜见,预饮林下。专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_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这篇短文是李白于敬亭山为从侄李专将游庐山而写的临别赠言。具体写作年月不详,但据文中“五衰久矣”、“申悲道旧”等语及作者对庐山风景的有关描绘推测,当写于他暮年淹留宣城期间,约在其作《望庐山瀑布》诗之后不久。

这篇游记颇为别致。说它别致,是因它并非实地记游,文中对庐山风景的描述,不是作者游览庐山之时的闻见记录,而是他对往昔游历的忆想与回味。他因从侄将游庐山而触动旧怀,于是神游故地,回想庐山景色,并将其形诸笔端。虽然是凌空凭虚,无丝毫实景可为依托,但描摹出的景色却形象清晰,态势生动,足见他对庐山风景的深刻印象和摹写山水自然的卓越才能。

李白平生志向高远、性格豪放,登山临水,每每激赏大自然雄奇壮丽的一面,而他笔下的山水风光,也往往景象阔大,气势磅礴。本文亦即如此。作者择取庐山西北部的香炉峰及其瀑布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此来凸现庐山的雄壮宏丽。写香炉峰时,作者从或高或低的不同视角落笔。“长山横蹙,九江却转”两句是在峰巅俯视,以登高临远,极目千里的开阔景象烘托出香炉峰鸟瞰群山的巍峨气势;“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两句则由山脚仰望,借瀑布自云天泻落,飞流直下的图景映衬香炉峰拔出重霄的高峻身姿。商下相形,动静相衬,生动展现出了香炉峰的伟景壮观。描绘庐山瀑布,作者则重在突出它际天连地、奔腾翻卷的气势,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瀑布天落”系夸张的白描;“半与银河争流”为浪漫的想象;“腾虹奔电”则是重迭比喻,不唯新颖、贴切,且充满活力与生气。全文尽管写景语句不多,但写得简括、凝练、形象、生动,表现力极强。

本文所以值得称道,还在于它反映了李白对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这不仅见诸第二段对庐山景色的热情描绘,也体现在首、末两段作者对往事后期的感怀之中。首段作者回首往昔,对“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之旧事深情留恋;末段作者展望将来,表露出“携手五岳”的真切向往。可以说,对祖国河山胜概的殷殷眷恋贯穿于全文始终,使这篇短文散发出燎人的热情。同时在结构上也把内容相对独立的三段文字绾连成一个整体。

唐开元十八年,杜甫短暂漫游——瑕。这一年,河南洛阳被洪水淹没,房屋倒塌,河里的船淹死了很多,甚至坚固的永济桥也被冲垮了。一场严重的水灾让杜甫第一次出远门,到了今天山西临猗县一带。但是,这次避灾之行因为天气原因,剩下的资料除了他在那里遇到了魏志进和寇希之外,其他痕迹无法详细考证。第二年,也就是唐开元十九年,刚过弱冠之年的杜甫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漫游:

网络图

吴越之旅。

杜甫刚刚行完成年礼,兖州县令之父杜宪并没有被“父母在此,不要远行”的传统古训所束缚,反而还鼓励杜甫告别亲人,远行。他甚至在临行前告诉杜甫,一定要抽空去南方看望两个人。一个是杜甫的舅舅杜登,一个是杜甫的舅舅何?

就这样,20岁的杜甫,带着一个飞翔的梦想,意气风发地上路了。

杜甫,唐代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只有少数短暂的仕途。这种深刻的体验,对杜甫个人来说,是艰难的一生,但对唐诗来说,却形成了他苦闷失意的诗作。他被封为“诗圣”,与李白一起,是唐代的双子星座。虽然一生坎坷,但青年时代的一次江南之旅,却是一次难得的自由之旅和审美之旅。从江宁到吴越,刚过弱冠之年的杜甫,进行了四年的青春之旅。江南秀山丽水,不仅滋润了他年轻而灿烂的诗心,也滋润了万物,默默塑造了他的审美与生活情趣。

江宁:泛舟湖上,悠然下棋。

唐代的洛阳是古运河的中转站,北面通往永济运河,南面通往温暖的南方。他从洛阳出发,经广济运河在京口过淮水、盐沟,经过几天的路程,到达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这也是杜甫江南之行的第一站。

六朝古都,烟波氤氲的杜甫,想必是在前辈谢灵运、鲍照的诗中体会到了它的魅力。但他在江宁的行踪飘忽不定,时间短暂。可以追溯的是,他去过一个叫瓦棺寺的寺庙,在那里认识了《维摩诘像》,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唐代的瓦罐寺已经是一座知名的寺庙了。在杜甫前去吊唁之前,大诗人李白已经来过了,并写了一首诗《登瓦棺阁》。为什么这两位被称为唐代双子星座的大诗人都去了同一个寺庙?

这一定和瓦罐寺深厚的文化沉淀有关。

据公元《瓦官寺碑》年,“河左侧的庙宇先于瓦罐。晋代建在陶公旧址,故名瓦罐,为棺椁。或者:这里曾经有僧人诵经。死了就埋在于的棺材里,墓上开莲花,所以叫瓦棺。中间有瓦棺亭,高二十五尺。”至唐代,已有三座独具特色的瓦罐寺,分别是戴奎制作的五体佛像、狮国玉像和顾恺之《维摩诘像》像。很有可能,正是这三大奇观吸引了无数学者和诗人。果然杜甫在瓦棺寺被顾恺之的《维摩诘像》深深吸引。

相传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女史箴图》等经典画作的大画家顾恺之,在重修瓦罐寺时是作为当时的名人请来的,也就是他捐的款。当时他潇洒的答应捐几百万——,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眼看该交钱了,顾恺之来到寺庙,要了一面面粉墙。闭门造车一个多月后,维摩诘的画像完成了。正当他要点头的时候,他对和尚说:“请给第一天守望者十万。第二天5万。第三天,你就可以承担责任了。”很快,它筹集了数百万美元。

这个记载于《京师寺记》年的传说,也许只是一个口耳相传的奇闻,但对于杜甫来说,与顾恺之《维摩诘像》年的不期而遇,却是他青年时代一次很好的艺术教育。这种田野作业的审美储备,与公孙娘的舞剑和李龟年的歌唱一起,构成了他审美素养的一部分。

略显兴奋的杜甫,刚刚从陪同他参观瓦棺寺的郑巴那里得到了一幅壁画的复制品。这一点的证据可以在他47岁在长安看到徐巴回江宁时写的《维摩诘像》里找到。诗中“虎头上挂金玉米,其魔难忘”,意思是他得到了拓片,给拓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也念念不忘。51岁时,他在成都写诗《题玄武禅师壁》《你几时照虎头,颍州满壁画》时,也说过这幅壁画;56岁,带病到达夔州。在五言诗《秋日夔府咏怀》中,他深情地提到了顾恺之的艺术。毫无疑问,那句“古凯丹清烈,《头陀》万卷”还是指这幅壁画。

在江宁,他还与一位名叫闵的僧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经常和这个不知道躲在江宁哪个寺庙的和尚在湖上泛舟,闲时下棋,谈情说爱,十分惬意。后来他在《因许八奉寄江宁_上人》这首诗里回忆起这段快乐时光,又带了一丝对老友的怀念:

网络图

三十年不见,含泪寄书。

旧日的美好能否在今天到来,新诗又由谁来传承?

棋随溪寻竹动,袈裟忆泛舟。

听了你的话,我是当官的,头都白了,只醉了。

吴:顾怀旧。

杜甫离开江宁后,沿着长江和古运河来到无棣。杜甫喜欢漫游江宁,除了寻老、访老,还遍访山川。但相比江宁,他在无棣的行走路线要清晰得多,他的踪迹大致如下:

太素。这个地方,又叫姑苏山,是当年吴王阖闾眺望太湖的地方,因为山上有一个平台,又叫姑苏台。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成为吴中王,日益骄傲,开始大兴土木。他花了五年时间建造的姑苏台是他奢侈地玩耍和娱乐的地方。据《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说,这个平台的建立,“使道路常有死人,大街小巷哭个不停,百姓昏昏欲睡,军士痛苦不堪”正当吴王夫差和美女们沉浸在欢乐和奢侈中的时候,越国攻打吴国,公元前475-473年,吴国被攻占,前后历时三年。颇具历史意义的是,越军进攻时,吴王夫差带领亲信逃往姑苏山。他们在这里幸存下来的时候,跟在他后面的越南兵把它围困在山里。没有通往天堂的路,也没有通往地下的路。吴王夫差叹了口气,后悔当初没有听伍子胥的劝告,所以才把自己弄成这样。于是他用大毛巾捂住脸自杀了,姑苏台也被杀了。

苏代和并县的繁华见证了吴国的兴衰,但一心为帝尧、帝舜的杜甫却无法停止在吴国的寄宿。可惜,他在这里看不到谢_、王羲之等文人墨客的风流背影,也找不到谢舒的游妓和王羲之的雅集之处。他看到的只是时间留下的苍凉背影。

登上姑苏台远眺的杜甫,其实也有一点东渡日本助桑的梦想。莫非,这是一个靠近太湖的中原人的非分之想?

和绿山墓。吊完姑苏台,杜甫又去了王武和吕合葬的墓地,也就是传说中的虎丘三三三五四,或多或少有追根溯源的意思。这是一个神秘的光在时间的河流中闪耀的地方。相传孝顺的吴王夫差在安葬父亲阖闾时,特意找来父亲最喜欢的“朱弁”、“玉畅”等名剑,埋在一个水池边。三天后,一只白虎出现在何吕的坟前,盘踞不下,化为石头。这就是“虎丘”名字的由来。

也许杜甫一生爱鹰爱马,就是为了剑池而来。

从远处看,只是一个小土丘上的虎丘。如果你进去,你会发现一个山洞。秦始皇南巡路过,挖了一把剑。虽然一无所获,但还是命人深凿,成就了后来的剑池。如果杜甫跑到剑池,看到的是荒凉墓边斑驳的石影。

长洲苑。杜甫来到风景秀丽的常州园,正好赶上荷花盛开,看着婀娜多姿的荷花迎风挺立。馥郁的荷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全身的倦意都烟消云散了。陶醉在缕缕荷香中的杜甫,可能并不知道,他所看到的常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起源,在明清后期达到了顶峰。直到今天,它也是苏州每个人都想递出去的一张名片。

早在春秋时期,强国吴就在都城姑苏周围修建了大量的独立式住宅,姑苏也是江南园林的源头。常州园林之所以与上林苑相提并论,是因为它土地辽阔,园林繁盛。西汉著名辞赋家梅成在向王武刘弼进谏时,颇有些赞赏地说:“不如修林,远离宫闱,好聚好玩,禽兽不如圈圈。不如常州的园林,游曲台,上路。“总比白天黑夜的地方好。金《代作四》《吴都赋》有句话,是“池塘日夜深,常州园羡”;以及《吴地记》中的深情旁白“孤老不如老,我愿助江,与孙将军游于姑苏之上,猎得常州之园,我志已足”,都见证了常州园林的规模之大,景观之美。然而,始创于吴的常州园林,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和战乱,尤其是晚唐886年至898年的十二年间,各种割据势力争夺苏州,著名的吴国皇家园林毁于一旦。即便如此,也没有改变历代文人骚客瞻仰常州园林的冲动和激情。罗、白居易、陆龟蒙等都曾多次来此吟诗作赋。

网络图

这么想,杜甫的常州园之行真是太幸运了。

泰伯墓。在中国历史上,谦虚是一种美德。既有孔融的日常生活制作梨子,也有吴太伯的臣服一国之君。他是周朝吴太伯的祖先顾公富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钟勇和李稷。后来,周文王成了李稷的儿子姬昌。在遥远的长子继承皇位的时代,据说古公爵预见到了常的“德”,所以想破例把皇位传给幼子历而不是太叔,这样就可以传给常了。泰伯知道父亲的想法后,和二哥钟勇一起来到了南方。周国的皇位被顺利地传给了日历,然后又传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当他到达周武王时,周消灭了商朝,统一了全世界。

也许,这只是一个高山流水的传说,但吴太伯割地的举动往往被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这样的谦卑,杜甫也有同感。他幼年丧母,父亲杜宪在山东做官。他的童年是在洛阳的姑姑家度过的。后来,天宝元年,杜甫在为31岁的姑姑写墓志铭《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时,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傅在我姑姑家病了,她儿子又病了。当她问女巫时,女巫说,'在英东南角的那个是幸运的。所以,姨家易子的地对我来说是安全的,我用它来拯救,而姨家易子是棋子。伯母懂得谦逊的美德,“子怡的土地是安全的”杜甫。很快,杜甫康复了,但她的父母和孩子都去世了。

如果没有姑姑的谦让,杜甫的人生会是另一种风景。

从这些有据可查的地名来看,杜甫在苏州逗留的时间更长。无论是游览虎丘还是常州莲花,多年后他都在一首诗中回忆。细腻真实的情节,表现了他对吴的深深眷恋。可惜他的藏书里找不到一首苏州本地写的诗。中唐的黄凡在《杜工部小集序》年说:“江左的诗人,都是作品有名的。”言下之意,江南一带的文人一直在吟唱他在江南期间写的诗,可惜都失传了,没有一首留下来。

历史总是那么无情。

走一条穿越地面的唐诗之路

结束了吴国之行,杜甫来到了与吴国相邻的越地。

他漫游过陆的时间表无从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他的穿越路线也是唐代诗人经常走的一条路,也就是唐诗后来命名为浙东的那条路。浙东唐诗之路,发源于钱塘江,溯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再向南转入社溪,经螺洲山、天目山,到达天台山石梁瀑布。这条古水道全程约190公里。公元《全唐诗》年记载的2200多位诗人中有400多位诗人路过,公元《唐才子传》年的278位诗人中有170多位才子路过,以至于成为钱塘江南岸的一道文化景观。

杜甫去了月堤,迎接他的是鉴湖的湖水和皮肤白皙的越女。杜甫怎么会没有想到,这里曾经是美女石的故乡,而这位美女多年前就在这里洗过衣服呢?杜甫也看到了清澈的若叶溪。小溪两岸,一群头戴草帽,身穿白衣的女子婀娜多姿。他们蹲在小溪边,手里拿着薄如蝉翼、白如无物的沙子,在水面上上下摆动。与杜甫浣纱姑娘的不期而遇,构成了他内心最隐秘的冲动。杜甫就是从这里一路南下,沿着山河,登上了中国古诗词界云雾缭绕的天目山。这座被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热情赞美过的山,是如此的叠嶂高耸,以至于杜甫也流连忘返,沉迷其中。

白居易曾说,“东南山川,越是第一,越是脸,卧舟、天目为眉”。走在他前面的杜甫,游会稽,游玉洞,乘船游檀溪,到了天目。他在钱塘江南岸的这片土地上挥霍了青春。因为命运注定了他要一直奔跑在路上,但他从来没有像江南之行这么肆意和快乐过。

四年的流浪时光,像一场梦,总是被尘世的曙光唤醒。

开元二十三年,一封家书的到来,迫使他停止了漫游。这家人在信中写道,皇帝将访问东都洛阳,在一个名叫福堂关的地方举行科举考试,他必须作为乡贡参加。虽然匆匆赶往故乡的杜甫以失败告终,但生长在儒臣之家的杜甫在接到书信后,却不得不循着大运河走一条水路,一路北上到了故乡洛阳,结束了他在吴越的浪漫、轻狂、自由的漫游。

江南游历给杜甫带来了什么?

现在回到最初的命题,杜甫为什么漫游江南?

这还得从古代文人的漂泊风格说起。中国古代文人漫游的形式很多,有官游、边游、隐居游、休闲游等。这种源于《诗经》的生活方式,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了唐朝,幅员辽阔,政治开放,国力强盛,物质文化相对发达,都成为文人徜徉的动力。在此背景下,杜甫选择漫游不仅是个人的文化选择,也顺应了时代潮流。他选择去江南是因为个人原因。虽然杜甫在750年前只留下了不到50首诗,甚至没有一首具体的关于他漫游吴越的诗,但后来他在《壮游》首诗中略有提及,做了一个大胆的回忆,但我们还是能隐约感受到这次旅行的力量。除了山水秀丽的江南是当时士人漫游的首选之地的主观原因,以及他对谢_等江南资深诗人诗歌的喜爱,也是江南周边亲属可以依靠的重要原因。

网络图

《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年提到的杜甫的叔叔杜登,曾经担任过“武康卫”,也就是今天浙江省德清县的官员。他叔叔呢?“卒常熟主簿”。从时间上来看,他当年漫游的时候,两个亲戚正好都在任职。所以,正如现代作家冯至所说,杜甫来江南,并非没有人力资源。事实上,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的江南之行已经成为一场暴风雪,四年的漫游对他后来的生活形成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如果可能的话,——导致了他735年科举的失败。

开元二十三年春,在崇业坊福堂馆举行入学考试,主考官为孙弼。这一次,贾芝、李杰等人领先,杜甫却意外落后。也许是游历过东都洛阳的杜甫还沉浸在吴越的美景中,所以无法研究科举。但是,他并没有把第一名当回事。而是在漫游了吴越之后又开始出发,也就是齐赵之旅。如果科举成功了,杜甫后来的人生轨迹就不一样了。但是,人生不能假设,所以才有后来的故事。比如他后来在漫游宋、梁时认识了中国古诗词界的另一位大诗人李白,两人的相遇就成了古诗词界的佳话。比如他颠沛流离,靠客食度日的悲惨生活,成就了唐代诗坛的传奇。

其次,吴越的行为为他后来的创作注入了一股美好的风。

提起杜甫的诗,他总是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事实上,这位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的风格。后来他在谈到自己在成都的创作时,提到“一个清晰的字,一句优美的句子,必是邻居”。李青也是他追求的诗歌风格之一。而且,当他的生活稍微安定下来后,他写的很多诗都很美。这也恰好是杜甫内心明澈的一面镜子,吴越的倒影从这面镜子中出现在水中,其中可能蕴含着常州园的荷香和镜湖的空水色。毕竟地域对创作的影响总是那么潜移默化,悄无声息,连杜甫也逃不过。

此外,吴越的旅行不仅结交了各种各样的人,还开阔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的审美储备。

仔细研究杜甫的诗可以发现,他的许多朋友都是在江南结识的。这些人,后来或多或少在具体生活上帮了他的忙,或一起写了关于傅的诗。更重要的是,这次旅行真的开阔了他的眼界。其实这样自由轻快的行走,自然会给一个人的成长留下深刻的印象。毕竟这样的散步是诗意的,带有文化考察的性质,也是一种任意的放荡。因此,风景将到达心脏,在它的深处荡漾。同样,所有的人都会直达内心,哪怕是一幅小小的画也会让他着迷。

不管怎么说,好在杜甫毕竟去过江南四年。浪迹江南,使这位苦闷失意的大诗人,一生不为错过美丽的江南而遗憾,也为他孤独的晚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从他在子洲的牢骚话“蜀中交游厌,思吴生,而思世事复杂”,可见此行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一次。透过岁月的迷雾回望过去的四年,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古代文人的身影,在江南的美景中优雅地行走。有些轻佻的身影,成了沧桑的象征。

这是历史的转折。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扩展资料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参考资料-杜甫

背诵古诗详解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乐游园

(李商隐)

向 晚 意 不 适,

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

只 是 近 黄 昏。

[注释]

1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2 不适:不悦, 不快。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注释]

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 缘:因为。

3 个:这样。

4 秋霜:指白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扩展资料:

吴承恩与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思想与他们相近, “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世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蓄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 。 

“此论则比何﹑李通达得多,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朱彝尊 《明诗综》 四十八谓其诗 ‘习气息除,一时殆鲜其匹。’ 吴承恩的诗作浪漫主义气息又特浓,故被陈文烛称为 ‘李太白、 辛幼安之遗也’。

” 吴承恩的见识非凡,不仅看到当时的文坛之弊,而且能跳出复古主义的圈子,独树一帜,强调 “谢朝华”“蓄多识”“去陈言”“漱芳润”。 在诗文创作中, “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于色泽,舒徐不迫,而不至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尽究其变” , “师心匠意,不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 。这便超越了前后七子,而独步文坛。

吴承恩的诗文 “率自胸臆”“师心匠意” ,据现存240余首诗歌词曲﹑障词及颂赞来看,除一些障词﹑颂赞属于应酬外,大多极富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二郎搜山图歌》 是他精心构思的上品,虽是题画诗,却假借二郎神搜山捉妖的神话故事,揭露了当时“五鬼”“四凶” 横行的黑暗现实,期望 “胸中磨损斩邪刀”“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平话作品。里面的韵文、散文并用,将唐三藏取经的故事,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后世演艺家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大,搜奇猎怪的嗜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最终历时7年,终于完成。

参考资料:

-吴承恩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并且,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那种,真是左右为难。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性,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狞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歌颂圣朝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人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自己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倘佯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李白的个性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ca>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06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