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楚辞》爱情诗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爱情诗的异同?,第1张

诗经》里的爱情诗 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另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中的160篇诗作 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 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1. 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诗经》产生的年代已是我国原始性的地方文化自由发展的时代,因而此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诗篇大 都写的十分淳朴、热烈、率真而健康。 爱情表达上的自由浪漫之风在描写情人热恋和幽会的诗篇中更为突出 2. 坚贞的爱情。《诗经》表现坚贞爱情的诗大都呈现出一股感人至深的力量,读来不觉慨之叹之蕴含在最朴实最平淡的生活细节中的感情才往往是最真挚、最动 人,最让人念念不忘、刻骨铭心的。3. 难耐的相思之苦与求嫁女子的心声。对于热恋中的情人,分秒的离别对他们来说已是难耐的煎熬,“挑兮达兮,在城胭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的时代已是男子为中心的时代,爱情的主动追求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但在少数几篇表现女子渴慕爱情甚至主动向男子表达爱慕之情的诗篇中,更见这 份感情的真纯和清新4. 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诗经》中有些诗篇表现了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心理,又在爱而不可得、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意境中展现了人类对更广阔更完善境界的不懈追求 的心态 5. 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屈服与反抗。  礼教的束缚、干预和压抑往往成为扼杀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凶手。为了争取婚姻自由,真情相爱的青年也会大胆起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伴侣〈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1. 优雅的环境描写。《诗经分爱情诗的艺术性,总的说来是自然、浑朴、绝少雕饰的痕迹。但仔细看来,_那些好诗大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在艺长夫现上畜有变化,呈现出一百花争艳的只象。诗歌的风格注往是随着诗歌的内容和它所描写的环境不同而变化的 《诗经》爱情诗的风格还表现为一种空旷、粗犷的旷野情调 上面这些诗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在水边,就是在城旁,静谧的环境衬托使诗具有清新明快的特色。2. 浓烈的抒情风格《诗经》爱情诗大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是由诗反映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因为爱情本身就象一首抒情诗。 3. 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诗经》爱情诗不论长短,大都能够刻划出一定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因各人的身份不同而各具特色,绝非千人一面。诗人的高超技艺也就表现在这里。但相对来说,这些人物形象还十分单薄,有些还算不上形象,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而已。一方面是由于诗歌所反映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人不可能把握住人物特征的各方面来描写,这是时代的局限。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诗歌的发展历时数千年,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严守格律,大多抒情言志,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没有活泼多样的诗体形式,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很难在这种结构固定的诗体中表现出来,这是文学形式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但是,这些诗作中仍然有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爱情的具体描写上,《诗经》中的爱情诗大都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也有少部分对人体格特征的描写,但爱情行为的描写含蓄委婉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含而不露的民族心理特征。〈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美与韵律美。《诗经》虽说是我国诗歌早期阶段的产物,却已充分运用能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的艺术美创造了条件,据张西堂《诗经六论》介绍,《诗经》中体现修辞手 法的,有20种之多。(或谓有20种修辞格)。这里,我从中择取较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做些阐述,以了解《诗经》的修辞美在“三百篇”中的具体表现。1. 比兴——比喻和起兴《诗经》中最突出的也最典型的修辞手法,是比兴。关于比兴本身的含义,按一般公认朱熹的讲法,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从《诗经》来看,比兴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既有独立的比和兴,也有比、兴两者融合运动的。  先看兴,这是最具有《诗经》个性特色的修辞手法,后代诗歌创作中虽有所表现,但无论如何没有《诗经》体现的那么集中,那么有典型性。而最能显示“兴”修辞 手法的,要数“三百篇”开首篇《关雎》了,它是最典型的“兴”手法的表现与应用,诗篇题名《关雎》,是“关关雎鸠”的缩写,而“关关雎鸠”即是“兴”。试 看诗中所写: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的本意是写君子求淑女——思恋窈窕的淑女,试图得到她,而诗句的开头却用“在河之洲”的雎鸠的关关叫鸣“起兴”,此即先言他物,“雎鸠之关关 声”,而后引起所咏之词,“君子之好逑”。毫无疑问,“起兴”在这里至少起了启导作用,或者说,它不是直截了当的抒发或者叙述诗旨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是借 用了“他者”作为引导或开端,这在艺术效果上无论如何要比直接表达要有趣味的多。说到此,有必要指出,作为“兴”的修辞手法,它在《诗经》中的表现与运用,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借句“起兴”,即兴句与原诗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这种 情况既如《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于求偶没有内在联系,而雎鸠也不论它是何种动物;其二,借物“起兴”,因景(物)生情,这种情况,所兴之物与原诗有 一定的内在关联,即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所表现的乃是求偶,它同君子好逑有内在的关系。 具体从诗篇来看, 上述第一种情况在《诗经》中表现的不多,如《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吕之,君子来朝,何赐予之。”采菽本身与后面所述内容没有什么关系,“采菽采 菽”纯粹是开头或起韵功能。而上述第二种情况在《诗经》中表现的就多了,它带有某种发生学的意韵,所兴的物象中具备了诗篇所要吟咏的内涵或意象,如《郑 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是开创了我国现实诗歌的传统,而《楚辞》,则是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传统,那么在诗歌里体现的,前者,应较为现实与含蓄,而后者,则是,开放,浪漫团队的补充 2010-03-29 20:21 楚辞诗句长短不齐,以六、七言为主;

运用了神话传说以及夸张和想象等方法,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有独特的音韵规律(楚地音乐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独到的认识,展示了人们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率直及“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给后人以教育、启迪,激励我们追求真正的爱情。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包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得到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蒲松龄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不同

  不同点简单的说就是

  诗经是现实主义,四言,雅俗结合,语言朴实无华

  楚辞是浪漫主义,有浓烈的楚地色彩,辞藻华丽,隐喻很多

两者的地位,其实是不相上下的。《诗经》《楚辞》对中国的影响基本上是一样的,一者正,一者奇,一者现实,一者浪漫。构成我国文学两大基石,后世所有邅变都包含在了二者中,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区别

1、作者不同。

①《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

②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从采诗说看,这些篇目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师加以修订,经多人之手,故为集体创作。

2、篇目及分类。

①《楚辞》中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见其分类;

②《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均有其侧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38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