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书法玺印绘画雕塑·绘画
陕西新石器时代绘画主要反映在彩陶的绘制上。从仰韶彩陶的几何纹样看,已经显出了色泽的鲜明、单纯,线条的律动流畅,以及节奏等形式美了。尤其是在一些象生的人物、动物等装饰纹样上,更能看出当时的“画家”(彩陶绘制艺人)已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意识。如西安半坡出土的绘于彩陶盆内的人面鱼纹,堪称仰韶文化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墨线勾勒简洁,形象生动。对其含义学界尚在探讨,有“图腾说”、“巫师面具说”等十余种观点。半坡还出土过很多蛙纹、鹿纹彩陶,都十分简洁概括。在仰韶文化姜寨遗址还出土了供绘画用的石砚、石质磨棒、黑色颜料和水杯等,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绘画工具,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秦绘画的考察,我们主要通过其壁画残迹实现。1979年咸阳第三号宫殿遗址出土长卷式壁画,其内容可分为车马出行图、仪仗图、建筑图和植物图,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车马出行图中可见疾驰的七套车马,每套都是四马一车。马的颜色有枣红、黄和黑三种。道路两旁植着等距离、树冠为黑褐色的青松两株。仪仗图可见十一人,都穿着褐、绿、红、白、黑不同颜色的长袍。人物头部作禽兽之状,可能是头戴面具,也很可能是一幅具有宗教意义的宫中打鬼的傩仪图。建筑图上可见建筑为两层,或为宫殿之前的双阙。植物图上有麦穗和竹梅等。可见当时绘画题材已甚广泛。
西汉画迹在陕西存留并不很多。主要有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壁画和陕北东汉画像石等。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厚葬的盛行,在山东苏北、河南南阳、四川盆地、陕西北部先后出现了用刻有画像的石材垒砌墓室的画像石墓。其中陕北已在米脂、绥德、清涧、神木、子洲和榆林六县市发现画像石墓三十多座,画像石六百余块。这一带东汉主要属于西河郡,通过对纪年墓、墓葬型制和西河的历史考察,可知陕北东汉画像石可分为繁荣期(89—108)和余续期(129—140)。其雕刻技法可粗分为两类。第一类,单纯减地平面阳刻。即只刻出物象轮廓,轮廓线外减地,物象不做细部刻划,拓片效果有类剪纸。此类又可细分为两型。A型,风格古拙厚重,有时比例未必合宜。此为多数,如杨孟元墓。B型,图像轮廓线外减地甚浅,画面富丽堂皇,线条细腻流畅,颇有楚汉漆器之画风。如缓德延家岔一号墓。第二类,为减地平面阳刻加阴线。用阴线刻划细部,人物形体夸张,很好地表现了运动的力量和气势,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缓德刘家沟汉墓门框可为代表。从其雕刻技法看陕西汉画像石极可能来源于山东,而非本地自生。其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题材,此为大多数。二是描绘祥瑞和神话的题材。三是历史题材。其中农牧狩猎题材引人注目,车马出行、庄园生活(如挚见、乐舞、庖厨)不如山东繁缛奢华,需要较深文化底蕴的神话题材和历史题材很少。这都是画匠仔细观察生活所致。构图上特点鲜明,一是边饰发达,有强烈的装饰性。或为云气、植物中夹杂动物,连绵不断;或为连续相接的几何形图案,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二是缺乏宏大场面,多用分格表现法。总之,陕北东汉画像石刻是我国汉画艺术的瑰宝。它以淳朴简洁明快的风格、强烈的装饰感及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陕北东汉画像石初探》,载《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二十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隋唐绘画,在汉、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在社会繁荣的宏阔背景下,当时一些颇有影响的画家从四面八方聚会于京师长安,山水画已开始摆脱稚拙之气,金碧山水的出现,更使人耳目一新。盛唐画家吴道子擅长各种题材,以“吴带当风”竞取“画圣”宝座。绮罗人物画作为中晚唐很具特色的画种,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揭示出当时社会风尚的一角。山水、花鸟、兽画也纷纷涌现,其中任情达性的泼墨山水的出现,尤能体现出浪漫之音的时代特质。多姿多彩的长安绘画是隋唐时代绘画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隋与唐初绘画继承齐梁细致丰丽的画风而有所创造。最值一提者当推隋代展子虞(550—604)。展氏渤海(今山东信阳)人,后居长安。创作有《长安车马人物图》(佚)等。流传唯一名迹是《游春图》。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卷轴画,有“天下第一画卷”之誉。他结束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绘画时代,开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之先河。
初唐阎立本(—673),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官至工部尚书。传世有《历代帝王图卷》《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等。其人物刻划细致入微,各具情态。
初唐之时,于阗(新疆和田)画家尉迟乙僧来到长安,将印度凹凸画法与中原传统线描结合,创造了豪迈、雄强的画风。
盛唐吴道子注意体验生活,长于宗教变相人物的描绘,一生创作壁画三百余堵。他善用疏体与白画风格,线条极富立体感。吴道子所创佛教绘画样式被称为“吴家样”,“吴带当风”的轻盈飘逸对佛教画有深远影响。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有叹:“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奉毕矣。”
盛唐绘画的最主要成就在山水画方面。李思训(651—718)山水画以青绿为质,金碧为纹,工细华丽,金碧辉煌,被称为“金碧山水”,开创了“北宗”画法。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等。王维(701—761)水墨画自然、宁静、和谐,诗人的天赋使其画达到了融汇诗情画意的完美境界,影响深远。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推其为“南宗”始祖。传世作品有《辋川图》等。
唐仕女画的主要代表是生长于长安的盛唐的张萱及中晚唐的周昉。张萱曾为玄宗宫廷画师。他不但对贵族生活情态体察入微,描绘绝妙,而且对点缀景物,无论是楼台殿阁,还是花蹊竹榭,都表现得很精彩。他画人物,勾线匀细工整,着色绚丽,技法上也有创造,在工笔重彩人物画方面影响深远。传世作品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周昉,师法张萱,善画贵族妇女,创造了“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历代名画记》语)的所谓“周家样”。在宗教画方面,他创作了独有的,体态丰腴、作风洒脱的“水月观音像”,反映了唐代宗教画向世俗化民族形式的发展。其对绘画的贡献如此之大,以致画风波及新罗(今朝鲜一部)、日本。传世作品如《簪花仕女图》至今还闪烁着它不曾减衰的永恒魅力。
唐代禽兽画家以长安人韩干、韩滉最为杰出。韩干(706—783左右),早年倍受王维提携。玄宗时入宫为画师。尤以画牛马名世。其笔下之马膘肥体壮,矫健有力。对后世画马影响至大。韩滉(723—787),中唐名臣,官至德宗宰相。“尤工书,兼善丹青。”(《旧唐书·本传》)其画牛极入神。代表作《五牛图》中,五牛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花鸟画至隋唐才成为独立的画科跻身画坛。代表人物有活动于长安的薛稷、边鸾等。
如果说隋唐卷轴画真迹存留至今已是寥若晨星的话,大量的唐墓壁画则极大地开阔了我们对唐代绘画的视野。长安是唐都所在,唐帝王多安眠在关中渭北东西一百余公里的地带,号称“唐十八陵”。皇亲国戚、将军大臣随葬墓不计其数。已发现的有壁画唐墓超过六十座,其中壁画已揭取收藏的唐墓四十余座,仅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收藏有二十五座唐墓的壁画,壁画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壁画内容涉及:四神、星象、宗教、建筑、仪卫、狩猎、生活、唐与四邻友好往来诸多方面。唐墓壁画色调和谐、晕染细腻、线条流畅,艺术价值极高。
五代北宋,陕西还产生过李成、范宽、许道宁等山水画大师。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地跨 黑龙江 、 乌苏里江 、 松花江 、 绥芬河 四大水系,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清代,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有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生活于此,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黑龙江省博物馆 位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始建于1906年,为原 俄罗斯 商场旧址,为 国家 一级保护建筑。 现有各类藏品6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品12754件,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以下就对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18件珍宝进行盘点。
黑龙江省嘉荫龙骨山盛名远播还是源于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6500万年前曾是恐龙生活的乐园,是我国最早并经科学纪录的恐龙化石发现地而蜚声海内外。嘉荫县龙骨山这次发掘是我国建国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收获最多的一次恐龙发掘,恐龙的首次发掘对我省乃至全国的恐龙研究有着极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建国以来十大重要考古发现。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的这具黑龙江满洲龙是生活在6500万年前,已经灭绝了的爬行动物。因为它的嘴巴扁阔和鸭子的嘴十分相似,所以为我们称它为鸭嘴龙。1902年出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具黑龙江满洲龙化石是产自中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飘落异乡,几度易名,身世离奇,在我国恐龙发现和研究史中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我馆唯一幸存的一具恐龙化石骨架,享有“神州第一龙”的美誉。
松花江猛犸象属长鼻目,真象类,它是猛犸象家族中个体最大的一类。猛犸象生活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寒冷地区,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它在地球上曾繁盛一时,到距今约l万年前的全新世灭绝。1973年3月,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中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发现了这具完整的猛犸象化石。1973年黑龙江省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中游北岸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具猛犸象身高333米,体长545米,门齿长205米,臼齿显示出它是一只老象,专家们根据这头古象的骨骼特征,同时也是为纪念它的出土地——古松花江畔,最后定名为“松花江猛犸象”,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猛犸象化石。
披毛犀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古动物,生活在更新世晚期,是由更新世早期的腔齿犀属,经更新世中期的燕山犀逐渐发展来,属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它们的体型与现代非洲犀牛近似。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世界上多个地区都发现有它的身影。披毛犀是一种全身披满长毛的犀牛,与现代犀牛显著不同的是全身长满类似青藏牦牛的浓密的长毛,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195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钢厂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具披毛犀化石是在1956年的富拉尔基钢厂基建施工中,距地表9米多的淤泥质沙层中发现的,整个骨架同属于一个个体,完整程度接近100%,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最完整的披毛犀骨 架,是我馆的镇馆之宝,被定为一级标本。
此器通长25厘米、宽58厘米,其形制如一片两头尖的桂叶,故名桂叶形石器。该石器为周身琢,中间厚,两侧薄,形制对称,厚薄均匀,边刃加工制作锋利,是镶嵌在骨刀梗上的石片石器,属刮削器一类。从对饶河小南山遗址的研究以及石器本身的完整无缺来推断,这件石器是当时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首领人物墓葬中的随葬品,属黑龙江东部地区新石器文化。1965年采集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器物制作精美,形制独特,堪为精品,我省发现的细石器中个体最大的一件。
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该印为青铜质,铜片镶成,印纽扁平,中穿一个圆孔,呈桥状 。通高43厘米、边长525厘米X53厘米、厚14厘米、柄高29厘米。印面略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篆刻“天门军之印”;印背楷书“天门军之印”,印文笔画细挺有力,圆润活泼。印文凸起,笔画之间形成09厘米的沟槽。 历史 文献对唐朝职官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但不见天门军之设。辽金两朝亦无天门军之制,历年出土的辽金铜印亦无此种形制。这方铜印在渤海上京遗址出土,渤海仿唐制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军事制度。《旧唐书•文宗本纪》记载:“大和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画图以进。”虽然此处将渤海建置与唐中央政府的神策军相混淆,但至少表明渤海设有同类的禁兵组织。1960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枚天门军印出自上京皇城内,可作为研究渤海设有与唐朝中央禁军类似的军事组织的重要线索,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方渤海印,具有很高的 历史 研究价值。
这套舍利函一共4件,函体为素面,呈长方形,函盖呈圆弧状梯形凸起,自外而内依次为铜函、银函、金函,层层缩小,相互套合。其中,铜函两件,一件长145厘米、宽88厘米、高80厘米,一件长130厘米、宽53厘米、高66厘米;银函一件,长92厘米、宽56厘米、高50厘米;金函一件,长83厘米、宽53厘米、高42厘米。舍利函中属银函造型最精巧,其顶部盖上刻有“祥云”,象征“净天”,四壁上的“天王”形象脚踏“二怪”,勇武有力,视为“辟邪”。此外,银函里还装有桃形银瓶。1997年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渤海上京宫城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套舍利函保存完好,造型结构和唐代舍利函风格相似,是渤海信奉佛教的实证,更是研究渤海宗教与中原文化关系不可多得的资料。
这件金佛像高5厘米,重493克,造像上身穿半披式袈裟,左手提净水瓶,整体形象端庄恬静,极具神韵。以往唐代造像袈裟的样式,大多是自然敞开下垂的,因此佛像的胸部和腹部多是袒露的,而这尊造像全身的服饰穿戴齐整,这在唐代造佛像中并不多见。198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像整体形象端庄恬静,极具神韵,堪与盛唐时期最精美的雕塑像媲美,是目前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内发现的唯一一尊纯金佛造像,具有极为重要的 历史 研究价值。
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动物形象,自八千年前红山文化中龙的图案出现起,其形象便因不同时期的 社会 生产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审美意识的影响,不断变化与完善着。到唐宋时期,龙的形象中凤眼、鹿角、蛇身、兽肢、鹰爪及流畅的体型基本确定下来,而广为后世效仿保留至今。这件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威武雄姿,亦动亦静,浩气凛然。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时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195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铜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可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堪称金源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一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是黑龙江省省内最具分量的国宝级文物,国宝级文物。
鱼纹镜在宋金时大量出现,而以双鱼环绕为主要图案的金代双鱼纹铜镜最为研究者所称道,双鱼纹镜为金代铜镜中数量最多、最富特色的代表铜镜类型,其艺术成就代表了金代铜镜较高的艺术水平和境界。有人认为“鱼”与“余”谐音,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富足、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或者表明他们希望借用“鲤鱼跳龙门”来表达升官发达的愿望。有人认为女真青铜镜上的鱼纹可能与女真族信仰萨满教有关,代表了萨满教的宗教信仰。此铜镜重124公斤,直径43厘米,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铜镜。196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华乡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这件鲤鱼纹铜镜是女真族贵族女性生活中的宠爱之物,铜镜上鲤鱼的形象活灵活现,线条细腻,可谓巧夺天工,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女真族人生活的生动画面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展示了他们精巧的艺术构思和审美情趣,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铜镜,也被称为“铜镜之王”,国宝级文物。
此镜镜背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一幅以山水画为背景的人物故事画面,在山脚下以为头戴席帽,身穿布袄的农夫手持锄头正在田间耕作,画面左侧是枝叶茂盛的大树,树下是两位身着长袍的官员正指着土地说着什么,这一图案表现的是中国金代官员参加春耕时的场景。据史书记载,每年的正月元日,皇帝都会与众位大臣拿着农具到田间耕作,象征新的一年从农事开始,皇帝亲自下地耕作,各级官员更是不敢懈怠,他们与农民一起在田间劳作,铜镜上的图案表现的正是官员们春耕的图景,它还表达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寓意。铜镜背面下半部分的图案为一对雌雄鲤鱼正在河水中相互追逐、嬉戏,他们张嘴鼓腮,展鳍摆尾,掀起朵朵浪花。197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金代贵族墓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镜保存完好,镜面光亮,呈银白色,球状钮,做工十分精致,正面铜镜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构图虽然复杂,但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堪称中国金代铜镜的佳作,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金代铜镜,这在传世的中国古代铜镜中十分罕见,为古代铜镜中所鲜有,是不可多得的实物珍品。
齐国王墓为男女合葬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棺内男性为老年,胡须尚存,腰佩玉柄短刀,双手各握一金块,身着8层17件服装;女性为中年人,头部及面部用**丝织品包裹,腰佩饰件,项戴玛瑙金丝链,身着9层16件服装。二人头后置一楷书“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木牌。该墓出土文物丰富、精美,保存完好,其中服装种类繁多,质料品种齐全,纺织技术高超,制作工艺精湛,图案华美,在出土文物中尤为珍贵,被称为“北方马王堆”。丝织物主要是男女服饰,分为绵、夹、单类共计30余件,有袍、衫、裙、腰带、鞋、袜、冠帽等。服饰原料有绢、绸、罗、锦、绫、纱等,经纬线排列细密,弹性、韧性良好,织工精湛,大量采用挖梭技术,织金品占有相当数量,有织金绸(绫)、织金绢、织金锦等。此外还采用印、绘、绣等技法,特别是绣法,针法灵巧多变,可分为辫绣、打籽绣、贴补绣、盘香绣、平针、接针、套针、钉线、铺线、圈金等10余种。颜色有驼、绛、棕、烟、酱、绿、青等色。花纹图案有团龙、夔龙、云鹤、飞鸟、鸳鸯、朵梅、团花、卷草、璧桃、蝴蝶、卷云等纹。袍、衫多为盘领、开裾,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特点。 齐国王墓出土的丝织物为研究宋、金时期的缫丝技术、纺织技法、印染工艺、织机种类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了珍贵资料,填补了中国服饰史研究中由于缺乏金代服饰留下的空白,是我国金代考古的一次最重大的发现,国宝级文物。
此玉佩底边长4厘米、高34厘米、厚04厘米。玉佩整体略呈三角形,造型精巧别致,构图清新典雅。它两侧自底部开始,分别为两棵随风摇曳的树木,根干粗壮,枝叶繁茂,树梢枝叶自然和谐地互搭在一起,使全图略呈三角形。树下站立两只马鹿:左侧雄鹿昂首挺立,体态健美雄壮,朝向前方,其鹿角与左侧树干相连;右侧雌鹿体态略小,正回首凝视雄鹿,其耳部则与右侧树叶相连。在两鹿上方有一只大雁盘旋低回,振翅翱翔,似欲南归。1974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奥里米古城金代墓葬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玉佩由和田白玉精雕而成,玉质透明温润,泛光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堪称金代雕刻艺术之精品。
此图绢本设色,全长1100厘米,画心纵518厘米、横275厘米,跋纵460厘米、横287厘米。此卷所绘内容是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纺织至“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生产过程。此卷无题诗、无款、人物线描风格也不尽相同,再据跋语所记,可以确定为当时翰林图画院的摹本,图下所注小字为宋高宗吴皇后所书,皇后奖励蚕织,以示仪范天下。画卷前半部由“腊月浴蚕”到“盐茧瓮藏”,画的是养蚕过程,后半部所画除“蚕蛾出种”和“谢神供丝”两段外,其余七段画的是缫丝织帛的过程。全卷共绘74人,形神兼备,对比鲜明。清宫旧藏,后被流出宫外,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对于我国蚕织技术史具有弥足珍贵的记录,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为研究、了解我国南宋时期 社会 经济、手工艺技术、风俗习尚及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珍贵史料,国宝级文物。
楼璹(1089—1162年),字寿玉,一字国器,卒于1162年,73岁,官至右朝仪大夫。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宋高宗即位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为巩固政权,即下重农桑之诏,楼璹进献的《耕织图》,很得宋高宗赏识和喜爱。曾藏诸御府,其后又命翰林图画院摹绘此图。
此图全长1411厘米,宽37厘米,引首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题写的“曲水流觞”四个字。整幅图卷描绘了东晋时期,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雅士,在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于溪水边饮酒赋诗、观山赏水的情景。睹画思人,让人很容易想像出当年兰亭集序的盛况。画面上,以王羲之为首的42位文人分坐在溪水两畔,他们神态各异,生动逼真。有的执笔赋诗,有的起身取酒,有的静观山景。在文人雅士中间,一条清灵灵的溪水蜿蜒而行,溪水中飘流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每朵荷叶上都放有一盏东晋时期一种名为觞的酒具。荷叶载着觞在溪水里流转,停在谁那儿,谁就起身饮酒,然后赋诗,作不出诗的,要罚酒三斗。画面上就有一位大概因为作不出诗来,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画面中,除了42位文人雅士,还有17名服侍他们的童子,童子们分工有序,有的负责倒酒,有的负责把酒具从水里取上来,还有的在照顾沉醉不醒的人,他们的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看上去非常喜欢这场有趣的聚会。传世品,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幅《兰亭序》图卷是现存最早的兰亭全图,它不仅是古人兰亭修禊的直观史料,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具有弥足珍贵的 历史 价值,国宝级文物。
此图纵406厘米,横338厘米,绢本设色,画作以花青、赭石、藤黄为主要色彩,通过明暗烘托以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画中六位斗茶者皆头扎皂色裹巾,上穿齐膝白色或青色襦袄衫,下着白裤,其中三人脚穿草鞋,一人脚穿蓝色布鞋,还有一老者赤脚,再现了宋代“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中的小街商服饰。这些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提着茶瓶倒茶,有的边提茶瓶边夹炭理火,有的端茶于嘴边细细品茶,有的手提茶盏似乎在交流着什么。传世品,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中描绘的十分热闹的街头巷尾斗茶情景,在生动展现着宋代斗茶风气之盛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宋代独具特色的斗茶文化和市井生活,为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之一,国宝级文物。
此图纸本,色为白灰,画心保存完好,纵长743厘米,横宽331厘米。图卷每幅都独立成画,在每幅画右侧用唐代写经体书写九歌原文。书法气势豪放,刚柔相济,笔笔力透纸背。图卷共钤有明代内务“典礼纪察司印”、“大籁阁”、“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鉴赏印章12方。长卷中所绘人物采用白描笔法,衣纹用叶描,面部用游丝描,施以淡墨。笔触流畅,苍劲有力。人物神态除湘君、湘夫人外,都极度悲伤,体态羸瘦。《九歌图》长卷序列为:东君,太阳神,是楚人祭祀太阳的颂歌;河伯,黄河之神,至战国时代人们把各水系的河神统称河伯;湘夫人,汉水之神,和《湘君》是姊妹篇,画中人物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大司命,掌管人生死离合寿命之神;少司命,是主宰儿童命运的女神,画中为一年轻貌美的女神;云中君,云神,在神话中云神名叫丰隆,又名屏翳,为一男性;湘君,湘水之神,画中描绘了美丽的湘夫人思念湘君的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如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失望、怀疑、埋怨的复杂感情;山鬼,山神,即是巫山女神;国殇,战神。清宫旧藏,后被流出宫外,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直面隐于《九歌》文字中的情怀,并以其特有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承载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思,是一件艺术价值和 历史 价值兼备的珍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各种情况,堪称不可多得的盛世之作,国宝级文物。
此虎印全称为管辖科尔沁左翼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印,成正方形,银质,边长105厘米,通高11厘米,厚3厘米,印背有一蹲坐的虎形大纽。印文右为满文楷书,左为蒙文楷书,汉译均为:“管辖科尔沁左翼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印”。此印背右面刻满文,左面刻蒙文,汉译皆同印文。印侧右刻满文,左刻蒙文,汉译均为:“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前后两侧各阴刻满、汉楷书,汉译皆作:“礼部造”。此印印背、印侧的文字仅能识别,已不能传拓,且印的四角皆有磨损,可能因长期使用而造成。传世品,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印的出现印证了清朝当时已对科尔沁行使了有效管辖,是中华大家庭各民族世代友好、和谐相处的象征,更是清王朝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历史 鉴证。
此图全长182米、宽052米,画心长151米、宽0485米,长度近乎为清明上河图的3倍,较徐扬的另一幅洪篇巨制——《姑苏繁华图》长出近3米。其中所绘汉维各族人物近400名,马匹200多,骆驼、羊、牛等牲畜百余头,此外还有众多各色建筑、桥梁、山川、树木、河 流等等。 画上钤有“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等10方清宫廷内府印。此画以采玉为主题,卷首至卷尾描绘了嘉峪关至新疆和田之间运送和田玉以及和田河中采玉人采玉等场景的画面,沿途各地山川地理、奇阙险隘、车马行旅、水草牧放、河西坦途、天山外风光、汉族、维吾尔族等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景况尽收画中。令人瞩目的是卷尾部分,远处昆仑山高耸挺拔,近处采玉人在和田河中采玉,河岸上则是穿着官服的清朝官员在监督采玉人采玉。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此图画面主题突出,布局构图合理,用笔苍劲,画线一丝不苟,用笔巧密而精细,是一幅内容丰富、人物生动的 历史 地理风俗画,是清乾隆年间的现实主义艺术佳作,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各种情况,是一件艺术价值、 历史 价值、文物价值兼备的珍品,堪称不可多得的旷世杰作,国宝级文物。
徐扬,江苏苏州人,字云亭,工绘事,擅长人物、界画、花鸟草虫,画梅既苍劲又秀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南巡至苏州,进画,得以供奉内廷,受艾启蒙、贺清泰影响,写实功力益深,画出了《姑苏繁华图》、《乾隆南巡图》等 历史 画卷。他的绘画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等艺术形式,以散点透视法来描绘山水城池,把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其意义更大。传世作品有《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京师生春诗意图》等。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是一朵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且完整的艺术体系。下面是带来的国画创作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国画创作心得体会一:
在现在这个各种思想纷繁芜杂,风格多样的绘画领域里,一个年轻人的绘画道路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为此,我认真学习绘画史,尤其是中国绘画史,从中我获得了许多启迪。我坚信有三点是我一生追求艺术不能分割的,就是“民族性”、“传统”和“创新”。艺术作品往往越是体现民族性的生命力就越强,同时,“民族性”和“传统”都是作品产生的源泉,而“创新”则赋予它新的生机。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是一朵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且完整的艺术体系独特的绘画材料、审美情趣和绘画哲学等等。随着,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关于国画的命运有了太多争议,有的人说“国画要被时代所淘汰了”,“国画应当放弃笔墨了”等等。作为一个年青的国画爱好者,我想说的是:国画不会为时代所淘汰,相反它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相对其他绘画来说,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的艺术,更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它把文学尤其是诗词、书法和篆刻融合一体;国画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它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探寻自然脱俗的画面表现;国画不仅是技法的再现,更是画家道德思想的再现,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画清高,首重人品”等等,另外在强调绘画对思想和品格的表达上,是早于而且超过其他任何画种的。所以国画需要的是更高要求的画家,我一直循着这样的要求努力着,而且永远不会放弃。
我喜欢画虎,是因为虎给我一种浩然正气的感觉,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在我的眼中虎是君子,我曾有感而写到“吾画虎常以君子喻之,不为柔媚,求其刚毅;不为凶残,求其威严;不为俗艳,求其雅致。威然正颜,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环荡其间也。志存高远,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见势不趋,见威不惕,始终不改其度也。长啸可以惊天地,缄默仍能骇世俗。养天地正气,存鸿鹄之志。笔墨成处非大王,傲骨满身是君子。此皆我所欲也。”一直以来我对画虎的探索的根本原则就是“要画艺术虎,而非自然虎;要画精神虎,不为皮肉虎。”为了做到这点,我把虎拟人化,我把虎看成英雄、将军、勇士等等,当然除了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还应有“侠骨柔肠”的一面。我甚至也把虎拟物化,把虎看成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节,菊之坚贞,以及青松拔地而起、直干凌云的正气。在构思和创作时,总将这些精神会聚心中,凝于笔端。在表现技法上我做了一些探索,先学大写意画虎,追求笔法神韵;后来结合山水皴法来表现虎,多用枯涩之笔,使虎有苍涩厚重之感,有别于众家画虎追求细腻、毛茸茸的皮毛感。并对虎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形,也把山石的质感运用了进来,看起来似虎也似石。这样一来,倒为虎增加了些顽石的坚毅和刚强。
我画虎是以虎为我代言,抒己胸臆,我自刻了一枚印章就写道“长啸惊天抒壮志”,我希望画中的虎就是“君子之风”、“英雄之气”,不禁可以感染我,更能征服观者,给人以启发和激励。
国画创作心得体会二:
作一般的画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就可作画,难在把画画得美,要想画得美,应从十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气韵生动,这是作画最重要的原则,南北朝著名书画评论家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可见其重。唐张彦远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其意是画作只要有气韵,形状笔墨差一点也无妨。所谓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我总结的是人物画要注重神态,特别是眼神和体态,山水画注重气势,要大气磅博,花鸟画注重韵味,要典雅隽秀,简称态、势、味。
二是讲究法度,作画讲技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技巧,二是章法,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仅限于技巧却忽视法度。法度是指作画应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之所以称法度,意即它象法律一样具有严肃性,重要性,绝非可有可无,在关乎美感度上讲,它比技巧更重要。法度最重要的是画幅的构图,即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所谓经营位置,就是指整个画面安排布局,哪里画主景,哪里画副景,哪里画配景,各个景物怎样搭配,统一协调。古人总结了许多模式,如半边型,占中型,对角型,工字型,s字型,z字型,c字型布局等,画面最怕就是布局不当,凌乱无章法,更忌讳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满纸画得一点空间都没有。
三是要有古意,之所以强调古意,除关乎美感度外,古意更能体现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它将中国传统写意为特色的风格与西方写实风格明显区分开来。
四是骨力用笔,骨力用笔是谢赫六法之一的重要内容,所谓骨力笔,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要有力度,国画线条有十八描之多,在山水画中,尤以铁线描,折芦描最显骨力,画石山石头树木多用这两种线条,而游丝描和兰叶描多用于画土山土堆。其骨力就差多了。
五是笔法细腻,国画有粗笔细笔之分,粗笔豪放粗旷,细笔隽秀温婉,故国画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精细。在山水画中,区别主要在皱法上,大小斧劈皱,大小米点皱等属粗笔一类,芝麻皱,披麻皱等属细笔一类,而水墨晕染及没骨法等则不见笔痕,更显细腻,所以水墨画彩墨画成为了文人画家的最爱,其意就是求细腻传神。
六是晕染自然,晕染是考验水墨画家功底的技巧之一,画山石分阴阳,阴阳面多用墨色晕染以显现阴面和阳面,云雾水体也是晕染的重点和难点,墨色晕染多用混墨法和积墨法和分染法,混墨法是先将笔浸于清水或淡墨中,再用笔尖沾一点浓墨,一次染出深浅不同过渡自然的效果。积墨法则是先用淡墨染头遍,再用浓墨染二三遍。分染法主要用于熟宣纸,先用较浓的墨染,随即用清水将边缘晕开,晕染最重要的是墨色浓度要掌握恰当,浓淡过渡要自然不留迹痕,通常先要将纸喷溼再染。
七是简繁得当,画山水山石的层次宜多宜繁为佳,给人以山峦重叠,千峰万壑的感觉,单一层次的山体固然也可,但总不如多层山峰雄伟壮丽,故古人爱用立轴作画,这样就可设定三至六个层次山体,显得高大雄伟。当然采用简笔风格也很好,要简就尽量简倒也有情趣,寒江独钓图全幅画就一只小船,上一老翁钓鱼,很有诗意,浪漫之极。通常画北派风格的高山大川以繁为佳,画南派风格的江南风情则以简为要。
八是意境深燧,意境是什么,就是画家的思想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就是浪漫风流,前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操守,后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风流倜伥的性情趣味,诗一般歌一般的浪漫情怀,画如其人,风流才子苏东坡,唐伯虎等因人品风流才能作出意境深燧的风流作品,只是此风流并非人们常谈的彼风流,而是指作者长期养成的浪漫情怀。
九是题跋有趣,题跋虽简,画龙点睛,题跋内容应精心选取,与画面内容吻合,且应有韵味趣味,最好用诗词绝句,不要随意写几个字,也不宜篇幅太长,书法应美观大方,位置应符合规范。
十是人品修炼,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有德行,有爱心行善举,讲道德树礼仪,二是讲博学,饱读书穷史料,博众长苦内功,三是清心神,戒急躁静心思,淡名利莫妄为,人们常说书画修身养性就是修炼自己崇高的道德和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作出好画来。
国画创作心得体会三:
友人们常开玩笑说,陈醉以“贩卖妇女”为业。当然,这是指我的创作,因为我主要是画女性裸体人物。这,一开始就谈到题材问题了。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题材很重要,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以求精粹化。我钟情于此的原因是我一直从事裸体艺术研究——这也是构成“贩卖妇女”玩笑的另一个因素——因而,从感性的兴趣到理性的认知,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了。
于此更早的,还是绘画方式的摸索,这与师承有密切的关系。我是学油画出身,导师是留苏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对色彩微妙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对独特构图的处理方式,对形式感的敏锐把握与构思运用。在我的油画作品中能明显见出师承的轨迹。后来,油画、中国画和书法都同时涉猎,加上还有学术研究的根基,创作个性日渐显露。不过,在我的中国作品中也同样流露出学西画“出身”的痕迹。评论家给我的中国画创作定位,有人说是“文人画”,有人说是“学院画”。其实两个都对,而且恰恰是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判断,道出了我的苦心追求与创作特色。如果要我自己定位的话,那就应该是具有文人画精神的学院画。其根本就是把握住文人画的精神,运用好学院画的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是书画同源,看重“书写性”,古人画画说“写”——“写生”“ ”“写意”。幸亏我练了怀素,现在常书写巨幅狂草,所以,在作画时我侧重用笔、用线——线是中国画的灵魂,线用好了,支柱就起来了,精神就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用狂草在“写”人体,在淋漓酣畅中捕捉那意趣天成的效果。将草书与女性人体形象融在画面中,再加上特殊的表情、体态的塑造,也许这种对立统一本身就会激起人们某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但另一面,我又不能完全靠“天成”,作画时,我都非常着意于造型、构图甚至构成,这又用上了我的西画基础甚至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不错,古人也有“经营位置”,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我融进去的是另一个体系的基因,所以显得清新、率意、独特、异趣。画画的人往往都有这种体会,即有时一幅作品打动人的未必是因为它的题材重大,或者画幅巨大,而更多的是绘画的本体因素在起作用。也许恰恰是一个区域性的用笔油画则如笔触、一小块色彩的点染油画则如透明、或者是一个动作、一个小道具的安排使人产生激动甚至震撼!这些,都有可能从经意或不经意中产生。它们最终都取决于作品的技艺含金量——捕捉造化美点的技巧和表达造化美点的技巧,而这些都往往体现为某种创作的难度。还幸亏从小背诗词,今天也派上了大用场。画作的题款,我都是用自己原创的诗词。此外,题诗用什么字型、大小、如何排放,以及用什么印、钤什么位置等,都是需要精心琢磨的。只有这样既感性又理性,才有可能给人以匠心独运的感受。一位作家说,“你的画很有个性,感觉三个字:美、媚、味。不过歪鼻子斜眼,找老婆我是不会选她们的。”一位画商说:“你的那些美女很性感,很异样。可惜就太胖了,腿那么粗……”但画照拿。这些评说非常真实而准确,形象地反映了我的风格取向。
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们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还有说中国四大国粹:1中国武术2中医学3京剧4书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也属于中国国粹,像茶、道德经、易经、围棋、中国象棋、古乐器等等。
奇石在我国历史上又称为怪石、雅石、供石、案石、几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异石、孤赏石等,我国台湾及港澳称谓雅石,日本称水石,在韩国称寿石。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石均可称为奇石。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现货对象的话动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因此,奇石也可称之为中国国粹的一部分。
杨兴文 :已见笔墨,清新自然。有气象,有味道,有自己的想法。画自己的画,放开了,大胆了,自由了,大气了,抓到艺术感觉上了,也就是抓住本质了。如果能这样坚持画下去,肯定会走出自己的路来。艺术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技术可以学的来,精神很难学的来。最近的画笔墨比过去好了,意境比过去好了,想法比过去多了,画也比过去大了,继续努力。
濮继红 :越画越有味。古朴之中,巳溢满构图的灵动、色彩的秀美!
陈 昊 :任真先生的山水写作(写与作)具有几个霸气的优势:先天的环境禀赋、深厚的散文写作功底、严苛的军旅历练,以他的性情、智慧、见地,在人生的某个黄金节点,如同漫山遍野的夏花一般集中爆发,不由自主,来势汹汹。笔触之间,宛若一篇大散文的严整布局,透露了他思考世界的能力和体力(在我看来,思考也是一个极端的体力活)。方寸之间,能看到直抵山水背后,打通三界,蔚然天地之间,独立御风而行的缘由。功力十万,落笔千壑;厚而不滞,满而通透。写下山水的人,一定是按照上天意志,还原了一处精神的归所,观之者幸。
党增龙 :鲁迅先生《赠画师》好象就是写给任真的: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草木剑 :细品任画,人性充现。画家的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任真不仅会发现,而且会把自己的灵魂之血渗进去,了不得!
雎剑波 :任兄大作,令蓬荜生辉,顿添艺术氛围。身居斗室,欣赏山水风光,胸怀远大前程,喜不自胜!写而优则画,成为亦诗亦画的两栖名家。今番两组诗配画,尤为好看。色彩斑斓,风格优雅,意境深远。笔底大世界,方寸有天地。新春的美文还在读友中间传诵,盛夏的骄阳已经铺展在浪漫的画卷上。秋天的诗句还散发着独特的韵味,满山的红叶已经醉了画中的仙人。任兄的华丽转身,以如椽的画笔渲染着巍峨的远山,描绘着如画的深秋,歌唱着旺盛的生命伟力,在这个变革与别离的季节放飞心情,勾勒壮丽的画卷,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心潮逐浪高涨。
李 骏 :诗人笔墨,文人风骨。金戈铁马,冰河入梦。
张云水 :色彩骤升,后发无量!线条锐度、笔墨精细度需要加强。远景着色晕染生动,近景线条粗糙,植物末稍部不太准确,没有蒸蒸日上的挺拔之势,可参照大师作品或观察实景感悟。
任长军 :有气势,有笔墨,有精神,有语言。
陈建平 :作家画出了画家的感觉,原作更大气,笔墨更流畅,在近一年多的时间有如此大的飞跃,是勤奋的结果。祝更上一层楼!
陈运光 :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画作整体的把握,气韵的流畅,笔墨的飞洒,空间的远近,虚实的展现,美仑美奂。有些画已达到一定水准,上头条名副其实,好作家好画家!
郭浚卿 :遥望陇山万千重,远近高低各不同。欲攀绝壁采红叶,却隔山溪雾濛笼。
詹志鹏 :山水本自然,入眼留心中,挥墨泻纸上,还应是本真。学贵传真,有真才有受众,有心则有所展现。心到之人不论通过任何方式,只在表达共鸣的思想,展现人类共同的美。祝贺有思想的学者找到了更直接表达思想和精神的途径。
段金泉 :铁马吟诗文,金戈绘丹青; 游子怀故土,山水赋魂灵。
谢武战 :任真国画之“五味”:一是墨味浑厚——厚朴灿烈,华滋苍润,笔墨相生相合;二是韵味十足——笔墨自有山川,山川即成笔墨,山川之美跃然纸上;三是情味深长——情感化入意境,笔墨即兴,山川留情,情为笔,意为墨;四是乡愁味浓郁——没有乡愁不是诗,乡愁不在难为画;五是金石味饱满——金石为元气,笔墨充沛淋漓,是为山水品质。“五味”可除“五气”:匠气、浮气、躁气、媚气、衰气。笔有肌,墨有骨,线为舞,点如风,块成锦,色似绣,意入境,韵溢味。
慕向荣 :任情泼彩墨,真意写山水。传统见功力,创新知性情。赏文,品画,阅人;文奇,画酣,人雅。
王宏奎 :近日得任真国画一幅、散文集一本。其画大气磅礴,其书好读耐看。赏画读文,如沐春风。我想起老朋友在另一部大作《裸露心灵》扉页上的一段话:“我的散文,人是真人,事是真事,话是真话,心是真心,爱是真爱,情是真情。”这段话是老朋友对文学的理解,更是他做人的态度和成事的秘诀。向老朋友这种人生观和创作态度致敬,为老朋友的可贵精神和丰厚收获祝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