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舞厅歌词含义

漠河舞厅歌词含义,第1张

漠河舞厅歌词含义

漠河舞厅歌词含义,柳爽和他的《漠河舞厅》走红,得益于它的“小众”,与大众印象中的“网红神曲”拉开了距离。《漠河舞厅》在歌词中传达出了一定的文学性。漠河舞厅歌词含义。

漠河舞厅歌词含义1

最近每天打开抖音都会刷到一首歌,歌名叫《漠河舞厅》。漠河舞厅是柳爽的一首歌,歌曲背后的故事原型令人动容,是在经历1987年漠河特大火灾老人张德全的故事,具体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截取部分歌词大家自己感受下:

—作者:柳爽

如果有时间

你会来看一看我吧

看大雪如何衰老的

我的眼睛如何融化

如果你看见我的话

请转过身去再惊讶

尘封入海吧

我从没有见过极光出现的村落

也没有见过有人 在深夜放烟火

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

你什么都没有说 野风惊扰我

三千里 偶然见过你

花园里 有裙翩舞起

灯光底 抖落了晨曦

在1980的漠河舞厅

这是其中一段歌词,反正很写意,诗歌都没这么抽象,然而过了几天又刷到一个公众号写的文章,题为《漠河舞厅背后的爱情故事》

《漠河舞厅》背景故事中的原型人物张德全(同音)老人。在1987年举国震惊的“五·六”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他的爱妻不幸丧生火海,往后30余年,老人未再婚,二人生前也未育有子女。

而老人的妻子生前很爱跳舞,他们甚至常常在旧仓库里,点起灯一起舞蹈,这个习惯也一直保留至今。

还有一封写老人写给妻子的信,信中写到“苦难已过,世界大好,我也老了许多。人因何而美丽,又因何而凋谢,是惹怒了憩息的神明,抑或是连它也妒忌你的美丽,降于你炽热的登场,又炽热的退去。我们会坠入爱河,我深信不疑。”

1987漠河特大火灾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木尔、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引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震惊国内外。由58800多名军、警、民(其中解放军官兵34万人,森警、消防干警和专业扑火人员2100多人,预备役民兵、林业职工和群众227万人)经过28个昼夜的奋力扑救,于6月2日火场明火、余火、暗火全部熄灭,火场清理完毕,取得扑火胜利。

至此,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大兴安岭扑火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此次特大森林火灾火场总面积为17万平方千米(包括境外部分),境内森林受害面积101万公顷,大火中丧生211人,烧伤266人,受灾居民1万多户,灾民5万余人。致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国家的森林资源损失惨重,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间接损失达6913亿元。

漠河舞厅歌词含义2

小众+好故事=稀缺品

柳爽和他的《漠河舞厅》走红,得益于它的“小众”,与大众印象中的“网红神曲”拉开了距离。

互联网早已经消磨掉了音乐创作的门槛,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则让一首歌的生死存亡缩短到了15秒的副歌。无数鲜为人知的歌手、公司涌入这一行业,通过生产音乐来获取流量,进而赚取版权收入。一首首“网络神曲”从音乐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变成了“快餐式消费”的音乐产品。据刺猬公社此前报道,“神曲工厂”大多有一套成熟的生产模板。他们会抓取互联网热点,通过用户洞察,如分析网易云音乐热评的语言方式,写出最易获取用户同理心的歌词。这类歌曲词曲简单、朗朗上口,这些歌的`演唱者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卡准网民的情绪点,博取一次收割流量的机会。

如今打开抖音热播榜,排在前几名的《假面舞会》《南半球与北海道》《风吹过八千里》《浪漫主义》……这些歌曲播放量多达千万甚至上亿,但演唱者却鲜少能被人记住。业内人士透露,一首歌从筹备、制作到火爆,最快只需不到两周的时间,从火爆到被人遗忘可能用不了两周,比火多久、经不经典更重要的是“红过”。

音乐快餐化的同时,大量抄袭、侵权事件频出。网红神曲《野狼Disco》大家都不陌生,就在火遍大江南北后,这首网红神曲却惹上了侵权风波。网红歌曲陷入土嗨、简单粗暴、无病呻吟的创作循环,在这样的背景下,好的内容一旦碰到好的时机,就容易用稀缺的特质引爆流量。

柳爽发文说,经历了短时间的兴奋、愉悦后,过渡到了后来的不适。他和他的团队都希望网友对这首歌的推广适可而止,更加不希望把一首致哀的歌曲配上讽刺和不合时宜的画面。而他自己也拒绝做“网红歌手”,接下来将踏实做好专辑和演出。而越是把流量拒之门外,反而越激发大众的好感,柳爽身上的诗人气质和他的歌里传递出的爱情信仰,都是现代稀缺品。

引人共鸣是制胜法宝

短视频时代,老歌翻红的例子数不胜数,《漠河舞厅》虽然发布一年半后才迎来出头之日,但它的本身具备了“爆款”的潜质。

首先《漠河舞厅》基于一个好故事,而柳爽的文学素养成功驾驭了这个故事,在歌词中传达出了一定的文学性。尽管很多网友表示“听不懂”,有“逻辑硬伤”,但这也不妨碍喜欢的人将其中的歌词变成了文青语录,尤其是那句“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其次,经常出现在音乐节、livehouse的柳爽,延续民谣叙事的同时,加入了复古元素,让人通过旋律重回上世纪80年代的舞厅。最后,柳爽的个人风格也是一大魅力,《漠河舞厅》火了以后,不少铁粉留言“终于被发现了”,帅气的外形、温柔的嗓音,所有的一切造就了《漠河舞厅》的迷人特质。

从《丁香花》到《海底》《漠河舞厅》,中国的网络歌曲经历了从“神曲10”到“神曲30”,这些歌曲的成功之处都是拥有一个引发共鸣的精神内核。借着短视频平台,杨千嬅的《处处吻》、蔡琴的《读你》、朴树的《newboy》变成“网红歌曲”再度翻红,网红歌曲和“非网红歌曲”的界限被不断打破,更伴随时代的发展,展现出一种“反差萌”。

人们的听歌口味越来越多元,圈层化、碎片化显著,在巨大的流量以及各个平台基于互联网算法的精准推送下,挖掘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变得不再容易。但,无论什么时代,真正有营养的好音乐永远不会过时,人类相通的情感以及对纯粹、美好的向往未曾改变,期待更多像《漠河舞厅》这样的好作品出圈。

  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日益高涨。对于民歌的传承方式也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与措施。改编民歌其实就是作曲家对于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在当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让不为人知的民间歌曲或者民歌元素借着现代作曲家的智慧重新融入到当下的音乐文化建设中,而不是静止的停留在图书馆或者流落在民间。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基因库,民歌被千秋万代传唱,不仅仅是因为民歌本身的生命力,也是由于一代代的知识分子以及艺术家对于其不断的输入文化养份。而这种输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民歌的改编。改编民歌与原生民歌在艺术性上各有千秋,但是,改编民歌的表现力往往要胜于原生民歌。学者们努力的搜集、整理、记录、分析以及改编民歌,其目的在于将之作为创作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新音乐”的基础,这种对“新音乐”的渴望是百年中国音乐界的一个历史命题,如同“宿命”般至今犹存。[1]

近年来,改编民歌中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即王志信改编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民歌虽广为流传,但曲调太简短,太平淡,相对单调,且音域窄,难以充分地表现歌曲内容的张力。作曲家王志信改编后的《蓝花花》,对原歌作了生动的发挥,赋予了新的内容。扩大了歌曲篇幅,从曲调的结构、旋律的丰富、节奏的变化、调式的转换、音域的扩展、张驰有致的力度速度、感情丰富的表情力等等,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对原民歌的内涵有更深刻地渲染和表现,成为一首完整的、具有深厚技术技巧的、更具艺术魅力的、有一定难度的艺术歌曲,可以说它是民歌中的“咏叹调”。[2]传统民歌《蓝花花》的纯朴情感与改编后的《蓝花花》深刻表现有机地结合,成为一部艺术性更强的优秀作品。

一、改编《兰花花》的音乐审美特征

《兰花花》属于陕北信天游,是一种上、下句结构的山歌。具有陕北山歌的普遍特点,即节奏自由、柔美流畅、高亢有力,且以分节歌的形式多次反复,同时语言简练、生动,感情纯朴、真挚。八段歌词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正是因为故事的叙事性和完整性,才给改编提供了张力和可能。词中的兰花花是陕北固临县临镇某村有女子,长得很美,被地主周家娶去,也不满意,后和别的男子恋爱。这首民歌的歌词共有十七段,内容与民间传说大体相同,但在舞台上演出时,只保留其主要段落,一般为五六段。舞台演出是将叙事性与抒情性融为一体,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新编《兰花花》是作曲家王志信在不失原民歌风格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曲的旋律骨干,在曲式结构、调性布局、人声音域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发展。改编曲在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扩充,曲式结构扩充为A+B(a+b+c)+ A",由于改编后的作品张力大,表现的更为深刻、细腻、完善,从而对演唱者的演唱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A段基本保留了原民歌的旋律特点,主音la与其上下四度的音程跳进la-re形成了西北民歌特有的高亢、明亮的音乐风格,节奏保留了陕北民歌特有的强起、方整的特点。在A段的“蓝线线”、“蓝格英英”、“蓝花花”等字上巧妙地加上装饰音,更好地抒发了对蓝花花这位远近闻名的美丽少女的赞美,民歌韵味也显得愈发浓厚,改变后的曲调与原曲相比较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

(改编)

(原曲)

改编后的B段是音乐发展变化的重点段落,犹如交响乐中的呈示部。将A段的美好逐步带入一个悲剧性的痛苦深渊。这个段落由a、b、c三个小段落组成,分别叙述了兰花花在三种情景之下的不同的情绪体现,从而将事件的戏剧性发展过程与人物的情感发展变化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a部分缓慢、悲伤地诉说了蓝花花被逼迫订亲,要强行抬进周家的不幸遭遇。后半段落节奏由慢渐快,加之两段旋律模进,形象地描绘出蓝花花仿佛被恶运步步逼近,将被抬进周家时惶恐不安的神态,对自己的情哥哥难以割舍的爱。作曲家继续在一些关键字如“说媒”“情哥哥”等上添加装饰音外,更为突出的是在前半部的订、大、迎字上,将陕北民歌特有的“苦音音阶”充分运用,进而更加深了蓝花花命运的凄惨、悲苦。其中重复的“撇下我的情哥哥”在演唱中一次比一次情绪失控,非常具有感染力。而原来的曲调不具有这样的张力和情感表现力度:

(改编)

(原曲)

b段描述了蓝花花被强行抬进周家后,对形似枯槁的周家猴老子的僧恶,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与抗争,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个段落蓝花花的拼死反抗。作者借用了戏曲的跺板来营造出一种情绪激烈、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情景氛围,生动再现了一个美丽少女在不公正的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与真情。

c段运用了西北秦腔中摇板那富有特点的紧打慢唱的节奏,将蓝花花誓死不从,要逃出周家,割上性命也要见到自己的情哥哥的迫切心情极好地烘托出来:

A"段犹如交响乐古奏鸣曲的再现部,在速度不断加快的三连音的推动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情感高潮。在“情哥哥哟”“说不完的话”等字上添加的装饰音衬托下,气势恢弘壮美,充分表达了蓝花花见到日思夜想的情哥哥时那激动不已的心情。虽然A"与A段的旋律基本相似,但A"段音乐情感更加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由强到弱的不断重复的结束句,显现出蓝花花仿佛投身在情哥哥怀中,被爱情的幸福所陶醉的神态。

二、改编《兰花花》的表演特征

中国民歌在进行改编时,有些重新编曲 ,有些将几首小曲连缀,有一些是将近关系调的曲子编曲在一起。也有一些只是改变原作品的速度,增加快慢对比。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改变伴奏方式和乐器,甚至加入乐电声。[3]但是,《兰花花》的改变将各种改编方法很好的结合运用。有原有的曲调,也有创作的旋律。节奏、力度、篇幅都有很大的变化 。

在演唱方面,改编民歌的演唱,作为民族声乐的一种形式,以其浓厚的民族性与时代内涵,不仅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感受能力,提高其音乐修养,提高民族声乐技巧的运用方面。而且对于培养我国声乐学生了解、热爱我国民族音乐及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改编民歌与传统民歌的曲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演唱在发声、共鸣方面借鉴了西洋唱法,充分发挥了人声潜能的科学性,同时更好地继承了我国戏曲在用声、运气、运腔,以及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等方面的优秀传统,从而使发声训练和我国语言紧密结合,对民族声乐的提高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改编民歌的这种创作方式,能够很好的影响当代歌曲的创作和传播,很大程度上丰富曲调的创作手法。同时,为作曲家提供了新的创作视野,为演唱家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改编曲《蓝花花》之所以被称为新时期民歌改编的典范,广受演唱者的青睐,成功之处还体现在为演唱者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艺术迎新和发挥的空间,使其无论在思想情感还是演唱技巧方面,通过该声乐作品均可以更好地展示演唱者的艺术功力。

首先 ,演唱的速度、节奏、情绪变化更加多样性、复杂化。这就要求表演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都要很到位。否则吃力不讨好。由于原民歌结构为一段体,上下两句结构简单,演唱的速度、节奏、情绪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而改编曲《蓝花花》的曲式结构被改编为三段体后,演唱的节奏、速度、情绪在各个段落中均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开始A段的“中速、稍自由、激昂地,抒情地柔婉地唱出对蓝花花的赞美”到B段中的a的“缓慢、悲伤、渐快、慢而弱,描绘出一种哭咽的节奏和感情”,b段的“突快、愤怒、反抗的,表现蓝花花强烈的愤懑心情和向命运抗争的决心”,c段的“紧打慢唱、急迫地,突出了蓝花花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后再到A"段的“开阔、无限激情、慢而弱”的细微复杂变化,使演唱者可以充分运用声音的力度强弱、音乐的明暗、结合演唱速度、节奏的各种变化,更加细腻深刻地刻画、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故事发展中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把蓝花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充分地表达出来。[4]

其次 ,故事的戏剧矛盾更加突出,演唱更具艺术张力。改编曲《蓝花花》的曲式结构由一段体拓展为三段体,同时为一些西北戏曲音乐元素(如秦腔中的垛板、摇板)吸收融合进来,加之调性(G-C-G)转换,使得演唱者将略显平淡的故事情节重新演绎、描述得更中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更加淋漓尽致地抒发人物内心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从而深层次揭示了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题,彰显作品卓而不群的艺术风貌。其强烈的艺术效果,更容易带给听从和观众一种听觉与视觉艺术上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第三,改编后提升了原作品的地域性和艺术性。改编的《蓝花花》在许多段落的旋律中,富有创造性地在很多关键字上添加了一些极富西北地域音乐特色的装饰音,使得演唱者得以更加传神地表现人物情感,并展现出一种浓郁的西部民歌风韵。另外,作曲家大胆运用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在曲式结构、段落布局、润腔装饰等方面加以改进、创新,巧妙地将一些极富西北戏曲风韵的素材和西部民歌特有的吐字发声装饰音都吸收融合进来,从而使改编曲在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思想情感的深度挖掘、彰显故事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及艺术张力等方面,显示其卓尔不群的艺术修养放风格,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黄土高原上蓝花花这样一位美丽坚强、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刚烈女性的风采,塑造了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现实和浪漫主义艺术精品。

结语

改编《兰花花》,不仅仅是由于这首作品的内在张力,更是由于根植于黄土地中的那种独特的民歌风情。改变民歌其实就是作曲家对于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保护不会因为对于原生民歌的改编而失却隐匿在曲调中的那种古朴民风民情乡音乡情,只有这样,才会有歌不完的黄土情、唱不尽的《兰花花》。

注释

[1] 樊祖荫 赵晓楠:《20世纪汉族民歌研究》(二)《黄钟》2005第2期

[2] 顾娜 :《老歌新唱――王志信的民歌新编》 音乐天地2008

[3] 郭伟萍 孙圣广:《当代新民歌的改编手法及特征简析》研究与探索 2008

[4] 施敏:《解析新编民歌兰花花及演唱》 2002年第3卷第2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关欣:辽宁省渤海大学

责任编辑:张慧瑜

是一个视频,可以去抖音搜一下,一般有介绍的。

MV即音乐短片(Music Video),是指与音乐(通常大部分是歌曲)搭配的短片,现代的音乐录像带主要是为了作为宣传音乐唱片而制作出来。

即使音乐录像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但直到1980年代美国音乐电视网(MTV)成立之后音乐录像带才开始成为现今的样貌与普及,音乐录像带可以包括所有影片创作的形式,包含动画、真人动作影片、纪录片等。  

抖音(英文名:Tik Tok)是由字节跳动推出的一款短视频分享软件,于2016年9月上线,是一个面向全年龄的音乐短视频社区平台。

抖音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创造多样的玩法,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并分享给平台上的用户。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罗伯特·舒曼。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这种思想几乎是意识流的,造就了奇迹般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3、舒伯特。

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

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87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