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兹
海兹(1791~1881)曾在意大利米兰学院从事绘画教学达30年之久,画家。
中文名:海兹
外文名:FrancescoHayez
国籍:意大利
出生日期:1791
逝世日期:1881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路得》
背景
在19世纪的法国画坛上,除了上层贵族所追求的古典主义题材之外,对于东方古代生活以及农民的生活题材,也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普桑的作品上,经常能找到农村生活的写照,新古典主义画家们有时也更爱用古典的艺术风格来展现当代农民的现实生活。
个人简介
海兹,弗朗西斯科·海耶兹(1791~1881)曾在意大利米兰学院从事绘画教学达30年之久。因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意大利人,法国画界说他是法国画家,而意大利则说他是意大利近代画家。1791年2月11日生于威尼斯,家境贫寒,由叔父,艺术爱好者和经营者乔万尼毕纳斯科(GiovanniBinasco)抚养长大。由于叔父的意愿,他跟随佛兰切斯科玛吉奥多(FrancescoMaggiotto)学素描和油画,同时热中于阅读历史、神话中的人物故事。
生平
1805年他的人体素描作品在威尼斯美术学院以赢得一等奖,同时威尼托地区的几个小公国合并于意大利王国,该年朱塞佩马志尼(GiuseppeMazzini)降生。次年海耶兹进入代奥多洛玛黛意尼(TeodoroMatteini)的学校,开始创作历史题材画作。1809年海耶兹移居当时被称为皇城的罗马。
1810年海耶兹在维多里奥阿尔菲耶里墓碑(MonumentofunebrediVittorioAlfieri)的作者卡诺瓦(Canova)的指引下,研究古典艺术、拉菲尔和雕塑家本人的作品。1813年给威尼斯美术学院送去他的首张大作:"里纳尔多和阿尔米达"(RinaldoeArmida)。1817年和罗马姑娘维倩察斯卡绮亚(VincenzaScaccia)结婚,接受创作油画"Ezechia的悲悯"(LapietàdiEzechia)的任务。同年又创作"和安东尼奥卡诺瓦的巨大半身像在一起的奇柯涅亚拉家族像"(RitrattodellafamigliaCicognara:conilbustocolossalediAntonioCanova),这是使他名声大振、订画者剧增的首幅名作。
从1818年起,这一年曼佐尼(Manzoni)写下了悲剧"卡尔玛涅奥拉伯爵"(IlcontediCarmagnola),直至1820年,画家投身于创作彼得罗西像(PietroRossi)。这幅画在布莱拉(Brera)展出,获得巨大成功,被称为是浪漫主义新画派的展现。1821年接着创作了"上刑场的卡尔玛涅奥拉伯爵"(IlcontediCarmagnolacondottoalsupplizio),以此巩固了之前的成功,也得到了阿列山德罗曼佐尼(AlessandroManzoni)的赞许。同年,仍是在文学的灵感下,又诞生了"Catmor和Sulmalla",它表现了JamesMacpherson作品"CantidiOssian"中的一幕。
1822年展开创作"西西里晚祷"(Vesprisiciliani)的第一部分,以及灵感来自于Canova的雕塑的dell'Ajaced'Oileo的大幅人体画作。1829年完成油画"隐居者彼得"(Pietrol'eremita),这是他耗力最大的历史题材画作之一,这幅作品又引发画家创作了他最具感染力的画作:"布拉格难民"(IprofughidiPraga),完成于1831年。
《路得》
就学于意大利的法国画家海兹的这幅《路得》,就是一幅十分典型的此类作品。此画约作于1835年,有139×101厘米大,现藏意大利波伦亚市。他采用《旧约·路得记》的掌故为题材,描绘了一个依靠拾麦穗来养活婆母的孝女路得的形象,可是这个形象的学院派风格和古典艺术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路得,是迦南人利米勒的儿媳妇,为了度过饥荒,全家横渡约旦河,来到摩押地,在颠沛流离中,利米勒及其儿子都命运不济地相继死去,只剩路得与婆母二人,她们双双来到伯利恒,不得不靠捡拾庄稼地里割剩的麦穗来充饥度日。一天,田地的主人波阿斯见到此情,出于善心,便接纳了这婆媳二人居住在他的村里,并允许寡妇路得在地里拾麦穗。经互通家世后,婆婆发现波阿斯原是她死去的丈夫利米勒的至亲,便让儿媳在打麦时节换衣沐浴,去波阿斯所劳动的休息之处找他并告诉他这一亲姻关系。按照古代法规,要娶近亲为妻,必须先征得族兄的同意,赎买其家产连同妻女,族兄见利米勒家太穷,推说不要。波阿斯即当众宣布,他愿买下,于是他合法地娶了路得为妻,以后他们生下了以色列王大卫。路得,在圣经上原是一个贤良孝顺、勤劳朴素的女子,画家却以半裸体的形象展现了这个传说中的女子的风韵,着意于表现她的阿拉伯装束:左手腋下有几棵麦穗,脸上显现出孤独、屈辱和惆怅的表情。形象是充分写实的,但却充满着古典的姿势美,脸上布满着穷苦人的愁绪。
大气现象“海兹”
“海兹”也是一种大气现象。当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海面上空气层产生强逆温时,低空海面生成密度较大的“水晶体空气层”,再由阳光折射就形成了“海兹”。
意大利的弗朗西斯科海耶兹(Francesco Hayez 1791-1882 )
《吻》表现的是一对情侣在走廊间亲密的场景。画面构图简单,画家把人物安排在画面正中央,突显了主题。用笔细腻,女子身上的蓝色长裙光彩熠熠,蕾丝边的袖口优雅婉转。裙摆的褶皱在光线的照射下质感极强,女子的婀娜多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子暗红色的外袍和红色的裤子色彩对比和谐。暗黄的光线通过情侣投射在墙上,为画面铺上一层深情温馨的气息。
这幅由Francesco Hayez(弗朗西斯科海耶兹)所创作的《The Kiss》作品是意大利浪漫主义的标志性作品,画面表面所描述的是一对男女在相互激情拥吻的情景。而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试图要表达出文艺复兴的精神。画中男士所穿衣服的颜色代表为从奥匈帝国中独立的意大利而出力的意大利爱国主义斗士。而那个穿着浅蓝色裙的女士代表着在1859年法国与萨丁尼亚共和国结盟,并在法国的支持下成立的意大利王国。这个年份正好就是《The Kiss》的创作年份。因此,它是一幅相当有代表性的作品
正常开展哦。2022年11月26日起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至2023年2月26日。
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位于历史名城罗马,作为意大利众多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完全致力于现当代艺术收藏与展览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首次携体量如此之大、规格如此之高的重磅展品来华展出。大展汇集了46位顶级西方艺术大师的62幅艺术杰作,横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十余流派,来自不同时期和年代的精品齐聚展厅,如同一面现代艺术的多棱镜,带领观众去照见和回望那个风云变幻时代里的奇光异彩与无限突破。
百年时空,无极往复。本次大展汇聚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历史长河中46位星光熠熠的艺术大师。梵·高,一生饱受孤独与苦痛,却用手中热忱而富有韵律的画笔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惊人的杰作;莫兰迪,意大利伟大的静物画家,其独有的用色在当今被称为“莫兰迪色”,传递出宁静与隐秘的气息;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先驱,他的作品充斥着热烈的节奏感,散发着历久不衰的魅力再有诸如莫迪利亚尼、基里科、马蒂斯、布里、卡洛、海耶兹、德加、毕加索、博尔迪尼、布拉克、莫雷利等,群星璀璨,用风格强烈的作品连缀起欧洲近百年波澜迷人的壮阔艺术史诗,届时,也为蓉城观众带来一场西方现当代艺术的饕餮盛宴。
自从艺术界里莫桑派——鲁本斯派间的争论以来,在19世纪这种争论的形式再度展开时,艺术的重点和目标成为了融合新古典主义的“线”以及浪漫主义的“颜色”。一个接一个的画家被评论者认为他们已经达成了这种融合,包括狄奥多·夏塞希奥(Theodore Chasseriau)、阿里·谢佛尔(Ary Scheffer)、弗朗西斯科·海耶兹(Francesco Hayez)、亚历山大·加百利·德康(Alexandre-Gabriel Decamps)和汤玛斯·库图尔(Thomas Couture)。后来的学院派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对此评论道:“成为一个好画家的方法,便是将线和颜色当作是一回事”。
汤玛斯·库图尔在他所著的书中宣扬了这种概念——主张那些宣称一幅画有比较好的线或比较好的颜色的说法都是胡说八道,因为颜色要靠着线来传达它才能表现出色,而反之亦然;颜色是表达“形状”的一种确实方法。 在这个时期的另一种发展包含了采纳历史的风格,以显现出画中所描绘的时代,这称为历史主义(historicism)。这种方法以亨德利克·利思(Henrik Leys)的作品为代表,他也影响了詹姆斯·迪索(James Tissot)。历史主义也表示了学院艺术中,应该结合并融合过去艺术与不同传统的看法和作法。
艺术世界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上的象征法。主张“线”和“颜色”的两派都声称透过象征的手段,画家可以经由这些象征元素作为媒介来控制作品所能产生的心理影响,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观念都能这样表现出来。由于画家试图在作法上融合这些理论,也强调了艺术作品在作为比喻和象征上之媒介的角色。他们主张绘画或雕刻应该以柏拉图的形式或观念来陈述,使观看者能在寻常的描绘上看到更深一层的抽象涵义,一些永恒的真理。因此如同约翰·济慈的名言“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绘画应该是一种完全而完整的“观念”。布格罗曾说过他不会画出“某场战争”,而只会画出“战争”(的本身)。许多学院艺术画家的绘画都只简单的取名为黎明、黄昏、视觉、品尝等等,而这些观念都只由画中裸体的人物来具体化,以这种方法来说明观念的本质。 学院艺术也相当偏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成为强烈反面对比。画中的角色都被描绘的简单而更抽象化—理想化—以表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观念。这包含了自然状态下的一般形式,以及将其转化以和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搭配。
由于历史和神化被视为是陈述观念的辩证法和表达法,能提供象征上的丰富题材,运用这些主题作为题材被视为绘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17世纪所提出的艺术等级(hierarchy of genres)便划分了艺术题材的价值,在这套划分法中,历史绘画—古典、宗教、神话、文学、和带有寓意的主题—被列为最有价值的题材,接下来的排名则依序是风俗画、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历史绘画也常被称为“伟大的题材”。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的绘画通常都是超越了生命的历史戏剧题材,他以此与历史主义作搭配,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文化风格。德拉罗什也是典型的历史画家。
所有这些倾向都受到了哲学家黑格尔的影响,他认为历史的辩证法最终只会出现一种答案,以综合体的形式来解决。
到了19世纪晚期,学院艺术风行整个欧洲社会。学院艺术的展览相当频繁,最受欢迎的展览是在1903年开始的巴黎沙龙(Paris Salon),这次沙龙展览相当轰动,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国外的参观者。在某个星期日一天中便吸引了50,000人参观,2个月里总计约500,000人参观了展览。数千幅画作被展出,从人的视线高度直到天花板间摆满画作。在沙龙中成功的展览是对画家们成就的认可,使他们的画作能能被越来越多的个人收藏家买下。威廉·阿道夫·布格罗、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让-里昂·热罗姆(Jean Leon Gerome)则是当时艺术界的主要人物。 在学院艺术全盛的时期,洛可可时代不受欢迎的画作也开始重新流行,而洛可可艺术中常用的题材如爱罗斯和丘比特等也重受欢迎。尽管拉斐尔事实上较为偏向米开朗基罗,学院艺术也相当崇拜拉斐尔那些带有理想化的作品,
学院艺术不只影响了欧洲和美国,也影响了一些非西方的国家。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国家,由于他们的革命是以法国大革命作样本,也试著在文化上模仿法国。例如Angel Zarraga便是墨西哥的学院艺术画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