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写作风格是什么?

川端康成主要作品的写作风格是什么?,第1张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节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 作者积极 健康的审美情趣 ,如《 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变态性爱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 属模仿式的小说——《 针与玻璃与雾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出版最后完成本。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未追随日本帝国侵略政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未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那样。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实际上是妓女)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车上前往雪国去会驹子的岛村。正从车窗欣赏这蕴含着一种神秘感的黄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驹子陪岛村一夜温存之后,清晨时镜梳妆,红颜黑发,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岛村欣赏着,未免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恍惚。

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总之,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一样,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本来,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美的追求,也不可能是世外的梦呓。这就是说,有时他们也会在现实社会发现比较接近真正的美的东西,如川端笔下的“伊豆舞女”同高中学生之间的纯洁的感情;然而,很多时候,由于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他们又会以丑为美。《雪国》摆脱那个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的现实,美化封建主义遗留下来的卖*制度——雪国温泉旅馆“五等艺妓”同嫖客之间的厮混,这就不能令读者感到满意。即使日本帝国主义,由于《雪国》所表现的那种令人陶醉的男女关系会消磨所谓“国民的战斗意志”,对之也不表示欢迎。

这次的书单,我选择了日本文学这一类。按国界划分文学类型其实应该是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法,但日本文学内在的统一性却让我们不可忽视,它们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有共同的主线,毕竟整个社会背景环境总会或多或少地对很多事物产生相似的影响,文学也不例外。在这个六月,读读带着物哀与唯美主义的书或许也是不错的邂逅。

记得这本书的中文版序文是安妮宝贝写的,她说,无论如何,它都像是缓慢渗出、静水流深的清凉泉水一样,是能让人的心变得柔软及澄澈的回溯。

岩井俊二本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感悟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

没有太多的复杂,污秽和不安,这本书有的就是柔软、细腻和干净。故事里,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一封情书,但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溢满了无邪美丽的爱,纯粹,不受一丝沾染。如果对这个沉重复杂的世界充满了疲惫,建议你去看看这本简单纯粹的书,任何时候,我想我们还是需要极真极美的东西的吧,像一阵六月吹过脸庞的风,残留着樱花的淡淡清香。

真实的感情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道德伦理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仅仅就是白雪皑皑的群山之中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

《情书》中对过去的追忆和有关生死的描绘都极具东方气质,含蓄优美、感而不伤地表达了故事的主题——珍惜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爱情。

东野圭吾的长篇推理小说,也是"伽利略系列"的第三本小说,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是东野圭吾发表作品迄今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作品。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便当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便当店做事的邻居靖子。天才的爱情终究是与常人不一样的吧,他爱靖子的方式,就是为她掩盖一切杀人之实,用严密的逻辑与诡计尽自己最大所能去保护所爱之人,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惜。东野圭吾自己也曾说过:“这是我能想到最纯粹的爱情,最好的诡计。”在我看来,在本格推理之外,这本书贯穿的两条主线是爱情,“无恋之爱”与“无爱之恋”交织的纯粹的爱情,石神说,我只是利用了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的盲点。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诡计。从推理小说诞生至今,所有的犯罪伎俩几乎已经被无数作者所穷尽,即使是天才石神也无法用一个闻所未闻的诡计去隐藏真相。因此这个诡计也有着某些著名而古老的诡计的踪迹,不过这仍然肯定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完美的不在场诡计。

诡计,并不是这本书的核心,或许有人会一眼看穿。但全书读毕,我感受到最多的是苦闷与平静笔调下的不安,爱情如果承载的太多,就会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雪国》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之作,也是确立川端康成日本巅峰地位的代表作。

而关于这部作品的关键词,往往是物哀、意识流、唯美主义、徒劳、虚幻等,其高超的艺术技巧绝非其他任何作品可企及,细腻,将精致追求到极致之感,完全经得起雕琢,这就是川端康成小说独有的魅力。故事始终围绕岛村,驹子,叶子这几个主要人物展开,而一切已不再重要,雪国已然消散,每个曾经留驻于此的人,只存有纪念的价值。

记得初看此书时,年纪尚小,对于很多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往往领悟不够,也许是的吧,好的作品,在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再读的感受总会不同,岁月的沉淀和走过的路,会与作品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洁晶,那才是我们真正得到的东西,而《雪国》值得。臻于极致的好作品不想多说,一如《雪国》中表现的“徒劳”,是物哀,是幽玄,千年的境界,千年的美。一切待到书我交融之时,所有浓雾都散去了。

如果说《嫌疑人x的献身》是东野圭吾本格推理小说的巅峰之作,那么这本《名侦探的诅咒》就是他本格生涯的句点。从名侦探的守则篇开始,一度认为他不写本格是因为守则里说的单纯的不想重复以前的故事,一旦第一种模式出现,以后无论如何都是模仿。而读完这本书,渐渐读懂了他无奈的自白,作为告别本格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渗透出他对本格推理的深爱,比地球上任何人都爱。那为何他要放弃本格派小说而改写社会派或其他类型的小说呢,原因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解答。《名侦探的诅咒》封底中有东野圭吾这样一句话—— “看了这部作品,也许很多人在想,东野圭吾是不是远离本格推理?其实完全不是,不是不想写本格了,是不能写了,才是事实。”是的,也许身处其中的我们全然不觉,属于本格推理的时代已渐渐逝去,不再符合现在的世界了。

东野杀死了天下一,告别了本格,在诅咒里,解放了本格的诅咒,复活了天下一。他舍弃不了本格,忘不掉本格,不敢面对自己最爱的本格而选择了封印,最终,却由自己亲手解开了封印,这便是《名侦探的诅咒》中所寄托的无奈。

行走于社会派的东野圭吾在守则里放弃了本格,但是在诅咒中得到了救赎,心灵和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怀,对于本格的看法则是他的自白。名侦探的守则与侦探篇成为东野转型的重要印记。总之,作品本身的诡计和剧情都是相当出色的,不同于守则的讽刺,这本小说更像是东野的私小说,个人的自白书与感悟。如果可以的话,更推荐《名侦探的守则》与《名侦探的诅咒》两本一起看,两者构成了一个整体,更能读出东野在其中的用意。

作为多次入围直木奖的作家北村薰,在书的创作上却显得毫无野心。他在这本书中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温暖迟缓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寻常人面对生活悲与喜,苦与乐的故事。千波作为这本书的主角,有如平常人一样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爆红之后,却发现自己罹患不治之症,最终在好友牧子和美美的陪伴下重燃生存的勇气。它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大彻大悟的道理,有的只是平淡生活中的些许小事,却都是构成了我们寻常人生活中的因素和事件。这是我们这个人人缺乏安全感的时代中少有的正能量故事。其中没有哀怨,没有悲叹,虽然略带悲伤,读完却感觉十分温暖。读完《漂逝的纸偶》,其精美的文字中洗脱了生命的沉重之感,令人在苦乐皆有的生活中迸发出一次会心微笑,渐渐觉出生活的甘美和人生的温情,仿佛走在午后秋阳照耀的林阴小道上,一切都恬静得刚刚好。

芥川龙之介,也是日本文坛巅峰级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罗生门》是他的经典之作。作品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本书一共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十三篇短篇小说,而第一篇《罗生门》描述的人性的善恶一念之间的转变,以及人在不同环境放弃善的行为而从事恶的动作,无不让人感到悲哀,其中所表现的批判性和黑暗性像一把利剑直插人们的心脏。

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中表现的善恶转换和恶的连锁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日本社会。如果要了解并研究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是不得不读的一位作家,虽然读的过程会感到无尽的压抑与沉重,人性的阴郁随之感发,但是其艺术成就却是无可否认的。最终芥川龙之介也选择了自杀,在其短暂的文学生涯中,未留下什么鸿篇大作,却对东瀛文坛影响至深。

《源氏物语》是一部日本古代文学名著,被世人称之为日本小说的巅峰,可与中国的《红楼梦》相比拟,开启了日本“物哀”的时代。

由于篇幅巨制,阅读其所需的精力和时间也是需要一定的付出,就算阅读完全本也只是浅读,毕竟经典之作是值得反复咀嚼的。《源氏物语》主要描写的是宫廷生活,全书出现了四百多位人物,描写了多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言情小说"。《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是同类型的小说,红楼描写的宏大场景与人心鬼蜮的描写远胜物语,但是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上,物语则要比红楼更加深刻而接近真实。

如果有时间并且想深入了解日本文学的物哀与浪漫的唯美主义,推荐读读更深刻更普遍的感伤性的审美内涵的集大成者《源氏物语》,怨情之凄渗入骨中,虽然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豪气不同,却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令人回味无穷。

《放学后》,当代日本长篇小说,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成名作。1985年,《放学后》以绝对优势摘得日本推理小说界最重要的新人奖——江户川乱步奖。正是《放学后》的成功,使他决心走上专职写作的道路,在长期的寂寞与坚守后,走到今天的辉煌。

没有辛辣的笔锋,没有久经风霜的沧桑感,用一种叙述诗般优雅的节奏缓缓地讲述着这个女高中里的故事,初入尘世般的朦胧更加贴切小说的意境。在本书中,他关注人性、擅长转折的特征已展露无遗。结构精巧细密,谜题设计出色,既有青春的欢笑与忧愁,也有人性的幽微与黑暗,从多角度直击日本社会问题,更给人以警示: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

- END -

欢迎各位留言补充更多优秀的日本文学作品 :)

   高一时曾看过《伊豆的舞女》和《睡美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川端康成的作品,第一次知道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当时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两部作品,因为我无法理解内容,它太过飘散太过虚无,每一次阅读很快都会滋生我的睡意,直到我看完也没有很好的理解,避难趋易的本性让我将它们放于角落,唯一的变动就是封面上越来越厚的灰尘,此后便再也没有看过他的作品。直到前几日看到书桌上的《雪国》,忽然想起买这本书已经近半年了,却从未翻过,川端康成这个名字历历在目,为了一解高中时的遗憾,决定读一读此书。

    作品的开头便让人眼前一亮“穿过县道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毫无矫揉造作,没有一丝冗余,直入主题,进入小说的环境,难怪有人称他是叙事的大师。《雪国》一书是我看过文字描述最为优美的小说,川端康成先生在作品中有很多环境的描写,因此我们在阅读此书时,不可不细细品味一番。《雪国》一书主要说的是对西方舞蹈感兴趣的富家子弟岛村先生,以及他和艺妓叶子、驹子之间在雪国的感情纠葛。从感情格调而言,这应属于一个悲剧小说,文中最敏感的字眼便是“徒然”,多处出现在文中,这点也说明了作品思想感情的偏向点。书中的多处环境描写也都起着渲染作用,川端康成先生的作品多是这般格调,这也附和着他写作中物哀的特征。日本文学早期与其禅宗有很大的联系,有一种幽玄空寂的韵味,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便是很好的说明,可以说此书对川端康成乃至整个日本的小说写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幽玄空寂,具体大抵是“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风雅的困寂”,川端康成先生除此之外,尤为钟意于“虚无的美丽”,他曾说过:“终极的虚空才是真正的美的所在”,这点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雪国》中有多处环境的虚无描写,这便可以看出其写作特点:在朦胧中叙述事件,于虚无中展现人生!这也是为什么其作品难读的原因,虚无的环境以及发散式朦胧性的事件,让读者不易整体把握主体经过。

    另一篇作品《湖》与《雪国》总体上有很大的相似,然而在某些方面却又有不同。《湖》这篇小说主要说的是一位有尾随跟踪貌美女性癖好的男子银平。主人公银平是一个极致悲剧的人,无论其人生还是经历都透露着浓郁的孤寂和虚无,虚无的痛苦,虚无的美丽。银平因为其少年经历以及身怀丑陋的脚而自卑孤僻,这也是他跟踪貌美女性的原因,甚至发展成一种病态,以至于忘乎了自己的所作所行。本书与《雪国》的叙事手法有点不同,《湖》一书主要用的是意识流创作,即“幻想,幻听,联想,回想”,这点从书中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文中银平多次有着这样的行为,所以会让读者感觉作品内容时空转换性太强,主体过于分散,从而不易阅读理解。这部作品是川端康成先生晚年所作,也是在日本战败后所作,或许这也是作品孤寂虚无的原因,总体而言,我想作者想要表述的应该是:“人丑宿命的痛苦已经需求美的救济的焦虑”,当然这里的美丑都是相对性的,是广义的!

 最后也想说说川端康成先生这个人,先生也是充满悲剧的人,也因为这些不幸的经历,导致了他孤寂感伤性格的产生,而这种性格也成了他日后作品的情感底色,最后先生选择了自杀结束人生,令人诧异惋惜,但或许也是一种必然,这点从他的作品中也可有所追迹。

《古都》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部作品之一。阅读《古都》,让我想到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也让我想到沈从文的湘西系列。我想这是川端康成小说所具有的意境美、风情美、人物美带给我的独特感受吧。

意境美。川端康成的小说不以以故事感人,而是以意境取胜,他的小说没有惊人的矛盾冲突,也很少有跌宕的情节,他的故事蕴涵在平凡的生活动态之中,就像一位独立花间的美人:含蓄,朦胧,既美且悲,有浓厚的抒情味。

在川端康成的小说里能经常看到对自然物的描写,对自然的感悟,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常使他的小说有种莫名的忧伤。“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是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省悟时,当自己由于那种美而获得幸福时,就会热烈地想念自己的知心朋友,但愿他们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这就是他所说的:“由于自然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的感情”;“以‘雪、月、花’几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统的”。在《古都》里一开头就是对自然的一种赞美。“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紫花地丁每到春天就开花,一般开三朵,最多五朵。尽管如此,每年春天它都要在树上这个小洞里抽芽开花。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 川端康成没有直观的叙述,而是通过人物去感受自然,在欣赏自然景物时潜藏着一种爱惜的哀愁情绪,包含着一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在这种地方寄生,并且活下去……” 他所关照的的不仅是自然的形式美,而且更看重自然的心灵美。这种心物融合物为我所感的思想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相通之处。一颗小小的紫花地丁写的那么具体、细致,引起那么多的感慨,抹上浓重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

川端康成审视自然事物之美,对季节有着敏锐的感觉。在《古都》里,他以季节为题,“春花”“秋色”“深秋的姐妹”“冬天的花”,写尽了对四季自然的感受,忠实再现了四季自然本身的美。在四季自然美的背景下,将人物、情绪、生活感情等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同自然事物之美交融在一起,以一种自然的灵气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将人物的思想感情突现出来,形成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意境,使物我难分,物我如一,将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加强了艺术的审美因素。

风情美。虽然是小说,但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着意描写的是京都的风情美。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各种节令和风俗,让我们窥见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古老的京都保留着古老的美丽。“在古神社、古寺甚多的京都,可以说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节日。翻开日历,整个五月,不是这儿就是哪儿,总有热闹可看。”对京都古城古朴典雅的名胜古迹,城里城外的秀丽风光以及各种极富日本传统特色的节日和生活习俗的描写,处处都流露着作者对这个千年古都的深情眷恋。作者让我们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平安神宫苑里樱花满枝,姹紫嫣红;大街上的商店保留着格子门和小格子窗这些古老的风格;街上,是穿着和服的缓慢行走的路人;一年一度盛大的只园会,时代祭,伐竹祭,……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了日本民族的风情美,文化传统美。

突然想起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水中或岸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作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那里也有五月的赛龙舟,吃粽子,唱山歌……沈从文给《变城》的是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湘西风情。而川端康成给我们带来的是历史悠久的京都风物人情,表现的是京都在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精神上的故乡”这一地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惟其民族性,才为人们记住,所以沈从文永远活在了湘西,川端康成让世界了解了日本文化。

人物美。近十五万字《古都》并不长,描写了的是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她本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作为“弃儿”的失落感和悲愁情绪却时时袭上她的心头。无论是养父母的亲切安慰还是良辰美景的赏心悦目都不能排遣她心头之痛,而只能加深她失意和哀愁。在小说的第一节“春花”中,千重子从寄生在老枫树赶上的紫花地丁的开花“感受到春天的明媚”,美丽的春景固然能给正值怀春妙龄的她带来醉意,但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春色更能“勾起‘孤单’的伤感”。她由树洞里的紫花地丁联想到养在丹波壶里的金钟儿,一样都生长在狭小的天地里,自生自灭,无人留意。她不得不发出感叹:“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吗?”由物度己,弃儿的命运也同样是不能自主的。养母安慰她“你是樱花树下的精灵”,但这在她看来只是养母对她的安慰。她的生活注定是在哀愁和忧伤中慢慢度过,她将心封闭起来,在幸福的面前低下头来,将自己囚禁在不幸的牢笼里,不敢去接受任何的人的爱。于是千重子每每出现,她心头总有种解不开、剪不断的“一缕淡淡的寂寞情绪”,“一股难以名状的的痛楚”。她对生活的前途毫无信心,养母向她提起婚事,她“面带愁容,久不言声。”姐妹的团聚,没有冲淡她心头的寂寥和悲愁,却给她增添了“新的哀伤”。“丁香空结云中愁”,说不清道不名的忧愁包围着她,宿命感无奈感让她无处可逃。这是一个像像紫丁花一般优雅而郁结着愁绪的女孩,淡淡的忧伤弥漫着整部小说,为小说凭添一种忧伤的诗意。

妹妹苗子,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她就像挺拔俊秀的北山杉,孤苦的生活是她的眼睛里“蕴含着深沉而忧郁的神色”,“健康的劳动者形象”使她比千重子多了几分坚强和勇敢,就像北山杉能遮风挡雨。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她宁可远遁深山僻壤。苗子最终还是去了千重子的家,但她只待了一个晚上,在第二天天还没亮的时候“苗子早早就起床,把千重子摇醒,‘**,这可能就是我一生的幸福了。趁着没人瞧见,我该回去了。’”她知道千重子的家不是她的归属,千重子的幸福是千重子的,不是她能分享的,于是她走了。而千重子也知道她的离去,但她却不曾挽留,只是哭湿了被子,也哭湿了心。千重子“把自己最好的天鹅绒大衣、折叠伞和高齿木屐都给了苗子。‘这是我送给你的。希望你再来啊。’苗子摇摇头。”苗子摇头拒绝了千重子要她再来的请求,毅然离去。苗子离开的那天雨下了一个晚上,在她们两个人的心中彼此都成了彼此永远的遗憾与永远的雨天。小说结尾写道:“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在千重子的前发上飘落了少许细雪,很快就融化了。整个街市也还在沉睡着。” 似乎她们的重逢只是如雪降落到这个大地一样,终究要像雪一样消融的。人生有着许多的忧伤与无奈,“此情不关风与月”。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在树干弯曲处的下发,有两个小小的洞,紫花地丁就分别在那里寄生。并且,每到春天就开花。打千重子懂事的时候起,那树上就有两株紫花地丁了。”这两颗紫花地丁就像千重子和苗子这一对孪生姐妹相亲相近。也比喻了两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一朵蒲公英上吹散两地而不能自控的命运的无奈。

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着人生孤寂之感。无力抗拒的命运,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使小说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她们“美丽的脸蛋”既使“绽开了微笑”,也“流露出一缕淡淡的哀怨”。

日本人能够从特别钟情于樱花的凄美中能够体味到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的悲凉和哀伤。生命的转瞬即逝赋予她人生的瞬美,只是再见时,已是花落满地,让人生出无限悲悯、哀伤之情。“故国的夕阳里的残照的美”是川端康成获奖时的评语,也是这部小说留给人最深的印象。借用千重子的话:“幸福是短暂的,寂寞是长久的。” 川端康成的小说就像一位花间美人,但花能开多久?美人能青春多久?到花谢花飞,到美人迟暮时,情何以堪!

  一、 细腻的心理刻画是《雪国》塑造人物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重情轻理、追求精神上的“余情美”是《雪国》艺术上 的重要特色

  三、注意通过季节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这也是《雪国》 艺术上的一大特征。。

  四、 《雪国》体现川端康成的创作的传统美学观和女性文学的特点, 川端康成的作品写女性和爱情,是他创作的一个特点。

  《雪国》(ゆきぐに)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著名的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川端康成》简介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川端康成简介,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 》(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 的文化勋章、法国 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川端康成简介, 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56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