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 幽玄 侘寂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物哀 幽玄 侘寂三者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物哀”是一种文学理念,“幽玄”是一种审美意识,“侘寂”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这三个也是对日本美学研究的三本书的名称,各自出现的时间,文学类体式都大不相同。

侘寂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完美的事物更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不完美的事物中发现美。侘和寂这两个字的意思都较为负面,刚开始大家都不愿去接受这个词。但随时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简单朴素的事物中,仍然可以给人惊喜,甚至是比完美的东西更加有意义,所以开始鼓励大家接受不完美,在不完美的事物中发现美。而如今对侘寂的理解倒不如说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即使身处险境,也能保持积极的态度。日剧《靛蓝色的心情》中就有侘寂的表达。

幽玄是一种较高境界的审美意识,讲的就是事物所隐藏的内涵。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能直观的看到事物的表面,但通过表面找到其中隐含的深刻含义却十分不容易,而往往深刻的东西才更加让人感到震撼。或者说我们在表现一个事物的美时,给大家留下一点悬念,让大家天马行空的产生想象,这样更能让大家感受到事物的内涵本质,比如日本的浮世绘就是“幽玄”的一个体现。所以幽玄讲的就是无法通过简单的表面而看到的本质的东西,跟中国文化中的空寂有点类似。

物哀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感,相当于我们中国所说的触景生情。我们在接触外界,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时候,往往都会触发一些情感,这里的“哀”就是指这些情感中的哀情,是在我们通过接触到自然后,对人生产生的感叹,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对自己有些时候面对自然无能为力的懊恼。**《情书》中就采用了物哀这种这种表现形式。

你想问什么,后面的中国什么意思?至于第一个问题,因为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有限,他们崇尚的文化里,有一种很紧迫的意识,容易感伤于事物变化,那种无常的感情,说到物哀最具代表性就是日本樱花,樱花飘落的瞬间,那种柔软美好枝头转逝的无奈感。幽玄应该主要是受到了中国禅佛教一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下自我发现出来的本土特色。

文/守护karrie

用笔来演绎人生的精彩,用字来填补生命的空白

有一种美,是《雪国》的美,《雪国》包含了很多的美,悲哀之美、虚无之美和洁净之美,更有下文将要讲述的女性之美、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

故事讲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一位有露水情缘的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雪国》借一段感情纠葛,体现许多如幻似梦的“美”,更是体现物哀之美,虚无到极致便是空。

《雪国》中主要提到的女性,便是驹子和叶子,这两个和男主人公岛村有所联系的女子。岛村自始至终都是作为旁观者在注视这两个女子的一切,她们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内心精神世界来表现,都是极其美的。

驹子和叶子从性情来看,一个热情似火,一个柔情似水,像两个相反的方向,但她们各有各的美,也有相同的奉献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她们容颜的美,在《雪国》中岛村的个人见证下是可验证的。驹子的样子是清丽洁净的,岛村甚至觉得连她的脚趾弯里也是干净的,而叶子是纯粹空灵的。两个女子的美都是清丽可人的,但很显然,驹子因她艺伎的身份,将这份清丽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川端康成是用雪景当作背景,让驹子出场的,而他却是用暮色来描绘叶子的美。雪是洁白纯净的,由此可见他也是把驹子刻画成一个纯洁、善良,纤毫不染人世污浊的女性,但暮色同样迷人,更比雪的单调白色来得丰富多彩些,同时也预示着叶子的结局,已然慢慢陨落。

更加珍贵的是,驹子和叶子的心灵之美,而这也是作者更加侧重的一个方面。驹子是一个艺伎,但她却是为了给行男治病而去当艺伎,她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行男耐心的侍奉,无疑都展现出她一颗美好心灵,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身处纸醉金迷的世界,看惯了人情冷暖的驹子,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她执着练习琴艺,努力写读书笔记,从不消极生活。与之相对的却是岛村,他是一个依靠祖产生活的纨绔子弟,明明不用经历驹子这样的生活体会,却总是感到空虚,无所事事的生活是他真实的映照,而他却不会直面。

叶子是一个活得挺聪明的女子,《雪国》中对她描写的篇幅不多,能展现她心灵之美的也就是她对行男的耐心照顾和不离不弃。她同驹子一样,奉献并不会求回报,相处也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力,她们是两个懂事的女子。驹子明白她同岛村并非是一个世界的人,更明白他是一年只能来一次的人,她理解并且懂事,不会请求他多来几次。

两个女性的美,有容颜之美,更有心灵之美,一个生,一个死,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雪国》正如其名,是和雪有关的一个地方,故事就发生于此。这部作品描绘的景色都显露出一种寂寥清冷的氛围,不管如梦似幻的暮色,还是清冷寂静的雪夜,都是静谧悠远,唯美至极。

如:“亮光深深地射进来,铺席冰冷地显出蓝色。火车站上的灯光,因为寒冷的缘故,闪烁不停。”

他写雪,是这样的:镜中的雪越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

写飞蛾,又是这样的:它透明的翅膀,在夕晖晚照下,披上温暖的秋色。

川端小说中常运用的意象有镜子、花、梦等,这些都是一些容易破碎、虚幻的意象。《雪国》中甚至写了两种镜子,“暮景的镜”和“白昼的镜”,对应的是驹子和叶子,展现了一种超现实的虚幻之美。

暮色与雪是《雪国》中提及最多的,最能体现悠远清冷的感觉。川端康成写月,是展现一种淡淡的哀伤,朦胧中透着光,能将人的耳朵照亮,但岛村却感觉到哀愁。

哀之一字,贯穿了岛村全文的情感,也诠释了《雪国》中所描绘的每一种景色的意味。

日本人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这三种,而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雪国》表现的最强烈的传统之美就是物哀之美。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这种物哀思想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形成了生死观的说法,他们认为, 世间万物皆是虚空,生死更是不足轻重,面对自然有万般感慨,面对生死却是看淡。 在川端康成眼里,终极的空虚才是真正的美的所在,所以他总是渴求死,最终自杀而亡。

日本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曾说: “在人的种种感情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

这种传统,也在《雪国》之中有所体现,驹子的感情不能如愿,行男想要临死前见驹子一面也不能如愿,所有一切都未曾如愿,这正是川端康成对这种传统的遵循。遗憾,也是一种物哀之美,更是日本的传统之美。

《雪国》中所展现的传统之美,也不仅仅是体现在物哀之美,也体现在雪国独有的地域风情和岛村与驹子、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就是人情世态。雪国地处偏远,远离喧嚣的世俗,更加倾向于内心的清净世界,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相处,更能展现人情的美,回归最自然的传统世界。

传统之美和物哀之美,通过对景致的描绘,展现得淋漓尽致。川端康成传递了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试图透过一股哀愁,表达自己追求的纯净世界。

《雪国》向我们刻画出了两位女子的美,也为我们描绘了雪国景致之美,总体却是体现了物哀这种传统文化之美。

说到底,物哀就是川端康成一直想要向世界描绘虚无的方式,这种虚无同生死联系在一起,叶子的死也是早已注定好的。她的身份和存在是虚无的,最终的结果也是回归到虚无。

世界于川端康成而言,只是虚无的存在,人物是虚无的,景色也是。《雪国》 这篇小说中充满了悲哀的感情,却表现了女性之美、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

可以说,川端康成所写的作品,美到极致,却也悲哀到极致。

24岁的艺妓萌子野性,在阳光的外表下暗藏着幽怨的眼神,50岁的纽扣制造商芒野在经济大萧条时破产。两个人相遇在冰雪覆盖的月冈镇。芒野想在雪地里结束自己失败的生命,却被萌子的野性所触动,他打算将自己用来挥霍最后岁月的钱给萌子,却被萌子发现了他打算轻生的念头。萌子没有问芒野任何问题,只是用像温泉一样挚热的爱去给一个让芒野留在世界上的理由。当芒野渐渐发现自己还在眷恋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也发现了萌子的秘密,萌子原来一直沉浸在前男友邦夫的车祸中,她要竭尽所能让她身边的人愉快而坚强地活下去。

千部热门影视资源免费观看

sv5p 

日本的文化是充满神秘的,他们的侘寂、幽玄、物哀是日本美学四大概念之三,代表了他们观念和审美,它们也有相应的文学类体式。

一:侘寂

日本的侘寂一般指的是那种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中心观念就是“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义”。它是源自小乘佛法总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里的。侘是简单朴素的意思,而寂则是穷厄之哀。两者其实都带有消极的感觉。

现在呢,其实侘寂就成为了远离尘世,追求清新自然的一种向导啦,相比于其它两者美就显得比较苍凉寂寥,比较沉重。

像着碗中的枯叶,它是一种自然的,苍凉的感觉,朴素又安静,这就是侘寂的美。

二:幽玄

幽玄其实是指一种境界比较高的美,会比物哀更加注重一种精神的内在,它的核心就是“余情”。

幽玄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其中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要留下空白然后由观众去自由想象并且填补,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了明确性和完整性的审美了,非常具有优美、安详和柔和性,深奥又优雅,比如中的松竹一样。

三:物哀

物哀一听就是挺悲观的感觉,确实也是,它其实就是对东西真情的流露,比较多愁善感那种。

学者叶渭渠先生将物哀分为三类: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物的感动,其中呢,对人的感动是最为突出的。人心接触到外部世界时候,心为之所动,便会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许是喜悦、愤怒、恐惧、悲伤、低徊婉转也可能是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了。

就比如看到中的枯枝和孤独的小鸟,顿时都会感到悲伤和心酸,这就是你内心的真情流露,便是物哀。

物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第三层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 

提出:

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造成的,你相信吗?

什么是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观的理解。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然而这样理解并不全面。

 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什么地步?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作者有意识地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物哀的表现形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叶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而当以“意会”时,它又确实表达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有时甚至是极深极痛的哀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90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