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激动人心的特定时期。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遗迹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文学潮流的折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同时,它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它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学,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它包含了更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o(∩_∩)o
革命文学在创作和理论上既不符合现实主义又与浪漫主义相左的现象被概括为"革命的罗曼蒂克""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在桎梏了革命文学发展的同时,也拓展了爱情的表现范围;革命文学最严重的失误是观念论的"罗曼蒂克",其根源在革命意识形态急剧膨胀下极端左倾的功利主义文学观,这一倾向因革命语境在此后五十年的延续而得以发展革命文学在浩歌狂热中诞生,并获得了两三年的辉煌,但很快它就被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所跨越,“不用说,在三四年前曾经盛行过一时的,以蒋光慈为代表的那一派革命的罗曼主义是像它突然而来到那样地突然过去了在一九三二的文坛上,我们差不多根本就找不出革命与恋爱互为经纬的作品”看起来,革命文学似乎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匆忙过客;实际 上,人们也常常把它视为左翼文学一个稚嫩的开端其实,出现在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结合部”的革命文学,既不同于前者,也有别于后者它一方面无可回避地承袭着五四的时代面影,另一方面又义无返顾地掀开了左翼文学的序幕它以一个“历史的中间物”的身份,记载了一个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文学世界理论的激进与褊狭 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跟现代中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的进程息息相关“革命”不只体现在政治上的改朝换代,而且落实为文化上的破旧立新当中国革命出现一种新的姿态时,文学总会以革命的激进姿态趋时而变,理论领域中这种姿态最为明显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不但否定了五四的文学传统,否定了一切非革命的文学观念,而且对革命的文学观念的理解也是极狭隘的邓中夏认为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引起人们的不安,暗示人们的希望”,稍后更有人指出,“文学的社会任务,在它的组织能力”、文学是“一个阶级的武器”成仿吾说文学“决不应止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应积极地成为变革社会的手段”蒋光慈说:“文学家负有鼓动社会的情绪之职任”这些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把文学的社会功能限定为直接革命功能,他们在理论上离开了文学本体在文学的本体之外,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规划文学的发展路径,对文学的发展而言极为有害但这种思路的出现并非偶然五四以来,在文学运动中从来都不缺少激进而褊狭的变革方案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辐射、中国社会情势的急剧变化,更是直接地促使了这种激进观念的再度衍生浪漫激情与“革命罗曼蒂克”革命文学的创作主力,经过了五四浪漫主义思潮的洗礼,又感受了日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因此,在蒋光慈、孟超、洪灵菲、阿英等人的作品中,充溢着浓烈的浪漫激情在《野祭》(洪灵菲)、《短裤党》(蒋光慈)、《流亡》(洪灵菲)、《前线》(洪灵菲)等作品中,多是一些由于“私人的痛苦”而导致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偏重于从个人的伦理性的立场上,表述进行革命的理由和所付出的代价,偏重于对“革命”进行合法性论证在小说之外,还有少量的诗歌,如蒋光慈的《莫斯科吟》等,这些诗歌多对革命情绪予以不加节制的抒发总观革命文学,可以看到多数作品对具体的革命实践认识弱,对自我的情感体验深这些作品贯穿着一 股诗意的潜流,像那种难言之痛、柔弱之情、漂泊之苦、决绝之心……都是一唱三叹可以说,情感的丰富,部分地弥补了这些作品在情节、结构和现实意义上的缺陷就这一点而言,这些作品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实是一脉相通的 但浪漫激情很多情况下被演化为一种“革命的罗曼蒂克”革命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常显豁地暴露了特定的社会现实与革命理想之间深刻的裂隙革命文学用“想象的逻辑”、“光明的尾巴”使它们介入现实的努力,在某一程度上 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1932年,瞿秋白等人以华汉的《地泉》为“病例”,指出早期革命文学的“革命罗曼蒂克”倾向,并指出了它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警示意义
转自爱洁哥0810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以下是几本介绍民国军阀混战至抗战爆发这一时期的著名纪实文学:
1 贾平凹《废都》:围绕着 1920 年代的北京市政府迁都南京这一历史事件,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幅混乱、动荡的民国社会图景。
2 鲁迅《阿Q正传》: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物——阿Q的塑造,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幸命运。
3 巴金《家》:展现了旧中国左派知识分子在激进思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挣扎和矛盾。
4 老舍《茶馆》:以清末民初时期京城的一家茶馆为背景,展现了民间百态和社会风貌。
5 杨绛《我们仨》:虽然不是专门介绍历史事件的纪实文学,但通过对作者家庭故事的回忆和叙述,展示了民国至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纪实文学作品可能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读者应加以辨析,多方面了解历史真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