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感生死缘》布拉德皮特、安东尼霍普金斯、克兰儿弗兰妮主演,关于死神和一个凡人相恋的故事。
《第六感》布鲁斯·威利斯和《AI》主演海利·乔·奥斯蒙主演的,不是动作片,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惊悚片,但是不是那种残忍暴力血腥。
《天狗》中国的,不是爱情片也不是亲情片,讲一个退伍军人当守林员的故事。题材有点沉重幸好结局还不错,但是真的是中国好看难得的**。
《两小无猜》试着推荐,不晓得LZ看过没,如果可能没看过真的看!
《雏菊》——可能你看过了,无法说出的爱。
谁说俄罗斯**不发达的。俄罗斯**90年代之后由于思想解禁,异军突起。
1991年的《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依尔科夫在外蒙古拍摄的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名作。手中是法二版。这次课上给学生放了投影,大银幕体验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感觉真爽啊。
1994年,《烈日灼身》(《毒太阳》),同为尼基塔·米哈依尔科夫导演的揭露斯大林时期政治迫害的反思**,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此外,尼基塔·米哈依尔科夫在后苏联时期拍摄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及最新作品《十二怒汉》都有不错的DVD版本。
基拉·穆拉托娃是苏联极有个性和有争议的女导演,后苏联时期她的作品《迷恋》(1994)和《契诃夫的主题》(2002),这俩个**都来自俄罗斯五区版的穆拉托娃套装。不知道这个套装还有她的其它啥**。
1996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母与子》,这位被誉为是“改革与公开化时期”的塔可夫斯基的作者**大师,迄今已拍摄了故事片17部,纪录片20余部。
值得庆幸的是,索科洛夫的代表作大部分在国内都能找到DVD。《母与子》,我手头有两个版本,一区版本和英二“人造眼”版本。《父与子》我也有两个版本,另一个是台三发行的。“人造眼”出版的这个套装,还包括《父与子》。“人造眼”的索科洛夫套装,除了画质远好于一区版本外,胜在花絮丰富,尤其是收入了两个纪录片《卑微的人生》和《士兵之歌》,对于理解索科洛夫的创作很有裨益。此外,我收集的索科洛夫作品还有:“生死三部曲”开篇之作《第二层地狱》(1990)、《太阳》、一个镜头构成的《俄罗斯方舟》(2002)、来自西班牙二区的《金牛座》(《遗忘列宁》)及2007年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亚历珊卓》。
至于索科洛夫的纪录片,一区FACETS发行的索科洛夫纪录片套装算是较全的,我手头有《大地的挽歌》(1977-1988)、《塔可夫斯基挽歌》(1988)《精神之歌》和《旅程挽歌》(2001),以及最近英皇出的也是一区FACETS发行的《对话索尔仁尼琴》(1998)等。
1997年,谢尔盖·鲍德罗夫的《高加索俘虏》,一区米高梅发行的版本。这是第一部以车臣战争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类似大岛渚的《饲育》或姜文的《鬼子来了》,说不清是谁受谁的启发了。导演谢尔盖·鲍德罗夫属于移居国外的俄罗斯导演群体,他有鞑旦血统,生于西伯利亚,用外资拍摄迎合西方观众的**。最新的**就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蒙古王》,大陆演员孙红雷扮演重要角色。市面上有若干DVD版本。
下面该说新一代导演了。
首先应提到的是多产的阿里克塞·巴拉巴诺夫。1997年,他导演的由俄罗斯最重要的民营**公司CTB出品的匪帮片《兄弟》(《兄弟怜》)在俄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意见对立使得这部**不仅成为**领域的一个事件,也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个事件。影片描写的是彼得堡黑社会与雇佣杀手之间的事件。由于影片票房的大卖,《兄弟》2000年又拍摄了续集。评论界对影片的塑造的主人公达尼拉的形象展开了激烈争论。2002年,他导演的《畸形人与正常人》(《畸零与色情》),在戛纳**节上的展映引起普遍关注。2005年,巴拉巴诺夫又拍摄了动作大片《死人的骗局》,由大导演尼基塔·米哈伊尔科夫主演。此外,巴拉巴诺夫还拍摄了以车臣战争为背景的战争片《战争》(《反恐战争》)获得了俄罗斯塔夫尔**节头奖金玫瑰奖。这部**我手头有英二的版本,还是那天意外地在大B那特价淘来的。
战争题材,尤其是卫国战争是苏联**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战争片历来是苏联**的一个重要类型。曾引发几次浪潮。随着前苏联社会的改变、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表现政治、表现社会、表现战争等方面开始出现新的不同的视点。个别**创作者对以前未曾触及的阿富汗战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车臣战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视点对战争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苏联解体后,后苏联的战争片也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包括反映阿富汗、车臣战争,当然,二战的卫国战争依旧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如尼古拉·列别杰夫的《星星敢死队》和罗戈日金的《战场上的布谷鸟》。这两部**,我手头均有DVD。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导演新秀是安德烈·萨金采夫。2002年,他的一部《回归》一举获得了威尼斯**节最高奖金狮奖。这是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夺得金狮奖三十多年之后,再次获此殊荣。这个**我手头有两个版本:三区安乐版本和法二TFI版。另外,萨金采夫的新作《将爱放逐》(2007)的DVD也由法二TFI发行,手头已有。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出身于**世家的年轻导演,如冈查洛夫斯基、帮达尔丘克、米哈伊尔科夫、丘赫莱依、托多洛夫斯基、杨科夫斯基的儿子们,都一跃成为俄罗斯**创作的中坚。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格利高里·丘赫莱依的儿子巴维尔,他导演的成名作是《窃贼》(1997),关于父亲的缺失与少年的成长。这个**我手头有两个版本:台三元宝利的和德二的。此外,我还收集到了巴维尔·丘赫莱依的另一部**《薇拉的司机》(2004)。
与格利高里·丘赫莱依同一时代的同学兼新浪潮伙伴谢尔盖·帮达尔丘克,如今,他们的儿子也站在同一**前沿。名叫菲多尔的小帮达尔丘克,不比父亲逊色,拍摄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片《第九纵队》,票房评论俱佳。
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战地浪漫曲》、《国际女郎》)的儿子瓦莱里,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可惜的是,他的最重要的**《爱情》(1991)、《聋人之国》(1997)均无缘得见。不过,他的另一部**《情人》(2002)手头有,是由主演过《乡愁》的奥列格·扬子科夫斯基主演。
除此之外,手头有DVD的还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列举如下:
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的《寻找幸福的起点》(2006)。该导演今年的大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也发行DVD了。坊间有多种版本流行。
《西服》(2003),Bakhtyar Khudojnazarov 柏提古·杜纳佐洛夫作品,获得东京**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和评审团特别奖。《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2003),莫斯科国际**节最佳导演奖。《斯佐的爱》(2004),哈萨克斯坦导演古卡·欧玛洛瓦戛纳参赛作品。《死亡骑士》(2005),俄罗斯一部暗杀题材的动作大片。
《玛莎》,谢尔盖·特卡乔夫作品。俄罗斯五区发行的DVD。更新的作品还有2007年阿里克塞·彼马诺夫的**《敖德萨的三天》。大B那花一块五淘来的。
最后要提到的自然是“俄罗斯的吕克·贝松”提莫·贝克曼贝托夫,他导演的《守夜人》是俄罗斯**历史上首部纯本土投资、完全好莱坞式运作、最终创造出商业奇迹的大片。《守夜人》让全世界影迷见识到俄罗斯新**“文艺复兴”的威力。这部**及续集《守日人》均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这两部**及导演的第一部好莱坞制作《通缉令》(2008),市面都有多种版本,前者还发行了蓝光碟。
去年的威尼斯**节对于俄罗斯的**给予了额外的关注,除了有一部俄罗斯**入选竞赛单元之外,还首次设置了一个完全专注于苏俄时期**的平行单元。
“俄罗斯**秘史”包括18部在1934年到1974年之间拍摄的影片。8月初,**节主席马可·穆勒在对莫斯科进行短期访问时宣布了这一单元的设置,事实上,穆勒本人也曾经参与合拍过好几部俄罗斯**,例如亚历山大·苏古诺夫的《太阳》。
这一单元的设置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苏维埃**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这个阶段在西方几乎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一单元既包含经典的、几乎每个俄罗斯**爱好者都知道的作品,例如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的《快乐的家伙们》(1934)和《伏尔加河-伏尔加河》(1938),也包含相对不那么有名的Ivan Pyryev的一系列作品,如《拖拉机驾驶员》(1939),《养猪人和牧羊人》(1941),《战后傍晚六点钟》(1944)和《库班河的哥萨克人》(1950)等。
所有入选影片中年代最近的一部是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于1974年拍摄的《恋人曲》。他在评论“俄罗斯**秘史”这一单元时说:“作为全球**历史的一部分,苏维埃时期的**是不可磨灭的,对这个时期的影片进行回顾会让世界意识到这一点。它将会显示:尽管处在最严格的审查制度之下,苏维埃的**仍然是真正的艺术。”
影片名单:
《手风琴》(1934) by Igor Savchenko和Evgenij Sneider
《快乐的家伙们》(1934) by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马戏团》(1936) by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富有的新娘》(1938) by Ivan Pyr’ev
《伏尔加河-伏尔加河》(1938) by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拖拉机驾驶员》(1939) by Ivan Pyr’ev
《音乐故事》(1940) by Aleksandr Ivanovskij和Gerbert Rappaport
《SVETLYJ PUT'》(1940) by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养猪人和牧羊人》(1941) by Ivan Pyr’ev
《战后傍晚六点钟》(1944) by Ivan Pyr’ev
《春天》(1947) by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库班河的哥萨克人》(1950) by Ivan Pyr’ev
《Scedroe leto》(1950) by 鲍里斯·巴尔涅特
《狂欢夜》(1956) by El'dar Rjazanov
《我们善良的医生》(1956) by aken Ajmanov
《莫斯科上空的歌》(1956) by Gerbert Rappaport
《拯救溺水者》(1969) by Pavel Arsnov
《恋人曲》(1974) by 安德烈·科察洛夫斯基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
格里高力·阿莱克桑德夫1903年1月23日生于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堡。9岁的时候他就成了叶卡特琳堡歌剧院的送报员,他还在那里当过助理化妆师、电工、油漆工和助理导演等。他在叶卡特琳堡的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于1917年毕业。1917-1920年的苏俄内战期间,他是红军第三队“东部前线”剧院的场道经理。内战结束后,他从叶卡特琳堡工人剧院的导演课程结业,并被任命为叶卡特琳堡地方政府的艺术检查官。他的工作主要是监管剧院,并选出与新意识形态一致的**。
阿莱克桑德在1921年遇到了爱森斯坦。1921-1924年间他们合作制作了几部话剧,并于1924年联合创作了他们早期的**《罢工》(1924)和《波坦金战舰》(1925)的剧本。1927年,他们编剧并执导了宣传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1929-1933年期间,阿莱克桑德夫和爱森斯坦都被派往好莱坞学习和工作。回到苏联后,阿莱克桑德夫受斯大林的命令拍摄一部美化其形象的**《International》(1932)。据说斯大林非常喜欢这部**。
1933年,斯大林命令阿莱克桑德为苏联人民拍摄一部喜剧,《Veselye Rebyata》于1934年制作完成。强硬路线的苏联评论界最初抨击该片缺少对革命的宣传,影片被禁映了。几经周折,马克希姆·高尔基让斯大林看到了这部片子,斯大林对其非常喜爱,下令解禁。《Veselye Rebyata》在俄罗斯取得了票房上的大成功,并在威尼斯**节上获奖。该片的演员Leonid Utyosov和Lyubov Orlova也因此一举成名。阿莱克桑德的喜剧深深影响了好几代苏联影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