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浪漫

中国汉字的浪漫,第1张

都说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它多姿多彩的书法字体和无比有趣的汉字游戏,还有它的来历,它的历史都会使人感到非常神奇,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喜爱。使人还想更深刻地了解汉字,迫不及待地想成为它最最亲密的好朋友!

  首先,有趣的谐音和字谜就使人深深地爱上汉字。例如,十二点,谜底是“斗”,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还有一个关于谐音的经典故事,它讲的是:在古时候,一个人给一个县官送枇杷,可在礼单上他把“枇杷”写成了“琵琶”。县官一见,便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经常出现在生活中,不计其数,这些都让人感到趣味无比。

  还有“书法”,各种书法字体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缺点,就拿草书来说吧,它能提高写字速度、美观,可不易识别。汪竹柏就曾这样赞美过书法字体:“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王羲之是我国的大书法家,汉字在他的笔下,仿佛活了起来,使人不得不由心发出一种敬佩!他的《兰亭序》更令人神住,简直是妙不可言的书法作品。轰动了书法界!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它比起,则别有一番趣味。

  汉字的文化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我爱你!中国汉字!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其实这种传说并不是真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经过重重改变才有了今天的汉字,所以我对汉字有好多好多的感受。

  汉字生动形象。比如像“千里马”的“马”字,好像是一匹马正在奔跑。上半部分就好像是马的头,下半部分就好像是马的脚。那么地生动形象。

  汉字还千变万化。如果加一竖或者少一横,都有可能变成另一个字。如果那个笔画变长,或者变短,也有可能变成另一个字。因为这个,我总是在考试的时候写错别字。有一次,我把“士”的下面那横写的比上面那横长,就变成了“土”。把“战士”写成了“战土”。这不就闹了一个笑话吗而且汉字还一字多意。比如“见”这个字有八种意思。有看见、看得出出现在某处、会见、见解还有助词、动词和姓。如果一不注意就可能用错地方。一个字也有可能是多音字。比如参,有shēn、cēn、cān三种读音。所以要用在正确的地方上,用错了就有可能换了一种意思,也有可能就与原来的意思不符合了。所以,我觉得写汉字要小心。横就是横,竖就是竖。一笔一划要用心去写,才能真正写出汉字的高雅、优美,和它真正所蕴含奥秘……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能感受到那奇妙而又美丽的汉字:在书法家的笔下,他们仿佛在纸上做着欢快的游戏,时而随着那不均匀且有柔美的笔划在那闪亮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仿佛又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时而玩起跑抓,时而又玩拍手游戏,显得那么随心所欲。所以,我们要将汉字永远的流传下去。因为,我们深深地爱着那高雅优美的,汉字!

黄惇对黄学江的评价: 黄学江,家安徽滁州来安县,与南京的江浦仅一水之隔.幼贫,因喜书于1987年秋来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从予游.黄瓜园艺术氛围使其大开眼界.两年中,游弋翱翔于历代碑帖中,心摹手追如渴骥奔泉.结业时,学江于南京明鼓楼首次举办个展,曾记城楼洞壁,满布书作,条屏卷册,古风犹存.回首往事,其书道显痕至今,匆匆以过十数载耶.

此后,常闻学江入展 、 获奖.体多行草,趣求苍茫,大抵攻帖以求畅达连绵之势,又借鉴清人以碑破帖,取金石气之生拙,风格因此初成.去岁学携百张书作再赴黄瓜园,言欲出集,请予逐张评定.予嘱其去张狂姿媚,留平正淡雅.数月间,一而再,再而三,推敲反复,汰除遴选,可窥其志在不舍,以出集而寻新路也.

孙过庭<书谱>有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今观学江之书,多有险绝之处,若用笔之大胆 、结字之奇崛 、 布局之波澜 、 情绪之冲动.所谓险绝者,又如东坡论文,与平淡相对,正谓灿烂也.然平正与险绝 、 平淡与灿烂皆相互动,非仅为青年至老年之变,盖一年 、 一月 、 数日之中,亦可波澜起伏,梅花三弄,其循环往复实规律也.或谓,通会之际,必至人老,非也.然通会之际,则必经平正至险绝,再至平正,来回轮转,而始知平正之极乃险绝之极,平淡之极乃灿烂之极也.

学江欲求新路,问予新在何处?予悦新在古也.媚时学语者不为新,能从古出新,又能至通会之际,比能至通会之际,必能自成家数,则真新境也.学江以为何如.

辛巳元月于黄瓜园

(本文作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曹宝麟对黄学江的评价:

黄学江是众多黄门弟子中较有主见和成就的一位。我先识其书在识其面,记得在山东枣庄评审的全国第四届中青展上,他获奖的一件7尺中堂草书,就颇得包括本人在内的大多数评委的赞赏。他那时的草书就已经在师法之外加了一些率意的东西。似于不似之间,这尽管是一小步,但是对于有些只以摹拟到 乱真为能事的学生而言可能是雷池。他们或许不知道,一个高明的老师,他最想看到的正是可贵的叛逆精 神,这就是所谓“出息”。

我只见过学江一回,他出示过一些近作的照片请我提意见。在所能诸体中,我认为最佳的还是草书。 也许是喜好音乐,那种出于激情而发为节奏的动荡,都能在他的笔底豁路出来,有一件横幅,至今仍留有 较深的印象,应可属他的铭心绝品了。我不知是否会收入集子。如果舍弃,似乎是不足以体现草书的最高 水准的。

他的新作,草书仍是遥遥领先于其余各体的一种。他求变意识更为强烈——黄敦兄的风格业以淡出 ,其中却能感受到黄山谷和黄石斋的脉搏——终究还是黄氏的一门眷属。

(本文作者: 广州暨南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转益多师 裁成一相(陈金纯)

尽管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地域风格越来越不明显,但从皖东移居金陵的黄学江先生却以其独特的个体风格与古城南京秀雅的书风拉开了距离。

黄学江的草书法乳二王,又肆力于宋明书法的研究,字构的倚侧开合,章法的跌宕起伏,显示出黄学江不羁的艺术追求。然而真正确立其个体风格的还是其对线质的处理,圆润灵动、颇富弹性、中实苍涩的线条特征,显示出黄学江造线的本事。黄学江似乎想从二王的笔法体系中寻找出一条新路,多年来对黄敦先生的追随,以及对鲁公、宋四家、王觉斯的师从,使他在把握本人书风时,没有停留在对某一家的取像上,而是在神韵意绪上摄取。他的线质中实苍涩似鲁公稿行,意趣却想向宋人靠近;而取势的大开大合,结构的左右倚侧,似乎能看到王铎的影响。这种对传统取值的间离,这种转益多师裁成一相的综合把握,大概就是黄学江先生的追求吧!

我与黄学江在黄敦先生的教席下相识于六 年前,他意欲由安徽迁宁,托我为他觅取新居,我即把居室近邻的汇贤居介绍给他,没想到几十万元的交易两小时拍板成交,这又显示出黄学江的洒脱处从此,我的周围多了一个志同道合、善良忠直的朋友

陈金纯{交通部书协秘书长}

乙酉冬月急就

笔情墨性写春秋(黄正明)

————《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观后

乙酉金秋,学江先生托友人送来一册装帧精美的《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信手翻览,由生感悟。

是册《书咏》为学江兄近些年来书法的一个汇集,也是其对家乡来安的深深眷恋。愚曾有幸两次赴学江故里来安,那里民风淳朴,翰墨飘香,历来人文荟萃,群贤雅集。在那片土地上,宋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清吴敬梓作《儒林外史》,皆名扬天下。而今,学江以其饱蘸对家乡故里的浓情厚谊,挥运起如椽之笔,将先贤的美文佳句化作翰墨篇章,用情用心,传情达意地创作出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佳作,为家乡人民送上一份诚挚的礼物。

“何必桃源是故乡”。家乡虽不富裕,但故乡如母亲,她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里。

学江发自内心地对故乡有着无尽地眷恋,以书法为载体,用不同风格,不同的书体以及不同的形式书写着对故乡的深情,传达着一个书法家对故乡的关爱,对故乡的热恋。

客居金陵的学江是安静的,不事张扬的,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城里,他澄心静气,不断地吸吮着:跑书店、访名师、观展览、勤书翰,不多时日却收获颇丰。他天天日课,每日临池,不断积累,不断充实,至今保持着他那质朴与本真的状态,乡音未改而书艺大进。

学江有着扎实的美术基础与中文学养,长期从事书法教学,为了热爱的艺术,后随南京艺术学院黄敦教授学习书法,名师点拔,学江书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江是一位勤奋且颇具影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曾十余次入选全国书展并多次获奖,《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导报》等相续介绍其书法成就;并出版有《黄学江书法集》,《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等。

刘熙载《书概》中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者。学江正是理性情者,从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投入来看,他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一定会不断向高处攀登,取得更好的成绩!

黄正明(南京大学教授)

飘逸的黄学江-------金 丹  初见黄学江,一袭飘逸的长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看黄学江的字,隐约有一阵风飘来,字随风动,和他的长发一样飘逸,字如其人四个字,我居然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别样的诠释。

黄学江属于那种僻居乡里而不事张扬的人,在安徽来安那种小地方呆了半辈子,默默地写他的字。树欲静而风不止,一阵风将他吹到了南京,近些年来我们才多了一些接触的机会,虽然住所离我家不远,但也不常见面,总是见字的机会比见人的机会多。前不久又收到他寄来的新出炉的作品集,散发着油墨味的字却依然那样飘逸。

“飘逸”是我对于黄学江及其书法释读的关键词,似乎一时还找不到更为确切的词汇来表达。他的书法植根于帖学传统,多年的帖学经典的浸染,使他对于书法传统的领悟有了深层的把握。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兼及篆隶,几种书体的风格渐趋统一,这是他情性所至的最真实的反映,也是他书法风格趋于成熟的表现。他注重笔法,用笔多直中含曲,时而跌宕起伏。他看重结构,结字多险中求正,每露奇姿异态。从他作品所流露的气息来看,书卷气盎然纸上,大有洋洋洒洒不可抑止的流动感,这种流动饱含着他的创作激情,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的娴熟技艺。他书法中的流动,不是平顺的,而是顾盼生姿的,流畅中寓沉厚,险绝中见飘逸,字的斜势造成一种飘荡的姿态,让人觉得他笔下生风,犹如竹影摇曳。由于他的用笔厚实,所以飘而不浮,因为他注重字外的修养,所以逸而不野。我没有和他深谈过书法,这是他的书法作品给我留下的直接印象,而且这种印象极为深刻。

(金丹: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书法博士)

风格的统一————对黄学讲书法的感觉 月 贵

黄学江先生寄来了他的书法作品集——《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我看了一遍,对他的书法有了新的感觉。

我觉得书法家艺术的成熟应在45岁以后,在此之前是打基础的阶段,在此之后是书风逐渐定型的阶段,也就是确立自己艺术面目的阶段,所以书法家大多是大器晚成。黄学江先生的书法风格的确定相对比较早一些,他以前的作品——第四届中青展的获奖作品,风格和现 在的没什么大的区别,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然而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就是字的内涵更加丰富,更耐品味,更有品位。我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他笔下各种书体风格的统一。

在我看来黄学江先生的各种书体风格的一致性与何绍基的很相似。何绍基的书法无论隶书、楷书、行书、篆书风格都是朴拙为主,一眼就能认出是何绍基的手笔,他是在用一种笔法写各种书体,所以除了各种书体的结体不同以外,神采及内在的笔意都是一样的,极其和谐。黄学江也是这样无论哪种书体都用他的动荡的行草书的笔法来写,所以我们看他的隶书、楷书、篆书、行草书就能同样感觉到风格的统一。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书家具备十分扎实的传统功夫,笔墨技巧更得过硬,还需要书家有自己的审美观,不随流俗,不赶“时髦”。

其实,这种独守“自家风格”个的做法有时是很危险的,弄不好就会“结壳”,一旦“结壳”了就没有再发展的余地,只能常年如一日地写自己的随手字,越写越熟——也越俗,连先前的一些好的东西也丧失尽了。这样的书家不在少数,像80年代的一些成名较早的人就是这样,最后越写越差,大不如前。其原因是不临贴。打个比方,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好比是一潭水,如果这潭水是活水——有源头的水,那么这潭水就会永远清澈而新鲜;如果是死水——没有源头的水,或者以前有源头而如今没有了,那么,这潭水就会越来越浑浊,直至臭腐干涸。临贴就好比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从古代经典汲取自己所需,创作的作品才会成为有源的活水。像王铎的一日临贴,一日创作,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作法就是这“源头活水”的最好例证。

我从黄学江先生作品集中的作品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是以黄庭坚的草书为取法对象的这是立足的根本。从他作品的不断进步与丰富来看,他是很勤奋的,想来也如王铎一样临贴与创作相互结合的吧,不然怎么能守得住自家的风格,并且“日日新”呢。要不是“花大力气打进去”,下了十足的“笨”功夫的话,是不会有如此的风格的统一,也许早就结壳了吧。

对黄学江先生书法这点感觉都是通过他的作品集而来,至于他是如何临贴与创作的,我并不知晓,所以也只能是凭着感觉所感觉的一些我的感觉,更确切一点说,是“臆测”。

————选自《书法报》

中共滁洲市委书记汪国才对黄学江的评价: 由来安县人民政府编辑出版的《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和读者见面了。用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来书写历代咏滁州诗文,可能在滁州乃至全国还是首次,这是来安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滁州传统文化奉献给大家的宝贵精神食粮,可喜可贺。

滁州地处皖东,与六朝古都的南京仅一江之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吸引着众多文人为之吟咏。以写田园风物而著称的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滁州西涧》、《宿永阳寄璨律师》、《寄全椒山中道士》、《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做滁州大守时,更是写下了天下美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及《丰乐亭游春》、《永阳大雪》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滁州的凤阳,他的《赐善世法师文彬凤阳行》,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念; 清代的吴敬梓为我市全椒人,其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被后人尊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当然,古代咏滁州诗文还有很多,可谓不胜枚举。

黄学江先生是我市来安县人,是改革开发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书坛实力派书法家,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黄敦教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的书法作品就频频在全国书展中入选、获奖,被中南海珍藏。他正、草、隶、篆诸体皆能,功力深厚。书风潇洒而不失法度严谨,古典而不乏张扬个性。如今,他虽定居南京,却挚爱着养育他的滁州这片热土,由他来书写咏滁州诗文,也可算得上珠联璧合了。

当前,省委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为滁州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快速发展的经济,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也一定需要经济的腾飞,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问世。

2005年10月

(本文作者:中共滁洲市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汪国才)

借古开今----读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 我与学江兄相识已近二十年了,彼此常在一起谈艺论书。学江兄尊师爱友,与人为善,对书艺执着的追求影响感染了我。

五 年前,他出版《黄学江书法集》,最 近又有新作《黄学江书咏滁州诗文选》问世,观其几十件诸皆备的新作,朗朗然如沐初挂新月,神清气爽,悦目动人:细咀之,熏熏然如入芝兰之室,幽香沁溢,文气袭人。

学江兄不趋时风,走的是一条恪守传统之路。其作品既有“二王”的超妙意韵,也有米南宫的恣肆跌宕,更有王党斯的纵横洒脱。展现的是古典之美、浪漫之美、变化之美。

当今书坛浮躁之风、急功近利之风依然盛行。学江兄不为所动,能坚信传统,痴迷传统,以最大的勇气苦研传统、实属难能可贵。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将在借古开今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周冬军 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

评黄学江的书法---孙晓云 他曾毕业于滁州师范美术专业、又毕业于蚌埠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后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深造 ,是黄敦教授的高足。一下子集三个专业为一身,于今可是见得不多。他能在书法上迅速发展,我想与他 原有美术、中文底子不无关系。

从作品的照片看,他是多面手,形式齐全:有中堂、对联,有四条屏、条幅,亦有扇面、册页,十 八般武艺都能拿起来,正、草、篆、隶、行,写得都相当成熟、老练。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九五年在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他获奖的长条屏,觉得字稍尖细单薄,此次作品有明显的变化,粗犷、浑厚多了,显得有底气,尤其是四条屏“古诗五首”及中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等作品,颇有雄浑之气。小的扇面写得也挺随意。可见这些年来 ,黄学江勤奋于墨池边,旁学博引,笔耕不辍,才取得了这样长足的进步。

(本文作者: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是行书。

中国书法艺术风格是书法艺术的美学范畴之一。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一个书法家(或一个书法家群体)不同于另一个书法家(或另一个书法家群体)的标志。书法家如何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因为书法的风格是重点,书法家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因此,当一个书法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强烈的个性特征,并表现出显著的艺术意义时,可以说书法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如王羲之,王宪之的文风雅致优美;欧阳迅风格严谨;颜真卿风格刚健;这些书法家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并影响了同时代或后世书法家,形成了书法流派。

书籍的风格体现了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所以书法风格也有着不同的时代趋势。在书法史上,人们常说,汉代崇尚气势,金人崇尚神韵,唐人崇尚法律,宋代人崇尚写意,元代人崇尚意境,明人崇尚高雅情趣,清人崇尚简约。这些都是对各个时代书法主流趋势的最简明概括。古代书法,如南北朝的碑文,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刚健典雅;至于秦篆、汉历、金草、唐楷,他们追求的是含蓄的笔触。唐代书籍以端错、野草为特色,宋代书籍则独具趣味。

书法是以汉字为物质载体,展现魅力和色彩的艺术形式。提高书法艺术品位和风格,增强书法艺术品质,是书法家的历史追求。唐代的《野草》就是这一历史追求的光辉典范;宋代崇尚彝文书法的辉煌风格,也是这一历史风貌的典范。在唐、宋、元、明、清的书法史上,行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是野草的本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书法潜变能力的丰富和书法美内涵的丰富。楷书的风格庄重严谨,严肃优美,但缺乏活力和诱人的气质;野草的风格只局限于纵向和横向的制约,钩环缠绕,其特点是性格奔放,但内涵相对浅薄。

而行书的形式是悠闲、平和、静的,其意境深远的空间和内容是无限的。因此,行书在书法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中国书法的发展,出现了行书与草书的结合体,称为行草。这种字体结合了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成为一种新的书法风格。它既有行书的恬静,意境空间深远,又有草书的豪放本色,自由奔放。与草书相比,它生动、浪漫、内涵丰富。它很受欢迎,在现实中有很好的市场。我非常喜欢这种书法风格,这也是我主要研究的书法风格之一。

书法意境美,最早见于《书法之欣赏》,其绪论开宗明义提出:“吾国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纯粹美术者,完全出诸性灵之自由表现之美术也,若书画属之也。画之意境犹得于自然景物,若书法正如扬雄所谓书乃心画,盖毫无凭借而纯为性灵之独创。故古人视书法高于画,不为无因。”这是中国书法史和美学史第一次站在现代美学立场讨论书法意境,在作者邓以蛰的艺术批评中,“意境”是最高范畴。

美学大师邓以蛰(1892年~ 1973年)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了,但是提起他的五世祖、清代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书法爱好者就无人不知了。而对当代人来说,他的儿子更是名闻遐迩,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邓以蛰的名气不如他们,但在美学领域的成就却堪比这两位在行内的地位,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他精于书法,金岳霖挽林微因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就是他书写的,但他更擅长书画评论,对中国书法有独到的现代美学见解。

他着重从书法方面探讨艺术意境是如何表现的,认为这种意境美的构成有“形式”和“意”两个因素,形式与意境是不可分的:“书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为书法。”书法的意境美的形式成分主要是“笔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笔画”:他认为书家以指、腕和心挥运毛笔,画出线条,这些笔迹中有骨,有肉,有筋,有血,有气,书家之“意”即已由此表现出来。尤其是论到行草书之笔画的“血脉连贯”,其使转、引带,“此等法皆不易以形质如笔画者方之,而实已融于意境矣”。

“结体”:在邓先生看来,字形的对称、揖让、收敛、开张等等,都是创作者的心迹,皆能悦目赏心,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能展示书法的意境。

“章法”:“篆多为内抱,故其章法纡余款婉,益见形神内敛;隶势作外抱,故其章法峭拔险峻,形亦飞扬。真行草……近于篆者所谓内涵筋骨,恬袒雍容,近于隶者则外耀锋芒,峥嵘取胜。”他提出“章法与意境已相交错”。

他认为中国书体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的过程,正是从形式美向意境美的发展,“行草实为意境美之书体也。……我之表现得我之真如,天下尚有过于行草者乎?故行草书体又为书体进化之止境。”

邓以蛰对绘画也有研究,他的画论集中表现在《画理探微》和《六法通诠》两篇文章里,在这两篇文章中,他创造了“体-形-意”和“生动-神-气韵”的结构模式来描述中国绘画的历时发展过程。同时,他认为这个发展过程的最高止境是“气韵”,亦即“意境美”。

邓以蛰钟爱书法,战乱时身患吐血症无钱救治,一家忍饥挨饿,也不肯变卖先祖作品。但为了更好保存这些文化瑰宝,他将家藏的邓石如书画珍品,全部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先后拜师于北京欧阳中石、田英章、刘炳森、启功大师。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行书见长,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比较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钱水卿作品汲取二王笔意,颜柳风骨,又有欧体俊秀和赵体灵动之气,楷书疏朗爽健,行书收放有度,隶书古朴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书妍美多姿,先后在宜昌、武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烟台、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在国内外获得金银铜奖50多次,并传播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地区,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2005年度被《中华新闻报》等媒体评为文艺界十大新闻人物,在公众和社会上享有盛誉。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了诸多知名书法家,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在当代知名书法家的群体里,钱水卿这个名字备受瞩目。他的作品不但蕴含着无穷的魅力,而且从深厚笔蕴中显现俊健的神韵,他的书法艺术不仅为中国书法重新迸发新的活力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的艺术成就也为世人所推崇。

自古道书如其人,钱水卿平和、清雅、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在作品中充分流露。其作品处处散发出稳健、灵动、飘逸的气息,书风浑然拙朴,蔚为大家。其行书追求中宫收紧,左右开张,雄健而灵动,苍劲而生气;其隶书笔划纵横,简洁老辣,酣畅淋漓,妙趣横生。

每一幅作品,都充分展现了筋骨与血肉的相互依存,师古与创新的相映成趣。品读钱水卿的作品,每一幅都点划精到,格调高古,清雅秀逸。其个性鲜明,老到大气,形势流畅,笔墨老辣,具有强烈传统民族文化气节和北方民族刚毅豪放的笔蕴。

他的书法线条有弹性,韧性,灵性,美而俊健,力厚骨劲。又在变幻莫测,空灵飘逸之中转达出驰色古拙。运笔或正或斜或放或纵,时而奔放,时而凝重,时而舒缓,时而深沉。看似漫不经心,行笔纵横,时则胸有成竹,于天真浪漫之中显现其精妙与豁达,呈出现当代书法难得的质朴雄放,雍容厚重的笔墨情趣。

钱水卿用笔极为明练,露锋落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固线条求劲而圆滑,骨藏肉中,并以今古力行,以深情润色,显得古气沉稳,纵横不群。

纵观他的作品,砥柱山铭,沁园春雪,岳阳楼记,百家姓等。虽无如雕如琢的精微,细腻乖巧的艳美,风流倜傥的张扬,却极力表达了情感与情趣的相依相融。厚重与凝重的相得益彰,古雅与时尚的相映成趣。让观者感受到神采飞扬的韵动,婉转悠扬的节奏,洒脱豪迈的气魄,流露着钱水卿对于笔墨承载精神力量的自信。

钱水卿的作品书写率真而笔墨兼到,流露的是一种秀雅温和的文人气息。这些作品给人很直观的印象,就是作者创作心态的平和温婉,是在一种完全从容且自信的状态下完成了对其作品的理解,对性情的阐述,洋溢着典雅,平和,静穆,简约的文人气息。笔墨取于物,发之心,为物之象,心之迹,钱水卿的书法即为其心迹,其贵于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去进行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探索,是作品于浑时酣畅中散发出清其深沉的魅力,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内在的气韵之美。

钱水卿的书法用笔简约灵空,气格平和高古,力求原创性,突出字外功,率真自然,这是其人格休养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化书法风格倍受当今书坛瞩目。

钱水卿在对传统古法的各个方面,娴熟理解,并运用自如的前提下,渐成自己一种点划流畅,清新雅致的风格。在他的作品里,丝毫看不到故做惊人的任意发挥,代之的则是一种在继承古法下的写意心情,不徐不急向人们展示了其内心的宁静幽雅,也彰显了钱水卿五十多年来在书法创作领域的探索耕耘与收获。

钱水卿认为和谐文化必须充分论证存在本体的本质;和谐文化必须凝聚了整体生命的共同期盼;和谐文化必须能够刷新多元文化的发展理念以达成人类共识;和谐文化必须能够规范人类社会的成长机制。

钱水卿举手投足时时处处彰显着和谐人生风采。和谐是艺术境界的深遂;生命境界的博爱;精神境界的禅悟。钱水卿和谐的书风来自于高尚的道德操守,靓丽的人格品思。和谐是对精神的回归,精神自由的渴望,是精神腾飞和精神的升华。和谐是心灵真切感受到的;是从生命底蕴弥散开来的。如朝霞曼妙、如花蕊绽放、如嫦娥飞天。  钱水卿的作品能在日常的不经意间发现与人性相关的心境。他所要求的书法是不受外在的社会现实的制约而获得某种独立的想象,质朴,温宁,久远,从中能看到时代、现实另一侧面的文人操守。他的书法建立在他对书学和美学卓尔不群的清晰判断上,流露着书家对于笔墨承载精神力量的自信。  钱水卿尤善行书和隶书。不论是《道德经》、《达观》、《鱼跃出碧海龙腾上青天》、《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砥柱山铭》,还是《临江仙》、《送孟浩然之广陵》、《清平乐·六盘山》、《将进酒》等诗词摘录的作品,呈现的多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素朴之韵、雄浑之态、厚重之美。或雄健豪强、浑穆苍古,或清丽婉和、倜傥俊拔,或放纵奇肆,高逸幽雅,各有风貌,各有情趣,其间又分明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对民族传统艺术精髓的理解。  大书法家首先是一个文人,必须对传统文化怀有敬仰之心。钱水卿有着很深的国学积累,他坚信开卷有益,读书明理,这样才能把握传统艺术内在的美。他的隶书作品功力,得益于用笔的精妙与娴熟。多年来,他特别注重于整体线条力度,行笔以中锋为主,意随心到,笔随意发,线条劲健有力,饱含金石之气,在平静中透露出飞动之美。赏析他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沁园春·长沙》、《少年中国说》等书作,雄健、俊美、有骨有肉,绵里有针,刚柔相济,相互辉映,笔韵含蓄,字含心声。作品具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让每一个欣赏它的人不禁放慢脚步,体会其中的清缈意境,率真气氛。他将隶书特有的庄重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肃穆,静人心气,有一种超脱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魅力展露无遗。  品读钱水卿的行书作品,用笔洗练、方劲、爽利。运笔放中有敛,雄中寓秀,巧中藏拙;墨色枯、涩、浓、淡变化适宜;章法错落有致、揖让有序、穿插不乱。在《人间词话》、《雪梅》、《采桑子·重阳》等作品中,追求中宫收紧,左右开张,雄健而灵动,苍劲而生气。他以线条自身的浑厚遒劲的用笔,在连贯的动势中,强调空间结构的疏密、渴与润、浓与淡、粗与细、收缩与扩张的多重变化,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钱水卿于从容自如、酣畅淋漓、行云流水之间挥洒情愫,雅逸与恬淡弥漫;畅达与灵动兼得;豪放与婉约并存;可谓酣畅之中见沉着,从容之中见性情,错错落落之中见娴熟的笔墨技巧。  钱水卿的书法古雅浑厚,充满刚健之骨、苍劲之力,却不蹈险怪,归于纯正朴茂。观览其书风,虽远离所谓的流行书风,但他在古人的艺术资源中寻求与自己心性相默契的结合,澄怀抒性,同样洋溢着现代气息,为书法艺术的开拓与传播奠定了基础,反映出和谐社会的人文气息与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并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钱水卿在治学态度上博综古今,对书法艺术思精心会,入境深奥。这一切,皆来自于他思想境界的:明识、开智、悟道、修德、达一、全意识。平日里钱水卿严以律已,锻其筋骨,修其心性,积学储宝,心从手妙,获自超脱。书法艺术对钱水卿来说如阅景揽山眼界之外更开胸界。

书法是建立在综合修养上的艺术。钱水卿正在以执着的勇气不断的修炼这门艺术,相信他能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的更远更辉煌,也更令人瞩目。

姓氏文化研究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给钱水卿老师七言律诗一首:

临池不辍五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

静室雅斋号墨乐,道法无为名泉清。

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

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

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钱水卿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钱水卿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钱水清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钱水卿已被公认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之一,被列入我国六位入编国礼书法家名单。其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深得海内外书法家和收藏者的青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7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