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所表现出诗人什么情感?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所表现出诗人什么情感?,第1张

《声声慢 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表现出了诗人对收复失地充满希望的情感。

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三岁,在知滁州任上。辛弃疾到滁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建了这座奠枕楼。楼成后,他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写了这首词以和李清宇。

词的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三是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对此,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

词的下片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作者处于战乱的时代,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在心中悲痛之余,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辛弃疾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表达了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宁静和平的信心和决心。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不多的婉约词之一,也是他代表词作之一,许多人即使不熟悉这个名字,却也知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这是本词的最后一句,也是点睛之笔,若没有这句,“元夕”就只是热闹,任何人都能表现出来的热闹,甚至有些词人能够比他表现得更好,然而加上这最后一句,整首词立马就变了味,变得令人恍然大悟,变得令人扼腕叫绝,变得不由使人猫抓耳挠,“那人”究竟是谁?怎能如此孤高?

从直意来看,诗人上阙一直都在描写元宵佳节热闹的景象,下阙突然笔锋一转,夜深人为归,使人看着满城热闹的景象,千百次的寻找那个身影,他在等一个人的出现,可人山人海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样一个人。在他回眸伤神之时,蓦然的灯火所不及的地方,看到了那个人,在那静静地站着,静静的站着……

我们无从知晓“那人”到底是谁,只能凭着猜测得出几个答案:

一、“那人”是作者的心上人,也是最普遍的解释,辛弃疾身上的其它光环明显掩盖了他感情上的一面,或许在他激情澎湃的内心之下,也有一颗为情所困的心,而他显然是幸福的,因为这蓦然的一回首,不知收获了多少的芳心。

二、作者希望以此明志,希望自己能够向灯火阑珊下的那人一样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为当时的南宋掌权者似乎毫无危机感,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刻仍有这么一副表面热闹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一样,在这热闹非凡的景象之下,城上竟然没有一个士兵的影子,强敌压境,这派热闹已经有了苦中作乐之感。辛弃疾不愿与他们一样屈身降志,去凑当权者的热闹,他要的是成为灯火阑珊下的那个人,一个自甘寂寞,孤傲高洁的人。

三、作者表达了一种思想境界,那一刹那的回眸更有种“永恒”的感觉,后世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将此句作为人生三大境界中的最后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与词的本身文学性无关,其中的哲学思想,或许只有到了那种地步才能理解通透吧。我认为“词”虽是词人所写,但却可以有千万种理解,我们不是辛弃疾,没法对当时的情景感同身受,在我们努力去感受词人内心的时候,蓦然回首,可能会有那么一瞬间的感触,这种感触不来源于任何外物,纯粹是自身的一种情感,这正是诗词的美妙之处。

所以蓦然回首,“那人”可能是你,是我也是他。

分析诗人情感的角度有多种,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看诗题

      诗歌的题目是对本诗内容的概括,或是对本诗类型的一个界定,重视诗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如《别董大》,从诗歌题目中的“别”字就能断定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愤。

3看注解

       有些诗歌后面补充了一些注解,或交代创作的年代,或交代创作的缘由、背景,为作品奠定了情感基础,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看意象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是一个迅速读懂诗歌内容的有效突破口。如“杜鹃”寓意着伤感或思乡。

5看题干

        

考试中,有些题目,为了题干的指向性更明确,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对诗歌的内容有所解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自己读懂诗歌理解诗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9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