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的故事是什么,听说很感人

卡农的故事是什么,听说很感人,第1张

帕赫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

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离开了艾尔特,帕赫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

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

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帕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

1987年,吉他天皇Nicolas 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    

-卡农

我实在不知道 莫扎特有写过《卡农》,但他确实在某些作品中用了Canon

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pachelbel(帕切贝尔)的D大调CANON,

约翰·帕切贝尔(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53年9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Nuremberg)。早年随施韦默尔(Schwemmer)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风琴师克尔(Kerll)的学生和助手。 1677年至爱森纳赫(Eisenach),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JS巴赫 在这里诞生。1678年至爱尔福特(Erfurt)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 JC巴赫(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长,并在双亲去世后成为 JS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图加特(Stuttgart)和哥达(Gotha)担任管风琴师。1695年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风琴师,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

帕切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较为抒情的音乐气氛中去,自成一体。

帕切贝尔最有名的作品是约作于1680-1690年的《D大调卡农》,最初完成时是一首《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乐器写成,但只有《卡农》广为流传,此曲注重对位、编排,如同自然、数学公式般以演绎的方式,纺织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给人以宁静、平和和鼓舞,被称为“人类理性在音乐上的代表作”。

帕切贝尔作品的体式和技法,对 JS巴赫有很大影响。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卡农乐曲中,帕切贝尔的卡农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生,即使是在平淡而单调的重复中,生命的和弦却奏出永恒的迷人曲调。虽然日复一日近乎规律性的重复,过着少起波澜的沉闷生活,但与他人的情感和心灵交会也能谱写出毫不单调的幸福人生。

如果你要找帕切贝尔的Canon,在baidu MP3中直接搜索"卡农"或者"Canon",就可以找到很多版本的

<曾经> <Once>

这是一部由音乐开启的爱尔兰**。 卖花女(Marketa Irglova)被街头艺人(Glen Hansard饰)的音乐所吸引,开始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他们不是王子和公主,各自有着琐碎的生活,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对音乐的热爱。在一次合奏中,他们找到了彼此间惊人的默契。这个发现让他们兴奋,很快他们找到了另外的一个同伴,组成了一个乐队,并通过优秀的表现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与此同时,爱情也在逐渐萌芽。音乐是这部**最大的亮点之一,塑造了极其浪漫唯美的氛围。

“钢琴曲卡农”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意大利。卡农是一种声部对位的音乐形式,通常由一种主旋律和另一种或多种辅助旋律交错组成。卡农作品的主旋律很简单,但是往往会被反复变化、分解、重叠和交错,产生非常丰富的音乐色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作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中的卡农变奏曲。

关于卡农的故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传说中,一位叫做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德国作曲家为他的好友所写的一首卡农,在他去世后长期被遗忘。三百多年后,这首曲子被偶然发现,并因为它的优美旋律和唯美情感传达而风靡全球。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是比较有争议的,因为这首曲子在当时的音乐圈中并不是非常罕见,所以其是否真的是由帕赫贝尔所创作的还有待考究。

无论如何,卡农变奏曲确实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作品,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它的曲调优美、旋律简洁、曲式工整,被广泛应用在**音乐、流行音乐等各种领域,成为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乐曲之一。

《卡农》(Canon in D)是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在17世纪创作的一首弦乐曲,而钢琴曲《卡农》则是将弦乐版转录为钢琴曲演奏的版本。

关于《卡农》这个名字的意思,其实是源自于拉丁语“canon”,意为规则、法则或标准。在音乐界的语境中,卡农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或结构,即乐曲有多个声部,每个声部之间在特定的时机,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式依次插入和重复演奏同一个音乐主题,从而形成一种错落有致、融洽协调的和声效果。

帕赫贝尔的《卡农》是以D大调为基调的,由六个小节的主题和伴随旋律组成。在作品演奏的过程中,三个声部依次演奏了相同的主题,这样的演奏方式以如同“模仿”的方式一环镶嵌着一环,最终演奏出独特的音乐韵律。

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旋律优美的演奏效果,“卡农”这个音乐形式成为了音乐史上重要的乐种之一。而帕赫贝尔的《卡农》则成为了卡农曲目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之一。以上是柏通钢琴(柏通租琴)为您做的解答,希望可帮助到您。

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他们还有了孩子,是帕赫贝尔写给女儿和妻子的作品。

故事开始:巴哈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

1669年,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

1677年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

1681年,巴哈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

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离开了艾尔特,巴哈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

1692年秋,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巴哈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让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他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

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巴哈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

1706年,约翰巴哈贝尔去世,享年52岁。

扩展资料:

卡农特点——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 "规律"。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同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效果,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D大调卡农",是帕赫贝尔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带有一丝意大利式的,甜蜜宁静的忧伤。在不到五分钟演奏长度里,其中的"顽固音型主题" 反复出现28次,可是听者却能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

参考资料:

-卡农

帕赫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

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

离开了艾尔特,帕赫贝尔来到伍腾堡宫廷,这个地方给艾尔特,帕赫贝尔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碰巧出生地纽伦堡的圣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风琴师,也就是帕赫贝尔的老师魏克过世,得以顺利接任老师之职位。

艾尔特,帕赫贝尔就在这里一直待到他过世。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帕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

所以帕赫贝尔从未去过英国,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国人,死前不但已经嫁给了帕赫贝尔并且还生了孩子。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

要特别注解的是“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许多人误以为这个曲子便为“卡农”,“卡农”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十四世纪便有出现这种形式的乐曲。Gigue是吉格舞曲。

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帕赫贝尔的卡农约作于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在古典音乐TV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约翰·巴哈贝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3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