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以自然为美、以自由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当代中国人格、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当代价值以及《庄子》美学思想的新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首先,《庄子》“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
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扩展资料:
《庄子》中用寓言的形式,借骷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孟子说,“孔于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盂子滕文公》下),庄子的感受正好相反。
他认为没有任何伦理义务(“无君”),没有任何政洽责任(“无臣”),没有任何负累(“无事”),才是最快乐的生活。
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价值主张无非都是实现权力的方式,而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下,一切美好的设计同样要被少数人拿去,并成为愚弄大多数人的美妙言辞。
《庄子》一书,以冷峻的眼光,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病态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批判。
在庄子的批判里,从谋权谋名谋利者到鼓吹仁义道德者,从逞辩者到拙变者,再到最普通的庸者,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以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干扰社会的正常秩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阻遏者。
--庄子
庄子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庄子,名周庄,庄子是先秦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美学大师,也是道家学派著名的人物之一。庄子汪洋恣肆、恢诡谲奇的文笔,幻想奇特、夸张大胆、想象丰富、情节离奇、语言奇妙的浪漫主义色彩,无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他的著作述见于《庄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合乎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这些在《庄子》中都有所体现。
《逍遥游》为庄子的代表之作,列为《庄子》全书首篇,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本篇文章里,庄子提出了他的主要思想:从齐物到超脱齐物,视天下物如一也;超脱,是齐物的必然结果。而超脱者,自逍遥也,此为逍遥游。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所倡导的悠然自在,逍遥无所“待”,正是要打破社会化对人类自性的束缚,恢复扭曲的原型,达到现实与原型的平衡。庄子的伟大理想可以说是自然回归的始祖,是朴素的原型理想先驱,他的思想超跃了20多个。是寻求回归原型的一条悠长而深远的道路。鲲和鹏的形象大抵就表明远古人类广博心胸和豪迈的情致。他的“逍遥”思想正是恢复原型,寻求自我本性,构建理想化人类社会的伟大尝试。由于庄子生活在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看透了人世间的沉浊肮脏,于是耽溺于美丽而自由的理想境界。庄子醉心于花鸟虫鱼以及“至人”、“神仙”的境界,所以,文章中的事事物物绝大部分都是虚的、空的、幻想的。即使涉及到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是经过了作者的虚构加工。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他的文章其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逍遥游》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减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时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庄子的散文特点是以寓言为最主要的表现方式,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在《逍遥游》篇中,庄子论述了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以 “鹏程万里” 为开端,以 “游于无何有之向” 为结尾,鲲和鹏的形象大抵就表明远古人类广博心胸和豪迈的情致。天上人间,纵横驰骋,形象各异,展现了巨幅理想国的画面,告戒人们行决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种种羁绊,追求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生活。庄子的自由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在 “坐忘”、“见独” 后达到的自由境界是超越时间的——无古无今,不生不死;是超越空间的——无形无踪,无穷无止;是超越情感的——无爱无恨;是超越理智的——无是无非,无得无失,他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绝对虚廓,静谧,无阻碍的状态,他在篇中提到: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讲的是大鹏的自由飞翔,又有 “腾跃而上”、“翱翔蓬蒿之间” 的斥鹌和 “泠然善” 的 “列子御风而行” ,庄子在这里是以欣赏的口气对自由进行了自在的描述,然而其本意是要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所谓自由是不依赖于一切客观事物的,是放任自流、任由选择的,不应该具有相对性,但大鹏 “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後乃今将图南。” 斥鹌 “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也”。 向秀、郭象《逍遥义》言曰: “夫大鹏之上九万,斥鹌之起榆枋,小虽差,各任其性;茍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汉字芸芸,同资有待,得某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庄子提到的这些自由都有所待,本身不及他的自由范畴,仅仅停留在现实的意义之上,若要对中庄子的逍遥意境,还须得一个升华的过程。
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概括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他的文章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作为文学家的庄子,其宏观的艺术视角,可以随同奋翮高飞的大鹏跃升于九万里之太空,俯视莽莽山川林泽之端之雾霭云霞如野马奔腾;其艺术的微观视角,可以潜入小小蜗角,冷眼旁观触蛮二氏“争地以战,伏尸百万”的荒唐惨象,光怪陆离的形象纷至沓来,异彩纷呈,令人于惊奇骇怪的中获得非凡的艺术享受。这样的美,根本在于文辞与思想的天衣无缝的浑融,那奇诞葱笼的想象力,恣肆瑰丽的文辞,自由驱遣陶熔的文风,造化之秘与心匠之运妙澈融合,达到了中国语言诗性美的极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