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是什么?,第1张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李白 ,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市)。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有的,你可以看看一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就介绍了杜甫浪漫主义的诗篇和诗句。 浅析杜甫浪漫主义的一面 作者好像是:薛国荣 [摘要]从杜甫人生及其诗作分析了他浪漫主义的一面。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杜甫也有浪漫主义的一面。 一、杜甫人生的浪漫色彩 杜甫出身于官僚家庭,少时曾漫游吴越齐鲁。23岁时应进士不第,后又因李林甫的把持而终身未取进士。天宝14年(741年)29岁时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35岁时(747年)到长安后本想施展自己宏大的政治抱负,但是很不得志。安史乱起,他一度困于长安,后逃出赴行在,朝见肃宗,拜官左拾遗。又因营救房琯而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弃官而去,经秦州、同谷入蜀。依靠严武等人的帮助,在成都营建草堂。宝应元年(762年)蜀中军阀混战,杜甫流亡梓州、阆州。代宗广德二年(764)回成都,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但不久辞去。765年离成都南下,次年至蘷州。768年携家出川,在岳州、潭州、衡州一带漂泊。大历五年(770年)在湘水的船上患病,不久去世,享年59岁。如果杜甫在生活中是一个讲求现实者,那他就会居官自保,偏安一隅,为何还会拒受官职,后又因营救他人而被贬,甚至先后弃官、辞官而去。曾在秦州西枝村寻置草堂地,欲过恬静的田园生活。他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并在诗作中一以贯之,直至绝笔。杜甫现存诗1450多首,在陇右半年内的诗流传下来的约有120首,其中寓居秦州的三个月,平均每日一首。可见他时时有激情,处处有灵感,一路漂泊一路歌。他曾自豪地对他的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纵观杜甫的一生,他饱经忧患,但从未稍减高度的爱国热情,从未放弃宏大的政治抱负,从未改变高尚的生活态度,从未磨钝盛年的创作锋芒。“面对当时苦难的现实,没有一刻停止过坚定的歌唱”。[1] 由此说来,他的一生不是那么安于现状的,而是在不断追求理想。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他衷心希望的真实写照! 二、杜甫诗篇的浪漫色彩 (一)梦李白二首。这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而作。他因“三夜频梦君”,在欣慰之余,却又有着不祥的念头,疑是友人已亡。第一首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是说友人之所以来入梦,是因为知道他在深深地思念他。“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他料友已仙去,是飞魂在往返于遥远的彼此之间。魂来魂返二句是设想魂往返时的沿途情况。后二句是说李白神魂回去,必须经过江湖,故默祝他平安而归,并提醒他不要落在恶人手里。第二首“……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前二句续写梦中情景,说告假归来,时间匆促,来得真不易。后二句亦写梦中李白所言。李杜二人于744年杜甫32岁、李白43岁时初逢于东都洛阳,渐成至情至性的深交,曾“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推算起来,他们从相识到李白逝世,二人同在的时段仅有18年。而且李杜自745年在兖州城东分手后的17年中一南一北,因李白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后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在巫山途中遇赦得释,最后病亡当涂(今属安徽);而杜甫离东都洛阳后去长安,后弃官经秦州、同谷而入蜀,未能再谋面。但从杜甫梦李白二首可以看出他对友人情深义笃,足见杜甫追求真正的友情,而非“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的薄情寡义。尤其在友人落难、生死未卜时,操念与日俱增。其实当时李白并未死,但此后他们真如隔世,两大诗人再未能相见,令人遗憾之至!(二)写妻一首——《月夜》。至德元年(765)秋,在沦陷的长安,杜甫想象在月夜里远方的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而成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写道:当时在鄜州(今陕西鄜县)的家里,妻子独自望月。小儿女不懂得母亲思念长安丈夫的心情。遥知妻子久立月下,带有香味的雾气打湿了她蓬松如云的发鬟。皎洁的月光照在玉臂上交相辉映,透着寒意。何时斜倚着薄得透明的帘帷,让月光共照两人,从此不再有相思的泪痕。“由于两人共经艰苦的流亡生活,每逢分离,常有怀念之诗”,[2] 如《客夜》等。从这首诗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杜甫生平可以看出,杜妻(司农少卿杨怡之女)跟随丈夫历经磨难,以致幼子被饿死,两人一往情深,相濡以沫。常言道:“米面夫妻,酒肉朋友”,杜甫夫妇的情义实在难能可贵,在严酷的现实中有着浓墨重彩的浪漫一笔!联想到鲁迅《伤逝》中的男女主人公,开始虽很浪漫,颇有勇气,但因靠稿费不能养家糊口而致高跟鞋的铛铛声不再由远而近,“子君”不再回来,两人终于分手。而杜甫夫妇却不然,可敬可佩!此外,还有《天河》、《初月》、《归燕》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浪漫之作。 三、杜甫诗句的浪漫色彩 杜甫的绝大多数诗句朴实无华,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达到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但也有不少诗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诸如:(一)《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对李白诗作备加赞赏,并预言必将登峰造极。有道是“文人相轻”,况李杜诗作风格迥异,然杜对李推崇之至,也足见杜甫的胸襟何其宽广,眼光何其深远!(二)《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说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没,眼眶几乎都要睁裂了。这是相当夸张的描写。又说一旦登上最高峰,就会对周围群山一揽无余,有 “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这里只是了望并未登顶,但想象丰富又合理。“这些都是他30岁前的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2] (三)《万丈潭》中“青溪含冥冥,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属神话想象、托物言情之作。(四)《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知,晓得;潜,悄悄地,似通人情。(五)《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言其身世飘忽无定,犹如天地间一只渺小的沙鸥。(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其一家即可还乡时,以酒伴歌,欢喜欲狂的心境,让人深受感染。(七)《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言波浪滔天,风云漫地,大气磅礴!(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形容山脉连互,势若奔赴。“环佩空归月夜魂”,说王昭君被遣和番,只有她的魂魄月夜归来。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喻武侯之人品高不可及。(九)《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形容得曹墨迹直觉颜面生辉。其所画之马可以一敌万,只见风沙漠漠中有骏马在奔驰。其余七匹也与众不同,远远望去,就像寒空下烟和雪在飘舞。(十)《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一洗万古凡马空”,称赞曹霸所画的马比一切马都好。(十一)《寄韩谏议注》中“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说众仙人骑麒麟跨凤凰而聚集。(十二)《秦州杂诗》之五中写“闻说真龙种”的“天马”残老后仍“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同上之十六中写“不与众峰群”的“东柯好崖谷”“落日邀双鸟”,一个“邀”字使自然界的景物通了灵性。同上之十七中“山云低度墙”,言山间云彩极低。又“鸬鹚窥浅井”,“窥”字则将鸬鹚人性化了。(十三)《遣兴三首》之三“烟尘阻长河”,烟尘弥漫却说阻挡、阻碍、阻隔,似“有意”为之,亦为拟人化了。(十四)《遣兴五首》之一“老鹤万里心”,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之三“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言其超脱之意。(十五)又一《遣兴五首》之一“北里富熏天”,富得熏天可谓夸张生动。(十六)《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之一,“惆怅老大藤,沉吟屈蟠树”这是拟人又是自喻。之二“幽寻岂一路,远色有诸顶”,言寻幽探胜、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远方有诸多顶峰可供攀登!(十七)《太平寺泉眼》“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泉眼即海眼,又誉为“水府”,萦绕在天畔。说泉中“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如丝气或上,烂漫为云雨。”并誉泉水“香美胜牛乳”,且当此水“馀润通药圃”,可“一食生毛羽”!(十八)《空囊》中说当囊中羞涩时“明霞高可餐”。(十九)《病马》中说老病马“物微意不浅”。(二十)《蕃剑》中写此剑“为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二十一)《秦州……凡三十韵》中“妖氛忽杳冥”,“宇宙一膻腥”,“群公若会星”,“朝回叹聚萤”,妖氛,宇宙膻腥,群官若会星、聚流萤等,皆为夸张讽喻。(二十二)《寄彭州高三十五……三十韵》中“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肉瘦怯豺狼”,“岂异神仙宅”,均为形象夸张之笔。(二十三)《寄岳州……五十韵》“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厩马解登仙”,“城凝碧树烟”,“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分别为用典夸张、想象、超脱之笔(按老杜为人所言超脱,只为解嘲,实不可能)。“凝”字将动写静,乃为诗眼。(二十四)《石龛》中“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极言道路险恶!(二十五)《泥功山》“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谓道路艰辛,白马被青泥浆成了黑马,但仍强壮,小儿累成了老翁,亦为形象夸张。(二十六)《凤凰台》中“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前为想象、希望,后为形象夸张,皆为高尚情怀。(二十七)《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一“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极言悲哀。(二十八)《别赞上人》“马嘶思故枥”,他是马的知音,知道它象人一样,嘶鸣是思念着什么。(二十九)《青阳峡》“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俯恐坤轴弱。魑魅啸有风……”将石自然滚落疑感向我“奋怒”,“有意”为之。此为心境所致。坤轴为想象,恐弱如“杞人忧天”。魑魅句则写臆想、感觉。(三十)《古柏行》“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意谓大厦如果倾倒原要栋梁支持,可是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搬去,只能回头停步。(三十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言舞剑者令人山人海的观众大惊失色,天地为之感动,火光如后羿射日,飞举矫捷如东方诸天神驾龙飞翔。鼓声起如雷霆滚过尚留其响,使人屏息,收如江海顿失滔滔。又“五十年间如反掌”,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数十年象手掌一反。(三十二)《丽人行》“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言丽人行声势浩大,揭露杨家兄妹之骄奢。“……炙手可热势绝伦”写杨国忠的权势气焰热得汤手,无可伦比。(三十三)《哀江头》中“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喻杨贵妃的宠极一时和悲惨结局。(三十四)《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表达了希望获得胜利,结束战争的强烈愿望。(三十五)《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言在战争年代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何其珍贵!(三十六)《秋兴八首》(其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向西遥望,可见西王母从瑶池徐徐下降,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传来,知有圣人将出关。(三十七《漫兴》“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以江边暮春景象借讽趋炎附势的小人。(三十八)《新秋》“蝉声断续悲残月”,断续的蝉叫声仿佛是因月残而悲鸣。(三十九)《玉台关》“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说玉台观的殿宇好象海上仙境通往五方的天帝,人们传说时时有仙人吹箫骑鹤,飞过玉台观北面的山头。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思想内容:1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2讴歌理想,抒发悲愤3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4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风格: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风格: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风格: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风格:人民痛苦之深,既夸张,又富于想象,且比喻奇巧新颖。后面发议论,回环往复,层层推进,见解精辟,发人深省。语言上骈散兼行,错落有致,词采瑰丽,声调和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种平板单调的弊病。风格: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风格: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oo ~~~ 累死我了。●▽●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扩展资料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吴承恩

-西游记

冯沅君

冯沅君(1900年—1974年6月17日),女,河南省唐河县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中文名:冯沅君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南阳唐河县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74年6月17日

职业:作家、戏曲史家

毕业院校: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代表作品:《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

性别:女

学历:博士

个人履历

主要经历

冯沅君父亲冯台异,字树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到两湖总督张之洞幕下办事,曾任武昌“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即外国语学校的总务长),后任湖北省崇阳县知县。冯树侯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书房请“教读师爷”,为其长子友兰、二子景兰及女儿沅君讲授古文、算学、写字、作文。年幼的冯沅君喜爱读古文,尤爱读唐诗,十一二岁时不仅能背诵大量的诗词,而且还能够吟诗填词,故有“才女”之誉。后来,冯沅君的大兄、二兄先后赴京、沪学习。冯沅君在家一方面利用家中父兄念过的书,刻苦攻读,吟诗作赋;一方面大量阅读大兄、二兄带回来的中国古典名著及新出的报刊,从中接受新的思想。

1917年秋宣统三年(1910年)入县立端本女子小学堂。辛亥革命时辍学,居家自修。民国6年(1917年),离家赴京,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科专修班。“五四”运动前后,校长思想顽固,反对学生参加爱国运动,冯沅君受15所女校爱国学生委托,起草致徐世昌总统书,并游行请愿上书,又迫使校长辞职。她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话剧,亲自扮演焦母,进行反封建宣传。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研习中国古典文学,并于1927年毕业。其间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在《创造季刊》与《创造周报》上发表《旅行》、《隔绝》和《隔绝以后》等篇。她的小说充满了大胆的描写和反抗旧礼教的精神,在当时曾震动过许多读者。1926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卷_》(北新书局)和《春痕》(北新书局),前者是她的代表作,由鲁迅编入《乌合之众》。1929年又出版第三个短篇集《劫灰》(北新书局)。作品多是描写为获得婚姻恋爱自由幸福而反抗旧礼教的青年的情绪,也写母爱。

1925年后,先后在金陵大学、中法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其间于1929年与文学史家陆侃如结婚。著有《中国诗史》(与陆侃如合著,1932年开明书店),《中国文学史》(启明书局)、《中国文学史简编》等书。1932年与丈夫陆侃如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学习。1935年在巴黎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任教,曾任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副校长。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除教学工作外,主要从事古典文学、文学史的研究和著述。这期间出版《古优解》、《孤本元明杂剧题记》、《古剧说汇》等书。

1949年起,一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修订了《中国文学史简编》,与陆侃如合写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已被译成英文和罗马尼亚文。还和北京大学林庚教授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出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2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解放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代表,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74年6月17日病逝。

家藏古籍甚多,有明本近百种,有部分图书被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看过。生前曾立下遗嘱,把他们数十年的全部积蓄6万余元人民币及2万余册珍贵的藏书,全部捐赠给山东大学。

沅君童年

冯沅君幸福的童年十分短暂,在她刚满8岁的时候,父亲冯树侯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崇阳县衙任中。那是1908年夏天,即冯树侯出任崇阳县官的第二年,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死神却把他带走了,尽管他走得那么匆忙,那么不情愿。尽管冯沅君是那么爱自己的父亲,心里充满对父亲无上崇敬、仰慕和爱戴的真情实意,但无奈人生无常,事至可悲。

在父亲病逝后的几年里,冯沅君跟母亲及二位兄长,又返回到了唐河县老家的大家庭中。自此,她只好在母亲的教导和兄长们的帮助下自学诗书。没过多久,她的两位兄长纷纷离家远赴开封、上海,进了大、中学堂。

冯沅君的这两位胞兄都是新学堂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一些新的东西,思想都比较开明。所以,他们平素在家中的言谈及经常从外地寄来的新派报刊,使冯沅君逐渐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她不再满足于深居闺中读书习字的生活,她热切地企盼像两位兄长那样,到大城市去读书,受教育,汲取新的文化知识。

说来也巧,机遇从天而降,北洋政府决定将原来慈禧太后创办的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于1917年开始招生。冯沅君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她与其兄说服母亲,毅然随两位胞兄进京投考。当时,北京女高师入学考试只考国文一门,冯沅君自幼学习国文,有较好的基础,自然是一举考中了。就这样,17岁的河南姑娘冯沅君成了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从此,冯沅君开始了崭新的学校生活。

名满京华

冯沅君就读北京国立女高师之际,正是五四运动席卷中国知识界的时候,“新潮派”和“欧美派”的教师们给女高师带来了新的思想,所以当北京各大学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时候,北京女高师的学生便积极响应,投身到时代那波澜壮阔的革命热潮之中。当时,北京女高师的方校长是一个思想顽固的老官僚,他不准学生上街参加爱国游行,并下令紧闭校门,还特意派人在校门上加了一把大铁锁。然而,冯沅君却无视学校的严束,第一个搬起石块砸碎了铁锁,全校的同学夺门而出,与北大、清华等校的师生会师。这件事使冯沅君在北京女高师获得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好名声,受到广大师生的赞扬。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唤醒了一代有头脑、有作为的男女青年。冯沅君,这个内心一直向往着自由与解放的青年女性,受到了这个伟大运动的感召,勇敢地拿起了笔,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古装话剧,并亲自登台演出,主动扮演了剧中众矢之的的封建专制家长的典型人物焦母(冯沅君的同届同学程俊英饰刘兰芝,孙斐君饰焦仲卿,陈定秀饰小姑)。女大学生登台演戏,在20年代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大胆的行动,从而得到执导此剧的李大钊先生的称赞和《戏剧杂志》社陈大悲先生等人的支持。女大学生登台演戏在北京是头一遭,故而轰动了整个北京城,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连演3天,盛况空前:第一天满座,第二天以后就连窗户外边也挤满了人。北大、清华的师生们还开了专车前往观看,李大钊先生的夫人带着女儿前去助威,鲁迅先生和川岛先生亦都来看过戏。《孔雀东南飞》的演出,使冯沅君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有人写文章说冯沅君此时是“名满京华”。

珠联璧合

冯沅君和陆侃如的恋爱,是从1926年秋天开始的。当时的陆侃如是清华大学研究院的高才生,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他的《屈原》、《宋玉评传》等在学术界颇引人注目。他比冯沅君小3岁(陆侃如生于1903年11月26日,江苏海门人),是年夏天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他除了研究《楚辞》,还协助梁启超校注《〈桃花扇〉传奇》。当时,冯沅君已是文坛享有盛名的女作家,自然赢得了陆侃如的爱慕。由于业务上的相近,使他与冯沅君有接触的机会。他这位风度翩翩的江南才子,深得冯沅君的好感。两人虽然不是青梅竹马,却是一见钟情。他们相识之后,就开始了频繁的往来、交谈、通信。陆侃如反复地向冯沅君表示纯洁的友谊,接着就是纯洁的爱情。每逢星期日,陆侃如都到北大来找冯沅君,他们常常在月光下促膝谈心,或者在北海泛舟,有时也相约去游长城,流连徘徊于颐和园的水榭、圆明园的古迹堆中,或者是香山幽静的小路上。经过海阔天空的侃谈,双方就再也分不开了。

主要著作

其文学研究论著有《宋词概论》《张玉田年谱》《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中国历代诗歌选》(主编)、《屈原》《宋玉》《乐府古辞考》《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与陆侃如合著《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中国诗史》;与王季思合编《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与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中国古典文学简史》,与高亨合著《楚辞选》,与牟世金合著《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论创作》《刘勰与文心雕龙》。。

其戏曲研究专著有《古优解》《古剧说汇》《古剧四考》《〈天宝遗事〉辑本题记》《金院本补说》《孤本元明杂剧抄本题记》,与陆侃如合编《南戏拾遗》等。

译著有:高本汉的《左传真伪考》、小仲马的《金钱问题》、塞昂里的《法国社会经济史》、《书经中的神话》《法国歌曲价值及其发展》《新法国文学》等。

冯沅君逝世后,由袁士硕汇编整理的《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卷_》、《春痕》和《劫灰》是她的三个短篇集。

作者评论

冯沅君是继陈衡哲、冰心、庐隐之后,文坛又一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她小说中那种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独立的精神足以与和她前后驰名文坛的另外几位作家比肩。她的创作大都集中在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这一主题上,即使后期的创作也仍然是爱的主题。她的第一个小说集《卷_》收小说4篇:《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这4篇小说主题基本相同,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大胆而热烈;另一方面是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于是矛盾冲突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前者是刚刚站起来而尚未完全站稳的新生力量,后者则有庞大的旧制度、旧伦理道德的支撑。在被压迫者一面,是义无反顾的精神叛逆,“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我们的爱情是绝对的、无限的,万一我们不能抵抗外来的阻力时,我们就同去看海去”(《隔绝》)。在压迫者那一面,视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是败坏家风,有损家庭荣誉,“是大逆不道的”(《隔绝》)。这种激烈冲突的描写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以女主人公为叙述主体,更增加了强烈的反抗意识,这在初期女作家的作品中是少见的。我们固然可以从作家创作主体找到原因,但更是时代使然。冯沅君的出现,才第一次在女作家笔下出现了与传统大胆叛逆的知识女性形象。这也许正是冯沅君小说独特的思想意义所在。

作品特色

浪漫主义

冯沅君作品体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不仅是指其作品思想上的浪漫因素,更主要的是指其创作方法上的特征。其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安排为重心,而以人物心理刻画为重心;不以故事情节发展来框架作品的结构,而以人物心理、情绪发展为作品的线索。在那里,运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使是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的作品中,作者也是借主人公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描写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失时机地借景抒情,以景物、环境的描写来渲染作品的抒情氛围。杨义认为,庐隐的小说广泛使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在五四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堪称“日记书信体的专家”。其实,从创作整体而言,冯沅君似乎表现得比庐隐更突出。在她的15篇作品中,运用书信体或运用书信作为作品主体的就有8篇,并且几乎包括她的全部重要作品在内,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像《隔绝》这篇作品,由于书信体的运用,使作者的笔直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女主人公敢于为恋爱自由而死的决心,且由于时空的立体性安排,把主人公“隔绝”后的痛苦和“隔绝”前与爱人的欢愉交织成一体,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即使不是书信体,如《旅行》这篇代表作式的作品,也同样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通篇都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家注意的不是作品的故事性,而是对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不是人物的外在行动,而是人物的内在思想和情绪。这样,作品便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强烈叛逆精神,同时,女主人公强烈的叛逆精神背后的“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的矛盾心理也得到充分地表现。我们还将发现,由于作家对她笔下人物的思想、情感的认同,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量,作家的主体情感也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到淋漓尽致地宣泄,而这一点又恰恰是同作品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相联系。冯沅君说:“文学作品必需作者的个性”,“至于书信,我以为应较其他体裁的作品更多含点作者个性的色彩”。

艺术情调

作为女性作家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另一特征,是她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浸染了古典诗词的艺术情调。冰心擅长“诗化的白描”,并常常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的词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斯人独憔悴》)这种特征亦体现在冯沅君的小说中,《卷_》的集名,如鲁迅所说:“是‘拔心不死’的草名”,作者以此象征女主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暗示了其恋爱的悲剧。此外如《慈母》题下引孟郊的诗《游子吟》,《劫灰》集题词引《诗经》中《小雅节南山》的诗句等等,几乎是惯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家还在某一篇作品中引用古诗的句子或自作诗词来表达主人公特定的心理活动。如《误点》中引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隔绝》中嵌进一首长达四节的新诗,都和作品的情节和主人公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情绪特征相吻合,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冯沅君这一创作上的特征,无疑是和她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关。这一特征使她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深得新文学初期受过古典文学熏陶、训练的读者的喜爱。写作《春恨》后,冯沅君的热情转向学术研究。总之,她的作品别具一格,很有特色。她的作品,特别是恋爱小说,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珍贵的遗产。

家庭

丈夫

陆侃如(1903—1978),著名学者。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江苏海门,生于一爱国士绅家庭。1920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一年级时他便出版了《屈原》,大学毕业时又出版《宋玉》一书。研究院毕业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职。

1929年,陆侃如在上海与冯沅君结婚,从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1932年夏,陆冯同时出国,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1935年夫妇均获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初南下昆明,在迁至云南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942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6年随校迁回沈阳。1947年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随学校迁居济南。

1949年青岛解放后,陆侃如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1年任副校长、《文史哲》编委会主任,并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953年相继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为九三学社山东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青岛分社主任委员、济南分社筹委会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12月1日病逝。临终前将其珍存的全部书籍和近3万元存款捐献给山东大学。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冯沅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一级教授,也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同时还在文化界、妇女界担任一些要职,积极参加青岛市的社会活动。

陆、冯夫妇在文学研究领域同心协力著书立说,比翼齐飞,堪称文坛佳话。1931年,他们二人合作出版60万字的《中国诗史》,打破传统见解,很有新意。1932年二人又合作出版《中国文学史简编》一书,他们二人的著作被译成几种外国文字出版,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山东大学以陆冯二人生前积蓄为基金,设立了“冯沅君文学奖”,鼓励有成就的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努力献身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

母亲

冯沅君的母亲吴清芝,是位通晓诗书、思想开朗的知识分子,曾担任过当地的女子小学校长。吴夫人教子有方,除对子女亲授诗书经传外,还特聘请了一位名师严加训练,即使对年龄最小的沅君,也从不因爱而废严。这就使冯沅君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打下了研究古典文学的坚实基础。母亲训导她说:“不能徒恃聪明。读书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像你大哥一样。你大哥虽不如你二哥聪明,但他在不停止地往前走,从不间断,这就厉害。”慈母的教诲,对冯沅君后来走上文学创作和古典诗词研究的道路,起了启蒙作用。可以说,冯沅君的未来是她母亲的早期教育所奠基的。所以冯沅君后来每念及母亲时,总是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母女之爱。

雕像

秋风送爽,细雨微微。今天上午,冯沅君、陆侃如先生雕像揭幕仪式在山东大学举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理事长,山东大学中文系56级校友代表项怀诚和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共同为雕像揭幕,校长徐显明在揭幕式上致辞。

在山东大学即将迎来110年校庆之际,中文56级校友一行39人相聚在阔别50年的母校,并捐赠了冯沅君、陆侃如先生雕像,以表达对母校的眷恋和对大师教诲的感恩之情。徐显明在讲话中表示,大学要有大师,大道德加上大学问才称得上是大师。大家一起回顾了两位先生勤奋治学、教书育人的一生,表示以两位先生为榜样,在新的起点上,发扬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传统,到建校120周年完成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相关书籍

《冯沅君传》,严蓉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陆侃如与冯沅君》,许志杰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的背景:

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诗词鉴赏

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1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