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黄昏佳句赏析

季羡林黄昏佳句赏析,第1张

1 季羡林的《黄昏》+赏析赏析200字

曾经读过不少描写黄昏的诗文,读过茅盾笔下那气势雄浑的黄昏,也读过何其芳笔下那寂寞惆怅的黄昏,还读过诗人勃洛克那缠绵悱恻的黄昏……;惟独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略带伤感的咏叹,在头脑中还留下些许印象然而,前不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我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茫然地静坐在电脑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知道自己是被季先生那瑰丽的想象所打动,还是被文中那轻梦般的黄昏所折服总之,我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长夜的起点但在季先生的笔下,黄昏却是神秘的,是平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 …… 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还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人们为何总是缺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呢?也许这正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的地方吧!“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的散文是再恰当不过了,阅世浅,性情真也许是季老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初读《黄昏》,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话题;通过第3,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文章的线索,认真读完这一段,你便会对文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真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之典范也文章着重描写了黄昏来和去的情形作者发展了他超凡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类似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因此,我们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遨游在瑰丽想象的海洋,感受其语言的馨香,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愉悦感我同意有人的评价,说季先生老年的散文是以大朴无华为其追求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季先生不会华彩铺陈他的早期散文,描写风物,其色彩之浓艳,章句之炜华,几乎令人怀疑他就是印象派大师莫奈之流,以《黄昏》一篇为其代表;如果用“笛之悠扬、鹤之嘹唳、酒之醇芳”,都无法描述季先生对黄昏的感受,这是一曲精彩的《黄昏颂》,或许只有斯特劳斯的音乐可以和它比美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我不想多说,大家都知道文章运用了比喻,通感,顶真等多种手法将黄昏描写的生动而逼真文章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事实上,他做到了而“夜来了,慢慢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日光的夜,流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段黑夜与黄昏的对比,你是否意识到作者分析的精辟呢?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你不妨拈来几处自己细细地品味品味吧! 应该有600左右了,够你写了吧。

2 季羡林《黄昏》好句的鉴赏

原文: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不关心,寂寞地,冷漠地,替人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

鉴赏:黄昏,它悄悄的来临,无声无息,在日落之前,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所以说它不论人们是否对它关心,它都会来临,并且是寂寞地,冷漠的,黄昏的颜色是带有梦幻般的色彩的,因为有晚霞的映衬,所以显得更加的迷人,它的色彩不是如火般浓重,而是如霞般淡雅,所以作者会说它反射在镜子里,会产生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3 季羡林的散文《黄昏》的赏析

作者以精巧华美的笔触,极写黄昏之美,但那种摄人心魂的极致的美,是那样的短暂,而在城市中忙碌的人们,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欣赏它,体悟它,从中获得心灵的宁静,黄昏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作者以细致敏锐的观察,丰富广阔的想象,来书写黄昏,并赋予这种自然现象,以人格化的特征,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真切美妙而有些许伤感的境地,让你不由自主的去玩味,让你在缥缈朦胧之中慢慢感悟黄昏所蕴含的深意,文章结构严整,而又不失灵活,波澜起伏,错落有致,带着欧化色彩的自言自语,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地款款诉说,亲切又耐人寻味

4 季羡林《黄昏》里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好句:

1、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2、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3、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4、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

5、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6、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7、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8、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9、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10、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cheng)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

好词:

1、残梦

拼音:cán mèng

解释:谓零乱不全之梦。

造句:独倚夜门栏,眺望遥远的彼岸,残梦润无声,似雪一般飘落心头,流光里缱绻是满怀的衰伤……

2、暮色

拼音:mù sè

解释:黄昏时的天色

造句:暮色中的小村庄升起了缕缕炊烟。

3、溶入

拼音:róng rù

解释:一般指液体的汇容

造句: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永不消逝;一粒沙,只有投入大地,才能聚集力量。一个人只有依托集体,才能实现价值。

4、阒静

拼音:qù jìng

解释:亦作“閴静”。寂静;宁静。

造句:唯有阒静沉淀千年,方能心情气和提及“曾经”。…,气象殊异、幸而你依旧是你。给予我索骥之图,不能视一切为虚无。

5、薄冥

拼音:báo míng

解释:意为傍晚时天色昏暗。

造句:傍晚时的天色是薄冥的。

5 找《季羡林》黄昏里的好词好句

1、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2、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3、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4、“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5、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6、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7、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8、“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9、“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10、“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6 黄昏 闻一多诗歌赏析,帮忙鉴赏一下

1·修辞:拟人(如:喜得满面通红等);比喻(如黑黯好比无声的雨丝等)

2·不一样。黄昏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特殊的地位在于:它是黑夜将至、生命沉寂的过渡期。因此,李诗中黄昏显得颓靡,而失去了催人进取的活力。

而闻一多闻一多的“黄昏”则浸透了生命的意趣和节律,满怀少年人的好奇,有属于青年文明的审美意象。体现青年学子本身的求知欲、进取心与青春浪漫的激情。充满轻快乐观的情调。二者感情基调不同,对黄昏的认知角度也不同。(再适当结合诗句分析。)

7 黄昏 季羡林 阅读答案

1B(黄昏本无所谓从哪里来,助手的追问与回答,不是科学的回答,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 2这段话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写出黄昏短暂易逝,来去无踪,朦胧美丽的特点,(2分)传递出了助手对黄昏独到的感受,以引发人们对黄昏的关注,表达形象、生动、准确、凝练。

(2分) 3①从视觉的光线色彩角度,写出了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3分) ②从听觉的声音的角度,写出了黄昏有一种幽美的轻适的阒静。

(3分) 4黄昏短暂易逝,而其降临的时刻,光线渐趋暗淡,人们多已归家,在家中准备着的生活,无暇欣赏美丽的黄昏,这仿佛是黄昏孤独的宿命。(2分)文中反复提到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黄昏虽美,却被人遗漏,孤独成为黄昏的重要特点之一。

表达人们错过黄昏这一人间胜景的遗憾。(2分)感悟3分,略(大意对即可,谈感悟,能自圆其说即可。)

8 黄昏 季羡林 阅读答案

1B(黄昏本无所谓从哪里来,助手的追问与回答,不是科学的回答,只是一种诗意的想象) 2这段话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写出黄昏短暂易逝,来去无踪,朦胧美丽的特点,(2分)传递出了助手对黄昏独到的感受,以引发人们对黄昏的关注,表达形象、生动、准确、凝练。

(2分) 3①从视觉的光线色彩角度,写出了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3分) ②从听觉的声音的角度,写出了黄昏有一种幽美的轻适的阒静。

(3分) 4黄昏短暂易逝,而其降临的时刻,光线渐趋暗淡,人们多已归家,在家中准备着的生活,无暇欣赏美丽的黄昏,这仿佛是黄昏孤独的宿命。(2分)文中反复提到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黄昏虽美,却被人遗漏,孤独成为黄昏的重要特点之一。

表达人们错过黄昏这一人间胜景的遗憾。(2分)感悟3分,略(大意对即可,谈感悟,能自圆其说即可。)

9 听雨季羡林语句赏析

非常完整的 :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

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征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

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

②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 14、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1分)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15、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2分) 16、“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

10 瞬间黄昏的赏析

瞬间黄昏的赏析;

这是一篇美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出了黄昏的美。并运用了许多的好词佳句,在让人感叹之余又能牵引人的感情。黄昏,有许多人写,然而作者却能抓住黄昏的孤伤之感。实在是一篇很好的写景美文!

夕阳西下,大地沐浴在余辉的彩霞中,人们三三两两地在街道上漫步,晚风徐徐地拂送来一阵阵花木夹杂的幽香,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

风儿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烦恼,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浅唱着。这时给以我的不是痛苦和伤悲,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悲感,这份悲感并非悲哀的感觉,它是一种无与伦比而悲壮的心情,当你向西远眺时,那熔金般的烈焰,渐渐的由绚烂归于平淡,那一瞬间,一种温馨的感觉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一抹殷红色的夕阳照在西山上,湛蓝湛蓝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白色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嫣红,倘若你仔细地看,你会看见那云絮在空中飘动,就像置身于轻纱般的美梦似的,会使你远离烦恼的困扰。

我在校园的操场上惬意地漫步着,步子放得那么的轻,那么的慢,似乎不愿意去打扰这醉人的黄昏。

疲惫了一整天的眼睛,在这时候,瞩目西方,只见斜阳已经衔着山巅了,残阳如血,霞云似火,给校园、树林、河流、村庄、山峦镀上了柔和的胭脂红色,周围还放射着淡淡的金光。

池鱼归渊,炊烟唤子,客旅兼程。夕阳吻地的轻响,划分了白天与黑夜。于是投林的倦鸟,也便如诗人焚烧的诗稿,载着夕阳的殷殷血焰归去了……

一阵清爽的夜风扑面而来,仿佛一切烦恼与疲惫都置之度外了,身体的每一根紧张的神经也渐渐舒缓了;风儿吹皱的河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折射着殷红的霞光,像撒下一河红色的玛瑙,熠熠生辉;远处的小竹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竹叶,风儿吹动树叶那飒飒作响的声音,像唱着一首动听的歌;高空的风,恣意地追逐着、戏弄着,撕扯着云朵。

再往下看,一条小河—小北江,竹子的色调和晚霞的红晕,使小北江又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气氛,而竹子那风度翩翩的倩影和晚霞那瑰丽似锦的光芒,又使小北江在人们心目中倍增亲切;几条小渔船归航了,在河面划开了一道波光粼粼的水纹。

小鸟时而在半空中飞过,时而能听见喜鹊那清脆悦耳的鸣叫,这时,我才从黄昏的梦中苏醒过来。

太阳落山了,燃烧着的晚霞也渐渐暗淡下来了。

转眼间,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已经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四周的群山,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暮色渐浓,大地一片混沌迷茫。

这宛如一首交响曲的尾音,优美极了,但却渐渐地归于岑寂、无声,引起人们心中无穷的感喟,给校园的黄昏铺上一层感人肺腑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它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它成熟的风韵;“人间重晚情”更衬出了它的宁静……

渐渐的,渐渐的,夜幕降临了,我的脑海中还浮现着那醉人的黄昏,那美丽而令人心驰神往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的视线、我的精神、我的思想……全都被这美得难以形容的“黄昏图”所沉浸了,我陷入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中,不能自拔。

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静静地离开了这黄昏的边界……

文学名作《田间·田间诗选》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田间,现代诗人。1916年出生于农村。安徽无为县人。自幼在农村读书,1933年到上海光华大学读书。1934年加入“左联”。1936年出版的《中国牧歌》和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被国民党列为禁书。1937年抗战爆发,由上海到武汉,又到晋东南,在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战地记者。1938年到延安。同年8月,加入中国 。1942年后到冀晋区党委任《新群众》杂志社社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194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创作部副部长、文学讲习所主任、《诗刊》编委。抗美援朝期间,曾两次赴朝鲜战场。1957年底,下乡到河北怀来南水泉大队“蹲点”,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主要作品有:《给战斗者》、《誓辞》、《我的短诗选》、《马头琴歌集》、《天山诗草》、《戎冠秀》、《田间诗抄》等诗集,《板门店记事》、《海燕颂》、《新国风赞》等散文和诗评集。

内容概要

写在马头琴上

——一个传说

一位年少的牧童,/他睡在蒙古包中,/门外笼上一层薄雾,/天窗上月色发红/ 他的马儿奔过来,/仿佛是一通瀑布,/它是那样的雪白,/又是那样的勇猛。——“王爷的箭好厉害,/一枝接一枝射过来; /我中了一枝毒箭,/奔回家倒在门外。“牧童你不要悲哀,/我也不会再悲鸣; /如果你还想念我,/就收起我的骨头和筋。“请你拿我的筋骨,/来做一把四弦琴。/再见吧,牧童,/永别了,主人。” 帐篷外一阵阵马鸣,/把牧童从梦中惊醒。/牧童站在草原上静听,/那是马鸣还是琴声 那是琴声还是马鸣/还是人民的仇恨/牧童做了一把琴,/这把琴就叫马头琴。

喷泉

青草上有一座喷泉,/白得像玉簪花一样,/那是洁白的泉水,/从地下喷射到地上。牧羊女走过这里,/赶着她的牛和羊,/她喝了一口泉水,/要告别她的故乡。就在这一块牧场上,/不久厂房就要立起; /明年,或者是后年,/这里要出第一炉钢。牧羊女,她的背后,/起重机轰隆地交响; /牧羊女,她的面前,/黄河送来了波浪。

泉中里有一个人影,/白得像水仙一样,/那是一位牧羊女,/她微笑着望着我们。当她喝下一口泉水,/她看见自己的眼睛,/还藏在水花里面,/是那样的乌黑,深情。牧羊女啊请你放心,/草原的主人是人民,/不论你迁居到哪里,/你还是这里的亲人。不论你往哪里走,/火花在照耀你们,/泉水也会流得很远,/会跟着你的脚印。

祁连山下

祁连山啊祁连山,/我站在你的身边,/捧起酒泉夜光杯,/盛上你的雪水,/面对这万盏灯火,/来把石油工人赞美——/英雄们开动钻机,/在石油之上大战; /一座座的新城,/从灯海中间涌现; /一支支的标杆,/从山腰直奔山巅; /金山献出宝石,/火树喷出原油; /使得这河西走廊,/开出繁花一片; /使得我们的身上,/沾满石油的香味。/祁连山啊我请你,/摘下你的银发; /在你高高的头顶上,/戴上一顶铝盔; /将你的童心,/化作红色的火焰!

月和船

两岸绿叶担双肩,/千丈白发挂一杆。——船呀! /——船呀!月亮是你的姊妹,/游在浪里把船推。——月呀! /——月呀! 船是月亮的侣伴,/巨臂插天把月牵。船似月,月似船,/惊涛骇浪里比比看。——船呀! /——船呀! 请莫夸你那白发,/用青春装点江山。——月呀! /——月呀! 饱饮河水上蓝天,/金镰一弯舞翩跹。船呀鼓满风的帆,/往前赶,别搁浅。革命的风暴已到来,/渡过一滩又一滩。我向白帆与明月,/发出一封请柬: ——驾大风,/——挽狂澜。朝日红霞旗上染,/同为劳动人民唱凯旋。

狮子吼

——在非洲游园,听见狮子吼声时的遐想

狮子关在铁笼里,/吼声传遍了世界。一旦它登上高山来,/不吼时还有声音在。

石之镜

祝祖国重获青春

似闻狮吼,似见狮醒,/苍苍天空簇簇红云。/站起身我的母亲!母亲笑容如日东升,/如火如焚燃在我的心。/狂奔呵直上天庭! 魔窟捣毁恶人难行,/万恶之源应当斩根。/不除恶哪有绿荫! 地狱之门破门而进,/爱我祖国者以石作镜。/石之镜可以照人! 多少志士站在高峰,/常磨利刃面对雷鸣。/已把头颅作火星! 一张白纸可绘奇景,/今日幼芽明日森林。/虽在神州不靠神! 解放大地解放自身,/民族之魂郁郁长青。/望天外先望同行! 要唱海韵先唱乡音,/今日何日四化腾腾。/母亲呵祝你青春!

作品鉴赏 田间是抗战前夕诗坛上崛起的新星,以自己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在新诗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建国以后,仍然继续进行艰苦的艺术探索。建国以来他出版过十几个短诗集,此外,还有长篇叙事诗。在艺术形式上,田间一向重视向民歌学习,曾经用五七言的民歌体写过作品。他的大部分诗,有民歌的整齐和某些句式,但又掌握得比较灵活。田间认为:“诗是一种风声,诗是一种火光,诗是一种雷电”,“每一首诗,似乎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在创作中他追求的目标是:对生活作广阔的概括,在有限制的具体描述中,包含更多的生活内容,并且力求深刻揭示生活现象所蕴含的思想意义。《赶车传》 中的 “车子”,是时代的象征,而赶车人,代表了工人阶级、 员、广大的劳动人民。田间不着眼于对象的个性化特征的描绘,而立意提高形象的思想意义: 在草原高高的塔顶上,“少女就是太阳”; 而傣族的女子,“她好像一颗月亮,/照耀在竹林中间”。田间避免对生活现象和细节作精确细致的描述,而大量地运用象征比喻的方法。例如把天安门英雄纪念碑比成伏在祖国心脏的雄鹰,而以白鹤象征邻国人民的友情等。田间的创作探索是十分艰苦的。他力求写得开阔、雄伟,有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带来抽象、空泛,生活内容淡薄。过度的浪漫、开阔、雄伟,有时会掩盖或忽略现实的矛盾和问题。田间诗的成败得失就在这之间取舍,而田间诗创作的特征也就从这里看出。田间的那些优秀诗篇说明,对于现实生活有了具体、深入的把握,所用的象征、比喻与事物之间才会获得有个性特征的联系。《写在马头琴上》这首诗,构思新颖,文笔简练,感情表现上凝练节制,思想意蕴含蓄。尤其是通过语言烘染了这个传说的气氛,富于诗意。《喷泉》把喷泉写得很美,把牧羊女写得很美,把牧羊女对于故乡的告别写得很美。然而,在诗人的心理上,他知道牧羊女有几分留恋,几分难舍,只是他没有写。诗人仅以一句“牧羊女啊请你放心”就带过去了。这样来处理虚实正反的关系,正是田间诗的特征。这样的诗虽然没有把牧羊女的内心感情稍微复杂一些加以表现,但它确是如田间自己所说,是到群众生活中去,哪怕是走马观花,也要采撷几朵吧,是生活的花朵。《祁连山下》有好些有 有奇想的诗句:新城从灯海中涌现,火树喷出原油,河西走廊开出一片繁花,等等。田间对于诗的语言和形式做过很多试验和探索,像《月和船》这样的诗,诗行的节拍和全诗的形式是很讲究的。“两岸绿叶担双肩,/千丈白发挂一杆”,是每行四拍,类似于七言律诗的节奏;“请莫夸你那白发,/用青春装点江山”,依然是七言四拍,但由于考虑了“对仗性”的技巧,因此节拍为1222/1222,这就创造了一种新的节奏,而且读起来很和谐; “船呀鼓满风的帆,/往前赶,别搁浅”,“革命的风暴已到来,/渡过一滩又一滩”,这两节诗都为第一行是自由体,第二行接上格律体,互相映衬,音调在潇洒中有严整;而“我向白帆与明月,/发出一封请柬”,则第一行为四拍,第二行为三拍,第一行舒缓,第二行急促,正好引出下面的主题句。总之,应该看到,田间在学习古典律诗和民歌的节拍方面,在炼句与字词组合方面,比别的诗人下过更多的功夫,而且一直坚持到80年代他逝世为止。由于田间诗歌语言在格律、节奏、和谐、凝练与通俗这些方面的特长,他的诗很适合朗诵与谱成歌曲,音乐家冼星海、吕骥、马可、周巍峙、边军、刘兆江、张文纲、郑律成、李焕之、晓河、李敏康等都曾与他合作。这使得田间诗更加广泛地流传。而著名画家为田间诗作过画或装帧的,也不在少数,这都说明了田间诗在当代的影响。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篇一

 浪漫派的音乐领域

 在整体上,“浪漫主义”一词在音乐领域是用以形容一段从大约1820年代至1918年为止的时期。当时的“浪漫”所代表的内涵与现代的定义并不相同,在1880年乐评家E。T。A。霍夫曼将莫札特、海顿、和贝多芬列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尔(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风格”来形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里的其中一个段落。严格来说莫札特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贝多芬则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开端。到了20世纪初期,由于主流音乐风格的大变,19世纪时期的音乐开始被人冠上“浪漫时期音乐”的称呼了,后来的音乐史学上也都采取了这种区分法。

 现代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构成其音乐的元素—例如对于民间音乐的大量使用,这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浪漫民族主义的潮流。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纪音乐里便已出现,狂飙突进运动中展现出的强烈精神和情绪成为了哥德小说的先驱,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血腥而激情风格的歌剧,浪漫主义音乐便是在这时期开始显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洛伦佐·达·彭特替莫札特撰写的歌剧剧本,搭配上莫札特谱出的独特音乐,呈现出了一股带有个人和自由特质的新音乐风格。浪漫音乐的世代将贝多芬视为是他们理想中的伟大作曲家—他撕碎并重谱了英雄交响曲,以抗议拿破仑皇帝的权威。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剧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 文化 的表现,以赞扬那些在维也纳会议年间期盼自由的所有激进文化人士。

 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放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剧世代,大量音乐家以独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

 贝多芬对于音调变化的大量使用也激发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让它们成为音乐里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尤其是后来的钢琴音乐和弦乐四重奏,都证明了音乐世界里还有一大片尚未被开发的领域。身兼作家、乐评家、和作曲家的霍夫曼还曾主张乐器音乐可以比歌唱音乐还具有表达潜力,这个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乐家也是文人,他鼓励应该以音乐“有系统的”述说一个 故事 ,许多大众开始对此产生兴趣,虽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费利克斯·孟德尔颂)的批评。19世纪早期乐器科技的各种新发展—如钢琴的铁架、弦乐器的缠弦,都使乐器得以发出更高更广的音带、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他们个人独特的技术层面。这样的科技不但扩展了钢琴的长度,也引入了更多音乐的结构,并且创造出许多新的音乐类型,例如站立的歌剧序幕演唱、钢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协奏曲,都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中心。

 在歌剧上,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魔弹射手》成为一篇根基于 民俗文化 上、融合了超自然惊悚与紧凑剧情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法国的埃克托·白辽士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现出了丰富的音色和音质。身为后来被嘲笑为“未来音乐家”(依据华格纳自己的说法)的激进份子,李斯特和华格纳作品中都带有对于自由、灵性、魅力、以及近乎标新立异的个人特质的浪漫崇拜。

 从1815年至1848年的这段期间被视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这段期间完成他们最后的作品,另外还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萧邦(1849年去世)。白辽士与华格纳则在这时开始他们的创作生涯,年轻的李斯特和费利克斯·孟德尔颂也在这时崭露头角。在这段时期之后,随着萧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华格纳也暂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亚获得赞助人为止,而白辽士仍在坚持以激进的音乐路线对抗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风格。音乐里的浪漫主义思想至此可以说已经结束了其首要的影响阶段,而进入了更为广泛的浪漫音乐时期了。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篇二

 对音乐的从新认识

 经过上 音乐欣赏 选修课我 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以及音乐的发展史。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

 我爱音乐,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食粮,那么音乐就是耳朵的食粮。激动时,它使你感到温馨;焦躁时,它使你安详,苦闷时,它使你豁达、开朗;悲伤时,它使你振作。我愿在音乐中成长,脱去一切的伪装,卸下繁重的行囊,洗尽铅华,依偎在她博大而温暖的怀抱中。往日,音乐使我远离孤独,摆脱空虚。每当一个人悠闲无事的时候,我喜欢安静地靠在椅子上,细细地聆听莫扎特的《小夜曲》、舒曼的《梦幻曲》……合上双眼,随着高高低低的音符放飞自己的思绪。每当一曲终了,心中早已填满了惬意和满足。我喜欢听古典的钢琴曲,那晶莹透亮的声音,清脆而又不单调,它饱含了人性的温暖和母性的慈爱,仿佛使我找到了心灵藉以避风的港湾。每一支精致的曲子,犹如山涧清溪潺潺流淌,总能令我感到心旷神怡,那种感受真能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来形容。

 在这繁忙的大学课程中我很有幸的报了《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程。能够听他上《音乐欣赏》可真是万分的荣幸。我们的课程是在浙江艺术学校上的,艺校本来就是以音乐为主的学校。而且我们在艺校最好的欣赏教室上,那有优秀的设备能让我们听到最好的音效。我真的感到很幸运有这次机会。

 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张明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歌曲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层境界。就拿今天老师给我们听的《梁祝》来说吧,以前就如老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 爱情故事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

 步入高等学府,继续着我的又一学习阶段,头一次接触了〈〈音乐欣赏〉〉,颇觉新鲜。竟脱离了一部分初中时的单调 乐理知识 ,进入音乐欣赏的世界,倍感舒适,犹如置身于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使人的情绪也为之感染。

 热爱音乐,其实这是人类的通性,人们因音乐而产身产生共鸣。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谁发明了这神奇而又美妙的音乐呢是谁奏出了第一个音符呢他是最伟大的发明机发明家。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无论你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只要你懂得音乐,世界是属于你的。当然,我也属于爱乐人的一分子。

 〈〈音乐欣赏〉〉的第一课是从中国民歌开始的,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的56个民族中,出现了不少民歌。民间音乐是人们在生活、劳动、节庆、娱乐中需要表情达意,随即产生了各种口头创作或即兴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演唱(奏)者的即兴加工,从而产生许多变体与体裁样式,使其巧妙的与本地域文化相适应,它是群体创造的成果。

 我对江南小调、内蒙古以及西藏等地的民歌较为欣赏,也许是与我喜欢那里的地域风情、文化有关吧!虽然两种民歌由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创造形成,却各具风味。例如:江南小调中的〈〈茉莉化〉〉,曲调优美,舒缓,听来细致,动听,符合江南人的生活色彩。而内蒙古以及西藏等地的民歌听来粗犷,神秘,让人联想到了蓝天白云,骑马驰骋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上,望着两旁星星点点分布着的羊群,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创造的一幅无与伦比的杰作。听着音乐,不仅感叹起音乐的伟大,造物主的神奇!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会有更多机会欣赏到世界各地的音乐,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步入音乐的创造的奇妙世界,感受音乐的神奇魅。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篇三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 传统文化 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 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1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

2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3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5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6 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

#能力训练# 导语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更是文化中的一绝,各类诗词不仅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简短文字所赋予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10首。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2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 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 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3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江南

 汉乐府〔两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4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敕勒歌

 乐府诗集〔南北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5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全诗语言朴素,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6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7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代〕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8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宋代〕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问取一作:唤取)

 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人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9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 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 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10经典古诗词鉴赏精选

 墨梅

 王冕〔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一作:颜色好)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苏联文学·钦·艾特玛托夫·白轮船》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 )苏联吉尔吉斯作家,同时用吉尔吉斯文和俄文写作。童年时祖母讲述的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哺育了未来的作家。从小与俄罗斯邻居相处,在俄罗斯学校读书使艾特玛托夫熟练掌握俄语。父亲早年在江布尔市做工,后来成了尔分吉斯第一代苏共党员,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1937年父亲惨遭镇压。故乡舍克尔村以古老的传统接待了蒙受不白之冤的寡妇孤儿,给他们多方面的照顾。卫国战争爆发艾特玛托夫被迫辍学,年仅14岁就担起村苏维埃秘书的重担。多年工作以后又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于吉尔吉斯农学院。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不少短篇、中篇小说和特写,如《阿希姆》(1953)、《面对面》 (1957)等。1958年发表描写吉尔吉斯大草原生活的中篇小说《查密利雅》。这部优美的爱的赞歌使他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连同《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1961)、《骆驼眼》(1962)、《第一位教师》(1962)等中篇小说,组成了一部歌颂爱情、友谊和献身精神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于1963年获列宁奖金。此后陆续发表《母亲—大地》(1963)、《别了,古里萨雷!》 (1966)。1970年发表中篇小说《白轮船》后,在创作手法上有显著更新。短篇小说《花狗崖》(1977)、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1980)、《断头台》(1986)等采用神话、传说、科幻与现实交融的手法,加深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同时提出尖锐的现实问题,引起广大读者关注。作品译成90多种文学。艾特玛托夫的创作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浪漫主义的 、严峻的哲理思考赢得读者,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 彩使他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

内容概要 《白轮船》作者称它为仿童话。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姓名的7岁男孩。他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是外公讲的。男孩的父母亲离了婚,母亲在城里当工人,有了新家和子女,父亲在伊塞克库尔湖上的轮船上工作,也有新家和子女。男孩非常想念父亲,常常幻想自己能变成人鱼,游到伊塞克库尔湖中,等父亲的白轮船经过时,爬上船与父亲相会。他和外公一起住在湖边的一个护林所里,护林员阿洛斯古尔是他的姨父。这是一个专横霸道的土皇帝。他因为妻子不育而百般折磨毒打她,还因此无情剥削虐待岳父莫蒙老人。男孩没有伙伴,他的朋友是一具倍数很大的军用望远镱(外公的奖品) 和刚从流动商店买来的一只书包。可是为了这二件宝,他和外公受了多少苦啊! 当男孩在卡拉乌尔山顶从望远镜里瞭望周围的美丽景色,幻想着与父亲见面的幸福时,往往忘记了他该照管的牛,而牛这时却自由自在地嚼着外婆晒在院子里的衣物,外婆不是亲的,少不了一顿臭骂。最大的不幸是买了新书包后,男孩被送到5公里外山那边的学校去读书。莫蒙老头为了准时送接外孙不断受到阿洛斯古尔的训斥。到秋天土皇帝在外面吃喝玩乐欠下的债该偿还了,他就违法私砍百年大树。一天莫蒙帮他从山上运原木下来,冒着生命危险,搞得筋疲力竭,赶到一条溪边时已经很晚,莫蒙心痛外孙,不顾一切地扔下原木,骑马赶去接男孩。等他们回到家,赶上阿洛斯古尔又 大发,痛打妻子,他见到莫蒙就大吼大叫:“现在这儿不需要你,我把你从护林所解雇了。你滚吧,要到哪儿就到哪儿!”男孩气得透不过气来,拚命跑开,到他心爱的石头——“坦克”、“狼”、“马鞍”、“躺着的骆驼”旁边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等他平静后抬起头忽然看到对岸水边站着三只鹿。为首的一只是胸部发达强壮的公鹿,中间一只无角的幼鹿,后面一只是头上长着精细多枝的角、腰部发达的白色母鹿,十分美丽,完全象外公讲的长角鹿母一样。难道外公的故事真的变成现实了故事是这样的: 在很古很古以前,在宽阔、寒冷的爱耐塞河边住着一个吉尔吉斯民族。当他们为自己的老首领送葬的时候,一大帮敌军,出其不意地把深陷在悲痛里的吉尔吉斯人围困在宿营地,以突然袭击方式把手无寸铁的吉尔吉斯人挨个儿杀死,为的是没有人能记得这一暴行。一场灾难过去后,两个淘气孩子从森林里回来,发现整个民族被消灭了,帐篷燃烧着,他们失去了一切亲人,也面临着生命危险。长角鹿母的一对双生子被人打死,它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就把他们从敌人手中救出来带走,一直带到伊塞克库尔。长角鹿母一直保护着他们。多少年过去了二个孩子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孩子。鹿母给他们的头生孩子送来带银铃的白桦摇篮。这就是布古族的祖先。布古族一直尊敬鹿母,以鹿角做为布古族标记。后来有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布古人死了,他的继承者们想把丧宴办得尽量豪华,想让他们的名望传遍天下,他们想在父亲坟上安置一对鹿角。于是派了猎人打死鹿砍下角,安放在坟墓上。从此长角鹿遭殃了,甚至出现了专猎鹿角为生的布古人。这个故事外公讲了不知多少遍,男孩自己也会讲了。当别盖依姨妈挨打、受侮辱时,他就在内心祈求长角鹿母给姨妈送来桦木摇篮。他和外公一直盼着鹿母能在他们的森林出现。现在奇迹来了,而更大的不幸也随之降临。外公为了接他而受到被解雇的威胁,外婆逼着外公向阿洛斯古尔求饶,继续去运原木。三只美丽的鹿让阿洛斯古尔这些贪婪者撞上了,他们打死了长角鹿母,大摆“鹿肉宴”。男孩在夜里发现家里人都疯狂地为“鹿肉宴”忙碌着:从不醉酒的外公醉酗酗地烧着火,被打得眼青鼻肿的姨妈浓装艳抹地欢腾着,而阿洛斯古尔凶残地用斧头劈开鹿头,撕折鹿角。男孩一个人躺在这一堆狂人中间,听着他们吃喝、讲醉话。他痛苦、恶心,在绝望中想着种种报复的办法。在这个世界上现在只剩下一个人可以信赖,他就是那个穿着水手服的复员军人,勇敢的司机库鲁别克。他在一个暴风雪的夜里带了一队司机在外公家度过一晚。他告诉了男孩那么多真理。男孩在想象中看到库鲁别克接到他的召唤立即驾着卡车飞驰而来。把冲锋枪顶住阿洛斯古尔的太阳穴。阿洛斯古尔浑身发抖,扑倒在地求饶。他平时的霸道劲一点影子也不剩,成了可怜的、微不足道的胆小鬼! 男孩建议不值得打死他,让他永远离开护林所。库鲁别克同意,并对他说了最后一句话:“你永远不会有孩子。你是个凶恶的、没出息的人!”阿洛斯古尔头也不回地跑了。库鲁别克又对其他面带愧色的人说: “你们怎么能跟这种人一起生活你们真不害臊!”然而,一阵实然爆发的狂笑把男孩从他的正义审判中拉了回来。他听到护林工谢大赫玛脱正在得意洋洋地夸口他如何恐吓莫蒙老头,逼他亲手打死了长角鹿母。男孩再也忍受不了,从床上爬起走出屋子,他 着、哭着,反复说“我还是变成鱼好…”就这样,他走到河边,迈步跨进了水里。到了水深流急的地方,他被冲倒了。他在激流中挣扎着,顺水流去,逐渐闭住了气,冻僵了。而从院子里传出了醉鬼们的歌声、叫声。“你已经听不见这只歌。你游走了,我的小兄弟,游到自己的童话中去了。”

作品鉴赏 《白轮船》是艾特玛托夫创作的一个转折点。从内容方面看,作家从现实描绘向道德探索和哲理思考过渡; 从文体方面看,它标志着作家从中短小说的写作向长篇小说的过渡; 从创作手法看,它标志着作家的一次自我超越: 叙述方式灵活多变,内、外视点交叉,叙事抒情溶为一体,特别是在现实基础上大量插入假定性因素: 传说、幻想、童话,而在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它们是完全有机的整体。小说提出了古老的永恒主题: 善与恶的斗争。但却以崭新的角度,从一个刚满七岁、童心未变的男孩的眼光来观察以阿洛斯古尔为代表的“大人”世界中的恶。而界定善恶的标准是如何对待大自然——人类的母亲。长角鹿母的传说正是为了加深作品的哲理内涵。男孩视鹿母为圣礼,衷心爱护它,宁死不与恶势力妥协。莫蒙相信鹿母是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却屈服于恶势力,亲手射死鹿母,大吃鹿肉,从此失去了做人的信念。阿洛斯古尔身为护林员却乱砍树木,破坏资源,灭绝生物。当人类背叛大自然,与大自然为敌时他们自己也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和良心的谴责。小说的结构布局极为巧妙。从一件最平常的莫蒙给外孙买书包开始。通过孩子奔走相告、稚气地向大人们炫耀他的新礼物,而使三座院子里的人物一个个亮相。然后孩子带着新书包,用望远镜观看四周景物,伊塞克库尔湖,湖上出现的白轮船引出他心中的童话——变成人鱼的他游上船去与父亲相会。而买书包上学校,还引出了莫蒙与阿洛斯古尔的矛盾冲突,进一步介绍了三家人的相互关系。同样,由七岁的孩子思考善与恶的问题,却能既朴实又深刻:“为什么人们这样生活着呢为什么有的人凶恶,有的人善良 为什么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为什么有的人大家都怕,有的人谁也不怕为什么有的人有孩子,有的人没有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发工资给另外的人大概,最好的人就是那些拿最大工资的人吧!外公工资拿得少,所以大家都欺侮他。”作家对他的小主人公寄托了深深的爱,孩子的悲剧结局,使作家感情升华,他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面对小主人公说话了:“我现在只能够说一点——你否定了你那孩子的心灵不能与之和解的东西。而这一点就是我的安慰。你短暂的一生,就象闪电,亮了一下,就熄灭了。但闪电是能够照亮天空的。而天空是永恒的。这也是我的安慰。我的安慰还在于: 在人的身上存在着童心,就好象种子里有胚胎一样,——没有胚胎,种子是不能生长的。不管世界上有什么在等待我们,只要有人出生和死去,真理将永远存在……” 《白轮船》发表后却遭到评论界的指责,说艾特玛托夫有悲观主义情绪,作品结尾太悲惨,没有给人留下一线希望。以至作家不得不在《几点说明》中对《白轮船》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进行阐述。直到小说改编为**时,库鲁别克的形象加强以后,才得到官方认可,授予1976年第9届苏联**节大奖。与人合写的同名**剧本,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4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