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
《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扩展资料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老舍作品语录摘抄:
1、雨下给富人 也下给穷人 下给义人 也下给不义的人 其实 雨并不公道 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老舍 《骆驼祥子》
2、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老舍
3、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老舍 《小病》
4、老舍先生说:“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只要有母亲在,你就有最后的包容和依靠。 --老舍
5、一个人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老舍
6、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老舍
7、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老舍 《二马》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 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困苦的贫民家庭,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 1900 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 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3 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老舍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并兼任国民学校校长。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 年 9 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 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业余开始小说创作。写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9 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 7 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 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 (1932) 、《离婚》 (1933) 、《牛天赐传》 (1934) 、《月牙儿》 (1935) 、《骆驼祥子》 (1936) 、《我这一辈子》 (1937) ,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 30 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0 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 年 3 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有话剧《残雾》,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 1939 年 6 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话剧等,供艺人演出。 1944 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 年 3 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3 日,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他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同时创作了《茶馆》、《龙须沟》等著名话剧。 1951 年,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写出历史的跃进。
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的迫害, 1966 年 8 月 24 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弃世。
老舍戏剧集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神拳》《荷珠配》《归去来兮》《秦氏三兄弟》《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大地龙蛇》《柳树井》《青霞丹雪》《青蛙骑手》《全家福》《西望长安》《谁先到了重庆》。
老舍长篇小说集
《蜕》《老张的哲学》《鼓书艺人》《文博士》《火葬》《无名高地有了名》《小坡的生日》《正红旗下》《牛天赐传》《赵子曰》《二马》《离婚》《骆驼祥子》《猫城记》
老舍短篇小说集
《赶集》《热包子》《爱的小鬼》《同盟》《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开市大吉》《歪毛儿》《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眼镜》《铁牛和病鸭》《也是三角》《蛤藻集》《上任》《牺牲》《柳屯的》《末一块钱》《老年的浪漫》《毛毛虫》《善人》《邻居们》《月牙儿》《阳光》《樱海集》《老字号》《断魂枪》《听来的故事》《新时代的旧悲剧》《且说屋里》《新韩穆烈德》《哀启》《火车集》《“火”车》《东西》《人同此心》《杀狗》《我这一辈子》《一封家信》《一块猪肝》《浴奴》《贫血集》《八太爷》《不成问题的问题》《小木头人》(童话)《一筒炮台烟》《集外》《不说谎的人》《创造病》《敌与友》《电话》《狗之晨》《记懒人》《民主世界》《牛老爷的痰盂》《沈二哥加了薪水》《生灭》《小铃儿》《新爱弥耳》《裕兴池里》《抓药》。
老舍曲艺作品
《厚古薄今》《活 - 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控诉搂包的》 - 大鼓书词《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 - 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陪都赞》《青年》《青年突击队员》《清明》《日本撤兵了》《扫荡五气》《山高挡不住太阳》《神仙辞职》《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饼》《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 1 》《祝贺儿童节 2 》《作诗》。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对社会上的两类人是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的,那就是那些权势者和伪君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纪处在一种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只要挣脱了这种宗教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就有了发展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则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都掺杂在了一起,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文章阅读网http://wwwsendfoncom/)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
个人简介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茅盾
作家简介: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批评家,被视为宗师级人物,但1990年代之后渐有负面评价。其创作以史诗性的气派著称,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理性重于感性,缺乏打动人心的真正力量。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宇慧撰写)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 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 ***,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 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老 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 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困苦的贫民家庭,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 1900 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 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3 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老舍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并兼任国民学校校长。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 年 9 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 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业余开始小说创作。写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9 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 7 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 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 (1932) 、《离婚》 (1933) 、《牛天赐传》 (1934) 、《月牙儿》 (1935) 、《骆驼祥子》 (1936) 、《我这一辈子》 (1937) ,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 30 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0 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 年 3 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有话剧《残雾》,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 1939 年 6 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话剧等,供艺人演出。 1944 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 年 3 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3 日,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他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同时创作了《茶馆》、《龙须沟》等著名话剧。 1951 年,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写出历史的跃进。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 (1957) 和小说《正红旗下》( 1961 ~ 1962 ,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虽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 40 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 ( 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 ) “画家”。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 20 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的迫害, 1966 年 8 月 24 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弃世。
老舍戏剧集
《残雾》 《张自忠》《面子问题》 《神拳》《荷珠配》 《 归去来兮》 《秦氏三兄弟》 《方珍珠》 《龙须沟》 《春华秋实》 《茶馆》 《女店员》 《大地龙蛇》 《柳树井》 《青霞丹雪 》《青蛙骑手》 《全家福》 《西望长安》 《谁先到了重庆》。
老舍长篇小说集
《蜕》 《老张的哲学》 《 鼓书艺人》 《 文博士》《 火葬》 《无名高地有了名 》《小坡的生日 》《正红旗下》 《牛天赐传》 《赵子曰》 《二马》《 离婚》 《骆驼祥子》《 猫城记》
老舍短篇小说集
《赶集》 《热包子》 《爱的小鬼》 《同 盟》 《大悲寺外》 《马裤先生》 《开市大吉》《歪毛儿》 《柳家大院》 《抱 孙》 《黑白李》 《眼 镜》 《铁牛和病鸭》 《也是三角》 《蛤藻集》 《上任》 《牺牲》 《柳屯的》 《末一块钱》 《老年的浪漫》 《毛毛虫》 《善人》 《邻居们》 《月牙儿》 《阳光》 《樱海集》 《老字号》 《断魂枪》《听来的故事》 《新时代的旧悲剧》 《且说屋里》 《新韩穆烈德》 《哀 启》 《火车集》 《“火”车》 《东西》 《人同此心》 《杀 狗》 《我这一辈子》 《一封家信》 《一块猪肝》 《浴奴》 《贫血集》 《八太爷》 《不成问题的问题》 《小木头人》(童话) 《一筒炮台烟》 《集外》 《不说谎的人》 《创造病》 《敌与友》 《电话》 《狗之晨》 《记懒人》 《民主世界》 《牛老爷的痰盂》 《 沈二哥加了薪水》 《生灭》 《小铃儿》《新爱弥耳》 《裕兴池里》 《抓药》。
老舍曲艺作品
《厚古薄今》《活 - 武松》《假博士》《教授》 《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 《控诉搂包的》 - 大鼓书词 《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 《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 《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 - 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 《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 《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 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 《陪都赞》《 青年》《 青年突击队员》《 清明》 《日本撤兵了》《 扫荡五气》 《山高挡不住太阳》《 神仙辞职》 《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 《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致富神咒 》《中秋月饼》 《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 1 》《祝贺儿童节 2 》 《作诗》。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 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困苦的贫民家庭,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 1900 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 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3 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老舍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并兼任国民学校校长。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 年 9 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 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业余开始小说创作。写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老舍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929 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 7 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 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 (1932) 、《离婚》 (1933) 、《牛天赐传》 (1934) 、《月牙儿》 (1935) 、《骆驼祥子》 (1936) 、《我这一辈子》 (1937) ,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 30 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0 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 年 3 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有话剧《残雾》,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 1939 年 6 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话剧等,供艺人演出。 1944 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 年 3 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3 日,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他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同时创作了《茶馆》、《龙须沟》等著名话剧。 1951 年,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写出历史的跃进。
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的迫害, 1966 年 8 月 24 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弃世。
老舍戏剧集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神拳》《荷珠配》《归去来兮》《秦氏三兄弟》《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大地龙蛇》《柳树井》《青霞丹雪》《青蛙骑手》《全家福》《西望长安》《谁先到了重庆》。
老舍长篇小说集
《蜕》《老张的哲学》《鼓书艺人》《文博士》《火葬》《无名高地有了名》《小坡的生日》《正红旗下》《牛天赐传》《赵子曰》《二马》《离婚》《骆驼祥子》《猫城记》
老舍短篇小说集
《赶集》《热包子》《爱的小鬼》《同盟》《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开市大吉》《歪毛儿》《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眼镜》《铁牛和病鸭》《也是三角》《蛤藻集》《上任》《牺牲》《柳屯的》《末一块钱》《老年的浪漫》《毛毛虫》《善人》《邻居们》《月牙儿》《阳光》《樱海集》《老字号》《断魂枪》《听来的故事》《新时代的旧悲剧》《且说屋里》《新韩穆烈德》《哀启》《火车集》《“火”车》《东西》《人同此心》《杀狗》《我这一辈子》《一封家信》《一块猪肝》《浴奴》《贫血集》《八太爷》《不成问题的问题》《小木头人》(童话)《一筒炮台烟》《集外》《不说谎的人》《创造病》《敌与友》《电话》《狗之晨》《记懒人》《民主世界》《牛老爷的痰盂》《沈二哥加了薪水》《生灭》《小铃儿》《新爱弥耳》《裕兴池里》《抓药》。
老舍曲艺作品
《厚古薄今》《活 - 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控诉搂包的》 - 大鼓书词《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 - 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陪都赞》《青年》《青年突击队员》《清明》《日本撤兵了》《扫荡五气》《山高挡不住太阳》《神仙辞职》《生产就业》《柿子丰收》《蜀江船歌》《双反》《札兰屯的夏天》《战》《丈夫去当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饼》《祝贺北京解放十年》《祝贺儿童节 1 》《祝贺儿童节 2 》《作诗》。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鲁迅对社会上的两类人是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的,那就是那些权势者和伪君子。《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国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纪处在一种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只要挣脱了这种宗教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西方的近现代文化就有了发展的力量。中国古代文化则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都掺杂在了一起,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文章阅读网http://wwwsendfoncom/)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
个人简介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茅盾
作家简介: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批评家,被视为宗师级人物,但1990年代之后渐有负面评价。其创作以史诗性的气派著称,注重作品的社会功能,理性重于感性,缺乏打动人心的真正力量。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宇慧撰写)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 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 ***,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 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