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指的是什么时间?

中世纪指的是什么时间?,第1张

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

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后期三段。

中世纪的学者和作家大多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

公元1330年左右,人文主义者及诗人彼得拉克将之前的基督教时代称为“古代”"antiqua" (或"ancient"),将他所处的时代称为“新时代”"nova" (或 "new")。

李奥纳度·布伦尼是第一位在他的《佛罗伦萨人史》(History of the Florentine People (1442))中使用三重分期法区分历史时期的历史学学者。

布吕尼和之后的历史学学者对于意大利在彼得拉克时期是否复兴有争议,并因此在彼得拉克划分的两个时期之后增加了第三个时期。

因此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1469年,“中世纪”(media tempestas 或"middle season")在拉丁语中首次出现。

在早期的用法中,中世纪这个词拥有包括最早记录于1604年的medium aevum 或"middle age",和最早记录于1625年的media saecula或"middle ages" 等多个变体。

另一个术语"medieval"(偶尔被称为 "mediaeval") 则来源于medium aevum。

在德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塞拉利尤斯(1638–1707)将历史分为古代(Ancient),中世纪(Medieval),近代(Modern)三部分后,三重分期法成为标准。

中世纪最常见的出发点在476年 ,这种断代方法被布吕尼首次使用。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结束日期,但1500年通常被认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年。根据时代背景,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首次美洲航行,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或1517年的宗教改革都被用过。

英国历史学家大多使用1485年的博斯沃斯平原之战来标识时代的终结。而西班牙的史学家经常使用的日期包括斐迪南二世的去世日期1516年,卡斯蒂尔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去世日期1504年,以及征服格拉纳达的1492年。

来自罗曼语国家的历史学者倾向于将中世纪分为两部分:早期的“盛期”(High)和后期的“衰落(Low)时期”。

英语国家的历史学者遵循其德国同事,一般将中世纪分为早期"Early",盛期"High"和晚期"Late"三部分。

在19世纪,整个中世纪经常被称作“黑暗时代”(Dark Ages)。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

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得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

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宝窟,及著名中世纪研究学者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的研究,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合适的词。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

“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暗,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众所周知。”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扩展资料:

词源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最早使用的是欧洲考古学家弗拉维奥·比翁多。

在最经久的分析欧洲历史的方案之中,中世纪是欧洲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古典时代(classical civilisation)或古代(Antiquity);中世纪;以及近代—之一。

文化

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中世纪文化的主要地位。泥金装饰手抄本、格里高利圣咏和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文化的代表。

中世纪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卡洛林王朝的卡洛林文艺复兴[85]和神圣罗马皇帝时的奥托文艺复兴。

14、15世纪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时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图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

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产生了地理大发现。工场手工业也使战争武器得到了不断革新,火炮和火绳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其防御能力。

而工场手工业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公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参考资料:

-中世纪

中世纪(约476年—1453年),亦称中古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民族国家抬头的时期为止。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古时代是由约476年—1492年,而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更有人认为中古时代是由395年开始的,在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希腊和拉丁文著作,志在重新恢复原先罗马古典拉丁语、艺术及文化,对自公元410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时代”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及著名中世纪研究学者查理·H·哈斯金(Charles Homer Haskins)的研究,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

中世纪的城堡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底、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克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墨洛温王朝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克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卡洛林王朝

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底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英格兰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国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

法兰西

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教廷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

奥托王朝

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底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

神圣罗马帝国

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

宗教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

发起了八次十字军东征。

文化

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中世纪文化的主要地位。泥金装饰手抄本、格里高利圣咏和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文化的代表。

中世纪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卡洛林文艺复兴和奥托文艺复兴。

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

12世纪波恩市的建设情景(现藏于波恩市立图书馆)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逐渐代替了骑士的刀剑,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而工场手工业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公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其实欧洲中世纪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么浪漫,首先居住在城堡里是十分阴暗潮湿的,食物黑面包已经算是好的了,就是那种硬的能当砖头砸人的,真的有被黑面包砸死的盗匪哦。在卫生方面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是“千年不洗澡”!

  ——在中世纪的欧洲,按照天主教会的观点,肮脏的躯体被看作更能接近上帝,不洗澡则成了圣洁的象征!那些有足够勇气长年不洗澡的人,甚至会被册封为圣人!就如同中国人褒奖寡妇的贞节牌坊一般!

  于是,在这一巨大精神激励的诱惑下,许多虔诚的神职人员和基督徒开始了浑身污秽的艰苦修行——圣亚伯拉罕阁下坚持50年不洗脸,不洗脚,最终成功封圣。

  圣西蒙先生任凭蠕虫在他溃烂的伤口上拱动,也从不清洗,一直到死为止。

  圣尤拂拉西亚女士主持了一座女修道院,教导出130多个最虔诚的修女,严厉监督她们一辈子不洗澡。

  法兰西国王亨利四世的母亲坚持一辈子不洗澡,被册封为圣女阿涅丝……

所以真的是毁三观啊

喜欢中世纪的欧洲的人一定是爱幻想,中世纪方面的文学、影视作品看多了,没有去真正了解它

我们一提到中世纪,脑海中就会闪现出几个关键词,比如城堡、王子、公主、国王、骑士、庄园等等。

那些美轮美奂的城堡,掩映在山林之间的奇妙仙境,是灯火如昼的歌舞场,上演着一幕幕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童话。

不过,这样的城堡只存在于影视剧和迪士尼乐园中,真实居住在中世纪城堡中的贵族,可完全没我们想象中那么舒服。

一、城堡的日常就相当于是个军营

城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产物,当时的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

因此,从本质上说,城堡其实就是军事要塞,而不是用来显摆的豪华宫殿。

许多人在看过《权力的 游戏 》后,总觉得北境之王史塔克家族的临冬城有点破烂,其实欧洲中世纪贵族们的城堡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甚至更加破烂寒酸。

中世纪的欧洲大陆硝烟四起,为了能有效抵御来犯之敌,城堡大多修筑在地势险峻之处,例如悬崖、山顶,以及河中心的小岛等等。

城堡外面硝烟四起,而城堡内部的糟糕状态更是令人发指。

11世纪以前,城堡分为木制城堡和砖石城堡。今天大部分保存下来的都是砖石城堡,木制城堡 历史 上确实存在,造型就要比砖石城堡寒酸一些,但有着相同的作用。

因为作为军事设施,城堡舍弃了民用设施中舒适度这个概念。

迪士尼动画里的那种城堡,在中世纪完全不存在的。

因为是军事设施,所以人们的起居室部分,结构非常的简单,基本上所有的房间区域都是联通的。

而指挥作战的司令部,则要设计的尽可能复杂,尽可能拖延敌军功入内部,所以一层一层的杀戮间和多重城门就非常重要。

为了防止敌人通过窗口爬入城堡内部,所以外墙上很少打窗洞。这样一来,室内的采光条件就很差,即使大白天也是黑洞洞的一片。

房间内并没有富丽堂皇的地毯,大多数时候不过是一些废弃的稻草。这些干草里几乎什么都有,包括,唾沫,呕吐物,尿,洒掉的啤酒,残羹剩饭,以及其他说不出口的肮脏东西。

而在暗无天日的高墙里,稻草腐烂散发出的气味和家畜粪便的臭味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城堡犹如一个巨大的焚化场。

再加上当时建筑水平比较差,一遇上下大雨的时候,城堡内部就会有严重的雨水渗漏情况。

阴暗潮湿的环境,自然就导致了城堡里的卫生情况很差,到处是老鼠、蟑螂、蚊子、跳蚤。好在当时的欧洲人也并不在意卫生情况,即便是贵族,也长年都不洗澡。

二、臭气熏天的中世纪

中世纪有段黑 历史 ,现代人听了男默女泪。那就是中世纪的欧洲人都不洗澡。

放到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我已经几十年没洗澡了。额,好像闻到了一种不可描述的味道。

不过,在当时人眼里,不洗澡被视为在正常不过的行为。

古罗马时代不仅有地下管道供水系统,更有随处可见的公共澡堂,那时候的人是非常爱干净的,洗澡也并不是一种奢侈的事情。

自从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澡堂和地下管道因常年得不到修缮而废弃,故洗澡逐渐变成了一种奢侈的事情,人们因常年不洗澡,身上积攒了厚厚的一层由跳蚤窝、汗渍、油污之类的混合物。

有的人难以接受自己身上的味道,开始购买香料,制作香水,当年的香水产业一步步也就发展起来了。

直到现在,欧洲的香水都世界文明,可是谁又能想到,香水的初衷是掩盖难闻的体味。

不过,一位统计学家指出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直到今天,伦敦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基本不洗澡。至于饭前洗手的规定他们遵守得比较好,完全是因为在刀叉出现之前,欧洲人是直接用手抓取饭菜的。恩,欧洲的文化确实源远流长,亘古不断啊!

三、寒酸的城堡宴会

由于城堡所处的位置,全都是偏远地带。各种生活物资,都要通过大量人力来运输,能供应城堡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就算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

一直到12世纪,欧洲人都不知咖啡、茶和香料为何物,城堡根本没有琳琅满目,水陆俱陈的盛大宴会,每日饭菜犹如狗彘之食,骑士贵族们直接用短剑割肉而啖,碎屑和骨头扔满一地,满屋猪狗互相抢食。

在中世纪,人们常常吃到的食物是鸟类,包括老鹰、鹭鸶、孔雀、麻雀、云雀、燕雀、天鹅等,只要能飞的东西,都是餐桌上的食物。

并不是因为这些鸟类食物比较美味,而是因为没有其他肉食可吃的。在1000多年时间里,人们是从来不吃牛肉还有羊肉,因为这些动物非常宝贵,人们需要它们的毛,奶酪,以及用牛的力气,而且那些动物的粪便也是很好的肥料,因此是舍不得宰杀的。

四、不堪入目的中世纪大城市

在中世纪,如果你想找个文明点的城市,是不现实的。

在你进城门的时候,就会有人把你拦了下来,告诉你最好去其他地方找诗与远方。

因为这里刚刚发生一场大瘟疫,领主决定将这里的人全部处死,正在封锁之中。

即使你有幸进入大城市,然而迎接你的,可能是一泡从天而降的粪便。你躲闪不及被淋了一身,摔倒在屎尿遍地的街道上。

不要大惊小怪,抽水马桶大概是19世纪发明出来的,在此之前,城堡里是没有抽水设施的,所以随地大小便是中世纪的常态。

这就是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残酷现实,充斥着贫穷、战乱和肮脏。

可能有人要说,德国的新天鹅堡很华丽很舒适,根本没有上面说的那么悲催。

你要知道,新天鹅堡是在19世纪晚期才建成的,是当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和中世纪那些贵族居住的城堡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生活中哪有童话,童话的背后毫无例外都是鲜血、黑暗和肮脏。

统治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 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

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力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己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于是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领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 ,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

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一个重大事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人皆可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的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同时,罗马教庭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力图强化圣咏在宗教音乐中的统治地位。帕莱斯特里那发展了织体复杂的多声部圣咏,把这一体裁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的作曲手法)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 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漫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体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民族乐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乐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是此派的代表人物。

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

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 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性,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本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

说到欧洲你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是富有浪漫情调的爱琴海,遍地薰衣草的普罗旺斯,还是巍峨庄严的卢浮宫?确实,现在的欧洲是个 旅游 胜地,随处可见的都是充满高贵、典雅、文艺的建筑和人们,但是如果你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你会发现现在的一切都是梦中花水中月。

中世纪的欧洲只能用“黑暗”两个字来形容,当然这个此“黑暗”非彼“黑暗”,这里的“黑暗”指的是当时的卫生情况,简直糟糕到了一个极端,中世纪的欧洲是没有厕所和下水道的,他们的粪便只能用桶提出去倒掉,他们会随处倒,有可能你走在路上,就会被倾盆大屎落满一身,在街上尿意横生了怎么办,随便找个没有人的角落就地解决,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飘在鼻尖的都是屎尿的味道,简直直击人心。

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洗澡,中世纪的欧洲信仰上帝,他们认为洗澡就是对上帝的背叛,他们甚至可以一辈子都不洗澡,只有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她每个月要洗一次澡,这样的举动传了出去,被人们大肆宣扬,说伊丽莎白奢侈成性。但是伊丽莎白在位期间的有不少对的建树,他们也不敢起哄赶她下台,只能私下里唾弃伊丽莎白。

当时的欧洲有一位隐士——圣亚伯拉罕,他50年都没有洗过身体任何一处,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身体是什么样子,甚至就算受伤了也任由蛆虫在腐烂的伤口处乱爬,也坚决不用水清洗一下,甚至还有的人听到“洗澡”这两个字都会呕吐……

因为不洗澡,他们身上的寄生虫可想而知,而他们却不当回事,认为这是人类人体内自生的,应该和它们和平共处,更甚者就连医生都这么认为,而寄生虫的由来,是因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下降,导致血液、胆汁等器官失调,一旦身体的平衡被打破,不管是寄生虫,虱子跳蚤都会找上门来,把人体当做繁育的容器。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身体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晚了,为了治好身体他们寻求偏方,好在有了成效,但是治疗的过程相当的痛苦。

后来有人发现艾草可以有效的驱逐寄生虫,他们直接吞食艾草,虽然有效但对人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吃下艾草他们就会止不住地拉肚子,但这副作用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欧洲就是一个谜,固执己见不愿改变。终归还是中国好,从古至今都在提倡爱干净,在古代的时候不仅街道干净整洁,就连下水道都完善的差不多了,更别说洗澡了,中国人热爱洗澡,甚至为此开了大澡堂子,家里没条件的可以给点钱就可以去洗个安逸,由此可见,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是中国在行,你们觉得呢?

您是想问欧洲浪漫时期的设计风格主要是体现哪几方面?

1、自然主义:欧洲浪漫时期的设计风格追求自然真实、情感真挚的表达方式,倡导自然的美感和真实的生活体验。

2、柔和的色彩:浪漫主义的设计风格强调温柔、柔和的色彩,如淡雅的粉色、蓝色、绿色等,以及柔和的灰色调。

3、曲线和流畅的形状:浪漫主义设计注重形式的流畅和曲线的美感,强调设计中的流动性和温柔感。

4、中世纪艺术的影响:浪漫主义设计风格受到中世纪艺术和建筑的影响,例如哥特式和拜占庭式的元素,如繁复的花纹和装饰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9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