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国辩每一场都很精彩。
1、国际华语辩论赛,华语辩坛人称“新国辩”,是当今华语辩坛最专业、最高规格的赛事之一。
2、本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将辩题分为“人情、政策、法理、哲思”四个层次,从初赛到决赛依次呈现。“新国辩”开赛期间,一股辩论热潮也席卷我校。很多同学在看了赛场上的辩手激烈地唇枪舌战之后,跃跃欲试,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
个人喜欢2019年的门国辩。近几年新国辩,华语辩论赛之类的大型比赛有哪几场比较推荐的适合写赛评的场次呀?
15 人关注0 条评论

写回答
查看全部 2 个回答

写回答

soxxxwhat
写几个我认为的名局吧 先说明的是我以下都是在推荐我认为经典、适合复盘的场次 对我来说这样的比赛就是适合写赛评的!
首先是19年新国辩大决赛 攻防很精彩 回应都及时 交锋也很清晰(道可/不可道)
19新国辩还有几场也很好看 初赛 东吴打的几场都是林圣伟高光(全民关注微博热搜是可喜的/可悲的) 复赛和半决赛赛段 暨南对上武大(滴滴专车对于女性乘客的乘时限制是/不是性别歧视)东吴对上爱丁堡(发达国家应/不应征收肥胖税) 这两场都是我超级无敌爆炸喜欢的!!!可以看到林圣伟赖长生自由辩1v1carry 也可以看到曾乙晏学长对位李楠学长!!
再说说18年的
新国辩记得有一场人大对东吴 当时是这两队都确定无法出线 结果意外好看 林圣伟四质一是至今为止看过最可爱的质询 马大当时骆俊琪还没退役他们打的每一场都很好看!!(我是马大全员粉!)
18年还有一场什么大富翁挑战赛 赛制很搞笑场面很欢乐 建议看陈咏开林圣伟同队连续ko对面 表演赛(武侠是/不是一场梦)——表演赛中的经典中的经典啊!!!对了还有肖磊刘京京的哲理辩(技术是/不是中立的)肖磊学长惊艳的“四个故事”
对了17年忘了说 当时其实四辩这种辩位基本都是早一些的辩手 很多名局 但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大决赛 复旦对上武大 辩题忘了 就记得四质一 惊奇的看到了郭航初质李楠(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就是梦幻联动了哈哈哈)
16年 庞颖小霸王带队新国大 那一年(类似于美国应/不应该实施全面禁枪)的几场非常经典 还有当时的武大 几个女孩子战斗力极强超经典
啊还有20年
好多辩手退役了 新国辩官方也并没有把比赛全都放出来 小组赛都是每个组两场这样 d组清华在小组赛就遇到了东吴 结果东吴就含泪出局了 但那一场真的好看 我觉得几户达到决赛水平(骑手困在系统里主要责任在/不在平台方)还有一场新国大复赛对上清华 技术正在拯救/毁灭艺术 李翔学姐的名局!!tql 对了大决赛也必然是好看的(理解需/不需要共情)反四质正一、正反三辩质询都非常强 尤其是正三质反二 效果妙极了
另外强推20年的表演赛 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感觉 不像是辩论 更像是激烈的动感情的讨论 正反轮流上头 非常感动 可以看到老国辩辩手和新一代辩手的碰撞(内卷是个真/假问题)
作者:夏惟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48483/answer/85069201
来源:知乎
实际上,辩论圈并没有“胡渐彪体系”这个专有名词(当然题主的意思可能是胡渐彪带队用的体系),因为前辈并没有开山立业、自成一派,而更多是作为马来亚大学经典体系的代表而制霸天下。而传统的马来亚的风格,就是在追求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的全攻全守。引用周帅的话,这种打法的核心是:“对方说的要么是错的,要么是废话。”
既然是全攻全守,就要从定义到前提到标准到论点全都要交锋。最典型的比赛就是01国辩的决赛,马来亚大学从一辩稿开始就是纯驳论的态势,从定义开始每一个点都掐,但不同战场的偏重却又不同(比如01年明掐定义实掐底线)。这种风格其实在大陆也有,99年的西安交大,02的电子科大都是如此。但因为马来亚的语文没有大陆队伍的好,所以这种风格显得更明显。
几年后,或许是因为全攻全守太费力,马来亚逐渐收缩成了短句拆解、集中突破的打法,使得马来亚大学的胜率大幅度抬高,但收到的争议却越来越大。原因很简单,辩题双方本就该是都有道理的,但如果要证明对方全错,常常需要用偷换概念来掌握前提和定义的优势,这就会形成诡辩。不过最近几年,马来亚大学开始仿效大陆和台湾等地的风格,追求立论的挖掘和深度,追求沟通与交互,追求价值的演绎,风格变得更加全面且强大,以往的问题不复存在。
备注1:早年比赛很少,各地的打法大多是自己摸索的,因此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后来比赛多了,互通有无,就像李泳臻所说的,黄执中也研究学习了大陆和大马的打法、胡渐彪也学了黄执中的打法,大陆队伍也学了大马和黄执中的打法,辩论理念在交流中越变越完善。
黄执中学长自然是自成一派的,在他之前早已有“剑宗”的说法,但他才是真正的集大成者。但题主你误解的一点是,就像楼上说的,黄执中的打法并不是台湾的主流打法。很简单,因为他的打法要求太高了,无论在哪里,大部分的辩手都无法驾驭。大陆这些年那么多自称学黄执中的,真的学到皮毛的恐怕只有个位数吧,更别说学到精髓了。尽管体系难学,但执中学长的辩论理念影响极大,“价值才是辩论的终极分歧”和“辩论即说服”两个理念,在辩论圈已经深入人心。可以这么说,执中学长一个人把整个辩论圈对辩论的理解往前推了一大步。
黄执中的体系,部分可参考:新手学黄执中必死? - 夏惟桐的回答。
黄执中的体系,简单概括就是:承认一切除了核心分歧以外的点,包括对方的定义、前提甚至论点,专心在核心的价值分歧上进行阐释与解读。以今年星辩八进四的“钱不是万恶之源”为例,正方把钱直接和物化划上了等号,如果是传统马来西亚队伍会交锋金钱不等于物化,但是执中学长那一队直接承认了这个定义,然后继续下一步的交锋。
执中学长的辩论体系,主张“承认对方的合理主张是对的,但我方更对”,不再把双方立场作为你对我错的对立关系,而作为竞争关系,用更好的价值说服评委。但就像李同学说的,这对切入点的要求太高,对表达和展现的要求也太高了,能打好的真的很少。
备注2:黄执中学长早年和现在的风格也有很多变化,早年他经常直奔价值开演讲,备受赞誉的同时也经常被质疑。现在的他总是铺垫好逻辑再展开价值,打法比以前更全面强大。
备注3:在台湾高校,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世新大学等体系都有区别,这点你看海峡赛、新国辩就能很明显感受出来,所以不能因为黄最有名就直接默认台湾都是如此。同样在马来西亚,马大、精英、国能、新纪元、多媒体等学校打法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辩论赛作为一项主观竞技,虽然大原则万变不离其宗,但具体的打法体系的选择可以是很多样的。所以,对于“华语辩论体系”这种玩意强归纳无意义,列举也列不完。
比如大陆最成功的武大体系(很长一段时间叫“技术流”),就是经过十几年的演变而来的,武大体系的要求非常高,没有十几场高质量的陪练赛是打不出好的效果的。具体可以参考我以前的答案:武汉大学辩论队技战术分析 -和什么是辩论赛的技术流,是指自由辩论战场推进么?。武大体系也遇到过很多的挫折和瓶颈,一直在做调整和转型。而其他的一些大陆强队,譬如中国政法、中山大学等等,体系也是截然不同,最关键的是一般队伍根本学不来,都是对队员能力和团队配合有比较高的要求才能做到的。
辩论赛是对许多种关系的处理,比如辩驳和论证的关系,打论和交锋的关系,深入和浅出的关系,严肃和娱乐的关系,等等。不同的体系,其实无非是对诸多关系侧重的不同。而所有的体系,都只有在打好了逻辑和知识储备的基本功下才有意义。在打好基础后,通过摸索和练习,自然就能形成适合自己队伍的体系和风格,这比照抄照学要有意义得多。
备注4:和篮球比赛一样,辩论圈主流强队的辩论打法一直是在调整和变化的,单一的打法很难获得常胜。比如马来亚和武大都出现过盛极一时之后风格被针对导致成绩衰落,然后改变打法后重新崛起的历史。而对于学习者来说,思考、练习与总结,比模仿更加重要。
备注5:大部分队伍的风格是所参加比赛的评委判准倒逼出来的,比如评委侧重打论的地区久而久之就容易忽视交锋,评委侧重交锋的地区久而久之立论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海峡赛可以吃香的体系,在新国辩未必吃香;在亚太赛走红的打法,在世锦赛未必有用。对于参赛队来说,一定要随时反思自己的打法是否存在不足,而不是守着一个体系固步自封,甚至认为他人都是异端。
备注6:这几年活跃的大陆队伍,譬如清华、人大、南审、上外贸、天大、上交、中传、大工等,都已经没有明显的“风格”的痕迹,基本都是各种风格都学一点,实用第一。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新国大,他们看似没有明显的风格,但却什么风格都能应对,因此连续捧得多个世界冠军。
是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
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简称新国辩,致力于辩论竞技专业化,黄思晗在第二期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
2014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创新性的提出了“辩论圈”的概念,并依据辩论圈邀请到来自16个辩论圈的24支队伍参赛。
黄思晗的辩论之路
步入大三,黄思晗有幸成为了《奇葩说》的节目编导。因为是辩手出身,她平时会为节目提观点、做模拟,经常会接触到选手。她见识了如傅首尔那样优秀的文字工作者,能将文章中的真知灼见变为场上的犀利表达。
目睹了如杨奇函那样真正的学霸,每天都在践行自己向往的博学之路;发现了如陈铭、艾力老师这样的学者在历经嘲讽与质疑后的蜕变。
在《奇葩说》,黄思晗脱离了校园辩手的身份,看见了社会视野下的辩论生态:“这是一个特殊的节目,一段奇妙的旅程。”
从飞蛾扑火,到摸索前行,从恋恋不舍,到回首凝望。一路风景,一路启示,关于辩论,她说,从不止辩论本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