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班地铁] 1980
Last Metro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出品:法国
典型的“后新浪潮”作品,与“新浪潮”时期相比。特吕弗晚年的这部力作,更为精致流畅。对时代背景的重现,因有较为丰厚资金作底,也更为细微传神。而且能够聘请法国最热的两位明星杰拉尔·德帕迪约和凯瑟琳·德诺芙主演。影片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取得巨大成功,获得最佳影片在内的10项恺撒大奖。还是特吕弗式的三角恋爱,还是那种清淡如散文的叙事格调。除了技巧更为娴熟,叙事上更为和谒可亲之外。这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巴黎爱国艺术家的种种活动,对曾经以旗手著称的特吕弗来说,并没有质的改变。他只是锦上添花,并没有画龙点晴的神来之笔。有人甚至说“新浪潮”自本片起,彻底殒落了。而这个掘墓人正是特吕弗。还有人指出,特吕弗对维希政府统治下的巴黎,过于温情脉脉。说的好听一点的是想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无原则无必要的粉饰。法国**的诸多革命阵营到了[最后一班地铁],开始丧失斗志,并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趋势。**语汇的革新走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举步维艰了。
[法国中尉的女人] 1981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导演:卡洛尔·雷兹 出品:英国
本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时间是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中的1867年。这部小说最新颖之处,在于它从20世纪的高度来考察19世纪的社会和人。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导演把握住了小说的这一内在精髓,没有拘泥于原小说的结构,而是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方式,在描述英国**莎拉和贵族青年查尔斯爱情的同时,穿插了现代一对男女演员迈克和安娜演出这段故事时发生的戏外情。当影片中的恋人终成眷属时,男女演员却分道扬镳。导演以此来表达对19世纪古典情怀和现代人感情间的对比,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戏里戏外的两段爱情透过表演、摄影、场景的不同气氛和风格进行互动,耐人寻味。英国和美国的两位演技派杰里米·艾恩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极好地把握了19世纪和现代生活中人物的两种感觉,令影片韵味悠长。
[靡菲斯特]1981
Mephisto
导演:伊斯特万·萨博 出品:匈牙利
靡菲斯特是收买灵魂的魔鬼,而片中的那位德国国家剧院经理赫夫根却早已没有了灵魂。这是匈牙利版的[霸王别姬],赫夫根虽然酷爱舞台,但他不像程蝶衣,只有一个舞台。他的舞台遍及他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程蝶衣始终保留自我,而赫夫根却在各种角色近乎疯狂的转变中晕头转向了。本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根据二战时期的一起真人真事改编。萨博用长镜头在近景间的留连,极为入心入骨地勾画出一个可怜又可悲的灵魂陷落的全过程。镜子和灯光是全片最重要的道具,它不仅强化了舞台效果,也暗示了人生与戏剧的胶着状态。赫夫根每一次在镜前的安座,时而苦笑,时而痛哭,他的非“我”和多“我”早已潜移默化地击毁了他的全部性灵。这是一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近乎无可挑剔的杰作。克劳斯·马利亚·勃兰道尔也奉献出他一生中最透支灵性的最佳表演。
[芬妮和亚力山大] 1982
Fanny and ALexander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出品:瑞典
伯格曼已是第四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是位在全世界重要奖项拿得最多的一位导演。假如说这是伯格曼最后一次拿奖,还为时尚早,老先生还健在。本片也是伯格曼从影以来耗资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影片。5个半小时,对很多人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折磨。这是伯格曼的一部自传,也是对他从影的一次总结。主题仍是人的疏离和对上帝的不信任,梦境的反复显现也是伯格曼的拿手好戏,象征、隐喻手法更是如野花开放般随处可见,只是这一次,更为缤纷悦目。影片在布光和色彩上更是达到了造峰造极的地步,形式美感在本片中得到了一次最为集中的释放。这还是一部戏中戏,以排演瑞典大戏剧家斯特林堡的[一出梦的戏剧]作为主线,这是同为舞台剧导演的伯格曼最爱的一部戏。这出戏的名字完全可以概括伯格曼的所有影片。
本片之后,伯格曼就息影,偶尔还写写剧本,但**,他总是存着一己之念,却始终没拍出来。当下欧洲,属于伯格曼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了。
[两个人的车站] 1982
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导演: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出品:俄罗斯
梁赞诺夫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组成的“命运三部曲”在80年代引进国内时引起强烈反响,影响了几代人。我们可以从[两个人的车站]中管窥他那一贯的幽默的深沉。片中普拉东和薇拉由相互对立直至结为恋人,其过程充满生动自然的生活实感和苦中作乐的宽厚品格。在他松弛调侃的表层叙述下,生存境况的荒谬与可笑以一种尴尬的真实扑面而来。在那些由误会而导致的滑稽场景和节外生枝的情节转折背后,透露出导演对生活忧郁本质的概括和捕捉能力。梁赞诺夫从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这使其作品区别于普通的言情剧而成为苏联社会风情的一面独特的镜子。他拍摄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是小人物——地位卑微、奔波劳苦,却具有不屈的善良和热情。他们对生活,都有着入世而温情批判的独到触角。这些令人动容的品质,根植于俄罗斯民族朴实宽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令人释然之后不由肃然起敬。
[迷墙] 1982
The Wall
导演:阿伦·派克 出品:英国
如果说在世界**史上,只有一部作品能够将摇滚精神和**语言完美地融为一体的话,这部[迷墙]当之无愧。有言论说,这部**造成了观影者的三个颠覆:**观的颠覆、人生观的颠覆和价值观的颠覆。这部宏大的影音天书,通过Pink Floyd乐队充满质疑和反思的歌声和阿伦·派克犀利而天才的影像造就了一部囊括战争阴影、教育危机、性爱迷茫、人性异化、暴力向往直至末日恐慌种种方面的旷世寓言。这座“象征的森林”是对二战后西方文明赖以立足的理性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一次彻底反叛和颠覆。Pink Floyd的锐利锋芒借助完美无缺的画面阐释,将崇尚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摇滚文化推向极致。我们的感官被其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影像深深吸引,而我们的灵魂,则被其独立和自由品格强烈震撼。乐队和导演在影片中对人性、社会、战争、文化做了一场深邃的质询,其中表达出的迷茫、痛楚和失落,足以让每一个观者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现实的处境。
[战地浪漫曲] 1983
War-Time Romance
导演:彼得·托得洛夫斯基 出品:前苏联
前苏联的战争片,从各种类型上讲,在世界**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本片属于小品制作,用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宣扬了纯俄罗斯所特有的负重感,及相当温暖的道德力量。
两男一女,相爱了,却都想成全对方,却都没有得到幸福,只是各自的灵魂得到一次升华。
“活着,还要记住”,是前苏联战争影片反复提及的一个主题。而本片超越了[一个人的遭遇]对战争本身那份既坚韧又温暖的凝视,而上升至人性至纯至美的境界上来。战争已经过去,一段朝花夕拾的爱情即将被缝补。一位已婚的放映员依然爱着从前的“战地皇后”,现在的一位颇有几分粗俗的小商贩。放映员的妻子决定成全他们,而“战地皇后”同样心怀不忍,作出了退让,并以极大的隐忍葬送掉了自己的第二次“青春”。这是一出悲剧,但已不局限于对战争创伤的简单审视,而进入到个人即集体,现在即永远的巨大悲怆中无法自拔。
贯穿影片始终的暖色调,是专属前苏联彩色摄影的一大特色。它在自然光效中加入了创造者强烈的主观色调。红、黄、棕、橙皆均匀铺展,直指人物情绪的微妙转变。暗示了这个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故事背后,流淌着人性的美好。影片最大的魔力在于,它的情感感召力相当自然生动,每一个细节,看似细碎,却都让导演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诗意。而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叙事模式,却内蕴极为丰厚的感情储备。最后,放映员和他妻子对望的场景,于无声处中,五味杂陈,却又撕肝裂肺。你知道主人公在想些什么,可你却不愿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一部影片能收到如此动人的情感力量,它也就能迎来各种各样的赞美了。
[战地浪漫曲]从**语汇到主题抒发,都具备相当恬静的古典情怀,却又是永恒的,关于“爱”之纯粹的一次含泪的礼赞。
[钱] 1983
Money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出品:法国
戈达尔称布列松为法国**界的巴尔扎克,不仅在法国,整个欧洲,布列松以其极端化的**语言,以及对人性的冷然之姿,成为欧洲最独特,也是最难以效仿的导演之一。自[一个乡村教师日记]开始,布列松的影片不再聘用职业演员,不搭布景,减少对话。[钱]作为他的收山之作,无疑也是如此极致。影片根据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伪息卷]改编,布列松将故事从19世纪的俄罗斯移至20世纪的巴黎。讲述了一起假钞案,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死了很多人。本来是个环环相扣,冲突激烈的复仇故事。但布列松以惜字如金的镜语构成,简洁到突兀的剪辑手段,僵硬到近乎风干的场面调度。使全片有种莫名其妙但又无比幽深的禁欲效果。可想而知,这部影片对大多数观众而言,都味同嚼蜡。倘若你咬着牙看下来,你又觉得这部影片结束得太快了。这就是高度风格化**作者布列松的魔力。
[卡门] 1983
Carmen
导演:卡洛斯·绍拉 出品:西班牙
有人曾说这是世界**史上最优雅的一部套层结构影片。卡门的故事不知被人讲了多少遍了,到了绍拉手里,变得更为纯粹,或者说更为形式化。卡门本身对个性解放的不羁追求退让给了西班牙国舞弗拉明戈的无尽美感。演员们要排演舞剧[卡门],戏外也在上演一幕卡门式的痛并快乐。绍拉是西班牙承上启下的一位**大师,他早期作品以超现实主义为载体,对极权政治进行猛烈抨击。而到了后期,老人变得平和,认为惟有“美”,“美”本身才是永恒的,才是值得人们去孜孜以求的。[卡门]的悲剧意味在于,人们只有在美中沉沦,并抹杀所谓真实身份的价值,才能得到人性的涅磐。可这又像把双刃剑,是场忽明忽暗的博奕。全片影调庄重而华美,而生命的活力始终呈喷薄状。
这是部观赏性极强的影片,西班牙吉它和弗拉明戈舞,皆妩媚而强劲,绝对能给你的视听带来双重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又是部与形而上无太多瓜葛的纯**。
[印度之行]1984
APassage To India
导演:大卫·里恩 出品:英国
这是英国大导演大卫·里恩76岁高龄时拍摄的绝笔之作,本来他可以凭此片第三次荣获奥斯卡奖,终被[莫扎特]击败。本片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起臆想中的强奸事件,宣扬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不可调和的,近乎永恒的矛盾。故事发生在二战后,印度即将独立的那段岁月,英国姑娘和一位印度医生一段模棱两可的友谊,最终两人形同陌路。
大卫·里恩的**在注重叙事上与好莱坞如出一辙,但其作风的严谨、细腻和舒缓,却是英国**所特有的。对人文景观的穷经皓首,包括对英国历史和当下状况的双重思索,也是好莱坞**所不愿勉为其难的。大卫·里恩酷爱讲述英国人在异域的遭遇,具体的说,是在他们的殖民地里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借此,表达大卫·里恩对这个日不落帝国必将衰败的无尽感慨。影片像大卫·里恩的前作一样,注重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庄严,好方便与人心的波动作一微妙呼应。连绵巍峨的群山,人际关系的若即若离,共同完善了全片最耐人咀嚼的文化意味。前段的琐碎,谨慎而有条不紊的铺陈。到了后半部,仿佛水滴石穿般,给人以强烈震动。显示出这位影坛宿将卓而不凡,又异常朴素的叙事功底。
[斯万的爱情]1984
Swann in Love
导演:沃克尔·斯隆多夫 出品:法国/西德
当代世界**中一部不可多得、不可忽视的现代心理剧,酷爱改编文学名著的斯隆多夫成功挑战过《铁皮鼓》后,把目标对准了法国国宝级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但介于普鲁斯特这部意识流里程碑之作过于宏篇巨制,影片只挑了小说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而且还只是一部分。
[斯万的爱情]是斯隆多夫的室内心理剧创伤的高峰,笔墨主要集中在巴黎富豪斯万和其追求的奥黛特身上,飘荡着巴黎社交圈衣香鬓影与肉欲的*靡。影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点到为止,处处留白,但微妙的氛围营造又相当稠密,悬念丛生,环环相扣,人物的欲言又止令观众揣摩其心理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与现实平行存在的心理意识空间,共同参与了对斯万的情感的解剖,与普鲁斯特把撰写这个上流社会分子的爱情历程当作病理学文献相当吻合:如果不坚定,爱情就是种疾病,一出需要智勇的游戏。
但是,虽然[斯万的爱情]投资不菲制作上乘,汇聚了当时欧洲几大影星,但德国新浪潮导演与法国人文巨著的邂逅并没有留下一个美丽的结尾,参与制作的法国人并不推崇德国导演版的[斯万的爱情],恺撒奖只颁予最佳服装设计和场景制作了事。
[我的生活像条狗] 1985
My Life as a Dog
导演:莱斯·霍尔斯托姆 出品:瑞典
世人向来对瑞典**言必称伯格曼,但莱斯·霍尔斯托姆一反伯祖师的艰深晦涩和动不动就天问自问,以真情动人,令[我的生活像条狗]呈现出不仅是瑞典**也是欧洲**难得的清新亲切,如散文诗一般娓娓道来一段难以回首的童年往事,自成一派。
[我的生活像条狗]故事的冲突性极强,12岁小男孩英玛淘气顽皮,令患重病的母亲难以安心,他和哥哥不得不暂时寄居亲戚家,等好不容易适应了乡村的落后乏味和保守,母亲的去世又让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变成永远的事实。但霍尔斯托姆并不以强化二元冲突和英玛的痛楚体验为最大目的,而是以散淡的笔触写下生命成长的过程:儿童的自我性启蒙、对世事的懵懂、对爱和痛苦的体验、似有似无的爱情萌芽,并以散点叙事勾勒出一幅当代瑞典生活风情画:拥有第一台电视机、建造纳凉及过冬小屋、有着美丽胸脯的女工为艺术家充当雕像模特……一切无不趣味盎然,生气勃勃,所含的情感浓度令人回味无穷。
[我的生活像条狗]横扫了当年金球奖、独立精神奖、纽约及波士顿影评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更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及剧本提名,被称为20世纪最好的儿童**。
[再见吧,孩子们] 1987
Goodbye Children
导演:路易·马勒 出品:法国
路易·马勒是法国新浪潮的干将之一,也是新浪潮大师级人物惟一远赴好莱坞的导演。本片早在路易·马勒的孩提时代就开始酝酿,他曾说他所有的影片都在为这部影片作积累。影片一经推出,便广受注目,并获得威尼斯国际**节金狮奖。
这是路易·马勒对童年生活极为精巧极为动人,又不乏断续忧伤的回溯。二战时期,一个富家子弟和一个犹太少年产生了友谊。有一天,纳粹把他带走了,他再也没有回来。从表面上,可以读解出法德合作时那桩不光彩的交易,还可以看到阶级壁垒,以及宗教对人本性的伤害。可这都不如,影片所传达的回忆本身,那么迷人。两个少年在上课、进餐、祈祷。他们的关系由远及近,如此简单、素朴。纳粹的进入,为这段回忆涂抹上一层灰暗的色彩,这回忆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忘怀。生活流的叙事手法,使得全片在节奏上稳健而舒缓,直至最后一刻,影调上也不事渲染,可事件本身的震慑力,却能让观者心绪不宁。这是法国新浪潮导演在这场运动过后,最值得纪念的一部作品。那帮开路先锋们东征西讨后,还是皈依了传统。
有人还说本片有同性恋的倾向,路易·马勒对此拒绝回答。
[熊的故事] 1988
The Bear
导演:让-雅克·阿诺 出品:法国 凯撒奖最佳导演奖
如果你不肯承认这部**的成就,可以想想美国**里的动物,比如金刚(它还算比较有史诗般的悲剧色彩)、鲨鱼、蟒蛇、蝙蝠、老鼠、猫和狗,特别是狗,这些家伙在美国**里基本上都是没有尊严的,即使有一天它们成为了美国公民客厅里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一家之鼠]),或者庭院的统治者([猫狗大战]),甚至爱情的见证([马语者]),它们仍然没有自尊,没有它们作为动物的话语权利,它们只能是爆米花**里的小丑,爱情片里的道具。[熊的故事]不同,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处理,是它恰恰把人放在介入者的位置,它用人类从主动变为被动这个转变过程,来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更为真实的关系。当然,它还有一个相当可爱而感人的故事,和两个永远也无法替代的毛茸茸的功勋演员——尊敬的大熊先生和可敬的小熊先生。
在好莱坞的银幕上,动物是明星和道具,而让-雅克阿诺的**,则把熊塑造成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演员。
[火柴厂女工] 1989
Match Factory Girl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出品:芬兰
本片是芬兰国宝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成名作,在柏林国际**节上大放异彩,并夺得国际**奖。也是阿基“工人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两部为[天堂阴影]和[阿里耶尔]。一个相貌平凡的女工,却总想邂逅白马王子,可白马王子却把她当作妓女。她怀孕了,却在一次车祸中,流产了。万念俱灰之下,毒死了她的情人、父母还有一个试图向她套近乎的男人。
阿基的影片是古怪的现实主义和突如其来的表现主义的扭曲结合。本片是他创作风范的首次曝光,悠长缓慢的叙事节奏,煞有介事的纪实影像。使全片非常滑稽地笼罩着一种异样的童话色彩。这片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憧憬虽有,甜美尽失。也就是说,阿基的影片撑破了传统童话的框架,直接洞穿了现实本身。反童话,是阿基影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他的新作[没有过去的男人]也是如此。画面鲜丽,却掩饰不住内里的辛酸和苦痛。[火柴厂女工]仍是他目前为止手法最为朴素、叙事最为干练的一部力作。为芬兰**纳入国际视野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堂**院] 1989
Cinema Paradiso
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 出品:意大利/法国
这是全世界影迷都非常珍爱的一部影片,全片以倒叙的笔触讲述一个导演在少年时代,被**的奇光异彩所浸染的美丽过程,也反映了**对西西里岛平民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影片基调温和、甜美,对**本身最朴素的感恩,有着许多生动感人的描绘。**的荣光不再,人们也只是以含泪的微笑向历史告别。影片结尾那一连串的接吻镜头,似在声明,只要生活还在继续,美就能流传,而**就会像那些次第缤纷的“吻”一样与我们相遇。这是一扫意大利**沉重影调的一部相当积极健康的影片,并具备一定质朴的励志情怀。这也是导演托纳托雷的成名作,他也是凭此片成为上世纪末意大利最重要的导演。他后来的影片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从资素上来讲,都无法和本片相提并论。曾有人认为欧洲**的改良应从[天堂**院]开始,走明朗和可视性的道路,又不失真挚的人文感怀。可惜,本片对目前的欧洲**而言,还只是昙花一现。
90年代
[薇洛妮卡双重生活] 1991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国别:法国、波兰、挪威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欧洲**八十至九十年代无法忽略的名字,无论是他早期作品对政治的关注,还是后期逐渐深入到对命运的追问,都具有欧洲**十分显著的浓郁人文色彩的特点。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命运中偶然与必然因素的思考,影响了很多后辈**人比如汤姆·提克威,甚至包括不少亚洲的年轻导演。[薇洛妮卡双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影片关于两个毫无关联却长相完全一样的女孩各自命运的表达,在暖**调充满哀伤和温暖的画面中,具有神秘不可言说的神韵。影片厚重的母题,却通篇流露着微妙而空灵的气质,给观众以无限想象深入的空间,或许这就是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特殊魅力,对于人类命运最根本课题无止尽的追问,正是人们对于**这一艺术手段的最高期望。[薇洛妮卡双重生活]就像一抹光彩夺目的晚霞,转瞬即逝,却宛如某种神秘的召唤深深印在你的脑海。
[英雄托托]1991
Toto
导演:雅各·范·多梅尔 出品:比利时/德国
本片是后现代**的重要案例。后现代**在形式上是文本的互指,在内涵上的重要特征,则为身份的错失和人生的邂逅。王家卫、汤姆·提克威、胡里奥·梅德姆的影片都有这个特色。一场大火,使两对父母有可能抱错了孩子。由此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托托总认为阿尔弗雷德的一切应全部属于自己,阿尔弗雷德和托托的姐姐有了关系,他也和姐姐做了同样的事情。姐姐在他的逼迫下去烧阿尔弗雷德的房子,不料自己却葬身火海。托托又遇到一个女人,她和姐姐酷肖,但她却是阿尔弗雷德的妻子。垂垂老矣的托托决定杀死阿尔弗德。他死了,影片没有告诉我们死者究竟是阿尔弗雷德,还是托托。
不可思议的魔幻色彩,却以一种幽默、抒情的笔调娓娓道来。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而身份的重叠和抽离,传达出生命的神奇本质。你对它,将永远保持着孩子般的敬畏。
[霍华德庄园] 1992
Howards End
导演:詹姆斯·艾弗里 国别:英国、日本
英国**在欧洲**中风格独特,就像温文而雅的英国绅士一般,具有内敛、克制的态度,总是不露痕迹地表达人生最激烈的感情,其中蕴涵的两相对比拉扯的张力正是英国**的最大魅力,[霍华德庄园]正是其中的一部精品。影片围绕霍华德庄园所有权的转让引出了几段曲折恋情,表现出当时英国社会的风尚和不同人物因为性格、价值观各异而走向不同的命运。[霍华德庄园]的两位主要演员安东尼·霍布金斯和埃玛·汤普森都是极具英国特点的著名演员,两人交相辉映的演技为影片注入了纯正的英国风格。出于表达方式的婉转及时代差距,英国**很容易落入拖沓冗长并不知所云的危机,但是它真正的魅力也正是蕴涵在并不直指事物的态度上,姿态的优雅一旦和人格的高贵完美结合,内里的丰富内涵必然呼之欲出,于是拥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和值得反复咀嚼的深厚底蕴。
[冬天的心]1992
Heart in Winter
导演:克劳德·索代 出品:法国
浪漫至极的法国竟出现了这样一部连亲吻和牵手都没有的爱情**,确实很有意思。
索代是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导演,最早拍过很多男性色彩极浓的动作片,后来,则变得琐碎了,也可以说,变得写实而古典了。他对死水微澜的生活常态产生兴趣,目光也转向了女性。本片是他所获荣誉最高的一部影片,一举斩获威尼斯国际**节银狮奖,并在本国恺撒奖上夺得最佳导演。一对男女明明蠢蠢欲动,却连适可而止的行径也没有发生。这倒有些像不少中国人的感情方式。索代认为爱首先是种能力,男主人公认为他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他的爱情大门总处于闭关状态。索代刻意简化了情感张力,却在以静制动的行为动机中,给人以悠长的回味。是法国后期静态**的标志性作品,其不置一词,却尽得风流的风范,在法国影坛极为罕见。
本片的两位主演达尼埃尔·奥特伊、艾曼纽·贝阿既是法国著名的实力派演员,也是一对银幕伉俪。两人的对手戏,因夫妻的缘故,许多精妙情绪的传达极为准确。
[人咬狗]1992
Man Bites Dog
导演:莱米·贝瓦克斯/安德烈·贝泽/贝诺特·波维德 出品:比利时
三个比利时三流**学院的学生,凭借着一腔**青年的方刚热血,炮制了这出“杀手生活写实纪录”,不折不扣的后现代黑色闹剧。论无耻和令人作呕程度,影像粗糙的[人咬狗]甚至超过了[发条桔]和[天生杀人狂],但正是因为编导和演员天不怕地不怕的没皮没脸,[人咬狗]才得以从骨子里自由无忌和散发着生猛气势。
杀手A为了能够“名垂青史”,同意让人拍摄他杀人、埋尸的全过程,当然一切不是那么顺利,摄制组诸位偶尔还得给A君搭把手,有次还参与了一起疯狂轮奸杀人血案。纪录片式片中片,逼真的写实场景,比Dogma主义还Dogma主义的镜头语言,戏谑味十足的角色和对白,疯狂表象下对媒体和“纪录**”的尖刻嘲讽,令[人咬狗]当年不仅击败[致命武器3],成为比利时票房之冠,还在1992年戛纳**节上力排一干名导之作,引发出观影热潮。
[印度支那] 1992
Indochine
导演:雷吉·瓦格涅 出品:法国
相比湿漉漉的情色**[情人],[印度支那]在表现殖民地生活(包括爱情生活)和殖民文化冲突这两个方面,都显得更为出色(不过音乐稍逊一筹)。这是雷瑞·瓦格涅90年代的第一部**,也是他的第一部史诗片,影片细致地描绘了二战后法国人在殖民地度过的最后岁月。女主角凯瑟琳·德诺芙在片尾的背影非常令人难忘,宏大而无情的历史洪流卷走了她的一切,而她只能以法国贵族式的优雅默默承受这一切。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哭泣游戏] 1992
The Crying Game
导演:尼尔·乔丹 国别:英国、日本
本片的成功更多原因来自于题材的特殊,以及演员本人气质与剧中人物的惊人合适。片中两位主人公的爱情面临着性别的尴尬和共和军的追杀双重危机,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导演营造了堪称经典的爱情场面,情感流动自然,动情处无不令人忘情投入。杰伊·戴维森对本片的贡献绝对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如此命运复杂坎坷、难以评价的人物,饰演得令所有观众理所当然地认同他的感情和选择,甚至他的娇艳与美丽也让人十分难忘。[哭泣游戏]一片很难定论它的类型,爱情、惊险、动作、剧情,还有同性恋、革命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糅合,导演对整
给你推荐这个,不过不是所有都是拍的古典题材哦。
50 modern and post-modern classic european movies
50部现代及后现代经典欧洲**
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80 德国
最后一班地铁Last Metro 1980 法国
靡菲斯特Mephisto 1981 匈牙利
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1982 瑞典
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981 英国
战地浪漫曲War-Time Romance 1983 前苏联
陆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 德国
两个人的车站 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1982 俄罗斯
迷墙The Wall 1982 英国
钱Money 1983 法国
乡愁Nostalghia 1983 意大利/法国/苏联
卡门Carmen 1983 西班牙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1984 英国
斯万的爱情Swann in love 1984 法国/西德
我的生活像条狗My Life as a Dog 1985 瑞典
再见吧,孩子们Goodbye Children 1987 法国
熊的故事The Bear 1988 法国
柏林苍穹下Wings of Desire 1988 西德/法国
火柴厂女工Match Factory Girl 1989 芬兰
天堂**院Cinema Paradiso 1989 意大利/法国
新桥恋人The Lovers in the Bridge 1991 法国
薇洛妮卡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1991 法国/波兰/挪威
英雄托托Toto 1991 比利时/德国
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 1992 英国/日本
冬天的心Heart in Winter 1992 法国
人咬狗Man Bites Dog 1992 比利时
印度支那Indochine 1992 法国
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 1992 英国/日本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爱尔兰/英国
石雨Raining Stones 1993 英国
蓝白红三步曲Blue White Red 1993-1994 法国/波兰/瑞士/英国
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 1994 法国/俄国
暴雨将至Before The Rain 1994 马其顿/英国/法国
这个杀手不太冷Leon 1995 法国/美国
猜火车Trainspotting 1996 英国
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1996 丹麦/法国
仇恨La Haine 1995 法国
人间昆虫记Tierra 1996 西班牙
小偷the thief 1997 法国/俄国
两极天使The Dream Life Of Angels 1998 法国
永恒和一日Eternity and a Day 1998 希腊/法国/意大利
黑猫白猫Black Cat,White Cat 1998 南斯拉夫/法国/德国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1999 西班牙/法国
两杆老烟枪Lock,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9 英国
罗拉快跑Run Lola Run 1999 德国
天使爱米丽Amelie 2001 法国
迁徙的鸟Travelling Birds 2001 法/意/德/西班牙/瑞士
俄罗斯方舟Russian Ark 2002 俄罗斯/德国
钢琴家The Pianist 2002 英/法/德/荷兰/波兰
狗镇Dogville 2003 丹麦
推荐一篇文章给你,不知道有没有用
上海**译制片厂七、八十年代译制片目录:
1971年
脚印 勇敢的人们 战斗的早晨 第八个是铜像 天亮的时候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圣母院 简爱 冷酷的心
1973年
绿色的群山 烈火行动计划
1974年
在那些年代里 沉默的朋友 警察局长的自白
1975年
战斗的道路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恋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1977年
奥斯特里茨战役 叶塞尼亚 故乡
1978年
橡树,十万火急 汽车行动计划 尼罗河上的惨案 在阴谋者中间 望乡 追捕 扎根大地 战友重逢 未来世界 悲惨世界 孤星血泪 华丽的家族 孩子与小提琴 缩小包围圈 吟公主
1979年
看不见的要塞 坚强的翅膀 金环蚀 光阴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佐罗 大独裁者 卓别林 讽刺剧 发工资的日子 水晶鞋与玫瑰花 淘金记 萨拉丁 一天的欢乐 城市之光 马戏团 车队 政权??真理 巴黎一妇人 凡尔杜先生 苦海余生 蝙蝠 恶梦
1980年
砂器 大篷车 阿拉伯历险记 天平之甍 古堡幽灵 卡桑德拉大桥 啊,野麦岭 复仇 我的儿子 激战的前夕 征服黑暗的人 走向深渊
1981年
英俊少年 背井离乡 远山的呼唤 父子深情 奴里 哑女 老枪 最后一颗子弹 甜蜜的竞赛 风雪黄昏 十四个冬春 检察员的起诉 沼泽地里的阳光 麻疯女 天鹅湖
1982年
虎口脱险 苔丝 阿奇扎 郡委书记 大使们 女仆 异乡泪 冰峰抢险队 我两岁 阳光下的罪恶 十六个人 火红的第五乐章 寅次郎的故事??望乡篇 啊,野麦岭(续集) 两个船长 人世间 重归于好 非凡的艾玛 三十九级台阶 山的儿子 驯马手莫兰特 汤姆叔叔的小屋
1983年
海狼 情暖童心 雪地英雄 绿宝石 护身符 海岛探宝 爱德华大夫 弃儿 第三个人 不朽的情侣 屠夫 挪威之歌 威尔斯面包师的儿子 大海的女儿 除霸雪恨 布加勒斯特居民证 月尾岛 妙香山上重逢 海峡 猎人 蒲田进行曲 苦命夫妻 国家利益 铁面人
1984年
非法越境者 游侠传奇 女侦探 大水 螃蟹 觉醒 维拉 志同道合 白玫瑰在行动 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 上校胡巴尔 艺人之家 死亡陷井 神秘的黄玫瑰 科佩尼科 上尉 兆治的酒馆 只要我活着 胜利大逃亡 王中王 铁骑兵 一个酋长的胜利 热带丛林历险记 张开幻想的翅膀 创奇者 逃往雅典娜 熊猫的故事
1985年
黑郁金香 马戏团员的遭遇 温柔的怜悯 无声的行动 马背上的幽灵 希西公主 枪手哈特 总统轶事 金像奇案 我们的肤色 红发女郎 难忘的假日 从地狱归来 第一滴血 冒险的代价 罪行始末 误解 迪斯科舞星 纯洁 不能没有你 好像不认识你 海誓山盟 红钟 日本沉没 幸福的黄手帕
1986年
野鹅敢死队 一个哑巴的故事 年轻的皇后 印度之行 无腿先生 一个皇后的关键时刻 真假萨卢 大轮号和水手号 三个老兵 机组乘务员 少年擒寇记 第七个目标 霹雳舞 罗特的女儿 伦敦上空的鹰 陷阱 谋杀翌日 报警记 姊妹坡 婉丽 换房单独行动 第一骑兵军 神秘的黄玫瑰 珠宝奇案 裸露在狼群 斯巴达克思(上、下集) 无根的树
1987年
海魔 铁骨金沙 里约的迷雾 来历不明的日记 国王的光荣 最后一班地铁 圣诞老人 蚂蚁死神 夏日旅行 异国情 不朽的人 黑狼的嚎叫 幻想的日子 他是谁 黑林中的布谷鸟 古宅之谜 红色飞行员 超人(第二集) 首都消失 伊豆舞女 片山刑警在海岛 乱世冤家 没有陪嫁的新娘 合法婚姻 男子汉们 警官的诺言 大象音乐会 健儿春色 舐犊情深
1988年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故乡行 各得其所 山鲁佐德的又一夜 特殊警察 神射手 冰与火 复仇的火焰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莫斯科之恋 伤痕累累的勋章 美元迷 佐罗新冒险 我的朋友流浪汉 蓝色行动队 优骏 钓鱼迷巧遇记 孤胆警探 片山刑警在山城 金钱与仇恨 昏迷 好事不成双 碧海情 痴情鸳鸯
1989年
谜中之谜 神秘的黄玫瑰??蓝宝石项链 八十年代灰姑娘 糊涂警官 钻石胳膊 镜子 印度先生 恐怖笼罩着城市 早安巴比伦 晚餐来的客人 水 生死之间 缉私特警 天网恢恢 良宵难度 危楼风波 清白的手 莫斯在广播 **悲欢曲 孤身复仇 情海冤魂 魂归故里 无冕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双人舞 随心所欲 命令027 内线人物 总统失踪记 地震 二十四只眼睛 侦探的故事 暴风勇士 有生命力音乐 出水芙蓉
东影-长影译制片目录
1970年
453《森林之火》 (越南)
454《琛姑娘的松林》 (越南)
455《达吉亚人》 (罗马尼亚)
456《血海》(上下集) (朝鲜)
457《看不见的战线》 (朝鲜)
1971年
458《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 (朝鲜)
459《战斗在继续》 (越南)
460《在铁道线上》 (朝鲜)
461《前方在召唤》 (越南)
462《鲜花盛开的村庄》 (朝鲜)
463《摘苹果的时候》 (朝鲜)
1972年
464《勇敢的米哈依》(上下集) (罗马尼亚)
465《记者》(上下集) (苏联)
466《劳动家庭》(上下集) (朝鲜)
467《战争与和平》(四集) (苏联)
468《卖花姑娘》(宽) (朝鲜)
469《回故乡之路》 (越南)
1973年
470《空中舞台》 (朝鲜)
471《卖花姑娘》(普) (朝鲜)
472《秃鲁江畔之花》 (朝鲜)
473《轧钢工人》(宽) (朝鲜)
474《原形毕露》 (朝鲜)
475《气球上的旅行》 (法国)
476《永生的战士》 (朝鲜)
477《轧钢工人》(普) (朝鲜)
478《一个护士的故事》 (朝鲜)
1974年
479《火》 (越南)
480《延丰湖》(朝鲜)
1975年
481《送信人》 (英国)
482《为了新的一代》(朝鲜)
483《特罗塔》(联邦德国)
484《纽约奇谈》(美国)
485《巴布什卡历险记》(罗马尼亚)
486《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朝鲜)
487《三妯娌》(朝鲜)
488《洁白的道路》(阿尔巴尼亚)
1976年
489《斯特凡大公》(上下集)(罗马尼亚)
490《哥白尼》(波兰)
491《火车司机的儿子》(朝鲜)
492《石油赞歌》(阿尔巴尼亚)
493《多瑙河三角洲》(罗马尼亚)
494《初春》(阿尔巴尼亚)
495《矿山的主人》(朝鲜)
496《贝尼自己走》(阿尔巴尼亚)
497《在灿烂的阳光下》(朝鲜)
498《高山之鹰》(朝鲜)
499《最后冬天》(阿尔巴尼亚)
500《斩断魔爪》(阿尔巴尼亚)
1977年
501《农民英雄》(朝鲜)
502《难忘的人》(朝鲜)
503《一个水兵的故事》(朝鲜)
504《67天》(《乌日策共和国》)(南斯拉夫)
1978年
505《音乐家奇普里昂》(上下集)(罗马尼亚)
506《侦察英雄》(罗马尼亚)
507《高压线》(朝鲜)
508《夜袭机场》(南斯拉夫)
509《黎明前到达》(南斯拉夫)
510《第26个画面的占领》(南斯拉夫)
511《摩登时代》(美国)
1979年
512《苏捷斯卡》(南斯拉夫)
513《舞台生涯》(美国)
514《南方铁路之战》(南斯拉夫)
515《田园诗》(美国)
516《走向生活的道路》(朝鲜)
517《一个国王在纽约》(美国)
518《人证》(日本)
519《寻子遇仙记》(美国)
520《悠闲阶级》(美国)
521《绅士流浪汉》(美国)
522《我的老师》(日本)
523《延期宣判》(罗马尼亚)
524《金刚山姑娘》(朝鲜)
525《柳生家族的阴谋》(日本)
526《疯狂的贵族》(法国)
527《蝴蝶梦》(美国)
528《欢乐的一天》(美国)
1980年
529《愤怒的人》(法国、加拿大)
530《摩羯星一号》(美国)
531《春香传》(上下集)(朝鲜)
532《永恒的爱情》(上下集)(巴基斯坦)
533《咖啡馆》(埃及)
534《梦幻世界》(瑞典)
535《雨夜奇案》(罗马尼亚)
1981年
536《穿黑袍的新娘》(土耳其)
537《亲骨肉》(上下集)(朝鲜)
538《妈妈的生日》(日本)
539《吉卜赛少年》 (英国)
540《阿西门的街》 (日本)
1982年
541《横冲直撞》 (斯里兰卡)
542《临时工》 (南斯拉夫)
543《生活之路》 (巴西)
544《婚事风波》 (朝鲜)
545《婆媳之间》 (朝鲜)
546《泥之河》 (日本)
547《两个孤女》 (法国、意大利)
548《独立与死亡》 (巴西)
549《神秘的黄玫瑰》 (罗马尼亚)
550《特殊的战争》 (英国)
1983年
551《典子》 (日本)
552《翠彩》 (泰国)
553《四年三班的旗帜》 (日本)
554《只有爱情是不够的》 (埃及)
555《飞蛾》 (菲律宾)
556《失踪的女人》 (英国)
557《爱情的故事》 (波兰)
558《沸流江的新传说》 (朝鲜)
559《不能受勋的英雄》 (朝鲜)
560《诱拐报导》 (日本)
561《我和我的爸爸》 (日本)
562《杀人狂》 (摩洛哥)
563《金牌》 (菲律宾)
1984年
564《朱砂情》 (尼泊尔)
565《击鼓少年》 (西班牙、墨西哥)
566《随军记者的手记》 (朝鲜)
567《最后的情感》 (意大利)
568《十字小溪》 (英国)
569《闪光的时刻》 (日本)
570《哈里之战》 (美国)
571《浪花之恋》 (日本)
572《警告》 (保加利亚)
573《没有回来的密使》 (朝鲜)
574《决不后退》 (朝鲜)
575《导盲犬——哈斯蒂》 (日本)
1985年
576《勇士的心愿》 (美国)
577《我的好朋友》 (联邦德国)
578《弗兰西丝》 (美国)
579《生死决斗》 (匈牙利)
580《谋杀没有证据》 (民主德国)
581《海盗女王》 (意大利)
582《部长轿车的风波》 (民主德国)
583《复杂的感情》 (波兰)
584《吹口哨的寅次郎》 (日本)
585《失踪者之迷》 (西班牙)
1986年
586《战地浪漫曲》 (苏联)
587《狮心》 (英国)
588《妻子》 (民主德国)
589《你好,出租车》 (南斯拉夫)
590《w的悲剧》 (日本)
591《转校生》 (日本)
592《两个人的车站》(上下集) (苏联)
593《波托马克河上悲剧》 (美国)
594《火红的山脊》 (朝鲜)
595《穿警服的匪帮》 (波兰)
596《泪洒佛罗伦萨》 (联邦德国)
1987年
597《酒神的秘密》 (罗马尼亚)
598:《罗马的假日》 (美国)
599《沙漠情》 (西班牙)
600《光洲的召唤》 (朝鲜)
601《夏姆士的反击》 (埃及)
602《决斗场上的遗嘱》 (匈牙利)
603《紧急出路》 (波兰)
604《被绞死的人》 (墨西哥)
605《**天地》 (日本)
606《一片花》 (日本)
607《劫后良缘》 (美国)
608《怀恋的冬夜》 (苏联)
609《父母双全的孤女》 (美国)
6l0《稻草人》 (苏联)
611《黑林城堡》 (联邦德国)
1988年
612《冰雪消融》 (朝鲜)
613《英雄的苦恼》 (苏联)
614《可爱的小村庄》 (捷克斯洛伐克)
615《相见时难》 (美国)
616《一个警官的控诉》 (罗马尼亚)
617《铁石心肠》 (巴基斯坦)
618《神笛少侠洪吉童》 (朝鲜)
619《星期天的爸爸》 (苏联)
620《快枪手》 (日本)
621《少女的征途》 (日本)
622《海盗喋血记》 (西班牙)
623《智擒群魔》 (意大利)
624《阁楼案件》 (匈牙利)
1989年
625、《洗血乐园》 (美国)
626、《少年船长斗匪记》 (苏联)
627、《孤女艳史》 (巴基斯坦)
628、《银河相会》 (苏联)
629、《难兄难弟》 (法国)
630、《寻母奇遇》 (日本)
631、《推上断头台》 (日本)
632、《伞中情》 (法国)
633、《美酒的恶运》 (民主德国)
634、《一夜富翁》 (罗马尼亚)
635、《缉毒誓官》 (印度)
636、《无罪的罪行》 (民主德国)
637、《幕府风云》 (日本)
638、《天空之城—一拉普他》(日本)
由于影片数量众多,建议还是去找一些参考资料看,例如:
《上海**志》;
《上海年鉴》(1997-2006);
《上海**译制片厂译制的经典影片》《新**20年》、80年代《大众**》、《北京**学院报》、《外国**丛译》等。
《命运的捉弄》,个人非常喜欢的**,伟大的梁赞诺夫导演 。
IMDB编号:0073179
评分:
类型:喜剧 / 爱情
发行年代:1975
导演:艾尔达·梁赞诺夫
编剧:艾尔达·梁赞诺夫 / Emil Braginsky
其他影片别名:Ирония судьбы, или С лёгким паром! (Soviet Union: Russian title) / Irony of Fate
演员表: Lyubov Sokolova Nadya's mother
艾尔达·梁赞诺夫 Zhenya's neighbour in the plane
Georgi Burkov Misha, Zhenya's friend
Aleksandr Belyavsky Sasha, Zhenya's friend
Valentina Talyzina Nadya's friend and Nadya's voice
更多
片长:192
国家/地区:苏联
对白语言:俄语
级别:Argentina:Atp
剧情梗概:
这个喜剧讲的是两对恋人的故事,新年之夜安德烈喝多了酒,乘错了飞机,从莫斯科来到了圣彼得堡,他居然在这里找到了远在莫斯科的家,同样名字的街道,完全一样的房间和家具,房门钥匙也通用,当他洗完澡上床后,女主人回来了,在发生一连串的误会后,两人相互了解。
http://baseverycdcom/entries/0000017029/
1896年,法国L卢米埃尔的**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的尝试。
沙皇俄国的**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当时**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委员会。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的诞生。此后,列宁对**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萨宁)等。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1921年,国立第一**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库里肖夫领导国立**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的领导。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报》、《苏联银幕》、《苏联**》等杂志,成立了“革命**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之友”协会。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手段。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它们标志着**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以新闻杂志片《**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眼睛派团体,其***是维尔托夫。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理论探索也很活跃。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而且对于世界**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的出现使**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革命的**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各加盟共和国的**事业也得到发展。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60年代,苏联**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和散文**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③歌颂军功的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使**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也有不少成绩。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在道德题材方面,**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在生产题材方面,**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苏联**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筹委会成立于1957年),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外)均有自己的协会。
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为全苏国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学校,几经演变,自1934年起用此名)与列宁格勒**工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照相与照相技术高级学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后者培养技术人员。基辅戏剧学院自1968年起设有**系,此外,国家**委员会还和影协联合主办一个**编导二年制高级培训班(自1964年起),专门培训各加盟共和国和制片厂选送来的进修人员。研究机构有全苏**艺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苏**与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苏艺术理论研究所(1944年成立,属文化部建制,所内设有**研究部门)。新闻**的正负片由中央国家**与照相资料档案馆保存,其余片种正负片均由苏联国家**资料馆保存。负责影片进出口业务的是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主要**刊物有《**艺术》(1931年创办,月刊)、《苏联银幕》(1925年创办,双周刊),以上两刊均由国家**委员会与影协合办;《**放映员》(1937年创办、月刊)、《苏联**》及《**与电视技术》等。 苏联举办的**节有:全苏**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节;塔什干国际**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委员会与影协联合主办,是亚非拉国际**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同影片授奖;莫斯科国际**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大型竞赛性**节,由苏联国家**委员会和影协主办。
苏联国内设有**评奖制度,最高荣誉是列宁奖金。1959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列宁奖金的**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还有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国家奖金、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部分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