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歌曲的特征是什么?

苏联歌曲的特征是什么?,第1张

1、苏联歌曲多为叙述性的歌曲,歌词大多为听众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曲子的起伏也符合歌词情节的起伏

2、时代性很强 苏联很多著名歌曲都是为当时社会环境所创造的 这和其他国家时代歌曲生命力短有很大区别

3、苏联音乐工作者善于运用音乐,苏联很多歌曲实际上是只有曲子的 歌词是根据需要增加的

4、苏联歌曲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于传唱 这一点当然有苏联国立强大影响深远 俄罗斯民族喜爱音乐的因素 但更在于苏联歌曲曲子简单 即使是用简单的口琴 手风琴也可以奏出很好的曲子,而歌词简介 使得其容易被人民接受

珠宝往事之“珠宝女神最偏爱的国度——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普金、斯大林这样的世界强人?是高尔基、普希金、托尔斯泰这样冲破暴风雨的海燕?还是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优雅的天鹅湖?亦或是伏特加和哥萨克骑兵所散发出来的豪气干云?

诚然,对于俄罗斯,国人有多太多的感触。既有沙俄时期割地赔款的愤怒,也有苏联时期战友加同志的豪情,还有巨变解体后的扼腕和叹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抛开这些不谈,今天小编只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俄罗斯的珠宝文化和历史。

放眼世界来看,珠宝女神最偏爱的国度,非俄罗斯莫属。这个神秘的冰雪帝国的土地上,不仅出产全世界香洌的伏特加,更埋藏着如恒河沙数的黄金、琥珀、珍珠、祖母绿、蓝红宝和钻石。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女人们就算穷得吃不起面包,也仍然会高傲地穿着她们的貂皮大衣,戴着闪闪发光的珍珠项链和钻石项链,去剧院看一场《胡桃夹子》。”前苏联解体后,时任美国驻俄大使F-马特洛克如此回忆。而在他之前二百五十年,英国公主爱丽丝曾经在给母亲维多利亚的一封信中也曾震惊地写道:“沙皇宫殿里的珠宝,或许连您的收藏也无法与之相比。”

俄罗斯珠宝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又最耀眼的传奇,在这个经常被冰雪和永夜笼罩的极北之国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便是光明与希望,它见证着这个传奇帝国曾经的豪迈奢华,也是俄罗斯人永恒引以为傲的心头荣光。

流淌着黄金与珍珠的涅瓦河

1744 年,一个叫索菲亚的德国女孩穿着沾满尘土的裙子来到莫斯科时,心中对这个脏污、贫困而落后的国家充满了失望。可当她步履艰难地从污水中登上克里姆林宫的层层阶梯,却骤然被教堂尖顶上闪闪发亮的黄金顶座与吟游诗人七弦琴上那耀眼的宝石花纹眩晕了双眼。这个荒蛮的国度为何能如此戏剧般地同时容纳奢华与落后?这个粗鲁的民族如何能雕琢出不逊于意大利人的浪漫与文化?

三十年后,已经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她找到了答案。那一天,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寒冷与丰饶都是上帝的恩赐,俄罗斯人即便注定只能在寒冷的泥泞中跳舞,可他们皮靴踢飞的石料,却一定是连教皇都要嫉妒的宝石。”

叶卡捷琳娜大帝花了毕生精力,把圣彼得堡城打造成远东的巴黎,而即便是拿破仑和路易十四统治下的花都,也无法与圣彼得堡十分之一的纸醉金迷相比。

没错,纵使俄罗斯宫廷的时尚节拍总是落后凡尔赛宫一拍,但一提到黄金和珠宝,沙皇的皇家亲戚们也只有艳羡嫉妒的份儿——谁会把3000 颗钻石镶在《圣经》封面上?谁会用成吨的黄金勾勒宫殿墙上的图案?谁会想在整座琥珀镶成的屋子里喝下午茶?谁又会把原本应当镶嵌在王冠上的孔雀石、碧玉与玛瑙尽数拿来铺设大厅的地板?

于是伦敦的社交界中,关于俄罗斯的话题总是那么神秘诱惑——这个遥远的北国有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宝石矿脉,那里的女人一边喝着烈酒,一边穿着紫貂大衣,那里贫穷的牧羊人经常连饭都吃不饱,可只要一向上帝祷告,却常常会在河滩上找到拳头大的天然金块……而所有的赞美和嫉妒到最后都总结为一句感叹:哦,谁叫那里是俄罗斯?

对,这就是俄罗斯,不需你景仰,却永远叫你无法忽视。女皇在冬蔷薇丛生的薄荷绿色宫殿中,浅淡而骄傲地向世界微笑,这抹微笑被永恒定义为俄罗斯人对珠宝的态度:喜好,但绝不顶礼膜拜,因为他们太过富足、太过豪迈。

这是别处无法比拟的国度,这是拜伦用“涅瓦河中流淌着黄金与珍珠”来形容的国度。所以俄罗斯的男人和女人们才会那样简单而质朴地热爱珠宝,就像他们热爱皮毛、鱼子酱与伏特加:哥萨克骑兵用黄金装饰自己的马镫,纺织姑娘拿紫水晶编入自己的发辫。那些北国风情的珠宝既不是纤巧细致的洛可可风格,也不是冷峻尖刻的哥特调,而是在浑厚大气的巴洛克中调入原生态的鲜活: 宽厚沉重的手镯,未经打磨的刻面宝石,硕大夸张的头冠,简单鲜艳的宝石配色……

优雅着同时野蛮着,这才是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华丽璀璨——而全世界绝大多数女人都在为了钻石而欢呼流泪时,俄罗斯的男人们却在发愁应该用什么来讨好未婚妻:就连一颗陨石,都动辄轻易为俄罗斯带来几万亿克拉钻石的慷慨赠礼,高傲的俄罗斯女郎们,又怎会轻易动了芳心?

最鲜明的Russian Style烙印

从十八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整整两百年时间,俄罗斯式珠宝风格一次次在全世界掀起流行风暴。沙皇的能工巧匠们,左右整个珠宝世界风格的能力,超过大多数人的想象。

如果没有叶卡捷琳娜女皇,钻石对女人魔法般的吸引力无疑将大打折扣。1725年前,欧洲最时髦的钻石切割方式仍是古老却并不闪亮的玫瑰琢型,正是源于叶卡捷琳娜的强烈要求,意大利的钻石工匠才发明了能让钻石折射出更多光彩的明亮式切割。

没有传奇式的大师法贝热(Fabergé),珐琅、金银细丝镶嵌也不会成为现代珠宝艺术的主角。在长期与世隔绝的境况里,俄罗斯人用早年从欧洲大陆学来的镶嵌技术,创造了那些世所罕见的珍品。如今,Fabergé亲手打造的复活节彩蛋已成为珠宝史上最为辉煌的传奇之一。那些精美的雕刻、绘画与镶嵌,无论从哪一个艺术角度而言,都是无法逾越的魅惑珍品。

如果没有俄罗斯贵族对日常生活用品艺术化的苛刻要求,装饰艺术(Art Déco)风潮也不可能在上世纪初席卷全球。冬宫中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雕琢而成的孔雀自鸣钟、用金丝编织而成的晚妆手袋,都被公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代表作。而俄罗斯人对于玉髓、紫水晶、碧玉的热爱,更推动了欧洲贵妇对东方风格珠宝的追逐。

就连路易斯·卡地亚(Louis Cartier)本人也承认,正是受俄罗斯珠宝的影响,他才会用粗犷的几何轮廓和多彩的对称宝石镶嵌来定义卡地亚历史上最受欢迎的“东方风格”——十九世纪的贵族女性狂热追逐Kokoshnik式冠冕,就来自于俄罗斯少女盛装时新月形带状花冠,优雅凝重的曲线中可容纳更多的宝石,无疑是夜晚舞会中的头面之王。

扇型kokoshnik

还有吗?当然,如果没有与俄罗斯大公Dimitri的一段刻骨铭心之爱,Coco Chanel又怎么能创造出那些风格凛冽、层次复杂的精巧设计?那些在涅瓦河边升腾的纯白雾霭和波罗的海中闪亮的金黄琥珀,都成为她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而哥萨克骑兵帽檐上的羽毛装饰,黑海寂静夜空中的闪亮星辰,也尽数在她的1932年钻饰系列中投影出了具象……

是的,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俄罗斯。

戛然而止的天鹅悲歌

世上只有一种宝石能拥有与帝王同名的荣耀,那就是Alexandrite——以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宝石。这种神秘宝石可在明暗不一的光线下呈现出不同色彩,因而被称为“白昼里的祖母绿,黑夜里的红宝石”。但如今,这种只出产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的宝石已被开采殆尽,一如整个俄罗斯珠宝的命运,在最华彩处戛然而止,成为回荡于天际的凄婉绝响。

十月革命让镰刀与斧头代替了傲慢的双头鹫,盛极一时的罗曼诺夫王朝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消弥在历史的烟尘中,不留痕迹。昔日的沙皇御用珠宝匠流亡他国,传说中可买下整个欧洲的帝国珠宝库也不见踪迹。而与这些悲壮传说相伴的,则是人们对俄罗斯珍宝的留恋——当那些原本如冬雪季风定时来访的俄罗斯风尚突然断绝,富豪与精英们开始用前所未有的兴趣,寻找这些帝国最光彩夺目的遗迹。

大部分王室珠宝流入沙皇的欧洲远亲手中——只有皇太后玛丽亚-费多罗夫娜一人幸运地逃脱屠杀,这位俄罗斯王室唯一直系遗孀曾是丹麦公主,流亡后却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珠宝来维持生活。英国的玛丽皇后是她的主要光顾者,至今英国皇室的许多冠冕和胸针,都可在俄罗斯的王室画像中找到原迹。

而玛丽亚·帕弗洛娜大公妃的珠宝,则被委托给原设计者卡地亚出售,其中包括一顶装饰有七颗蓝宝石的冠冕(其中最大的一颗重达13720 克拉),一只镶有祖母绿的羽饰和一条镶嵌有3925 克拉梨形钻石的项链,这些不菲的珍品后来被出售给美国名媛芭芭拉-赫顿与各国王室,换成了大公妃四名子女的面包与房租。

美国商人则对Fabergé 的复活节彩蛋有着强烈的兴趣,除留在俄罗斯国内的10 枚彩蛋,50 枚复活节彩蛋的其余大部分都被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而《福布斯》杂志的老板马尔科姆·史蒂文森·福布斯无疑是复兴这些宝物的功臣——1960 年,他购买Fabergé 金烟盒送给妻子做婚姻周年纪念,顺带买了一颗彩蛋,那个时候,这些不为人知的小玩意仅值2000 美元。

而在此后 30 年,他购藏了包括9 枚Fabergé 皇室彩蛋在内的数百件法贝热珍宝,世人正是在他的介绍下,才渐渐开始了解这些沉默于历史角落的俄罗斯珍宝。如今,Fabergé 的后代们已重新复兴了这个业已断绝的品牌,沙皇彩蛋的拍卖价格也早已飙升到2 亿美元。

只是重温并不代表着复兴,如今的俄罗斯固然仍是北方让人生畏的强国,但俄罗斯珠宝固有的精巧和奢华已难被再度复刻。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结合时代和新的文学要求,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战斗性和乐观主义色彩;植根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土壤,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无产阶级思想观察和描写现实,表现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社会主义被规定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个人崇拜,极左思潮导致文学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对现实主义作了狭隘的理解,忽视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非现实主义文学,讽刺性作品曾受到冷落排斥,并忽视文艺的娱乐、审美功能。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俄文: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又称莫斯科之夜。歌曲原唱者弗拉基米尔·特罗申,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

三套车

背景:1901年左右,一首民歌《三套车》流传开来,歌曲表现了马车夫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当时,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旋律。

山楂树

《山楂树》,原名《乌拉尔的山楂树》,诞生于1953年的苏联。这首苏联时期爱情歌曲,描写工厂青年生产生活和爱情,曲调悠扬潺潺,词语意境深绵。世界歌坛爱情歌曲层出不穷,但描写“三角”恋爱的并不多见。

喀秋莎

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

伏尔加船夫曲

《伏尔加船夫曲》 是一首由夏里亚宾创作、莫斯科雅阔夫演唱的俄罗斯歌曲。《伏尔加船夫曲》也是揭示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歌曲。

 纺织姑娘

《纺织姑娘》是一首著名的俄罗斯民歌,现在这首歌曲的产生年代已经无从考证,这样反而使得这首歌曲蒙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纺织姑娘》沉静优美,在20世纪50年代曾在中国大受欢迎。

在遥远的地方

苏联歌曲《在遥远的地方》创作于1947年,苏联诗人阿邱尔金作词,格诺索夫谱曲。歌曲描写边防战士饱含深情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体现了那个时期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青年团之歌

《共青团员之歌》把人们带入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道出了苏联人民憎恨侵略战争、绝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的心声。

红莓花儿开

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表达了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这首歌也是**《幸福生活》的插曲,**和歌曲均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

小路

《小路》 诞生于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烽火中,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首著名军事歌曲。这是首歌曲描写了年轻的姑娘追随心上人,一起上战场抗击敌人的场景。

一、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解放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太深,苏联文学界有什么倾向和大的作品都能反映到中国文学界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我们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主张差不多,除了他们50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我们没有接受。在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之后,苏联文学依然是引起中国作家最多关注的文学,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的社会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作家接近俄苏作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我从中国戏剧了解的情况而言,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对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万比洛夫,是中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一个外国戏剧集,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中,戏剧文学不是特别景气,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文革”10年是个空白。新珐盯粹故诔嘎达霜惮睛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拓宽了戏剧家的戏剧观念,反对“无冲突论”,反对庸俗社会学,提高戏剧作品的哲理品格。

二、前苏联文学成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

较之于中国其他地域来说,东北黑土大地最早、也最乐于接受俄罗斯文学的浸入和熏染。清末民初,远离祖国文化中心的东北大野,在气候上经历着漫长的冬日,在文化上是凄凉的野生状态。此时的东北文学,徘徊在旧格律诗、章回体小说和民间故事里,勉强可以称之为散文的,是谐录与札记,内容以边塞和民俗为主……1896年,中东铁路筹建,大批俄国公民涌向中国东北,其后又经历了十月革命和俄国20年代内战结束时的两次移民高峰,到1931年日本侵华后这些侨民外移,将近40年的时间,这些俄籍的罗斯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白俄……以哈尔滨为中心,散居中国东北。他们把财富带到这里来经营,把俄罗斯的生活习俗带到这里来承继,把涅瓦大街搬到了哈尔滨的中国大街,也把俄罗斯文学带到这里来发展,这就促成了东北异域文化的高度繁荣。20世纪初期,《哈尔滨快报》开启了俄侨文学的先河,许多记者编辑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发表作品,一战后,在东北侨民中则诞生了许多职业的作家,以诗人卡梅施纽克为代表,抒发的是他们远离祖国的孤寂情怀,是对寄居土地的无限爱恋。苏俄内战趋于结束,国内的许多成名作家涌到了这里,可以说,19世纪以批判社会题材丰广著称的俄罗斯小说,20世纪在这里独聚成“俄国乡土文学”,俄国内的白银诗歌,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美主义的多重变奏,也唱响在中国的东北大野,这一方面使中国东北文学的题材、思想与艺术内容丰富、繁荣起来,另一方面,东北黑土文学也染上了浓浓的罗斯色彩……30年代中期,萧军、萧红等一大批东北青年作家在上海文坛崛起,在他们的小说中,题材以沦陷中的东北现实为特色,抒发的是国破家亡的悲戚情怀,是漂泊游子的怅惘情感……其作品深深打上了俄侨乡土文学的烙印。今天,在东北地方文学通史中,作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俄侨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在促成东北文学繁荣的同时,俄侨文学也把中国文学和文化传播给了世界。许多侨民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如内战结束前后移居过来的诗人阿拉金,就曾向俄国读者介绍过唐至“五四”时期33位中国诗人的诗作,彼列列申则享有汉学家和诗人完美结合的美誉,由生物学家转而成为文学家的巴伊科夫则是东北丛林的异域歌手,他在小说《大王》中,叙述了一只东北雄性老虎和一个中国走山老人的一生,热情歌颂了千里雪原、万顷林涛的北国壮丽风光,描写了栖息在这里的獐狍麂鹿、虎豹熊罴的野性风姿……

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之于中国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中国革命文学的建设这一精神文化活动层面,还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实践上。李大钊、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起到引导、先驱作用。再中苏合作时期,苏的文学伴随着科技、物资一同传入中国。

在我们的北方近邻俄罗斯那一片广袤无垠、优美如画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的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神奇现象。早在公元12世纪,古代罗斯的长篇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就在欧洲中世纪文坛熠熠生辉,但在此之后,俄罗斯文学却似乎沉寂了500余年。18世纪初彼得大帝厉行改革,大大推动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坛上开始出现一批有建树的诗人和作家,不过在整个这一世纪中,俄罗斯仍未能产生出足以和同时期西欧文学的突出成就相媲美的作品。直到19世纪初,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俄罗斯文学仿佛从沉睡中一跃而起,以诗人普希金为先导,形成了一个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且一发而不可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在西欧各国文学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而恰恰是在整个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的。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来自它那特有的厚重感,以及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过:“俄罗斯文学不是产生于令人愉悦的创造力的丰盈,而是产生于个人和人民的痛苦而多灾多难的命运,产生于对拯救全人类的探索。”家国不幸诗人幸,民族的苦难与摆脱这种苦难的追求,积淀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由其所孕育的俄罗斯文学便具有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为人生”的主导意向、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沉郁与苍凉的底色。俄罗斯作家的怀疑精神、叛逆性格和批判眼光,使他们往往难以避免被捕、监禁、流放和苦役的命运。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的全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殉道者的史册,放逐者的列传。”

三、前苏联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导师

回望20世纪中外文学交往史,人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中俄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国情彼此相近,两大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进入20世纪,都有一批志士仁人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思虑,都欲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推动本民族走向现代。我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的开拓者们就敏锐地注意到了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李大钊曾经指出:“俄罗斯文学之特质有二,一为社会的色彩之浓厚,一为人道主义之发达。”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也曾写道:“俄国文学所以有这种急骤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事。她的真挚的与人道的精神,使她垦发了许多未经前人蹈过的文学园地,这便是她博人同情的最大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新文学在吸取外来文学的养分、建构自身之初,便认定“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鲁迅语),特别注重摄取俄罗斯文学。于是,中国新文学中便清晰地显示出俄罗斯文学的渗透与滋养,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基调和特色。有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和这个民族所提供的同样出色的戏剧、**、绘画、音乐、芭蕾舞作品一样,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

文/苏扬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需要抽调大批干部参加接管工作,据统计,参加北平接管工作的干部有8000多人,最初从 西柏坡 抽调 的 干部 大概有 500名。

甘露从萧三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她才29岁,对这个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充满向往,迫切希望到这个大都市去,于是就跟萧三说她要报名。萧三和甘露于1944年10月结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大儿子才三岁,小儿子还不足周岁,萧三到 晋察冀边区工作 后,他们夫唱妇随,被 周恩来 称赞为 “模范夫妻”。幼儿 正是需要母亲照料的时候,但萧三看妻子进京的心情迫切,她还没看过北平,就同意了。

甘露后来在她的《甘露自传》中写道:

1月26日,接管干部从西柏坡出发,开赴北平。29日凌晨,甘露与 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市长 叶剑英同车经过北平东交民巷,她看到北平很多市民早早就站在街道欢迎解放军。 2月3日,她 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规模盛大的入城仪式 , 亲眼见证了这一 历史 时刻。

甘露 参加北平军管会接管工作后,任北平军管会农林水利处科长。她的生活繁忙而充实,充满希望,等待一家团聚。

萧三之所以没有陪甘露来京,是因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要召开了。 1949年 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决定将中共 中央和军委机关迁往北平。3月22日,叶剑英、李克农从北平发来电报,说北平及搬迁沿途交通警戒等一切布置就绪,党中央可以搬迁。 西柏坡接到电报后,就开始调动车辆搬迁,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 中共领导及核心机关先期离开 西柏坡, 开往北平。

1949年4月初,萧三带着和甘露所生的两个孩子随中央机关来到北平 。中央为了照顾他们一家的生活,将 甘露调回萧三身边, 任全国文联秘书处科长。

在延安时, 萧三、 耶娃、 甘露的 “三角恋”曾闹得沸沸扬扬,党中央不得不出面处理,批准 萧三与 耶娃离婚,结果耶娃负气带着两个混血儿子去了苏联,成全了这对“模范夫妻”。谁料他们到北平后,这三人的婚变又搅得风波四起,再次惊动了党中央。

从甘露的《甘露自传》中可以看出这次婚变的起因:

由于萧三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 1949年4月,他 随中国代表团经莫斯科到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世界和平大会。 苏联方面以为 耶娃 仍然是萧三的妻子,便热心地 为这对“牛郎织女”安排了一次“鹊桥会” 。他们分别五年半了, 耶娃 离开 延安时,他们的儿子大的五岁,小的两岁,现在都已长成了英俊少年。 萧三看到他们,百感交集,不由又想起他 目睹耶娃母子离开时,曾伤感地写下诗歌《送别》。耶娃更是嚎啕大哭,她给萧三写了几十封信,信件从苏联寄到延安,又辗转到西柏坡。如今 他们又在相识相爱之地阔别重逢,诗人动情了, 昔日的恩爱顿时如被唤醒的火山, 情火 喷涌而出。他们紧紧拥抱着,满脸热泪的耶娃抱着萧三说道: “我们相逢就知道,今后我们是再也分不开的,谁也离不开谁了。”

可能萧三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情诗都写给了耶娃,别人无法取代。他怎么会放弃他的内心?放弃他的耶娃?他要带她回国。于是,萧三立刻 给甘露写信:

甘露毕竟是个通晓情理的女子,自然同情耶娃的处境及独自带孩子的艰辛,何况当初是她插足了萧三和耶娃的婚姻,心中或许有愧,便 同意了。但 她也不是没有防备,一边热情地回信说:“立昂和维嘉都是中国***的孩子,理应让他们回到中国来,回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同时又向周恩来作了汇报。

因为6月初,萧三去莫斯科参加普希金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前,甘露曾要求和萧三同行,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但萧三没有同意。

出国之前的5月30日夜,周恩来找萧三谈话,要求萧三即使把 耶娃 母子接来,也只能放在哈尔滨等地,不能来北平, 萧三当场 做了 承诺。后来 周恩来又委托李立三再次提示他, 萧三也 点头 答应了。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7月9日深夜,大雨倾盆。 甘露正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家里为萧三伏案校对《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的书稿,听见门响, 甘露起身打开门,一下子就惊呆了,门口站着满身雨水的萧三,他身后还跟着金发碧眼的 耶娃 和 两个混血儿 。萧三把 耶娃母子安顿在里 屋后,出来抱着甘露痛哭,坦白他和 耶娃 难以割舍, 已经同居一个多月了……

萧三对甘露说:“耶娃母子在苏联生活很不稳定,现在革命胜利了,我有责任抚养他们母子。我们还是夫妻,让他们与我们一起生活吧。” 

犹如晴天霹雳, 甘露对萧三和耶娃的越轨行为,气愤得 说不出话来,心里爱恨交加,她要与 萧三 休息的时候,耶娃在里屋突然放声大哭。

萧三的三角恋 很快又闹得满城风雨, 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甘露羞愤之下,再请周恩来出面处理, 周恩来 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萧三会背叛承诺,只好 把三个人都叫到一起,进行四方谈话。当初 萧三和耶娃离婚,是 周恩来亲自批准的,所以,他 问 耶娃 ,你不是和萧三离婚了吗? 耶娃回答 :“那是为了便于通过国民党的地盘,并不是真离婚。”

这个玩笑真开大了!不知如何是好的 周恩来当即对这个浪漫的诗人严厉批评: “你三骗!一骗党中央,二骗苏联政府,三骗甘露同志!”

这时期,中苏关系正热。 7月16日,中苏友好协会发起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 萧三的工作和使命以及他的婚姻都被放在了这个热点上。 萧三自知 耶娃 已有身孕,左右为难。最终,他 决绝地说 : “我要和甘露离婚,和叶华( 耶娃中文名) 复婚!” 考虑到 萧三 的现实取向,也考虑了中苏关系, 许多领导都赞成萧三与耶娃复婚。 无奈之下, 周恩来只好 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从中协调,做 甘露的思想工作 。俗话说, 清官难断家务事,再难也得断。周恩来首先 安排 耶娃 母子大连暂住,8月甘露被调离北京, 南归杭州,与同乡陈学昭一起筹备中苏友好协会浙江分会,不久 甘露又 调任上海**制片厂人事科长。萧三送 甘露母子 到车站时,痛哭流涕地对 甘露 说: “我一万个对不起你!”

对此,周 恩来 苦笑着 调侃 道: “你呀,人家是喜新厌旧,你是喜旧厌新。”

不久,萧三便将 耶娃 接回了北京,并且 接二连三地给甘露写绝情信,要求她同意离婚。

周恩来 只能继续对甘露好言相劝, 要求甘露顾全大局,放弃与萧三的婚姻。 处理 萧三的麻烦婚事, 实在不容易,也只有像周恩来这样厚道的人出面了。

接着,安子文、 沙可夫、丁玲、陈明、陈学昭等领导与好友也加入了劝导队伍, 几个月后,甘露逐渐冷静下来。 既然爱而不得, 再留恋已无意义,她同意与萧三离婚, 曾经的“模范夫妻”终于成为镜花水月。

1950年3月, 甘露 回到北京,被中组部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

这年 耶娃 生下第三子萧和平。 9月,由朱德亲自向萧三传达中央的决定:同意萧三与甘露离婚,与叶华复婚。同时 对萧三感情多变、太过浪漫的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处分。

萧三 近乎荒唐的婚变 ,也许受制于“政治因素”的考量,但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对渴望爱情的甘露而言,那种家庭破碎的心理创伤,终究是无法弥补了。 可怜的“养蚕女”、“花木兰”,只能在心里默默流泪,而漂泊多年的耶娃,终于鸳梦重温。

后来,萧三寄给孩子的全部生活费,甘露悉数退回。她决绝地说:“我不希望他再来打扰我们,接孩子,钱啊,信啊的,永远断绝了吧。”

甘露致萧三的信:

这场悲欢离合,究竟是老天开的玩笑,还是当事人的自作自受? 1953年 甘露从 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后,被派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联络部筹建交际科。此后,她和联络部部长谢筱乃相识。 1954年,34岁的甘露与谢筱 乃 结婚,后来生了一个女儿。

1983年2月4日,萧三病逝,享年87岁, 甘露“怀着同志的友谊”也参加了追悼会,她面容平静,外人根本看不出她的心情。 1987年5月24日,甘露病逝, 她在病中默默地走完了67岁的人生之路 。 有人在她的遗物里发现了一张她和萧三的合照,这才意识到甘露从来就没有放下过往,她独自一人埋下了长达四十年的思念。 只落得挽联: “声播蚕桑女,名扬花木兰”

2001年11月29日,耶娃(叶华)以90岁高龄在京逝世,结束了她坎坷而传奇的一生, 与萧三合葬。

1946至1948年她生两儿,一家与丁玲同住,周恩来:你们是模范夫妻

1943年经周恩来批准离婚,1944年他第四次结婚,毛泽东祝白头偕老

婚内出轨小24岁的“花木兰”,他洋妻来延安,惊动毛泽东、周恩来

1925年他和俄罗斯女郎在国内热恋,到苏联生下一子,离婚后出大名

她为他改国籍,生下混血儿,1939年他独自回国,毛泽东亲自接待

要去俄罗斯,建议您选择有同程网咨询相关问题哦,同程网在2012年被评为了中国驰名商标,是游客们值得信赖的旅游预订平台。

俄罗斯价格一般在:075万-12万之间

俄罗斯游记攻略及线路推荐:http://www17ucn/trip/abroad-russia-2914/#refid=6928722

同程网(中国驰名商标)服务热线:40077-40075转6

注意事项

1、哈巴、莫斯科及海参崴的气温和哈尔滨基本相同,但海参崴和圣彼得堡的空气比较潮湿,请您注意保暖。春夏秋季节要带雨伞。

2、旅游巴士中右前第一排座位是导游工作位,请游客从第二排开始就坐。哈巴和海参崴的旅游用车为韩国或日本的二手车,莫斯科和

  圣彼得堡的旅游用车为欧洲巴士。俄罗斯飞机场的登机口大都没有对接廊桥,由机场巴士运送旅客至飞机弦梯。在飞机上和旅游巴

  士中严禁吸烟。

3、苏联式宾馆与西式宾馆有些地方不大相同,房间格局较小,床和电梯也比较小。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俄罗斯的宾馆房间内一般不配

  备暖水瓶,也不提供牙具和拖鞋,因此请自备这些生活物品。在苏联式的宾馆里一般会有开水供应,但开水须在楼层值班员处打。

  入住苏联式宾馆时,要用房卡向楼层值班员换取钥匙;离开宾馆时要把钥匙交还楼层值班员换回房卡,房间的钥匙不允许带出宾馆

  。俄罗斯的西式宾馆内不提供开水,请有喝茶习惯的游客自备便携式水杯,以便在餐厅打水供平时饮用,或购买瓶装水。俄罗斯的

  电压为 220伏,插座使用圆柱式插头,与我国的扁片式插头不同,如使用电器,请准备转换插头。

4、旅游行程中团餐以中餐为主,期间也会安排一次俄式西餐供游客品尝,如有个人饮食习惯,请自备少许食品。例如:面包、火腿肠

  、小咸菜、辣椒酱、方便面等。

5、旅途中请遵守当地法规,在边检时请游客一定听从领队的安排,根据本团队的名单编号依次排队过关。鉴于俄罗斯的工作效率,对

  于过关的缓慢要准备足够的耐心,不要产生烦躁情绪。

6、中方海关规定:每位公民允许携带人民币6000元以下;卢布50000以下。俄方海关规定:出入关允许携带卢布50000以下,其它币种

  应如实申报;长焦距相机及摄录机须在中俄双方海关报关。有些俄罗斯关口不允许携带传呼机和手机入境,详细情况请与旅行社领

  队联系。

7、具有国际漫游功能的手机在俄罗斯境内的拨打方法是: 810 86 + 区号(去掉0)+固定电话/ 810 86 + 手机

8、乘坐飞机严禁随身携带刀、叉等利器、有异味的食物及调味品;各种钱币票证、金银手饰、相机手表等请随身携带,绝对不要放到

  托运行李里,上述物品如在托运过程中丢失,后果自负。对于携带国际明文规定的违禁品而引起的法律责任,由携带者本人承担。

9、在境外旅游期间,团餐都是提前预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请按规定时间就餐;外出参观、购物请听从领队的安排,尤其夜间不要单

  独外出,如要自由活动请及时与领队打招呼。俄罗斯警察对外国人的证件管理十分严格,外出时请随身携带护照并妥善保管。如护

  照遗失,由此所产生的时间延误及费用由丢失者本人自己承担。

10、俄罗斯有些景点面积庞大,与停车场不在一处,司机为方便游客尽量就近停车,但游客下车后车要开到另外的地方停,所以请游

  客跟着导游,不要散团,以免迷路找不到停车场。另外,城市街道上车速较快,过马路时请走斑马线并注意信号变化,保证交通安

  全。不要再快车道上照相。

11、俄罗斯景点区内卫生间较少,有的时候领队也没有办法帮您立刻找到方便的地方,请大家在宾馆、餐点或有卫生间的地方及时利用。

12、进入赌场及娱乐场所时,禁止穿短裤、运动裤、拖鞋及旅游鞋,观看艺术演出时,应着装整齐,准时到场,未经允许不能拍照或录

  像。

13、在旅途中请大家注意举止文明,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声喧哗;旅游巴士内、列车包厢内、机场和车站大厅、商店内、某些

  餐馆内,以及一些特定的景点,如:红场、无名烈士墓等严禁吸烟,违者罚款。

14、哈巴和海参崴冬令时间比北京时间早2个小时,夏令时间比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冬令时间比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

  夏令时间比北京时间晚4个小时。

15、按照俄罗斯现行法令,俄罗斯国内流通货币为卢布,其它外币在俄罗斯商店内不能直接使用。

16、在俄罗斯可选购的特产有:紫金手饰、望远镜、木套娃、琥珀手饰、水晶制品、孔雀石、俄罗斯军表、瑞士手表、法国香水、意大

 利皮具以及鱼籽酱、巧克力、伏特加酒等。

17、在俄罗斯购物一般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商店所出售的商品皆为明码实价。只有在旅游景点购物时,游客可以与摊床小贩砍价,而

  在其它商店则一律不能讲价,另外文物类物品禁止出境。

苏联,一个让人有很多回忆的词。

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时代。

苏联**,同样也获得了很高成就。

不夸张地说,中国现代很多老一辈**人,都是从苏联那里学来的本事。

而以下这八部**,几乎可以代表苏联**的最高成就。

《士兵之歌》,豆瓣高达90分,**学院内部的教科书之作,一位苏联士兵击毁敌军坦克,不求奖赏,只求回家探望母亲,途中偶遇一女子,双方互有爱慕,士兵而后重返战场,再没有回来,影片手法写实,感人至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战争中的爱与人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86的高分,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讲述苏联五个女兵抗击敌军的故事,这种小视角的战争片总是更能牵动人心,尤其是女兵的遭遇,更让人深思

《战争与和平》,豆瓣高达90分,托尔斯泰的名著改编,气势恢宏,记录了俄国整整一个时代,永远的经典

《德尔苏·乌扎拉》,86分,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苏联日本合拍,讲述一对深山雪林里的科考队故事,壮阔、温情、动人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第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85分,苏联最经典的爱情喜剧片,笑中带泪,温暖动人,暂不剧透

《办公室的故事》,豆瓣88分,苏联经典现实主义喜剧片,导演梁赞诺夫是世界级**大师,影聚焦一个办公室里的人物关系、爱情、利益纠纷,堪称一代喜剧片典范,绝不输于同时代法国和美国的喜剧

《静静的顿河》,85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同名小说改编,展示从一战到二战期间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史诗般的作品,

《青春禁忌游戏》,92高分,浪漫喜剧代表作,讲述四个学生给老师庆生,中途偷偷换出期末考试试卷的故事,轻松幽默中不乏人性展露,苏联**的代表作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07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