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记得盛唐时的荣光,却选择性的忽略了中晚唐政治的黑暗和民生的凋敝。
宦官、士大夫们人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誓死搏斗,全然忘了国家大义在何处。
这个黑暗的时代,总有人出来振臂一呼,意图打碎这个旧世界。
一个励精图治却实无大才的皇帝;一个以"阴险善谋"著称的儒士;一个靠着诈骗手段上位的江湖游医。
他们被后世的史官称作是"懦夫"或者是"小人",却做出了当时无数人只敢想却不敢做的举动:铲除为祸江山的贼阉。
尽管他们的努力并无作用,但他们的勇气让他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融入我们民族基因的一部分。
公元826年,18岁的唐文宗即位,大唐已经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局面。
尽管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藩镇仍然成为了帝国最强大的离心力,时刻危及着李唐江山,他们对百姓是"重加税率",相互之间则是"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离而相并"。
宦官之乱更为严重,几乎是中国古代之最。因为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军权又因近侍之便影响政治,使得"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清代著名学者赵翼称此时"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唐文宗李昂敬爱的祖父唐宪宗、兄长唐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李昂即位诏书时就写要"刷君父之仇耻,抒亿兆之哀怨。"
他勤奋好学、励精图治、去奢从简,尤其爱读《贞观政要》,以先祖唐太宗为榜样。
他释放3000名宫女,罢免冗余的翰林、教坊官员1200人,同时恢复旧制每逢单日按时上朝。一时之间"中外翕然相贺,以为太平可冀。"无数能人志士打心眼里效忠这位年轻的皇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
官员刘蕡痛斥宦官是"外专陛下之命,内窃陛下之权,威慑朝廷,势倾海内。"若是任由这样的事态发生,则"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此论一出,群臣"扼腕愤发",唐文宗也下定了决心要铲除奸佞。
但唐文宗此时只是一个热血青年,他仍然无法预料阻碍唐帝国发展的宦官集团拥有多强大的势力。
唐文宗起初任用的是翰林学士宋申锡着手铲除宦官,但宦官集团领袖王守澄知道此事情后反诬告宋申锡,导致宋申锡身败名裂还遭到流放,此事失败后朝野心灰意冷,"宦官益横,帝愈愤耻。"
听到宋申锡在流放路上含冤而死,唐文宗"流涕泫然",称这是"奸人逼我"。28岁的唐文宗并没有放弃,他仍然在物色优秀的青年人才。而此时,一个阴谋家、一个曾经的江湖骗子、进入了他的眼帘,这两人就是李训和郑注。
郑注原来只是一个江湖骗子,相貌丑陋还患有"远视眼",靠医术和诈骗手段游荡江湖维生,后来帮襄阳节度使治好了"痿病",因此得到了节度使的重用。当王守澄作为监军想要杀郑注的时候,郑注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王守澄和他相见恨晚,夸赞他:"实奇士也!"
自此,郑注因为王守澄的"恩惠",成为了他的高级幕僚。之前提到的铲除宋申锡一事,也有史料证明郑注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后他还靠着自己的医术,被王守澄引荐给了唐文宗,帮唐文宗治好了风疾(半身不遂、风痹,李唐王室的家族遗传病),因此还得到了唐文宗的宠信。
李训出生于陇西李氏,在当时属于豪门贵族。他"质状魁梧,敏于辩论",后来中了进士,因为"阴险善谋事"深受他的叔父宰相李逢吉的器重,但因种种原因被流放象州。后来唐文宗即位,天下大赦他才回到了东都洛阳。
李训回到洛阳后,找到的第一个上升阶梯就是郑注,俩人"相得甚欢",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而同时,李训也被王守澄引荐给了唐文宗,称他善讲《周易》,由此获得了唐文宗的宠信。
两人或多或少都因为宦官的关系进入了仕途,这样的政治出身成了后代史官攻讦的对象,不少文人甚至称他们反宦官集团甚至是在"以怨报德","背信弃义",是小人之举。
唐文宗见两人富有才华,就将两人召见掏出了心里话,两人表示若要得太平,就得先除宦官、再收复河湟失地、再清楚河北范缜。唐文宗深以为然,自此一个"志大才疏"的皇帝、一个阴谋家、一个曾经的江湖游医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组合。
此后,三人的所有政治举动都争议极大,其真实目的也说法不一,这里国师斗胆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郑注和李训因为是王守澄推荐出身,所以不会受到宦官集团的怀疑。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在王守澄的帮助下俩人的官职火箭似的上升,李训成为了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成功拜相;而郑注升为工部尚书,充韩林院士。
两人同时"自污",大肆索贿的同时排除"异己",甚至一度将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中央,此后又排挤出了二相,事后我们发现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牛李的朋党,他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行政。李训、郑注"妙选当时才俊",史书称这些人才为"狂怪险异之流",其中也有"亦能取正人伟望",但实际上这些人都是"新进孤立无党人士",能更好的为国家所用。
两人合谋利用宦官内部的派系矛盾,一步步分化并且剥夺了王守澄的实权,又诛杀了数名大宦官,最后设计鸩杀了王守澄。
此后,李训又将郑注安排到凤翔担任节度使,凤翔离洛阳较近,能成为掣肘宦官中央禁军的一股重要力量。两人同时发力,意图将整个宦官集团用武力手段连根拔起。
公元835年11月21日,一场宫廷中的腥风血雨就此发生。
当天早晨,金吾将军韩约称金吾左仗院石榴树,夜来有甘露,称这是祥瑞。唐文宗命令是李训等官员去查看,李训说这貌似不是真正的甘露,唐文宗又派仇士良、鱼弘志两位大宦官前往,李训趁此时机进行军事部署。
仇士良去左仗院后发现韩约"气慑汗流,不能举首",又听闻有兵戈的声音,突然觉得大事不妙。就立刻逃回含元殿,挟持了唐文宗。李训立马叫来金吾卫接驾,两方展开了武力冲突,仇士良在夹缝中带着皇帝的乘辇突围了出去,李训看到后急忙死抓着乘辇,拖行了有好几百米,最终被一名宦官"奋拳击其胸"打倒在地,唐文宗在乘辇内"瞋目叱训",却毫无作用。
将唐文宗"押送"到东上阁后,仇士良迎来禁军大肆杀戮,近2000名官员、吏卒境界遇害,宫廷内"横尸流血、狼藉涂地"。李训装作从吏逃出长安,后来遇害,他的一众"党羽"也都被屠戮,就连70多岁的老宰相王涯也被屈打成招,承认和李训同伙谋反。
郑注带领500士兵火速前往,却惊闻李训已失败,最终郑注也被诛杀。
甘露之变这场准备不成熟的事变就此失败。
甘露之变后,牛李党争达到了历史顶峰,牛党代表庶族地主,而李党则代表士族地主,两派在"以何取士"方面争论了将近40年的时间,摧毁着帝国仅有的行政力量,"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唐文宗无奈的感叹:"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两党纷纷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得宦官专权的情况给家恶劣了,唐文宗更加愤懑,常自言自语的说"须杀此辈,令我君臣间绝!"
而志向远大的唐文宗在宦官专政的情况下,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傀儡皇帝,常常只能借酒消愁。一天他问当值学士,自己跟前代哪些君王可以相比,学士拍马屁的说"可比尧舜!"唐文宗听完甚是惭愧,说能和自己相比的只有周赧王和汉献帝了。
唐文宗想了想,又觉得这两人自己都比不过,称 "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在极度的自卑感中,唐文宗泫然泪下,从此罢朝,在1年之后去世,享年31岁。
唐文宗一生励精图治,期望能改变唐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勤勉节俭,尽可能的模仿列代贤王,却因宦官和群臣的掣肘和自身的懦弱无能,在政治上"毫无建树",留下了"志大才疏"的评语。而李训郑经两人,也被无数文人墨客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司马光就认为李训郑经是为了个人政治前途的小人,即"训、注小人,穷奸究险,为取将相。"新唐书作者宋祁认为"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
这样的评语本人国师并不同意,在几乎大多数人都保持沉默、委曲求全的时代,李训和郑注站出来和当世最黑恶的群体抗争,已经是莫大的勇气,即便失败,我们仍然能够视他们为"坚强不屈,为民请命"的大唐忠勇之士。
唐文宗死后数十年,更是爆发了黄巢起义这样的灾难事件,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他的暮年也并不光彩。"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是晚唐最真实的写照。而甘露之变则成为了李唐王朝最后的"触底反弹"。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八四》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新唐书·卷六四》
田廷柱《为李训、郑注的是非一辩》、《唐文宗谋翦宦官与甘露之变》
牛忠《"甘露之变"与廉相李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