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城市,农村的一年四季更加分明,而相对于一般农村,果园的一年四季就更加多彩多姿了。
诚然,地里的庄稼也有播种、出苗、抽穗、扬花、结实、收获的过程,但这些过程与冬季为果树“梳妆打扮”、春季果树抽出嫩芽、花开满树、夏季又大又红的苹果以及硕大的梨子挂满枝头相比,就单调、逊色多了。
苹果树开花的季节,煞是好看。枝头上开着浅白色或是粉红色的花,远远望去,确是一片绯红。“草色遥看近却无”,走进苹果树,绯红不见了,枝头上疏疏离离地点缀着小小的花朵,这花不闹人、不炫耀、不卖弄,含蓄、收敛、温情。在开花的季节,徜徉在苹果林中,仿佛置身于众多温文尔雅、气质极佳的佳丽中,身心愉悦,流连忘返。这些“佳丽”略施粉黛,素雅得很,没有令人生厌的脂粉气,但不经意间,一阵清风裹挟着一缕暗香沁入你的心脾。
如果说苹果花代表着温馨与柔情,那么,梨花无疑代表着激情和浪漫。
1976年4月初的一天。那天收工后,知青们都说,梨花开了,我们去散散步吧。晚饭后,我们三三两两地到了梨园。梨树的枝条粗硬、遒劲而简单,不像苹果树的枝条那样细软、柔顺而丰富。在万物萧杀的冬季,梨树的面目是倔强不屈的,甚至有些狰狞,而苹果树那残存下来的枝条仍然流露出些许的温柔与多情。现在,在和煦春风的抚慰下,桀骜不驯的梨树昨天还是一副严肃的面孔,今天就露出了一丝微笑,绽放出了白色的花朵,显示出它并非不懂风情的一面。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梨花初开,新鲜而好奇。略感不足的是,与大面积的梨园相比,白花还是显得少了些,斑斑点点、花花搭搭的。我在心里嘀咕,也许要过几天,这梨园才能满树白花,尽情绽放吧?
第二天早晨,我尚未起床,就听外面有人喊道:“梨花全开了!”我快速起床,睡眼惺忪地跑出去看梨花。梨园就在我们分场场部的对面,隔着一条路望去,梨树皆白。那一瞬间,我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惊呆了。也就是一夜的功夫,每一颗梨树都像伍子胥一样一夜白了头,整个梨园真正成了一片香雪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这两句诗很自然地跃入了我的脑海。原来我一直以为,岑参是用梨花来比喻大雪后的满目皆白,眼前的景象揭示了真相: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调动了自己的生活阅历,来形容大雪的迅猛与神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既是神来之笔,也是对生活经验的提炼。这样巧妙地比喻,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被称之为千古名句,的确当之无愧了。
那天傍晚,知青们倾巢出动,梨园成了城市中的公园。知青们漫步在梨园中,忘却了一天的疲劳,忘却了前途的渺茫,陶醉在美妙的春光里。
天光渐渐暗了,梨园仿佛笼上了一层薄纱,虽然有些朦胧,但依然清晰可见。春意浓浓,清风拂面,在这春风沉醉的夜晚,我们置身于梨花的海洋中,久久不愿离去。
没过几天,我们就开始了梨花授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院看**时,在故事片放映前,必须放一段新闻纪录片。其用意无疑是对全国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些新闻纪录片反映的都是当时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常看到的镜头有:毛泽东主席中南海接见外宾、钢铁企业的炼钢炉正在出钢水、农村收割小麦或稻子的丰收景象、还有就是果园梨花授粉的镜头了。在新闻纪录片中看到梨花授粉时,女青年个个满脸微笑,沐浴在春光里,像绣花一样给每一朵梨花授粉,那时觉得这个活真惬意。
到了我们给梨花授粉时才发现,对着镜头摆个造型和真正的梨花授粉是完全不同的。
梨花的性格倔强,不授粉不受孕,不受孕就不结果,因而,为了保证收成,我们果园的梨花授粉实行的是挂牌授粉,责任到人。即每人分配一行树,每棵树上挂上授粉人的牌子。这样,授粉时的认真与否,到梨子收获季节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直接与收成挂钩的事情谁敢马虎?更何况还有牌子挂在上面呢。
梨花授粉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超强的细心。因为半棵树授下来,人已经眼花缭乱了。在四月阳光的照射下,人很容易昏昏欲睡,盯着每一个花朵授粉,眼前渐渐地模糊一片。这时,还要记住哪一个枝条授过了,哪一个枝条还没授,真是慢不得、快不得、急不得、乱不得。所以,这个活虽然不出力,但眼累、心累、精神累。
“月儿……高高……挂在天……上,秋风阵阵,湖水浩荡……洪湖啊,我的家……乡,洪湖啊……我的亲娘……”,我旁边的女知青(长得漂亮,是我心目中女神级的人物)唱起了《洪湖赤卫队》的插曲,慢慢的节奏、婉转的旋律,还有她那富有磁性的嗓音,非常契合眼前的场景。这歌声,驱赶了我的烦躁、抚慰了我的神经、滋润了我的心田。她每唱一首歌,我都予以喝彩,鼓励她唱下去。拌和着她的歌声,梨花授粉从单调乏味的劳动变得富有诗意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女知青在梨花的映照下,忽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边授粉,一边轻启朱唇,唱起“月儿高高”的情景,彷佛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清晰如昨。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她那美妙的歌声好像又在耳畔响起。
知青下乡是1968年12月开始,1978年10月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详细介绍:
知青,顾名思义,就是对知识青年的简称。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儿,有大批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而知青下乡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知青下乡插队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之后才结束。
那些从城市被下放到农村的年轻人有些是自愿的,有些也是被形势所迫。他们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基本上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陆陆续续的有城市的年轻人,自发或有组织的到农村去生活。许多知识青年在号召下,自发的去上山下乡,在山上垦荒,在农村地区建立农场。
农村生活也能找到浪漫,只是你想不想。也能出去游玩,只是能不能有这个闲心。但上山下乡当知青时,受到许多限制,更主要的是交通工具的限制是最主要的。即便是这样,我们户里也组织了一次游玩——游保康。
保康属于 科尔沁左翼中旗,是一个镇子。我们下乡时听说原来科尔沁左翼中旗曾经在这里,后来搬走了,现在情况如何不太清楚。当时进入镇里的感觉要比茂林镇大多了。除了楼少些外,是有城市模样的。
下乡有好几个月了,城里什么样的感觉淡漠了,冷不丁进入一个规模挺大的城市,特别是陌生的城市,从来就见过的城市,那种新鲜感油然而生。下车后,我们沿着一条朝南的大道进入镇里,这点跟郑家屯差不多,车站离镇子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一直走到一个百货商店,到那里转了一圈。也没啥可买的,只是看看热闹就出来了。
出来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院,很长时间没有看**了。光蹓跶街买不了啥,也没意思,不如看场**消磨时间。于是,找到**院进去看**了。
看什么**,片名叫什么其实我都忘记了。户里的同学说那天看的是朝鲜**《卖花姑娘》。时间久了,**的内容也淡忘了。但有首歌还是有记忆的: “卖花来呦,卖花来呦,朵朵红花多鲜艳,花儿多香,花儿多鲜,美丽的花儿红艳艳……”
友友们一定还记得这首歌吧。为了想起**的内容,上网进行了搜索。这首歌是虽然是朝鲜**,可诞生地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金日成当时在中国参加抗日斗争,曾经在被捕入狱,在蹲吉林监狱期间就开始构思《卖花姑娘》的剧本,这是一部歌剧。出狱后,在193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13周年之际,金日成将《卖花姑娘》搬上辽河地区五家子村的三星学校礼堂。金日成回忆录中在《变“理想村”为革命村》一篇中写道:“1930年10月,我从东满来到五家子。当时,我们通过学生,给村里的人教唱了很多革命的歌曲。《赤旗歌》、《革命歌》等革命歌曲,只要到学校去教唱一次,当天就传遍全村。我也着手完成《卖花姑娘》的剧本。这个剧本,我在 吉林市 时就已开始写,并已试演过几次。在 十月革命 13周年纪念日那天,我们在三星学校礼堂演出了这出歌剧。”“花妮”在那时就已经在中国东北唱响了《卖花姑娘》的歌。
不仅如此,后来 《卖花姑娘》被改编为同名**,让人称奇的是 金日成 任编剧, 金正日 任导演。父子俩把《卖花姑娘》推向了高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了 朝鲜** 的代表作。该片除了在中国受到欢迎,还获得第18届 国际**节 的特别奖和特等奖章。
看来, 《卖花姑娘》在国际上还是受欢迎的**,因为它讲述了朝鲜在受压迫受奴役的年代里,主人公花妮一家四口的悲惨遭遇。影片中主要表现花妮一家的悲惨遭遇,妹妹被地主婆烫瞎眼睛,哥哥哲勇放火烧毁地主的房子被抓,母亲积劳成疾。花妮一边照顾妹妹和母亲,一边卖花给母亲抓药治病。当时**院里看到这时,有人开始痛哭流涕,促动了心灵,为花妮一家遭遇而感到难过。尽管如此,多病的母亲还是被地主逼死,妹妹又不幸走失,花妮本人也被地主关押。正在观众担心花妮的命运时,晴天一声雷响,从魔窟中逃脱哥哥哲勇从天而降,发动贫苦大众打倒地主,救出了花妮,兄妹三人重逢。这时,一直提着心的观众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以前虽然看过这个**,可我们不知道这个**的背景,通过网上搜索,**的背后竟然就有那么多的故事,是我们才知道的。
那时在描述朝鲜**特点时说:“朝鲜**又哭又笑”。不可否认,当**出现穷人被压迫、被压榨受苦受难的场面时,没有不落泪的;而当穷人进行斗争,打败了欺压他们的坏人时,那热烈庆祝的场面没有不为之喜笑颜开的。这里所描述的不仅是**里演员们又哭又笑,连观众在**情节发展中也随之又哭又笑。
看完**,我们研究认为来一趟内蒙,得吃地方特色不能进汉族的馆子。于是找了一个清真饭店,喝了羊杂下水汤。这顿饭菜让户里的同学都搂个沟满濠平,吃的非常痛快。这也是唯一一次集体 旅游 。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看**感动得痛哭流涕,吃饭时都洋洋得意,可到了回家时,就都有点垂头丧气。
火车没有了,住店不可能,只好往回走。 保康到茂林中间隔三林站,两台地六十里地。从茂林到集体户还有十二里。当然这是勾股了。可走弦我们又不知路,只好沿着铁道往回走。正当我们刚出城继续向前走时,忽然后面听到老板子赶大车的吆喝声。顿时,燃起我们的希望。但是,大车到跟前一看,我们几个人坐不下,就没拦截。还是盼望能有赶上来的能让我们都能坐上的大车。因为我们是集体行动,如果分散的话怕出现走丢的情况。这样,又走了十几分钟,终于有一个大车是空车赶上来,我们就急忙拦车的拦车,上车的上车,有同学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一边说好话,一边递香烟。车老板一看哭笑不得,想赶我们走不可能了,只好说:“就捎一轱辘,你们想去的地方我肯定不能去,太远!”
这个大马车解决了我们一多半的路程,下车后, 我们 根据车 老板子述说的方向,翻过坨子穿过树木,我们找到了过去通往长岭的大道。这条路我们在下乡前就已经废弃多年了。当年修这条路时,茂林镇镇还是归长岭县管辖的镇,即1956年茂林建镇划乡,划归长岭县称茂林镇,到 1961年2月,茂林镇又划归双辽县。由于建制的更改,使得一些工程变得无用了。这条路是一条正规的沙石路面,我们下乡时看到那条还是很好的,能直接通往长岭,可惜的是除了沿线生产队短途能用上外,其它都极少使用,所以,公路保持很好。
走到这条路上,我们就知道了不用天亮我们就可以回到户里了。
坐上一趟火车,去游一次保康,进了一个商店,看了一场**,吃一顿牛羊肉,一半路强行坐上了大车,一半路靠自己用脚丈量,回到户里时已经大半夜了。所以,用“一”和“半”就把我们游保康解释清楚了。
知青的岁月,
伴着一代人青春的脚步,
已渐行渐远,
可时光的流水,
却无法将我的记忆冲淡:
每当我遇见山间,
清流的小溪,
每当我看到,
绿油油的稻苗,
绚丽的青春之桨,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
一代人的追忆,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
难忘那苍茫岁月,呐喊着温暖的春天,
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
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
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
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
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
梦里的晶莹泪光,闪耀你我曾经的容颜,
风雨中的思念,一路相伴着过往流连,
那里有雪野大地,那里有战友的生死相牵,
那里有山村大川,那里有父老乡亲的惦念。
知青生活是一段,
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曾经是伤痛,
因为它毕竟剥夺了,
很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
但几十年的岁月,
我们已经学会用浪漫主义情怀,
来诠释过去了。
知青的题目很沉重,
那段艰苦的生活只有知青,
才最有资格评说!
用知青的视角、北大荒人的情感、
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文笔,
也诠释不尽知青这一群体对国家、
对社会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把知青的梦想、知青的悲壮、
知青是经历了风雨的花
知青是能在任何地方,
都能绽放的花,
她承载了:一段历史,
她酝酿了:一种生命,
她是血色的——浪漫,
她开遍崛起的——中华。
文:士徳
林树国是我同学,老三届知靑。我们一起在北大荒的黒土地上插队,树国是我的好友,我们从北大荒来到大西北,在异乡做各种临时工。我们曾在无奈的日子里回忆过去的学生时代,我们曾回忆在黑土地上的知青岁月,以及对今后命运的猜想。几年后,我们又先后来到关山深处的军工三线厂,树国在5203胜利厂,我在9936华丰厂。两个厂在同一条山沟里,我们还是能经常见面。树国的一生没有壮烈情怀,没做过惊天动地之亊。树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为自己,为生活操劳一生。树国的故亊是1700万老三届知青的故亊,是北大荒知青的故亊,是一个三线军工的故事,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正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才倍感心酸和凄凉。
下棑右二是林树国
树国七十年代初随父母迁移到西北天水,待业四年,七六年终于解决工作。树国被分配到5203胜利厂的职工食堂,工种是炊亊员。在同亊眼中树国为人孤寂,平吋最大爱好是看书看报。树国文雅俊秀,不善跟女人交谈,在军工企业炊事员是不好找女朋友的。同学同事也曾给树国介绍几名女性,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树国始终单身,树国终身孤独,孤独一生!知靑同学相继有了家庭,不菅以前经历了多少苦和痛,现在有了家,有了自己幸福祥和的一片天地,而树国还是一个人。星期天,树国有时到同学家里坐一会,抱一抱同学们的小孩。同学知靑们的小孩长大后,都记得小时候有一个脸很白的林叔叔抱过自己。渐渐的同学们习惯了,习惯了树国一个人的世界。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不觉中岁月飘过几十年。
中排右二是树国
突然有一天工厂宣布破产重组,只保留年轻有技术的一部分人迁出大山,其它人员下岗戓自谋出路。树囯也在下岗之列,他茫然四顾的发现他真的没地方去。父母早已双双离世,工厂没有了,重组后又迁走,而树国能到哪呀?这时知青同学也想到了树国,对他说:走吧,跟我们走吧,回到父母安息的城市,离我们近一些。树囯回到已离开几十年的城市,回到原先父母工作过的5206厂单位小区,因为这里有很多中学同学和北大荒知靑。树国租了一间小屋又过起了一个人的生活,此时树国性格已非常孤寂,不愿和人讲话,即使是遇到老同学老知青,也只是点点头苦笑一下不再说话。有时几天不出小屋,外出时也是釆购一些生活必需品。2O12年4月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突然想起这些天怎么不见树国,赶紧和另一名知青来到小屋,当他们破门而入才发现树国几天前早已离去……
同学们相继赶到,看见树国走时的模样没有不落泪的,同学们为树国办理了后亊,送走了这个孤独一生的人!那几天接连下雨,同学们的心情也低沉到极点。在清点树国遗物时发现了几本年代很久的日记本,树国在上面记载了许多往事。其中有知青插队生活的回忆,有在食堂工作中的感受,最多的是树国和同学们一起在东山的生活和发生在东山的那场大火。在那场大火中树国的两名女同学被无情的烈焰吞没,其中一名女同学是树国初中的同桌。平吋不太说话的树国只要一谈起东山那场大火,就向变了个人似的。那场大火的每个细节,那些同学被烧伤,那些同学被倒塌的砖块砸伤。谁连夜返回去报信,树国都会给你讲出来。就连当时现场同学站立的位置,已及在大火中搜寻两名女同学时的一切细节,以及找到两名女同学时的惨状,那场大火对树国印象太深了。
东山是北大荒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是树国经历那场大火的地方,也是那两位孤女静静守候了半个世纪的天堂!谁也没有想到这也竟是树国魂牵梦萦的地方……1968年11月8日晚, 劳累了一天的男女同学早已进入梦乡。东山的夜晩月稀星明,月亮躲闪进了云里,只有山野里呼啸的风。 深夜,伙房炉灶里的一点火星引燃了一场无情的大火, 大火照亮了星空,燃烧的烈火和浓烟中,是四散惊恐的同学惊呆的面孔,火场乱成一团。同学们混乱中清点人数,才知道还有两名同学姐妹被困在大火中 ,同学望着冲天的烈焰相拥而泣 。两名年轻美丽 的同学姐妹, 随着呼啸而过的北风在烈火中燃烧 。那场大火后后同学们离开了 ,回望东山 ,只留下两座凄风冷雪,寂寞如云的孤女坟! 李玉琴,于玉华不应忘记的姓名 ,忘不掉她们永远定格在18岁的容颜。
五十年后,五位同学驱车万里,从不同地域来到东山,来到那刻骨铭心永远不曾忘怀的地方。山坡荒草下掩埋的两座孤坟相依为命,日月星辰,兰天浮云见证了物是人非变迀的时光。颤枓的声音代表了从不曾忘却的同学情感。一段悲伤的历史注定要成为我们生命中难忘一章。这段生活十年的忋忆不仅留下了伤痛,它也给我们带来力量,友情,愽爱和坚强。同学站在墓前,曾经的姐妺五十年年后再次相聚,泪花里是无尽的离殇。悲凉的声调代表了我们知青悲壮的征程,在荒野的上空两位孤女是否能听到同学们的心响:同窗别离数十载,人海漂泊鬓灰白。万千沧桑弹指过,岁月流去情入怀。五位同学站在墓前,拂去心中的哀伤,代表还活着同学把心中的花献。 蓝色鲜花,代表女人 ,而你们却还没有成为女人!墓前遍地的 白色野花,代表生命, 留给我们这些不死的灵魂。 你们不再需要红色 ,因为你们已经在火红的岁月中 献出生命和靑春!同学要走了,今生也许不会再来,同学在乱草荒原的坟前久久站立,只能说:你们真好,永远18岁,永远年轻!
这是一个真实的知青故事,树国用他孤独的一生,在等候这一孤苦伶仃,凄婉的时刻,树国终身不娶也有了解释的理由,他在等这一天,好回到同桌的身边。那时不敢谈情说爱,如果有,也只是在心中朦胧的闪现,而这一闪现竟让树国付出了整整五十年年!没有想到树国蒙胧的初恋会使他独守终身!孤女的故亊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树国的遭遇那就是心中永远的恨,知青的恨。
不知树国临走时的闪念,我想应该是幸福的向望的。解脱了一生的孤独,又梦回到青春的飞扬之中和相爱的人共同守望这迟来的爱情!岁月轮回带不走忧伤,白雪苍茫盖不住惆怅。荒原枯萎飞逝的时光,无奈岁月画鬓已如霜。如果今生不能与你结成双,来世化蝶依偎在你身旁。同学们明白了,树国等不及了。那位孤女在东山等了树国五十年年,树国不想再让她等下去,树国要用一生的时光和生命去偿还心中的疼,去偿还朦胧靑春中那一爱的闪念。树国同学,愿你化蝶飞回东山,也带去我们活着的人一点心愿。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去,也不知还能不能梦回东山?这就是一个知青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