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阿道夫的评价

三个阿道夫的评价,第1张

“这就是血战。它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希望,没有道义,没有仁慈,没有怜悯,也没有骑士精神。

……这场战争没有胜利者。它只有牺牲者。无数的牺牲者。”

——摘自<TheUnityofRings>

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一些日本人对日本曾经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一直讳莫若深,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拼命地给历史翻案。在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人逐渐死去之后,他们的后代、以及他们后代的后代,其实都不知道什么叫战争。战后的和平宪法给日本带来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与和平,也为日本再度走上错误的道路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战争之后多数人所选择的遗忘——遗忘那些不光彩的过去,只是还怀念自己受到的创伤——在日本离开军国主义道路的同时,这些也使后代的认知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对年轻人而言,他们的战争知识是从军事杂志、从历史小说、从电视的新闻画面、从战争**上得到的,要么就是从老一辈人对战争创伤的纪念中得到;这种认知日积月累,产生出一种纯粹的受害者意识,另外就是对战争的浪漫想象。

人们一直在不停地重复他们对战争的这两种认知,这股潮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壮大。在如此的背景下,《三个阿道夫》于1983年初开始连载,至1985年收笔。它并没有刊登在漫画杂志上,而是在著名的时事新闻杂志<周刊文春>上连载;这部作品已经超脱了一般漫画的范畴,面对的也不是普通的漫画读者。虽然获得了第10回讲谈社漫画奖,但它在日本的知名度却不高,这倒多半不是因为它对战争的绝对批判态度;恰恰相反,也有很多动漫作品同样以“批判战争”为主导思想,其中不乏拥有广泛人气并在商业化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例子。就连<高达Seed>这种就是一帮资产阶级的**少爷们吃饱了撑的、在那无病呻吟的东西,都要在表面披上一张“反战啦反战啦”“大家不要互相伤害啊”的皮;诚然,和《三个阿道夫》比起来,它只是极肤浅的一个例子而已。

在确实涉及二战题材的作品中,吉卜力的<萤火虫之墓>和北条司的<那年夏天很笛子>可说是概括了其中一方面的认识。诚然,日本民众在二战期间,尤其在二战末期受到了惨痛的损害,纪念这些创伤是应该的,但那些一味强调自己的伤口、并把这伤口夸大成战争全部的作品,是否也是在自觉不自觉地躲在自己的疮疤之后,以此逃避道德的责任和反思?——无知扭曲了人们对战争的印象,然后,在逃避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对战争过分浪漫的美化。松本零士的<战场漫画短篇集>,选择了几十个二战期间的小场景讲述普通士兵的故事;平心而论,这确实不是一部军国主义的作品,事实上松本在他漫画里的不少地方也骂军部和政府发动战争,让无辜的人白白丧失生命。然而要命的是,松本零士本来就是一个极端浪漫主义的人,于是,他看二战的视野就完全缩小到了“帅气”的武器装备、以及去装模作样地感叹互相争战的人们——不管其立场如何——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热血”、“青春”……

松本零士和宫崎骏(如宫老爷子的“猪头军”),和手冢治虫一样都是老一辈的漫画家。但比起1928年出生的手冢,松本小10岁,宫崎小13岁: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战争结束的时候,松本和宫崎分别才七岁和四岁,根本不懂事,对战争的记忆决不可能有手冢那样刻骨铭心。他们的浪漫主义用在宇宙或异世界里是非常好的,但用在二战的战场上,就只能说是极不适合了。把战争浪漫主义化,松本只是一个代表;到了<星界>系列和<礼武战奇谭>,更是任何一个有理性和良知的人都应该坚决唾弃的:前者的种族主义和专制思想简直令人作呕,至于后者,这种完全沦落成渣滓的东西甚至已经不用再提它了。虽然以日俄战争为背景,但它绝对称不上“为军国主义张目”什么的,纯粹就是极度愚蠢无知而已。像<沉默的舰队>这样的漫画,老实说就连上面提的那些垃圾作品都不如,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把视野再稍微放广一些吧。在我们的印象里,所有涉及到战争的动漫作品中,有哪一部不是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去看的?为数极少。在宇宙里纷飞的五彩光束和板野马戏团、一个接一个爆炸开来的绚丽火球、把战争简化成男主角抱着心爱的女人一路打过去最后干掉Boss的幼稚的RPG式进程——我并不是说这些不应当存在,用浪漫主义的视角去描写战争也不是只在动漫的领域才有,只要不涉及现实政治,这当然没什么问题;只是,我们在端着咖啡“欣赏”战争、享受美感的同时,能不能在心底里留住一点美感以外的东西,想到在华丽的艺术手法背后,每一个爆炸的火球其实都意味着多少生命的丧失,和多少家庭的悲剧……?

所以我们直到今天还记得那少数几部用现实的沉重笔调描绘战争的作品,尽管它们的商业性可能比不上某些垃圾之作。我们记得<太阳之牙达格拉姆>、《装甲骑兵波特姆斯》,记得《金星战记》,记得高达的那三部8字头OVA;它们都是一提到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的作品,而更在它们之上,我们应该记住《三个阿道夫》。我愿意借用当年美国报纸对<辛德勒的名单>的一句评论:这不是一部可以让你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的漫画。《三个阿道夫》当初被编辑要求“画出一部气势磅礴、波澜万丈的史诗剧”,而手冢把它变成了一部真正的史诗。

——在漫画的最后两章,二战已经结束了三十年。从日耳曼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无休止的血腥复仇,历史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次完成那令人叹息的循环。手冢在画到二战结束的时候没有收笔,而是把结尾放在以色列-巴勒斯坦,那至今还在上演着同样循环的土地上,这使得漫画有了一种超越性的广阔视野和切身的现实感。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只因自己曾经遭受过屠杀和践踏,于是就把这种屠杀和践踏报复式地还于加害者、甚至另一个无辜的民族身上的话,那他和自己所憎恨的加害者又有什么区别?——当看到全书最后的时候,眼前那幅画面仅有寥寥几笔,却能令人铭记终身:残垣枯树,排排墓碑。这一连串的复仇和战争,带来了什么?最后还能剩下什么?遗憾的是,即使到今天,我们也无法作出回答。

当面对日本在二战中的种种暴行时,手冢治虫毫不隐瞒。漫画平实又深刻地记载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军国主义统治下的高压政策、狂热的民众、野蛮的军队、战争、屠杀。而对发动战争的那些人,他则执以最尖锐的批判武器,把他们的画皮刺得体无完肤。希特勒的死被手冢描写得极尽讽刺:用刀的,必死于刀下。而当他的死影响到半个地球之外的考夫曼的时候,甚至已经激烈得不能称之为讽刺了——那简直是最残酷、最悲哀的现实。应该知道,虽然第三个阿道夫的这份出生证明文件作为线索从头串到尾,但漫画的主旨并不是像惊险故事一样描写双方争夺文件的过程:这部漫画于1985年5月30日结束连载,而且在连载中手冢因病住院,所以后半部在单行本出版时有大幅度的加笔——89年手冢就去世了。作为手冢所有作品中政治倾向性最强的一部,《三个阿道夫》从此也在历史的天平上将自身化为沉重的砝码,压在读者的心里,也压在天平上和战争绝对对立的那一端。

《三个阿道夫》在日本的舞台就是作者少年时代(和漫画描写的时期相同)曾经生活过、对之非常熟悉的神户。他画出的一切都那样真实,从民风民俗、街头招贴到交通地理,大多数地方在现实中都还能找到原形。在峠草平不懈追寻和斗争的过程中,手冢的影象渐渐和他重合,他把自己在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部加诸于草平身上,两人合力创造了这样一部伟大的名作,在短短的七本小书里记载了两个帝国的兴衰。手冢勇敢地回过头去直视曾经走过的那个时代,告诉他的读者:我们应该反省。——反省什么?还是那个永远的疑问: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会变成这样?背后的根源是什么?——那是对某个野心家的个人崇拜、为了宣传被生造出来的那种“爱国心”、对一种极端理念的信仰。世人皆相信只有自己为正义,但有谁有权为了自己的正义能够生存而去剥夺他人的生命和自由?……

所以,峠草平才在漫画的最后说道:“我希望读者能想一想,正义到底是什么”;所以,在书中那段最悲哀的故事里,手冢亦借本多芳男之口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

“非得轻视或憎恨他人才叫爱国吗?我可不敢领教。”

1945年初,美军飞机开始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轰炸。在轰炸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阪——的工厂里,手冢治虫正在那里被“勤劳动员”当学生工。战争末期的那段日子改变了他的一生。什么叫战争?什么是生命?他体会得比后代所有的漫画家都深刻:那是切身切实的体会。看看手冢笔下遭到轰炸的珍珠港和大阪吧,这就是手冢眼中的战争:残酷、恐怖、充满死亡气息,完全和所谓的浪漫无缘——他对轰炸的描写和叙述,没有亲历过的人凭想象绝对写不出。他的很多同学都在防空洞里被炸死了,战争结束前夕,手冢一个人从大阪徒步赶回家时,在漫长的道路两旁看到的是人间地狱……不,是超过地狱的“世界末日”的情景。那种情景此后永远留在他的心中,在多少部漫画中表现出来,有时表现为对生命的歌颂,有时表现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死亡的反思。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正如田中芳树笔下的杨威利所言: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可以分成两种思想潮流。一说真理比生命更重要,一说没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当人类要发动战争时,他们会以前者为借口,但当他们要结束战争时,又会拿后者作理由。千百年来,都是一直如此重复着……我只是想,流了这么多血,也该能得到什么等值的东西了吧?”

在被火鸟带走之前,手冢治虫为我们留下了这个伟大的故事。对那段历史而言,最有权回头叙述的,并不是峠草平,而是手冢治虫本人。把这个故事交由神来讲述,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也只有如他这般深远的视野、慈悲的心灵,才能最彻底地把历史的精髓表达出来。漫画选择的舞台很小,但却包含了战争中的一切:从当年零式在空中的呼啸“宛若象征了日后日本的命运”,直至在终战诏书响起的那一刻,笼罩在日本上空的阵阵啜泣和随之而来的虚脱感与肃杀的沉静。——那个时代就是这样,我们的历史就是这样。在战争的废墟上,掩埋了死者,生者还得继续生存,新的生命也从失去生机的母体中诞生;一切生生死死,轮回不息,构成天道的巨大循环。

如果一个人此前只看过手冢治虫的少年向漫画,他初看《三个阿道夫》时一定会被这种严肃写实的画风吓一跳。画成年向漫画的时候,手冢已经没必要去迎合孩子的欣赏趣味了,于是他就可以把手里的画笔发挥到极致;漫画的线条简洁醇厚、除了两三个特例之外,人物的画风也不再有戏剧化的过度夸张。到了晚年,他的画功居然精进如斯:作品中出现的百来个角色,包括那些只露一次脸就再也不出现的小配角,全都刻画得活灵活现,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之中。对漫画所要表达的主题来说,这写实的画面是必不可少的外壳,而画面也反过来烘托出剧情的千回百转柳暗花明。一个漫画家能有这样的水准,可说是已臻于极境,再没有谁能与之相比。

私以为,放眼日本漫画,《三个阿道夫》可称为第二伟大的名作,也是手冢治虫一生中第二伟大的作品。在所有漫画中,它仅次于<火鸟>,如果把一部漫画比作一个人,那《三个阿道夫》就是所有人中间最伟大的一个(而《火鸟》是神)。这部漫画不应该被忽视、忘却,它应该让所有人都知道;人们都应该听听手冢的反思,自己也思考一下作者想要通过漫画告诉我们的话,——同时,也抬眼看一看,那灵魂折射在存在层面上的耀眼闪光。

本漫画的日文原名叫《アドルフに告ぐ》(AufrufanAdolf),手冢在最后两章中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呼应了这个主题。若使用第35章出现的海报标题,则可将此名译作《昭告阿道夫》;但事实上,当看到最后一章中的那部小说时就能明白,这一名字还是简单地译作《告诉阿道夫》最好。但不知出于何种缘由,台湾中译本的译者最后却用《三个阿道夫》做了全篇的标题:也许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觉得这个名字更通俗,容易为多数读者所接受?虽然就结果论而言,只要这种改动能使更多的人去看这部漫画,那就是好的,不过同时必须承认,这个译名确实偏离了原意,也稍稍削弱了漫画中前后呼应的巧妙手法。

战争片优不优秀,重要的是它要表现什么主题,如果以一种不违和的方式传达出它的思想,它就是好看的,非要套上反战的主题才觉得好看不好看的话,建议去看看《粉红色潜水艇》,绝对比很多所谓的大片好看,所谓的战争浪漫主义,就是让战争里的人和事也成为有意思的事。

优秀的战争片还要具备爱情线不冲淡主题、爱情线不冲淡主题、爱情线不冲淡主题的条件。不管主题是国恨家仇、和平的重要、幸福生活的不易,还是妇女解放、反奴隶、反民族压迫,爱情线不要冲淡主题。毕竟受众不怎么感冒这个。正面的典型有,但是爱情线隐藏的很深。

片子的主题是战争的残酷,由于时代背景,还有承担的教育义务,就是80后都能背下来的90年代初万能作文结尾“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的好坏,不能全部责任推给广电。然而仍然是一个好片子。

战争是政治的极致,历史是政治留下的车辙,所以优秀的战争片,会给人强烈的时代感。90年代神剧《黄土岭1939》以及后来的《犯罪升级》分别是那个时代战争电视剧和刑侦剧的极致,电视剧拍出了华尔街新闻感。

一、战争目的区别:

1、中国的战争的目是占领土地,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因此,必然斩草除根、赶尽杀绝,杀得越多越能使己方掌权。

2、骑士在战场上的争斗是为商业利益,往往不以杀戮对方为目的。杀死对手,就无法做生意了,就损害了自己的商业利益,所以尽量少杀是西方战争的特点。

二、军队骨干的构成上的区别:

1、中国古代上战场的都是征来的泥腿子,很多乱世出名的战将,都是泥腿子或下层小吏出身,以军功卓著博取功名,关羽张飞袁崇焕曾国藩左宗棠都是这样,没听说世家子弟踊跃参军的。

2、在欧洲和国王这个全国最大的领主上阵砍人一样,各个封建领主、骑士往往构成了军队有生力量的核心。

三、战争文化的不同:

中国以战死为荣耀;西方以保全自己为中心。

扩展资料

楚汉争霸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

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汉朝。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楚汉争霸

谢邀!

1、《珍珠港》

豆瓣78分,超15万人标记。一女两夫,美国战争**总是绕不开爱情。

雷夫和丹尼这对好兄弟在参军时结识女护士伊夫林。雷夫主动请缨参加英国空军的作战,被击落掉进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爱慕,最后发生一夜情。日本人的偷袭是怎样来充当一个美式三角恋爱的陪衬。它最主要的噱头是长达40分钟的累赘的特效制作。

2、《拯救大兵瑞恩》

豆瓣89分,超过28万人标记,史上最真实的战争**。

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美国**协会将其定为“极度渲染战争的暴力片”。

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被影迷、军事迷、发烧友奉为宝典,无人可出其右。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深思。

3、《辛德勒名单》

豆瓣94分,超47万人标记。红色小女孩,真是一生难忘的场景。

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

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而红衣小女孩那一幕成为经典之笔在于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作品。

4、《黑鹰坠落》

豆瓣86分,超13万人标记,美国战争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战。

1993年索马里战争,美国陆军因为情报错误而与索马里武装民兵进行持久的巷战过程,这只是由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及部分海豹突击队员共约150人于1小时内执行完毕的小任务,不料遭到当地军队的偷袭,竟演变成一场长达15小时的困兽之斗的故事。

5、《血战钢锯岭》

豆瓣87分,超36万人标记,不愿拿枪的士兵,却成为了救人最多的士兵。

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65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