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成长教育》 这部**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而成。曾获2009年圣丹斯**节观众选择奖和摄影奖,被提名剧情片陪审团大奖,并获2009年奥斯卡最佳**奖。
这部**讲的是萝莉少女偶遇心机大叔,陷入爱河放弃学业,最终发现大叔已婚,被抛弃后又重拾学业最终考入牛津大学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 女性成长 的教育故事,是一部每个少女都应该看的 教育片 。同时,这部**讨论的主题时至今日都仍旧是个问题:
•女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读得好还是嫁得好?
•为什么宝贵的青春要用来好好上学,而不是浪费在谈恋爱上?
•为什么强调女性要上大学,要变得独立、强大、优秀?
今天我就从家庭、个人、社会三个角度来谈谈女主珍妮,十足的学霸最终误入歧途的原因,为追求向往的生活选择退学,最终被生活狠狠的抛弃后幡然醒悟又重新找回初心的心路历程。此外,在影片最后我会探讨下这部**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与现实意义。
首先,体现在对珍妮的学习态度上。
珍妮不能拉自己喜欢的大提琴,却不得不参加不喜欢的青年管弦乐队。原因是大提琴已经是她的爱好了,而爱好是不需要再浪费时间练习的。而不参加管弦乐团就会被认为不守规矩,对申请牛津没好处。而珍妮,只有无奈却又讽刺的回复父亲杰克:“牛津可不想招能为自己着想的人。”
杰克只想着通过考上牛津大学让珍妮融入上流社会的圈子,只允许做对申请牛津有用的事,其余的事,似乎都不值得为之浪费时间,他根本不关心珍妮是否真的喜欢。
当珍妮在自己的房间听着歌曲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时,突然父亲来了:“我不想听到法国歌曲!法国歌曲不在我上次看到的教学大纲上!”。于是,珍妮赶紧坐起来关掉音乐,杰克的做法实在令人紧张与无奈。
珍妮在第一次见到大卫时说:
“等我以后上大学了,要看自己想看的书,听想听的音乐,看画展、法国**,和见多识广的人聊天。”
她是如此的渴望自由与美好。而这些向往的事,只有上大学真正获得自由后才能去做,此时,现在的她只能每天重复枯燥又乏味的生活。
珍妮喜欢的音乐会,父亲却说没意义,想看的书不能看,想听的音乐不能听。这也导致珍妮渴望美好、浪漫的生活,为之后的误入歧途埋下了伏笔。一直生活在枯燥乏味生活中的她,当有一天遇到如此会制造浪漫、深谙人性的大卫,误入歧途对于珍妮来说就是迟早的事。
其次,体现在对待金钱的观念上。
珍妮的拉丁语考试不及格,当母亲提出五先令一小时报个辅导班时,杰克却不停的抱怨生活中处处都在用钱,并且认为供珍妮读书最后也可能是在浪费钱。
足以体现出杰克是个没有格局和眼界的人。对珍妮抱有很高的期望,却不愿意花五先令一小时让珍妮上辅导班。而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金钱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刻的影响着珍妮。
有钱的大卫能让珍妮出入高档餐厅、享受高雅的音乐会、喜欢的名画能高价拍下、到法国为她过浪漫的生日。而这一切,都是并不富裕的家庭给不了她的,这也是她最终选择爱情放弃学业的重要原因。
最后,体现在父母爱慕虚荣的本性上。
当珍妮告诉杰克要和大卫一起去听音乐会时杰克的反应很坚决地说不同意。但见到大卫后,面对如此绅士优雅、风度翩翩的大卫,杰克竟然结巴的说不好话了。而母亲也被他的赞美而冲昏了头脑,于是,夫妇两人心里对大卫的戒备和不信任感瞬间烟消云散。
听说大卫是牛津毕业的,且认识牛津的刘易斯。杰克夫妇抑制不住的满心欢喜,对大卫的好感明显又多了几分。认为大卫可以帮助珍妮争取到进入牛津的机会,从此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
而大卫也很会打心理战,成功说服杰克同意带珍妮去听音乐会。讽刺的是,当妈妈问到能多定几张票一起去吗,杰克竟然说不能。大卫一二再,再而三的突破杰克的底线,同意带珍妮去听音乐会,同意十一点半之前送珍妮回来,同意带珍妮去牛津、去法国巴黎。
影片的最后,失望的同时,也理解和心疼这位父亲。 一切虚荣的背后都是为了珍妮不再重复自己曾经内心的害怕,为了让珍妮接受最好的教育,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宁愿内心害怕也愿意赌一把相信大卫能带给珍妮他们想要的。然而,这一赌代价太大了。
首先,除了学习别无选择,枯燥的生活令人想逃离。
上什么大学、听什么歌、干什么事都得听父亲的,导致珍妮的内心其实是极度叛逆的。在父母同学眼里是乖乖女、优等生,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其实内心还是渴望自由,渴望离开父母的管束:
等我大学毕业后,我要去法国,去巴黎,抽烟,穿黑色的衣服,听雅克布雷尔的音乐。
一方面要极力的配合父母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压抑自己的喜好。生活本已经枯燥,还不能有兴趣爱好,内心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了她更向往美好浪漫的生活,而她所幻想的一切美好生活在遇到大卫后都一一实现了。
其次,珍妮本性其实是个追求浪漫的人,渴望时尚有品味的生活,但同时又涉世未深,容易被骗。
大卫带他参加音乐会,去高级餐厅用餐,她见到了大卫热情友好、穿着时髦的朋友。在富有情调的夜晚和歌声中,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梦幻。这似乎给珍妮心里强烈的冲击,珍妮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了如此浪漫的生活。这个夜晚,用珍妮的话来说,是人生中最棒的夜晚。
接下来大卫带她参加名流派对,出入艺术品拍卖,住高档豪华的酒店,给她奢靡的生活,带她享受浪漫,她完全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了。甚至在发现大卫真正的工作就是以偷窃为主时,虽然她不能接受,但还是被大卫说服了。
此时,她显然不愿意再回到曾经的生活了,相比于实现牛津梦,她更愿意过这种所谓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她享受这种有趣的生活。
对于校长认真的忠告,提醒她“每个有价值的工作都需要学位”时,她不以为意,不屑的表情,转身离开。
面对英语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告诫她“你聪明、漂亮,但你的男朋友会对你的聪明感兴趣吗?”,她却毫不留情的反驳。
此时的她,或许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靠牛津梦来实现她梦想的生活了,她已经找到通往上流社会的方向和道路了。既然不用付出和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为什么还要再努力学习呢?此时的珍妮已经完全迷失了,更没有人能劝的了她。
最后,受父母价值观的影响:既然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为什么要苦苦努力呢?
当大卫向珍妮求婚的时候,珍妮并没有正面回复他,当她问父母如果不上大学,而是去结婚,会怎样?
而父亲的回答却是令人失望的:
不管是大卫还是上牛津,其实都只是通往上流社会的手段而已。 正如杰克所想的,上了牛津和可能会遇到一个好律师,可明晚的宴会舞会就也能遇到好律师。所以,何必要再上牛津呢?面对如此令人满意的金龟婿,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为什么要苦苦努力呢?
此时的珍妮已经完全迷失,被爱情冲昏头脑了。如果父母能清醒点,在关键时刻拉她一把或许还能救回珍妮,然而,一切都晚了,父母也被大卫蒙蔽了双眼。同时,父母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珍妮放弃学业和大卫在一起的决定。
大卫满足了珍妮所有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优雅风度的成熟男人为她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和惊喜。带她参加音乐会,出入高档餐厅,参加拍卖会,体验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和浮华奢靡。满足她去渴望已久的巴黎过17岁的生日,带她体验了所谓上流生活的浪漫奢华。而这,一直都是珍妮希望通过牛津来实现的,而大卫满足了她所有的美好愿望。
充分骗取了父母的信任和认可
只能说大卫这个男人太会演戏了。在杰克夫妇面前总是幽默风趣、彬彬有礼。会编故事,投其所好,很快就赢得了父母的信任。
大卫欺骗杰克夫妇自己是从牛津毕业的。此时的杰克认为大卫或许会对珍妮进入牛津有帮助:
你需要这个,有人能帮你找到关系,我们认识的人总有限。
一开始杰克并不接受大卫带珍妮去牛津的邀请,但听到大卫说现在不去那就等两年后再去好了,他们显然等不到两年后。此刻母亲赶紧接过话说这或许是个机会。
而当杰克心中还有某些疑虑的时候,大卫早已准备好说辞:克莱夫会给她在学院里找个房间,非常的容易。让杰克夫妇放心,并暗示自己不会和珍妮住一起,这样一说,他们自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不得不说,大卫深谙世故,摸透了人性背后的心理,可以说,杰克在他面前所有的拒绝似乎都显得太无力和苍白了。
杰克夫妇为了让珍妮离上流社会的生活更进一步,为了能进牛津,为了他们所渴望的关系,底线真的一退再退,他们完全不担心珍妮是否会受到伤害、被骗。或许,此时的杰克夫妇正因为认识这么一个成熟的大卫而满心欢喜。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珍妮终于觉醒了,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没有捷径的,同时,也真正明白了考上牛津的意义。
最后,结合珍妮成长过程中的故事谈谈本片带给我的几点思考和启发:
①父母的格局和见识,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于丹说:成长的关键在于给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大格局才能有大作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作为父母,眼界和格局不仅决定我们自己能达到的高度,更能决定我们的孩子以后能走多远。只有能看得更远,才能走的更远。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早早出去工作挣钱也不愿意上大学?因为上大学所带来的回报是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而当下通过工作所获得的回报却是即刻的。所以他们愿意放弃能产生无数倍回报却需要等待的上学机会而选择能看到眼前利益的工作。再者,这种生活是无比枯燥的,能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这些,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所不能预见的。只有父母们有远见,才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们指点迷津。同时,有远见的父母教给孩子的是价值观,而不是各种规则。不是条条框框的限制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要求。
②生活没有捷径,想要的生活要自己争取。
作为女性,到底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想要的生活还是通过找个有钱的另一半来实现自己人生逆转?
现在这个时代,或许只能靠自己,别人能给你一时的满足却不能给你一辈子的安全感。所以想要的东西要自己去争取,这样得来的安全感才更可靠。
珍妮最终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付出太大代价了,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像珍妮一样,只有吃了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上帝给的一切都是明码标价的,也不要总是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种几率太低了,与其苦苦等待别人带给自己什么,不如自己努力获取想要的一切。
③跌倒了,要勇敢的站起来。改变,一切都不晚。
如果珍妮从此一蹶不振,放弃未来。那这一辈子就真的没有任何希望了。还好,珍妮终于醒悟了,从此心无旁骛发奋读书最终考取了牛津大学。正如珍妮校长所说的“每个有价值的工作都需要学位”。学习,终究是最正确的事。
所以,想要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能击垮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犯错误不可避免,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重新开始也是一种勇气。
最后,希望我们能摒弃读书无用论一说,不仅仅是女性朋友们,所有的人都能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专一且专注的为之奋斗。
贪心自私。根据查询《七色花》童话得知,因为珍妮贪心自私许下想要的愿望,再到用愿望填补因自己情绪而引起的错误和不悦。《七色花》是一个苏联作家写的童话,讲的是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她妈妈让她去买甜甜圈。回家的路上,狗跟着她吃甜甜圈。她追着狗想打它,但她迷路了。她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妇人。听完珍妮的哭诉,老婆婆送给她一朵七瓣不同颜色的七色花,并告诉她撕下一瓣就能实现愿望。
《七色花》讲述了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叫珍妮。一天珍妮得到了一朵花,这朵花有七个不同颜色的花瓣:黄、红、蓝、绿、橙、紫和青,所以叫七色花。扯下七色花中的一个小花瓣,扔出去,再说出自己的愿望,这个愿望马上就能实现。这个童话故事充满着温情,寓教于乐。
《七色花》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苏联作家瓦·卡泰耶夫,又译“卡达耶夫”。
故事是围绕小姑娘珍妮和她的七色花展开的,珍妮用七色花掩盖了自己的错误、达成了自己因愤怒、嫉妒等自己的负面情绪产生的种种愿望,但珍妮并未因此得到真正的快乐,最后一片花瓣,她用来帮助他人,并从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扩展资料:
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
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