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翁的意象有哪些

关于渔翁的意象有哪些,第1张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②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④云相逐

[编辑本段]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编辑本段]全部注释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湘:湘江之水

  ③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④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评析  这首诗与《江雪》诗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地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了

  苏轼曾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江雪》与《渔翁》两首诗所写,可以说是隐士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故能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

  但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柳之与陶,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陶不信佛教,而柳是信的陶是真隐士,柳不是隐士,而是谪官虽如此,在思想情趣方面,柳与陶又有相通之处比如对独立、自由之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古今文人,乃至未来人类的永恒的追求在艺术表达上,《江雪》之峻洁,《渔翁》之丰美,与陶诗之平和淡泊并不一样但两人的诗又都是内涵丰富的所以苏轼说柳宗元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老渔人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七:“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水浒传》第一○三回:“五个人一径摇到那打鱼船边, 李俊 问道:‘渔翁,有大鲤鱼吗’”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六:“网畔一渔翁,闲取黄烟吸”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一千零一夜》(tales from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

该作讲述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故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扩展资料:

《一千零一夜》中有不少故事揭露了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黑暗与不幸,描写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正是故事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体现。

《一千零一夜》没有停留在仅仅描写广大人民群众疾苦或反映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不满的情绪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帝国的统治者一一哈里发,对他们的昏庸无道、专横跋扈和欺诈成性痛加褐露,无情鞭答。 

《一千零一夜》尽管具备了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宗教祭司和文人学士的篡改加工,混杂了不少剥削阶级意识相宗教观念。 

《一千零一夜》流传于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教帝国时代。因此它的伊斯兰教色彩比较浓厚,“安拉是唯一 的主宰”、“我把自己的一切托靠给安拉啦”、“毫无办法,只有靠伟大的安拉援助了”等词句充斥全书;伊斯兰教宿命论观点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

-一千零一夜

关于浪漫,让无所不知的上帝犯愁了。浪漫,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自负的上帝怎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决定到人间走走,希望有所收获。

关于浪漫,上帝问了许多人。

孩子说,浪漫是妈妈的怀抱,温暖,亲切,可以安稳地依靠着,可以随妈妈有歌谣飞到天涯海角。

热恋中的女孩说,浪漫是在伤心时,他会为你擦拭眼泪,也可以是他捧给你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年轻的母亲说,浪漫是小宝贝咬着她的乳头,吮吸成长的营养,也可以是小宝贝对她的微笑。

老人说,浪漫是和老伴一起慢慢变老,一起携手看夕阳,一起谈着儿女的事,一起走向死亡。

……

听了这么多的关于浪漫的解释,上帝有些糊涂了,浪漫究竟是什么呢?上帝感到有些精疲力乏了。算了,再看看吧。

桥下,微风吹起的涟漪在水中打着转儿,鸭妈妈领着一群小鸭快活地游来游去;姑娘们的黑发在阳光下飘舞;桥上,人们踏着古老的足迹来来往往;晚风中的少女在桥中央寻找着逝去的爱情。桥,可以是历史的见证,也可以是感情的港湾,也可以是外婆的歌谣……

上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也可以算是一种浪漫。

地铁站里,拥挤的人群来来往往,有刚出站的,也有等待的。也许某个人因为疲惫而离开,也许某个人因为怀念而归来;也许某个人因爱而离去,也许某个人因爱而等待……

上帝笑了,笑得很灿烂,说,这也是一种浪漫。

孩子的浪漫是因为母爱,女孩的浪漫是因为挚爱,母亲的浪漫是因为疼爱,老人的浪漫还是因为爱。上帝明白了,浪漫因爱而生……

上帝很开心,关于浪漫,他体会到了。浪漫无处不在,它可以是爱情故事,可以是一句话或一首歌,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乃至一生的悲欢离合,只是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以不同的含义展示。

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宋 · 辛弃疾《贺新郎 · 甚矣吾衰矣》

2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 · 李白《清平调》

3 细雨潇潇欲晓天,半床花影伴书眠。——《随园诗话·卷六》

4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唐 · 韩偓《醉著》

5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宋 · 刘过《唐多令 · 芦叶满汀洲》

桂花同载酒

6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两汉 · 王粲 《赠蔡子笃诗》

7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元 · 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

9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宋 · 阮阅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11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宋 · 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1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 · 辛弃疾《青玉案 · 元夕》

13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 · 秦观 《鹊桥仙 · 纤云弄巧》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始于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36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50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韩愈的集子,为其弟子李汉所编,外集为宋人所辑。现存韩集古本,以南宋庆元魏怀忠所编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传的宋人旧注,今有影印本。南宋末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经明代徐氏东雅堂翻刻后,最为通行,系全录朱熹《考异》和节录五百家注而成。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诗集单行注本,清代有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2种。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清代有陈景云《韩集点勘》、王元启《读韩记疑》、沈钦韩《韩集补注》、方成□《韩集笺正》,近人有徐震《韩集诠订》。

韩愈生平事迹,见于皇甫□《昌黎韩先生墓志铭》、《韩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韩公行状》,这是最原始的材料。新、旧《唐书》本传,朱熹并有《新唐书》本传的详注。编为年谱、年表的有好几种,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方崧卿《年谱增考》即合刻在洪谱各条之后。研究著作,王鸣盛《蛾术编》、郑珍《巢经巢文集》、俞□《俞楼杂纂》诸书有关条目或文章,具有学术价值。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诗文的代表著作。单篇论文,以近人陈寅恪《论韩愈》为最著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柳宗元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调为蓝田县尉。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诗歌的数量较少,只存 140多首,都是贬谪以后所作。前人评论柳诗,大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的集子,为刘禹锡所编,题《河东先生集》,宋初穆修始为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编外集 1卷,为现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的《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别集 2卷、外集2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为现行影印本之最早者。

宋童宗说注《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魏怀忠编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编外集1卷、《龙城录》2卷、附录8卷,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文渊阁本。宋廖莹中编注《河东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补遗、附录等,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种,有□隐庐影印宋刻世□堂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蒋之翘辑注《柳河东集》45卷、外集 5卷、遗文、附录等,虽采辑旧注,中多蒋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径藏书刻本、《四部备要》排印本。柳宗元生平事迹,参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载五百家注柳集卷首,别有《粤雅堂丛书》本)。今人著作,施子瑜《柳宗元年谱》(载《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一期,有湖北人民出版社本),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柳宗元年谱初稿》(载《山西师院》1974年第3期),可供参考。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论著,章士钊《柳文指要》,取材详博,为论柳著作的巨帙,但其中多扬柳抑韩之论。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

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集》15卷。(郭预衡)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辙(1039-1112) 北宋时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又有“小苏”之称。仁宗(赵祯)嘉佑年间进士。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行新法,轼、辙力言不便。又尝罢蔡确、韩缜、章dun 、吕惠卿等,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后以事忤元丰诸臣,累贬徙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徽宗时,复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定。苏辙为文汪洋澹泊,与兄轼齐名。著有《诗传》、《春秋传》、《论语拾遗》、《孟子解》、《龙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等。

曾 巩 (1019--1083)宋代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少有文名,20岁后以文才受欧阳修赏识。1057登进士第。历平州司法参事、馆阁校勘等。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等州,颇有政绩。元丰三年(1080)召回,留判三班院,后迁史馆修撰、拜中书舍人。病卒于江宁府。他是北宋著名古文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积极追随欧阳修,以突出的创作成就为北宋诗文革新作出了贡献。所擅长的是议论文和记叙文,议论、叙事委曲周详,章法严谨,文风朴实。《上欧阳舍上书》、《墨池记》、《醒心亭记》等都是散文名篇。亦工诗,诗风朴实清健,七绝颇有佳作。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581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