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舞曲Op.40 No.1表达的意思及创作背景

·波兰舞曲Op.40 No.1表达的意思及创作背景,第1张

在西方历史上,19世纪可以说是中产阶级与贵族体制之间,经过数百年斗争后的决战期。前者因12世纪以来行业公会以及自由城市而兴起,后者则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隆隆炮火的伴随下,成为昨日黄花。19世纪浪漫派的艺术家,犹如革命血海中绽放的一朵红玫瑰,一方面和数百年来形同生命共同体的贵族社会做最后一刻的依偎;一方面又嘶喊着个人主义的曲调,在舞台上凝聚了前所未有的热力,成为偶像崇拜的对象。

1791年古典乐派灵魂人物莫扎特归天,次年,朝气十足的贝多芬赴维也纳求发展,成为当时乐坛新一代的代表。而法国大革命也在此际爆发,引燃了浪漫时代的星火。1809年至1811年乃“革命之子”拿破仑除旧立新的关键时期。而此刻欧洲乐坛亦物换星移,除了古典之父海顿的去世(1809)以及门德尔松(1809)、肖邦、舒曼(1810)与李斯特(1811)等浪漫大师的相继诞生,普罗米修斯般的贝多芬也即将投入他的晚期风格,为浪漫乐派带来火种。

肖邦生于波兰,祖籍是法国,又曾游学德奥,对巴赫以及莫扎特的音乐推崇备至。这三个不同的民族对肖邦产生了极微妙的影响,而他也擅长于撷取各民族的精

华。有人说波兰赋于肖邦骑士的精神与历史的创痛,法国带给他优雅的气质,而德国则增添了他浪漫的情怀。诗人海涅用更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肖邦,“他即非波兰人,又非法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属于莫扎特、拉斐尔与歌德所代表的更高的境界,诗里的梦境才是他真正的故乡。”

不同于绝大多数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肖邦并未写作大型的纯管弦乐曲或歌剧,而仅以钢琴一种乐器取胜。肖邦的精神实际上极为古典,除了上述的巴赫、莫扎特之外,他也很欣赏洛可可时期意大利键盘音乐作曲家斯卡拉弟。肖邦近两百首的各式钢琴音乐,尽管诗意盎然,引人遐想,却多藉古典曲式为题,例如前奏曲、奏鸣曲、变奏曲;或以特定样式的性格小曲(character pieces)为本,例如玛祖卡舞曲、夜曲、叙事曲等、将乐曲所能引发的任何想象空间完全留给演奏者与听众,而不同于门德尔松、李斯特、舒曼等擅用多姿多彩的标题音乐手法创作的浪漫派作曲家。

虽然肖邦一生中并不常在正式的音乐会上公开演奏,却受到了舒曼、李斯特等同辈极高的推崇,属19世纪出类拔萃的钢琴大师。德国作曲家兼指挥家希勒(Ferdinand Hiller)曾妙笔生花地形容道:“别人弹来优美的装饰音,到了肖邦生上便化为多彩的花环;别人弹来灵巧的技巧,肖邦的演奏则如飞燕翱翔,……即使你对肖邦的作品有最深刻的了解与发自内心的熟稔,也无法掌握他在演奏中传达诗意的独门绝活。”

像肖邦这样集作曲家和演奏家于一身的情形,在20世纪之前乃属常态,演奏家不演奏过时的古典音乐,而以演奏当代的,尤其是自己创作的乐曲为时尚。18世纪的观众前往欣赏一场莫扎特的音乐会,是希望莫扎特演奏自己的新作。同样,19世纪30年代巴黎观众在听肖邦演奏时,他所弹的也的半是自己的曲子。现在所谓的古典乐坛,作曲与演奏是完全分工的,要先有曲子、乐谱,才有演奏。但巴赫、莫扎特、肖邦的情形有时正好相反,是先有演奏,边弹边创作,经过几次演奏之后,曲子才开花结果。生活在欧洲动荡的局势中,历经了多次凄美的恋情,忧郁的肖邦,即使在微笑的音符中也能找到。在他的《葬礼进行曲》声中,一抔波兰尘土伴着他长眠。

肖邦:(1810——1849)波兰人,“浪漫派”代表人物,但他的作品并不仅仅令人陶醉,相反的,凄怆的旋律还头着激昂悲壮;消沉的旋律听来令人心如刀割;而温柔多情的曲调又是凄美得叫人泫然欲涕。他和李斯特的感情最好。他唯一的灵魂就是钢琴。他作品数量众多的马祖卡舞曲、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即兴曲,全是钢琴曲,仅有两首管弦乐作品,也是“钢琴协奏曲”。他还提升了夜曲的美学地位,其贡献远远超出了夜曲的创始人——非尔德。总之,欣赏肖邦的音乐,一定要全然的贴近心灵去聆听。他的音乐虽有艰深的技巧和深邃的乐思,却有那么自然的唤起人们灵魂深处的共鸣!

只找到这些LZ凑合看看吧

问题一: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谁最厉害 巴赫和贝多芬 莫扎特都不是同一个时期的 而莫扎特是音乐神童从小就接触音乐出名了 而贝多芬的父亲想让贝多芬成为莫扎特那样所以从小就逼贝多芬练琴。巴赫是巴罗克时期的 他把复调音乐发展起来 个人觉得很好听 而莫扎特是古典时期的 人人都会唱的小星星就是他写的 而贝多芬属于半个古典时期半个浪漫主义时期 他写的曲子也很出名啊 只能说他们三个各有各特点 而且他们只是作曲家 巴赫他还擅长管风琴呢 钢琴作只是他们创作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问题二:莫扎特和贝多芬谁更厉害 如果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无限的信心我给你看一篇文章,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音乐

世事越来越混沌,而音乐却永远那么美好。从一切一切的纷繁芜杂中抬起头来,我仍然皈依了音乐。

有两个人的音乐是24小时在世界各地都有演奏,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有两个人在西方音乐史上并驾齐驱,他人难以仿佛万一,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有两个人的作品我在购买唱片时从不犹豫,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好吧,今天让我来谈谈这两个人。

如果说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真,社会科学追求的是善,那么艺术追求的则是美,永恒的美,绝对的美。

也许每个莫扎特迷都难以抗拒下面这个问题的诱惑:如果莫扎特再多活几年会怎么样?我们知道,莫扎特只活了36岁,而他的作品已编到了600多号,贝多芬活了52岁,全部作品不过300多部。象莫扎特这样旺盛的创作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百首杰作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一大笔精神财富,然而人心苦不知足,而莫扎特又的确去世太早,这不免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如果莫扎特哪怕只活到普通人的寿命,那将是何等的一笔财富呀!

在我看来,莫扎特仿佛是就是为了给人类创作美妙的音乐而降临人世的。他下笔如神,一部“林茨交响曲”仅两天就做完。他的手稿上通常干干净净,而不象别的作曲家那样反复修改。看起来他的创作似乎不费力气,但我以为不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编织那样美妙的音乐绝非是轻而易举之事,即使是莫扎特这样的大天才。贝多芬在创作完一部交响曲之后可以到朋友的乡间别墅去休养一段,而莫扎特的浮生之中却难以偷得半日闲情。他似乎总是在忙音乐的事,为贵族作音乐家教、排练歌剧、为还债为应付各种订单以及为自己也为全人类创作。这使得他一生之中花在音乐上的时间甚至多于许多活得比他长得多的音乐家。而音乐创作所耗费的心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换句话说,莫扎特笔下每个跳动的音符都是他的心血化成。按照一般的说法,莫扎特死于贫病之中,这太抽象。在我看来,那是他耗尽了生命力之后的一种解脱。王国维评李后主入宋之后的词作说:字字用血泪写成,莫扎特又何尝不是。当蜡烛燃烧时,如果烛光分外明亮,那么燃尽得也格外地早。从这个意义上说莫扎特是“蜡炬泪干始成灰”也许更合适。其实没有必要为莫扎特短暂的生命惋惜,因为他生命燃烧的光辉永远地照耀人间。

一般有看法是,莫扎特为古典乐派做了总结,是集大成者;而贝多芬则是浪漫派音乐的开山鼻祖,而他所达到高度则是后继者们无法企及的。萧伯纳认为,作总结比开新派更难。我认为莫扎特除了将古典派音乐推向顶峰之外,更为浪漫开了先河,可以说是上承巴赫、亨德尔、海顿,下启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

古典派讲究乐律平正,和谐动听,突出的是一个“和”字,而浪漫派则注重矛盾冲突,情绪渲泄,强调的是一个“力”字。听古典派音乐仿佛是音乐家为你刮了一阵春风,下了一场细雨,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好是心浮气躁,茫然无绪时的一副清新剂;而听浪漫派音乐更象是音乐家当着听众的面把他内心的所有矛盾、痛苦、斗争都统统发泄出来,令人血脉贲张、勇气百倍,不失为志气消沉,情绪低落时的一帖兴奋剂。

然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仅是因为他特点鲜明、风格独特,而且还兼容包并、广纳百川。莫扎特晚年最杰出的作品当数他的第40号交响曲,在第一乐章那弦乐声部情绪饱满的齐奏中,我听到了音乐家内心深处的忧患和异动。在创作技巧炉火纯青之时,他在作曲时也更加注意自省内心,直抒胸臆。当然乐观向上是贯穿莫扎特一生的性格,但随着他的生命逐渐走向终结,生性敏锐的大师那常常挂着微笑的脸上也带上了深思的神情。当他的思绪跃>>

问题三:莫扎特和贝多芬谁更厉害一点? 海顿是浮扎特的师傅

莫扎特是贝多芬的师傅(算是)

他们3个是维也纳音乐的代表,命运都十分悲惨

海顿逃脱在音乐中,音乐软弱

莫扎特学了海顿,但是隐约有几分痛苦

贝多芬则是完全的力量

本人认为贝多芬更厉害,虽然作品不如莫扎特多

问题四:贝多芬和莫扎特谁厉害? 两个都巨匠,没有孰高孰低。就像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

问题五: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谁最厉害 5分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莫扎特最牛!他永远那么欢乐!还是很伟大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巴赫第二,这个宗教徒。

贝多芬最差!这个聋子给我滚回去!

问题六:是莫扎特比较厉害还是贝多芬比较厉害 两人作品有相同之处,莫扎特大多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美”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

我个人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问题七:莫扎特和肖邦,贝多芬,李斯特谁更厉害,在作曲方面 李斯特的抒情作品很不错 而且是一个钢琴技术上很突飞猛进的人

肖邦的钢琴…… 我听得不多 不过作为一个民族诗人 听听波兰风格的舞曲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莫扎特是一个神童 每部作品都有如神来之笔 除了安魂曲 每部作品都很清新明快 绝对会让你快乐起来

贝多芬 应该说是古典时期将情感投入到音乐中的第一人 他的作品音乐织体庞大而且旋律恢宏 9部交响曲是他的巅峰之作 不过当然没有莫扎特那么轻盈 相对沉重 标题音乐的代表 相对的 他的一些室内乐曲和协奏曲也是非常优秀的

问题八:贝多芬和莫扎特哪个更有名一些?他们都生活在一个时代的嘛? 贝多芬: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公开表演。在管风琴师CG内费的指导下,贝多芬开始学习巴赫等德国大师的作品,使他真正认识了德国的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1787年慈母病逝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有名望的FV布朗宁夫人家庭任音乐教师。在那里,他结识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教授、文艺家和 中的开明人士。他们谈论艺术、哲学和政治,使年青的贝多芬开始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初步树立起艺术要服务于善良、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观。十九岁时,他获准进波恩大学听课,攻读康德的哲学论著和古希腊文学,在那里接触到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艺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792年,贝多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定居于维也纳,是年跟海顿学习作曲。1795年开始出版作品。1800年左右,贝多芬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这是贝多芬的一部习作,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古典化的一部。1802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从这部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正力图形成使自已的创作与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的创作倾向。

《第三交响曲》(英雄)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1804年创作的作品,摆脱了海顿与莫扎

特的影响,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是一大飞跃。这部作品吸取了法国革命音乐的音调,它与革命时代的感情相融合,奠定

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英雄性、群众性风格和“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思路。

1802-1815年间,贝多芬虽受包括耳疾在内的各种精神上的打击,但他还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第三交响曲到第八交

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及序曲、奏鸣曲等等,这些作品对以后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15年以后,贝多芬完全失聪了,他变得孤僻、易怒,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这时的音乐创作带上了深思的性质。伟大的

《第九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显示出贝多芬的艺术思想更深刻、更细致、更成熟。

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全世界人民团结拥抱起来,像兄弟一样,经过艰苦的斗争,才能获得

真正的欢乐”的理想。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下葬的那一天,所有学校停课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

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

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从这些交响曲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交响曲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过渡到

舒伯特、门德尔松的各个时期发展概况,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创作的基本思维和精神面貌。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

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

时,他又吸取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他的作品又具有更明显的民族性。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

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

问题九:莫扎特和肖邦谁厉害?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

两个人不出生在一个年代,而且背景不一样 肖邦在波兰 正值波兰亡国 所以大多数都是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而莫扎特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并且,莫扎特是欧洲当时唯一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所以分不出高下!谢谢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 写的不对希望能多多包含!!

问题十:贝多芬和莫扎特谁更伟大? 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据说还不识字就会谱曲了贝多芬被称为乐圣,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而贝多芬是为古典主义和浪漫注意架起桥梁的人物莫扎特还曾教授过贝多芬不好说他们两个谁更伟大他们不是同一乐派但在音乐史上的贡献还是贝多芬更大他开创了浪漫主义乐派但我个人还是喜欢莫扎特你还得结合他们的身世来判断莫扎特是英年早逝所以我认为莫扎特更伟大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肖邦的作品: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

  “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这古典乐派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筑,但用以表达古典风格还不够贴切,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古典风格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古典乐派对西方音乐历史起到重要意义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风格上则与巴洛克时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即便是刚刚入门的听众也能够听出这两个不同时期作品在许多方面的不同。巴洛克音乐崇尚的是一种光彩照人的强烈,而古典主义音乐则崇尚稳重守制、逻辑均衡,虽然显得过于循规蹈矩,但却不乏美感。欣赏这个时期的作品,听众所享受到的是一种和谐、优雅却又平衡、统一的优美。 在节奏上古典主义音乐一改以往巴洛克持续不断的强烈感,特别注重旋律的作用,而旋律也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最精湛和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成为其灵魂所在。在旋律上,这一时期的音乐特别强调均衡和简洁。在结构方面,古典主义时期更与巴洛克时期有着极大的区别,其核心在于古典乐派采用单旋律主音音乐结构;而在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崇尚的是复调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典乐派的许多作品更适宜初入门的听众来欣赏的原因,其调性明确且主线清晰,不像之前的巴洛克音乐那般,往往一个乐章有许多支线。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此后音乐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非凡推动意义的,因为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三大重要的曲式——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键盘奏鸣曲。虽然古典主义在贝多芬去世之后被全新的浪漫主义所更迭,但是这三种重要曲式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越加发扬光大。尤其是交响曲这一全新的曲式,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巨头在短短数十年内,将其成型、完善、壮大。除此以外,奏鸣曲、室内乐以及器乐协奏曲、歌剧等形式也在古典主义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乐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乐器之王“钢琴”正是在这一时期最终成型并被广泛运用的。 1浪漫主义纲领

  人们习惯于把雨果的《序》称为浪漫主义的纲领,这是因为雨果这篇讨伐伪古典主义的檄文,确曾获得广泛的响应,从而得以用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掀起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运动,以显示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声势。因此文学史上常把雨果发表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随后因雨果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上演成功而达到浪漫主义发展高潮的1830年,作为古典主义同浪漫主义在时间上的分界。

  2浪漫主义的根源

  探究浪漫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因为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短篇小说《阿达拉》 (1801年)和《勒内》 (1805年),已经包含了日后浪漫主义文学将要加以发展和夸张的一切优缺点的萌芽(持别是勒内这个悲观厌世的“世纪病”的典型人物的出现),所以有些人常把整个十九世纪视作浪漫主义的纪元,有时甚至还把它的结束时间延伸到大约1910年间。

  3浪漫主义分类

  高尔基在他的《俄国文学史》中第一次把浪漫主义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因此,如今在谈论浪漫主义及其作家和作品时,大多根据作者的政治立场、即对待革命的态度,区分为积极的(又称进步的或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又称反动的或贵族的)浪漫主义两个不同的阶级流派。浪漫主义内部的两种倾向的相互联系,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即使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家多半也还有消极的一面,这是当时西方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因此,原则上可以区分,但又不能绝对化。举个例说,在文学领域固然可以举出这两种浪漫主义流派各自最早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斯达尔夫人(Mme de stael,1766-1817),另一个是夏多布里昂;但是在音乐领域就很难找到这样绝然的人物一在浪漫乐派作曲家中,瓦格纳是够复杂的了,可又无法把他归入浪漫主义右翼。这又是一个难题所在。

  4浪漫主义的思想

  浪漫主义者志在无限,一心要除旧布新,他们是向前看的,但是由于他们主要在幻想中探讨生活,有时也会走回头路,例如他们凭依古典主义所忽视的想象的翅膀,飞向大自然和异国,但也飞回远古以及九霄云外那虚无缥缈的境界,到那里去寻觅理想和找求满足。关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在古典主义时期原是同作品的主人公交融一体的,但到浪漫主义时期,大自然同人之间也存在着深邃的矛盾,浪漫乐派常被用以同主人公极端孤独的内心世界形成对照。不但如此,浪漫乐派作曲家感伤的心境,往往还给他们所描绘的风景画页抹上一层暗淡的色彩。因此,在浪漫乐派的作品中,我们很少能看到光辉夺目的大自然景色,个别田园画面的描写虽也美妙,却是已近黄昏,而更多的则是阴森恐怖的暗夜、孤寂的海岛和经常翻腾着惊涛骇浪的海洋。至于异国和远古,尤其是浪漫主义艺术家便于遁入的虚幻境界:他们追求所谓较少受到资产阶级文化侵蚀和影响、即较多保持古风的异国情调——于是法国作曲家喜欢选取西班牙的题材,而德国作曲家则写意大利;与此同时、他们还倒退到启蒙主义者极端仇视的那个中世纪中去——于是这个迷信的黑暗世纪所特有的种种怪物全都应运而起。

  [编辑本段]浪漫主义音乐

  1浪漫主义音乐的着重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着重点从形式及其正规发展转到个性化的旋律写作上来。浪漫乐派作曲家认为精工编织的一长串旋律线条,远比主题的严格发展来得重要,因此浪漫乐派,他们的旋律写作往往不受传统的公式或小节线的束缚,只要求旋律像自由的呼吸那样诉述作者心里的话或表达他们直接从独特的心境或印象产生的激情。如果必须从一支美妙的旋律和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构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一个浪漫乐派作曲家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前者,而对古典乐派高度发展过的那些曲式则自由地加以处理。因此,举例来说,浪漫乐派的奏鸣曲,就像是由若干个饶有兴味但彼此间联系比较松散的片断组成的,它不像古典时期的结构那样小心翼翼地注意保持均衡。然而,对抒情旋律的兴趣虽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浪漫乐派作曲家最明显的建树,却在于和声与音响色彩。

  2浪漫主义音乐特色

  在十九世纪,和声的技巧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音和声、远关系转调、复杂化的和弦等,都力图把大小调体系的调性轮廓弄模糊;和声现在变成一种表现工具,而不仅仅是音乐结构的一个媒介。浪漫乐派作曲家对和声技巧的发展同对音响色彩的兴趣是相辅相成的:这一个时期的乐队规模无限扩大,一些乐器得到改善,又有一些新的乐器发明出来、各种乐器的新奇组合产生了新颖的色彩效果,又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调色板,从而使这种拥有迷人的音色储备和力度层次的大型管弦乐队成为一种理想的工具。浪漫乐派相关书籍作曲家由于不太重视对称和均衡、有时甚至摒弃诸如快板乐章奏鸣曲形式的结构原则,因此,当他们使用大型管弦乐队以构筑要求首尾一贯的大型作品时,除了使用“主导动机”外,还借助于其他的附加性手段(例如故事的情节)去加以统一,这就产生了综合性的艺术——标题交响音乐。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这方面的一部“处女作”,随后,李斯特和后来的理查施特劳斯创造的单乐章音诗(或称交响诗),则是标题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有些浪漫乐派作曲家却认为小型作品特别可亲,更便于发挥他们的抒情才赋,也较容易捕捉那些难于捕捉的瞬间情绪,于是,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首次在十九世纪得到推广,成为最富于特性的体裁之一,其中且有浪漫主义音乐的不少著名范作。

  [编辑本段]浪漫乐派

  1浪漫乐派概念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

  2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关系

  民族乐派(National Music School)亦称“国民乐派”。是指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欧作曲技法,创作出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的流派。民族乐派在俄国,以格林卡为先驱,随后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等;民族乐派在东欧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十九世纪中叶,民族乐派在北欧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此外,匈牙利的巴托克、罗马尼亚的乔治·艾涅斯库等均为著名的民族乐派音乐家。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说是浪漫乐派后期的发展;早期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作品含有后期浪漫乐派风格和形式的许多特点。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俄罗斯,东欧,北欧各国。

萧邦

著名的波兰音乐家费德利克 弗朗梭 萧邦

不但是个杰出的钢琴家也是一个钢琴作曲家,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美好听的曲子,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

萧邦也是一位近代浪漫派的抒情音乐家,他在音乐史中,是一位神秘、爱国而最富於诗意生命的钢琴家。

萧邦的生长背景

一八一○年二月二十二日,他生於多难的波兰,及一个富有的中等家庭。他的父亲是位具有波兰血统的法国人,是个法语教师,母亲却是一位正统的波兰人,他共有四个兄妹,而萧邦便是四个混血儿当中的第二者。萧邦生在这种家庭背景,他故必要学习钢琴。他自小就很内向,而且他和几位兄弟姐妹一样都身体不好。

年幼的萧邦〈0~12岁〉

萧邦自幼就超爱钢琴,时常三更半夜独自爬起来弹钢琴。在四岁时、父就教他弹琴、六岁正式随季夫尼老师学习。

萧邦年幼时,使双亲无比担忧,原因是这个小男孩一听钢琴声就会哇哇大哭,原来,萧邦是因为很喜欢而感动地哭了起来,不久大家就发现这个小男孩居然会自己爬上琴椅,用小手敲打键盘,发觉能弹出声音就手舞足蹈。当姊姊弹琴时,他也吵著妈妈要弹琴。

於是,母亲就设法让四岁的萧邦和七岁的姊姊一块儿学琴,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越过了姊姊了。六岁时,父母亲终於明白他具有音乐异禀,於让他和宫廷钢琴季夫尼正式学习音乐。

八岁生日时,萧邦就举行公开演奏了,这是在慈善音乐会上弹奏罗维兹的钢琴协奏曲。八岁在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使听众讶异不已,所以被誉为「莫扎特第二」。从这时期开始,他时常即席作曲立刻演奏,他非常擅长这种「即兴演奏」。

萧邦十二岁起,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斯纳学习和声与对位法,这位优秀的教授,很快就发现萧邦具有成为作曲家的优异创造能力,於是避免呆皮的教学法,尽量让他自由地发展。

少年时代〈13~25岁〉

小故事〈一〉

萧邦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院就读。 次年萧邦到奥国首都举行演奏会,此次音乐会相当成功。评论虽然指出萧邦的演奏缺乏充沛的音量,可是对他纤细的触键和灵巧的指法都相当欣赏。对於他自己谱写的作品,也认为极具才华。

萧邦所写的「芵扎特唐乔望尼主题变奏曲」(Op2) 立刻引起浪漫运动骁将舒曼的注意,他在此曲的乐谱写下这样的名句∶

「诸位请脱帽,天才已出现!」

小故事〈二〉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跑到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

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台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突然有一个老人喃喃埋怨说∶

「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发。」

他又指著钢琴问道∶

「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点音乐,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听到这句话,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就走到前。

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

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这麼优美的琴声,大家都讶异不已。

不一会儿钢琴四周己围满一堆人,这个年轻人,就弹得更起劲,更为精彩,使人们深深著迷。

最后一曲弹完后,老人就面露笑容对年轻人表示∶

「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演奏。如因莫扎特还活著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他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 的继承者!』

年轻人愉快地以优美、高贵的声音答说∶

「承蒙您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叫费德利克‧弗朗梭瓦‧萧邦。」

这件轶事,发生在萧邦十八岁时。

萧邦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十二日,载誉荣归。

就在这个时候,萧邦开始为初恋而烦恼。

他所爱慕的姑娘,就是华沙音乐院声乐系的女生康丝丹奇亚‧葛拉德柯芙丝卡。

一八三零年三月里,在寄给好友狄都斯的信中他说∶

「我很感伤,因为我已坠入情网。我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还不曾和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当我思念她,辗转难眠的夜冕,写下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

这就是F小调第二钢协协奏曲的甚缓板第二乐章,有人把这个无比绮丽的乐章叫做「爱人的画像」。

萧邦离开祖国后,这桩爱情就中断了。一年后,康丝丹奇亚更嫁给一个商人,不久却双目失明。

~革命练习曲~

当萧邦和好友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才发现情况完全 改变了。非常不幸的是,正好在这时候,华沙发生了暴动。由於波兰对俄国宣战,和俄国有同盟关系的奥国,也开始敌视波兰人。

萧邦不得不离开决定到巴黎或伦敦谋求机会。

在前往巴黎的中途,九月八日到达德国的斯图加特时,突听到华沙被俄军攻占的消息。

这时,萧邦无比悲愤,於是注入他澎湃的爱国情怀,流著热泪,在钢琴上敲打般婵出无比泪昂的音乐,用来抒泄内心的苦闷与愤怒感人肺腑的「革命练习曲」就这样产生了!

~钢琴诗人~

一八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萧邦在巴黎举行第一次演奏会。这时前来聆听的,只是逃亡到巴黎的穷波兰人,收入很少,可是萧邦需要用钱,流亡到巴黎的穷同胞,帮不上忙。为了生存,萧邦考虑坐船前往美国。

不过,成名的机会就在这时出现。在拉土维尔伯爵的安排下,萧邦有机会在众族面前表演,当晚所有的贵族,都被萧邦的即兴演奏深深著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演奏终於告一段落后,大家都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断称赞他。

一夜之间,萧邦就变成巴黎的宠儿。不仅不再闹穷,大量的金钱还滚滚而来。

这时候,萧邦已经和舒曼成为两大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此事要归功於拉吉维尔伯爵的友情。

萧邦的壮年时代 (25岁~逝世)

由於李斯特的介绍,萧邦和乔治桑认识了。起初对於这位过分豪放的女人,萧邦并无好感。可是相处一久,在这两位个性回异的男女之间,居然产生了热烈的爱情。

同时,乔治桑的小说以及其坚强的求生意志,也使萧邦为之神迷。

就这样,二十八岁的萧邦和三十四岁的乔治桑终於相爱,双双离开巴黎,住到有「热情之岛」之名的马约卡岛。

九年后,萧邦终於和乔治桑吵翻,两人就此分手。此后,萧邦的健康急速恶化。

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凌晨两点,钢琴诗人萧邦因肺病去世,享年三十九岁,举世哀悼。

萧邦的乐曲风格

萧邦的作品,除两首钢琴协奏曲、四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少数的室内乐和歌曲外,清一色钢琴独奏曲。

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都是二十岁时的作品。但第二号F小调(第二乐章就是「爱人的画像」)较早写作,因较慢出版就变成第二号了。

二十四首「前奏曲」,正像巴哈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般,是由二十四种大小调的小曲串连起来的。第十五号「雨滴」是在马约卡岛静养听著淅沥沥的雨滴声,为排除心底的寂莫而谱成的。

他还还有二十七首「练习」,其中的「别离曲」、右手只弹琴键的「黑键练习曲」等,都是廿人所热爱的作品。二十一首的「夜曲」,是最具萧邦韵味的,旋律都很优美,以第二号最为有名。

圆舞曲共有二十首,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小狗圆舞曲」。此曲是看到乔治桑所养的小狗,追咬自己的尾巴团团转时获得灵感而写成的。

萧邦擅长擅长即兴演奏,也写下四首「即兴曲」,其中最受喜爱的「幻想即兴曲」。

此名,他还留下包括「送葬进行曲」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四首」诙谐曲和四首叙事曲等。

萧邦二十岁离开波兰后,一直不曾或忘多难的祖国,也写下许多根据波兰民谣或舞曲节奏与风格作成的「马厝卡舞曲」和十五首「波兰舞曲」。

萧邦的主要作品

夜曲 Nocturn 二十一首

波兰舞曲 Polonaise 十一首

马厝卡舞曲 Mazurka 五十一首

练习曲 Etude 二十七首

圆舞曲 Waltz 十四首

叙事曲〔谭诗〕Ballade 四首

诙谐曲 Scherzo 四首

奏鸣曲 Sonata 三首

即兴曲 Impromptu 四首

前奏曲 Prelude 二十五首

协奏曲 Concerto 二首

船歌 Barcarolle

幻想曲 Phantasie

摇篮曲 Berceuse

       可以这么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盛。那么古典主义时期究竟从何时开始算起,又在何时结束呢一般而言,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时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而1827年乐圣贝多芬的去世则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在这前后不到一百年的岁月中,古典主义风格成为当时艺术的准则以及审美的标尺。

       浪漫主义时期。 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舒伯特、肖邦),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他们不停地打破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易为自己表达的独特内容而感动。此时的不少音乐在结构上已丧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但也更为灵活了。

      估计大家对肖邦都比较熟悉,因为国产的几位钢琴大师都喜欢弹肖邦。这也不难理解,肖邦的钢琴曲中那么多空灵飘逸的气息本来就和中国文化有几分相通。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这是任何一个听过他的音乐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他几乎只为钢琴写作,故而他能把钢琴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

       舒曼最后得了精神病,而不少人称他为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过于耽溺于个人的激情世界中不一定是好事。他的音乐大多很抒情,很有诗意,有时也会很激烈。他作了四首交响曲,都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些有名。舒曼最常被人提到的作品是钢琴组曲《儿时情景》、《C大调钢琴幻想曲》、《狂欢节》等。我最喜欢的有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伯特,瓦格纳,韦伯等。

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欢迎交流!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枣六岁就写诗枣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对他打击很大;另一方面同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破裂以及身体衰弱,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热情,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枣波兰。

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的一颗明星。他那些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憾人心的抒情性和戏剧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面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杰出代表著称,另一方面以欧洲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载入史册。肖邦之所以伟大,也正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5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