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小说高潮已经过去,困难和挫折也在主角的不断抗争中变成了过去式,我们下一步应该考虑的就是,为这一场虚构的路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尾。
就像美国小说家米奇·斯皮兰说的那样, 小说的第一章能帮助我们卖出这本书,小说的最后一章能帮我们卖出下一本书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结尾既是小说的结束也是小说的开始。
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就是,一个优秀的小说结尾能够帮助写作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种是 让阅读过的读者对小说产生认同感 ,觉得他们阅读的这本小说是符合他们原来的期望的。选择职场小说的读者,在阅读后,对于那些发生在职场的他们没有碰到过的事情有了提早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碰上类似的事情时有一个提前准备。
第二种是 让读者的预判出现偏差 。他们觉得事情会是这样的发展,等到结尾才发现事情的发展出乎他们的预料,不在他们的惯性判断中。
我们都觉得狗血的文章不好看,原因是什么?大多数只是因为我们看的次数多了,就算不是一部剧,光凭自己的想象,已经正确预料出接下来发生的剧情,没有一点儿悬念的味道。
所谓熟能生巧,看的小说多了,小说的情节也难免重复。
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挑战自己,想出不一样故事结尾的关键所在。小说不好写,结尾更难写,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原因所在。
最常见的小说结尾构思方法有下面几种:
压抑到极致的爆发一定会引起人的共鸣。
我们对于小说主角战胜对手的情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碌碌无为的主角在对手的一次次打击中不断的后退,不断的失去自己的亲人。当最后一位至亲面临生死选择时,主角在此时的性格转变一定可以使读者紧绷的情绪得到释放。
将小说的紧绷情绪拖到最后,反派胜利在望,主角内心深度剖析醒悟后的胜利相对于轻轻松松战胜对手的胜利,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前者。
虽然正义战胜邪恶是所有小说必须要突出的主题,我们也可以在这样的一个主题下有所突破,
主角不一定能赢到最后,和对手同归于尽也是可能的,只要他的精神可以传递给读者,虽死犹荣。
当我们的小说从最开始的家庭内部的矛盾演变成有关全社会的生死存亡时,读者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当那些涉及多数人生死的问题得意解决,主角有了新的对于家庭理解开始正视它们时,这样的结局也可以让读者露出满意的笑容。
如果我们想要强调矛盾的多样性时,可以在一个矛盾解决之后,在所有人都忽视的小角落里,展现出可以引发矛盾的小的导火索。这样的话,可以让读者放下的心再一次担心起来。
在前段时间上映的《天气之子》中,面对持续不断地降雨,地面上已经形成了洪水,主角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牺牲女主换来云开日出,要么选择保护女主任由降雨淹没更多的地方。这看上去是艺术化的影视效果,其实也是所有小说主角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么放弃大众利益选择自己的利益,要么放弃自己的利益守护大众的利益,这样的结尾,可以是主角的选择题,也可以是读者的选择题。
太过平常的结尾会给读者意犹未尽的感觉。当我们无法想出一个满足读者期待的结尾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针对原来的结局外想出十个不同的结局,
2、按照已经写出来的主线剧情选择最好的前四个进行深度加工
3、选择其中适合当转折的结局,加一些意外,为这个结局重新在文中埋设伏笔,它不一定是我们小说的结尾,但对于我们的结尾思考很有帮助。
如果我们构思的小说缺少足够的剧情支撑,多数人会选择不断的在文中添加伏笔,一方面可以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将原来的剧情扩展,形成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过多的伏笔有时候会影响小说的结尾,让其没有办法一下子就结束。如何将前文的伏笔全部合理化呢?
首先我们应该判断伏笔的重要性
多数小说在剧情推进过程中,都有一个主线剧情,用来见证主角的成长与改变,我们在处理小说的伏笔时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方法,和主线有关的伏笔我们不光要在后文呼应,还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叙述。
和主线联系不大的,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相关事件进行收尾。当然,通过主角的行为进行更好一些。
其次,如果前面的伏笔涉及的人物较多,事件重大,主角一行人无法完美的收回时,也可以采用第三视角,也就是选择一个和主角毫无关系的路人进行总结。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作: 新近效应,总在小说上就是,读者评判一部作品时,会依赖他们最新的感受,也就是他们对于结尾的看法 。我们的结尾给他们留下了好印象,小说的剧情差一些,也是可以留住他们的。
常见的小说结尾思路有三种:
1、语言
结尾的言简意赅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明确的结尾,他们从中知道了主角最后的结局,也让他们为主角悬着的心得以平静下来。
他们看到了想看到的结局,而我们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如果是开放式的结局,我们就需要通过文字留给读者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
沈从文的《边城》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明天会来,他明天也许不会来。
2、对话
除了对于小说情节的描述可以作为结尾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人物对话作为小说的结尾。因为是对话,所以可以用对话讲述相关事件的处理结果,也可以在对话中传递主角最后的结局。而这就需要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前进行线索的埋设,不然会让读到这里的读者一头雾水。
大多数读者在阅读时重视的是小说的情节,这就为我们的线索提供了可能。我们再用对话结束,虽然也有可能让读者不明白,但是可以赢得那些细心的读者的一声称赞。
3、叙述
这是最常见的结尾方式,交代小说中的每一个角色最后的结局。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为自己在小说中的所有出现的角色进行一个明确的结局描写,哪怕是让读者讨厌的反派人物,是生是死总也有个说法。
面对即将完稿的小说,每一个作者都是激动的,但是无数个彻夜难眠的写作,不能因为即将完稿就匆匆赶完结局。那样既是对自己小说的不负责,也会辜负读者这么长时间的追随。
虽然完成一部小说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去把握结尾的质量,仍然有一些可以参考的建议:
1、昨夜的梦
因为要写作,所以我们在空闲时间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意识清醒时,浮现在我们的笔下,在我们的书中。当我们在睡觉时,它们偶尔的出现在我们的梦中,这些由于白天积累的素材会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小说。
有的时候,这些虚无缥缈的充满了想象的梦会让我们的小说迎来另一个高潮。
我们在创作小说过程中,对于梦境的记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于素材的另一种呈现。
2、放大规模
在我们的印象里,太长的篇幅只会使读者的阅读耐心变差,从最初的很有耐心转成彻底失去耐心。所以我们会尽可能控制小说的长度。
一部小说的完成并不是只有写完就算结束了。它还需要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增加新的东西,删除原来的情节是经常发生的事。甚至于要调整一大段的剧情。
而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充足的剧情用来扩展小说剧情的可能性,在面对修改时留下可以调整的空间。
因为准备的多,在删除一大段内容时我们不至于手忙脚乱。
昨日太忙,唯有今日补听了昨天的课程,怎样给小说写结尾?
在课程中,无戒老师讲到小说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四种(1)虎头蛇尾式。这种问题指的就是作者前面写的剧情非常精彩,但是到后面结尾过于匆忙,或者突然间剧情结束,戛然而止,导致烂尾。这在电视剧中有时也会这样,突然就结尾了,观众也会感觉很糟糕,因此吐槽严重。
所以这也告诫我们,写小说的时候千万不能因为字数到了,而让自己写的小说快速结尾,我们一定要让故事中的每条线都交代清楚。
(2)结局不合理。写小说的过程中,不管我们的故事如何发展,一定要让我们的剧情合理、逻辑合理。比如说好人变坏、坏人变好,一定是有契机的。这让我想到了我最近写小说写到卡壳,就是因为我的故事发展没有一个合理的契机。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故事情节,让不合理的事变得合理。
(3)结尾过于平淡。我们喜欢一部经典的小说作品,除了小说内容吸引人,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个好的结局发出感慨,甚至引人深思。但是有的小说,结尾时并没有让人特别深刻或者很感动的结局出现,非常的平淡。
虽然说写小说,有时候根据自己的情节,可以采用平淡的结尾,但若是作者没有非常强的功力,还是不建议采用平淡的结尾方法。可能会适得其反。
(4)结尾没有升华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紧扣小说内容。这应该是小说的大忌了吧,毕竟你的作品要体现的思想主旨都没有,如何给人好印象呢?
为了写出更好的小说结尾,无戒老师还列举了几种小说结尾常见的形式:
(1)总结式结尾。经典的要数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至死不渝。
(2)前后呼应型结尾。《追风筝的人》:他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他追。
(3)以环境描写作为结尾。比如《活着》《平凡的世界》
(4)开放式结局。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还有《边城》。
(5)独白式结尾。如《挪威的森林》
(6)故事总结式结尾。如《包法利夫人》
(7)升华和点明主题的结尾。这个近年比较畅销的作品《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便是这种方法。
上面这些经典的小说作品都用自己独特的结尾方法让人印象深刻,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这些写法,多去模仿多去实践然后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去,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写出满意的小说。
小说结尾类型及作用,帮我解答,见问题补充
1、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
2、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
4、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用自己的话总结的,希望帮到你~望采纳~
小说结尾一般有那些作用
小说结尾一般有那些作用:
小说的结局分析
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结尾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爱好。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
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氛围
小说结尾的种类
悲剧结局、喜剧结局、正剧结局、开放式结局(也就是没有结局)等等。
开始发展高潮结尾是什么文学类型
小说 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特点: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悲伤押韵个性签名 悲伤的个性签名 下一篇:郭沫若说的名言有什么 郭沫若说过的名言
小说结尾怎么写?
小说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
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亨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小说结尾的作用
作用:
1总结性质——总结全文思想、内容等。
2画龙点睛——起到贯通全文、以总结形式发表令文章锦上添花的语句。
3美化性质——比如采用一些首位呼应方式的(指开头与结尾相同或相辅相成
还有不晓得了
原始答案是这里[zhidaobaidu]。。。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风格,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
欧·亨利是 美国 著名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他小说的结尾采取喜剧的形式,表达深刻的社会内涵、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现实的不可逃避性。本文探讨了欧·亨利小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在他文章中的体现和作用。
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就以他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来说说这种艺术。综观全文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并不一定只出现在小说结尾处也会在文章情节中。例如,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有这样两个情节;有一次,苏比想通过“调戏”一女子来达到进监狱的目的。但这貌似“文雅娴静”的女子却反过来勾搭起了苏比。又有一次苏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顾客的伞,可这伞原本“来路不正”。“简朴而颇讨人喜欢”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顾客都给人以品格端庄的感觉,却做了暗娼和小偷。相信读者在读到这个情节时都感到不可理解,但细细想来这样的“伪君子”在现实社会中是处处存在。所谓高尚的上流社会成员都是衣冠楚楚、文雅高贵?可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卑鄙的行径掩藏在美丽的面纱下而已。也正因为内心的肮脏,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装点。因而表里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欧·亨利式结尾”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每况愈下的世风。
“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在他的令一篇著名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一对深深相爱的小夫妻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分别将自己最美丽的圣诞礼物和家传的金表买掉去买了配的上金表的白金链子和配的上美丽头发的梳子。爱情就在他们分别拿出礼物之时发出了万丈光芒将读者的眼眶湿润。文章的最后说“他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简简单单几句话却又道出了“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的真谛,引导读者向文章外的空间思考从而得出读者自身的生活真谛。寻找爱人并在她曾住过的房间被她灵魂召唤,询问房主却又是查无此人,绝望笼罩下用和爱人相同的方式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不知道第二天房东打扫时会不会在心底浮现一点点内疚或者不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将这篇文章的读者拉向何为爱情,何为良心,何为生存的思考之中。《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篇文章又借此向读者提出了问题。他爱她,因此尽力寻找,绝望之际就了决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死相许在“快餐爱情”的今天是否仍然存在,是否仍能打动你已冰峰的爱情观。良心是什么?是诚实、守信,还是对得起自己。如果良心危机你的生存,你会选择谁呢?店老板选择了生存,他并没有错他也是为了生存。如果他不将房子租出去,如果他不欺骗那位年轻人他要怎么过活?年轻人的死,她爱人的死,店老板的欺骗都是由那时的社会造成的。黑暗,混乱,漂浮,饥饿这无一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了生存只有各自为城。欧·亨利就是在借这篇文章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试图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文章是人写的那就逃脱不了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欧·亨利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又曾为避免麻烦流亡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而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因此深知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所以他的文章才喜欢用朴实、诙谐的语言描绘人世间的故事,又用迂回路转的结尾来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 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我的这篇论文就是简单的通过他的几篇著名作品探讨一下“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在他自己文章中的体现和作用。
小说要怎么结尾
如果你问的是结尾的形式:
1、以一段有诗意的抒情句结尾,但要注意有意无意地回扣照应全文情节或人物个性~~
2、以诗歌形式结尾,也侧重抒情,映照一个或是美好、或是悲哀的意境
(可加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3、直接是以情节结束作结。(这个不必解释)
如果你问的是如何写结尾情节——
1、看你全文的氛围,是虐文还是喜文~~
2、决定人物归属。
(如果是虐文,就虐的狠一点,情节为男主或女主死、再以哀伤的语句或环境描写渲染,给人意犹未尽、有所期望的感受最佳~~)
(若果是喜文,就稍显温馨,以人物最后的对话或周围景物的温暖作结,给人一种舒心、回味无穷之感即可)
如果你能把你写的文章情节描述得更详细一点,我可以回答得更明确一点
打了好久~~还有问题请追问,如果满意,顺求小费 ~~
请采纳。
玄幻小说的结尾有那些类型
匆匆忙忙的那种,大圆满的那种,该死的都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几个的那种,迷迷糊糊不知道在写什么的那种,反正就后不管怎么写都是主角天下无敌,妻妾成群,好人终有好报,坏人全都死光,从此天下任我遨游
小说昆仑结尾怎么这样
梁萧和她徒弟在路上碰到晓霜的弟弟,劫持了她弟弟,秦伯符和释天风来救晓霜弟弟,梁萧神功已成,和释天风打得难解难分,两人比脚力看谁先到天机工。来到天机宫,梁萧让他们交出晓霜,可是晓霜跟着花生到处行医,没在天机宫,天机宫人认为晓霜已死,便告诉他,梁萧悲痛欲绝,要天机宫上下偿命。天机宫上下从花清渊单打到花慕容 云舒 合使太乙分光剑,不敌,花清渊和花无媸合使太乙分光剑,还不敌,最后公羊羽来了,和花无媸合使太乙分光剑,才和梁萧打个平手。公羊羽的青离剑也被天罚剑斩断了。此时花生和晓霜赶到,梁萧弃开公羊羽二人,与花生晓霜团聚。此时蒙古大军攻至,天机宫危在旦夕,最后关头花无媸打开密道,让众人撤退去东岛,密道大门被梁萧关上,梁萧一人独战蒙古大军,后来东条五宝随萧千绝赶到,帮梁萧杀出重围,全部遇难。后来明归听说主帅要烧掉天机宫秘藏典籍,一怒杀掉主帅,与典籍同归于尽。众人将重伤的梁萧救到船上,已无气息,但晓霜感到梁萧还有心跳,就拼命医治,小说就没了。谢谢 好累啊!!!手都酸了!!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悲伤押韵个性签名 悲伤的个性签名 下一篇:郭沫若说的名言有什么 郭沫若说过的名言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23天,1189字,累计33069字
已经到了小说课的第四课,“怎样给小说写一个经典的结尾”。
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大家评论某部剧或者某个小说,是高开低走。其实就是结尾设计的不好,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
说到结尾,我之前并不感觉它有多么重要,想着只要按照自己的情节设定一步一步往下走就可以了,或者写到写不下去的时候找个合适的方式结尾。
没想到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结尾对于读者来说和开头、中间同样重要,如果结尾结的好,那读者读完是一种享受;如果没有结好,会被吐槽,拉低整部作品的评价。而对于作者来说,无论前面写的多好,结尾没有写好的话,都是不完美的,也是一种遗憾。
小说结尾常见的问题有4个:
1虎头蛇尾,故事情节突然结束
在进入结尾的时候要更慢更精细,不能看到字数差不多了就结束,不然就有烂尾的可能。
在结尾的时候,要对自己的内容自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坑没有埋上,有没有哪条故事线没有交代清楚,有没有哪个人的结局不清晰。
可以说要做到事事有结果,人人有交代。
2结尾不够合理
结尾不合理大多是故事发展逻辑不符合常规,剧情发展有违正常思维。
对于人物来说,就是好人变坏需要有合理的理由,而坏人变好也需要契机。
作者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通过符合常理的剧情或者人物变化,让故事的发生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结尾过于平淡
平淡也是结局的一种,但一定是故事发展需要平淡而平淡。如果在写作中只能设计平淡的结尾,就需要好好提升下水平了。
4结尾没有升华
结尾一般有点明主题,和开头相呼应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结尾上不能草草了事,要有一定的升华。
小说结尾常见的几种形式:
1总结性结尾
例:《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2前后呼应型结尾
例:《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塞尼
比如在写原生家庭为主题的作品时,就可以设置主人公现在的状态和刚开始的状态的反差和对比。
3环境描写作为结尾
例:《活着》余华
环境描写不是纯粹的环境,而是有它的象征意义的。环境氛围要和情感、状态和主题保持一致性。
4开放式结尾
例:《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开放式的结尾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写的好可以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没有写好的话可能会让读者误会内容还没有结束。
5独白式结尾
例:《挪威的森林》
独白式的结尾,是对心理的一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要和符合发展的逻辑和主题的表达。
6故事总结性结尾
例:《包法利夫人》
故事总结的结尾有个特点就是在结尾的时候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明确的。
7升华和点明主题的结尾
例:《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
和写开头相比,写结尾的难度更大。在之前写的故事里,我的大部分都是开放性的结尾,其实并不是故意这样设计,而是不知道该给主人公什么样的结局了。
通过这几个结尾形式来看的话,结局的设置一定要有情又有理。
有情是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结局,让读者读的畅快,主人公的命运可以和读者引起共鸣。
有理则是故事发展是合理的,结局可以让读者有一定的收获,对读者产生正面的影响和深度的思考。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巴黎圣母院》是一幅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画卷。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加罗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伽西莫多一旦爱上吉普赛姑娘就真诚相待、忠贞不渝,最后抱着姑娘尸体而自尽;而外貌英武、风度翩翩的法比队长,不仅抛弃了爱斯梅拉达而和另一贵族**结婚,而且成为带兵搜捕吉普赛姑娘的凶手。
雨果在谈到《巴黎圣母院》时说:这本书“如果有什么优点,是在想象、多变、幻想的方面。”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巴黎市区,居然有一个军警很难进入的“乞丐王国”;
爱斯梅拉达愿意嫁给诗人甘果瓦时,乞丐王国的埃及公爵叫诗人把一只瓦瓶摔在地上,一摔成四块,就命令他们结婚,为期四年。小说结尾取名“伽西莫多的结婚”,更带有传奇色彩。
爱斯梅哈尔达死去两年后,人们看到一个颈上没有断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男尸,紧紧抱着一具女尸,把尸骨一拉开就化为灰尘。凡此种种,既突出了加西莫多对吉普赛姑娘的忠贞不渝,又符合读者的愿望,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它以中世纪封建制度鼎盛时代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五光十色的奇异图画,从热热闹闹的场面中揭示出吉普赛姑娘被迫害致死的现实的悲惨故事。
1 哪些文章是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浪漫主义, 态度或描绘文献, 绘画, 音乐, 建筑学, 批评, 和 historiography 许多工作在西部文明在一个期间从晚18 到中间第 19 个世纪期间的智力取向。浪漫主义能看作为特别是代表古典主义 总之Neoclassici 和晚18 世纪秩序, 安静, 和谐, 平衡,理想化 , 和合理性规范的的拒绝。这并且是在一些程 度上反应反对启示和反对18 世纪rationali 和物理唯物主义总之 。浪漫主义强调个体, 主观, 不合理, 有想象力, 个人, 自发, 情感, 这位有远见者, 和transcendental 。 在浪漫主义典型态度之中是: 自然秀丽的被加深的欣赏; 情感结束原因的一般兴奋和感觉结束智力; 一转动在自已和人个性 和它的心情和精神潜在性的一次被升高的考试; 全神贯注与天才, 英雄, 和例外图总之和焦点在他的 和内在奋斗; 一新景色的艺 术家作为一个supremely 单独创作者, 创造性的精神比严密紧持是 重要的对正式规则和传统规程; 重点在想像力作为一个门户对 transcendent 经验和精神真相; 一萦绕兴趣在民间文化, 全国和种 族文化起源, 和中世纪时代上; 并且一predilection 为异乎寻常, 遥控, 神奇, 古怪, 隐密, 怪异, 害病, 和甚而satanic 。 现实主义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麻烦采纳,谢谢!
2 哪些文章是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汪曾棋先生 :这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儿,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书馆管理员大概早巳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施蛰存先生: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昆明的翠湖图书馆来了。那里的章程是每次限借一册,每人可以更换三次。那就是说每人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可以从那里借三册书看。然而,因为借一册书所费的时间太久了,没有一个读者能够在“时间巳届停止借书”的木牌挂出来以前赶交第三册的。我曾经在那里借看一部通海县志,全书四册,我就在借书券上写了四册,但等了半点钟,从楼上一个吊篮里颁发下来的却只有第一册一本。天啊,你知道志书的第一册里面有些什么文章?序文,序文,序文,凡例,疆域,星野,好,完了。于是,大略翻看一二篇序文之后,我就把它掩拢来,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闭目凝神了半点钟。我想,现在去换第二本出来,大概不至于对不起那位忙碌的管理先生了吧?于是我重填一张借书券。这回是指定要第三册了,因为我从第一册目录知道我所要的材料是在第三册里。于是,照例又得等三十或四十分钟,我的书发下来了。捧回到座位上去一看,却是第二册。于是仍又捧到柜上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现在不是应该看第二册吗?”我说:“不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是小学教科书,我不必一定要看第二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了要第三册的。”那管理员检出我的借书券来一看,自言自语的道:“哦,我想你是写错的,给你改了。你再填一张罢。”于是我再填一张券,于是再等半点钟。于是领到我的第三册通海县志,于是在十余分钟之后,“停止阅览”的木牌挂出来了。
两位作家说的确实是同一家图书馆应该无疑,而且说的也应该就是同一个图书管理员。然而,在二人的笔下,对于这同一个图书馆和同一个管理员却是一褒一贬,“爱憎”分明的。在汪先生的笔下,不但这个图书馆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佳”,而且这个有些怪僻的图书管理员也是一个“妙人”,像是从陈老莲的画上走下来的,以至汪先生表示要在适当的机会把他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施蛰存先生写文章一定是遵循“温柔敦厚”诗教的,他在这篇文章里,既没有怨,更没有怒,但是,我们却分明能感到他的不满,甚至反感。别的且不说,以上所引文字结尾部分的——连四个“于是”,就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无奈和愤慨。
前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的读者的眼睛和心目中引起的感情、产生的印象本来便不同;后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的处理会不同。无需赘言,汪先生是浪漫主义派,施先生属现实主义。
3 我现在高一 怎样才能把八百字的作文写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例文浪漫属于青春,浪漫属于爱情,浪漫属于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但浪漫绝不是青春和爱情的专利。
年轻时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在轻轻的微风和如潮的人流中,你大声长吟的歌谣为什么今天不能唱,你放肆的侃侃而谈大声的傻笑为什么今天不敢再做?初恋时在花前月下在幽竟的清晨或是朦胧的黄昏,你曾经一次次献给你心爱人的那一朵朵鲜艳的玫瑰为什么不能让它再重新绽放出一缕温馨。在那柴米油盐的纷杂里,在那平淡无聊的时光里你可以捡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熄灭灯烛伏案面窗去倾听那微风听那细雨。
或是在那轻风月白的夜晚独坐阳台把酒临风面对灿烂的星空和好皓月吟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替东坡抒情,明月几是有,把酒问青天。在那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烦务里你可以忙里偷闲带着家人到柳浪闻莺的河边去垂钓,也可以邀上两三个友人到郊外去看云舒云卷,更可以去选一处斗室听听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或者和一帮友人无聊的吹牛对弈侃大山。
在平淡的日子里你可以用那粗糙油渍的手去打个电话给妻子说几句温馨的俏皮话或倾吐几句真诚而幽默的祝福。也可以在你孩子生日的时候做一只傻冒的唐老鸭南腔北调地给他唱一首生日祝福歌。
别羡慕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多的人去爱他亲近他喜欢他,因为写诗的心永远都保持着那份不退色的纯真和浪漫。
4 描写大雪的300字的作文、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拜托了急清晨,不经意望向窗外,世界早已纷纷扬扬飘起晶莹洁白鹅毛般的大雪,轻盈,灵巧,每片雪花都是一只只精灵,身着莹白连衣裙的小精灵 站在雪下,听着雪花诉说,盈盈飘落,落在头发,面颊,手心,虽然是寒冬,但这雪,却似乎那么温暖,像棉花糖般甜蜜时间缓缓流走,雪仿佛覆盖了我,风,走过,卷起漫天大雪,渐渐地,模糊了我的视线,但每一片雪花却依然清晰,在眼前化作每一丝温暖,将我紧紧包裹 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紧扣十指,默念着美丽的诗句 那雪花洁白如玉,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吗?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像蝶飞舞,调皮的追逐 雪。
真的,好美、。
世界上没有几个读者在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之后不心动手痒,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们无不是从最优秀的读者群中走向艰难的创作之路,最后造就辉煌,得偿所愿。要让我拙劣的资质认识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此,当自以为已经算得上一个优秀的小说读者,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最杰出的小说,并执着相信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只有小说是最有力量让人意外不朽的东东,我自然也按捺不住激动,开始尝试写一个长篇小说。没想到多难并不兴邦,在我用了两年九牛二虎之力写到即将结束的时候,最终因为不知道如何收场,写一个好的小说结尾而痛苦不堪,自信心大受打击。
要想弄明白就不能被尿敝死,自然想到那些创作秘笈。翻箱倒柜,从文学教授开班讲授的创意写作教程,到作家现身说法的创作经验之谈,从享利詹姆斯的《小说的艺术》到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可惜都无法释疑解惑,获得指导,因为他们都无一涉及这个话题。即使是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又有译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和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三书谈到了结尾,但也论述得无法再简约了。作家们都说,万事开头难,开头是小说写作最困难的地方,《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写了十二遍才定稿,《复活》的开头更是修改达20多次,以色列当代文学泰斗阿摩司奥兹还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故事开始了》,专门研究小说开头。这多少有点欺人之谈,起码也是自审不足的误区,没有行动就无所谓困难,小说无论怎样开头,只要下笔写都是确定无疑的事,有何困难?说白了,许多人无法下笔,还是自信心不足。中间部分相对开头就更容易多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怕写不到,只怕想不到。真正最困难的是小说结尾,我甚至敢肯定,有太多的作家对小说结尾是怎么回事几乎一无了解,因为他们写的小说都是稀里糊涂结束的。
福斯特说几乎所有小说都会有一个虎头蛇尾,卡尔维诺说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开篇,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独具特色的结尾却寥寥无几,或者说很难让人记住它们。我即认为结尾是最考验作家耐心、自信心和想象力的地方,多少英雄都牺牲于这处胜利在望的最后阵地,即使如《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两部伟大的小说,它们的结尾也受到责难,殊为惋惜。而有评论家考证,最糟糕的小说结尾当属《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一个黑奴与一个白人少年成了最好的朋友,如此乏味的“皆大欢喜”直接消解了前面小说所批判的种族压迫,马克吐温终于无法背负深刻走完全程,不耐烦地用一个庸俗的幻象溺死了自己的小说。而我一直对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赞赏有加,独怀恨结尾的匆促和文笔粗糙,如果路遥再耐心打磨一下结尾,这将是一部多么完美的小说巨著!
卡尔维诺从传统类型小说上总结了几个俗套的结尾方式:童话故事结束时英雄战胜邪恶,传记体小说总以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教育性小说以主人公变成了成人而结束,警探小说则是最终挖出了罪犯。其它类型的小说则相对困难一些,大都无法如此干脆利落地结束,作者唯恐重复,只好不了了之。并强调,小说最重要的结尾要算那种最后怀疑整个故事、怀疑小说的价值观的结尾,即此前所说,小说的结局应该化解对现实的幻想,让人记住小说属于文字世界,它叙述的事件实质上只是留在纸上的言语。
一本喜剧小说,肯定是平庸而合理的情感照亮了生活,公正的办法是给他一个大团圆的结尾,因为作家们通常都不忍心伤害一个不够机灵但还诚实善良的好人。悲剧小说总有生离死别,让主人公最后一刻死去虽然有点愚蠢,但往往也成为必要条件。欧亨利是最喜欢在结尾处安排一个倒转乾坤的短篇小说家,让读者感觉好像发了一笔横财心生意外之喜,这一招曾广受欢迎,但真实性是最大问题,任谁也不愿总受愚弄,久而久之读者就有了被欺骗的感觉,不太领情了。同样,即使是最聪明的作家也不敢将这一招用在长篇小说中,这几乎等于自杀,长时间共同建立的那份意犹未尽的亲密信任关系就会土崩瓦解——这里可能还要除开通俗惊险小说(侦探、间谍、恐怖),因为它们存在的全部理由几乎就只为了最后的真相大白。契诃夫不但是最大胆的古典短篇小说家,也是对现代短篇小说影响巨大的天才作家,他开创了砍掉小说开头与结尾的片断式写作方式,一篇小说几乎就只是一个突然开始又突然结束了的日常生活片断,据毛姆考证,此方法对曼斯菲尔德的创作具有深刻影响,她不多的那些小说有相当篇幅都是以这种方法写作而成。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样式的最完美继承者是海明威。还有一种作家故意隐藏了确定性的开放式小说结尾。虽然我已经不记得约翰福尔斯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完整情节,但据戴维洛奇考证,作家给小说结尾写出了两种可能性的走向:一个是主角有了美满的结果,另一个则以悲伤收场。这种创作手法还可以延伸到博尔赫斯的许多短篇小说,看到一种不断重复、回旋的更荒诞的时空架构,结尾差不多就是开头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结尾是大多数小说家的弱点。”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引用了乔治艾略特的话,并说小说故事的结尾和文本最后的那一两页文字是不同的两码事。我不太在意这档子事,最后的情节和最后的几个字谁才能真正胜任小说结尾有何关系!不求胜解,或许就是我只能浮泛读书,无法实战小说写作的深沉原因。
20121215修订
小夜曲点评:
难得在坛子里读到如阁兄这样研究小说结尾、探讨小说结尾的好文章!承教了!
小说结尾很容易被一般的作家忽视,尤其是长篇小说,以为完了就完了,随便怎么写都行,这确实是对自己、对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所谓虎头、猪肚、豹尾,对这“豹尾”怎么理解,得考验一位作者(或者作家)的能耐与修为。譬如写百二十回《红楼梦》结尾的高鹗,就比曹雪芹原著(留有许多蛛丝马迹)的结尾差远了。好的结尾应该是意犹未尽,给人留有极大思考和启迪的空间,不能像吃花生豆,轮到最后嚼到的竟是一枚霉烂的花生就让人反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