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时候婚书就是一张纸,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结婚证,而他们的婚书上也是较复杂的,要算好两个人的八字,还要签上各种人的名字。
古时候的婚书跟现在的结婚证用途虽然差不多,但是内容可是多多了:一般使用红纸墨书,还包括求婚帖、允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等等品种, 上面要写男女双方的生辰以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甚至还有父母、祖父母、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所谓婚书,现在叫结婚证,是人们结婚时所订立的文书。
民间婚书起源于唐代,而后各个朝代均有所变化。
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其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民国时期的婚书最为美好,其精美的绘画,秀气的书法,浪漫的誓词,无不让人惊叹连连。
“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的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婚书一般由新郎的父亲书写,将一张大红纸折成若干竖行(以双为宜),以12行写就,暗含“好事成双”、“成双成对”的深刻寓意。
如果父亲不在了的话,可以选择不写落款,或者只写上母亲的姓名。
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家庭,经过了求婚和许婚的过程,一旦达成了联姻的动议,就签订一份婚约书。
人们结婚要经历传统的六礼,后来又简化为三礼,即“纳采”“纳征”“亲迎”,无论是六礼还是三礼,都有一个核心的环节,那就是“纳征”。
由于定婚,就是这个纳征,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婚姻关系的成立,所以从法律的角度说,它有法律规定的程序方面的要件,一定要订立书面的文书的,这就叫做婚书。从敦煌出土的文献来看,在唐朝这个婚书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方提出来的叫做“通婚书”,同意的这一方递交的叫做“答婚书”,都有它相对固定的格式,在两个文书的后面,都是由主婚人来签署的,但是同时还有当事人、还有媒人、还有保人、他们的连属,我们看从整个内容看,最关键的环节一个就是当事人的详细情况,一个就是聘财的数量,它要求这两项在婚书上写得越详细越好,为什么有这种要求呢?这就是为了贯彻一个诚信的原则,防止那个妄冒欺诈,在婚姻里面的妄冒欺诈主要由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冒名顶替
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读音bǔ tā nián guā dié mián mián,ěr chāng ěr chì。
瓜瓞绵绵的意思:子孙像瓜蔓绵延;尔昌尔炽的意思:子子孙孙世代昌盛。这句话的意思是:同姓氏的两家联姻,在一起缔结婚约,结成良缘,是得称的匹配。
桃花盛开之际,正宜婚嫁,预料将一定子孙像瓜蔓绵延,子子孙孙世代昌盛。将白头到老的约定书写在纸上,像红叶题诗一样的天赐良缘,记载于鸳鸯谱上。以此证明。
这句话的全句是: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婚书是我国古代表示男女双方达成婚约的一种凭证,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不过自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组民国婚书的内容之后,那些美到骨子里的结婚誓词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浪漫起来真的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
古代婚书例文: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嘉礼初成,良缘遂缔。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共盟鸳蝶,此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