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斯捷潘诺维奇·阿连斯基的主要作品

安东·斯捷潘诺维奇·阿连斯基的主要作品,第1张

一、4首练习曲 Quatre Etudes op41

阿连斯基的《四首练习曲》Quatre Etudes op41 分别是:

1 降E大调,5/8拍,甚快板,琶音与节奏练习曲。

2 升F大调,2/4拍,活泼的快板,类似于肖邦的升f小调前奏曲Op28-8,但右手织体略为单薄。

3 降e小调,8/12拍,快板,双手齐奏相反方向的琶音练习,令人联想到舒曼的创作手法。

4 a小调,6/8拍,甚快板,右手六度双音练习曲。

二、f小调钢琴协奏曲 Op2

《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这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完全采用传统三乐章结构,即由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行板、第三乐章谐谑曲-终曲组成,但音乐兼具古典气息与俄罗斯风格。乐曲的旋律优美,配器尤为精彩,钢琴的炫技段落也十分动听,时时闪现出冷艳的美感。

三、24首性格小品 Op36

《24首性格小品》Op36是阿连斯基的代表作之一,约完成于1894年。采用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24个调式排序方式作成24首调式各不相同的小品。这24首小曲的标题分别是:

1 前奏曲 Prelude in C major

2 陀螺 The Top in C minor

3 夜曲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4 小叙事曲 Little Ballade in C sharp minor

5 安慰曲 Consolation in D major

6 二重唱 Duo in D minor

7 圆舞曲 Waltz in E flat major

8 古风 In Olden Style in E flat minor

9 蝴蝶 Butterfly in E major

10 勿忘我 Dont Forget me in E minor

11 船歌 Barcarolle in F major

12 间奏曲 Intermezzo in F minor

13 练习曲 Etude in F sharp major

14 小谐谑曲 Scherzino in F sharp minor

15 森林的小河 The Brook in the Forest in G major

16 悲歌 Elegy in G minor

17 梦 The Dream in A flat Major

18 恐惧 Apprehension in A Flat major

19 春天的幻想 Springtime's Reveir in A major

20 玛祖卡 Mazurka in A minor

21 进行曲 March in B flat minor

22 塔兰泰拉舞曲 Tarantella in B flat minor

23 行板与变奏曲 Andante and Variation in B major

24 在原野上 In the Fields in B minor

四、6首小品 Op1

《六首小品》Op1是阿连斯基有编号的第一部钢琴作品。共有六首作品组成。

1 奇怪的错误 Fremdes Leid,f小调,2/4拍,有表情的行板。

2 矛盾 Widerspruch,F大调,2/4拍,欢乐的快板。

3 进行曲 Warsch,C大调,4/4拍,进行曲式快板。

4 无忧无虑 Sorglosigkeit,A大调,5/4拍,流畅的快板。

5 忏悔 Gestandniss,B大调,6/4拍,小快板。

6 渴望 Sehnsucht,f小调,3/4拍,中板。

五、4首小品 Op25

《四首小品》Four Pieces Op25,分别是:

1 即兴曲 Imprumptu,B大调,4/4拍,延绵的行板。

2 梦幻曲 Reverie,a小调,4/4拍,小行板。

3 练习曲 Edute,降G大调,2/4拍,急板。右手流畅练习曲。

4 小谐谑曲 Scherzino,C大调,5/8拍。

六、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 Fantasy on Riabinin's Themes Op48

《里亚宾尼主题幻想曲》Fantasy on Riabinin's Themes Op48是阿连斯基于1899年为钢琴与乐队创作的一部大型作品,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e小调,4/4拍,持续的行板。

七、6首草图 “在海岸边” Six Esquisses Op52

六首《草图 “在海岸边”》Six Esquisses Op52 Pres de La Mer ,是由六首描绘式作品组成:

1 降E大调,3/4拍,持续的行板。

2 g小调,2/4拍,活泼的快板。

3 D大调,4/4拍,中板。

4 降G大调,3/4拍,中速的快板。

5 降e小调,2/4拍,谐谑风格快板。

6 降E大调,9/8拍,急板。

八、C大调第三组曲“变奏曲” Op33 - 双钢琴

《C大调第三组曲“变奏曲”》Suite No3 in C major “Variations” For Two pianos Op33, 为双钢琴而作,全曲是由一个主题和九个变奏曲组成,每个变奏都有各自的副标题,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主题-九个变奏:1、对话-2、圆舞曲-3、凯旋进行曲-4、小步舞曲-5、加沃特舞曲-6、谐谑曲-7、葬礼进行曲-8、夜曲-9、波兰舞曲

《诗人小传·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丘特切夫》

俄国诗人。出身于奥尔洛夫省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自幼喜爱古典诗和哲学。1819年以发表对戈拉齐作品的自由改写开始文学创作。182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被派往俄国驻外使馆工作。在国外(主要是慕尼黑、都灵)生活二十二年,两次与外国女子通婚。1844年回国后入外交部任职。1858年后一直任外国书刊审查委员会主席。

在国外任职期间,丘特切夫陆续在莫斯科的各杂志和文学选集上发表诗歌和译作。他许多抒情诗代表作(《失眠》、《夏夜》、《春潮》、《秋夜》等)就写于这一时期。第一部诗集于1854年出版。丘特切夫是俄国哲理抒情诗最伟大的代表,被称为诗人——思想家。其哲学观点的形成受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的自然哲学体系影响较大。他的风景诗长于刻画季节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善于用艺术形象来体现自己的思想,被象征派尊崇为先师。他的诗曾受到普希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名家的赞赏,对俄国抒情诗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丘特切夫的艺术创作手法从总体上反映了俄国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

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犹如一颗彗星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令世界乐坛为之瞩目。

1865年8月10日,格拉祖诺夫生于彼得堡的一个出版商世家,父为出版商,其母为钢琴家,格拉祖诺夫自幼喜爱音乐。在技术学校读书期间,经巴拉基列夫(1837~1910)推荐,从1880年1月4日起,每周日上一次课,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学习音乐理论。格拉祖诺夫利用课余和寒暑假,甚至卧病在床时,贪婪地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在一年半内学完了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主要课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赞叹道:“他在音乐上简直不是天天在进步,而是时时刻刻在进步。”

1881年,格拉祖诺夫创作的E大调第一(《斯拉夫》)交响曲(作品5号,题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翌年3月29日,由巴拉基列夫指挥,在俄罗斯音乐义校当年的第二次音乐会上首演,一鸣惊人。当年仅16岁的曲作者身穿学生制服出台谢幕时,令在场的听众惊讶不已。居伊(1835~1918)撰文称赞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才华横溢”。而那些墨守成规、心怀敌意的乐评家则竭尽攻击诽谤之能事,说什么交响曲是其父母花钱雇人捉刀的产物;当晚在舞台上竟然亮出了一个由两位著名魔术家署名的花篮;报纸上甚至还把格拉祖诺夫画成一个尚在吃奶的婴儿。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俄罗斯音乐的赞助者贝里亚叶夫(1836~1903)聆听了格拉祖诺夫的第一交响曲之后,对这位俄罗斯音乐的新秀极为赞赏,并给予他全力支持。 格拉祖诺夫的才华引起了柴科夫斯基极大的关注。1890年,柴科夫斯基在致格拉祖诺夫的信中写道:“我是你的才华的热烈崇拜者;我极为珍视并认真看待你的追求,你对艺术的忠诚。我愿促成你的才艺充分发展,我愿能够对你有所助益。”为此,柴科夫斯基不断地给予他指导和帮助。格拉祖诺夫还得益于俄罗斯复调大师塔涅耶夫(1856~1915)的指导,从而提高了对位法的写作技巧。格拉祖诺夫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我发现柴科夫斯基首先是一位抒情旋律作曲家,他把歌剧的各种要素带进了交响乐。”而格拉祖诺夫的音乐创作,正是吸收了柴科夫斯基的抒情性和鲍罗丁的史诗性,才形成其特有的乐观明朗、抒情叙事的音乐风格。

1893年,格拉祖诺夫完成了具有抒情性与叙事性风格的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48号,题赠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表明其交响乐创作业已成熟。 1891年起,在贝里亚叶夫家里举行“星期五晚会”,演奏俄罗斯室内乐新作。格拉祖诺夫创作的大部分弦乐四重奏都曾在“星期五晚会”上演奏过。以第三(《斯拉夫》)弦乐四重奏最为著名。此外,格拉祖诺夫还作有一首弦乐五重奏,钢琴小品,浪漫曲和合唱作品。

格拉祖诺夫不仅赢得了恩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尊敬,并与其结为挚友。他还成为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李亚多夫(1855~1914)为中心的新俄罗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贝里亚叶夫逝世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与李亚多夫共同负责保护其遗产,并继续贝里亚叶夫生前开创的各项事业:出版俄罗斯音乐作品,举办俄罗斯交响音乐会和以格林卡命名的一年一度的作品比赛(1884—1917)等,旨在弘扬俄罗斯音乐文化。 格拉祖诺夫在捍卫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莫过于他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8年至1890年共同整理续成了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格拉祖诺夫“根据记忆”谱写了歌剧《伊戈尔王》序曲。格拉祖诺夫还整理完成了鲍罗丁未完成的A小调第三交响曲的两个乐章。无论是整理或续成前人的作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为了维护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遗产,而埋头创作的精神,以及把握原作风格的艺术造诣,都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格拉祖诺夫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他的绝对听觉和内心听觉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界,令人望尘莫及。他与音乐史上的那些交响乐大师一样,通常要等到乐曲已经在他心里胸有成竹之后方才动笔,而一写下来就是定稿。他是一个充满交响乐思维的作曲家,他能视谱弹奏最复杂的总谱,听起来像一个卓越的乐队在演奏。他对于乐队中每一件乐器了若指掌,运用自如。1896年,格拉祖诺夫访问伦敦,在指挥排练他的第四交响曲时遭到了乐手的抵制,作曲家当场从容不迫地拿起圆号,吹出了被认为“不可能”演奏的音符。

1907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授予格拉祖诺夫名誉博士学位。可见,作曲家在英国享有的崇高声望,比起勃拉姆斯、圣-桑斯、布鲁赫、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包伊托和格里格等大师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格拉祖诺夫最为出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便如此,它与古典交响乐经典作品在音乐会上被演奏的频率相比,则颇为逊色。

1925年,由一批白俄音乐家在中国哈尔滨成立了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并于1932年6月9日由Y·M·戈尔德施京指挥,在该校演出了格拉祖诺夫的第五交响曲(见《哈尔滨西洋音乐史》)。解放前,上海工部局乐队在斯鲁斯基的指挥下,也演奏过这部交响曲(见《李德伦传》)。新中国成立后,仅于2001年7月14日,由笔者指挥广州交响乐团在星海音乐厅演奏过一次格拉祖诺夫的第五交响曲,并成为当晚最受欢迎的曲目。 1894年,格拉祖诺夫首次应舞剧编导大师彼季帕(1819~1910)的委托,创作了《芭蕾场景》(作品52号),实际上这是一部美妙的管弦乐组曲。

1896~1897年,他和彼季帕通力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舞剧音乐《雷蒙达》(作品57号)。1898年1月7日,《雷蒙达》在彼得堡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两位艺术家都不重视舞剧的情节,而更醉心于舞步和音乐。这部舞剧音乐美轮美奂、丰富多彩,继承了柴科夫斯基舞剧音乐交响化的风格,成为俄罗斯芭蕾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翌年,他又完成了舞剧《**—丫环》(作品61号,又名《达米斯的考验》),1900年上演,1924年修订。优雅精致、情趣盎然的独幕舞剧《四季》(作品67号)完成于1899年,1900年于彼得堡首演。包含冬、春、夏、秋四个场景,共16首乐曲。伟大的俄罗斯芭蕾艺术家安娜·巴甫洛娃(1881~1931)当年仅19岁,在其中表演了她塑造的第一个角色而崭露头角。此外,格拉祖诺夫配器的《肖邦组曲》(作品46号,1893),1907年上演,由福金(1880~1942)编导,后改名《仙女们》,以及为舒曼、李斯特、穆索尔斯基和柴科夫斯基等人的乐曲所作的配器也值得一提。 1899年起,格拉祖诺夫任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1905年,格拉祖诺夫为了抗议沙皇当局解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音乐学院的职务愤而辞职。同年年底,当局被迫妥协,在学院终于争得了独立延聘教授和选择院长的自治权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等人重返学院,并由格拉祖诺夫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之后出任院长,直至1928年。格拉祖诺夫从事音乐教育30年,贡献卓著,是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但耗费了作曲家近半生的精力。当年俄罗斯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革,格拉祖诺夫遇到的种种困扰是不难想象的。他全力保护犹太学生和犹太音乐家,使之免遭沙皇当局的杀戮。他用自己的年薪接济贫困学生。他风趣地告诫那些莘莘学子:“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每当学年结束时,他毫无例外地亲自聆听数百名学生的考试(包括打击乐的考试),并逐一提意见,写评语。在他领导彼得堡音乐学院(十月革命后更名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时期,学生数千名,无一不受惠于一代宗师格拉祖诺夫的教诲。1922年,苏联政府表彰格拉祖诺夫创作生涯40周年。授予他共和国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并决定给予格拉祖诺夫便于他创作活动与他成就相称的生活条件。但他当即表示,希望不要把他置于和其他公民不同的生活条件下;同时呼吁政府关照音乐学院的取暖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了学院急需的劈柴。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之后,夏里亚宾、格列恰尼诺夫、库谢维茨基、马尔科、拉赫玛尼诺夫、海斐兹、皮 亚季戈尔斯基、霍罗维茨、普罗科菲耶夫等一大批俄罗斯音乐家流亡国外。而格拉祖诺夫于1921~1922年访问赫尔辛基和德国之后,毅然返回了祖国。1928年,格拉祖诺夫赴维也纳参加舒伯特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前往巴黎就医。而实际上是格拉祖诺夫行前因出面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鲍里斯·戈登诺夫》的配器版本进行辩护,遭到当时音乐界的学阀阿萨菲耶夫的恶毒攻击,严重地伤害了大师的尊严,迫使他离开了祖国俄罗斯。

由于健康的恶化和心情郁闷,在侨居国外的八年中,他的音乐创作和社会活动寥寥可数。1929年,格拉祖诺夫赴美国访问,在底特律指挥演出了他的第六交响曲。而在此期间,作曲家只写了C大调第七弦乐四重奏(作品107号,1930),一首C大调大提琴叙事协奏曲(作品108号,1931)和一首降E大调萨克斯协奏曲(作品109号,1934)。1936年3月21日,格拉祖诺夫在巴黎病逝。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1804-1857)。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

中文名: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外文名: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

国籍:俄罗斯

民族:俄罗斯

出生地: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

出生日期:1804年

逝世日期:1857年

职业:作曲家

毕业院校: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

主要成就:俄罗斯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穷歌手》、《格鲁吉亚之歌》、《悲怆三重奏》、《降E大调六重奏》

人物经历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于1804年出生于一个庄园主家庭,童年时就对民间乐曲发生兴趣,从农奴乐师学习小提琴、钢琴,经常是农奴乐队音乐会的座上客,而且参加演奏小提琴、长笛等。1818~1822年,在圣彼得堡贵族寄宿学校学习期间受教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诗人丘赫尔别凯,有进步思想的学者老师,如法学家库尼岑、历史学家阿尔谢尼耶夫、心理学家兼美术家加利奇,这些都是当时反对农奴制的著名人士,因此对少年格林卡的个性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格林卡的公民意识和热爱自由的思想日益成熟,圣彼得堡学业结束后不久,十二月党人于1825年12月起义失败,格林卡也由于与“叛乱者”有交往而被传讯。在圣彼得堡学习期间,那里的艺术氛围熏陶着青年格林卡,从而使其音乐天赋得到发挥。他经常涉足剧院,欣赏莫扎特、罗西尼和法国音乐学院教授凯鲁比尼等人的知名歌剧,跟贝姆学小提琴,向爱尔兰钢琴家菲尔德学钢琴。而德国钢琴家作曲家迈耶尔则是格林卡乐理学习的主要老师。

1824年

格林卡任职交通委员会办公厅,这个公职他并不经心,却尽力搞音乐创作,并创作了不少室内乐作品、钢琴曲、乐队用曲。他早年优秀的浪漫曲《穷歌手》和《格鲁吉亚之歌》最能表明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已脱颖而出了。

1830~1834年

格林卡先后游学意大利、奥地利、德国,了解了欧洲各大城市的音乐生活,结识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里尼、浪漫主义歌剧巨匠唐尼采蒂,因此这期间他的作品如室内乐《悲怆三重奏》、《降E大调六重奏》、浪漫曲《威尼斯之夜》、《胜利者》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生活感受,同时对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萌生了写歌剧的想法,虽然意大利歌剧中旋律因素多彩多姿,令人赞叹,但格林卡内心却是“我真心地不能做一个意大利人,因为我心系祖国,因此我萌生了要写俄罗斯风格的歌剧的想法。”1834年春,格林卡回国后立即着手他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的创作。这部歌剧充分体现了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巳树立的现实主义和人民性的创作原则,而且作曲家在诠释历史主题时又遵循将其体现为人民悲剧的原则,从而使俄罗斯人民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苏萨宁的形象中得到感人的全面表现。值得指出的是苏萨宁这个人民英雄形象是受到著名十二党诗人雷列耶夫的《冗思》的影响而创作的。更有意思的是此剧于1836年首演于圣彼得堡大剧院时剧名是《为沙皇献身》。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尼古拉一世对新歌剧十分关注而钦定的。

《伊凡·苏萨宁》首演成功,成了俄罗斯艺术生活的大事,普希金、果戈里、茹科夫斯基、奥多耶夫斯基等知名作家纷纷致以热烈祝贺。然而,格林卡乐曲中的人民性遭到贵族观众的非议,认为该剧的音乐是“乡巴佬音乐”,所幸的是脚本作者、宫廷诗人罗森所写的唱词道白不乏传统的尊君色彩,从而最终获得官方的认可。

格林卡第一部歌剧的成功为俄罗斯音乐艺术开启了崭新的经典时代,不仅在俄罗斯获得应有的评价,外国评论家也给予很高评价,法国的一位评论家写道:“这不仅仅是部歌剧,而是一部民族史诗。”格林卡的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从1837年构思至1842年首演于圣彼得堡大剧院,断断续续写作的六年中他还创作了不少高质量的乐曲,有据普希金的诗篇《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我们的玫瑰在哪儿》、《静夜和风》谱写的浪漫曲,还有悲歌《彷徨》、声乐组曲《告别圣彼得堡》等。

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使格林卡在精神和生活上陷入困境。第一件事是1837年皇帝为了奖励格林卡的创作而任命他为宫廷合唱团的乐长,岂料尼古拉一世的“皇恩”成了作曲家的沉重负担,因为这个差使置格林卡于奴仆似的宫廷官员地位,这岂能忍受;另一件事是与1835年结婚的妻子伊万诺娃打离婚官司。这是一桩错误的婚姻,伊万诺娃没有文化,心胸狭隘,与丈夫的音乐兴趣格格不入,本来就使格林卡深感失望,现在又雪上加霜,上流社会中庸俗无耻的搬弄是非导致格林卡再也无法将这个不愉快的婚姻维持下去。两件事情使格林卡异常沮丧,他远离亲朋,埋身于演艺圈中,嫉恨、谎言蜚语和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幸,使他深陷孤独而难以自拔。蛰居了两年后,格林卡先后在法国和西班牙游学,记录下民间歌手和吉他手演奏的西班牙旋律,观察了西班牙的民间音乐,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创作了两部著名的交响序曲:《阿拉·霍塔》、《回忆马德里的夏夜》(现简称为《马德里之夜》)。四年的欧洲之行终于使俄罗斯音乐大师享誉欧陆,名闻遐迩。1847年回国后在家乡住了一段时间,翌年三月旅居波兰华沙,格林卡完成了《回忆卡斯蒂里亚》,值得指出的是,此时他创作了著名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从而实现了作曲家把俄罗民歌交响化的夙愿。

晚年

19世纪50年代正值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成熟繁荣时期,艺术中民主化进程发展时期,也是农奴制改革的前夜,这些社会因素对他的创作思想影响很大,从而萌生了创作以乌克兰民间习俗和歌颂人民英雄为主题的交响乐的计划,如50年代初,据果戈里中篇小说的构思的主题交响乐《达拉斯·布里巴》,1855年准备写一部描写民间习俗的歌剧《一女两夫》。遗憾的是两部酝酿中的巨著未能付诸实现。但其创作思想却在60年代形成的对开拓俄罗斯民族音乐有贡献的众多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格林卡去世的前一年春,为了研究他深感兴趣的古老的复调音乐,建立有俄罗斯特色的对位法,他不顾体弱多病,千里迢迢来到柏林,悉心研究了意大利复调音乐大师帕莱斯特里纳、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和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巴赫等人的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的二月,他病逝柏林。

格林卡不仅是俄罗斯的乐坛巨擘,而且也是世界乐坛上不朽的音乐大师,之所以能有如此殊荣是因为他热爱人民,深刻理解人民性,尊奉人民性为自己的创作原则,格林卡认为人民性就是普希金所说的,反映人民的性格、世界观、思想方式以及他们的情感。他自己曾说:“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又说:“人民创造音乐,而我们艺术家只是改编而已。”格林卡的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两部歌剧的主人公苏萨宁和鲁斯兰的英雄形象上。他最著名的三部幻想曲《阿拉贡霍塔》、《马德里之夜》与《卡玛林斯卡亚》则是他后面那句话的体现,可以说是作曲家在民间歌曲的启迪下,谱写成的描绘民间习俗、反映其思想感情的代表作。

格林卡的创作极其丰富,几乎囊括了全部主要的音乐体裁:歌剧、戏剧音乐、交响乐、钢琴曲、浪漫曲、室内乐。他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俄罗斯古典歌剧,他的歌剧对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是他首先以歌剧形式创作交响乐,而且完全摒弃歌剧中带道白的“混合”原则,这种大胆的创新可以说是对当时俄罗斯所有歌剧的一个挑战。总之,格林卡的创作大力推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了后继的乐坛巨子,甚至可以说20世纪苏联各民族的音乐流派也在格林卡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影响下成长壮大。

人物评价

格林卡是第一个将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而使之达到先进水平的作曲家,被视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以爱国主义的内容和质朴的民族形式相结合而著称,在歌剧、管弦乐、歌曲等重要领域为俄罗斯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路。他的歌剧,为俄罗斯的歌剧发展铺设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历史性题材,以《为沙皇献身》为代表;另一条是神话、传奇题材,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为代表。在器乐创作领域,还开创了标题性和民歌变奏性质的管弦乐道路。他的作品,风格清新,富于生活气息。而他的艺术歌曲,是建立在城市小调的基础上,使之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此外,他还吸收异国情调和多民族音乐语言来丰富俄罗斯音乐形式,对日后的俄罗斯作曲家影响极大。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作品评价

格林卡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

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主要作品

格林卡《伊凡·苏萨宁》序曲

作品简介:歌剧《伊凡·苏萨宁》作于1836年。剧情描述17世纪俄罗斯举国奋起抗击波兰侵略者,并把波兰军队围困在莫斯科,正当胜利在望时,另一支波兰军队突然出现在农民苏萨宁的村庄,胁迫苏萨宁带领他们抄近路赶赴莫斯科解围。苏萨宁把敌人引进荒无人迹的森林,自己与陷入绝境的波兰人同归于尽的故事。《伊凡·苏萨宁》序曲概括地体现了歌剧的中心内容,曲中所有主题都取材于歌剧音乐。用奏鸣曲式写成。乐曲从庄严而响亮的引子开始,象征着俄罗斯祖国的形象,紧接着双簧管奏出一支悲哀的旋律,诉说着俄罗斯人民所经受的苦难。引子过后,急速的第一主题描写了战乱中俄罗斯人民的惶恐和不安,突然闯入的插句,用波兰的玛祖卡舞曲的节奏代表波兰侵略者的形象。随后音乐进入明朗而宁静的第二主题,仿佛是苏萨宁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忆。音乐进入发展部后比较紧凑,用复调作曲技法揭示出紧张的矛盾冲突,并展示了苏萨宁死前大义凛然的场面。之后进入胜利和最后凯旋的欢呼,全曲在威严而宏伟的乐声中结束。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作品简介:《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作于1848年。采用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乐曲开始在一段简短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奏出,然后是主题的三次变奏,随着合唱的进入,旋律的呈示和交织,描绘出一幅幅俄罗斯农村婚礼的生动画面。在一小段连接句后,急速、活跃而热烈的第二主题的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已经完成,喜宴正式开始。第二主题运用装饰变奏、衬腔、音调的引伸发展和配器等作曲技法,使气氛越来越喧闹、幽默、热烈,当情绪达到最高潮时,整个乐队突然安静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断两次从远处传来。全曲在乐队猛然的一击后结束。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作品简介: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于1842年。选自叙事诗体的神话故事,剧情描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武士鲁斯兰和基辅大公罗斯的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游吟诗人预言新婚夫妇将有劫难,但忠实的爱情会使他们逢凶化吉,苦尽甘来。果然,婚宴结束后,在闪电雷鸣声中新娘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契尔诺莫尔劫走。基辅大公要求武士们把公主找回来,并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找到的人为妻。鲁斯兰在出发寻访公主的旅程中,得到一个睿智老者的帮助,打听到柳德米拉的下落并得到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他逃过女巫的算计,从死里复活一次,最后用宝剑破了魔法师的妖法,把公主救了出来并与公主美满完婚。《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采用歌剧中的对比性主题发展而成,全曲充满明朗的色彩、欢乐、喜庆的情绪和英勇、果敢的精神。普莱文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以其清晰而流畅的线条、精彩的诠释,让听众在格林卡这首欢跃、惶恐、斗争、喜气洋溢的音乐声中领悟到作曲家的真正涵义。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为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它欢快而且充满了活力。接着立即进入呈示部,乐曲迅速推向由弦乐部分演奏的轻快而明朗的急速旋律,它以豪放、奔腾的气势,成功地勾画出武士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副部主题转为F大调,音乐来源于歌剧中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序曲的发展部经过全乐队的强奏、弦乐拨奏和激动的弦乐拉奏,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又回到D大调,把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出来,但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

其他作品

歌剧:《为沙皇献身》(即《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管弦乐:《阿拉贡霍塔》、《卡玛林斯卡娅》、《马德里之夜》、《幻想圆舞曲》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钢琴与弦乐六重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68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