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作品《孔雀》之意义,至今还没有人指出。在柏林的时候,这位外表木讷的摄影师,谦逊地向德国人表示自己碰到了好剧本。其实他超出了曾与之合作过的任何"大师"。他自己正走向大师。而在他之前,中国大陆根本没有出现过大师。我的个人观点:华语**的大师一直在台湾。有首歌谣也许听过,被传诵在《孔雀》描写的那个年代:报告司令官,我老婆在台湾,没有裤子穿,捡了一块布,缝了个三角裤。就是这样一个台湾,八十年代初开始了**新浪潮运动,出现了杨德昌和候孝贤两位影像文化大师。当时台湾流行着功夫片、琼瑶爱情片和军教宣传片。他们的出现,使一种**成为台湾几十年间历史及社会变迁的一个注解、一份见证。 "个人成长的故事里隐喻着集体成长记忆的主题。" 顾长卫的《孔雀》似乎开始了这样的隐喻。如果看过杨德昌的《一一》的人,甚至会觉得《孔雀》背景音乐的风格和出入方式,以及某些场面的剪辑,与《一一》颇为相似。这不是贬低《孔雀》,把它与戛纳**节的获奖影片相提并论,并不丢份。陆川这个**圈的后生小子去拿金马奖的时候,想的是去台湾与杨德昌谋一面,可见这位台湾导演对**科班生的影响力。 原本我们大陆的观影者也该从影像里经历一些变化。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给无数个体带来频繁震荡,震荡之下形成纷乱的人生细流。"第五代"的**工作者理应与台湾同行一样,呈现人生细流表现人性江河——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但一切被忽略和遮蔽了。从1988年著名的《红高梁》起,便开始走向了虚幻的浪漫主义。那时我们还以为发生了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实仅仅是场面和情节上的低层次鼓噪。这种风格如今仍存活、残喘、延续在"**奇才"张艺谋的影片里。依旧是夸张的情感、杂耍的情节、媒俗的场面,今天的《十面埋伏》只不过是技术上稍加精良的十多年前的《红高梁》。 戏剧性的事情是:当年《红高粱》的摄影师——可能将被后人称作"后第五代"的顾长卫——许多年以后才拍摄了中国大陆首部大师级**作品——印有**事业管理局公映许可证的《孔雀》——中国**的文艺复兴,一下子晚了十七年。 看**时第一遍的感受最重要,也最直接,犹如与美好恋人的头一次见面。把《孔雀》介绍给周围的人看,自己一旁再看,不知不觉看了四遍,这是在解读**了,与初恋的情人已混得相当熟,起初愉悦的感觉快要消失殆尽了。然后去天涯的独立**、去西祠的后窗、去网易的**版区,拜读高手与俗手的读解,无疑这是在糟蹋这部**了,与恋人上了床,已经是满眼不堪三月暮。 在河南安阳街头的菜摊子跟前,在一堆红艳艳的西红柿的陪衬之下,她的情感在压抑中释放,在宣泄中哀伤。我也情不自禁悲从中来。看到卫红"姐"与"初恋情人"街头偶然相遇——对面相逢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段落,以及紧接下来的孔雀开屏,才觉得顾长卫终于找到了想要述说的事情,影片的高潮到来了也就结束了。 回首青春只有万般无奈,往昔的热情连点余温都没有留下。青春与世俗总归是格格不入。青春过后,上面的灰尘一定会很厚。 同学毕业前语重心长之语犹在耳畔:**终归是**,不要太迷恋呵。是啊,正如青春终归是青春,不要执著太久。 "手风琴"和"降落伞"都是"梦想"的象征物和代名词,沸腾的"开水壶"才是世俗生活。年轻的"姐姐"看一眼"开水壶"而不加理睬,是个错误,不实际必将失败。她想当伞兵是少女的罗曼蒂克在起作用。两个女配角中单纯的"胖姑娘"当上伞兵,是"胖姑娘"那个诡计多端的姐姐在起作用,是利益的主动出击,是河南人的市侩主义。卫红"姐"善意的心计再多,也敌不过世俗的力量。她只能导致干爸"摸电门",虽然干爸在她的感召之下,曾经翩翩起舞。尽管那是一段相当不错的热情的朝鲜舞,尽管那是一段久违了的青春之舞,然而青春就是狐狸精。热情就是害人精。干爸的自我觉醒、神采飞扬,也只在一瞬间迸发,通常我们把这叫:找到感觉了。他的家人不会理解,在他们眼里,这是"勾引"惹得祸,理应代表世俗的力量去痛殴高卫红。卫红的妈妈不理解女儿,时常抬起紧绷的下巴,用疑惑和冰冷的眼神打量"姐":你以为你是谁?啥都看不上眼?这样的眼神,我们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遭遇过,大人们搞不懂小孩到底在想什么。我们都曾经与俗尘格格不入。 顾长卫这部忧郁潮闷的影片,还是给了青春一些亮色。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射在楼顶之上,树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伞兵好象和云朵一起从天而降,飞机的轰鸣声渐渐远离。手风琴和钢琴配合画面情绪来回地交替,一会儿拉长一会儿跳跃,时而梦幻般舒缓时而爱情般明朗。高卫红自制降落伞,并系在自行车上飞翔的那个片段,近乎疯狂,可以看做是青春的礼赞。有人说换斯皮尔伯格来导演,一定会让她的自行车飞起来,就象《ET外星人》那个著名镜头。其实顾长卫已经很出格了,已经够浪漫了。早有聪明的看客质问了:在物质匮乏的年头哪能缝制这么漂亮奢侈的降落伞?那得多少布票啊?由此知道,中国的**观众从来不容许挥霍意念,这就想拽顾长卫一把,让他跌个重重的跟头,就象导演让卫红妈妈奋不顾身地把卫红拽下来一样。 那个全家打蜂窝的细节,是个高度凝练的诗意化场景,也只有**才能够做到。换用文学手法无法表达,只能是一个句子:高家一家人在打蜂窝煤的时候,一场急雨把一切都淋湿了。**中的场面却让我们产生无限联想。《孔雀》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而且每场戏几乎都是一镜到底。这个场面我计算了一下,共2分38秒。聪明的看客说自己的老爸打蜂窝前都知道预料天气的,有失手的时候,但也不会象片中那样狼狈。面对此情此景,要从生活真实性上挑毛病,只能误解**艺术。从艺术手段看到思想的表达,从场面之中和情节之外领悟诗的层次,唯有大师才留给观众这样的思考空间,因为大师信任观众。毛主席的毕生精力是让我们吃饱,江主席是让我们吃好,胡主席将要让我们思考。可是有些匠人"艺术家"毕生精力是镜头拍得好让观众跟着情节跑,走马官花打打杀杀严禁随便思考。这恐怕违背"三个代表"。 其实影片中的这个场景是司空见惯的,成年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最大的戏剧性也不过如此。我们都观察过蚂蚁窝,这个场景就好象一双眼睛在观察蚂蚁窝。倒不是表现手忙脚乱,而是生活如此地真实和如此地平庸,确实叫人感到手足无措。"姐姐"想要走出这个画面,却四脚朝天滑到了,美丽的女孩象征着理想和青春,却这样地弱不禁风。 一相情愿的追求不光发生在充满灵气的姐姐身上,连"脑子有点笨"的哥哥高卫国也有追求。他的理想是"交朋友"。 "我的工作换了五、六个了,连个朋友都交不住" 他竟然还想交女朋友。那个场景着实迷人:哥哥站在木房子一旁,面带憨笑目光迷离,街上散发着夕阳的余辉,一群下班的女工渐渐占满镜头,身后的情侣骑着自行车鱼贯而过。受到了感染,他情窦初开,眼光不错,一下子相中了纺织厂的一枝花——陶美玲。这必将是充满人性关怀的美丽一幕,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看客们当年是否追求过班花?追求过校花?就没有犯过傻?恐怕还不不及"哥哥"的色胆大呢。你是孔雀,也开屏给大家看看? 哥哥的戏份与姐姐旗鼓相当。很多人持"三段论"的观点,认为结构简单明了,通过姐、哥、弟的各自故事来组织全片。我认为全片是统一在一个主题意念之下的完整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姐姐毫无例外是根主线,哥哥和弟弟由她来贯穿。姐姐与招兵的"初恋情人"街头相遇作为故事结尾,正好前后呼应。 尤其欣赏哥哥"送伞"一段。傻哥哥冒着小雨,迈进校园的月亮门,踱着小碎步,与朗读《荷塘月色》的画外音——"零星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盹"——构成绝佳的声画关系。从教室出来,又被优雅的歌喉所吸引,驻足女厕所门旁仔细倾听。我没听错的话,厕所的姑娘哼唱的是**《小街》的插曲。《小街》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轰动一时的影片。郭凯敏饰演文革时的右派子弟,他到剧团给女友(张喻饰)偷假发被一群人追赶,打成了瞎子,这个悲剧片段的背景音乐是《妈妈留给我一首歌》。傻哥哥听傻了,听入迷了,不知道一次纯正的暴力殴打将要莅临到自己头上。八十年代的伤痕**中的插曲,预示下面发生的事情,倒是有点幽默的成分。不过弟弟将伞尖扎向自己的哥哥的时候,气氛才变得格外沉重。 弟弟的性格在哥哥的故事里就得以表现了。如果说姐姐是孤傲的,哥哥是平和的,那么弟弟则是古怪的。如果说姐姐回归于世俗中的平淡,哥哥回归于世俗中幸福,那么弟弟可用"堕落"于世俗来形容。原本都与俗尘格格不入。但理想是伞,世俗是大地,终有一天人们会降落。和陶美玲一样:昔日人人环绕,如今黄花堆积,借酒浇愁;和征兵帅哥一样:昔日光环四射英姿飒爽,如今落魄街边,嚼着韭菜包子,即使还是一口纯正的北京话。 河南安阳的街头,姐姐卫红笑着看着自己的梦中情人。然后转过身,似乎一切都已经释然。她对弟弟说那是"一个爱着我的人"。镜头跟随弟弟的视线,我们发现帅哥身后一个女人提着一捆卫生纸从商店走出来。仔细一看:她竟然是"胖妹妹"的姐姐!"胖妹妹"的姐姐竟然成了招兵帅哥的妻子! 俗尘中人生竟然是这样!美好的愿望往往成空!人生是被选择的! 公园孔雀开屏这个场面长达4分20秒。孔雀在前景,后景中三家人分别走过。这个场面一镜到底是有难度的。他们说完话离开,然后孔雀开屏,倘若在一个时间段、用一个镜头拍下来,就绝对经典了。这不好安排,只能靠巧合,所以有个很明显的叠化。倒不如把结尾"弟弟"的画外音叙述提到孔雀开屏前面来,镜头再回到公园,最后看到孔雀开屏这个景象。这样既掩饰了那个很拙的叠化,又能延长情绪的长度。放在结尾的话,我猜想顾长卫可能担心这个时候**院的观众已经探头探脑地纷纷离开座位了——呵呵,这是中国观众的通病——不能体会他的深远意境了。
希望采纳
汗,我的上传文档分享里面有一篇关于“美术鉴赏”的论文。你看看可以不嘛?
浪漫主义的独特”浪漫”
摘要: 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前半,特别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风靡于法国,也风靡全欧洲。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关键词: 浪漫主义思潮;自主独立。
引言: 法国大革命胜利了,但胜利后,获得利益的是大资产阶级,老百姓依旧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群众对现实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一直蔓延到讨伐为政府歌颂功德的古典主义绘画。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也认为,此时此刻最浪漫的事就是为老百姓呐喊,回到百姓中去,回到自然界去,反映民声。
浪漫主义发生于资产阶级获得政权之后,是启蒙主义的继续。它肯定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争取个性的解放,特别关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受压制的个性和人权,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对个性的描绘。它否定现实,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看不清未来的前途;有时展望未来,把希望寄托于空想的世界里,寄托于遥远的国家、时代和远离现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时却回顾过去。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浪漫画派抛弃了古典画派的匀称庄重的形式,完美平衡的构图,主张通过饱满的色彩、强烈的阴暗对比、急速的节奏来刻画现实生活中英勇豪迈而有意义的事件,从而造成动人心弦的场面。狄奥多•席里柯(1791~1824年)的《梅杜萨号之筏》被认为是浪漫派绘画艺术的宣言书。
“浪漫主义狮子”德拉克洛瓦(179~1863年)。德拉克洛瓦知识广博、情感丰富,擅长音乐,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重视色彩的热烈奔放,认为“色彩是绘画的主角”。他明确提出,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而不是如古典派那样在画好的“素描”上“填”颜色。他在1824年首次展出的《希阿岛的屠杀》,描绘了土耳其侵略军在希阿岛大肆掠夺和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的暴行,表达了画家本人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德拉克洛瓦创作了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的《沙达纳帕路斯之死》、《猎狮》、《阿拉伯人与马》等都是浪漫主义画派的杰作。
热里科(1791~1824)。 法国画家。1819年《梅杜萨之筏》引起轰动,这幅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而使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触礁沉没的事件,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 。该画的出现,引起了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者研究他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者则为画面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悲剧性力量所震撼,而写实主义者对他的题材的真实性备加称赞。热里科一生留存油画191件,素描180余幅,石版画100幅,雕刻6件。他的艺术风格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预示着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早期印象主义的出现。
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浪漫主义更侧重于感性,画家们对历史体裁不再钟爱,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想法,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凭借资产阶级最响亮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的旗帜,浪漫主义向封建堡垒发起攻击。所以,浪漫主义是资产阶级上升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主导倾向是尊重个性,面向未来,并努力挖掘个人潜能,实现自由理想。
浪漫主义艺术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与时代的解放运动相联系的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它注意到人民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却带有片面性。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情感洋溢、对理想热烈渴望和创作幻想的新世界,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特色:反映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对个性和情感表现的强调,对幻想的主观世界的偏爱,对比喻(寓意)和对比以及灿烂色调、大胆构图的爱好。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曾多方面地给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巨大而经常是有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期很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
参考文献:《世界艺术瑰宝——世界名画》: 作者:唐译 编著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百度全科;书名:世界名画家全集:德加 ISBN:754343141 作者:何政广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1-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