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浪漫主义风格且对应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的浪漫主义风格且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第1张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于雄伟瑰丽意境的描绘,折射出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为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蜀道难》,有着气吞山河的宏伟气势,产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都为后人所歌颂和赞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人将笔触伸向远古时代,对秦地沟通、蜀国开国的历史进行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唯美的“三顾茅庐

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我们会发现,内容不是战争,就是设计置人于死地,抑或卖主求荣,人性几乎都湮灭在刀光剑影中,湮灭在出谋划策中,湮灭在争权夺利中。但读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我不禁被文章的唯美所折服。

环境之美。诸葛亮居住的地方是怎样呢?文章是这样描写的:“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以及“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样的环境,自然能孕育大智慧者。也只有大智慧者,才有资格居住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情趣之美。刘备进入卧龙岗,所遇到的人都非常高雅,正如文中所写到的那样:“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刘备每每遇见之人,都以为对方是孔明。“一顾茅庐”遇见的是博陵崔州平,其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二顾茅庐”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隐士是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后刘备从孔明之弟诸葛均口中得知,孔明和他的朋友行踪不定,“或驾小舟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即便是孔明的岳父,也是踏雪寻梅的高雅人士。如果人生能有这样的情趣,与神仙何异?

雪景之美。刘备“二顾茅庐”正值隆冬大雪,其雪景也是美不胜收的。不妨摘其中的几句:“山如玉簇,林似银妆”,“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便是刘备“二顾茅庐”没遇到孔明,见景伤情的诗句也很唯美:“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了前面的铺垫,“三顾茅庐”也就水到渠成,孔明睡醒吟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刘备的诚心和仁义终于使卧龙醒来。躬耕南阳的孔明也得以遇到“明主”而大显身手。

“三顾茅庐”这样唯美,跟作者推崇刘备的求贤若渴、仁义远播,神化孔明的夺天地造化之能是分不开的。也许“三顾茅庐”的唯美,正是罗贯中先生的精神寄托。

不要等“刘备”

——读《三顾茅庐》有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在寒假中,我读过一些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畚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畚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读《三国演义》后,三顾茅庐这一章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备的思慕贤才 ,诸葛亮的胸怀天下

刘备听了徐庶的建议,决定去寻访卧龙先生。第一次不巧的很,卧龙先生一大早出门了,刘备没有马上就走,而是在门外等候,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在关、张二人的劝说下,无奈地离开茅屋;第二次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阴云密布,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着,刘备为了显示诚意,又来到卧龙岗上,不巧先生又出去了,只遇见了他的弟弟,失望之余,留一封书信转交卧龙先生;冬去春来,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在离茅屋还有半里地的距离刘备就让大家下马步行,以示诚意,这次刚好先生在家,不过正在午睡,刘备大气不敢出,后退一步,恭恭敬敬的站在屋檐下静心等后。

等了许久,诸葛亮才睡醒,得知刘备到来更衣出迎,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鹅毛羽扇得诸葛亮,面对思慕已久的贤才,刘备的开心自不必说,诸葛亮也佩服刘备忧国忧民,二人分析当前的天下形势,根据魏、吴双方的势力,制定出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宏伟蓝图。

刘备从善如流,听了水镜先生的建议:“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能持之以恒,一而再再而三,才能请到诸葛亮;求贤若渴,爱才敬才,感动诸葛亮,最后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答——自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如鱼得水,捷报频传,并一步步走向强大,最终建立蜀国。

满腹治国安邦之策的诸葛亮虽然隐居乡村,但胸怀天下,名声在外,最终引得有识之人共襄大计,成就一代伟业。使我想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

读《三顾茅庐》有感

今天,我读了古文的《三顾茅庐》。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

我的读后感--

《三顾茅庐》这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之篇,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刘备三次登门拜访,却没有因前两次的被拒之门外而泄气,而是劝阻张飞、关羽不要小瞧了诸葛亮,也正因为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并得到了诸葛亮的誓死相报,最终赢得了声誉,赢得了胜利。

善有善报,如果你付出了真心,就一定会收获相应的回报,不在时间的早晚,只在于自己的赤诚之心。

顺便: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可知,他们所坚持的是“义”,属于三纲五常的范围,而三纲五常又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A.“仁政”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和D.“经世致用”思想皆体现不出来,故选C项

点评:宋明理学的影响:1、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理化、思辨化的改造,以理或天理为核心,建立起贯通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新的儒学体系,成为宋明时期德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强调力行,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 徐夤《李翰林》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杜甫《公安县怀古》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范仲淹《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陈普《历代传授歌》

刘备孙宇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陈普《咏史下·曹操七首》

补充:

说甚孟德,休言刘备。——陈抟《对御歌》

荆州昔号用武国,曹瞒落笔惊刘备。——沈继祖《上章帅侍郎》

曹操始居邺,刘备据成都。——杨简《历代诗·三国》

当时四海一刘备,至此已堪悲失脚。—— 雍有容《富乐山》

北海知刘备,荆州小仲宣。——张舜民《秋暮书怀》

与刘备相关的成语: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赤壁鏖兵 :chì bì áo bīng,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束手就缚: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同"束身就缚"。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吾计成矣:使刘备束手就缚,荆州反掌可得!"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79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