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电影会被遗忘,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长存

《牛虻》:电影会被遗忘,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长存,第1张

**诞生100多年,古典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格里高利圣咏横空出世之际,那是公元9世纪和10世纪的事了。那么,小弟弟向老大哥取经,也就名正言顺了。**喜欢引用古典音乐,《走出非洲》引用了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沉默的羔羊》引用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入殓师》引用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光倒流七十年》引用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幻想》…… 有没有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专门为一部**创作过音乐呢?

在聆听上海爱乐乐团2018-2019年音乐季闭幕演出之前,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就算听过那场音乐会之后,我都惊讶得难以想象, 自己少年时看过很多遍的苏联**《牛虻》,居然请了当年已经闻名世界、被誉为“20世纪贝多芬”的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来为**创作背景音乐。

听完那场音乐会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忆当年自己一遍遍观看《牛虻》的情形,要么是应学校要求去学习列瓦雷斯为意大利人民奉献自己青春的动人事迹,要么为了再看几眼漂亮又打扮入时的女主角波拉夫人,要么为仔细揣摩红衣主教蒙塔奈利究竟用了什么计谋骗取了阿瑟的信任,等等。从来没有一次是为了音乐再去看《牛虻》的—— 在聒噪的所谓音乐中长大的我们这一代,到了能观看**《牛虻》的年龄,又有几人已经能认知到音乐是非常美妙的存在。

根据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同名小说拍摄的苏联**《牛虻》,初映于1955年。**完成后,人们发现受命为《牛虻》谱曲的肖斯塔科维奇为**谱写了不少音乐素材,限于影片的篇幅和叙述节奏,这些音乐素材没有全部用上。嗣后,另一位苏联作曲家列冯·阿托缅不忍心让大师的创作烟消云散,便根据肖斯塔科维奇的手稿整理出了总共12首的《牛虻组曲》。

《序曲》、《民间舞》、《华尔兹》、《加洛普》、《浪漫曲》等等组成的《牛虻组曲》中,最广为人知的,非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莫属了。

准备重看**《牛虻》之前,我按照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默默地将《牛虻组曲》的每一首与**中的人物一一对应, 觉得最有听众缘的那一首《浪漫曲》应该出现在阿瑟初遇琴玛对她陡升爱慕之情、两人共坠爱河以及由阿瑟变身为牛虻列瓦雷斯后重遇已成波拉夫人的琴玛时,然而,窄银幕、黑白片《牛虻》,虽然清晰度不够,声音效果也显扁平,但《浪漫曲》渐渐响起的刹那,我的耳朵没有误听。1小时40分钟片长的《牛虻》,两度完整地出现了《浪漫曲》,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4分多钟时,还有一次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处1小时30多分钟时。那么,两次响起《浪漫曲》的当口,银幕上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不是阿瑟和琴玛以及列瓦雷斯和波拉太太呢?答案是否定的。4分多钟的《浪漫曲》是为阿瑟和神父蒙塔奈利奏响的,1小时30多分钟响起《浪漫曲》时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红衣主教蒙塔奈利在劝说被捕入狱的意大利青年党人列瓦雷斯俯首称臣。

《浪漫曲》出现在**《牛虻》中的时间点,貌似音画错位了。当然,**创作者不会错,一定是我们的理解出了岔子。为了找到自己错在何处,我翻箱倒柜地找出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原著翻阅起来。 “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在严酷的现实教育下,他以假自杀为掩护,愤然出走,在外漂泊13年,历经艰辛,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火,积极准备起义。最后不幸被捕,面对军方的威胁和生父的劝降,不为所动,从容就义。”这是印在书的封底上的内容简介,与我重看的同名**表达的内容并无二致。 正因为是一部表现幼稚的青年被蒙骗后幡然醒悟、继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年轻生命的**,1955年上映的苏联**《牛虻》,情节经过删繁就简后几乎只剩下了从阿瑟到牛虻的成长过程,阿瑟与琴玛的爱情、列瓦雷斯重遇琴玛的悸动以及作为私生子阿瑟遭遇的鄙视,影片都表现得非常匆忙,没有了表演空间的演员们,只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吹胡子瞪眼”,所以, 很多年以后苏联科学院《**史纲》曾这样评价**《牛虻》:“影片《牛虻》是不均衡的……但肖斯塔科维奇谱写的充满紧张激情的、很有气魄的音乐是影片最优秀的部分。”  既然如此,影片最优秀的部分音乐怎么会将《浪漫曲》错位给阿瑟与蒙塔奈利在一起时的戏码?

翻开伏尼契的原著,我们会发现, 女作家在表现阿瑟与蒙塔奈利这位秘密的亲生父亲之间的互动以及列瓦雷斯撕掉红衣主教的面纱与虚伪的父亲当面对质时,笔触细腻、细节饱满、情感炽热、内涵丰富。总共300来页的《牛虻》,一上来伏尼契就用了两个半章节详细描述了阿瑟对神父蒙塔奈利的依恋以及蒙塔奈利对儿子阿瑟的爱意,父子俩在神学院读书,到瑞士游玩,在家里在路上,通过伏尼契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蒙在鼓里的阿瑟和实情在胸的蒙塔奈利共同围绕着“爱”字展开的亲密无间互动:

”神学院院长蒙塔奈利神父停下手中的笔,以疼爱的目光看了看俯在文稿上的那颗乌黑头发的脑袋。“

”说我的样子像你。我要真是你的侄子那才好呢,神父——“

至于小说快要结束时,已知红衣主教真实身份的牛虻与蒙塔奈利的一次灵魂对话,则将一对如双头蛇一般的父子因人生目标完全相异而撕裂的战栗,痛陈在了字里行间。

肖斯塔科维奇为什么要将《牛虻组曲》中最美的旋律安排给阿瑟与蒙塔奈利以及牛虻与红衣主教?虽然受命为**谱写音乐,这个认真了一辈子的作曲家,一定一丝不苟地读了伏尼契的小说,所以,他知道女作家主要想表现的,并非1955年版的苏联**所呈现的,是一个懵懂青年何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牺牲自己的故事。那只是背景,伏尼契想要表达的,是在革命洪流滚滚而来时,一对曾经亲密无间的父子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年轻的萨沙在战地深深地爱上了营长的爱人——有“战地皇后”美誉的柳芭。10多年后,复员的萨沙在街上偶遇柳芭,这时的她已变成不修边幅、玩世不恭的小贩。然而萨沙仍被其美妙的笑声所吸引,与其相认。于是,在萨沙与妻子薇拉及柳芭之间引发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悲歌。

影片1984年获全苏**节最佳影片奖,1985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卫国战争时期。前线一支队伍里,年轻战士萨沙爱上了“战地皇后”柳芭。柳芭是

卫生连连长,漂亮而高傲,她正在同营长热恋。夜晚,营长掩蔽所里飘出留声机播放的

古典探戈舞曲和她那清脆而放肆的笑声。萨沙坐在战壕里听着,神情向往。一次战斗前

夕,他恋恋地向柳芭告别,并向她表白了自己爱慕的心迹,祝愿她和营长生活幸福。

战后,萨沙在莫斯科一家影剧院担任放映员,并且建立了家庭,妻子是个女教师。

一个严寒的冬日,他在街上竟又偶然遇见了当年的那位“战地皇后”。柳芭已今非

昔比,但见她衣着破旧,站在雪地里卖油炸包子,身边带着一个小女孩。萨沙对她左看

右看,竭力追溯着那逝去的记忆,却不料柳芭已认不得他,差点把他当成居心不良的男

人,对他又骂又赶。从她的哭诉中,萨沙听出她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便鼓足勇气再度

上前买下了她的全部包子。当他离开柳芭后,脑海里一直翻腾着她当年的形象,她是那

么年轻,富有青春的活力……可是,他们的首长呢?那个小女孩又是谁呢?

为了解开心中的谜,次日清晨他又来到油炸包子摊前。途中,他还买了一枝花。当

年他在战壕里也曾经献给柳芭一枝鲜艳的小野花。柳芭终于为他的真诚所折服,萨沙这

才有了询问的机会。

原来,营长在战争中牺牲了,给柳芭留下这一个女儿。柳芭从此再没有结婚,虽然

有一个军需中校和一个飞行员向她求过婚,他们都很有钱,但她不愿接受这种相差悬殊

的婚姻。现在,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租着一间私房住下,房费太贵,她不得不每天清晨

上街叫卖。生活虽然清苦,可她不依附于任何人。

意外遇到过去的崇拜偶像,萨沙喜出望外,但当他了解到柳芭的遭遇及目前的困境

后,一股酸涩涌上心头。他觉得柳芭在战争年代立过战功,本该比别的女人更有权利

享受幸福,然而她却如此不幸,他决心帮助她。

于是,在柳芭回家照料生病的女儿时,他乐意地帮她照看摊子和叫卖。柳芭居住的

地方环境嘈杂,还时常遭到房主的无理取闹,他便一次次带她们母女到区执委会去申请

住房。他还经常邀请柳芭和她女儿在他的放映间看**。待到散场观众走后,他们就留

在放映间里重温旧情。萨沙的爱,像雨露一样滋润了柳芭的心,她脸上恢复了昔日的光

彩。萨沙温柔地为她梳理那金色的秀发,还为她涂口红,使柳芭显得妩媚动人。夜深了,

小小的放映间里洋溢着优美的乐声,萨沙搂着柳芭翩翩起舞,仿佛这里就是当年的营长

掩蔽所。

萨沙不免分心了,竟接二连三地在工作中出了岔子。有一次,经理把他的妻子请来,

向她反映了她丈夫近日的反常表现,其中包括在街上卖油炸包子的事。经理还拉开抽屉,

让她看萨沙买下的满满一抽屉包子。可是,薇拉向来信赖自己的丈夫,她依然听不进经

理说丈夫的不是。但当她离开影剧院,经过一个路口时,一声清亮的叫卖声向她袭来,

抬头看去,正是一个女人在卖油炸包子。她明白了,经理的话并非捕风捉影,最近丈夫

常常不在家,也就事出有因。想到这里,一种酸楚的孤寂感袭上心头。

萨沙几乎每晚陪伴着柳芭。他陪她去剧院听音乐,还与她手挽手在街上漫步,在林

荫下的长椅上,他们相偎着享受黄昏的宁静。“多么遗憾,过去战争刚一结束,我们没

有能够相见。”相见恨晚之感在萨沙心里油然而生。

“你当我会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女人吗?”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过去已经是那样的人了。”

除夕晚上,萨沙邀请柳芭到他家去作客。两个女人终于相见。薇拉故意挑剔柳芭的

衣饰。柳芭觉出薇拉带着几分醋意,便诙谐地宣称要夺走她的丈夫。薇拉急了,劝柳芭

应该另外去找。她说,萨沙只有跟她才有共同语言,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文化修养,像柳

芭这样俗气而无追求的女人如果跟了萨沙,彼此都会很快厌倦的。可柳芭并不示弱,她

知道薇拉之所以这么看自己,都是由于战争。她坦率地回答薇拉,“萨沙爱我很简单,

他爱我那本来的面貌。”

薇拉要丈夫回答柳芭的话是不是真的,这一来弄得萨沙狼狈不堪。宽厚、善良的萨

沙面对两个女人,没有勇气和胆量表示明朗的态度,因为他不愿伤害她们中的任何一个。

见旧日的战友不敢承认对自己的爱情,柳芭不无失望。而薇拉见丈夫不敢否认对另一个

女人的爱,也痛苦不已。薇拉因不满而茫然离去,然而不一会儿她还是回来,以女主人

的身份盛情款待柳芭。柳芭在这个家庭里感受到了情趣和温暖,想到自己寄居在只有酗

酒和聊天的地方,一事无成,不由得黯然神伤。

深夜,柳芭回到家睡在女儿身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她为萨沙和薇拉的真挚友情

所打动,决定不去打扰这个美满的家庭,以免影响薇拉的幸福。她觉得她对生活应该重

新作出严峻的选择。

第二天,柳芭独自去区执委会再度申请房子,区执委副主席诺维科夫是个单身汉,

他跟柳芭一样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所。这时柳芭穿着艳丽的衣裙,浓妆艳抹,别有一番

风韵。她站在诺维科夫面前,诺维科夫怦然心动……

自柳芭来过之后,萨沙不用再对妻子隐瞒什么了。薇拉内心则矛盾重重,她同情柳

芭的遭遇,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柳芭,但她的爱心又使她离不开丈夫。萨沙见妻子宽容、

无私、甘作牺牲,反而受到良心的谴责,但他又割舍不下柳芭。

正当夫妇俩陷于这复杂的感情纠葛中时,柳芭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她趁萨沙不

在家时拜访了薇拉。她告诉薇拉,她要结婚了,对方是区执委会的副主席。薇拉明白其

中的缘故,不知是感激还是难过,两行热泪禁不住淌了下来。柳芭见状,忍不住放声哭

泣。两个女人的心在一起颤动……

萨沙呢,这时还蒙在鼓里,他四处寻找着柳芭,却到处不见她的踪影。最后,在区

执委会后面的红砖房里,他终于找到了柳芭母女,这里正是柳芭和诺维科夫的新家,这

时这对新婚夫妇正在为宴会的酒菜而忙碌。

萨沙站在门口凝望着这幅幸福情景,内心隐隐作痛。但他立刻明白,柳芭今后将会

得到幸福,对她来说,诺维科夫比他更合适。经过沉痛的思索,他决定不去惊动他们。

但柳芭无意间看见了他,赶忙出来和他打招呼。然而还没等她走近,萨沙就匆匆下楼去

了。到了楼下,抬头望着柳芭的秀容,萨沙充满柔情地说:“我爱你,只不过是很久了,

那还是早在战争岁月里……”

柳芭百感交集,任凭热泪滚滚而下。这支阴差阳错的浪漫插曲,带着惋惜和遗憾终

于告终。

萨沙来到街上,朝着一个个冰冻的水管猛踢,以发泄内心复杂的情绪。

见丈夫久去未归,薇拉出门寻找。她在街上远远望见警察带着萨沙骑马走来。在她

的恳求下,警察放下了萨沙。萨沙倚栏凝望着面前的湖面夜景,薇拉慢慢朝他走去。一

场风暴过去,夜,显得更加宁静……

《战地浪漫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4 彩色片 93分钟

苏联敖德萨**制片厂摄制

编导:彼得·托多洛夫斯基 摄影:瓦列里·布里诺夫 主要演员: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饰萨沙·涅图日林) 娜塔丽娅·安德烈依岑珂(饰薇拉) 维克多·普罗斯库林(饰区执委会主席)

本片获1984年全苏**节最佳影片奖;1985年苏联列宁共青团奖,同年获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剧情简介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年轻的士兵萨沙·涅图日林正在行军途中,突然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传入耳中,他循声望去,卫生连长、当时被誉为“战地皇后”的柳芭·安奇波娃和营长正从队伍旁边并肩策马而过。在进行着殊死战斗的严酷环境中,这笑声像是一束光,照亮了萨沙的心,使他感到说不出的温馨。柳芭那姣美的容貌,悦耳的笑声使萨沙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尽管他知道,柳芭正和营长热恋着,他的爱是得不到回报的,但他仍然默默地、无所奢求地爱着她……

在向敌阵地发起进攻的前夕,萨沙来到柳芭的住处向她告别。他献上一束野花,衷心祝愿她永远幸福。柳芭望着萨沙那副痴呆的样子,禁不住又笑起来,这笑声一直萦绕在萨沙的耳际……

10多年过去了。萨沙复员后成为**放映员。严冬的一天,萨沙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突然间,一串熟悉悦耳的、略带沙哑的笑声传入他耳中,他的心房为之一震,不由得愣住了。他发现这笑声来自街角上一个卖油炸包子的女人。他仔细打量着她,只见她身穿旧棉袄,头披旧披肩,手戴旧手套,正在那里吆喝着卖包子。她不时和身边卖冰激淋的女贩说笑,还不时吸口烟,她举止粗野,神情冷漠。萨沙终于认出她就是当年的“战地皇后”,但她的外貌和举止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现在,她不修边幅,流露出一种玩世不恭的神情,这与过去相比,简直判若两人。然而她的笑声依然那样动听,魅力不减当年。

为了接近柳芭,萨沙一次次地去买油炸包子。他以深情的注视企图唤起她对往昔的回忆,但毫无效果。柳芭只把他当成一般的追求者,不断地嘲笑他。直到有一天,萨沙又给柳芭献上一束野花,这才触动了柳芭的心灵,唤醒了她的回忆,唤醒了她那早已埋葬了的爱情记忆。她把萨沙带到住所,向他倾诉了10多年来不幸的遭遇。

战争夺去了营长的生命,只留给她一个小女儿。战后,母女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柳芭嫁过人,因为意趣不合,又分手了。从此她对生活不再抱幻想。现在她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还不时受到租房人的侮辱与欺凌。柳芭已经心灰意懒,甚至有点自暴自弃了。萨沙对柳芭的处境万分同情,埋在心底的爱又开始萌生。他决心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帮助柳芭振作起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医治柳芭心灵的创伤,改变她的生活方式,使她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然而生活是复杂的。萨沙已经结了婚。他的妻子薇拉是一位历史教员。她通情达理,心地善良,从丈夫反常的行为中已经发现他内心的秘密。除夕之夜,薇拉孤寂地等待着丈夫归来,却总也不见他的身影。她刚走出家门就遇见了丈夫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这就是柳芭。柳芭以挑衅的神情准备迎接薇拉的责骂,她还大言不惭地告诉薇拉:她胜利了,已经赢得了萨沙的爱。薇拉对此却不以为然,只对柳芭的粗野举止与放肆的言词表示遗憾。柳芭被薇拉的理解与尊重打动了,她开始感到内疚。薇拉邀请柳芭一起迎接新年。在自己家里,薇拉热情地招待着柳芭。为了逗丈夫和柳芭开心,她还强颜欢笑地给他们变戏法,表演节目,但一进了另一间屋,她便倚在门背后掉下伤心的泪,她以极大的力量抑制住内心的痛楚。钟声响了,三人举杯,欢庆新年的来临。这个家庭和谐、温暖的气氛使柳芭大受感动,这促使她思考自己下一步将要采取的行动。

柳芭善良的本性使她决心退出这场竞争,准备嫁给对她早已垂青的区执委会主席。一天,柳芭趁萨沙不在家时拜访薇拉。薇拉怀着复杂的心情接待她。薇拉由于深爱自己的丈夫,又很同情柳芭的遭遇, 已决心成全他们。她强压内心的痛苦,已为退让作好心理准备。薇拉和柳芭饮了几杯酒以后,都敞开了女人的胸怀。她俩一起哀叹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公,两人都已忘记自己是竞争对手,都向对方表示出喜悦之情。她俩合唱了怀念旧时光的歌曲之后,柳芭轻声告诉薇拉:“我要结婚了!”薇拉的心猛烈跳动起来,她已作好离开丈夫,接受命运安排的准备。没想到柳芭接着告诉她要嫁的人竟是区执委会主席,薇拉的脸上表情瞬间起了变化,她不禁悲喜交加。她完全明白了柳芭的良苦用心:宁愿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爱情。薇拉深深地受了感动。两人抱头啜泣。

萨沙因久未见到柳芭而苦恼。他四处寻找,不见柳芭的身影。他感到心慌意乱。最后终于打听到柳芭要嫁人的消息。萨沙匆匆赶到柳芭的新居,正好碰上客人们来为新婚夫妇贺喜。萨沙手捧一束鲜花呆呆地躲藏在门后,这时柳芭那熟悉、悦耳的笑声又传入他耳中,不禁使他肝肠寸断,心痛欲裂。柳芭突然发现了萨沙,一时无言以对。她默默地接过萨沙递过来的鲜花,眼看着萨沙跑下楼去。柳芭木然伫立着,一直听到萨沙痛苦的叫喊声才猛省过来。她追下楼去想要解释,但又能说什么呢

萨沙怀着忿怨的心情在清晨的街头徘徊。他满腹心事地在结了冰的路上走着,不留意摔了一跤。他爬起来又朝前走。突然,一所房子墙上的铁管里掉下几块冰凌来,发出了声响,这声音似乎把萨沙震醒了,他下意识地用脚踢了一下铁管,掉下的冰凌更多,声响也更大了。这似乎提醒了萨沙,他便在街道两旁来回奔跑着去踢两旁墙上的铁管,冰凌不停地哗啦啦地掉下来,发出巨大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在渲泄着他内心的郁闷……

薇拉在家里心神不宁,预感到萨沙会出事。她走上街头,早已发现萨沙的反常行为,她默默地跟在萨沙的身后。临街的窗户一扇扇地打开了,睡意朦胧的人们发出了咒骂声,骑马巡街的民警以妨碍治安罪将萨沙押上马带走了。

薇拉紧追不舍地跟在马后边走边喊:“民警同志,我丈夫的胃有四分之三留在战场上了……把他关进去,给他吃的燕麦粥不要用奶煮,要用水煮……”妻子谆谆叮咛的关切之情打动了民警。他把萨沙从马上放了下来。

萨沙和薇拉都倚靠在河栏杆边。两人呆呆地伫立着,彼此相隔一段距离,默默无言。今后的生活将怎样继续下去呢

鉴赏

七八十年代以来,苏联**在战争题材领域的创作有了新的开拓:视角起了变化,内容也进一步深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是正面表现苏联军民在伟大卫国战争中与敌人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更为广阔的层面。这类影片着重表现的是战争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后果。创作者深刻表现了战争在人们精神上留下的影响。尽管这场战争距今已有40年,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心灵创伤却是难以愈合的。这类战争题材片虽然没有表现硝烟迷漫的战场,也听不到什么枪炮声,但它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

《战地浪漫曲》便属于这一类作品。它以新的角度表现了战争。影片开始时战争已经结束(只在序幕中描绘了战争环境的一角),但战争给人物带来的影响却贯串全片。可以说,影片的主题便是对战争的思考。影片没有表现“战地皇后”精神面貌变化的过程,但观众却能够体会这是战争留下的烙印。另一方面,影片在表现战争留下的后果的同时,又带出人们应该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主题。影片包含着强烈的道德因素。以善良的心愿对待他人,对他人的不幸不能漠然视之,应当关心他人的命运,甚至为拯救别人而牺牲自己,影片歌颂了这一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是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来探讨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又通过与战争有联系的事件展示了人物之间复杂而细致的心理变化的。

这部影片在艺术处理上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影片的序幕具有十分浓厚的主观浪漫的色彩。萨沙在临战前夕去和柳芭告别时的一场戏的处理别出心裁。萨沙痴情地站在营长帐篷外的战壕里倾听着柳芭的笑声,他时而呆立,时而随着帐篷里传出的留声机的圆舞曲声,想象着在和柳芭翩翩起舞。这时远处的枪炮声显得那样虚幻,马的嘶叫声多于枪炮声。当萨沙向柳芭献上一束野花告别后,总攻的声音便出现在萨沙的想象中。整个一场序幕仿佛是萨沙的回顾。它与下面展开的故事中那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是完全不相同的。这场序幕在影片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整部影片采用的是符合当年严峻环境和沉重气氛的棕 调。这种色调从序幕起一直延续到战后,甚至当柳芭在萨沙家迎接新年时也不例外。画面上始终没有出现过鲜艳的色彩。例如薇拉表演时穿的服装,变戏法时使用的红、蓝、绿三色手绢,都像是蒙上一一层灰蒙蒙的色调。这种不鲜艳的色调道出了影片的主题:从经历过战争的人的内心视角来看生活。影片把战争时期与战后时期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 从而使人们对战争的后果感受更深。

编导为柳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声音形象。让柳芭那独具特色的笑声从剧作上贯串整部影片,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笑声的三次出现决定了萨沙命运的三次转折。笑声在三种不同时间、地点、场合发出,都带有特定环境的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萨沙在战地上第一次听到柳芭那动人的笑声时,痴情地爱上了她。这是年轻人纯洁而神圣的初恋。在进行殊死战斗的严酷环境中,这种爱情像是一束光,使战士能经受残酷的考验,坚持下去,对未来充满憧憬。

萨沙在战后第二次听到柳芭的笑声时,依然十分动情。尽管柳芭历尽生活坎坷,容貌难以辨认,意志显得消沉,但从她的笑声中不难看出她仍保持善良的本质,因此萨沙才下决心不惜一切地使柳芭重新振作起来。

萨沙第三次听到柳芭的笑声是在她为自己作出生活抉择之后。她的笑声仍然富于魅力,但萨沙听来却痛彻肺腑。这笑声意味着两人感情的终结,从此它只能作为美好的回忆保存在脑海中,但萨沙也不能不为柳芭采取的富于崇高道德的决定而感动。

编导在视觉形象的处理上也运用了独具匠心的对比手法。首先是柳芭本人的形象在战争时期和战后时期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在萨沙的记忆中,当年的“战地皇后”是一个多么令人倾倒的美人啊!她披着一头秀发和营长并肩策马而过时,是多么光彩照人! 当萨沙站在营长的帐篷外准备去见柳芭时,就着帐篷里划亮的一根火柴发出的微弱的光亮,呈现出来的柳芭的形象就仿佛是一尊圣洁完美的女神,它深深地铭刻在萨沙的脑海中。可是战后萨沙看到的柳芭,却完全换成了另一副模样。她踡缩在一块破旧的大披肩中,用沙哑的声音在叫卖着。她容貌憔悴,举止粗俗,衣着寒酸,神情冷漠,简直就是一个生活潦倒的落魄女人。这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后来当萨沙以真挚的情感再次唤起柳芭对生活的希望与信心时,柳芭的外貌又发生了变化,她又变得自爱,注意修饰,显得精神焕发,这表明柳芭的精神开始复苏了。

另一种是柳芭与薇拉两人形象的对比。柳芭是个容貌美丽,热情奔放,性格开朗,敢恨敢爱的女人。她是充满浪漫情调的理想形象的化身。她的名字本身的涵意便是“爱情”。她的身上洋溢着幸福,她使人们憧憬着美好事物。薇拉则是一个理智型的女人。她不以貌取胜,但她善解人意,她注重实际,善于分析,她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比较理智地处理问题。她很清楚,在自己丈夫和柳芭之间存在着一种难以割断的“战斗情谊”。她也很喜欢柳芭那开朗爽快的性格。出于善良的本性,薇拉愿意让丈夫和柳芭都感到幸福,她能强压着内心的痛苦,倾听丈夫在她面前毫不顾忌地剖露自己的心声。薇拉名字的涵意是“信任”,对这个人是可以信赖的。而且,创作者还特意赋予薇拉的装束和动作以一定的喜剧色彩,例如,让她在除夕之夜进行的亦庄亦谐的表演,她紧跟民警身后频频叮咛的举动,都使这个人物具有悲喜剧色彩,是导演极为精彩的处理。

影片创作者所呈现给观众的确是一首令人难忘的“战地浪漫曲”。

本片编导彼得·托多洛夫斯基是当前苏联影坛上最令人瞩目的导演之一。他以善于抓住尖锐的题材,塑造各种典型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并提出深刻的社会内涵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次获国际奖。他的近作《国际女郎》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1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