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侠小说中的兵器?

关于武侠小说中的兵器?,第1张

武侠小说中的兵器,常规的多为刀剑,使用者多为剑侠,用刀的通常都是侠客,宝刀宝剑叫上名来的有龙泉剑、紫电剑、大环刀、鱼肠剑等,大多数武林人士都会蹿房越脊,如果按其战斗形式区分,氛围步战和水战,步战,一对一,兵器多种多样,刀枪剑戟斧钺勾叉十八般兵器是代表,也有很多暗器,暴雨梨花针啊,小李飞刀什么的。棍棒的使用率也较高,主要是成本低,但杀伤力相对也低。但武侠小说作者为了作品画面表现,多会选用刀剑,除了小说人物携带方便,使用起来也比棍棒优雅。

这些棍棒、刀剑实在普通,想必不是题主要问的本质,这里讲一讲特殊兵器。

有一些特殊人物会有自己特制武器,黄三太大战窦尔敦,窦尔敦使用的虎尾三节棍就是VIP订制款,清初武侠瞎说常常会写到十三节鞭这类的甩动类兵器,它属软器械鞭,是一种很难练的兵器,十三节鞭具有上下翻飞、灵活多变、可收可放的特点,多以抡扫、缠绕、拨挂以及各种舞花组成套路。

窦尔敦战败改练虎头钩,虎头钩其实就是护手钩,而且钩作为兵器已经有年头了,可谓历史悠久,十八般武艺名列第七,是矛戈戟混合体,一般两副成双使用,用法也有“钩、拉、锁、带、掏、拿、捉、提”八种动作,由于锻造成本比刀枪等常见兵器高,军队打仗一般不会采用做制式武器,民间流传较广,并形成相应的武术流派。

此外还有一些兵器在小说中赋予了一定神话色彩和江湖地位,也有的名字十分浪漫。

鸳鸯刀,排名情侣耍帅必备第一位,刀中藏着可以无敌于天下的大秘密。不过追寻到最后,大家才发现,原来最厉害的武器是逗你玩,只见鸳鸯刀分为双刀,一般鸳刀长,上刻仁者,鸯刀短,上刻无敌。

韦小宝的削铁如泥的匕首

全身漆黑。看似非常古朴,与木材相似,其实寒气逼人,重逾钢铁。韦小宝随手的一抛,匕首就没入了坚硬的地板;往马刀上斩落,就跟削木头一样无声无息。

凝碧剑。“如一泓秋水”、明亮澄澈、锋锐无比、削铁如泥。红花会中剑法最佳的无尘道长的剑被凝碧剑削断;狮子峰上,王维扬的八卦刀也难敌凝碧剑,老爷子还差点丧命。

金蛇剑,外形独特,剑身卷曲蜿蜒好似蛇身。蛇尾为剑柄,蛇舌分叉为剑尖。因而,这把奇特的剑不仅可以砍斫劈削,也可以钩锁敌人的兵刃,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宝剑。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强的长冷兵器——槊

槊是我国古代的冷兵器,它属于矛的变种武器,在它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一些共同点。槊在古代战场上是骑兵使用的重兵器,它的长度没有矛那么长但是它的槊头要比矛头大得多,在战场上的攻击能力也很恐怖,是骑兵作战的最常用兵器之一。

槊诞生的时间是在汉朝时期,当时的战争开始进入到了骑兵争霸的时代,各个国家的骑兵逐渐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为了提高骑兵的杀伤力工匠们开始着手制作骑兵专用的兵器与盔甲,槊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

槊正式成为骑兵最主要的兵器是在魏晋时期,相比汉朝时期,魏晋时期骑兵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本上已经正式开始主宰整个战场,每个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骑兵部队,各种各样的装备都开始运用在战场,甚至于汉末时期重甲骑兵都已经出现。这时候寻常的刀剑根本不可能对其造成什么太大的伤害只有槊这一类的重兵器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杀伤力。

如果将槊与重甲再加上披甲战马相配合使用就相当于是在冷兵器时代出现一辆削弱版虎式坦克想想就很恐怖,不过这样对于战士的体力要求很苛刻能使用的很少。

槊的构造分为槊锋和槊杆两部分,槊锋就是槊头,它的尺寸很夸张造型呈圆锤状,大概在50—60厘米左右,与之相比战国末期出土的矛头才15厘米左右,相比之下可以很具体地感受到槊锋的夸张程度,而且槊锋具有很强的破甲效果,古代品质好的槊锋会有八面,在其上会形成一种破甲棱,这使得槊锋具有了强大的破甲功能,对于普通的甲胄一击便可击破。

马槊的槊杆长度大概在四米左右,材料与矛秆相同都是古代的一种被叫作“柲”的特殊复合材料,非常坚韧在剧烈战斗的时候也不会出现突然折断的情况。有的槊还会在尾端装上铜樽增加装饰性以及攻击性。

槊一度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最强的长冷兵器,因为据考证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武将都是常用槊来战斗,隋唐时期的尉迟敬德,秦叔宝以及程知节在真正历史记载中都是用马槊的好手,唐末的第一武将李存孝使用的兵器就是禹王槊,属于杂槊的一种(也有人说是毕燕挝,有争议),甚至于关羽的战斗用的兵器也有很大可能不是大刀而是曹操曾经赋诗过的马槊,这么算下来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槊在古代兵器中的重要位置了。

其实在我们中国对于古代冷兵器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般都会有一种马槊情怀,因为马槊在我们的骑兵历史中确实非常出彩,在我们现代来看也不禁为其心潮澎湃。在我们当代关于马槊的传说很多很多,吸引着喜欢冷兵器的人们去研究,在历史的记载中发掘它的故事,可以说马槊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中骑兵的浪漫。

极具特色的冷兵器

冷兵器是一种作战效率极高的武器,在没有热武器出现的时候,冷兵器主宰着战场的优劣之势,作为士兵仅能依赖的作战武器,冷兵器的打造就要得到极高的保障,这样士兵在战场上就不会因为兵器脆弱而丢掉性命。

冷兵器的材料挑选和制作的工艺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不同的兵器有着不同的锻造方法,他们的制造结合了人们的智慧,它们既具威力,也极具特色。

第一款、查克拉

这款“查克拉”是来自印度的一种现实中的武器。查克拉是印度语的音译,它是19世纪的印度人的一种作战兵器,专用用来对付骑兵和他们的战马。它被打造得非常锋利,能够瞬间隔断战马的大腿。

既可以远距离投掷也可以拿在手上当作近战武器,是非常实用的一款武器,印度人在武器的造型设计上大概是有得天独厚的天赋,这款武器看起来也足够“引人注目”,但它是一款实实在在的利器!

第二款、三刃剑

这款冷兵器非常具有特色之处,因为它是一个剑柄,但却有三把剑身,这种设计理念让人大开眼界。三刃剑产自于欧洲,其实它本是一柄普通的剑,但是设计者在剑身中安置了两把较小的剑,他们可以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弹出,非常具有特色之处。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攻击敌人的时候,手动弹出两柄多余的剑以此来增添作战力,如果是已经命中敌人的话,那么手动弹出另外两柄剑刃能够最大限度的割裂伤口,那么敌人绝对是必伤无疑。

这种设计平时看起来很有特色,想象力十足,不过真的在战场上使用起来,实在是威力十足!

第三款、离别钩

离别钩的名字倒是起得相当浪漫,但是其本身的外形就没有那么感性了,倒是充满了冷厉。它略有点像短款的方天画戟,除去锋利的尖端之外,其枪柄上布满的锋利的钩子,既可以用来针对骑兵战马也能够用作砍杀武器,别具一格的外形构造和它的威力都是成正比的。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大力士”武将都喜欢用这把兵器,就是操作难度太大,枪柄布满了钩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伤到自己,必须要多加训练才行。

中国古代兵器多达成千上百种,它们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具有刺、砍、切、划、砸、击和抓等功能,在功夫高手的手中它们都是致命的武器。

刀和剑——是两种最可怕的功夫兵器,剑有薄而直的刃,在中国被称为百刃之君。比剑更重的刀,有个更伟大的封号——刀被称为百兵之帅。因为它是杀伤力最强的。剑像飞凤般轻灵,它的主要攻击招式是刺。刀像猛虎般凶狠,它的攻击招式是劈、砍和斩。剑有薄刃和锋利的双锋,因为剑是双锋的,使用起来更需要练习和技巧。刀较大较重,而且只有单锋因此俗话说“刀刚猛,以力取胜” 、“剑轻柔,以技取胜”。

在中国,剑不只是武器!在古代,带剑的并不只有士兵,学者、哲学家甚至诗人都会佩剑,插在腰带的剑是荣誉的象征。它代表佩剑者是一位剑术高手。

大规模的战争,箭是必不可少的。可一旦短兵相接了,还是要看握式长兵器的。握柄很长的是长棍型兵器,是步兵防御战车和骑兵的最佳武器。长棍型兵器可以打落马和战车上的士兵。中国的矛很像欧洲数千年后的长枪,但青铜制的戈才是中国特有的兵器。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后,戈就成了标准的兵器。

在东周时代,军队的标准兵器。功能就像现在的步枪。最早的长兵器就是戈,它是一项古中国特有的长棍型兵器。戈是在木棍或竹杆上绑上直角的刃,戈的上端平刃,约有20公分长,下方的直刃约有15公分。在古代战争中,戈和矛是标准的军事装备,钩形的戈能拉下骑兵。主要的攻击招式是勾和刺,攻击目标是敌人的头或心脏。

鞭——在中国被称为软兵器,但它们一点也不软。中国铁鞭的材料不是皮革,而是金属环。铁鞭末端有个能碎骨破头的实心鞭头。铁鞭之类的软兵器,在战场上常被当成次要兵器。它是剑或矛等主要武器不见时的替代品,软兵器能弯曲,因此很容易隐藏。

功夫高手能利用软兵器展现出让人惊叹的技巧和协调性,以铁链相连的九节鞭能弯曲自如,末端尖锐的金属鞭头具有强大的撞击力。但软兵器最难学难精,九节鞭更加很难练,它能以曲线攻击,挥舞起来能让敌人眼花撩乱。铁鞭是民间杀手最爱用的兵器之一。尖锐的鞭头能出其不意地打碎敌人的头骨,甚至能从背后攻击,但它也有个缺点——习武者练习铁鞭受伤的机率,远高于练习其它兵器受伤的机率。中国武术界有句话说,“宁练刀剑,不练勾鞭”。这是因为练鞭很容易伤到自己。

功夫兵器有各种大小和形状,其中包括剑或矛等风行全球的兵器,也有长柄刀、峨嵋刺、鸳鸯銊和判官笔等,是中国特有的兵器。但不管它们的外形多么古怪,名称多么浪漫,它们都是杀人利器。

古代的十八般兵器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中国冷兵器时代一直贯穿整个华夏5000年最常用也最实用的兵器一直应属弓箭,古代考核武将的其中关键一项也必须是:"弓马娴熟",也就是会骑劣马能用强弓,射技要一流。相反长拳短打,只是附属技能,并不太重要,但马上兵刃的使用却占有一定的比重,要灵活,要狠辣。在此就常说的十八般兵器作个简论。

"十八般兵刃样样皆能",这是一种幻想主义的完美论调,真正要把十八般兵刃考核做到事实上去,才发现根本不可能。水浒传上有对十八般兵刃的描写,民间也有对十八般兵刃的说法,但并不统一,也无从查实这种说法的来处。

按功能分;按实用分;按式样分,其实远不止十八种,最常用的又不及十八种。现只就民间常说的简录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子、流星,一共十八种。

但是细看一下,"棍、棒"通用;"鞭、锏"相近;"镗、槊"同宗;"斧、钺"简直就是一种东西,"拐子、流星"不知何物,历代武学大师也只有少数人对打时用过类似的东西。但人们在分析的同时,忽略了几样占主体地位的东西,选其一二,简录如下:汉、三国之前包括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在兵器中占主体地位的"戈",且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叫"金戈铁马",怎么没有叫"金枪"、"金刀"的?可见"戈"在兵器发展上史的重要地位它占据了近2000年的历史。另"弓箭"不可或缺。当然,"戈"在后3000年没有怎么使用,这种东西相对不实用,可在十八般兵器中不该少了"弓箭"。而且,十八般兵器中有些名称几近与"戈"一样用处不大,可却在其中鱼目混珠。

现就实战及用途再做简单分析,以博一笑尔。

战国时代兵器都是青铜器,一种合金,材质比较软,杀伤力并不大。而秦的统一除了本国富裕之外军队的装备上主要是武器上他掌握了一种铸造方法。造的青铜武器韧性比较大,也可以铸造出有别于其他国家长度的兵刃,当时这是一项绝密,相当于今天各国对原子弹的研究绝密一样。现在看来,应当是在有限的青铜合金中加入了其他什韧性元素,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铁"。铁器真正被用在武器上是从汉朝开始的,据说还是同少数民族实战失利后,才发现对方使用的武器有更坚实锋利的东西。并且在这之后慢慢地掌握了这种东西。

有趣的是,少数民族部落不懂得保护"绝密",在得到了有限的好处后,自已便直爽的把这种技术传播给了敌国的居民,请注意:这项绝密的初始居然是普通百姓得到并用于农业,政府才发掘延展这项技术,之后开始充实到武器中去。据说那个民族叫匈奴,一个膘悍勇猛的狼族。

小说创作者动不动某位了不起的英雄便使用多少斤的兵器?可是先不说这位英雄有多么的神力,多么的武力惊人啊,且想一员雄壮的武将必然是身大力不亏的,算他200斤,再拿上80多斤的大刀,身披重铠,悬弓挂箭,前后350斤,冲锋陷阵,他有再好的马能承受住吗?这个比喻是用关羽打的比方,就算是赤兔宝马,现在全国找一匹,让它托

350斤遛一遛再说。武器的重量不是小说家言,用锤打个比方,其实古代这种兵器只是街头打把式卖艺表演用一下,(步下)双锤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80斤的。想一想,40斤多大一个铁蛋?表演者来回转转,舞一舞只为博个饭钱,得几个掌声,上阵杀敌以狠辣见长,灵活为主,这种东西实用吗?

挂马身上马也不愿意呀,更不要说那马还要跳跃、腾挪呢?

兵器中的"贼"是枪,枪扎一条线嘛!其快、狠、杀伤力之大是从外型上就具备的,刃短杆长,就是一个长了身子的匕首。再就是刀,刀有大刀和长杆刀,刀的威力在其猛,杀伤力大,最短的刀其破坏力也是相当大的,更况且是加上一个长杆的身子,拼杀上占足了优势。再说一下剑,这种东西只是一个佩器,附属武器,因为样子高雅,有时候只起装饰作用,要实战的话,作用便差的多。

双刃且短窄,不如枪顺、不如刀猛,其力度与破坏性都差的多,但终究是个武器,防身是绰绰有余的,更况且其高贵典雅的外貌,所以帝王将相还是要佩带的。民间也有剑客一说,可是如果刀客遇上剑客的话,从武器的比拼上,显然还是刀多占一些优势。当然这是一种实用论,排除了不可抗拒力。

短兵器基本在实战中起附属作用,"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但作为备用品、附加品,其作用也不容忽,如鞭与锏,其实这两样短且相对重的武器在步下尚可灵活使用,在马上使用长度不够,只能附属备用。如敌我双方在马打对头,长器绞在一起时,可以使用"枪里加鞭""刀里出锏",使人猝不及防,遭受重创。不过这两样东西一般雅士不会佩带,走来走去样子也不雅观,且重量不轻。唐朝时人人佩剑,风流倜傥,注重仪表,可那剑有的连豆腐也没切过。

打仗是最讲实际的,怎么在短时间内制敌于死地,什么实用便用什么,什么顺手便使什么。两将相逢,短兵相接,力量大占优势,兵器实用占优势,所以在所谓的"十八般兵器"中,枪与刀是使用量最大的。兵士在使用短把大刀时,左手都会有一面盾牌,可见实用发挥到极至了,可谁又能说盾牌不是武器呢?枪与刀,一个快一个猛所以这两样最常用。还有一个箭,它是集"迅、猛、力"于一体,现在的尖端武器哪一样也没有脱了胎,只多了一样"爆炸",而那个冷兵器时代,也有"火箭"、"响箭"。为了更好的杀伤,还专门研制出三棱形的"透甲锥"、"倒勾箭",抹了毒药的"药箭",总之武器就是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我们再说一下中国古代为什么在同外夷打仗中处于下风的原因。中国古代在同南方各民族战争中基本上都是胜利的,唯独失败于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为什么?游牧民族在广阔的大地上驰骋,它是马上民族,几乎一生都在马上度过,其"迅、猛、力"是有机的结合体,要抵御野兽对家畜的破坏,必须练习骑射奋杀,从生下来这就是他的生活,也造就了他"票悍豪迈"的个性,所以为什么人家厉害,人家那就是生活。汉民族则需要拉出生存条件迥然不同的人去训练,你训练十年也比不上人家的一辈子呀!再者,游牧民族是奴隶制或半奴隶制社会结构,常以夺得财产,劫掠人口为生存依据,发动战争是生存的必然。

打过你,你的一切都是我的;打不过你,我的一切全是你的,不拼命才怪!可汉民族毕竟是礼仪之邦,道儒天下,只想太平过日子,相对弱势的多,这也是人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在使用兵器上,只有熟与不熟,其次是力与猛的比拼,没有规则,只有杀与被杀,也没什么章法、招式,那些都是小说家言。当然,一定的技术还是要讲的,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学习不实战,只讲花架子,那是浪漫的渲染。真正打仗时,根本也不会给敌我双方两将斗杀多少回合的机会,这都不是史实,而往往人数的多少;武器的精良与否;指挥官是否指挥有方,来决定胜败输赢。小说创作者对战争多了浪漫幻想描述,而实战则是残酷比拼实力的较量!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按材质可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种;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中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器械、兵车、战船等。许多冷兵器是复合材料制成并兼有两种以上的用途、性质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质划分类别。冷兵器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猎等劳动工具演变而成,随着战争及生产水平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庞杂到统一的发展完善过程。世界各国、各地R冷兵器的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但基本可归结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和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其中石木兵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最长。铜兵器时代和铁兵器时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是冷兵器逐渐衰落的时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更为精良,使用更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战杀伤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没有质的突变。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石器]

用行头制作的工具或兵器。主要娃指锋刃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百器,新石器时代流行磨制百器,也使用一定数量的打制百器,百器在青镐器时代仍继续使用,到铁器时代才被工具所代替。百器时代是兵器与工具合一的时代·一殷百器均有兵工双重作用,至原始时代后朗兵器才从工具中分离出来。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

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双重作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和作战的主要器具。

[打制石器]

利用石块打制的石核或行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种类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磨制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将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种类很多,常见约有斧、锈、凿、刀、镶、簇等。中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通体磨光石器,到了铜器时代仍继续使用。兼有兵器与工具双重职能。

[石兵器]

古代人们自然石料磨制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它是从石工具转化而来,开始制作比较粗糙、简单,到夏代制作比较精良,种类也较多,比如石刀、石铲、石镰、石矛、石戈等。由于那时生产力发展缓慢,其使用的年代较长,直到铜兵器盛行的时代,仍然夹杂使用,后因铜兵器兴起并取得进展后,才基本消亡。

[铜兵器]

古代用铜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春秋时期。它是随着制陶、冶炼技术的提高,先由红铜兵器发展为青铜兵器的。青铜是铜、锡、铬三种金属元素的合金。在冶铸青铜兵器时,合金随着含锡量的增加,熔点逐渐降低,而硬度却相应增高,根据化验,商代的青铜刀含铜约石分之八十,含锡、铅约石分之十五;戈含铜约石分之八十,含锡,铅约石分之二十;嫉的含铜量在刀戈之间。除了铜、锡、铅之外,还含有铁、银、矽酸质及其它微量元素。青铜兵器的制造工艺精巧,外表雕饰、镶碳着各种美丽的花纹,有的兵器上还铸有铭文。据古籍记载和考古出土文物证明,在中国长城以北,长江中下游以及山东、陕西等地铜兵器都很盛行。进攻性铜兵器如铜戈、铜矛、铜刀、铜戟等,防护兵器如铜盔甲等。形制和工艺水平也不断发展完善。直到铁兵器出现并发展后,铜兵器被铁兵器所取代。

[铁兵器]

古代利用钢铁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以至火器发明的漫长时期。主要包括铁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铁兵器的质量和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其形状逐渐趋于统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没脱离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铁兵器直到火器出现并发展后才逐渐消亡。

[长兵器]

古代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长兵器的称谓是与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操持的冷兵器列为长兵器。

[短兵器]

古代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短兵器的称谓是与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冷兵器列为短兵器。

[抛射兵器]

利用物体惯性,在空中独立飞行一段距离后杀伤敌人的冷兵器。抛射兵器种类繁多,按赋予飞行动力的形式可划分为手抛兵器、抛掷器械和弹射器械。抛射兵器源于在原始社会用于狞猎的石块、木棒等。后出现了将树枝弯曲用绳索绷紧的弓。随着劳动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出现了金属手抛兵器和较为复杂的抛掷、弹射器械。射击武器出现后,抛射兵器作用逐渐下降,现已成为狩猎,体育和特种用具。抛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头的弹力、卷起或拉长的纤维的弹力投掷各种弹丸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摧毁其防御工事。常用约有:投掷氮

·狼牙捶、飞镶、投石带、投矛器、弓、弯、希腊纵火剂、投掷机、弓箭、自射器、标枪、短投枪、德里德矛和投射机。

[系兵器]

古代系以绳索,抛放打击敌人后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杀伤方式分为打击、钩割、捆缚等类型。打击、钩割类系兵器中国古代又称为犬兵。捆缚类系兵器一般称为袭索。系兵器是抛射兵器与长、短兵器的结合,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兵器不算军队主要武器,往往用于特定人员和任务。

[卫体装具]

对古代直接用于防护人

[马]

体,免遭敌人兵器伤害的装具和器械的,总称。它可分为附着人

[马]

体的防护装具和手持防护器械两大类。人

[马]

体防护装具包括头盔和皑甲。皑甲又有人体和个部位防护甲之分,如面叭颈甲、胸甲、护手、甲裙等等。手持防护器械在古代各国一般均选用盾牌。卫体装备按制作材料区分,可分为木、竹、藤、革、金属等类型;按作用可分为单纯防御型和攻守结合型

[如喷火盾牌]

两类。

[戎]

中国古代对兵器的总称。如弓、丈、矛、戈、戟称五戎。《礼记·王制》:戎器不粥于 市。郑玄注:戎器,军器也。"

[五兵]

一组兵器的合称。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15年]

,楚国的子恶清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诸门左"。五兵又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车兵五兵为戈、支、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

中使用。步兵五兵,据《周礼·夏官·司右》郑玄

注所引《司马法》文记载,包括弓矢、支、矛、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配置的伍的兵器装备。当时认为,步兵的这五种杀伤方式戈、戟。它是当时步兵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和杀伤距离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扬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即《司马法》所阐明的“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的原则。此词渐渐流为对兵器的泛称。

[十八般兵器]

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艺,由于多是兵器名称,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说,其具体说法有八、九种之多,较为常见约有两种,一种是指刀、枪、剑、哉、棍、棒、梁、镜、斧、饿、铲、镀、鞭、锏、锤、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种说法,出于明代谢肇制《五杂组》和朱国帧《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鸳、枪、刀、矛、剑、盾、斧、饿、戟、鞭、锏、挝、受、叉、爬头、绵绳、自打。前17种是兵器名称,第18种是徒手拳术。

[古代作战器械]

古代用于作战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统称。按尺寸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为攻击型、防守型、机动保障型、维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围可分为步骑战阵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战器械,车战器械等。

[珂罗摩迦]

印度古籍记载的一些尖端锋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

[1]

镊积底,有4臂长,金属制的手执武器;

[2]

帕罗斯,24安古尔U安古尔相当于1英寸]

长的双柄铁制武器;

[3]

恭特,长约7臂,或6臂,或5臂的标枪;

[4]

哈特邀,三角矛;

[5]

米底帕拉,巨型标枪;

[6]

首罗,尖角矛;刁]

达摩罗,前端如箭形,长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

猪耳,顶端如猪耳形,锋利的木棍;

[9]

逝那那,铁制武器,两端各有三角,长有20、22、24安古尔,中间有双柄;

[10]

迎罗帕那,手中投掷物,即矛,重量分别为7、8、9邀尔沙

[1邀尔沙等于16克]

,可投出一石驮努沙

[1驮努沙即l弓的长度]

;

[11]

特拉悉迎,尖端锋利的铁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时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状不固定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见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六响枪兵器谱 卫体兵器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

(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

钢盔等取代。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门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铠甲所代替。在俄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

(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申,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180a一!812年)之后,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

后仅在近卫骑兵第一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其他人员的胸甲茬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带有铜制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茬乘马队形申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具

(至1917年)。

[铠甲手套]

古代铠甲中护手配件。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中国铁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鞨]

中国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人兰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兰,即所谓兰拾,兵架也。拾革,重革,当心著之,可以御矢。"

[古埃及头盔]

新王国时代以前的埃及军队作战没有盔甲,全靠盾牌防护,以后出现了金属和缝制的盔甲。头盔有青铜的但更多是缝制的。头盔缝制的很厚,长度一般达于耳的下部,较长者下垂至肩部,形状与头形一致,贴扣在头上。国王头盔隆起,设有尖顶。有的头盔顶上有圆形饰物,如同鸟冠。

[古埃及衣甲]

新王国时代的鱼鳞甲衣外表由约11行横排金属片组成,由青铜钉固定。鳞片宽度l英寸多。袖短,有时不及肘的一半。胸甲大部分无颖,袖较长,几乎达到肘部。胸甲的长度一一般不小汗2·5英尺。为了减轻胸甲对肩部的压力,埃及人用腰带把它紧束在腰上,并使用亚麻材料缝制的甲衣背心。

[亚述尖顶式头盔]

亚述尖顶式头盔呈圆锥形,底部有1一2个环,前额外一般有半圆的护罩,有的头盔挂有下垂的护颈,上覆金属片以保护额、颈、耳、后脑。这种护颈制做复杂,有时代之以简单的金属薄板,与头盔下缘相连,仅护住耳朵和两颊,呈半圆或半椭圆形。考古发现的亚述尖顶头盔是铁制的,其下部的环和前额护罩是铜的。

[亚述鸟冠式头盔]

鸟冠式头盔多种多样,制作材料为金属,盔本身呈半圆、大半圆形,头盔下缘连结下垂的护颈和耳盖。顶部有一马冠,有的为金属制、有的为一簇茸毛,样式有的向前弯曲呈勾状,有的向前后两边弯曲呈双勾状。

[中国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亚述铠甲]

亚述人是最早使用铁铠甲的民族。亚述人的铠甲,按其长度大体可分为二种。早期的铠甲较长,有的达于足部,有的达于膝部。这一时期的铠甲只是把铁鳞片和铜片一排一排地缝在亚麻布或毡制的衣服上。后期的铠甲较短,其长度不超过腰部,根据鳞片的长度可分为新、旧两种。鳞片的一端呈方形,·而另一端呈圆形。鳞片是由铁和铜制成的。旧式的铠甲鳞片长约2一3英寸,新式的不超过1英寸。亚述人的铠甲通常有短袖,达于肩和肘的中间部位。

[拜占庭骑兵盔甲]

拜占庭帝国骑兵盔甲。呈锅形头盔或圆锥形头盔,带护耳,盔顶上有一簇彩色马鬃。身着锁子甲,由皮条、金属片编织而成,脚蹬铁履,上部为皮靴或轻甲保护小腿,手和腕部带有铁手套。铠甲外罩较轻的棉制披风或长衣。全付重装甲重30--50磅。每支骑兵盔顶马鬃统一颜色,以区别其他部队。队列前排马匹配有头、胸、胫甲。

[波斯鱼鳞甲]

波斯人的一种铠甲。波斯人的鱼鳞甲带有袖子。波斯和米底人的步兵和骑兵就穿着这样的铠甲。铠甲是由一排排连结在一起的金属片制的,有青铜制的,有铁制的。贵族骑兵的铠甲常常是镀金的。这些铠甲是由国王军械制造作坊生产。鱼鳞甲的样式有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用金属鳞片制成的。鳞片的上边呈直角,下边呈圆形。它有各种尺寸,从1·5厘米到5厘米不等。用金属

(青铜)鳞片制成的盔甲产生于公元前二千年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制作形式

(都是把鳞片固定在软底上)有两种:第一种型式是鳞片的上部、中部和下部都有孔,整个平面被固定在软底上;第二种形式是鳞片仅仅上部有孔,有时中间也有孔,鳞片只是上半部被固定在软底上。第二种类型是用长方形金属薄片制成的。这类的薄片呈长方形,长度为2·5一9厘米,宽度为1·2一3·2厘米。大多数长方形的薄片有4个孔,每个角上有一个,供穿绳

(或皮条)固定之用。第三种类型通常是用镀金的方形薄铁片制成的。第四种类型是用边上带有许多孔的青铜直角薄片制成的。阿黑门尼德时代的波斯人还有用非金属的软材料制成的铠甲,例如用亚麻、毡子和皮革等材料制成的铠甲。

[古印度铠甲]

古印度铠甲因地制宜,种类繁多。据《政事论》记载有下列各种1)罗哈甲利克,用铁丝编成的周身防护;(2)罗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遮盖的铁制铠甲;(3)罗哈迎婆,

遮盖头、胸、手臂的铁制铠甲;(4)罗哈苏陀罗迹,铁丝制成系于腰或腿的防护物;(5)悉罗斯特拉那,头盔;(6)乾陀特拉那,咽喉甲;(7)俱罗帕斯,胸甲;(乾鸣迦,膝甲;(9)婆罗婆那,至脚部的全身甲胄;(10)帕陀,仅露手臂的铠甲;(11)那高陀里迦,手套;(12)帕提,植物纤维编制的铠甲;(13)荫摩罗,兽皮甲。

[球顶尖盔]

用铁、钢或铜制成的战斗防护帽,头盔的一种。由盔圈、盔头和顶端安有苹果形或松球形小球的管状物组成。盔圈附有护罩、护耳、护鼻、帽瓦和护颈。球顶尖盔12一17世纪始用于东方国家,后流传到俄国和西欧。

[盾]

古代一种手持的防卫兵器。开始用木、竹、皮革,后来用铜铁制造。形体多为长方形、圆形或梯形。表面涂以色彩及图式。背后有握持的把手,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古代东方、古希腊及古罗马诸国,广泛使用盾。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铜后,后来又出现了铁盾。木盾外侧表面中央通常固定乍块突起的金属板--------铁护手。盾包有一层或数层皮革,可防止箭、矛和剑的伤害。作战时,可将盾用皮带系在一只手臂上,或执其把手;行军时,以盾内侧的皮带挂在背后。盾的证面通常绘有各种彩色图案、标志、徽章等。9一13世纪,扁桃形、三角形和圆形带铁护手的木盾在西欧和东欧得到广泛应用。到13世纪中叶,随着冷兵器的发展和盔甲的改进,步兵扁桃形盾的高度从1,7米减到0·75米,骑兵圆形盾的直径也缩小到0·75米。15一16世纪,直径为0·5米左右的圆形铁盾开始占多数。中国原始社会就有简单的盾,以后种类和形制越发完备,又称为"干"、"牌"、盾的名称、形状、尺寸也各有区别。如《释名》记载出于吴地大而平的盾叫"吴魁",出于蜀地脊部隆起的盾叫"滇盾",再如步兵用盾称步后,车上用盾叫"子盾",骑兵用盾叫。旁柳"等。明代还发明了一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内藏火器或箭,接近敌人时,即可发出,不仅掩护自已,还可以杀伤敌人。随着火兵器的发展,盾逐渐被废弃。但是,在中非、南美及大洋洲诸岛的一些民族中,盾仍延用至今。

[中国盾牌]

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秉甲"。占人作战,左手秉盾以自卫,有手持刃以杀敌。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较大的盾叫"吴魁",或称吴科。战车用的盾较小,称为矛盾。盾的后面有把手,便于手持作战。大型的防盾称做。彭排",高约八尺,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供城守、水战,布营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战具。盾大部分用木头、藤、竹制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铜铁盾因份量重,除仪仗用外,很少在战场上使用。盾的表面涂漆,并绘有龙虎、神怪、鸟兽花纹。殷商时期,盾牌上装有青铜饰器,多制成狰狞的兽面或人面,藉以恐吓敌人。东周流行长方形木后,表面涂漆,纹饰精美。春秋时代盾成为主要卫体护具。宋代骑兵用小圆形旁牌,步兵用长方形尖顶旁牌。"明代军中多使用轻型盾牌,如手牌、搓

(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长五尺,多用白杨木、松木制造,阔约二尺左右。还有藤条编织的圆形藤牌,径约二尺,周缘略卜高,箭射中后,防止箭滑脱伤人。火器出现后,盾逐渐被淘汰。

[亚述柳条盾]

这种盾牌与希罗多德所描写的古代波斯人的盾牌十分相似,他们所使用的盾牌是细枝编成的。柳条盾的长度,大者相当于或超过士兵的身高;宽度可掩护二至三人。这种大盾牌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顶部向后突出一块,与盾体成直角的方形;还有的是从一定高度(约2,3)开始向内弯曲并逐渐变窄,最后形成尖顶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战时,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组。持盾者携带短剑或矛,将盾牌立在地上以掩护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得以充分发挥其射箭的效能。这种大柳条盾最适于攻城战斗。上部向内弯曲的尖顶盾、顶部向后突出类似屋顶的后,都能有效地遮挡从城头抛下的石块。单人使用这种大盾时,则把尖顶盾倚靠在墙上,自己藏匿其中进行攻城作业。柳条盾还有略小一点的,约半人高左右。这种小柳条盾供掩护一人或二人使用。

[亚述圆盾]

圆盾在亚述人中间使用的较为普遍。战车兵多半使用圆后,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从也使用这种盾。盾牌一般是用金属制成的,因而比较小,其直径很少超过2英尺或2英尺半。圆盾的边缘向内弯曲。圆盾的金属材料,有的是青铜制造的,有的是铁制的,也有少数是用金银制成的。金盾是为国王和高官显宦等少数上层人物制造的。后来,圆形金属盾为同样形状的圆形柳条盾所代替,盾缘是用硬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时盾的中央饰以凸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74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