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王亚平谈太空教师的身份:有机会重上讲台很幸福

航天员王亚平谈太空教师的身份:有机会重上讲台很幸福,第1张

“作为太空老师能够再次给孩子们讲课,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经过8年的执着追梦,我终于有机会重上讲台,心里感觉很幸福。”2022年1月1日下午,航天员王亚平在“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上,与三地青年学子交流时说道。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上与青年学子交流互动。本文均为央视直播截图

去年12月份,“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前几天,身处天宫空间站核心舱的王亚平接到了家人的电话,他们告诉她地球上的“趣事”。很多网友把两次授课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大家觉得太空教室更加宽敞大气了,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了,直播画面也更加清晰流畅了。

来自澳门学联的青年学子向航天员提问。

“这些我都感同身受,点滴的变化生动地折射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强大和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王亚平说,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当年种下的梦想种子如今正在开花结果。8年前坐在教室里,听那场太空授课的孩子们,有的已经成为航天大家庭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正在岗位上与她们并肩战斗,“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我希望能永远做孩子们心中的‘太空老师’”。

出差半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完成所有任务后成功着陆,在太空中“飘”了半年的三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也回归地面,再次感受到了来自地心引力的召唤。

从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到4月16日成功着陆,这次的航天任务长达半年,三位航天员中也已经有两位累计在太空中呆了超过100天,优雅美丽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便是其中之一。

王亚平是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站的女航天员,也是第一位实现太空出舱的女航天员,也是我国所有航天员中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

从太空成功摘星的王亚平笑容灿烂,神采飞扬,在北京西郊机场与家人的对视,更是不难看出她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

王亚平出生于80年代的山东烟台福山区张格庄镇,她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家里王亚平是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王亚平出身平凡,家境也算不上富裕,一家四口基本上靠种樱桃为生。

可王亚平的生活在她高三那年出现了转机,空军学校来招收选拔第七批女飞行员,飞行员的招收要求本就严格,女飞行员的招收更是罕见,当然要求也会更加严格。

当时学习成绩优异,正在备战高考的王亚平在老师的劝说下报名参加了选拔,身体素质、条件等各方面都很优异的王亚平成功入选,进入长春飞行学院进行训练和学习。

飞行员的训练任务是十分繁重且刻苦的,王亚平在飞行学院的学习和训练中,不管是文化成绩,还是训练成绩,都十分出色,这当然和她的勤奋和努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飞行学员四年的课程结束后,王亚平顺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武汉的一支部队中担任运输机飞行员。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航天梦也源自于2003年杨利伟的成功飞天,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王亚平完全有条件完成这个梦想。

在王亚平作为飞行员的几年飞行生涯中, 她完成了1600小时的安全驾驶,还出色地完成了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任务,北京奥运会的一系列天空任务。

王亚平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王亚平和丈夫赵鹏在2004年相识,2006年结婚,两人的相识相知相爱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

赵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是毕业后,2004年在部队认识的。当时我刚到飞行部队,参加完改装,因为有很多飞行上的问题不太懂就到处求教,就认识了她。

后来,我从武汉调到了开封,一次偶然的机会,部队一位大姐帮我们撮合成的。”

就是这样的经历,两位飞行员的结合成了大家眼中神仙眷侣般的浪漫爱情,但是飞行员的爱情也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辛酸。

两人分别在开封和武汉两地执行飞行任务,而且通常情况下任务都很繁重,聚少离多,可是距离没有隔断感情,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下,二人的感情和婚姻也更加厚重稳定。

身为丈夫的赵鹏经常给妻子制造一些浪漫的惊喜,两人更是约定好飞行降落后都要给对方保平安,比翼双飞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俩一点也不为过。

结婚的第三年,也就是2009年,两人本来计划要一个孩子,可是当时正是航天员第二批选拔的时间,有着航天梦的王亚平只能暂时搁置这个计划,投入航天员选拔的学习和训练中。

赵鹏当时十分不赞同王亚平的决定,这也是两人结婚后唯一一次争吵。

赵鹏非常担心王亚平的身体,不愿她再承受巨大的负担,可是他也了解自己的妻子,了解她的志向和抱负,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持她。

在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中,两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和刘洋通过了层层筛选,遗憾的是最终王亚平还是与神九擦肩而过,

可是王亚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航天梦,她仍在努力学习和训练,终于在神十的航天员选拔中脱颖而出。

王亚平被选上神十航天员之后,被调到北京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学习,丈夫赵鹏也选择主动调到北京,到了北京之后赵鹏的飞行任务减少了许多,但是多了能照顾妻子的时间。

神十在2013年成功进入太空,神十的航天任务结束后,看过浩瀚宇宙的王亚平深知自己的不足,选择了继续深造,对此赵鹏也很支持。

在2016年,已经36岁的王亚平和赵鹏有了一个女儿,有了女儿后的几年,王亚平也没有缺席孩子的成长生活,

直到神舟十三号航天任务落到肩上,王亚平暂别了五岁的女儿和丈夫,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航天任务。

在之前的神十航天任务中,王亚平就已经成了首位“太空教师”,给大家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这次她的航天任务之余,在另外两位航天员的配合下,也给全国中小学生以及她六岁的女儿,进行了两次的“天宫课堂”。

半年的时间,地面与太空的距离,时间和空间隔不开的是 情感 。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出征之前, 五岁的女儿跟王亚平有个浪漫的约定,妈妈要去摘星星了, 女儿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人,等妈妈摘星回来。

4月16日神十三着陆成功,王亚平安全出舱,丈夫和女儿手捧花束接王亚平回家时,相信不止他们一家三口,所有看见这个画面的人心中都是满满的温暖和幸福。

宇航员在被选入队伍之后,要经历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王亚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自己那几年一直在学习各种知识,一共三十多门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空气动力学、天文学、解破学、轨道学,还有飞船设计原理、机械制图等等。

进入航天员队伍后的几年,王亚平白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晚上还要完成每门课程的作业。她基本上有三年没有出过航天城的大门,没有逛过一次街,每天书桌上的台灯都要亮到凌晨。

除了专业知识课程之外,还要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包括各种体能训练、极端的外部条件下的生存训练、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极限训练。

航天员有一种训练是水下训练,航天员要穿着12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在水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比如爬行和操作设备等等。

一次水下训练要持续进行六七个小时,在这六七个小时里航天员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除了要克服水中的阻力,还要一直承受着来自航天服的高达40千帕的压力。

王亚平说自己在水下训练结束吃饭的时候,拿筷子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体能训练之外还有十分挑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有一项训练需要航天员72小时一个人呆在狭小的空间内, 没有人说话,不能睡觉,还要保持清醒地进行工作 ,这是为了训练航天员的空间适应性,是对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极大的挑战。

在这些训练结束后,航天员还要进行各项检测,看身体的心脏、血压等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可以说成为一个合格的航天员不但要付出日复一日的努力,还要经历重重考验。

在进入飞行学院之前,王亚平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神十和神十三的“天宫课堂”也算是让她圆了一个小小的理想,成为了一位特殊的教师,在太空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上课,这样的事情也只有航天员才能做到。

“天宫课堂”给大家介绍了我们的空间站,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各种实验,给孩子们科普物理常识,别看这几节课的时间不长,传达的知识也是一些常识,但“天宫课堂”的圆满成功是多少代航天人的努力才换来的!

王亚平在神十飞行任务结束后,选择了继续深造, 在北大获取了传播学的硕士学位,2018年之后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优秀的她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时刻不停地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出色的飞行员是万里挑一,那么航天员可以说是亿万人里面挑一个,女航天员更是如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年轻时英姿飒爽的王亚平,经过时光的打磨更加自信从容,知性优雅,颜值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优点,在事业上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是航天女英雄;

还有着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有英俊体贴的丈夫,有可爱机灵的女儿,无论是学业、事业还是家庭,王亚平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这样优秀的女性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敬。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通用8篇)

 相信同学们观看完《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后,对太空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在心底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那么《天宫课堂》的观后感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1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2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于10月16日发射,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从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仅过去短短一个月。按照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长达6个月的工作生活。这就意味着,相较于神舟十二号,此次太空挑战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员将在太空与我们共同守岁,迎接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然而身处太空,浩瀚苍穹看似壮美寥廓,实则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更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据航天员杨利伟回忆,在执行“神五”任务时,火箭上升阶段意外出现8赫兹左右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长达26秒的共振,此时杨利伟感到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异常痛苦,可他却咬紧牙关告诫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事实上,这漫长的26秒共振,只是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千辛万苦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画出了中国航天人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爱国群像图”。

 在神舟十二号离开地球的3个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国航天员,均来自普通而朴实的家庭。当他们远离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时,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地耕耘劳作。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终于爱国,他们把使命和重担铭刻心间、扛在肩上,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这种身体可以“过载”,信仰和精神永远“轻装上阵”的状态,诠释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中国航天人身上穿越时空、力透纸背,焕发出震撼人心、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不断以爱国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铸魂补钙、淬炼成钢,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3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4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13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5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6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7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一方面,青年干部必须要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党的奋斗史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奋进,要学做老黄牛,发扬不在乎得失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的责任心,担起新时代开创的重任。另一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积极作为,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这场“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发扬“原得此生长报国”的爱国精神。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研制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新时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的思想,将对事业的追求融入国家的需要,继承前人爱国奉献的传统,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研究导向,在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事业、国家的完美融合。

 发扬“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精神。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身处这个时代,我们无疑是幸运的,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科研条件,都远比老一辈科学家不知要好多少。当代科研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创造出新的成绩。

 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不凡历程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盯紧共同的目标,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做好相互配合。

天宫课堂学生优秀观后感8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

 发射时间虽然是在凌晨,但“圆满成功”的消息一出,互联网却是一片欢腾,无数网民守候着这一时刻,为发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国航天永不止步的“惯例”,神舟十三号也将实现多个“首次”:与核心舱实现径向交会对接;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首次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

 此外,相比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也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停靠中国空间站之后,届时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而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也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而且,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之后,将完成空间站任务标准载人飞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轨验证,完全具备支持我国空间站后续建造及运营需求,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如网友所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航天”,中国航天总是在不断超越,一点一点实现技术突破,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在外太空刷新刻度。经历了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我们今天已经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将会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类足迹。

 抛开技术层面带给我们的震撼,今天中国航天的整体气质也越来越从容、自信、温情、浪漫,越来越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比如,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乘组包括中国首位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在出发前还特地发了个朋友圈“出差半年”,云淡风轻的幽默表达透着一股自信。在出征现场,王亚平的女儿还来为妈妈送行,高喊“妈妈加油”。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妈妈出发给你摘星星了”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神舟十三号的任务为期半年,时间上将会跨过中国的农历新年,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同样备受关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给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的时候,已经为航天员们准备好了春节用品。航天员届时也会与所有中国人一起守岁,第一时间向国人送出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些细致巧妙的安排,让航天这种硬核的“科技叙事”,透出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今,神舟十三号已经正式开启太空征程,我们预祝航天员们能圆满完成任务,也相信中国航天必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惊喜,将我们的大国航天梦带向更远处。

新人第1次出舱,对于神舟14号航天员陈冬,刘洋来说,虽然两人都有过太空飞行经验。但执行出舱任务还是第1次,太空出舱航天员暴露在外太空面对的是200℃左右的温差变化和空间辐射真空环境等恶劣条件,而保证生命安全和支持舱外活动的舱外航天服重量非常重,已经达到,上百公斤航天员要在这个人行飞行器中控制好身体状态,并且进行太空行走攀援和精细化的舱外操作,非常困难。这一次的出仓门比平时大了很多,在出舱活动顺利完成之后,这两个航天员准备返回器下,仓前地面支持团队称在神舟14号航天员乘组的,表现非常好,有很强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然后两个人以地球为背景向摄像头打招呼也保存了这一珍贵的画面。这一个画面才能更好的记录这次行动。这是非常珍贵的照片,能记录如此令人震惊的一刻。他们能够顺利出仓,也体现了我们天空和地面所有人员的协作精神。最令人感动的一个细节就是刘洋的舱外航天服上写着王亚平,叶付光,刘洋的名字,原来三位航天员先后穿了同一套服装,这个细节是非常让我们感动的,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航天员的这种传承关系。他们的成功给我们中国航天事业也带来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对于我们以后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的好的。这次的设计上还使用了小机械手臂,这个是用来辅助出舱活动的。虽然很小,但是他承载了很大的任务,可以让他们的活动更加灵活,运动的精度更高,可以更好的配合出舱任务起到很细心的照顾作用。可以看出我们每一次的太空行动都有所改进,每一次的装备与设备都越来越好,我们收获的也越来越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9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