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者帕克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传播学者帕克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第1张

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在芝加哥学派中,对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开创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学者”的罗伯特·帕克。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共四部分十八章。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生存土壤”,分四章介绍了外语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相互融合,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报刊的状况”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战争,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控制杠杆,海默林的操纵控制,对手宣传与政府干预,联盟控制。

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提到了传播学一直到现在还在研究的论题:媒体内容怎样影响公众意见大众媒体是怎么被公众意见所影响的大众媒体是否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人际传播是怎样与大众传播进行联系的其对于传播的定义与香农后来提出的信息理论有相似之处。

默顿认为,“大众传媒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

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由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关于媒介对于一个“平衡的系统”社会的贡献的研究,通常是价值中立的

麦克卢汉是谁?

五年前,我在深圳世界之窗游览时,同行的一位三岁小儿老是冒出一句口头禅:“好酷哇!”吃冰激凌“好酷哇!”看雕塑“好酷哇!”看表演“好酷哇!”。众人忍俊不禁。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个“酷”(cool)字,是麦克卢汉普及的。20世纪的60年代,前卫的嬉皮士喜欢这个字。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借用了这个俚语,用来形容热门的媒介。该书的序言里有了一句话:“你们孩子家为什么用‘酷/冷’(cool)这个词去表示‘热’(hot)的意思?”60年代,美国孩子和年轻人“扮酷”。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也处处喜欢“扮酷”了。

其实,麦克卢汉的影响何止于年轻人呢。如今的几十亿人,谁不知道“地球村”这个概念?“地球村”的发明权,就在他的手里。这个词的诞生的产房,就是他这本《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业已进入经典的学术殿堂。麦克卢汉早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1964年,这本奇书横空出世。麦克卢汉说: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有人说麦克卢汉是一本天书,难以理解,是斯芬克斯之谜。

40年前,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他还不时应邀在电视上演讲,出尽了风头。

他太有名了。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mcluhanism,mcluhanist,居然产生了“麦克卢汉学”。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历史给这些保守派和卫道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 Saint)。“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如今,他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的“梦呓”变成现实竟然会这么快。

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教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目前的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热潮,不仅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而且已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汰洗。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的出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对的!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60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等到如今,都明白如话了。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对第一次的麦克卢汉热浑然不觉。我们在“内战”中几乎埋葬了一切人类文化。奇怪,80年代等他陷入低谷时,我们却把他引进来了。那时的中国,久旱逢甘露,多么渴望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啊!20年来,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介,他的基本思想进入了大学课堂,他的一些奇特警语,学界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总体上说,我们对他还是一知半解,严肃的批评并不多见。

《理解媒介》,〔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24·00元;《麦克卢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33·60元。

每次上《传播学概论》我总觉得自己在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发展线,在不同的章节里学习不同的传播知识,产生一些对人类社会新的认识。老师在讲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时,推荐课外延展书籍《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由于时间安排不当,一直没能有机会翻看。终于,我在学期末翻开它。

罗杰斯为《传播学史》定性——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我其实不太懂这个含义,但在坚持往后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理解。传记式以叙事、第三人视角记录各位传播学者的生平、贡献等经历,以平铺直述的方式介绍知识点,是一本知识性极强的传记图书。阅读《传播学史》的过程中,我详细阅读了四大奠基人的部分,因此在此次读书笔记中,我主要从这四个章节回顾、总结。

1 宣传分析

拉斯韦尔在将宣传定义为“通过操纵有意义的符号控制集体的态度”。在他看来,宣传本身是不具备好与不好的属性,评判的标准应该在于将宣传使用于什么途径,宣传的内容是否是损害别人的利益,推进自己的事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拉斯韦尔对一战宣传的论述令人读之不安,战争不仅关乎军队,更有关与人民。在二战期间,拉斯韦尔使用定量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战争宣传进行分析与研究。

2 社会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和其他学者在讨论传播问题时,他们把传播看成一种行动,而非一个过程,是单向有意图的,旨在达到意想的效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拉斯韦尔提出了三点关于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阐释,分别是监督环境、协调社会、传播文化遗产。大众传播中,媒介的出现促进了传播过程和传播效率的提高。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同时媒介也监管这整个传播环境,协调社会对于某种环境下的事件的反应,并且促进大众学习和吸收民族、国家优良的文化精神及内涵。

3 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在对大众传播研究的过程中提出“5W”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 what)?对谁说(whom)?通过什么渠道(channel)?产生什么效果(effet)?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后人研究大众传播规律和发展时提供了实践支撑。

1 两级传播-把关人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在说服实验中说服妇女使用动物胰脏做食材,并且对妇女家庭使用胰脏情况做对比。在起初尝试使用动物胰脏做食材的妇女会给自己的家人吃这类食物,但是没有接受使用动物胰脏做食材的妇女所在家庭不会吃动物胰脏。拉扎斯菲尔德在这个实验中得出,妇女在接收到食用动物胰脏的信息并传递给家人这个环节中,妇女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妇女接收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二次传递。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分别涉及到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而在媒介发展滞后的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2 舆论领袖\意见领袖

舆论领袖通常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为他人提供意见、信息、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中介或过滤环节。在拉扎斯菲尔德说服实验中劝服妇女食用动物胰脏的过程中,妇女之间讨论,其中一位妇女首先尝试,并对其他妇女提供信息和感受,从而引导其他妇女使用动物胰脏做食材。

3 调查方法论

拉扎斯菲尔德跨越几个学科研究,认为自己总是一个移民。在大众传播过程分析中,他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使用大量数据分析、论证实验结果,推倒理论。测度、焦点小组访谈以及三角策略都使用在他说服实验中。

1 场论

场论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时,对某群体所处环境进行分析时提出。场论是研究处于他或她的“场”中的个体,因为事件是由个体的当下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决定的。“场”可以是个人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

2 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里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勒温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说是群体动力学是在群体中,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他单独处的环境下时不同的,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1 说服实验——个人态度转变研究

霍夫兰在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心理部实验室主任,为了保证士兵在上场前有激情和热血,在战争前通常会采用军内教育**提高士气。基于士兵在上战争前后的士气转变,主要是对个体进行劝服,霍夫兰在研究“关于传播和态度转变的耶鲁项目”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实验和论证。

2 恐惧呼吁

狂躁的恐惧不会加深个体态度的转变,相反温和的恐惧更能获得个人态度转变。积极参与实验、传播活动的人也被认为是更容易说服的对象,因此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对于个体的劝服,使用恐惧刺激应该把握住度,保持在一个松弛的状态下,促进个体的态度转变。

1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

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学者们对于传者、受者、媒介、信息之间的关系看法总是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有所改变。拉扎斯菲尔德在“枪弹论”不适用于大众传播过程后,提出“两级传播”,后面归纳为“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受众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靶式”接受,在传统媒体时代下,受众对于信息有了一些反馈,虽然不是很多,但足够推翻“枪弹论”。而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下,传受者的关系更密切,此时卡茨针对实际情况,提出适度效果论。

2 拉斯韦尔社会传播功能

正面功能、负面功能、基本功能

拉斯韦尔在社会功能中提到的三功能是正面积极的传播功能,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效果不仅能给公众带来好的影响,部分传播效果也对公众造成一定的消极作用。在拉斯韦尔提出三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文化)后,美国学者赖特提出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中的负面功能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为代表,提出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功能以及消极作用的“麻醉功能”。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有三点:消除不确定、建立熟悉感、提醒作用。

1 巩固积累

在学期末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上课时老师对重点知识进行案例补充,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但随着学习进度的推进,学习知识点的积累,不梳理很难把这些点串联在一起。这本书给我一个串联知识点的机会,同时也让我扩充了一些新知识。

2 温故知新

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除了不断学习新鲜知识之外,回头温故也很重要。大学的学科基本都是一学期一门新课,作为学生来说,几乎都有些陷入对知识的追求和高分渴望的漩涡之中。但在兴趣驱使下,我更愿意学一些自己喜欢的知识,在理解和探索中获得新的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15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